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点击查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错误的批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日本幼儿教育专家立石美津子在其著作《幼儿学前阶段家长禁做的115件事》中,提出了四种常见的错误批评模式,家长们需要引以为戒。 首先,态度不认真是许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批评时心不在焉,或者语气平淡,都无法引起孩子的重视。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在孩子犯错误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 其次,批评后心软也是家长常犯的错误。孩子受到批评后,可能会表现出委屈和害怕,这时家长容易心软,改变态度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第三,光说不“惩罚”也是许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威胁孩子,却无法真正执行惩罚措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软弱,无法约束自己。 最后,只骂不夸赞也是错误的批评方式。只关注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他们的优点,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无法建立自信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避免这四种错误的批评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在儿科病房,小宇是个乖巧的孩子。其他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小宇总是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无论打针、吃药还是输液,他都很配合。甚至在做手术之前,他都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和恐惧。“看人家小哥哥多勇敢,你哭什么哭!”每当有妈妈抱着哭闹的孩子把小宇当成榜样的时候,我都会想提醒他们:先抱抱孩子吧!其实,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才会更加勇敢。我们常常被告诫,对孩子不能溺爱。抱多了会抱坏,爱多了会宠坏。但有没有想过,什么才算多,什么才算少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获得安全感;8次拥抱,才能健康成长;16次拥抱,才能建立自信。孩子一岁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妈妈的拥抱,就像渴望生命一样。一岁之后,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又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每一次拥抱,都像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岁之后,孩子开始独立面对世界。每一次回头,他们都会期待妈妈的怀抱,那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孩子长大成人后,拥抱会变成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时间是这世上最公平的法官,它无情地夺走了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别等到错过了,才后悔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
昨晚,孩子突然哭了起来,说生活乏味,放假天天去托管班。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我了解到,孩子经历了一二三四五年级,这段时间一定是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孩子不让爸爸知道自己情绪不好,一进房间就用被子盖住脸,装作开心的语气和爸爸说话。她只让我一个人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我意识到她可能是厌学了。她不跟她爸沟通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只让我一个人知道。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之前对她的严厉管教有关。我要求她学课外知识,这让她感到很累。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错误。我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让她爸爸和她沟通一下,解开这个扣,不能压抑,要让她爸爸知道这个问题,而不是装作不知道。孩子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怀和支持,这对她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我很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倾听。我会认真执行医生的建议,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情绪障碍的时期。
点击查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抢玩具的情况。这不,妈妈带着4岁的小强到楼下玩,小强又把3岁的小雅的电动老虎抢走了。面对这种“霸道”的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1. **冷静观察**:家长可以先在旁边冷静观察,不急于干涉,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家长再适时介入,保护受到攻击的孩子。 2. **引导换位思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突然抢走他的玩具,并告诉他:“我抢了你的玩具,你不高兴。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会怎么想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被抢的消极情绪,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3. **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如果想玩,可以和别人商量,得到允许才能玩。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抢人家玩具一次,没收他一件玩具,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4. **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果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家长可以告诉他合理的方法:指导他学会与人商量,在玩具主人休息时借给自己玩一下;也可以让孩子与人商量互换玩具,这样一个人可以玩两种玩具;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玩,其他孩子受影响,也会主动拿出玩具分享,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人际互动的快乐,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或者教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借回家玩,也可用互借法,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对方回家玩,但要告诉孩子,借东西要文明礼貌,用语言打动对方,而不能强求。 5. **抓住教育时机**:孩子第一次抢玩具的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要把孩子抢东西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多次强化形成不良习惯。 除了以上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抢玩具的行为: -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或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分享。 - **教会孩子表达需求**: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抢夺来实现。 - **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户外活动,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总之,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行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点击查看
儿童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外,受害者往往还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本文将探讨儿童性侵犯的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一、儿童性侵犯的心理问题1. 焦虑: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2. 抑郁: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愧、自责或无助而出现抑郁情绪。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4. 自我伤害:一些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痛苦。5. 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二、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策略1. 心理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受害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4.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三、预防儿童性侵犯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不当行为。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和打击力度。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保护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性侵犯行为。
点击查看
新买的电子产品没几天就被拆得支离破碎、新买的书籍被撕成碎片……有些孩子,不管什么物品,只要到他手里就立马变成废品。家长们不禁疑惑,孩子为何不知道珍惜东西呢? 从孩子独有的心理特点来分析,首先,孩子摆弄物品时也是在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探索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大人看来他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孩子拆解手机,多出于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让手机运作等。他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其次,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和知识有限,事与愿违。比如把猫咪关在笼子里,可能是怕它跑丢;把花盆里的土倒掉,可能是觉得有点脏,想清洗干净。 第三,幼儿喜欢模仿,常把大人的行为当榜样。比如看见妈妈化妆,就给自己涂个大花脸;看到爸爸玩手机,也模仿着操作一番。 第四,部分孩子故意损坏东西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比如为了买玩具而故意弄坏家里的物品;爸妈忙工作不陪自己,就把他们的手机摔坏等。这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 第五,不排除某些孩子是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比如哥哥给弟弟买了新玩具,自己没得到,就故意摔坏;被同学欺负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他的书包等,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归根结底,幼儿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针对上述原因,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首先,父母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不可以做的事,要说明道理,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提问题让孩子去想。如手表指针为什么会走,然后找个旧手表跟孩子一起拆开,主动带他们从“破坏”中找答案。其次,像撕书折纸、乱涂乱画等明显错误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可给孩子买彩纸来折、找一块黑板给他涂鸦等。再次,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家长要给他补充相关知识,比如猫咪不能离开主人;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模仿,哪些不能。最后,遇到不可原谅的破坏行为,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和批评,还要找到原因。
点击查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溺爱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育儿教育中尤为明显,也被称为隔代教育。老人溺爱孩子,一方面体现了对孙辈的关爱,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那么,作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深入了解溺爱的危害:溺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特点。此外,溺爱还可能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影响其未来的社交和人际关系。2. 与老人沟通: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关爱方式,并指出溺爱的危害。同时,要尊重老人的意见,寻求共同的教育理念。3. 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向老人传授科学的育儿方法,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4.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5. 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在医疗行业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对待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既要尊重老人的关爱,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点击查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可能在幼儿园里交了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有不良的言行举止,孩子也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孩子之间的人际交往往往比较直接,不良行为更容易被模仿。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加强亲子沟通。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家长也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减少受到不良影响的机会。 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受到同伴不良影响的问题时,要保持耐心和冷静,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近日,一起互联网公司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幼师将女童的书包摔在地上,并推搡孩子,致其撞到桌子角。其他两位老师似乎习以为常。 更令人痛心的是,老师还往孩子们嘴里塞入不明食物,导致孩子们大哭不止。经家长指出,老师给孩子喂的是芥末。 除了喂食芥末,老师们还给孩子喂安眠药、用栅栏关在角落、冲眼睛和嘴里喷消毒水等,导致一名2岁孩子产生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涉事老师下跪道歉,但难以平复众怒。家长们纷纷表示愤怒和质疑。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见不鲜,虐童方式也不断翻新,令人痛心。 如何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专家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会识别孩子遭受欺凌的迹象,并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上学、情绪低落,要警惕孩子是否遭受欺凌。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不明伤痕、头痛、胃痛等症状,要尽快带孩子就医。 此外,家长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遇到欺凌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点击查看
近年来,儿童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取一个独特、个性的名字,却忽略了名字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儿童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父母的引导。一个怪异的名字可能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名字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家长为了追求独特,给孩子取一些寓意不明的名字,这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困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为孩子取一个既独特又健康的名字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选择寓意积极的名字。名字是孩子的第一张名片,家长应该选择寓意积极、向上的名字,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避免使用生僻字。生僻字可能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3. 尊重传统文化。名字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文化底蕴,家长在取名时可以参考传统文化,选择一些经典的名字。4. 适度追求个性。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适度追求个性,为孩子取一个独特、好听的名字。总之,给孩子取名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家长应该综合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发展等因素,为孩子取一个既独特又健康的名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