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抑郁症会不会发展成双相障碍呢?

抑郁症会不会发展成双相障碍呢?
发表人:夏金校
 
抑郁症会不会发展成双相障碍呢?
 
如果会的话,有多大的可能性?
 
现在关于抑郁症的知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抑郁症患者、康复者勇敢地分享经历,呼吁大家积极对待、不需害怕,哪怕是明星得了抑郁症,也不再遮遮掩掩。
 
社会上对于抑郁症的积极变化,令大众对于这个疾病的恐惧和有色眼光在不断降低。
 
所以,很多父母带孩子找精神科大夫时,内心就做好了准备,“孩子可能是有点抑郁吧”。
 
当孩子真的被诊断抑郁症时,父母也不会太焦虑,吃药、找心理治疗、适当运动、父母放低要求和包容……家长们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应对方式。
 
可是,如果孩子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情绪波动变得非常大,父母再带孩子复诊或换大夫时,有的大夫就认为孩子不是抑郁症,而是双相障碍。
 
很多父母懵了:这是啥?从没听说过这个病啊?
 
有的父母会问大夫,有的则自己查,一看,双相障碍就是老百姓说的“躁郁症”,是6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而且很多专家说这个病要“终身服药”、“容易复发”、“遗传度高达80%”!
 
临床中,孩子先被诊断为抑郁症、再改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情况非常常见,有的父母就有疑问:抑郁症是不是会发展成双相障碍?如果发展了,是不是意味着孩子的病更严重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不过主流精神医学更倾向于认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是不同的两种疾病,如果患者一开始诊断抑郁症,后来诊断双相障碍,那往往不是因为“发展”了,而是患者本来就有“双相特质”或者有过“轻躁狂/躁狂发作”,只是要么之前没有显现出来,要么大夫问诊时没有识别出来,漏诊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恐怕很多大夫会说“是”。双相障碍比抑郁症更加复杂,治疗难度更大,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双相障碍确实比抑郁症更严重。
 
可能又有家长问了:我的孩子现在是抑郁症,没有过轻躁狂/躁狂发作,那以后会不会有,然后被诊断双相障碍?
 
对于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来说,这个问题更难回答了。轻躁狂/躁狂发作是回顾性判断,需要大夫仔细问诊,回顾患者过去有没有出现过这种状态,因为患者自己往往是没有意识的,尤其是轻躁狂发作,许多患者和父母甚至认为这种状态非常好,期待孩子保持这种状态。
 
可患者未来会不会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一般精神科医生难以给出前瞻性的判断。
 
这是因为一般大夫主要关注症状,但不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活动,更不知道有过哪些经历的孩子,可能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
 
虽然精神科有“软双相”的说法,意味着有某些特征的人容易患双相障碍,但这只是从表面症状总结出来的概率方面的结论,没有深入到双相障碍的根源。这是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
 
02、典型的双相障碍可以“预测”
 
其实,根据我们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经验,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某个程度上,典型双相障碍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对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病因有了突破性发现:
 
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根源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患者长期的自我否定所致;
 
典型双相障碍的主要心理根源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占了主要比例;另一部分是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通常是曾反复接受过度夸奖。
 
我们发现,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在轻躁狂/躁狂发作时,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甚至是兴奋的。他们自我感觉是良好的,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有自负的心理,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精力旺盛,会设立很多计划和目标,且轻视了现实困难,认为前途一片光明。
 
说得通俗一些,他们当时的心态是“飘”的,盲目自负、自大、自我膨胀。
 
绝大部分患者处于这种状态时是很开心、很享受的,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如果别人好言相劝,他们可能会觉得“你才有问题”,甚至觉得对方是“羡慕嫉妒恨”。
 
可因为他们自视过高、想得过于简单,在现实中很快就会遇到挫折,接着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情绪低落,精力减退,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并且自我否定,也就是重度抑郁发作状态。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是不切实际的。
 
可当他们的情绪好转,生活又变得比较顺利后,他们很容易再次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只想好的不想坏的,作出一些鲁莽的决定。然后下一次重度抑郁发作时就更加严重,更加自我否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患者自己也想不明白,为啥总会头脑发热,盲目自大呢?
 
当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TIH)去寻找背后的心理根源时,发现这些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方面表现得比较优秀,比如成绩好,继而接受过来自父母、家中老人、老师的过度夸奖。
 
他们被“夸奖”的时候内心很兴奋、很享受,而且反复多次后,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很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一些成就。尤其是情绪较好时,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扭曲认知,心态走飘。
 
所以,我们在临床问诊时,会花费较多时间询问患者、家属:
 
患者小时候是不是聪明伶俐,表现比较好呢?
 
如果是的话,是不是经常被大人夸奖呢?
 
患者回忆一下,有没有曾经觉得自己能力很强,甚至无所不能呢?
 
如果有的话,那说明患者很可能存在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那么即使他们现在只有重度抑郁发作,被诊断为抑郁症,但后续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几率很高,确实有一定的“双相障碍”特质。
 
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会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修复其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引导其建立更加积极、理性的自我评价,遇到挫折时不自怨自艾,取得一定成绩时也不要自大。
 
而如果患者无法接受我们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那我们会提醒患者及其家属,要觉察到这一点隐患,提高警惕。尤其是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点“飘”了,一定要注意积极引导和提醒。
 
03、如何避免孩子“发展”成双相障碍呢?
 
可能有些家长看完上面的内容,又疑惑了:
 
我的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度夸奖,没有过盲目自大的心态;
 
自从患病以来,也没有过精力旺盛、非常开心兴奋的状态;
 
为什么大夫会突然改诊断为双相障碍?
 
这就涉及到双相障碍的另一个话题——诊断的争议。
 
一般而言,双相障碍患者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我们上面描述的那种,患者出现过精力旺盛、思维奔逸、情绪高涨、盲目自大的表现,这是典型的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这类患者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
 
第二种情况是患者出现了暴躁易怒、大发脾气、甚至在家砸物打人的表现。很多精神科医生认为这是“易激惹”,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会下双相障碍的诊断。
 
这一点在临床中是有争议的。我们认为这不是“易激惹”,而是“激越状态”,正是因为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极度痛苦、压抑、愤怒,才忍不住爆发了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颜文伟教授和四川华西医院的孙学礼教授也发表过相似的意见。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往往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第三种情况是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转躁”,接着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这究竟算不算真正的双相障碍?国内外精神科临床中也是有争议的。
 
有的大夫认为算,因为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吃了药之后都会转躁,那么会转躁的那些,说明他们本来就属于“双相体质”。
 
有的认为不算,因为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本来就不同,应该把抗抑郁药减停或换药后,继续观察。
 
我更加认同后面这种观点,应该排除抗抑郁药的因素后,再谨慎地下诊断。
 
而且,患者在服药后之所以“转躁”,往往还有心理社会因素。
 
比如我们曾接诊的患者刘可,她一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服用了抑郁药。后续父母发现她出现了易怒、语速快、话语多、突然感到开心等表现,并告诉了大夫,大夫一听马上说抗抑郁药不能吃了,要换成心境稳定剂,并改诊断为双相障碍。
 
我们与刘可深入沟通时,她说当时之所以情绪突然好转,是因为结交了一位新网友,两人聊得非常投契,她很开心。
 
而易怒,主要是因为刘可不满父母总是抱怨国内社会不好、夸国外社会好,她忍不住生气、回怼。但她也说,以前即使对父母不满,也会有所克制,可吃了抗抑郁药之后,情绪更容易表露出来。
 
因此,对于上述第二种、第三种情况,我认为都不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下诊断时应更加谨慎。一方面因为不完全达到诊断标准,另一方面也避免给患者、家属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此外,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这是全球最权威的诊断标准之一。
 
DSM-5中有一项“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认为那些具备了部分双相障碍症状、但又未达到诊断标准的,可以下这个诊断。
 
这就导致双相障碍的诊断范围很宽泛了,只要患者的症状有一点像,大夫就可以套用这个诊断,临床中很多的“非典型双相”“软双相”,往往就是这么来的。这是越来越多青少年被诊断双相障碍的原因之一。
 
有患者家属就曾抱怨:“非典型双相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现在,部分精神医学研究人员、临床大夫也意识到这有所不妥,相信这个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大夫下诊断时会更加谨慎。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抑郁症会不会发展为双相障碍?
 
从现实情况来看的话,是有可能的,主要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患者曾反复接受过度夸奖,有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在情绪好时容易盲目自大,那他们后续出现轻躁狂/躁狂发现的几率很高;甚至可能已经出现过了,只是大夫没有识别出来。
 
第二种是患者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积越多,即使得病了,也得不到家人很好的包容和理解,父母也没有意识去修复他们的创伤。
 
他们的负性情绪越积越多,尤其是愤怒;到了一定程度,就容易情绪大爆发,表现为大发脾气、大吼大叫、歇斯底里,甚至在家砸东西、大人。
 
很多大夫会认为这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继而诊断为双相障碍。虽然我们对此不认同,但目前临床中确实有争议,不宜用我们的观点去质疑别的精神科大夫。
 
当然,以上两种可能性还可以同时存在。
 
那么,当我们深入理解了以上分析后,抑郁症患者的家长就不需过度担心、焦虑了。
 
父母可以仔细回顾孩子的成长经历,反思孩子有没有反复接受过度夸奖,有没有盲目自大的表现。
 
如果没有,那孩子后续发展为典型双相障碍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因为暴躁易怒、大发脾气而被诊断“双相障碍”,这也不是真正典型的。
 
这反而提示家长要更加重视孩子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尽快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努力改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孩子的剧烈情绪波动会明显减少。
 
那如果有,父母也可以提前学习应对方式。先努力改善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信任、认可父母。后续一旦发现孩子有心态走飘的迹象,父母马上给予积极引导,孩子更容易听进去,这能有效降低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机会,并避免孩子受挫后再次陷入重度抑郁发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症疾病介绍:
儿童抑郁症是以抑郁情绪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心境障碍。多发生于12岁以下的儿童。儿童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不安、学习成绩下降、拒绝上学等。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缓解抑郁症状,达到治愈。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害患者的健康,影响正常生活。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说起抑郁症,人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林妹妹的形象:整天唉声叹气,动不动就淌眼泪。像这种单纯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其实属于单相抑郁,较好识别,反倒是双相抑郁易被忽视,而双相抑郁却是青少年高发的心理疾病。

     

     

    1.什么是“双相抑郁”?

     

    所谓双相抑郁,指的是患者既有躁狂表现,又有抑郁症状。躁狂时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积极乐观、思维灵活,又或脾气暴躁、行事冲动;抑郁时则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极度自卑。有的人笑嘻嘻地说自己已经自杀过很多次,可怎么都不成功。听语气感觉很搞笑,一般人也会觉得这些人是故弄玄虚,但他们却真的想死。因为存在开朗外向的一面,这类患者常常是群体里活跃的中心,即使情绪低落,也常会被身边的人误以为是遇到一点挫折,暂时闹闹别扭罢了,从而掉以轻心。

     

    2.双相抑郁的苗头

     

    生活中人们常有烦心事,随着时间消逝,心情也会逐渐平复。而双相抑郁患者情绪时好时坏,病程长,通常直到病重时才被家人发现而就诊。据统计,由于患者情绪反反复复,难以识别,一般要5~6年以上才能确诊。而患者就医时如果病情缓解,症状又消失了,加上每个医生的诊断可能不同,最终平均要经过4.6名医生才能确诊。

     

    不过,即使难以识别,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双相抑郁患者多数在少年期起病,以青少年多见,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此外,双相抑郁常常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躁狂和抑郁周而复始,就像海浪一般,情绪高涨时如同到了浪峰,情绪低落时却如跌到浪谷。如此循环往复,即使不干预,抑郁症状也会自行缓解。最重要的是,双相抑郁的发生多与生物源性因素相关,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不大,发病时往往毫无来由,找不到具体原因或明确的导火线。

     

    3.及时治疗双相抑郁

     

     

    虽然双相抑郁发病后症状会自行缓解,但如果一直得不到正确的治疗,躁狂和抑郁之间的循环频率会越来越高,发展到最后,患者的情绪时刻在两极之间波动,忽而极度躁狂,忽而极度抑郁,以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没有办法继续完成学业和工作。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带其就诊。

     

    就诊过程中,由于患者往往是抑郁发作,医生无从判断有没有躁狂症状。为尽早确诊病情,患者及家属应注意向医生说明日常生活情况,否则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治疗单相抑郁只需用抗抑郁药,治疗双相抑郁则需加上情绪稳定剂,把两者弄混会加大治愈难度。经正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改善,但均需要足够的时间。一般而言,控制症状需半年以上,此后还需维持治疗。如果每年发病一次,服药后两个周期不发病,便可暂时停药观察。但对面临较大压力或复发的患者,服药的时间应更长一点。如高三和大一的学生,或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或急需适应大学生活,即使之前已经通过服药控制住症状,此时也千万不能停药,以免病情反复影响学业。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 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性疾病,是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能够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学因素、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脑结构与脑电生理学因素、围生期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等。

     

     

    一、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遗传学因素:有研究证实,孤独症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遗传率高达80%~90%。
    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病毒可能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把其DNA整合到宿主DNA上,翻译出异常蛋白质,作为异体抗原,它们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免疫应答。
    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孤独症的神经生化问题也就是研究突触和中枢神经递质的问题,由于脑能神经递质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患儿行为和精神异常。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损害,如出生时窒息、缺氧、脑轻微损伤等,在患儿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
    社会心理学因素:有研究证明,孤独症不是任何单独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引起的。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性障碍,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言语、社会技能的获得和发展。


    二、哪些人群好发孤独症?


    有家族史者:孤独症具有遗传性,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孤独症。
    免疫功能紊乱者: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都有伤害脑组织的可能,从而诱发孤独症。
    神经发育异常者:有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存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三、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孤独症?

     

    母孕期的不利因素:比如高龄产妇、怀孕期间出现过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围生期发生过缺氧等。

    环境因素:在患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及社交与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自闭症患者会表现的孤独离群不会与别人建立一些联系,就是不愿与人说话。孤独症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在婴幼儿时期的自闭现象,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胎儿在子宫里的环境因素以及营养因素等等,而自闭症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患者会出现社会交流问题,一般表现在缺乏和别人的交流或者一些交流的技巧,甚至和父母之间也缺少一种安全的相互依恋的关系等,非常严重的,还会出现语言交流的问题,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呆板的行为而且重复的出现。

  •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属于祖国未来花朵的孩子们也需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跟上社会的节奏。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自以为很好的孩子一旦拿到孩子群中作比较,似乎比不上。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家长是恨铁不成钢,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来比较。

     

     

    除了这类型的家长以外,如果自家孩子和同龄孩子之间的表达,沟通,交往都差一截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合理怀疑是否得了自闭症。

     

    下面,我们一同了解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我们也可以称为孤独症,它是一种并非身体不适的疾病。但是,一旦发现,一定要进行干预。虽然,一般来说自闭症没有痊愈的可能,但是对它进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前期进行干预,可以缓解自闭症的症状,最起码也能让孩子达到生活能自理的水平。


     
    孤独症常见的症状是:

     

    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等等,多发群体是儿童。常见的病因有遗传,有感染,也有免疫因素等等,没有传染性,男孩比女孩患病率要高3倍左右。


    如果一胎是遗传因素而患有孤独症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再生二胎。对于遗传因素的自闭症方面,主要以干预训练为主,只要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一般在训练后能解决患者能力上的某些缺失,但并不能改善自闭症的症状,仅仅是一些能力的提高。这样说吧,就是能让自闭症患者看上去“没那么自闭”,所以我们把这种训练称为干预。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据国内医院诊断统计,自闭症发病率占比在3%左右。自闭症像近视一样,我们也知道,有近视和真近视,自闭症也是一样的,有真自闭症和假自闭症,而假自闭症的占比超过99.8%,所以假如怀疑孩子患有自闭症,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很有可能是假自闭症。


    假自闭症包含以下几类:

     

    兴奋度过高类型,脑发育滞后(专注力弱)类型,胆小类型,语言天赋极弱类型,感知能力极弱类型,以及阿斯伯格综合征。

     

    自闭症稍微有点难判断,建议不要自行判断而耽误了时间。对于自闭症而言,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改善的程度越明显。明显见到孩子对于社交方面,交流方面,沟通方面都有所障碍,以及兴趣相对狭窄的时候,我们就要尽早让医生进行判断。即使是假自闭症,也可让医生给予专业意见进行调整。


     
    我个人建议,当看到孩子和同龄孩子差距相对比较大的时候,就开始应当引起重视。这里的差距比较大指的主要是交往方面,如果表达能力,友善程度都比同龄孩子差很多,或者喜欢畏缩在一处,家长明显能感觉到孩子有社交障碍类型的,尽早到医院让医生进行判断。


     
    不管自闭症,还是身体上的其他大大小小疾病,我们都不必过分担心。现今发达的科学下,仪器的数据加上医生的判断,以及科学的调整和干预,都能起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质结果。我们要做的是在发现苗头的时候,不惊恐,不焦虑,及时面对,积极配合干预和治疗,这样就能让结果越来越好。

  •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当儿童出现抑郁症的时候要及时的治疗,那么为什么儿童会得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原因,千万不能被忽视了。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1、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2、父母或老师管教方式不恰当

     

    当孩子出现成绩滑坡或犯错误时,没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谅解、鼓励,而是遭受到严厉的教训、责骂,甚至体罚,这样极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重创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害怕见到父母或老师,陷入过度担心、害怕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发生孤僻、沉默、自卑等抑郁情绪。

     

    3、理应激事件也是诱因

     

    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以及遭到虐待、抛弃等。

     

    4、家族遗传性因素

     

    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约50%的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抑郁症儿童在发病以前,个性往往比较倔强、违拗,或表现被动、无能、依赖和孤独。

     

     

    5、性格因素

     

    孩子的性格因素会产生儿童抑郁症,在所有的抑郁儿童中,那些性格过于内心、自尊心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儿童发生抑郁的比例高于那些活泼开朗的儿童,这些儿童一旦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其内心的精神压力就会过大,长期下去,很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

     

    6、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会使儿童产生抑郁症,有调查显示,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其所受的来自外界的刺激要高于正常的儿童5倍之多。如过度的惩罚受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离异、死亡、遭受意外灾害等对儿童的强烈刺激,使得儿童稚嫩的心灵和臂膀乃至生命之无法承受,导致儿童精神抑郁甚至失常,引发儿童抑郁症。

  •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病的,不关你是长寿还是正值壮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不经历过疾病的洗礼,除非你是特别特殊的情况,不管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生理上的疾病,或者精神上的疾病,都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相互相成。
     

    身体,生理,心理息息相关


    我们聊抑郁症之前,首先要说说我们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抑郁症属于心理这一块,但是身体不健康也有可能会诱发心理疾病,或者生理上出了状况也有可能发生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也会诱发我们的身体疾病,所以他们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身体情况,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是需要全方位健康,当今抑郁症非常常见,这究竟是因为我们身体不健康引起的,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理疾病所引起的呢?

     

    抑郁症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

     

    第一:身体出现了状况,和往常非常不一样,感觉和往日相差太大,或者过度肥胖,或者过度劳累,衰老等等,让自己接受不了,会产生抑郁。

     

    第二:工作压力大,生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不如意等等,也会引起我们发生抑郁的情况。

     

    第三:最近发生的事情太多了,而且都是不好的事情接踵而来,自己接受不了,所以有抑郁的情绪。

     

     

    第四:身边的人离开,或者有大的变动,让自己接受不了,也会容易产生抑郁。
     

    抑郁怎么办?


    第一:我们要知道人生无常,就是我们一直都在变化,小时候,中年,老年,虽然都是一个我,但是我们的身体,身高,生活态度,个人状态等等都有变化,我们先要接受这些变化。


    第二:人生低谷,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不管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哪怕是公主,王子也并不是全国人民都喜欢,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


    第三:情绪低落,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听听歌,跳跳舞,画画等等,其实都是可以很好调节我们情绪的一些方法,哪怕我们去大自然走走,或者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哭一场,都是可以的,大不了,哭完再重新面对,用新的心态去面对。
     

    抑郁并不可怕

     

    抑郁不等于抑郁症,短期的抑郁,是一个人的短期状态缓解不过来的症状,但是如果是长期都在这种情绪当中不可自拔,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必要时候,需要寻找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或者使用一些缓解肝郁的中药调理,看看是否能让自己的情况有所改善。


    一般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自己是可以走出来的,并不是抑郁以后,就彻底沉沦了,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感觉自己抑郁了,可以尝试以上的方法来解决抑郁的问题,如果长期都处在抑郁的氛围当中,自己实在很难受,已经有想离开世界的想法等等,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起来,在自己情况还没有太糟糕的时候,及早到医院进行医治。

  • 近日,在门诊上,小红(化名)刚一进门就开始哭诉自己有个抑郁症的女儿,才十五六岁。因为自己曾经也患过抑郁症,因此她断定自己的女儿也是抑郁症,并多方求医。但女儿却经常不吃药,甚至不和她有深入的交流,哪怕是一个眼神。

     

    听着小红的陈述,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小红的女儿真的如小红所判断的患上抑郁症了吗?

     

     

    在医学上,这个“抑郁症”是渐进的发展而来,大致为:抑郁,抑郁状态(网传郭富城因入戏太深而让他抑郁至深,而这也只是一种状态,算不上真的抑郁症),抑郁障碍(张国荣、乔任梁就死于此病)。

     

    人比其他动物高级之处在于:人对情绪有高度的自律行为。和高兴、感动、幸福这些正面情绪相比,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也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所不可或缺的,它和正面情绪一样,是每个人必然具备的心理活动。

     

    抑郁,主要是指个体情绪较差,对平时特别喜欢做的事情短时间内兴趣不是很大了。比如:在公司被上司狠批了一顿,心情差极了,平时你爱吃的麻辣烫也不能使你兴奋起来。或许几天后又受到领导表扬了,麻辣烫依然是您的最爱。

     

    类似这种情况,大多数时候不需要相应的医学处理。因此,抑郁不是病。生活中的喜怒哀愁都是个体情绪的正常表达,它和抑郁症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都觉得自己对很多曾经爱干的事情兴趣下降,没有了往日的愉悦感,和周围人的交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还有一些诸如乏力、不想吃饭、失眠多梦等身体上的不适感,那么您可能踩雷了。这种情况被称为:抑郁状态。

     

    这时您也不用太过紧张,因为这种状态是身体对您长期不爱惜它的提醒,它要求您尽快做出调整,看,郭富城依然是光彩照人的影帝。因此,只需要适当的医疗干预,比如适当的心理疏导,就能重获新生。但是,如果您对这种异常心理状态仍然熟视无睹,长此以往便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症候群,它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在临床上,对于抑郁症是通过大量缜密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下的结果。此期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抑郁有很多种情况,也许您认为的病根本不是病。

  • 现代生活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掌中宝,孩子的一点点问题就有可能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掀起滔天海浪。宝宝的发育和成长是最让人关注的,细心的宝妈宝爸会仔细观察自家宝宝的每一个动态。关于这一点,有个家长们都要学习的功课:小孩发育迟缓OR自闭症,怎么区分?

     

    什么是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是一个大名称,包含了自闭症、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社交障碍以及其他发育落后。

     

    发育迟缓如果仅仅是语言发育迟缓或运动发育迟缓,问题的确小一点。但如果是很多领域,例如智力、运动、语言、社交都落后(这很常见),其实问题可能比自闭症还严重,恢复起来更难。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发育迟缓(社交发育迟缓)的一种,相对来说,单纯的自闭症(只有社交障碍),比起多重发育迟缓(指运动智力语言都迟缓)干预起来要容易一些。症候群性孤独症就是多重发育障碍,干预很难的。


    对于自闭症,困难不是在恢复快不快的问题,而是我们习惯的理念认为,我们花了时间教孩子,他不学,我们就会放弃,于是就想找专家、找机构。其实好的专家和机构无非就是更有信心,坚持社交为中心,坚持行为奖励强化,坚持结构化和随机训练相结合。家长不要认为自己会比专家水平差,其实很多家长水平很高!

     

    发育迟缓类型一:语言和言语迟缓

     

    语言和言语迟缓是发生在婴幼儿中最普遍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发育迟缓。
    言语指的是口头上的言语表达,包括词语是怎么形成的。语言则包括表达和接收信息,是一个更加广泛的系统,比如说能理解手势。 


    如果怀疑孩子有这方面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寻求语言病理学家给孩子进行评估,同时配合专家要求给予辅助练习。 

     

     

    发育迟缓类型二:视力发育迟缓

     

    新生儿在6个月以前视力通常是模糊的。6个月之后,孩子开始协调双眼的视觉运作后,他们的视力才随之慢慢改善。但也会有例外的情况,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的视力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其它视力问题。

     

    早期治疗可以帮助孩子纠正许多视力问题,但根据孩子眼睛问题的具体情况,他可能需要: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能帮助他矫正视力的特殊眼镜、进行矫正手术、一个保护眼睛的眼罩等。

     

    发育迟缓类型三:运动技能发育迟缓

     

    运动技能发育迟缓可能是因为大运动技能(比如爬行和行走)和精细运动技能(比如用手拿勺子)出现了问题。


    早产儿的肌肉发育缓慢是导致运动技能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当您的孩子出现运动技能发育迟缓,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在家给孩子做更多的运动。如果是大运动发育迟缓,可能要进行物理治疗;如果是精细运动问题或者感统失调,那可能还需要专门的物理或者职业治疗。

     

    发育迟缓类型四:社交和(或)情绪发育迟缓

     

    当儿童与成年人(或其他儿童)之间出现明显的沟通交流问题时,称为社交和(或)情绪发育迟缓,这种情况往往在儿童上学之前就已经显现。


    社交和情绪发育迟缓的一个常见原因——自闭症谱系障碍(ASD)。ASD可能导致儿童交流困难、重复行为和语言障碍。对于社交和情绪发育迟缓,目前没有确切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方式可能有两种,一是进行特殊行为和技能的锻炼,二是用药物辅助治疗过激行为。


    与大多数类型的发育迟缓一样,早期治疗可以对孩子的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结

     

    如果您的孩子在指定年龄段有任一方面的发育迟缓迹象,请及时联系医生,尽早治疗和干预。


    另外,孩子已经学过的技能,如果出现退化,请加强治疗和干预。 儿童的正常发育轨迹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儿童发育迟缓的情况并不严重,他们最终也会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


    即使是有严重延误的儿童,只要尽早开始治疗,也能取得很大的改善。

  • 近些年,时常看到有关自闭症的新闻:很多家庭生了孩子,非常开心,可孩子长到一两岁,却迟迟不说话,到医院去检查,才发现是自闭症。自闭症发病率很高,在美国,每5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较严重的自闭症孩子一生要花320万美元的护理费,这绝非普通家庭可以负担。

     

     

    有些人说自闭症的孩子个个天赋异禀,这可不是实际情况。那自闭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闭症

     

    自闭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能与他人正常的交流,生活方式机械、规律,有些孩子特别暴躁,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天才般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自闭症患者看着像傻瓜,其实个个都是天才。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客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对一个家庭会造成多大的负担。在这种重担之下,除非家庭特别富裕,不然父母谋生尚且艰难,又有什么精力和钱来培养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发挥不出来,难道大家都忘了《伤仲永》吗?所以,真正发挥出天才能力的,大多是那些受过特殊训练的孩子!

     

    事实是,自闭症发病年龄集中在出生前后,以三岁以内多见,也就是说,大多数自闭症的小孩出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患了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到现在也没有研究透彻,但是研究显示,遗传的可能性很大,高达90%。也就是说,这个病和基因关系密切。如果父母性格就是比较古板僵化,那孩子就特别容易得自闭症。除此之外,自闭症的发病还与化学因素、感染等有关,母亲高龄生产也是一大诱因。

     

     

    对于自闭症,现在并没有特效药,只有一些对症治疗的药。比如,有的药能让孩子说话多起来,有的药会减低孩子的焦虑、攻击行为。此外,心理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训练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生活。

     

    虽然我们不能治愈自闭症,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它的发生。

     

    首先,怀孕期间要注意家庭和睦。这段时间,孩子虽然还没有出生,但是母亲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

     

    其次,就是要防治化学物质的刺激,像刚装修过的房子,因为苯含量较高,就不可以住进去。

     

    最后,也希望各位妈妈能够尽量避免高龄生产,这样不仅对孩子好,对妈妈也很好,可以避免高龄生产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 互联网医疗:一位精神科医生的温暖关怀

    今天是个晴朗的早晨,我坐在家里,心中却笼罩着淡淡的忧虑。自从工作压力增大,我感到情绪低落,失眠多梦,仿佛被抑郁的阴影笼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详细记录。他告诉我,我的情况很常见,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医生为我开具了怡诺思的处方,并详细解释了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他告诉我,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这些都是暂时的,不要过于担心。

    在用药过程中,医生定期与我联系,询问我的病情和用药感受。他告诉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对病情恢复非常重要。我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用药,逐渐感觉到了改善。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温暖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抑郁,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最后,我想对那位医生说声谢谢。感谢您的专业,感谢您的耐心,感谢您的关心。是您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 匿名患者的心路历程:线上问诊的温暖之旅

    那是一个平凡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温馨的客厅里。我,一个来自山东聊城的患者,正坐在电脑前,等待着那位神秘医生的线上问诊。

    医生您好,最近睡眠怎么样?

    医生微笑着询问,仿佛他就在我面前。我告诉他,最近睡眠质量不错,血压也有所下降。

    医生又问,血压多少?

    我回答,低血压120,高血压160。

    医生略显惊讶,他询问我是否在服用任何药物。

    我告诉他,我正在服用拜新同和海捷亚,但血压依然很高。

    医生耐心地为我分析了情况,他建议我前往心内科或神经内科进行进一步检查。

    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发现我的血压异常可能与情绪有关。

    医生为我调整了治疗方案,并告诉我,血压与心情情绪关系很大。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的病情逐渐好转。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治疗方案,还给予了我很多关心和鼓励。

    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医生非常细心和耐心。他总是耐心地倾听我的病情,为我分析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在医生的关爱下,我的焦虑抑郁症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在互联网医院遇到这样一位好医生。

    现在,我已经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感谢那位好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 那天,阳光明媚,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大门。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一位温柔的声音打破了寂静,那是***医生的问候。我告诉她我的困扰——患抑郁症已有一年多了,迫切需要药物治疗。

    ***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了解了我的生活习惯和用药史。她没有一丝一毫的急躁,只是静静地听我讲述。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她建议我使用度洛西丁肠溶胶囊。虽然我对这个药物并不熟悉,但看到***医生那信任的眼神,我决定尝试。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上海厂家的度洛西丁。她详细解释了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并告诉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就诊。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

    不久后,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的消息让我松了一口气。当药品送到我手中时,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用药期间,我确实遇到了一些不适,但每当想起***医生的叮嘱,我便坚定地继续治疗。

    如今,我的病情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我仍需继续治疗,但我知道,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她不仅给予了我专业的治疗建议,更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不仅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它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在这里,我找到了希望,也找到了力量。

  • 今天,我坐在电脑前,心中有些忐忑。作为一名失眠且心情抑郁的患者,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通过互联网医院,我预约了一位精神科医师,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线上诊疗。

    医师***非常专业,他首先询问了我一些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和用药史。在确认了我没有药物和食物过敏史、近期身体状况良好、没有青光眼病史,也没有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后,医师开始详细询问我的病情。

    我向他详细描述了我的失眠和抑郁症状,他耐心倾听,不时地点头。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后,医师给我开了一盒喜太乐西酞普兰,并告诉我需要按时服用。

    用药期间,我严格按照医师的指导进行。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担心药物的效果,但在医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逐渐感受到了药物带来的变化。我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心情也变得更加愉悦。

    在用药过程中,医师***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心。他不仅在我出现不适时给予及时的线上咨询,还建议我定期复诊,以便更好地监控病情。我深深感受到了医师的专业和关爱。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高效。它不仅让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还让我感受到了医师的温暖和关怀。

  • 那天,阳光明媚,我正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低落。爸爸的睡眠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尤其是最近,他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胃部不适却让我担忧。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在医生那里,我详细描述了爸爸的情况,包括他的睡眠、用药以及偶尔的烦躁感。医生耐心地听着,不时地点头,最终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可以继续目前的药物剂量,但需要关注胃部的问题,并建议爸爸来北京时去消化科就诊。

    医生还为我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我如有不适要及时就诊。当我看到药品清单时,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曲唑酮和帕罗西汀都是我熟悉的药物,医生还特别提醒我,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

    几天后,爸爸的药已经买好,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捷与高效,也让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解决了爸爸的用药问题,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常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家人的健康,也相信互联网医院会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 晚上好,我是一名经常在京东互联网医院问诊的患者。

    有一天,我因为感到抑郁,无法像以前那样享受生活,便向一位精神科医生咨询。医生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耐心地与我交谈,倾听我的困扰,并告诉我,抑郁状态并非不可逆转,只要积极面对,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医生还分享了一些励志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他说,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而应该学会释放压力,坚持服药。如果药物效果不佳,我们还可以尝试换药。

    在医生的鼓励下,我开始调整心态,减少压力,坚持服药。慢慢地,我的情绪开始好转,对生活的信心也逐渐恢复。

    有一天,我向医生提起了一个让我感到困扰的问题:我老姨过得好不好。医生告诉我,我们不用管其他人了,主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他理解我的担忧,并安慰我说,如果我的老姨心里不舒服,那也是因为我,我需要学会关心和照顾她。

    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明白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最后,我要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感谢那位精神科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独自坐在电脑前,心中充满了焦虑。自从我发现自己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以来,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我尝试过各种方法去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看看是否能够找到新的希望。

    在沈阳市一家知名的精神卫生中心,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虽然我们从未见过面,但通过文字交流,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温暖。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给我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建议。

    然而,当我提出需要开具处方药时,医生告诉我需要上传线下病历资料。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已经把之前的病历资料都遗失了。医生没有放弃,他一遍遍地提醒我,告诉我即使没有完整的病历,只要上传门诊病历或之前的处方单也可以。

    在他的鼓励下,我决定尝试回忆,最终找到了一张开药时的处方单。我将它上传给了医生,他很快就为我开具了电子处方。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当我拿到药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专业。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而线上问诊的流程也让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更多的帮助,重拾生活的信心。

  • 那是一个平凡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客厅里。我叫小芳,一个普通的宜昌市民,结婚两年了,一直未能如愿怀上孩子。这让我倍感压力,心情也愈发低落。

    那天,我鼓起勇气,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我选择了当地一家知名医院的心理科,预约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科医生。

    医生***温和的声音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她耐心地询问了我的情况,了解了我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我告诉她,我时常感到自卑,无法出门上班,甚至不敢见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

    医生***不仅没有嫌弃我,反而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她告诉我,这些问题可能与我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有关,也可能与我的心理状态有关。她建议我进行心理测试,以进一步了解我的心理状况。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我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医生***安慰我说,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她将为我提供专业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积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同时进行心理辅导。虽然过程并不容易,但我在医生***的陪伴下,逐渐走出了阴霾,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如今,我已经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积极地参加社交活动。虽然孩子的到来还需等待,但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温馨的线上医疗咨询之旅

    那天,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安静的客厅里,我,一位来自陕西西安的普通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手中拿着手机,心中充满了期待。自从被诊断出轻度抑郁以来,我一直遵循医生的建议,服用奥氮平片、枸橼酸坦度螺酮片和盐酸度洛西丁肠溶片。这些药物对我帮助很大,但最近,由于药品快要用完,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看看是否能够在线上续方。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医生的热情问候让我感到十分安心,他耐心询问了我的病情,并详细解释了每种药物的用途和注意事项。然而,当医生询问我是否有之前就诊的病历时,我的心情顿时有些低落。由于之前就诊时家中无人,病历资料未能及时带回,这让我担心无法在线上续方。

    医生了解到我的困扰后,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耐心地解释了线上医院的规定:由于管理的严格性,没有病历资料是不允许开处方的。他提醒我要完善复诊信息,以便后续能够顺利开药。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他的话语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了解到线上问诊的便利性。虽然无法面对面交流,但医生通过电话和文字的方式,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这让我对线上医疗咨询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信心。

    最终,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前往医院完善了复诊信息,并顺利地续方了所需的药物。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带来的便捷,也让我对医生们的专业和耐心充满了敬意。

    如今,我依然在使用这些药物,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每当想起那段线上问诊的经历,我都为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敬业、热情的医生而感到庆幸。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晚上,我,小梅,像往常一样在家中享受着宁静的夜晚。然而,这次,我的心情却像被乌云笼罩,因为感情的事情让我无法自拔。我不断地思考,情绪失控,以至于昨天晚上,我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伤害了自己。那天晚上,我呕吐不止,吐出来的东西甚至带血丝,这让我惊恐万分,也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帮助。

    我鼓起勇气,拨打了互联网医院的电话,向一位精神科医生咨询。那位医生,让我们称他为李医生吧,他温柔而耐心地听我倾诉,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他询问了我的情绪状况,我告诉他我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李医生耐心地记录,然后他说,我的症状很可能表明我正处于中度抑郁情绪中,并且已经出现了自我伤害的行为,这需要我尽快去医院的精神科接受治疗。

    听到这些,我虽然感到害怕,但同时也感到一丝希望。李医生的建议让我意识到,我不能再独自承受这一切,我需要专业的帮助。虽然我还没有确诊,但李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我勇敢地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李医生的指导下,我明白了抑郁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寻求帮助,就一定能够战胜它。感谢李医生,感谢互联网医院,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