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清除脑部血肿,减轻水肿及炎性反应;如果出血量大、病情危重,需进行开颅手术治疗或者介入治疗。出血程度相对较轻,更常应用药物治疗,如止血、补液、降颅压以及改善脑循环、采取脑保护等一系列措施。颅内出血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治愈,多需后期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
治疗目标
确定颅内出血部位,药物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及时控制患者血压,抑制出血,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维持患者正常生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1.降低颅内压药:常用药物有呋塞米、甘露醇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和碱血症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急性肺水肿等患者慎用。
2.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盐酸艾司洛尔、拉贝洛尔、依那普利等。急性期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快速降压。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刺激性干咳、口干、皮疹、血小板减少。对该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痛风患者,妊娠期妇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等禁用。
3.脑蛋白水解物:用于颅脑外伤后遗症,脑血管损伤后遗症等患者,用于改善失眠、头痛、头昏等症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寒颤、轻度发热,多与患者的体质有关。癫痫患者慎用,严重肾功能不良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手术治疗
1.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通过术前检查确定颅内血肿位置,采用骨瓣打开的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改善局部压迫症状。
2.脑室穿刺引流术:穿刺侧脑室,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室反应,防止脑室系统阻塞。严重颅内高压,视力较低的患者,穿刺需谨慎,会有失明风险。
3.去骨瓣减压术: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清除坏死的脑组织。主要用于并发脑疝者,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抢救生命。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运用低频脉冲电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等仪器的同时,配合针刺疗法,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治疗周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出现并发症有关。因此,病情不同治疗周期也不同。
治疗后效果如何?
颅内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患者预后较差,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压控制良好者,高血压脑出血的复发率降低。如未及时治疗,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多长时间复诊?
患者出院后,前3个月每1个月复查一次,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复查。
张东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北京医院
刘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谭来勋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