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简称:朝阳区金盏医院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康复、计划免疫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设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13个行政村的辖区居民提供服务。中心地处朝阳区金盏乡,辖区面积50.4万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万多人。中心设有全科、中医科、妇科、计划生育门诊、检验科、B超、心电图室、口腔科、预防保健科等科室,医疗设备齐全,拥有5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尿常规检测仪、妇科治疗仪、红外线乳腺诊断仪、短波治疗仪等理疗康复设备。中心以居民的卫生需求为服务导向,以健康促进为目的,注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努力拓展服务功能,遵循“优质服务、悉心关怀、关注健康,共创和谐”的服务宗旨,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将基本卫生服务工作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综合、连续的综合卫生服务。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大街2号
010-84334240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张志红
张志红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个体辩证治疗银屑病、结节性痒疹、淀粉样变、湿疮病(湿疹)、荨麻疹(风团)、白癜风、掌趾脓疱病等皮肤疾病。
张义英
张义英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骨质疏松、脑卒中、失眠、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疾病等,转诊随访;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等慢病的社区管理;
杨广义
杨广义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个体辨证治疗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结节性痒疹(瘰疬、皮脂腺、皮脂腺增生、鲍温样丘疹病,淀粉样变,湿疹(手湿疹、乳房湿疹、慢性湿疹、口周湿疹),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荨麻疹性血管炎、色素性荨麻疹),白癜风,掌趾脓包病。
患者评价
  • *伟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凌卉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津亚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成尊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鑫玥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耀攀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盛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玉莲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富喜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军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痛风发作一般没有征兆,可能一时没控制住吃了几口海鲜,或者喝一瓶啤酒,晚上就突然发作了,红肿热痛,睡不着觉,触碰不得。那么,痛风发作了,我们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说说西医、中医是怎么治疗痛风的。

    1 西医治疗

    1.1 一般治疗

    对于痛风,除了其他疾病、药物引起外,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极为重要,无论发病与否,均需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及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禁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应>3000ml,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1.2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迅速终止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为目的。参照 201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临床实践指南,痛风急性发作应及早治疗,最佳状态是在 24h 以内有针对性地用药,现阶段能用的抗炎镇痛药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当存在药物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可短暂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此外,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停止使用降尿酸治疗,待痛风性关节炎控制后再继续降尿酸。

    • 秋水仙碱
    • 使用剂量及时机: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 1mg,此后 0.5mg 2 次/d。最好是在痛风急性发作 12h 内开始用药,超过 36h 疗效明显下降。eGFR 30~60 ml/min 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 0.5 mg/d;尤为注意的是,eGFR 在 15-30ml/min 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为 0.5mg/2d。
    • 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在胃肠道,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同时可能出现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因此,在使用前及服药后应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 禁忌症: eGFR<15ml/min 或透析患者禁用,使用强效 P-糖蛋白和/或 CYP3A4 抑制剂(如环孢素或克拉霉素)的患者禁止使用秋水仙碱。
    • 非甾体抗炎药
    • 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应用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的速效剂型,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和特异性 COX-2 抑制剂。非特异性 COX 抑制剂如双氯酚酸、布洛芬等,需注意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风险;特异性 COX-2 抑制剂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的胃肠道风险较非特异性 COX 抑制剂降低 50%左右,但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穿孔仍是用药禁忌。此外,非甾体抗炎药也可出现肾损害,注意监测肾功能;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充分水化,并监测肾功能,eGFR<30 ml/min 且未行透析的患者不宜使用。特异性 COX-2 抑制剂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高风险人群应用须谨慎。

    1.3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慢性痛风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急性痛风的复发。降尿酸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

    •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 目前常用的是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别嘌醇初始剂量一般为 100mg/d,但是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 4 期或肾功能更差的患者起始剂量则应≤50mg/d,此后每 2~5 周可以增加 1 次剂量,直至血尿酸水平达到预期目标;非布司他推荐起始剂量为 40mg/d,如果 2 周后,血尿酸水平仍≥357μmol/L,建议剂量增至 80mg/d。
    •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 苯溴马隆使用较多。初始剂量 25mg/d,渐增至 50~100mg,1 次/d,需根据尿酸水平调节至维持剂量。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者(肾小球滤过率<20ml/min)及患有严重肾结石者。对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建议先评估肾功能,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特别注意痛风患者在降尿酸治疗初期,应适量使用秋水仙碱以预防急性痛风复发。

    1.4 碱化尿液治疗

    尿酸在碱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溶解度更高的尿酸盐,有利于肾脏排泄。因此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可适量服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片 1g,3 次/d)碱化尿液,监测尿 pH 值(保持在 6.5 左右),同时保持尿量>1500ml/d,最好>2000ml/。

    2 中医治疗

    2.1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对于急性痛风发作,中医临床主要有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等证型。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去湿消肿,活血止痛为大法,具体用药各医家大同小异,总结医家病案及文献资料显示常用药有土茯苓、忍冬藤、苍术、黄柏、牛膝、赤芍、金银花、薏苡仁、连翘、萆薢、车前子、黄连、牡丹皮、泽泻、虎杖、威灵仙等。中医认为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忍冬藤、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车前子利水消肿、渗湿,牛膝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等。分析药物性味归经,这些药物配伍主要以苦寒、辛温、甘平为主,主要归于肝、脾、肺、肾、胃等经。苦寒以清热、利湿,主攻水湿内停、湿热内生之症;辛温发散行气血,以解痛风寒湿阻络、气血不通之象;甘平能补、能和,缓解痛风脏腑亏虚、疼痛拘急;归于肝、脾、肾等经分经论治,能更好地调节三脏功能。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辩证论治,加减用药,均能收获良效。

    2.2 慢性痛风的治疗

    慢性痛风临床上主要有脾虚湿盛、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等证型。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泄浊、祛瘀通络、健脾益肾为法。脾虚湿盛证用药多选茯苓、白术、土茯苓、黄柏、苍术、萆薢、牛膝、薏苡仁、山药、黄芪、车前子、木瓜、陈皮等健脾除湿,利水通络。瘀血阻滞证常选桃仁、红花、当归、丹参、川芎、五灵脂、羌活、牛膝、乳香、没药、赤芍、延胡索、地龙、乌梢蛇、全蝎、土鳖虫、三棱、莪术、鸡血藤、三七、独活等活血化瘀,祛湿泄浊,通络止痛之品。肝肾亏虚证常用药为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桑寄生、枸杞、杜仲、女贞子、墨旱莲、怀牛膝、知母、黄柏、牡砺、龟板等补肝益肾,滋阴潜阳。

    对于痛风的以上分型,是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不断验证方能得到认可并沿用至今,选方上虽大同小异,然也都不离其宗。从“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方面考虑,总的治则是扶阳抑阴,通过扶助患者自身的正气,壮阳以御阴邪,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 )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疾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引起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通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痛风的患病率成直线上升趋势,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原因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1. 痛风性关节炎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依据血尿酸升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基本由遗传引起,但目前尚未明确其遗传方式。仅少数由某些酶的缺陷引起,主要是 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合成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换酶以及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增高,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部分缺乏等。研究发现原发性痛风患者大多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病史,同时与肥胖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多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高嘌呤饮食等引起尿酸代谢障碍而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血清中尿酸含量男性超过 416umol/L;女性超过 357umol/L 时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超过此浓度时,尿酸盐结晶可在周围软组织中沉积,造成痛风病理组织学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生主要与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多,有时两种机制同时存在相关。

    2. 西医病理

    痛风发作期,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组织内,趋化白细胞,使之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导致急性炎症发作。研究显示机体内炎症、免疫反应与痛风有着紧密的关联,炎性细胞因子、抗原、免疫球蛋白和各类受体等已成为痛风发病的关键因子。目前对于痛风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较多的是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家族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家族。TLRs 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家族,主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相互沟通的桥梁。TLRs 可以识别体内的细菌或病毒等外来微生物,并通过调控多种通路激发机体免疫应答,在炎症因子产生、信号传递及固有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尿酸钠结晶可作为一种“危险信号”直接或间接被 TLRs 识别,最终激活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factor-kappaB,NF-кB),介导痛风性炎症反应。IL 家族在痛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IL 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炎性细胞因子,在信息传递、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IL-1、IL-6 是痛风的重要炎性介质,主要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对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均起着重要作用。而 IL-8 和 IL-12 的等位基因则是痛风的易感因素。此外,其他免疫相关基因如 NLRP3、BCAS3、KCNQ1 炎性体与痛风遗传因素也有关联。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 NALP3 能识别凋亡细胞释放出的尿酸盐结晶,使无活性状态的 NALP3 信号通路活化,进而诱导 IL-1β和 IL-18 的成熟和分泌,引起炎症反应。

    慢性关节炎期,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组织内,久则引起异物样反应,形成痛风石。痛风石沿着软骨面、滑膜囊、耳轮、关节周围组织、皮下结缔组织等处沉积,导致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骨质侵蚀缺损,滑膜囊增厚,软骨退行性改变,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当尿酸盐沉积于肾小管等处时,使肾间质、肾小管发生慢性炎症反应,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变形、萎缩,官腔狭窄,间质纤维化,导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3. 中医病因病机

    痛风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历节”或“白虎历节”是迄今为止研究发现与现代医学痛风病最为接近的病证。历的本义之一为:逐个,一一地。引申有游走遍历之意。《金匮要略》中记载:其疾(历节)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疼痛乍歇,其痛如白虎之嗟。《圣济总录》中在“诸风门”一章中也有论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速,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谓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痛风的基本病机。素体脾肾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失固,气虚气化不利,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则“阴成形”凸显,致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或直接感受风湿热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

    3.1 阳虚化气不足为本

    《杂病会心录》曰:“脾元健运,则散精于肺,而肌腠坚固,外湿无由而入;肾气充实,则阴阳调和有度,内湿何由而生。”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肾亏虚是痛风产生的根本原因。多数病人有长期嗜酒之好,外加先天因素,可致脾胃受损,失于健运,久则导致脾肾功能失调。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元阴而寓元阳。在肾阳的温煦下,精可化气,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而维持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素亏,则会影响到肝之疏泄,脾之运化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被正常吸收、输布、代谢,聚而成痰化湿结瘀。如同《素问·水热穴论》所云:“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都离不开肾阳的蒸腾气化、温暖鼓动作用。肾的气化功能,对水津起“升清降浊”的作用,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若肾虚气化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尿酸”等浊毒不能排出体外。因脾主运化,肾主开阖,精微化生,浊瘀毒邪之排泄均与两脏功能正常与否有关。 脾肾升清降浊无权,痰湿浊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而发为痛风。

    3.2. 邪气实为标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流注关节致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郁久化热,湿浊瘀滞内阻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由此观之,湿浊瘀滞内阻是痛风发生的主要病机。湿浊之物,即受之于外,又生之于内。朱良春教授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痛风“浊瘀痹”的理论。《黄帝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巢氏病源》云:“肾气通于阴,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饮食不节,喜怒不常,虚实不调则脏腑不和……”说明了饮食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同时也强调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浊瘀等病理因素的产生,且郁久邪可化热。此外,肝脾郁滞日久导致脾失健运,痰浊积聚,阻滞于脉络,脉络不通,可生瘀血;由于脾肾亏虚日久,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致瘀血内生;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流注关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则致关节畸形;痰瘀结于膀胱尿道,可成石淋;结于肾脏,可进一步损害肾脏。

  • 1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

    郑 X,男,61 岁,主因“左踝关节肿痛 1 周”就诊。患者 1 周前因进食海鲜、啤酒、涮羊肉后突发左踝关节红肿疼痛,拒按,活动受限,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伴口干、心烦不安。无发热,无后背僵痛,其余关节不疼,纳差,不欲食,眠差,小便黄,大便溏,舌红苔白,脉滑。辅助检查: ESR: 26mm/h,RF<11.4,ASO: 40.1U,CRP: 98.3mg/L;尿常规: ph: 6.0,蛋白质(+),尿潜血(+),红细胞 0-1/HP,血常规: WBC: 7.62*109/L,HGB: 161g/L,PLT: 200*109/L,UA: 435.9 umol/L,Cr: 86.8umol/L,免疫球蛋白(-)。既往高尿酸血症 6 年余,未系统治疗,痛风反复发作。

    西医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症消炎止痛为主,药物选用洛索洛芬钠片 60mg/次,3 次/日。

    中医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为主治其标。

    • 具体方药如下:
      • 土茯苓 40g
      • 虎杖 40g
      • 黄柏 15g
      • 苍术 15g
      • 薏苡仁 30g
      • 猪苓 30g
      • 忍冬藤 60g
      • 白芷 15g
      • 没药 15g
      • 大血藤 15g
      • 防己 10g
      • 全蝎 6g
      • 砂仁 10g
      • 姜黄 15g
      • 白花蛇舌草 40g

    1 周后二诊,患者痛风基本好转,踝关节肿胀消退,局部皮色变暗,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已无障碍,舌暗苔白脉滑。继以上方去白芷、防己,加穿山甲 10g、乌梢蛇 15g、土鳖虫 10g 增强通经活络之力;加黄芪 15g、知母 30g 补中益气、滋阴清热;患者关节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故可减轻消肿止痛之力,遂去白芷、防己,土茯苓改为 30g。2 周后复诊,患者痛风已痊愈,诸证好转。

    按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典型发作起病急,常于夜间发作,如刀割样疼痛难忍,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医学传灯·痛风》云:“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 该患者年已六旬,脏气渐衰,尤以脾肾为甚。肾精亏耗,肾阳不足,阳虚难以气化泄浊;脾气不足,脾虚生湿,运化失司,兼因饮食不节,嗜食酒、肉等肥甘厚味,湿浊内生,聚而成毒,并与血相结为浊瘀,滞留于经脉,湿瘀郁久而化热,而致湿热毒瘀互结,则发为痛风。方中重用忍冬藤、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消肿;虎杖、苍术、黄柏、猪苓清利湿热,薏苡仁、砂仁健脾燥湿,白芷、姜黄、没药散瘀止痛;大血藤、防己、全蝎、白花蛇舌草舒经通络,解毒利湿;诸药合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于一方,故效佳。

    2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毛 XX,男,46 岁,主因“关节肿痛反复发作伴尿酸升高 7 年”就诊。患者高尿酸血症 7 年,关节肿痛平均每月发作一次,累及关节有左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右膝关节等,未经系统治疗,最近一次痛风发作在半月前,诉右膝关节红肿疼痛,拒按,活动受限,触之局部灼热,夜间尤甚,自服止疼药后疼痛缓解。刻下关节偶感不适,无红肿热痛等急性期表现。舌红苔白,脉滑。查: UA 423umol/L,ESR 8mm/h,CRP 11.5mg/L,ALT 66.5u/L,AST 29.4u/L,GGT(-),尿常规(-)。既往高血压病史 5 年,未规律治疗,饮酒史 20 余年。

    西医治疗:以降血尿酸为主,根据患者目前尿酸水平,药物选用别嘌醇缓释胶囊 0.25g,1 次/日口服。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泄浊,活血通络为主。

    • 具体方药如下:
      • 土茯苓 40g
      • 虎杖 30g
      • 绵萆薢 30g
      • 黄柏 15g
      • 苍术 15g
      • 薏苡仁 30g
      • 威灵仙 30g
      • 蚕砂 30g
      • 知母 30g
      • 乳香 10g
      • 忍冬藤 60g
      • 白芷 12g
      • 没药 12g
      • 川牛膝 15g
      • 大血藤 15g
      • 全蝎 6g
      • 焦槟榔 30g
      • 姜黄 15g

    1 周后 2 诊,患者关节不适感减轻,时有心悸,胸闷,舌红苔白浊,脉滑。继以上方加乌梢蛇 15g、土鳖虫 10g 加强祛风通络,破血逐瘀之功;加麦芽 30g,薏苡仁加至 40g 健脾祛湿,消食和中;加猪苓 15g 以通利水道,加强除湿之力;加党参 10g 以补中益气,生津养血。2 周后 3 诊,患者复感右膝疼痛,僵硬感,关节发凉,无红肿,无胸闷憋气,无心悸,大便偏稀,舌红苔黄腻脉滑。继以 2 诊方中去川牛膝、猪苓、党参,加独活 15g,茯苓 30g,苍术、黄柏、姜黄加至 25g,没药加至 15g,忍冬藤减至 40g。1 个月后 4 诊,患者无痛风发作,无关节疼,无心脏不适,服降压药后血压维持在 120/70mmHg 左右,复查肝肾功(-),血脂(-),尿酸 425 umol/L,舌淡苔白,脉滑。患者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可暂停中药汤剂,考虑患者血尿酸水平仍偏高,继续予西药别嘌醇缓释胶囊 0.25g,1 次/日口服降尿酸治疗。

    按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导致受累关节增多,间歇期缩短,甚则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碍。患者先天不足、脾肾阳虚,后因嗜食肥甘、涉凉感寒、久居湿地、嗜酒成性、情绪急躁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病。肾主水液代谢,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液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同时,水液聚而致瘀浊内生,阻遏气机,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脾主运化,过食肥甘厚味,脾虚无力运化,则易生痰浊,痰浊日久郁而化热,终致湿、热、痰、浊、瘀等大量生成,留滞于关节造成关节反复肿胀疼痛,发为慢性痛风。方中忍冬藤、土茯苓等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消肿;虎杖、黄柏等清热凉血;同时配以萆薢、薏苡仁、等清热利湿;知母、牛膝等滋阴清热,大血藤、全蝎祛风活血,泄浊通络,乳香、没药活血化瘀,伸筋定痛。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于一方,故效果明显。中药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症状,预防痛风发作,但降尿酸仍需要西药治疗,只有中西药合用,才是慢性痛风的长期治疗方案。

    3 小 结

    3.1 痛风的治疗原则和目标  
    痛风治疗的首要原则是让患者充分了解本病的病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能的并发症和急性发作时的处理,从而提高患者对本病的防范意识,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同时建议患者都应进行痛风相关合并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筛查。对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痛风患者都应该坚持“达标治疗”,痛风新指南明确提出了血尿酸的两个目标值:(1)对正在进行降尿酸治疗的患者,血尿酸水平长期保持在 360μmol/L 以下,以促进尿酸盐溶解,减少新结石形成;(2)对于严重痛风患者(如痛风石、慢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则目标值应<300μmol/L,直到所有晶体溶解和痛风完全缓解。研究发现尿酸具有抗氧化作用,一定浓度的血尿酸对某些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具有保护作用,所以不推荐血尿酸长期低于 180μmol/L。此外,所有降尿酸药物均应该从低剂量开始,直到血尿酸水平达标,并长期维持血尿酸<360μmol/L。
    3.2 中西药并用治疗痛风的优势
    随着对痛风的认识逐渐加深,痛风的治疗也越来越规范。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西医应用消炎止痛药能够迅速控制急性期炎性反应。待急性期过后,应用降尿酸治疗,将血尿酸控制在较低水平,防止痛风再次发作。在这一方面,西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且疗效显著。然西药也有其不足之处,副作用大,作用时间短,有耐药的可能,这是患者拒绝服用的一大原因,也是医者选择方案时的困惑。此时,中医便发挥了其优势,以协调整体为主旨,在祛邪的同时也兼顾扶正。在急性发作期,急则治其标,应用清热解毒祛湿药能很快缓解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慢性期则兼顾本虚,应用补益脾肾之品扶助正气,达到了中医“随证治之”的目的。中西药在治疗痛风过程中,二者对迅速缓解急性痛风症状均有很好疗效,但在迅速降尿酸方面,西医确实优于中药,治疗规范,疗效迅速;而中药注重治未病,协调整体,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化瘀泄浊散结,在预防及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方面优于西药。
    中医治人之病,西医治病之人,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在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后医学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中西医并重,其思想与方法对临床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之一,寒主收引,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内敛之特性,具体症状可表现出腠理的闭塞,经络筋脉的收缩、拘挛,气血的凝滞,而见有肢体关节疼痛、脘腹急痛,即《素问·举痛论》言:“寒则气收”在五脏病机中,认为内寒所生,多由肾阳之衰所致。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能温煦激发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阳,肾阳能促进机体之运动、兴奋和气化之功能,所以肾阳旺则全身之阳气皆旺,肾阳虚则全身之阳皆衰,张介宾《类经图翼·大宝论》强调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故肾阳不足,寒从内生,脏腑、经络、筋脉、形体、诸窍、诸骸均失温养而见功能低下,气血运行迟缓,筋脉痉挛拘急、收引、疼痛,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委靡等。当然阴寒所胜,应辨内外之由,外邪入侵,客于经络关节也可见拘挛疼痛,如侵于关节则疼痛屈伸不利,客于太阳之经络可见项背僵硬不舒、头痛等症,但外寒多可引动内寒,影响到肾阳,故《内经》五脏病机中强调诸寒之症状表现均应重视温肾之阳。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痹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及触痛、关节肿胀、晨僵、关节畸形等。关节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如潮湿和寒冷或急性感染而加重。寒性凝滞,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主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经脉收缩而挛急,《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晨僵是指患者晨间清醒后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关节出现的发僵和紧缩感,这是关节炎的较特异性表现,也是重要诊断依据之一。晨僵的出现一般早于关节痛,最早出现晨僵的部位往往是手的指间关节,其他关节可先后受累,若病情持续发展,可能出现全身的僵硬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寒主收引,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阳虚则内寒,阳虚寒邪内侵,筋骨失于温煦则出现疼痛僵硬和紧缩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晨起为阳气初升尚未隆盛之时,故RA 患者晨起时僵硬症状尤为明显。疾病早期未得到及时合理治疗的患者多数最终会出现关节破坏和畸形。其发生部位多位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和足部小关节亦可出现畸形变。关节畸变的发生率与病程呈正相关。

    “肾主骨生髓”,痹症以“肾虚为本”,肾中阴阳的虚衰又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形成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特性,“久病及肾”,寒邪深入于骨,最终导致骨质受损、关节畸变。基于RA“肾虚为本,痹症为标,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中医确立了从肾论治的原则,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古往今来,许多医家以“温阳”、“补肾”立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都记载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为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基于RA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且会出现骨损伤破坏,临床研究表明温肾补阳类中药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且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故此温阳补肾类中药在RA 的治疗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和潜力。而且,临床针灸治疗RA 辨证取穴多用温补之关元、命门等,暗合温阳补肾之理。综观古今中医名家,古有朱丹溪,现代医家有姜春华、焦树德、朱良春,在痹症的治疗中,遣方用药各有特点,但总宗“温阳”“补肾”之法,切中RA 肾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病机。朱丹溪论述痹症:“大率因血虚受热,其血已自沸腾,或加之以涉水寒湿,热血得寒,污浊凝滞,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治以辛温,佐以辛凉,流散寒湿,开通郁结,血行气顺,无有不安。姜春华指出:“痹分虚实两端,但邪实为标,正虚是本,其本应在肝肾。故治痹当以扶正为先。”在痹症的治疗上,辨风寒湿痹,注重以肾为本。焦树德教授确立了“补肾祛寒,分治尪痹”的治疗大法,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祛瘀通络。朱良春教授在RA 的治疗上,益肾壮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擅用虫类药。综上所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是主要病因,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与肾极为密切。其中“寒”包括外寒与内寒两个方面,内寒原因为阳气不足,内寒之本在肾;外寒属于外因,其发病常因于阳气不足之内因。故外寒为其标,内寒为其本,寒亦归于肾。在治疗上,外寒侵袭宜散寒温阳,病缓则宜温阳益肾,此及“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临床之具体应用。

  • 类风湿因子305IU/ml是高的,而且高的比较多。首先考虑是类风湿关节炎,要看是否有小关节的受累,对身体表现是否有炎症指标高等等,包括辅助检查,所以结合症状体征、临床其他特征,确诊舒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其他的抗体,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单独的指向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类风湿因子确实在很多其他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包括正常人的一定比例,还有老年人比例大概5%,以及肿瘤、疾病、病毒感染、结核、药物、甲状腺炎、过敏性疾病等等都可以出现。所以300多一点的类风湿因子,要跟风湿科大夫联络,评价甚至做必要的检查。另外所讲到可能相关的其他疾病,是否可以解释类风湿因子有没有临床意义。

  • 原来有老花眼现在不老花,这是白内障所引起的屈光度改变。屈光度已经减轻,或者原来有老花,现在变成近视眼,所有的原因都是由于晶状体的浑浊,导致屈光间质的改变。所以导致屈光度的改变,由原来老花变成不老花。这也是要注意,不要认为原来有老花,现在变近视,变得看近的东西,没有老花眼觉得很开心,其实这是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远视力、近视力,并不代表视力一定是远视力,远视力下降,一定要特别注意是否为白内障的问题。

  • 右边手一用力就痛可以用药物控制或者多休息。如果是从事用手比较多的手工业者,或者打字比较多的行业,右手用力就会痛,很有可能是腱鞘炎之类的疾病。大部分由于手部使用过度,在急性期的时候用药进行疼痛的控制,另外进行适当的休息。

  • 调理脾胃 医学科普

  •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乔昱婷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积极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识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等。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可具体描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有适度的安全感及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第二,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内有各种生物钟并且各自都有循环周期。比如智力生物钟是33天一个循环,情绪生物钟为28天一个循环,所以人有时感觉到情绪波动和心情烦躁是正常的。虽然自身的生物节律不能改变,但可以通过调节来缓解不良情绪,缩短情绪波动的时间,减少心情烦躁带来的不良影响。

  • 左肱骨骨折打石膏期间可以进行握拳训练。儿童肱骨骨折,做了微创有26天,在打石膏期间是可以进行适当握拳治疗的。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