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

简称: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是辽宁省文明单位、诚信服务杯竞赛标兵单位、辽宁省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鞍山市知名医院。始建于193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中国医科大学直属教学医院,鞍山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鞍山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医院总占地面积6.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位于鞍山市铁西区民主街166号。2011年1月17日加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医院开放床位850张。设有临床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8个,综合门诊1个。职工1100余人,其中博士后1人、硕士研究生87人,鞍山市知名医生3人。拥有美国GE1.5T16通道核磁共振、东软64排、GEOptima660128层螺旋CT、西门子和GE两台大型数字减影系统(DSA)、多功能双探头SPECT、CR、OLYMPUS290电子内窥镜系统、飞利浦彩色超声诊断仪、西门子移动式X光机、德国斯托克体外循环系统、动态心电监护仪、前列腺汽化电切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仪、宫腔镜、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瑞士俫卡手术显微镜、激光治疗机、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免疫发光系统、全自动血凝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胸痛中心被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并授牌。烧伤科连续三年复旦大学烧伤专科排行榜东北第三名、辽宁第一名,荣获辽宁省重点专科。泌尿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为辽宁省重点建设专科。烧伤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含甲状腺、乳腺、肝胆、胃肠)、神经内科为鞍山市知名专科。泌尿内科、肛肠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心脏内科、骨科(含脊柱、关节、创伤)、核医学科等特色学科,治疗水平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鞍山医院将作为中国医科大学在辽南地区的优质品牌,以中国医大一院的技术水平为支撑,遵循“励业求精,笃行仁爱”的院训,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鞍山市铁西区民主街166号
0412-8813788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巴宇辰
巴宇辰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躯体化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黄波
黄波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补充
苏莹莹
苏莹莹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神经发育疾病(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青少年心理健康,厌学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抑郁症,焦虑症等
李彤
李彤

住院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糖尿病,痛风,蛋白尿,甲亢,甲减,糖尿病足,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调整胰岛素泵,瞬感血糖仪
刘延茹
刘延茹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的诊治
患者评价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成忠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桂清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保成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占林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巧丽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斯祺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由于社会压力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失眠症状。而失眠症状也是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有研究表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人会有失眠症状。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睡眠质量差都是失眠的一种。

     

     

    睡眠是人整个生理周期的一部分,晚上六点钟体温开始下降,晚上10点左右还在降低,但是到了睡眠的好时间。我们的睡眠跟体温是一致的,早上六点钟我们的体温升高,所以就醒了。人下午两点左右还有一个瞌睡期,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在下午第一节课时很想睡觉。

     

    婴儿的睡眠时间十几个小时,老人的睡眠时间就很少。睡眠是一种需要,睡眠不是我们要很努力去完成的,它能够自动想睡觉。现实很多人熬夜了,第二天进行补觉,其实补觉是维持和加重失眠的。

     

     

    再来说说睡眠与心理疾病的关系吧!心理疾病患者中,或多或少都可能伴有失眠的症状,失眠可能是心理疾病本身的症状之一,也有可能是其他症状导致的,但是需要切记的是,失眠常常是心理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的心理疾病,失眠的原因和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疾病本身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措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失眠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失眠的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能力差、白天情绪暴躁,他们对睡眠困难和白天的症状表示担忧。这种担忧又反过来加重了症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失眠看起来是个普遍现象,但会带来痛苦的感受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并且失眠合并精神障碍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

     

     

    失眠,首先要做各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的症状。还有一些患者需要进行睡眠卫生教育,以来达到对睡眠的正确认知。因为有不少的失眠者,与他们对失眠僵硬的看法有关系:有些人认为一定要睡足八个小时,不然就会影响我明天的状态,越是担忧越是睡不好,还有一些一旦没有睡够,第二天就会进行补眠,认为这样可以补充失去的精力,然而却因为白天补眠造成晚上的再一次睡眠需要减低而失眠。历史上有个研究证明:一个人最长不睡觉的时间是11天,结果11天身体承受不了,直接睡了。但是睡一觉之后,精力和状态恢复了。所以偶尔一次失眠并不可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才是关键。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失眠过,因为出差、第二天考试等,但是很快就恢复了。但如若失眠是持续的,这就要关注了。此时你可能更加需要专业医师的帮助。

  •  

    ·   睡前数小时(一般下午4点以后)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或吸烟等);

     

    ·   睡前不要饮酒,酒精可干扰睡眠;

     

    ·   规律的体育锻炼,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

     

    ·   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   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

     

    ·   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认知行为法

     

    ·   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

     

    ·   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

     

    ·   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主观的入睡意图(强行要求自己入睡);

     

    ·   不要过分关注睡眠;        

     

    ·  不要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

     

    ·   不要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      

     

    ·  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

     

     

    睡眠限制法

     

    ·   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        

     

    ·  日间避免小睡;

     

    ·   如果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等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觉;

     

    ·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

     

    ·   不管前晚睡眠时间有多长,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   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并且只有在1周的睡眠效率超过85%的情况下才可增加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

     

    ·   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在80-85%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  

     

     

    节选自:《自主神经失调症》P118、P119、P120、P121

  •  

    近年来,随着医疗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对身心健康认知的提升,多动症、自闭症、儿童抑郁症等等这类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疾病被更多的家长和老师看到并接受,也有越来越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得到了正规、适当的医疗支持,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但也有不少家长对此心中不解:“难道过分顽皮代表孩子有多动症吗?以前没那么多电子产品,那时候小孩子乱跑乱跳、上房揭瓦,不比现在更淘气?”

     

    多动症究竟是什么,孩子“皮”到什么程度,我们需要怀疑他们可能患多动症了呢?

     

     

    多动症,又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常见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等症状[1,2](线上自测量表可见:专心有助公众号-专心管家-自助检查-SNAP-IV量表),可能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家庭关系带来巨大影响。

     

     

    图1 ADHD核心症状:“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个部分任何一类出现6条或以上表现与同龄人不符,并持续至少6个月,且造成课堂/生活的困扰时,就需要考虑可能具有ADHD症状

     

    不过,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还有一些孩子天生比其他孩子更淘气,只怕不少家长对着症状量表一看,觉得孩子似乎条条都符合——难道这些孩子都是多动症?都需要接受治疗吗?其实,多动症孩子的症状与一般孩子的不良表现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般儿童“走神”VS ADHD儿童

    “注意力缺陷”症状

     

    正常情况下,孩子能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5~6岁的孩子注意力可维持约12~15分钟, 7~10岁时为20分钟,12岁以上可以维持超过30分钟[1];在超过一定时间后,或者在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上,孩子就可能“走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一定时间的休息之后,或者在感兴趣的内容上,家长们可以观察到大部分孩子还是能够自主地、全神贯注投入学习或者某些特定任务中的——比如在数学课上频频开小差的孩子,也许在语文课上表现很好,阅读和背诵课文也没有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更多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因素,而非注意力缺陷的问题。

     

    对于ADHD儿童来说,集中注意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他们能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也往往比同龄孩子更短,注意不集中发生的场合也更多,可能不仅限于学校或者某一科目的课堂中。比如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上,一般三四年级孩子至少能维持注意力半节课,但如果一个孩子在10分钟后就开始心不在焉,且几乎所有课程都如此,甚至在校外一些活动或者生活饮食起居中也不能维持注意力10分钟以上,这就需要考虑是否可能存在注意力损害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投入”到少儿动画片、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时间不可作为注意力的评价标准,因为一般这种内容是“输入式”的,具有刺激性,其实对注意力的要求并不高,无法看出孩子能否主动维持注意力集中。

     

     

     

    一般儿童“活泼好动”

    VS ADHD儿童“多动”症状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但正常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也可以在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和管教下遵守规则,比如一个孩子在家顽皮好动,但在公共场合或者课堂上就会收敛。ADHD儿童的多动是不分场合、很难管教的,无论在家还是在陌生的、需要安静的场所,都很难安静下来,在课堂上也总喜欢插嘴或打断老师讲话,不遵守课堂纪律,且常常“屡教不改”——其实他们不是故意与家长老师对着干,而是因为受到ADHD影响,的确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

     

     

    一般儿童“急性子”VS

    ADHD儿童“冲动”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当儿童对某种事物产生厌烦或渴望时,会变得急切、容易发脾气,比如在家长批评后,在渴望得到某种玩具/食物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家人吵闹任性,但在厌烦或渴望解决后,孩子的情绪在大部分时间是稳定的,而且一般儿童较早就可以学会通过等待、短时间的克制而在之后获取更好的奖励。

     

    ADHD儿童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往往表现为鲁莽激动、不顾后果,情绪爆发很突然,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表现出不耐烦、发脾气,而且无法耐心等待,当他们有要求时必须立刻得到满足,因此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造成明显的社交问题。同时,ADHD的冲动症状是持续的,无法用一段时间的心情不好、受到家庭环境变化刺激等情况解释。

     

     

     小结

     

    简言之,与其他同龄孩子的过分活泼、好奇心强的天性或者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相比,ADHD孩子多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且存在于更多的场合中,难以自控或被家长和教师约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注意力或多动/冲动方面任何一个维度出现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症状表现时,一定要尽早寻求专业的医疗评估和干预,从医学的专业角度鉴别出现这些表现的原因,并及时干预,以免造成后期更多的学习功能、社交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1. 郑毅, 刘靖主编.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M].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2. Michael l. Reiff, 杨健(译).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长指南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内容来源:


    本文引用自专心有助微信公众号

     

    特别说明


    该科普知识为公益分享内容

  •  

    今天的我们,疫情当下,一部分的我们成为了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奔波忙碌,不辞辛苦;一部分的我们居家隔离,不给防控工作添麻烦;一部分的我们在严防死守的疫情防控工作下,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部分的我们,停产停学在家,依然努力的工作学习……

     

    生活在疫情当中,是急于调整回原有的工作节奏?是急于调整到原有的生活轨道?还是享受当下,以此为契机,过一段不同以往的生活?虽不如我们的外出旅行,可能也不如我们的自由放松,但却是我们人生之旅中的别样风景!

     

    如果我们成为了志愿者,那么我们就有了一段可以很骄傲的回忆,我们曾经在一线奋斗过。但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你的健康就是我们坚实的壁垒。要注意避免过长时间工作,连续工作状态下,应用间歇的15秒--15分钟,适当的做几次深而长的呼吸放松,活动身体所有关节;饮食保持清淡和营养丰富,补充维生素C;尽量保证有效的睡眠时间;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适度宣泄,比如哭一场,或与信任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分享。

     

    如果我们居家隔离,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一段或是一个人的自由时光,或是一段难得的亲子时光、一次重塑亲子关系的时机。不管是那种,我们要尽可能的保证我们的作息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是让您能够享受这段时光的基础。每天尽可能给自己安排好以往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比如看书,比如捡起自己以往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比如把时间留给您的爱人或孩子。不管您怎么选择,建议仅选择一样,最多两样,否则混乱的状态将是您后期痛苦的源泉。同时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

     

    如果您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那么这段时间将您不一样的工作记忆。口罩伴随您全程,路上的交通拥堵明显减轻,工作中的消杀制度一丝不苟,人与人直接的一米以上间隔,会让您觉得您的工作格外干净、整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客观认识疫情相关知识,通过官方媒体了解准确的疫情信息,不传播和轻信来自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以免造成自己或他人不必要的盲目乐观或恐慌心理。

     

    如果您停产停学在家,那么这将是您一次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和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段时间,您将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生活,一段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现实中上演,不管您是乌龟还是兔子,您都可以选择是睡觉,还是持续的奔跑。规律的作息,学习内容的规划和制定,自我学习方式的检验和摸索,适当的放松,都将决定在这段时间,您是在睡眠、在走、还是拼命奔跑。这样的机会,近期可能时有发生,您能抓住几个呢?

     

    每种状态都是一种生活,是急于摆脱,是享受当下,就决定了我们是痛苦、抱怨,还是惬意、感恩。一段痛苦的经历,还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由您决定!

     

    精神医学科,巴宇辰

  •  

    相关数据显示, 90%以上的考生会出现紧张不安情绪, 其中40%为考前焦虑。焦虑、抑郁、厌学、情绪不稳、心态失衡, 是中高考生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简单来说,考生考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预期性焦虑。这类考生非常担心中高考会出现最坏的结果, 对考试结果思虑过多,这类考生受挫折后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变得没自信,产生逃避心理;第二类是迎考倦怠,这类考生在长时间紧张复习后产生心理疲劳,对考试成败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破罐子破摔”。

     

     

    随着疫情的平缓,逐渐归于常态化,中高考日趋临近,我们中高考的考生们陆续返校,考生们除了要面对临近考试时间带来的紧张焦虑外,还经历了假期自学、到假期延长中的在线学习、再到学校学习生活的转变带来的生活作息和学习节奏的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同时伴随着中高考延考带来的疲惫感。除此之外,还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期许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重压力不断袭来。

     

    这一系列的压力在疫情的紧张气氛的叠加下,愈发沉重。面对重重压力,不仅考生要调整好自己,我们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争取神助攻,不做猪队友。

     

     

    考生自我调节

     

    1.保持自信:经历过多次的模拟考,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就好。

     

    2.规律既往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坚持每天运动放松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来放松身心。

     

     

    3.可以每天做深呼吸练习,若考试时感到紧张,头脑一片空白,可以暂停答题,做几次深呼吸。比如:闭上眼睛,用力吸气、呼气,让身体放松,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行。”

     

     

    家长的调节

     

    1. 心态建设:首先,要保持对孩子、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信赖。相信的你的孩子经历过各种考试,是久经考验的;相信老师、学校的教学经验是丰富的等等。其次,要知道家长的心态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到孩子,所以保持家长自己的情绪状态很重要,做好自己的心态建设。再次,要清楚孩子是主攻,家长只是助攻,是辅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节奏和步伐,不要以家长的节奏去影响,越俎代庖,要知道你的节奏未必适合孩子。最后,要学会陪伴孩子一起放松身心,学会放松,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高效的学习。

     

    2. 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专注学习的保证,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时间。要以既往的作息习惯,切忌临时更改作息及衣着、饮食等,饮食尽可能营养均衡、清淡低脂。面对家庭冲突时,要理性面对,柔化处理,降低对孩子的影响,不要认为关上门争吵就不会影响到孩子了。

     

     

    3. 合理助攻:要了解孩子的基础,成绩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不要过分紧张,跟随学校的复习节奏就好,同时要鼓励孩子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要总纠住孩子过往的状态来谈论,鼓励现在就好。

     

    4. 同理对话:

     

    ①看见就是力量,要多看到和肯定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挣扎与不容易,不要选择性看见,总看见孩子某一刻的休息,而去催促和批评。

     

    ②听见就是疗愈,当孩子抱怨考试无用、学习无用、分数不能决定一切的时候,要听到孩子抱怨的背后的呐喊、呼求和挣扎,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对分数也是有期待的,但担心自己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分数呢?”,进而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抱怨和发泄,而不是与孩子据理力争说明分数的重要性。

     

    ③撤出判断批评,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批判的眼光的去评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④接纳陪伴支持,接纳孩子压力下的情绪状态,陪伴他一起度过,告诉他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在身边。

     

     

    ⑤随时真诚肯定,随时随地的看到并肯定孩子努力的地方,要真实而不要违心的虚假的去鼓励。

     

    5. 寻求支持:当实在不知道怎么做或无法自控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虽然我们说过度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考试的发挥,但焦虑本身是人体用来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所以希望我们在学会放松的同时,学会与焦虑共存,让焦虑帮助我们共同完成我们的人生大考。

  •  

    APP内自选量表使用说明

     

    1. 为何要做量表筛查

     

    量表筛查是行之有效的初步鉴别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孩子所患疾病有无误诊,有无共患病。

     

    2. 明确共患病的意义

     

    共患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举例说明:小明同学患有多动症的同时还共患有焦虑症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处理焦虑问题,可能会发现病情改善不如预期,因为他很有可能是因为多动症导致学习能力受损,继而出现焦虑问题。那反之亦然,单纯治疗多动问题,可能会发现学习效率改善不佳,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焦虑情绪导致注意力不易集中所致。所以共病当共治,当完善诊断。

     

     

    3. 如何使用

     

    患者病情其实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层不变。所以监护人们责任重大,我们需要多留心孩子的症状变化。

     

    ①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不可缓解的情绪低落、心烦气躁、沉默寡言等症状时,可以考虑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13岁以上)、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EP )(13岁及以下);

     

    ②当孩子频繁出现过分的担忧、恐惧、紧张、爱发脾气等症状时,可以考虑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3岁以上)、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13岁及以下);

     

  •  

     

     

     

     

     

     

    节选自:《自主神经失调症》P165、P166、P167、P173、P177、P181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