- 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期心理行为问题,男性好发
- 表现为反复攻击性、对立违抗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 以心理治疗为主,制定个性化治疗有助于康复
简介
品行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问题。品行障碍症状持续一年的人群,患病率是2%~10%,平均患病率为4%。其中,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病。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对立违抗性和反社会性行为模式,如攻击他人、抢劫、破坏行为、离家出走、逃学等品行问题。品行障碍主要有遗传、神经生理缺陷等生物学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导致。该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合并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大部分轻症患者经过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可以恢复正常;重症患者预后较差,可进展为长期的行为障碍。积极进行科学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若不进行规范的治疗,患者成年后可发生犯罪行为,甚至导致反社会人格障碍[1]。
症状表现:
品行障碍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对立违抗性和反社会性行为模式,如攻击他人、抢劫、破坏行为、离家出走、逃学等品行问题。
诊断依据:
医生结合患者的长期生长发展史、临床表现(攻击性、对立违抗性和反社会性行为,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排除其他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即可做出诊断。
品行障碍有哪些类型?
根据是否产生攻击行为,可将品行障碍分为:
1.攻击型品行障碍;
2.非攻击型品行障碍。
根据起病时间,可将品行障碍分为:
1.儿童起病型品行障碍:在10岁以前,个体至少表现出品行障碍的1种特征性症状;
2.青少年起病型品行障碍:在10岁以前,个体没有表现出品行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3.非特定起病型品行障碍:符合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没有足够的可获得的信息来确定首次症状起病于10岁之前还是之后。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品行障碍症状持续一年的人群患病率是2%~10%,平均患病率为4%。其中,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儿童期患病率低于青少年期[1]。
是否可以治愈?
难以治愈。轻症患者经过科学治疗可以恢复正常,重症患者预后较差,可进展为长期的行为障碍。此外,发病年龄早、攻击型品行障碍、合并其他精神病、智力低下、家庭环境差(家庭矛盾多、缺乏温暖)等患者预后较差。重症患者经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可改善症状,减少不良行为以及成年后的犯罪率。
是否遗传?
有遗传倾向,但不一定遗传,发病多由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
是否医保范围?
是
张淑芳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陈旭东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