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石家庄市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简称: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被市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藁城市司法医学鉴定中心、藁城市急救中心设在本院,“120”救护车24小时免费接诊。医院拥有职工402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265人,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等部门授予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星级医院等荣誉称号。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拥有我市唯一的日本东芝四排螺旋CT,美国柯达高清晰度CR放射成像系统,日本日立EUB-8500数字彩超,德国高准确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腹腔镜、血液透析机、经颅彩色多普勒、带有治疗舱十人间新型高压氧舱,对各种药物中毒抢救效果独特的血液灌流机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150余台。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其独具特色的眼科、体检中心、肿瘤中心、耳鼻喉科、皮肤科、脑外科、脊柱外科、骨外科、糖尿病肾病科、疼痛科、针灸科、按摩等专业科室在本区域内享有很高的盛誉,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在治疗心脑血管病、呼吸消化疾病、肛肠病、中医肝病肾病、男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等专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获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其干净整洁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先进可靠的设备,高超精湛的技术,优惠低廉的价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西路297号
13081018180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鲍素芬
鲍素芬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心脏、腹部、泌尿、妇科、产科(胎儿四维、胎儿心脏)、甲状腺、乳腺以及其他浅表组织超声诊断
李飞
李飞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胃肠道,肛肠,疝与腹壁,肝胆等疾病的诊治。
王帅
王帅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补充
杜彦章
杜彦章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四肢骨折、颈肩腰腿痛、足踝部损伤、畸形的诊断、保守及手术治疗以及术后肢体功能康复。
王恩宁
王恩宁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待完善
刘玉超
刘玉超

主治医师

好评率:96%

立即咨询
擅长眩晕,失眠,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脊髓病,免疫病等及其内科常见病
张立彬
张立彬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痛(包括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韧带炎,膝关节骨质增生,肩周炎等。
患者评价
  • *中凤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恒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明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雨豪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艳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俊玉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月伟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思考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晋光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宝意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张东岳教授认为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重要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夹杂而下,尤其是炎症性肠病多伴有血瘀大肠,腐败化为脓血,久病及肾,脾肾两虚,虚实夹杂。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局部病变常与机体整体证候不相符,张东岳教授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本病为初起以脾虚夹湿为主,进一步发展则瘀而生热,致湿热蕴结大肠,日久则损伤阳气,脾肾两虚,导致寒湿内停,疾病经久不愈。提出湿邪、气滞、脾虚并及于肾,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变化规律。

    治疗方法:

    • 初期辨证用药以祛邪为主,健脾利湿、调气化滞,忌用收涩之品
    • 久病则脾肾阳虚,在补脾温肾的同时,宜加收敛固涩之药

    证型:

    • 脾虚夹湿型
    • 湿热蕴结型
    • 血瘀肠络型
    • 脾肾两虚型
    • 肝脾不和型
    • 气血两虚型

    方剂:

    针对脾虚夹湿型,张东岳教授拟经验方“肠健平”,方药组成如下:党参 20g,焦白术 20g,茯苓 15g,薏苡仁 30g,白扁豆 30g,山药 30g,砂仁 15g,莲子 30g,陈皮 12g,乌药 10g,桔梗 12g,甘草 6g。

    针对湿热蕴结型,张东岳教授拟经验方“肠清舒”,方药组成如下:白头翁 30g,黄连 9g,黄柏 12g,秦皮 10g,土茯苓 30g,车前草 30g,当归 20g,白芍 20g,槟榔 10g,焦三仙各 15g,炒枳壳 12g,广木香 10g,陈皮 12g,甘草 6g。

    针对血瘀肠络型,张东岳教授拟经验方“理肠宝”,方药组成如下:当归 15g,赤芍 12g,桃仁 12g,丹参 30g,滑石 30g,厚朴 15g,肉豆蔻 15g,木通 10g,竹叶 9g,杏仁 12g。

    针对脾肾两虚型,张东岳教授拟经验方“肠怡舒”,方药组成如下:当归 12g,党参 15g,焦白术 20g,罂粟壳 6g,肉桂 6g,白芍 12g,补骨脂 30g,五味子 12g,吴茱萸 12g,制附子 10g,广木香 6g,诃子肉 6g,肉豆蔻 15g,炙甘草 6g。

    针对肝脾不和型,张东岳教授用经验方“肠舒安”,方药组成如下:焦白术 15g,杭白芍 15g,陈皮 12g,防风 10g,广木香 6g,黄连 10g,柴胡 10g,丹参 20g,生黄芪 30g,吴荣萸 12g,茯苓 15g,炒麦芽 20g,生甘草 6g。

    针对气血两虚型,张东岳教授拟经验方“肠炎康”,方药组成如下:当归 12g,党参 15g,焦白术 20g,生黄芪 30g,龙眼肉 12g,炒枣仁 12g,远志 12g,焦三仙各 15g,陈皮 12g,阿胶珠 30g,木香 6g,白及 20g,补骨脂 30g,茯苓 15g,甘草 6g,马齿苋 30g。

    上述 3 个证型,用药均有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以益气健脾,焦三仙消积健脾,陈皮化痰燥湿健脾,茯苓益气渗湿健脾,可以体会张东岳教授在临证处方时对健运脾胃的重视。

  • 月经量少,如果月经期间只用1-2片卫生巾,甚至都不透,月经量确实是少,可能是气血不足,宫寒,宫腔黏连,子宫内膜薄等原因导致的。和雌激素水平或者妇科手术有关,建议检查宫腔镜,激素六项水平,可以选择中药,补益气血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的,常用益母草、四物颗粒、血府逐瘀胶囊、妇科养荣丸、妇科再造丸之类的调理。

     

  • 【处方】
    制附子 10g,桂枝 15g,白芍 15g,炙甘草 5g,龙骨 15g,牡蛎 15g,仙灵脾 15g,巴戟天 15g,生姜 15g,红枣 20g。

    【适用人群】
    面色黄黯、精神萎靡、易疲倦、关节冷痛、心慌、烘热多汗、睡眠障碍、脉沉者。

    【适用病症】
    更年期综合征、卵巢早衰、月经稀少或闭经等。

    【加减与合方】
    头晕、浮肿者,合真武汤
    月经不调、面目及下肢浮肿、便秘者, 合当归芍药散。
    面黄、浮肿、恶寒、无汗、易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甘草汤。

    【注意事项】
    满面红光、脉浮滑者慎用。

    三黄四逆汤
    三黄四逆汤系泻心汤与四逆汤的合方,寒体热病方,具有清上温下的功效。适用于以烦躁、出血、心下痞、口疮而腹泻、精神萎靡、舌淡、脉弱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
    大黄 10g,黄连 5g,黄芩 5g,制附片 10g,干姜 10g,炙甘草 5g。

    【适用人群】
    中老年人多见。其人肤色黝黑或黄黯,食欲旺盛但易于腹胀、腹泻,舌胖大、脉沉弱。

    【适用病症】
    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鼻衄、心肌梗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中风、失眠、头痛、痤疮、口腔溃疡、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 我国发病率:与 GDP 增长速度同步。糖尿病与紧张、压力有关,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产生的胰岛素。

    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儿童多见。离开胰岛素迅速死亡。发病急,表现为明显的多尿,口渴,饥饿,视力减退

    2 型糖尿病:成年人多见。90%的糖尿病为 2 型。特点:发病非常缓慢,不依赖胰岛素,多数人在 40 岁以后发病,肥胖者多见。

    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巨大胎儿。

    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脑梗,脑出血,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心梗,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下肢坏死、麻木。糖尿病性神经病:导致下肢麻木疼痛,糖尿病足:皮肤发黑,溃疡,或下肢溃烂。

    糖尿病肾病(DN):全身水肿,蛋白尿,10%-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肾衰。

    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有的糖尿病患者还有抑郁症和焦虑症。

    经方优势:

    • 治疗或预防并发症
    • 改善体质
    • 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改善等。

    适用中医者:

    • 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理想;
    • 已出现并发症者;
    • 有其它非糖尿病相关症状,但无有效治疗措施。如便秘、腰痛、腿痛,但血糖正常。

    一、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里用来治疗下利、腹泻。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

    • 葛根 20-60 克 黄芩 6-20 克 黄连 5-10 克 生甘草 3-10 克

    葛根:治疗口渴,项背强痛,含葛根黄酮,有降糖作用

    黄连:也有降糖作用,量可适量加大

    可用于二型糖尿病。

    三种情况下用:

    1. 伴有舌红,腹泻,心率偏快。
    2. 黄连可用来治疗消渴,古代有很多的经验。本草纲目:用酒制黄连治疗消渴。治疗热利。其作用类似二甲双胍。

    3. 伴有项背强痛,或头痛,或腰腿痛,全身乏力。如高血压,或颈椎病导致。
    4. 葛根善于治疗“项背强几几”症候群,主诉可能有:腰酸,腿拖不动,疲劳,头痛。

    5. 嗜酒者,可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6. 有口渴,喝酒后口干得不得了:葛根最好。有解酒毒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口渴。

    形体特征:壮实,中年,喜喝酒吃肉,肌肉发达,满脸油腻,容易出现大便不成形或腹泻,吃得多,饮食上不大忌口,全身无力,困重,特别是头项腰背强痛不舒。尤其是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体检常发现血糖高或血压高。

    葛根:食品,量要大,30 克以上,甚至 60-100 克。也可采用先煎葛根,再把连、芩放入。对于消除头痛、腰背拘急,颈项强痛有效果,同时有降压作用。

    加法:加制大黄:适用于有高血压,有出血倾向。合为三黄泻心汤,有降压,止血作用。也可清火,对牙周脓肿、牙痛有效。

    加怀牛膝:可用来治疗糖尿病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原因:下半身供血障碍,导致阳萎。还可治疗腰痛,腿痛(下肢供血不好)。对扩张下肢血管非常有好处(引血下行)。糖尿病足,伴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者可用。量要大,至少 15 克,甚至 30 克。

    二、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生石膏 15-60 克 知母 10-30 克 生甘草 6-12 克 粳米 30-50 克(山药 20-40 克) 人参(生晒参 6-12 克,党参或北沙参 10-20 克)

    知母也有降血糖作用,清热除烦止汗止渴,多食易致腹泻,适于便干结者。

    适用于各型糖尿病(1 型、2 型、妊娠糖尿病),要见到烦渴多饮,口渴程度非常严重。一定要看舌苔,舌干燥,大便干结,如羊矢状。多汗或易汗,动则出汗。形体消瘦。

    临床使用机会不是很多。对于人要求比较严格。人参、知母:有降血糖作用。

    体质特征:明显消瘦,白瘦,皮肤白净,但少光泽。消瘦后消耗比较多。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明显,口唇,舌可能淡(不一定很红),但舌面要干燥。易出汗,汗多。

    皮肤黑暗、黄、浮肿、或满面红光者,无效(谨慎使用)。

    人参切片口服或含服:吸收率 80%。

    白参、红参、别直参:效果相同。

    精神萎靡,出汗多,气喘,脉虚者:用吉林参最好(别直参、白参)

    口干舌燥:用西洋参

    食欲不振:用党参,降血糖作用不明显

    干咳或便秘:用北沙参或玄参。北沙参治疗干咳,养肺阴;玄参治疗咽喉疼痛和大便秘结。

    配合其它药物:麦冬,生地,芍药,石斛,丹参,怀牛膝

    麦冬:治疗赢瘦(消瘦得厉害,肌肉萎缩)

    生地:有降糖作用,可治疗便秘。消瘦,口干,大便干结者适用

    芍药(白/赤芍):治大便干结和糖尿病足(小腿抽筋,麻木、疼痛)

    石斛:凉药,治口渴,对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损害,糖尿病足,下肢疼痛血栓,腰腿无力有效

    丹参:活血化瘀,保护心脑血管

    牛膝:引血下行,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

    三、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疗胖人,尊荣人(地位比较显赫,平时好逸恶劳)

    生黄芪 3 两桂枝 3 两白芍 3 生姜 6 两大枣

    适用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害。

    主诉: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蚁行感,火烧感,怕冷,不能吹风。下肢皮肤发暗,发黑,或变苍白,出现溃疡(足诊)。

    注意穿宽松的鞋子,不要穿皮鞋,不能磨破。

    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视网膜病,都可以使用。松软无力,肌肉萎缩。

    它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神经、肌肉的营养剂。

    芪桂五物汤体质:肌肉松软,水多,易浮肿,易自汗。食欲很好,吃了后不胀。但无力,头晕,气短,心慌,爬楼梯都气喘吁吁。严重时胸闷胸痛,头晕眼花,提示心脑供血不足。脸色:黄暗,也有暗红。舌质淡红,或淡胖,不是通红。甚至紫,有紫斑(有瘀血,心脑供血有问题)。

    一般都是食欲旺盛,腹部松软。如进食后腹痛腹胀者,慎用黄芪。瘦瘦的,有胆囊炎,胆石症,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道炎患者,不能用黄芪。

    加减:加葛根川芎:机率很高,血压高,头晕头痛,有脑梗塞的,对心脑血管供血有促进作用。

    腰痛下肢痛:加怀牛膝,治下肢浮肿,或腰痛。

    生姜:用量大,祛寒药,促进周围血液循环,能发汗。祛风寒,通血痹。服药后要注意保暖。

    四、桂枝茯苓丸

    千古名方:活血化瘀,而瘀血的病理因素在慢性病中很多。

    适用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损伤伴有瘀血证。

    瘀血证:较壮实,皮肤干燥,如蛇皮,肌肤甲错;舌质暗红,紫红,也有暗淡。问诊:腰腿痛,大便干结。摸下腹部:往往有疼痛(盆腔供血不好)。或有脑梗塞:瘀血的一种表现。视网膜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引起溃疡疼痛,或糖尿病肾病:也有瘀血。

    治疗糖尿病肾病:

    1. 加大黄,牛膝:治 BUN,CREAT 居高不下,而且大便干结者:帮助肾功能得到改善,使 BUN,CREAT 降低
    2. 出现下肢浮肿,面色黄、多汗,即出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患者:加黄芪,葛根。黄芪用治肾病也非常有效,补气活血
    3. 痛,两腿疼痛(糖尿病足的一种表现):重用芍药。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用赤芍 30-60 克

    五、芍药甘草汤

    脚挛急,用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

    芍药、甘草:原方各四两。现代:芍:甘=6: 1

    白芍/赤芍 20-60 克生甘草 3-10 克。糖尿病足的常用方

    又名去杖汤:治疗下肢麻木、疼痛、步履困难。

    四味健步汤:

    芍药石斛牛膝丹参,治疗糖尿病足,加甘草也可:治下肢疼痛,麻木,发冷,溃疡可用。

    石斛:《千金方》,《外台秘要》用得很多:治疗腰腿痛,脚弱不能步履,糖尿病患者。

    芍药甘草汤还能治疗便秘:尤其是大便干结如粒状。芍药 50 克以上有通便作用,有解除肠痉挛的作用。

    赤芍:活血化瘀,舌暗紫,或血液粘稠度大。脑梗、心梗、下肢血栓,或闭塞性动脉炎,血液粘稠,血管不通。

    白芍:养血柔肝,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如腓肠肌,胃肠平滑肌痉挛

    六、金匮肾气丸

    生地 15-30 克 山药 15-30 克 萸肉 10-20 克 泽泻 10-20 克 丹皮 10-20 克 茯苓 10-20 克肉桂 5-10 克/桂枝 6-12 克 制附子 5-10 克。

    即桂附八味丸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可能是糖尿病肾病

    腰痛,小腹拘急疼痛,小便多:糖尿病肾病的表现小便多,口渴者适用。

    真正治病的是八味丸不是六味丸。

    适用人群:中老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情倦怠,易累易疲劳,皮肤肌肉松软,腰膝酸软(很多由糖尿病引起),下半身常感到冷和浮肿,也有烦热感。

    重要的腹证:小腹(肚脐下,关元,气海)感觉松软无力,或拘急不适。表现为男人阳萎遗精,想小便而不出,而且憋不住。按压腹部松软无力。肚子上面大,肚脐下面松。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会出现。

    类方:加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丸,治糖尿病肾病很好。日本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神经损害。或合四味健步汤。高血压病引起肾功能损害亦可用,或其它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也可用。

    余听鸿:《诊余集》治疗腹水病例:

    1.糖尿病,高血压,脑垂体瘤,呼吸暂停综合征,系膜增生性肾炎。腹大,软,浮肿,头晕,皮麻无力腰酸口干,能食,舌体胖大。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味健步汤加葛根(芪 60,牛膝 30)。效果:两月后,血压稳定,疲劳感消失,下肢有力

    2.糖尿病多年,喝酒多,壮实,背部肌肉发达。出黄汗,腰腿麻木,大便稀,舌红。葛根芩连汤加桂枝,芍药,牛膝。坚持服用一年多,血糖稳定。

    3.68 岁老太,糖尿病 7-8 年,血糖不稳定,服用格列齐特。腰痛,下肢无力,凹陷性浮肿。四味健步汤加枸杞。两月后:诉口感好,泡沫样小便消失。

    4.70 岁。糖尿病,血糖餐前 9.2,餐后 17.3。头痛,大便干结,小腿抽筋,眼睛模糊。舌头疼痛,裂纹。白虎加人参汤,芍药甘草汤,四味健步汤。服后口渴感减轻,一直在服。体重回升,眼睛也好。

  • 如何辨别舌苔厚口臭的原因,选择合适处理方法呢,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

    1.肠胃积热

    口干口臭,便秘,腹胀、心烦,舌红苔黄燥垢腻。

    方药:麻仁软胶囊或大承气汤等

    2.痰湿内盛

    口干而不欲饮,口中甜腻,肢体困倦,舌苔厚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方药:二陈汤或三仁汤

    3.中焦湿热

    口渴口气重,腹痛,腹泻、大便气味臭,舌苔厚黄腻。

    方药:清中汤

    4.饮食停滞

    嗳腐吐酸,口中异味,腹胀便秘,舌白苔垢浊厚腻,

    方药:选用保济丸、木香槟榔丸等

    5.胃的气阴不足

    口中异味,口干,胃中嘈杂,消瘦,花剥苔

    方药:一贯煎

    除了上述当然还有 对于口臭的一般生活预防和处理:

    1、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晨喝适量盐水,用漱口水淑口;饭后刷牙;

    2、每次餐前做 10 次深呼吸;

    3、戒烟酒,多喝酸奶和柠檬水;

    4、多吃水果绿色蔬菜;

    5、生活饮食规律。

  • 1、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原文点睛】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家,浙渐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思风,桂枝汤主之。(13)

    3.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4.太阳病,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6.病常自汗曲,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2)

    7.病人瓜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387)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三十六条)

    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一条)

    11、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5~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方证】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

    【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S、生姜20—30 S\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苹5~10g、杏仁10~15g。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水煎温服,分三次。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水煎温服,分三次。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

    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水煎,分两次温服。如用雨后积水更优。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

    【组成用法】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29、厚朴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

    【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33、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

    【组成用法】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方证】

    1.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39、旋覆代赭汤

    【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4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用法】厚朴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参3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41、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栝萎实20~30g、薤白10~1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

    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42、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43、猪苓汤

    【组成用法】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44、泽泻汤

    【组成用法】泽泻30~50g、白术15~20g、水煎,分二次温服。通常上下午各一剂。

    【方证】

    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45、枳术汤

    【组成用法】枳实15~60g、白术20~3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 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肌肉瘦消者。

    46、白虎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爽甘草6g,粳米15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残项强搐捐.或谵语遗尿等。

    2.舌盾虹,舌面干,苔少残黄爆,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47、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48、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本方主要用治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口渴、糖尿病、小儿夏季热(高热、多渴、多尿)、甲亢(尤其是甲状腺危象)、中暑(如日射病)等。

    2.其他如严重饥饿症、痿证、风湿热、产褥热、肿瘤、中风后中枢热等。

    49、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50、栀子豉汤

    【组成用法】栀子10~15g、香豉10~15g。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51、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

    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52、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水煎煮,顿服。

    【方证】

    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53、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54、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55、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胸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56、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阿胶10g、鸡蛋黄2枚。先煎前三味,药成烊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

    57、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58、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59、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

    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60、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61、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厚朴10~30g、枳实10~20g。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

    1. 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62、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63、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

    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晡发潮热者。

    64、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大黄10~20g、枳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

    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65、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

    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依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66、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67、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

    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68、抵当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桃仁10~20g、水蛭6~12g、虻虫6~12g。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

    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69、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大黄6~15g、桃仁6~10g、廑虫6~10g。丸剂: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黄酒送服。汤剂: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每日一次。

    【方证】

    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瘀点,脉沉结或沉涩。

    70、大黄牡丹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2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

    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71、大黄甘遂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

    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

    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g

    【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

    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77、四逆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78、真武汤

    【组成用法】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头晕目眩,心悸,震颤,畏寒、浮肿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润,脉沉伏或微细无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恶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呕吐,脉沉者。

    3.肢体痛痹失仁或痿跛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润、脉细小、精神倦怠者。

    79、附子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用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l~2次温服。

    【方证】

    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8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败酱草30~60g(鲜者连根用100g)。水煎,分1~2次服。

    【方证】皮肤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虚软无力。

    81、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82、甘草附子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制附子10~50g,白术15~30g、桂枝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恶风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润,脉沉或浮细涩者。

    83、桂枝附子汤

    【组成用法】桂枝20~4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转动痛剧、心烦、脉沉细或寸浮虚者。

    2.知觉障碍、肌肉拘挛、疼痛、上冲、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涩数者。

    84、白术附子汤

    【组成用法】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脉浮涩数。

    2.用于甘草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汤证而无气上冲,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85、当归芍药散

    【组成用法】当归10~20g、芍药10~30g、川芎6~15g、茯苓10~30g、泽泻10~30g、白术10~30g。上6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或以水煎煮,日服三次。

    【方证】

    1.妊娠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

    2.头重,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头面及足跗浮肿。3.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之象。

    86、当归四逆汤

    【组成用法】当归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细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g、红枣10~30g。上七味,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脉细,舌淡苔白。

    87、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用法】当归10~30g、贝母10~30g、苦参10~30g。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3丸,加至10丸。亦可作汤,入蜂蜜30g冲服。

    【方证】

    1.小便淋漓不尽,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大便干燥。

    2.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88、肾气丸

    【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

    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腰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89、复脉汤(炙甘草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5~30S、桂枝10—20 s、生姜10~20g、大枣20~30枚、人参10~15g、生地黄60~120g、麦冬15~20g、麻仁15~30g、阿胶10~15g。(黄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胶另烊后兑入药汁调匀,温服,每日三次。不宜饮酒者,水煎亦可)。

    【方证】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90、胶艾汤

    【组成用法】川芎6~10g、当归10~15g、芍药10~20g、阿胶10~15g、干地黄15~50g、艾叶6~10g、甘草3~6g。水煎,阿胶另烊后兑入,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不止或反复发作。

    2.腹中痛,按之软弱无力。

    91、三物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方证】

    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92、黄土汤

    【组成用法】灶心土12~60S、干地黄15~60g、阿胶10~20g、黄芩10~20g、制附子6~15g、白术10~20g、甘草3~10g。阿胶烊化后,兑入煎成的药汁中,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出血而精神不振,手足烦热。

    2.腹痛、下利、或微有浮肿。

    3,脉沉细、迟或紧。

    93、酸枣仁汤

    【组成用法】酸枣仁10~30g、甘草3~6g、知母6~12g、茯苓10~20g、川芎6~12g。将酸枣仁捣为粗末先煎15分钟左右,再放诸药,水煎两次后混合,分成两份,早晚温服。

    【方证】

    1.睡眠障碍,或失眠,或多梦噩梦惊醒,或睡眠浅而易醒。

    2.性情急躁,易心烦、心悸,容易紧张、兴奋。

    3.头痛、头晕,或胸腹痛,肢体疼痛。

    4.脉弦细。

    94、木防己汤

    【组成用法】木防己10~15g、石膏30~50g、桂枝6~10g、人参10~15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颜面黧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

    2.喘息、动悸,呼吸急促,心下痞坚,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多饮,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

    95、吴茱萸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10~15g、人参10~15g、生姜20~30g、大枣12~20枚。水煎取汁,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干呕或呕吐涎沫。

    2.头痛,或痛连及肩颈。

    3.手足冷、烦躁而坐卧不安。

    4.心下痞硬且满,按之痛或不适。

    96、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用法】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附子10~2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痛、伴关节肿。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97、续命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石膏40~200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不汗,盖被助汗。若不汗,更服。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方证】

    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肢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98、大黄廑虫丸

    【组成用法】制大黄8g、黄芩6g、甘草6~10g、桃仁10g、杏仁10g、芍药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廑虫6g、水蛭10g。上药研成细末,炼蜜成丸。每次3~6g,温水或黄酒送下,每日二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可参照以上量或原方比例。

    【方证】

    1.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块、腹有胀满感、饮食减少。

    2.形体消瘦、面色暗晦、肌肤干燥如鳞甲、两目黯黑。

    3.舌质暗紫、或舌见瘀斑,脉沉细涩。

    99、乌梅丸

    【组成用法】乌梅10~20g、细辛3~6g、干姜6~10g、黄连6~10g、当归10~15g、附子10g、川椒6~10g、桂枝10~15g、人参10~15g、黄柏6~10g。水煎服,每日二次。作九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儿童酌减。

    【方证】

    1.手足厥冷、心中烦狂。

    2.呕吐、腹中痛。

    3.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粘液。

    4.口苦、目赤、小便黄赤。

    100、温经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月经不调、血色暗淡或有血块。

    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口唇干燥,舌质暗淡,脉涩。

  • 王某,男,63 岁,2022 年 2 月 3 号就诊

    主诉:颈肩僵硬两年余。

    现病史:高个偏胖身材,面色偏暗。颈肩僵硬,有时头痛,服用西药不效,经人介绍,门诊治疗,

    刻下症:颈肩僵硬,有时头疼,眼迎风流泪,耳朵内流水,失眠,口干,疲劳乏力,小便频,大便稍干,脉弱无力,右脉摸不着,舌淡暗胖苔厚腻,舌下瘀络。

    方证辩证;第 31 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血府逐瘀汤,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

    诊断;痹症,湿热瘀堵经络。

    处方:葛根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 葛根 50
    • 党参 15
    • 生姜 10
    • 赤芍 10
    • 丹参 20
    • 川芎 15
    • 黄芪 20
    • 苍术 15
    • 黄柏 10
    • 薏苡仁 15
    • 土茯苓 10
    • 首乌藤 15
    • 滑石 10
    • 蒺藜 10
    • 龙胆 10
    • 地肤子 10

    中药免煎颗粒 10 剂,开水冲服,一日两次饭后溫服。葛根 50 早晨饭后一次服完。

    二诊,所有症状减轻了百分之七十。效不更方,再开七剂巩固。

  • 可能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导致的,此病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导致的,也不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可能,建议检查彩超等。一般选择止血,调整月经周期 。调整月经周期可用人工孕激素或雄激素。 对于生育年龄功血可以采用止血,调整月经周期,无排卵者促排卵。止血药物常用葆宫止血颗粒,宫血宁或者中药等。
     

  • 据中国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认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 9.7%,患者人数近 1 个亿,呈快速增长趋势,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11 月 14 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说,大约 10%的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且近一半的成年人是前驱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 90%都是 2 型糖尿病,与不良饮食习惯、肥胖和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有关。糖尿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

    西医治疗糖尿病基本上是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每年发布一个更新版本),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现在也几乎每年更新)的治疗原则实施。

    常用的抗糖尿病化学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类、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双胍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吡格列酮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等)。人们的共识是糖尿病须终身规范服药,以防治各类并发症。西医治疗糖尿病,一味地降糖。糖是能量,单纯降糖也是很难治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

    实际上,在糖尿病中,2 型糖尿病多见,其发病除了与胰岛 B 细胞损伤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即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组织(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人体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物效应。

    所以,2 型糖尿病并非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不能与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特殊的蛋白结构,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相结合,从而无法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通道,葡萄糖不能从细胞内而完成葡萄糖运转,不能被人体组织器官细胞所利用,因此人体正常的糖代谢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用增敏剂?就是因为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不能有效地与胰岛素结合而产生正常的生物效应,以增加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的敏感性,让胰岛素进入全身组织器官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对于中医介入糖尿病的治疗,普遍有两种态度:一是无自信。不认为纯中药能够使血糖达标及有效防治并发症,或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二是多将中医药作为点缀、辅助。不论是中医糖尿病医院还是中医糖尿病专科,不用点儿中药似乎说不过去,一般大多是在主打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泛泛地开点儿中药作为点缀,给患者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印象,至于中药是否有效,基本上不会去过多地关注,而关注的重点全在于西药降糖是否达标。

    为什么说是泛泛地开点儿中药呢?所谓“泛泛”,即是有两种开方思维:

    一是不深入辨证,大多罗列一些经西医药理研究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如葛根、黄芪、黄连、玄参、生地,玉竹、石斛、西洋参等来治疗。

    二是寻求走捷径,认定糖尿病就是阴虚燥热,总想找一个或几个方子以求通治,如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等等,方中再加上诸多的有降糖作用(西医药理研究)的中药。

    本来,中医几千年来治疗类似于现代糖尿病口渴多饮消瘦乏力等证候,是有优势的,但因为不少中医治疗糖尿病辨证思路不清,以西医药理开方,疗效一般,所以患者得了糖尿病一般不首选中医治疗,以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但消渴病不仅仅是指糖尿病,西医的垂体瘤、尿崩症、甲亢及内分泌病症的某一阶段等病症也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糖尿病症状涉及多个脏腑以及阴阳营卫气血,多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一)病机层次简析

    早期(血糖值≥6.1mmol/L≤9mmol/L),包括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调节受损的两个层次: IFG,即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GT,即糖耐量减低),此期可无症状,病机以胃虚(胃虚寒、胃津虚)、营卫郁滞、津虚血弱多见。

    中、晚期(血糖值>9mmol/L),包括发生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此期可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合并心、脑、肾、眼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症状群。病机以津虚血弱、胃虚与肾气虚(真阳、真阴亏虚)营卫郁滞、津虚血弱并存多见。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素问集注》释曰:“二阳,阳明胃气也。消,消渴也。”《脉经》:“消中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

    气机郁滞,痰饮,脂浊,瘀血,营卫郁滞,卫虚营弱。痰饮,脂浊:饮食不合理。过食肉类等油腻,多吃零食,多吃甜食,多喝可乐等饮料及咖啡,夜餐丰盛,损伤胃气,吸纳运化失职,膏脂代谢失常是为浊邪,不被脏腑组织利用的血糖是为浊毒,浊邪浊毒蕴积体内,积热内蕴,消谷耗津,发为消渴(血糖升高)。

    《素问·奇病论》论消渴病因病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肥贵人膏粱之疾也”

    气机郁滞:工作和生活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等长期过度,情志失调、精神刺激(生气郁闷郁怒焦虑)所致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损耗津血,发为消渴(血糖升高)。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瘀血:肥胖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血流不畅,久而成瘀;瘀血久之化热伤津,发为消渴。

    营卫郁滞:津(卫气)血(营血)同源,津亏又可致营血少,津血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浊邪浊毒浸淫血中,营卫瘀阻(血糖升高)。

    病机演变:胃虚——胃虚与肾气虚——营卫郁阻——卫虚营弱——阴阳俱虚

    (二)用方基本思路

    糖尿病初期主症:或口干口渴,饮水多,或口苦咽干,或尿频量多,或头懵不适,或精神不振,肢体困懒,或耐力减弱,或心烦焦虑,或莫名火起易发脾气,或纳差,或易饥多食,或易出虚汗,或皮肤干燥,或腹泻,或便秘,或阳痿早泄等等。或无任何不适症状(只能从舌脉等体征来辨)。

    辨证用方思路:初期多见阳明病、少阳病、少阳阳明合病,阳明太阴合病。病机关键在于胃虚津伤,营卫郁滞,营弱卫虚。常用小柴胡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千金》竹叶前胡汤,《千金》黄芪竹叶汤,栀子类方,如栀子甘草豉汤、枳实栀子豉汤等。

    糖尿病中、晚期主症:或口干口渴舌燥,饮水多,或口苦咽干,或尿频量多,或消瘦较快,或盗汗,或自汗多,或创伤溃疡久不愈合,或头晕心慌胸闷不适,或腰膝酸软,或神疲懒动,但欲寐,或四肢乏力,或皮肤干燥瘙痒,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或视物昏花,或纳差腹胀,或腹泻,或便秘,或畏寒,四肢不温,或水肿,或阳痿早泄等等。

    辨证用方思路:中、晚期多见阳明太阴合病、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合病,厥阴病。病机关键在于胃虚津伤,真阳亏虚,营卫郁滞,营弱卫虚。常用大阴旦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乌梅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大玄武汤、《千金》萸黄前胡汤,《千金》黄芪竹叶汤等。

    我在临证辨治糖尿病时,明辨六经,细析病机层次,考量证候传变趋势,精准选用上述纯经方,疗效大都非常明显,既能降低血糖指标,又能改善患者症状和体质。

  • 撤退性是指吃紧急避孕药后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避孕药属于孕激素可以引起人体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脱落。实际上这种出血一般不能认为是月经来潮。如果是在前半个月经周期内服用,可能对妇女的月经干扰较大,易出现阴道出血;在后半个月经周期内服用则对妇女月经干扰较小。如其出血量与平时月经量差不多,可将其当作一次月经。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