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绍兴市精神病院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创建于1956年,由政府举办,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直管,是一所集精神、心理专科优势与综合医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医院承担着绍兴市及周边地区精神心理疾病的医、教、研、防及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是绍兴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技术指导中心。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
“难治性抑郁症”就是难以治好? 专家总结难治性抑郁六大危险因素, 三种调整策略
你是否听说过“难治性抑郁”这个名词?听上去,这类抑郁十分顽固,很难将其治好。那什么样的抑郁算是难治性抑郁症呢?
目前难治性抑郁被定义为:在经过 2 种或多种抗抑郁剂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20%的抑郁者。在抑郁障碍患者中,有 20%-30%经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属于难治性抑郁。同时,难治性抑郁的治疗成本更高,疾病负担更重。
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难治性抑郁”,经研究者总结难治性抑郁有六大危险因素:
难治性抑郁症尽管治疗难度大,但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通常,医生会考虑通过调整治疗策略来应对难治性抑郁症。
可以从患者的当前用药方案入手,对初始治疗进行“强化”。有些患者抗抑郁药的用量不足,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再加一加药物剂量,剂量增加以后,抗抑郁药的效果也可能进一步提升。除了药物剂量的调整,对于有部分治疗效果的患者,用药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相当于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让药物“强强联手”,是另一种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策略。如果联合抗抑郁药,则需要加用具有不同抗抑郁机制的药物。一些药物在抗抑郁治疗中有增效的作用,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可以加用这些增效药,提高抗抑郁治疗效果。另外,一些患者除了抑郁症状之外,还可能存在焦虑、失眠等其他症状,对这些伴随症状的处理,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除了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改善治疗效果,还可以选择联合物理治疗。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即是物理治疗中效果最好的一种。MECT 具有起效快、疗效强的特点。对于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未遂、自杀行为的患者以及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在排除禁忌症后,均可考虑接受 MECT 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VNS)也是可以选择的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物理治疗方案。
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也可能起到改善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此外,有氧运动、光照疗法等也可以帮助到难治性抑郁症患者。
总之,难治性抑郁尽管如其字面意思那样“难以治疗”,但在医学上,难治性抑郁是有其严格的定义的,需要由医生进行辨别,判断其高危因素,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调整治疗策略。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尽管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它还是存在个体差异。重度抑郁症(MDD),也被称为临床抑郁症,其症状可以表现为绝望和易怒,也可以表现为沮丧和疲惫。
我们经历偶尔的悲伤是正常的,这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它成为一个持续的问题时,有时却容易被忽视。
重度抑郁症,它不仅仅是一个感觉:它是一种使人衰弱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悄悄潜入你生活的每一部分,激起大量的想法和情绪,让你觉得几乎失能或者生活不值得。
印第安纳大学的临床精神病学家 Anne H. Gilbert 医学博士说,重要的是要记住,这种感觉不是你的错,抑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通常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事实上,根据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抑郁症的发展是由遗传、环境或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许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
即使这种情况感觉非常严重,但许多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后开始感觉好转。要想获得帮助,第一步是认识到抑郁症的迹象。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 中列出的标准,如果你在至少两周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历了前两个症状中的一个(以及至少四个其余症状),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某种形式的抑郁症。
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不同吗?
研究表明,抑郁症可能发生在三岁的孩子身上,但孩子并不总是表现出典型的抑郁症症状。例如,年幼的孩子(3 到 8 岁之间)可能会抱怨更多的疾病或疼痛,更易怒,表现出焦虑的迹象,或行为不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会开始出现更典型的重度抑郁症症状。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梅奥诊所的说法,这包括以下几点:
西雅图 UW 健康港湾医院的临床精神病学家和住院精神病学主任 Heidi L. Combs 博士说,我们都记得童年时的喜怒无常,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关注儿童或青少年真正剧烈的行为变化是很重要的。例如,他们突然不和朋友出去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也不去参加体育锻炼。这些事情都能让我觉得这个人可能正在痛苦挣扎中。
我是一名精神心理工作者,实际上在工作中碰到最多的心理疾病也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
有时候抑郁症和焦虑症又很难分开,因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伴有焦虑的情绪,大部分焦虑症患者也有情绪抑郁的状态,可以说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一对好兄弟,很难分开。
那么我们不仅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最通俗的讲法,实际上再说的深一点就是我们大脑当中的神经递质紊乱而导致的一系列的全身反应,会引起我们的情绪、精神、躯体各种紊乱的症状。
导致我们躯体特别痛苦,情绪十分消极,精神活动特别缓慢,再进一步就是抑郁症患者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面,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看不到任何希望,感觉不到任何高兴的事情,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活着就是一种负担。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和抑郁症这个还真不太好说,抑郁症的人群很广泛,上到明星,下到普通民众,一旦患上了抑郁症可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难很快的彻底的摆脱他,需要抗抑郁治疗,所以需要药物、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综合参与,才能让患者快速的摆脱抑郁症。
而焦虑症的症状和抑郁症也是不同的,焦虑症就是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的担惊受怕。让自己不能正常的吃喝睡,慢慢的也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一样也会引起许多情绪精神和躯体上的表现,患者也是十分痛苦的,患者明明知道自己的担惊受怕没有很大意义,但是又不能控制,难以自拔。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和抑郁症是一样的,也是我们的大脑当中的神经递质紊乱所引起的,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大脑的神经递质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机体有很大的自愈能力,不管我们遭受刺激挫折或者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他都一次又一次的恢复到平衡。但是当种种的原因打破了这个平衡,使我们无法恢复平衡的时候就又会发病。
其实这两种病也是分两种情况的,一种是一过性的,也就是单纯性的,暂时的患者的性格是良好的,而且也没有家族遗传史,这种就是单纯的、过大的刺激导致患者一时不能反应而引发的心理疾病。这种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是很快能恢复的,并且能够逐渐的摆脱药物,摆脱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机能也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可是还有一类人需要坚持服药,基本上一停药就会出现症状,也就是说基本上需要终身服药,那么为什么这类人需要终身服药呢?
那么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类人需要终身服药?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疾病本身就是病原性的。
这种抑郁症患者就是病原性的,根源性的是大脑实质的存在问题,大脑的分泌功能失调,就像一个钟摆一样。给他上了弦,他就会走动,一旦停掉了它就会失衡。药物就像他的弦一样。患者很难断药,甚至需要终身服药,需要借助药物的补充来让大脑的神经底是恢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所以大部分人需要终身服药,基本上一停药就会出现症状出现问题。
我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是我们的腿骨折了一样,有一些骨折是轻微的,只要固定好少活动,再配合服用一点活血化瘀的药物,他就会慢慢的愈合,但是有一些可能是粉碎性的骨折或者特别严重,即便是能够痊愈也会落下残疾,有些走路可能有点跛,有些特别严重的,属于坏死型的可能需要截肢,那样就会成为终生的残疾。
其实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也会落下精神的残疾。所以需要借助药物来维持,患者很难恢复到病前的状态,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二,大脑分泌神经的功能低下。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本质是我们大脑的神经递质的平衡状态失调,我们的大脑有两种神经递质,一种是 5 羟色胺,一种是去甲肾上腺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多巴胺、内啡肽等等。但是主要还是依靠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之所以焦虑症和抑郁症反复发作,就是我们大脑分泌这两种神经递质的能力下降。这就好比我们一个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慢慢的你就会变得弱不禁风,因为不运动身体气血不调和没有抵抗力,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的大脑也有调节神经递质的能力,当它的分泌功能一直下降,我们只能依靠药物来维持。
就像某些机器的部件里面都有一个弹簧一样,这个弹簧就是维持它往复运动。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这个弹簧坏掉他就只能下去以后上不来,要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更换这个弹簧,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大脑分泌神经递质,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更换,可惜我们的大脑无法更换,因为它远比弹簧要复杂的多,而且大脑有很多我们未知的领域!
三,具有抑郁性性格。
性格也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所以我们才说山难移,性难改,性格后天可以改造一部分,但是能改造的只是可以改造的部分,先天的部分还是很难改造。
例如有些人就是抑郁质性格,他遇到事情以后就是胆小,甚至悲观失落。这就是他的天性,很难改变,如果这种人生活不顺遭遇一些坎坷曲折,相比于正常的性格,他是很容易诱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这类人比其他的这种性格得抑郁症的概率会高一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他就是典型的抑郁症症状,其实后来林黛玉也得了抑郁症,如果不得抑郁症的话,也不会早早的去世,其实这个角色也影响了扮演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后来她也是得乳腺癌去世的,可能演了那个角色以后从里面走不出来,也患上了抑郁症。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很重要,但是性格又很难去改造。
因为性格决定一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就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和所采取的行动。抑郁症的性格的人看任何问题都是负面的,所以他更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即便吃药能走出抑郁症,性格改变不了,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复发。
四,长期的抑郁已经造成了大脑某些区域的 缩小。
国有研究表明长期抑郁的人,大脑中相关的区域是会缩小的,例如海马区,大脑的海马区是帮助我们处理短期学习与记忆味觉等事件的大脑区域,长期抑郁的人,海马区会比正常人明显的缩小,也就导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人的反应能力会更加迟钝。
有时候我们的反应,有意识的判断都是需要大脑中的海马出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它充当转换站的功能。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接触到各种信息的时候,它会传递给海马区,然后海马区形成反应我们再作出决定。
还有研究表明,长期抑郁的患者大脑的杏仁核也在缩小。 杏仁核主要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调节的,我们的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当这个区域缩小以后,我们人体调节情绪的能力就会越来越下降。
这就像是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一样,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引发高血糖就是因为胰腺分泌不出胰岛素,从而导致胰腺慢慢的退化,只能靠药物补充来分泌我们所吸收的糖分,这个道理跟我们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很类似,基本上糖尿病患者也需要终身服药。
一个人一旦患上了焦虑症或者抑郁症是很痛苦的,通过药物的治疗能慢慢的走出这种心理疾病,即便是终身服药也没有什么关系,就像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一样,也是需要长期服用的,你就把它理解为体内需要或者缺少这种药物成分,吃进去以后补充上这些药物成分,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不要有什么心理的顾虑。
抑郁症患者终身服药也没什么可怕的,不要自己难为自己,只要吃药能缓解和控制病情,那就好好吃药,总比生不如死强多了。如果说不吃药能痛苦的活 50 年,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宁可吃药少活 10 年,那样毕竟能正常的生活 40 年。即便能多活 10 年,如果生活质量很低下的话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要能好好活着还是该吃药吃药吧,别想太多,别难为自己,现在的社会高度竞争一个正常人都能很难应付,更何况是你得了抑郁症的一个不正常的。
一名少年在上海某大桥跳桥自杀。 据悉,男孩是一名 17 岁的在校职高二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产生了冲突,遭遇了母亲的一顿批评。 冲动的少年,随即打开车门纵身跳下大桥。
很多网友指责男孩“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极端”...
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母亲糟糕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沉痛结果。
可我们都是旁观者,无需评判,毕竟孩子的离开和一个家庭的破碎已经成为悲痛的事实。
所以,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式打骂教育”到底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谁告诉你没有了?
就我们父母辈那个摸石头过河、动辄大棒伺候的教育水平,我可以给你保证,现在大多数成年人都有心理创伤。
只是很多人自己都没意识到罢了。
很多人连什么叫心理创伤都不知道,一提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他就觉得这是精神病才需要的,他能知道自己有没有问题吗?
而且,国内有正经的、成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才多少年?我印象中还不到三十年(记错的话请指正),以前还有国家组织考试来把关,后来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直接给各机构野蛮生长去了,一群半吊子冒充资深导师在那儿招摇撞骗,连“七天挽回前任、无效退款”这种智商税都遍地跑,真有心理创伤的,怕是早都误诊了吧?
就说一个问题,咱们随便选个人,去问问他周围的亲朋好友,他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保守估计,十个里都得有六个反问他:你是不是闲的?
你和这些人谈心理创伤?他们不打你就不错了。
这种事儿我试过好多次。
写人成年后大半辈子其实都是在给原生家庭还债,一堆人跟我杠什么有病别怨父母、什么养育之恩没齿难忘、什么养不熟的白眼狼。
写原生家庭直接影响到人的择偶,一堆人跟我杠什么“我爸妈离婚了那是不是我肯定要离婚”、什么“恋父恋母好恶心”。
写反刍思维、自我服务偏差、人格缺陷,人直接给你来一句“看不懂,你还是帮我看看他到底喜不喜欢我”。
他们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心理创伤?他们压根就不想了解这些东西。
但把眼睛挡上不看,不代表就没有啊。
前阵子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好羡慕你这种人,不想要的东西可以直接拒绝。
我心想这不是应该的吗?
又聊了聊才知道,她是典型的不懂拒绝,因为从小到大,她吃什么穿什么都是父母一手包办,她如果表示不喜欢就要挨打。
我直接让她去三甲医院找心理诊所了。
这是不是心理创伤?
表面上是不太影响她的生活,但她活得就是很痛苦,这种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爆发。
这大概就是题主说的,“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因为很多人就是忍着,忍到不能忍了,才会想到去求助。
但创伤早就形成了,早就存在了。
多少人在恋爱里是讨好型人格?多少人是依赖性人格?多少人连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多少人连什么是真正的“对我好”都不清楚、别人给颗糖恨不能给人跪下?
这不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留下的心理问题吗。
暴力对待的家庭教育确实会造成心理创伤:
做错了事被父母教训,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你什么也没做错,却被挑理打一顿、语言暴力或者无理由打骂。小时候只能忍着,长大了以后,一部分人就慢慢成了沉默寡言的人,但他们内心可能非常压抑暴躁。由于社会文化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让他们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以至于你察觉不到,还认为这类人没有心理创伤。
那为什么很多人小时候曾被父母打或精神暴力过,他们成年后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吗?
01 受经济条件限制,很多人连身体疾病都没钱治,更没法“有钱有闲”到足以关心自身心理创伤的程度;
02 很多人不把心理创伤当做一种疾病,而是认为“矫情”、“白眼狼”、“吃饱了撑的”;
03 不良家庭教育只是“造成心理创伤/问题”其中的一环,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不一定会出现心理创伤。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理论上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培养出一个正常人,而是培养出十分积极乐观、十分优秀上进的人。但这样的人现实中能找到几个?
只要你性格中有“一分负能量”,那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小时候被父母暴力对待过、上学被同学排挤过、谈恋爱被对象伤过,也可能你的性格本就如此,或者大脑出现了病变...所以出现心理创伤不只是“一分负能量”,自然也不是“被打过,就会有”那么简单。
别不把抑郁症不当病
抑郁症,表现为无明显原因或者因为一些不良事件诱发的心情不好,兴趣下降,精力下降,并出现躯体不舒服的症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干不了事。
许多家属为此非常不理解,说“就这么点小事,至于这么想不开吗?”“做了各种检查,不是没查出来病吗?”“有什么值得心情不好的,想开不就没事了。”“怎么这么矫情?”“心情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该上班还得上班呀。”
有些家属会说“坚强一点,克服一下,就会好起来。”大众对抗抑郁药物的了解远不如降压药,感冒药,甚至消炎药的了解多,很多人认为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就很排斥使用抗抑郁药,希望通过坚强的意志力或心理治疗克服这个疾病。由于这个病有部分自限性的可能,当疾病程度比较轻,有些会慢慢好转起来。但是当病情比较重,又持续时间很长的时候,还是建议去精神科就诊,必要的时候用上药物治疗。
举个例子,一个青年学生失恋后,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回忆自己从小就不被大家喜欢,把很久以前曾经发生的一次同学小矛盾,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导致大家都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现在看同学也不喜欢自己,让父母担心了。许多家长或亲人就认为孩子想不开,反复开导劝说,认为心眼小,想开了就好了,不愿带孩子来看精神科。只有当事情发展的不像家长预料的那样,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出现严重的自杀行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比如在单位晋升遇到困难,出现失眠,许多人认为是小心眼,以常人的思路来劝说当事人,但收效并不好时,就要小心是否患有抑郁症。
当情绪持续不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高兴不起来,兴趣下降持续 2 周以上需警惕。可能就患有了抑郁症,这时患者也知道自己不应该为外界的事情所干扰,也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想开了,仍旧高兴不起来,那就不是简单的劝说就可以解决的了,就需要进行精神科专科门诊就医,必要时还得使用抗抑郁药物才能好起来。
如果抑郁情绪达到了疾病的程度,就不是简单心理问题,而是有生物学的改变。主要与大脑中某些生物指标或功能改变有关,但真正的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可能跟大脑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炎性因子、大脑微观结构改变等有关。
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有限,认为是想不开,问题不大,不需要治疗。其实抑郁症也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对社会功能的危害很大。当疾病较重时,患者痛苦难耐,甚至痛不欲生,伴随各种身体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无法完成必要的社会功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运动都无法完成。
如果初期症状轻微,减少不良事件对自己的干扰,通过自我调整或者心理咨询,有些患者是可以慢慢好转起来,但是如果抑郁症状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经过非药物治疗调整仍无法改善,就需要药物治疗,与此同时,必要的休息和积极治疗也是刻不容缓的。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效果不好,本质上并不是药物疗效不佳,或者患上了难治的疾病,而主要跟患者自身的对疾病的认知密切相关。很多患者有一些“病毒性”想法:抵触疾病,疾病耻辱感,这些想法会限制患者去配合治疗。所以,想要让患者更好地恢复,首先要消除患者对于精神疾病的一些错误的观念。
当你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时,提供善意的建议和帮助是我们都可以做的,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才合适,尤其是当你不了解抑郁症和精神疾病的本质时。你要时刻提醒自己,抑郁症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当你与他们谈论他们的抑郁症时,你的一些不经意的话语很容易伤害到他们。抑郁症患者会比较敏感,有些话语你可能觉得是在安慰他,实则是在“迫害”他,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建议,面对抑郁症患者,这些话千万不要说!
这些你觉得善意的话语,在你看来说出来能安慰他,但其实由于它们过于简单化了,导致患者听得过多而烦躁,且一些简化的词汇会让你觉得因说而说,过于应付式。他们也想“笑起来”,“开心一下”,但他们不能“决定”是否快乐。
个人的外表并不一定反映他内心的感受。许多精神疾病都是如此,但有时被认为是隐形的慢性疾病和病症也是如此。因此,请避免说出上面的话语。如果有人以怀疑或不相信的态度回应,这可能会让抑郁症患者觉得和别人说自己抑郁症没有安全感。
避免对感觉最差的人进行比较或进行“竞争”。这样做没有帮助,而且会让抑郁症患者觉得你在减少他们的经历,或者没有真正倾听他们告诉你的事情。
听到这句话的人可能也会感到受到攻击,好像他们被指责“编造”或谎报自己的感受。抑郁通常不仅存在于一个人的大脑中,也存在于他们的身体中。有很多抑郁症的生理症状包括慢性疼痛,这是非常真实的。抑郁症是一种不经治疗就无法改善的疾病。
有时看起来,抑郁的人似乎很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私。避免发表让他们感到羞耻、内疚的评论。如果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记住,你所知道的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不小心说了这些话,你的话可能弊大于利。如果你认为你过去说了一些伤人的话,道歉也是可以的。你可以和他解释你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你不明白。如果你的话在过去没有什么帮助的话,道歉可以帮助他觉得更好。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