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点击查看
2011年8月,北京急救中心在短短一周内就出动了5664次急救车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5次,显示出急救需求的日益增长。在这5664次出勤中,外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位列前三,成为主要的急救对象。外伤作为最常见的急救原因,其背后反映出社会安全问题的严峻。无论是交通意外、高空坠落还是家庭暴力,都提醒我们加强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心血管病的高发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因素,使得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对预防心血管病至关重要。脑血管病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情绪波动,都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除了上述疾病外,其他各类疾病也占据了急救车辆的出勤量。这反映出我国医疗体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此外,急救中心在此次通告中还强调了急救知识的普及。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因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学习急救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长时间严重的失眠,如连续三天三夜无法入睡,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患者精神状态和体力急剧下降,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建议采取如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以减轻压力。在必要时,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来改善睡眠。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失眠可能会加剧病情恶化,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果失眠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避免过度依赖镇静催眠药物,以免产生依赖性或不良反应。长期严重的失眠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因此,对于失眠症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生活习惯、寻求专业帮助等。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以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在治疗失眠的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以下几种方法:1.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其他镇静催眠药物来改善睡眠。2.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睡眠习惯。3. 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物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等。4. 环境调整:如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和噪音等。总之,长时间严重的失眠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睡眠质量,以维护身心健康。
点击查看
触电事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儿童。由于儿童好奇心强,且对危险缺乏判断力,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在夏秋季节,由于天气炎热潮湿,雷雨较多,更应注意防范触电事故的发生。 当儿童发生触电事故时,首先应迅速切断电源,如果无法立即切断电源,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棍或绝缘物品将电线挑开,或将儿童与电源隔离。在操作过程中,切记自身安全,避免直接用手接触电线或儿童。 触电后,根据电流强度和触电时间,儿童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如果电流强度较小,触电时间较短,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心慌、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此时,应让儿童休息1-2小时,并密切观察其呼吸和心跳情况。同时,对皮肤灼伤处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如果电流强度较大,触电时间较长,或者电流路径涉及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儿童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发紫、昏迷、呼吸和心跳停止等症状。此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位于胸骨中下部,按压深度约为3-5厘米,按压频率约为100-120次/分钟。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频率约为每分钟12-16次。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 为了避免儿童触电事故的发生,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雷雨天气或恶劣天气下,应尽量避免外出,确保儿童的安全。
近年来,青少年心脏病发病案例逐渐增多,令人担忧。近日,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6名学生在短短1小时内相继突发心脏病,其中一名女学生不幸去世。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健康,尤其是心脏健康,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心脏病?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其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青少年时期是心脏病的高发期,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心脏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目前,治疗心脏病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预防心脏病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或自身有心脏病症状的青少年,应更加重视心脏健康的维护。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发生的心脏病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周的《医闻天下》栏目。本周,医疗行业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热点一: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近日,一位医生在飞机上遇到突发状况,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急救,展现了一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虽然他没有携带医师证,但他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热点二:紧急救援,挽救生命 在北京协和医院,6名医生在球场救治了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他们冷静、果断的行动,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命。 热点三:医患关系的思考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备受关注。医生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热点四: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医疗充满信心。 热点五:医学教育的改革 医学教育是培养优秀医生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不断改革医学教育,为医疗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总结 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努力。让我们共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点击查看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单纯的治疗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级预防才是防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本文将结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内容,为大家介绍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策略。一、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主要包括:1. 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2. 潜在危险因素: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饮食、心理压力等。3. 社会经济或心理行为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生活方式等。二、评估心血管疾病总体危险评估心血管疾病总体危险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1. 半定量分层方法:根据年龄、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评估。2. 连续变量评估模型:根据中国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采用连续变量得出的危险评估模型来估算心血管发病或死亡危险。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3.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4.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5. 管理心理压力:学会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心态。四、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积极治疗慢性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为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第十届健康中国急救公益论坛于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主办,旨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急救科普教育工作。论坛上,多位专家就心脑血管急救体系的建立、社区和家庭在急救生命链中的重要性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呼吁,应加强公众的预防意识,尽快建立心脑血管急救体系,以减少致死、致残不良事件发生。此外,论坛还重点介绍了“健康中国 家庭急教员培训计划暨平安家庭急教自救互救五防工通程公益行动”。该计划通过在社区建立标准化公共应急防灾减灾急救互救科普基地,培养心肺复苏自救互救志愿者培训导师,建立包括防心梗、防中风、防摔倒、防灾害以及儿童安全防护五个方面的“家庭急救员”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急救保障。健康中国急救公益论坛已成功举办十届,为推动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论坛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点击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而有些意外却令人匪夷所思。来自宁夏的龚先生就经历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一根针意外刺入他的心口,却近3个月没有任何感觉。 2010年11月,龚先生在酒后不慎将一根针刺入自己的胸腔,但当时并没有感觉到疼痛。直到2011年1月,他回到老家过年时才向父亲提起这件事。老父亲得知后,赶紧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发现,针已经插入了心脏室间隔,建议他们到北京的大医院进行治疗。 在北京安贞医院,医生为龚先生进行了手术。然而,令医生们惊讶的是,手术过程中发现心脏上的针已经不见了。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们终于发现,这根针已经沿着血管游走到大腿,并从血管里穿出,留在了肌肉里。 为了取出这根针,医生们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最终,他们成功地将这根长约5厘米的针从龚先生的体内取出。令人惊奇的是,整个过程中龚先生并没有出现大出血,也没有任何不适。 这起病例引起了医生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表示,虽然类似的情况曾经出现过,但如此神奇的经历却十分罕见。这也提醒我们,意外伤害无处不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意外发生。 以下是关于这起病例的几个科普知识: 心脏室间隔:心脏室间隔是心脏壁的一部分,将心脏分为左右两部分。心脏室间隔的损伤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血管游走:血管游走是指异物或病变沿着血管移动的现象。血管游走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手术:心脏手术是一种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心脏手术的种类很多,包括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等。 医疗安全:医疗安全是保证患者权益的重要方面。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意外伤害预防:意外伤害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加强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总之,这起病例提醒我们,意外伤害无处不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点击查看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老年人运动时,一旦突然停止,即所谓的“急刹车”,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副教授孙卫星指出,人在运动状态下,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如果突然停止,血管会迅速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血压升高、缺氧、心脏供血不足等后果。对于心肺功能逐渐减弱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反应更为剧烈,不仅会使脉搏和血压骤然上升,严重的还可能引发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停止。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节奏。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应该继续做一些整理运动,如深呼吸、抖动手脚等,直至恢复正常呼吸和心跳。 老年人运动时,还应降低自身要求,避免过度追求动作的完美,造成身体疲劳和损伤。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要适中,避免运动过量。研究发现,运动过量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比中等运动量者高2-4倍。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如60岁以上老年人,每分钟脉搏不超过110次,运动后最多10分钟脉搏应恢复正常。 除了运动,老年人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合理膳食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运动时,应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如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或家族史,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总之,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急刹车”,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我爷爷在县城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也束手无策,只好让他今天出院。我爷爷感觉很疲惫,脚部肿胀。县城医生似乎已经放弃了,今天就让我们离院。情况看起来并不太乐观,但我们决定上大医院试试看。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手术,情况可能随时恶化,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我们决定上大医院进行治疗,希望能够挽救爷爷的生命。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