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治疗关键在于控制乙肝病毒复制,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
治疗目标
本病的治疗目标为消除患者不良症状,控制疾病进程,保护肾脏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助于减少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常见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
(1)α-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进入细胞直接杀死病毒。适用于存在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患者,有效率为30%~50%,副作用包括:患者可能出现流感样表现,如发热、畏寒、头痛等,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会发生睡眠紊乱,出现嗜睡或失眠。
(2)核苷酸类似物:可降低尿蛋白水平,提升血清白蛋白,缓解蛋白尿症状。适用于存在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不良反应包括: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肌肉痛、关节痛、咽喉痛等症状[5]。
2.免疫抑制剂治疗:
一般不提倡使用,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谨慎试用。通常仅用于肝脏损害较轻或无乙肝病毒明显复制患者。常见药物有:霉酚酸酯、来氟米特等。
(1)霉酚酸酯:可阻断病毒RNA的形成,抑制多种病毒如乙肝病毒等的复制,多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治疗本病。该药联合低剂量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皮质激素疗法,且耐受性好,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2)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作用与霉酚酸酯类似,可抑制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巨噬细胞的功能及增殖,从而降低抗体的免疫反应。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龙治疗本病安全有效,且依从性好。但长期使用存在诱发病毒复制的风险,因此用药时需谨慎。
3.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不能显著改善蛋白尿且有增强病毒复制的风险。因此,临床上仍有争议,一般不建议使用于本病患者。若病情需要如严重低蛋白血症和大量蛋白尿,在病毒复制指标阴性时可以考虑使用,应密切注意患者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和肝功能变化情况,无效及时撤药。大多数情况下需与其他免疫抑制剂或抗病毒药物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有皮疹、骨质疏松、烦躁、失眠等。
4.联合治疗:
在治疗本病时采取“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联合激素”或“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因此临床治疗本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
手术治疗
本病无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 经过及时而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病情得到控制,肾脏功能得到保护。
- 若治疗延误或病情较重,患者的肾功能会受到进一步损害,可引起急性肾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治疗开始后至少1个月左右应进行复诊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左右复诊一次。具体复诊频率因患者病情有所差异,应遵医嘱进行。
孙达
主治医师
肾病内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星锐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罗杰
住院医师
普通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