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小知识:肝硬化小知识
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是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肝穿刺为有创检查手段,难以普遍采用。近年研究发现,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手段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常用诊断方法包括 APRI、FIB-4 等基于血液的指标以及肝脏瞬时弹性测定等基于影像技术的方法。这些无创检查可以很好区分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但其诊断界值因病因而异,需要结合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解读。
我国有关指南建议,对于慢性 HBV 感染者,肝脏硬度值(LSM )>17.0 kPa 时可诊断肝硬化,LSM<10.6 kPa 时可排除肝硬化;而对于慢性 HCV 感染者,建议以 LSM>14.6 kPa 作为肝硬化诊断界值,<9.3 kPa 可排除肝硬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LSM>15.0 kPa 考虑肝硬化,<10.0 kPa 排除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患者 LSM≥20.0 kPa 考虑肝硬化,<12.5 kPa 排除肝硬化。
对于无创手段难以确定诊断,且存在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和/或严重血小板减少、腹水等经皮肝穿刺禁忌证的病例,可采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可同时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有助于判断病因和预后。应当注意,以门静脉高压为突出表现者,需要与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和非肝硬化性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等)进行鉴别。
对于已经出现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EVB )及肝性脑病(HE)等严重并发症者,结合病史大多可以做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对于尚未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患者,可以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血液学、生化学及影像学检查做出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2]:(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即可诊断为肝硬化。(2)如果未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以下 5 条中 2 条以上且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者,可临床诊断为肝硬化:①胃镜检查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②影像学检查:超声、CT 或 MRI 有肝硬化的影像学特征;③肝脏弹性测定: LSM>13 kPa;④肝脏合成功能减低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⑤脾功能亢进表现:血小板、白细胞或血红蛋白降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