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积极心理学: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积极心理学: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作者 |潘莱珂&魏馨怡

文章首发于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心理问题所出现的症状在治疗后会约莫得到65%的缓解。

 

以抑郁为例,比较认知治疗和精神性药物治疗(如百忧解等),大概可以得到65%的缓解率,其中还有45%~55%的安慰剂效应,这意味着治疗的净效果仅在10%~20%之间。

 

想要打破65%的传说,必须将一种古老的美德和干预方法相结合。

 

那便是勇气——理解心理问题并设法正确应对它们,以便在消除它们的情况下仍能使自己正常地生活或工作。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情 绪 妖 魔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经历各式情绪问题。歌德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只拥有过两天真正快乐的日子,好像只有在一切都顺利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快乐。学业、升学、人际相处等等都是我们的坏情绪来源。

 

怀揣着勇气,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情绪妖魔,学着同坏情绪相处。

 

面对让我们日夜煎熬的焦虑,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烦躁不安时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做无畏的挣扎,乖乖对消极情绪俯首称臣,试图去改变外部生活而非内心世界。

 

 

焦虑存在的价值

 

焦虑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现在看看你没有拿书拿鼠标的左手,正在干什么?可能在挠痒,也可能在抠痘痘?就像监工一样不停搜索身上的瑕疵,其实焦虑也是一样的。焦虑是危险来临的警笛,驱使我们深思熟虑、冥思苦想,企图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焦虑或许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

 

所以,对于那些焦躁不安的情绪,我们可以忍受、关注甚至心怀感激。

 

 

判断焦虑是否成为负担的三个指标

 

但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是不必要的或者过多的。下面有三个指标帮助我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焦虑已经成了一种负担,应该赶快从肩上卸下来。

 

第一,你的焦虑是不是不可理喻?你的焦虑是否超出了对现实威胁该有的反应范围?

 

一个在期中考试中挂掉两门的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担忧地睡不着觉。(合理焦虑)

 

一位大学生不去参加考试是因为她担心,在她答题时,教授会一直盯着她看,这样她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不合理焦虑)

 

第二,麻痹性。

 

焦虑初衷是促使人采取行动,当焦虑达到极致,便会麻痹你,让你无动于衷。比如说,一个小伙子时时担忧他的女朋友会对他不忠,所以他不再同她约会;一个学生在任何活动中总是表现最好的,所以拒绝去上学,并认为“每个人都很恨我”。

 

第三,强度。

 

查尔斯·斯皮尔伯格设计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焦虑和愤怒的强度。测量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确认是否应该改变日常生活的焦虑水平。

 

减少生活中的焦虑

 

大量的情绪研究都集中在“失控”上,即帮助情绪异常的人恢复正常,但如何科学改善一般人的情绪状态?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

 

研究表明,每天花20~40分钟的时间,并持之以恒的使用,可以改善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一种方法是渐进式放松训练。先绷紧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身体的主要肌肉,直至完全松弛下来。

第二种方法是冥想。超觉冥想是冥想的简化版,可以驱逐焦虑的想法。

 

 

当然,也可以使用少量的镇静剂进行快速治疗,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焦 虑 引 发 的 疾 病 及 干 预 方 法

 

焦虑情绪可能引发疾病,下面将介绍疾病表现及干预方法。

 

惊恐症

 

应对惊恐症,需要改变病人的认知——“你并不会真的晕倒”,不要把惊恐的表现误以为生理病症的证据,将焦虑的症状误以为是死神来临的征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认知疗法。

 

相较认知疗法而言,药物效果更差。

 

恐惧症

 

 

恐惧症和惊恐症不同,它的对象是患者亲眼所见的东西。根源是胆小脆弱而不是神志不清,根源深埋在潜意识的土壤。像是对碳烤生蚝的厌恶,明知罪魁祸首是胃肠感冒,还是会下意识讨厌它。

 

恐惧症需要的是消退治疗,要求在恐惧物体出现时没有令人恐惧的非条件反射出现,无论是暴露疗法还是系统脱敏疗法,恐惧的消退都必须让患者感知到没有危险逼近。

 

相较认知疗法而言,药物效果则更差。

 

强迫症

 

当有关肮脏的念头占据了脑海时,强迫症患者会洗一个小时的手,或者不停地擦洗婴儿房,从地板到天花板,每天三次。甚至因为害怕手沾上门把上的细菌,而用脚去开门……这些都属于强迫行为

 

行为主义者对此颇有研究,他们认为不太能控制自己想法的人容易患上强迫症。如果制止不了恐怖的想法,便会变得情绪激动,越激动越难控制想法,就会更焦虑,进而恶性循环。行为疗法则采用:暴露出来,禁止反应的方法,不允许患者在特定场景中做出任何仪式化的动作。

 

此外,安那芬妮药物也是有效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总 结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坏情绪,了解坏情绪的形成与演变,知晓哪里可发挥能动性去改变,哪里必须要接受,把有限的时间和经历集中在可以改变的特性上,积极干预,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测评大厅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