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李明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4********270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小儿内科

专家 小儿内科全国前十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44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向李明医生问诊
服务图标
电话问诊
¥99
/25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视频问诊
¥200
/25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私人医生
¥499
/1个月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李明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对小儿咳嗽、发烧、支气管肺炎、腹泻、呕吐,皮疹等常见病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川崎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个人简介
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儿科专业型硕士。
患者评价
100%好评率
回复质量
100%好评
服务态度
100%好评
回复速度
100%好评
n***d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 | 服务态度:非常满意 | 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评价详情: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4-10-20
x***7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 | 服务态度:非常满意 | 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评价详情: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4-10-19
科普文章

文章 国庆外出预防小知识

1. 预防病从口入。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的水洗手。 2. 不吃生冷、“三无”食品 3. 车内和居室内要多通风换气 4. 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适时增减衣物 5. 减少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玩耍 6. 户外活动注意预防蚊虫,避免接触生水 7. 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出疹性疾病的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8. 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孩子出现发热、咳嗽、出疹等情况,应及时咨询当地医生。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6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箭头医生,不可取:医学诊断不能只看“箭头”

箭头医生是指看诊时只关注检查中的异常指标(通常会标注有箭头),而不结合整体病情具体分析的医生。现实中这可能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现象。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查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诊治疾病。但盲目崇拜于各种检查,甚至因“迷信”而不假思索,反而使医生失去看病诊治的能力。 一个真实的案例 最近,一位家长很着急地来咨询我。原来家里5岁的小朋友,1天前出现发烧和喉咙痛,门诊医生检查后发现咽红明显,检查结果显示有病毒和细菌感染,诊断“1. 肠道病毒 2.肺炎链球菌感染 3.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于是医生给开了口服抗生素。 眼看“证据确凿”,诊断明确,家长回家后给小朋友口服了抗生素1次,结果没过多久就给吐了。看着小朋友吐完后睡着了,状态还可以,就让小朋友先休息下。第二天小朋友自行退烧了,咽喉处出现小溃疡,状态不错。这让家长有点犯嘀咕了,发烧是好转了,但查到了多种细菌,还需要继续抗生素吗。 大致了解小朋友情况后,我告知家长小朋友目前一般情况好,问题应该不大,然后让家长把资料发给我。 综合诊断的重要性 结合小朋友整体资料和病情变化,我考虑是“疱疹性咽峡炎(肠道病毒)”。也就是说小朋友的临床表现符合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是可以自行恢复的。目前小朋友状态好,症状在自行缓解,可以继续居家观察。抗生素可以不吃了。 “检测阳性”≠“冤大头” 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后,语气中少了几分紧张,问到: “那检查中显示的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不用管吗?那可是细菌感染欸,会不会有危险”。 Dr Li: 结果阳性是不假。现在的技术可以同时检测 10 多种病菌,并且能快速出结果,的确是很方便。但“检测阳性”≠“冤大头”。因为这两种病菌在正常人口腔里就一直存在,属于口腔“定植菌”,类似“土著菌”。多数情况对人类是友好不致病的。一般来讲,小朋友病毒感染还是更常见。 家长紧接着说:那万一是“少数情况”可怎么办。 Dr Li :哈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哪个家长不是格外小心呢。不用紧张,“定植菌”的确有可能让人体生病,但只有存在状态恢复差、病情反复、免疫力缺陷等情况时才需要考虑。结合小朋友病程短,症状轻,一般情况良好,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也就不支持合并细菌感染。继续观察就可以。 总结: 作为儿科医生,不应满足于“箭头医生”,而应善用各种“利器”,结合整体病情做出更准确诊治。 作为家长,在陪娃“闯关”时,也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最后能从容应对。 注意: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遵循医生建议。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感冒发烧,打针输液要好的快些?

Dr Li: 这是不科学的,拒绝盲目输液。 要尊重常识,感冒是最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疾病,包括腺病毒感染,大多数可自行恢复。目前并没有特殊针对性治疗,而打针输液既不是常规对症治疗,也不属于病因治疗。所以,质疑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完全有必要。 原则上,“药物能口服就不输液,输液的疗效并不强于口服”,这个也是基本医疗常识。事实上,“打针输液”也没有江湖中所谓的“奇效”。它不会终止发烧反复,也不会加速康复,反而增加了输液风险。输液某些药物甚至会诱发严重过敏反应。 【轻松时刻】 家长:李医生,你说的我都听懂了,但我家小朋友发烧输液后还是要好的更快。 : 所见只是表象,而非疾病的真相。 打针输液理论上会让药物起效更快(药物直接入血,且用量可能更大),但它对实际疗效的作用可能意义不大。目前公认普通感冒是没有特效药治疗的,靠自身免疫力调整恢复。也就是说,药物不管口服的还是静脉输液的,其意义并不大。 之所以感觉输液后发烧出现好转,可能的原因有: a.【眼见并非为实】并不是输液在起效,而是发烧病程到了,多数发烧2-3天可自行缓解的。有的家长认为,我都亲眼见证了效果,你还非得说不是,强词夺理了吧。 有这种观点并不奇怪,本质上是缺乏对疾病的认知。肉眼所见往往只能说明事物之间有前后关联,但不代表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公鸡打鸣”后太阳会升起,不能得出公鸡打鸣使太阳升起的结论。假使“输液”真的有效,那就跟常识是违背的~“感冒没有特效药”。 b. 【误用禁术】少数情况下,不排除使用了激素类药物。可暂时强行压制体温,但不能终止发烧,可能掩盖或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药物负担。 总之,普通感冒发烧可自行恢复,拒绝盲目输液打针,必要时需经专业医生谨慎评估。 结尾:让循证育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今天先分享到这,后续接着聊。文中专业部分,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阅读。 声明:本文仅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不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不能替代线下面诊。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7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祛魅篇~ 揭秘儿科医生看病的底层逻辑

各位家长们,你们是否好奇过,当小朋友生病时,儿科医生是如何诊断和治疗的?是不是有什么魔法‍️?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虽然我只是一个十八线的小医生,是“业界的权威”~的马仔,但也可以来唠几分钟。 首先,一个基础而重要的事实:小朋友生病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发病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儿科医生们诊疗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不断探索小儿疾病的自然规律。 假使儿童生病了是超自然现象,或者完全没有规律的,那大概率就不需要儿科医生,而是需要能够跟“超自然力量”或“鬼神”沟通的人。严肃一点讲,作为一名小医生,至少目前我没有这样的神通。 小儿疾病既有一般性规律,不同个体又有其“特殊性”,充满着“不确定性”。而小儿病情变化快,很难自主描述,增加了“复杂性”。 不同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类似,具有“隐匿性”。随着疾病的自然发展,全貌才逐渐显现,甚至可能会出现病情变化,使得小儿疾病的诊治非常有挑战性。 现实中,儿科医生一般会结合具体病情,首先考虑是“多发病和常见疾病”中的一种,然后根据检验结果、治疗效果以及病情变化等,不断验证和调整,最后才能得出最终诊断。 这个过程很繁琐和刻板,也不够震撼和爽快,毫无精彩而言。恰恰相反,基于目前人类有限的认知,这正是给疾病本身和自然规律足够的敬畏之心。 生活中,人们似乎期待存在那种诊断万无一失,且包治百病的“神医”。电视剧里的确有这样的大神通者,不过,不在正常讨论范围内。 可见,儿科医生的诊治过程并不神秘。先做出最有可能的假设,然后观察或干预,最后验证并得出最终结论。 医生通过收集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初步得出概率最大的疾病。但这个“最大的概率”并不总是正确的,需要通过收集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来进一步验证或调整初始的假设。 有人说,这个过程类似一个“概率游戏”,或者像侦探破案。 线索搜集:医生首先会像侦探一样收集线索,包括询问你的病史、做体检和实验室检测。 推理游戏:然后,他们会用这些线索进行推理,找出最大概率的疾病,但这个“最大的概率”并不总是正确的 验证猜想:通过评估检验检查、干预效果以及病情变化,不断验证或推翻初步诊断。 治疗行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可能是观察或者开药。对,观察也是一种治疗方案。 效果评估:治疗不是“一锤子买卖”,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敌人”,很多因素无法确定,医生应该持续观察病情变化,并进一步验证诊断。 持续学习:随着对疾病规律的认识加深,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医生应不断学习,从而为下一个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这就是医生诊治和成长的闭环,是不是觉得有点无聊,不够震撼心灵,该说不说,还真有点。但如果能帮助到小朋友康复,就有意义的无聊着吧,哈哈。 要知道,儿童疾病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同时又有不确定性,儿科医生扮演着侦探角色,目标是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和调整,才能让小朋友得到更好的诊治。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家长们理解和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个人意见,不作为具体诊断、治疗和推荐的依据。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4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退烧药,不只是退烧那么简单!

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是每位家长和儿科医生都需要熟悉的。今天我们来聊聊家庭小药箱里的“退烧神器”。 1. 退烧药的“小秘密”~我不是“神药” 退烧药并不是用来退烧的?这是一个基础医学常识,但有点反常识。 儿童常用口服退烧药有布洛芬(如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口服退烧药的真正目的是缓解小朋友不舒适感,如哭闹、头痛或肌肉酸痛等,而不是非得把体温降至“完美正常”。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想否定我们的“退烧小兵”,而是有些时候,退烧药的药效也是有天花板的~“臣妾不一定做得到‍️”。 【烧而不退,廉颇老矣?】 感染早期(头1-3天)是症状高峰期,退烧药不能把温度降到正常可能是正常现象,并不是退烧药效果不好或耐药了。 例如流感早期发烧不管怎么喂退烧药,体温可能都降不到正常,事实上,不少感染会这样。这个时候,如果非常纠结“怎么还退不下来呀”,全家人估计得炸锅。 ️【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只要口服退烧药后体温下降1℃ 以上,状态和活力基本恢复,就已经达到退烧药的目的。也就是说,病程早期并不强求体温降到完美正常。退烧药更像是“巴适小助手”,而不是“体温控制器”。相对只关注退烧药后体温的高低,观察小朋友状态变化和伴随症状更重要。 【动态观察】~好转信号 如果观察处理1-2天,口服退烧药后,体温开始容易降到正常,发烧时状态较前好转,同时发烧高度下降和发烧间隔时间延长,是病情好转的积极信号。 【及时求助】注意如果状态持续不好,体温持续超过39℃ 或者发烧超过 2-3天无好转,或有其他明显不适,则需警惕有无特殊情况,要门急诊就诊评估。 2. 退烧药,何时登场? 是否使用退烧药取决于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自觉症状,而不是看确切的温度值。主要目的在于关注病情变化和避免频繁给退烧药。 ️如果状态难受或影响休息(一般体温超过38.5℃~39℃),可以考虑按说明书使用退烧药。 ️如果体温超过 38.5~39℃ 以上,状态整体不错,那就不妨再观察1-2 小时,适当补充水分和增减衣物。 ️如果孩子持续低烧(<38.5℃),但精神不振或影响休息,也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有利于增加舒适感和休息。 3. 退烧药,怎么选? ️对于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选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3-6月以下的孩子,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也有研究显示布洛芬也是安全的; ️3月以下小朋友出现发烧,不建议自行处理,需就诊排除有无特殊情况。 4. 3月龄以下小朋友发烧,为什么不建议自行口服退烧药?~重点在于关注“潜在的病因”。 3 月龄以下小朋友有母体传过来的免疫力,一般比较少生病。如果出现感染,发烧可能是其严重细菌感染的唯一症状。自行处理后体温也可能会好转,但可能掩盖病情,不利于早发现和早处理。 可见退烧药只是缓兵之计~“对症处理”,关注发烧背后“隐藏的病因”才能重中之重。 5.退烧药使用小贴士: ️不建议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以免造成混乱和增加孩子的肝肾负担。 ️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使用退烧药,不宜超量。 ️观察孩子对退烧药的反应,如果出现不适,需就医评估。 ️保持适量水分摄入,尿量无明显减少和口唇不干燥为宜。 ️适当调整孩子的衣物和环境温度,帮助散热。 【个人经验】临床上,如果一种退烧药效果不好,间隔3-4小时以上,可以考虑更换成另一种退烧药 (美林或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注意不是反复交替使用,同时适量补充水分。 结语:记住,退烧药只是辅助,要学会合理使用退烧药。同时理解“观察+动态评估+适时求助专业人士”才是处理发烧的关键。当然,这需要一定理论基础和经验积累。如果有任何疑虑或拿不准,咨询专业医生总是对的。 结尾:让循证育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今天先分享到这,后续接着聊。文中专业部分,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阅读。 声明:本文仅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不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有什么疑问,欢迎关注、留言和转发。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5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朋友说:发烧四十度以上高温会对宝宝大脑和器官产生伤害,请问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那应该一发现 40℃ 就得赶紧降温,但是众所周知,就算吃了退烧药也不是立刻退烧,大概需要 1 小时左右才能退烧。或者飞快跑去医院,好不容易排上队也可能是让先吃退烧药,还是得等退烧药起效。眼看着自己的宝贝横竖被烧坏,父母却无能为力,简直就是地狱级别的感受。 答案是:并不是真的,道听途说而已。 事实上也不会这样,发烧并不会烧坏大脑和其他器官。发烧的本质是人体免疫力抵抗病菌的生理反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免疫保护力。可见发烧本身是“友军”,而真正“敌人”是潜藏在发烧背后的“疾病”。 同时,发烧的高低并不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小朋友出现高烧是很常见的。一般退烧后状态能恢复,活力好,提示病情大概率稳定的。 也就是说,出现高烧,常规处理仍是“退烧+动态观察”,同时积极寻找可能病因。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病因是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值得注意,少数引起发烧的疾病可引起身体致残,如神经系统感染,但真正损害身体的是疾病本身,同时可伴有高烧,但退烧后往往状态意识差,面色改变,呼吸难受或肢体异常抖动等表现。可见,观察退烧前后的状态变化非常重要。 所以,“退烧+动态观察”,不仅仅是常规简单处理,更是初步评估病因。 那为什么很多朋友都在说高烧会烧坏脑?~“敌和友”傻傻分不清楚。 鄙人猜测有两种可能,“影视派”和“道口派”。 前者是把电视剧或短视频的桥段搬出荧幕,入戏太深;后者则是直接道听途说,似懂非懂。两者都不具有参考意义,本质上是不清楚发烧的本质,“敌和友”傻傻分不清楚。 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医院都会挤满高烧的小朋友,其中不少是发烧40℃ 左右。假使这种说法是真的,医院不会不开通紧急抢救通道,不然等着上头条吧~哈哈。事实上,这些小朋友绝大多数都会痊愈。最后,如果小朋友出现高烧,首先不要慌张,可以吃退烧药,同时建议就诊评估,以便获得专业医学建议。在此期间,应学会观察是否有异常病情变化。 结尾:让循证育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今天先分享到这。文中专业部分,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阅读。 声明:本文仅分享个人经验,不替代线下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评估,寻求线下专业医疗意见,切勿自行判断。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在下一次宝贝发烧前~儿科医生念叨叨

家长们保持冷静和理性是处理小儿发烧的关键。 如果认为宝贝发热是有害的,需要刻不容缓治疗,那最需要的改变就是我们家长自己,而不是药物或检查。 每次小儿发烧都是一场需要整个家庭经历的“大考”,轻松过关并非易事。假使平时不做功课,期待“逢考必过”或“临场超常发挥”,是不是想得有点美呢。 当下,如何初步处理小儿发烧已经是每个家长都必须具备的应急能力。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救火”。 在疾病发作前,家长应主动更新科学观念。每次疾病发作时,主动实践科学观念,提升对小儿疾病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宝贝们康复,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以下是处理小儿发烧的常识和方法 ●确保家庭成员都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减少恐慌和不必要的分歧。(有时观念改变很难[二哈],只能不停念叨,必要时让专业人士协助) ●发烧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免疫保护反应。 ●3月龄以下小婴儿出现发烧,不建议自行处理,应就诊评估。 ●需关注引起发烧的“潜在病因”。 ●引起小儿发烧的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要少见得多。 ●大多数小儿发烧是良性的,可自行恢复。 ●没有证据表明发烧会使病情更严重。 ●发烧温度的高低跟病情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发烧不会引起的脑损伤或其他组织损害。如果有基础疾病和严重疾病的征象,应咨询医护人员。 ●初始措施包括补充液体,增减衣物和减少活动。 ●如果儿童感到不适(例如活动水平明显降低、液体摄入量减少或哭闹等),可以退热剂治疗发烧。 ●退热药物应根据体重来给药,而不是年龄。 ●不建议两种退烧药交替或同时使用。 ●正在接受发热治疗的儿童,如安睡时再次发烧,不需要特意唤醒接受退热剂治疗。 ●不应服用咳嗽和感冒复方制剂,这些制剂常包含退热药物;和退热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 ●注意安全储存退热药物,避免误食。 结尾:让循证育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今天先分享到这,欢迎关注和留言。 声明:本文仅分享个人经验,不替代线下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评估,切勿自行判断。 参考:uptodate-婴儿及儿童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幼儿感冒发烧需要吃抗病毒颗粒吗?

不推荐 引起幼儿发烧的常见原因是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多见的。 普通病毒感染一般是可以自愈的,没有特效药(流感除外)。目前缺乏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能跟病毒有很多种类,不同病毒的治病机制并不一样有关。 如果抗病毒治疗并不是针对性治疗,理论上很难让疾病恢复更快,盲目使用反而增加药物风险。对于小儿来说,使用任何药物都应谨慎。 另外抗病毒颗粒是以“功效”命名的商品,有一定暗示作用,可能利于市场推广,但是否真实存在抗病毒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声明:本文仅分享个人经验,不替代线下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评估,切勿自行判断 。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用退烧药会不会拖延病情?

不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之前说过,发烧会增强人体免疫力,那不烧了,可不得担心影响免疫力,进而拖延病情,其实不用担心。 人体抵抗感染时会自发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发烧只是其中某一种症状表现,也就是说人体感染后不一定会出现发烧。即使不发烧,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自发拼命工作。 使用退烧药主要目的是增加舒适感,这个过程不直接参与免疫系统反应,对疾病的恢复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发烧引起明显不适,会影响休息和进食,反而不利于康复,遵医嘱口服退烧药(超过 3 月龄以上)是合理和安全的。 注意如果发烧反复或伴有其他明显不适,应该就医评估,寻求专业意见。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6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肺炎恐惧笼罩下的家长们

家长们,是否小朋友一咳嗽就害怕会患上肺炎?门诊经常能接诊到有咳嗽的小朋友,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有没有肺炎”或“肺炎了可怎么办”。“闻肺炎色变”,我能切实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下小儿肺炎。 面对一个突袭宝贝们的陌生疾病,“恐惧”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再加上坊间流传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传闻,不恐惧才奇怪。 家长想要帮助宝贝们战胜肺炎,必须先学会战胜对“小儿肺炎”的恐惧。肺炎是小儿常见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并不可怕。 对肺炎的“恐惧”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不打无准备之战,要主动学习并提升基础医学认知。 学习的目的:争取科学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帮助小朋友更好的康复。 1. 肺炎是什么? 肺炎通常是指肺部感染性疾病,可由细菌、病毒或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百日咳)引起。 2. 什么时候需要警惕肺炎? 肺炎常见症状是咳嗽,可伴发烧。咳嗽一般较频繁,咳嗽进行性加重或超过5-7天无好转,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影响休息。 3. 怀疑肺炎是否需要就诊 ? 是的。如果怀疑患上肺炎,需要就诊评估。重点是评估病情和指导可能的病因治疗。 4.小儿肺炎都需要住院吗? 需依据具体病情,如是轻症肺炎,一般不需要。经医生评估为轻症肺炎,可以居家护理和门诊随诊 。 一般精神状态好,没有明显呼吸困难,基本不影响睡眠和休息,提示是轻症肺炎。 例如,在“口罩”后期,也有小朋友诊断为肺炎,由于症状轻,且没有特殊性药物,处理主要是护理和观察。 5.轻症肺炎需要输液吗? 不需要。能口服就不输液。输液并不能加速疾病恢复,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输液风险。 6. 小儿肺炎都需要使用抗生素吗? 需依据具体病原体和病情。 如是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如果存在细菌感染或肺炎支原体感染,医生可开具口服抗生素治疗。 7. 诊断肺炎的注意事项️?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评估干预效果。 一般建议2-3天门诊复诊。如治疗48 h无效或病情恶化,需返诊评估。 8. 对面诊医生的诊治方案有疑虑怎么办? 应当充分尊重面诊医生的专业素养。如果对肺炎诊断和治疗有疑虑,可以咨询第三方或线上专业循证平台,进行专业补充。 总之,轻症肺炎并不可怕,家长要战胜恐惧,科学应对,遵循专业儿科医生建议。 结尾:让循证育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今天先分享到这,欢迎关注和留言。 声明:本文仅分享个人经验,不替代线下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评估,切勿自行判断。 参考:中华儿科杂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24 修订)

李明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李明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560 次
总文章 10 篇
在线服务患者 45 次
患者评价 2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4-04-26 15:21:58
李明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45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