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滕州市级索中心卫生院

滕州市级索中心卫生院

简称:

公立 一级医院
医院介绍

滕州市级索中心卫生院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级索镇级索村,交通相当方便,我们的服务宗旨诚信为本,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我们日常开展医疗服务等相关业务。欢迎各类领导指导工作,欢迎广大病人群众前来滕州市级索中心卫生院。

枣庄市滕州市泰源步行街与同济大街交叉口东480米
0632-2439120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王守玖
王守玖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内科全科常见病,多发病,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和治疗,特别对各种病毒性感冒的鉴别诊断及治疗,能有较高处治能力。
患者评价
  • *凤英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小玲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利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金兰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海严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笑林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贵宏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道华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龙芳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涛维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与未患癌症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相比,患有癌症的ACS患者是一个特别高危的群体。目前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建议,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以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高危患者采取 早期侵入性血管造影诊断的策略,并计划进行血运重建。然而,考虑到较高的出血风险和手术风险,ACS伴癌症患者并没有接受侵入性治疗,也没有像非癌症患者那样接受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此外,许多癌症治疗包括化疗和放疗,都会增加ACS的发生风险,最终导致这些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随着癌症治疗以及与这些恶性肿瘤相关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患上冠状动脉疾病,包括ACS。这凸显了更好管理这些复杂患者的重要性。

     

    ACS癌症患者的预后

    ACS伴癌症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总体1年生存率为26%。ACS患者结局与转移性疾病、血栓形成和出血并发症相关,某些类型癌症患者也有很多与ACS相同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年龄和糖尿病。

     

    还有研究显示,在癌症诊断后的6个月内,新诊断冠心病(CAD)发生率更高,这支持了共同危险因素的理论。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456名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癌症患者的结局。结果显示,接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23%,使用β阻断剂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36%,接受阿司匹林和β-阻断剂的患者人数分别为46.3%和48.5%。导管植入为基础的血运重建并未影响死亡风险,但只有2.8%的NSTEMI和5.7%的STEMI患者接受了血管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心肌梗死伴癌症患者的治疗不足,这类患者可以从阿司匹林和β-阻断剂治疗中受益。

     

    最近,一个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发现,在ACS患者中,与非癌症患者相比,合并癌症的患者的1年死亡和再次梗死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更高。重要的是, 癌症患者确实可以从β-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他汀类药物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

     

    癌症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建议

    癌症患者常被排除在与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ACS侵入性治疗相关的随机临床试验之外,主要原因是 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癌症患者中与PCI有关的出血风险,大部分源于血小板减少,这可能与恶性肿瘤本身或与治疗有关。然而,这种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出血风险,与使用抗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抑制剂、肝素或溶栓治疗药物所致的出血风险不同。

     

    事实上,存在矛盾的是,癌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还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对于那些血小板小于100 k/uL的患者,癌症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改善ACS后7天生存率。荷兰支架血栓注册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病例中,活 动性恶性肿瘤与支架血栓的高发生率有关,在因稳定型心绞痛而进行PCI治疗的患者中风险更大。因此,需要谨慎选择患者,以帮助指导ACS癌症患者的侵入性策略。

     

    2014年AHA/ACC非ST段抬高ACS患者管理指南指出,在ACS合并癌症的患者中,血运重建的风险和合并症可能超过血运重建的益处。由于癌症合并ACS患者的高死亡率以及缺乏随机临床试验数据,心血管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就这一人群的冠状动脉介入建议发表了共识声明。对于 血小板<50,000/mL的患者,可以用较低剂量(30-50U/kg)的肝素进行治疗。对于双重抗血小板的使用,如果血小板大于30,000/mL,可以考虑使用 氯吡格雷

     

    血小板<50,000/mL时,不应使用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和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对于大多数 血小板>10,000/mL的患者,可以安全地给予81mg阿司匹林。不建议在进行心导管手术前输注血小板,除非血小板计数<20000/mL,并伴有高热、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快速下降或存在其他凝血病的患者。

     

    对于 血小板计数<20,000/mL且正在接受膀胱、妇科或结直肠肿瘤、黑色素瘤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在导管手术前输注血小板。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时,如果可能的话,应使用超声引导、微针穿刺针和桡动脉通路,以减少出血风险。

     

    对于ACS伴癌症预后不佳的患者(估计生存期<12个月),由于1年死亡率极高,应对STEMI和NSTEMI患者提供PCI治疗。由于半衰期较短,在PCI过程中,比伐卢定可能是替代肝素的首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最大限度地进行药物优化,对于持续难治性心绞痛患者,可以考虑PCI治疗,可以作为一种缓和的选择。在这些患者中,可以在导管检查时利用分数流量储备(FFR)或瞬时无波比(iFR),以确保对具有模式意义的病变进行干预。

     

    对于多血管疾病、预期寿命大于12个月、可治愈的恶性肿瘤、血小板大于50,000/ml的手术候选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能是合理的。如果需要进行癌症相关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PCI手术,可以考虑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或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以将需要DAPT的时间长度分别减少到2-4周。

     

    有研究者建议在患有ACS的癌症患者中使用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风险评分,如果TIMI评分小于3分,进行一些药物治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缺血评估)是合理的。在TIMI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患者中,则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计划进行血运重建。

     

    总结

    ACS伴癌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目前还不清楚,也会因为合并症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根据目前可用的回顾性数据,许多伴有ACS的癌症患者目前治疗不足,可能会从阿司匹林中获益(血小板大于10,000/mL),氯吡格雷(如果血小板大于30,000/mL)、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ACEI或ARB。伴有STEMI、NSTEMI、UA的所有癌症患者都应考虑进行侵入性治疗,除非有绝对的禁忌症。

     

    参考文献:

    Curr Cardiol Rep. 2020;22(12):15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刘山水,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疾病领域为老年疾病及常见慢病,已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署名论文80余篇。

  • 随着过去10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上的成功,人们对癌症的免疫疗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就授予了研究CTLA-4的James Allison教授和研究PD-1的Tasuku Honjo教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肾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默克尔细胞癌,肝细胞癌和宫颈癌都有效。然而,即使在免疫应答型的肿瘤中,大多数患者也没有持久的疾病缓解能力。对于许多肿瘤类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无效。因此,可预测免疫疗法和联合疗法效果的生物学标志物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近日,著名医学期刊《Lancet》刊登了一篇综述,总结了免疫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和其他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进展,分析了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考虑。 

    图源:《Lancet》官网

     

    联合化疗

    化疗诱导癌细胞死亡可以促进肿瘤抗原释放和抗原递呈,并刺激免疫效应。肿瘤体积的减少不仅可以让免疫疗法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作用,还可以降低产生抗性克隆的可能性。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标准化疗已取得了成功。然而,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仅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具有PD-L1表达的患者中, 阿特珠单抗显示出了增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抗肿瘤疗效。

     

    免疫治疗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联合也在探索中。在HER2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T-DM1与分散在肿瘤间质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显著增加有关。在原位HER2阳性模型中,T细胞耗竭降低了T-DM1治疗小鼠的总体存活率,提示免疫应答对T-DM1的疗效至关重要。基于这些数据,一些针对ADC的研究正在探索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用药策略。

     

    联合靶向治疗

    在过去的5年里,抗PD-1或抗PD-L1抗体治疗+靶向治疗已被广泛研究。一个基本目标是,联合用药应该比连续给药更有效,但要注意联合用药通常比单一疗法会产生更多的副作用。

     

    两个显著的成功案例是抗PD-1药物派姆单抗+阿西替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阿西替尼+抗PD-L1药物阿维鲁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 两种联合用药都比单一使用标准治疗药物舒尼替尼更有效,因此,这两种联合用药策略都被监管机构所批准。

     

    联合放疗

    目前有超过100项试验正在检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或放射免疫偶联物的疗效。放疗可以通过肿瘤抗原的释放、I型干扰素感应、和改良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来促进免疫,形成对非辐照损伤的远位效应,这是放射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有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放疗和CTLA-4抑制剂在化疗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可诱导全身抗肿瘤T细胞,放疗后血清干扰素β升高和T细胞克隆的早期变化是最有力的应答预测因子。

     

    PEMBRO-RT的II期随机试验显示,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12周的应答率为18%,而立体定向放疗后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12周应答率为36%。尽管该研究未达到预定的疗效终点,但在PD-L1阴性亚组中观察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获益,这表明立体定向放射疗法可有效治疗冷肿瘤。然而,最佳放疗策略尚未确定。有初步研究表明,低剂量放疗可能是另一种增强检查点抑制剂应答的策略。

     

    与其他免疫调节剂联用

    抗PD-1抗体和CTLA-4抑制剂联合使用增加了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的持久应答。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与伊匹单抗(19%)或纳武单抗(44%)单药治疗相比,纳武单抗+伊匹单抗联合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有更高的应答率(57%)。这一结果推动了这种用药组合对其他更多类型肿瘤的研究。

     

    PD-1/PD-L1与其他药物的联用也在积极研究中,如LAG3抑制剂,TIM-3抑制剂,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剂和TIGIT。在一项II期试验中,有报道称在阿特珠单抗的基础上加用TIGIT抗体替瑞利尤单抗可以增强PD-L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但其效果仅限于高PD-L1(肿瘤比例评分[TPS]≥50%)的患者。

     

    联合治疗的副作用

    联合用药可能提高疗效,但也可能增强毒性。例如,在CheckMate 067试验中,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9%接受纳武单抗+伊匹单抗的患者、23%接受纳武单的患者和28%接受伊匹单抗的患者报告了与治疗相关的3-4级不良事件。因此,在决定是采用单一治疗还是联合治疗时,应考虑相关毒性

     

    在设计新的联合疗法时,毒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是所有已批准药物都可以安全地与免疫治疗联合。例如,维罗非尼不能与伊匹单抗联合使用,因为有报道称维罗非尼会产生肝毒性效应。维罗非尼+考比替尼+阿特珠单抗的联合使用导致了较多但可控的毒性。在IMspire150试验中,治疗相关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在阿特珠单抗+维罗非尼+考比替尼的患者中为79%(182/230),在安慰剂+维罗非尼+考比替尼的对照组患者中为73%(205/281)。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联合用药的疗效是否优于依次用药,以及疗效的更优是否意味着毒性的增加

     

    其他临床考虑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否应在治疗早期采用联合疗法。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的患者中,大多数试验在单药治疗失败后再开始联合用药,这种方法有三个主要缺点。首先,联合疗法可能对未做免疫治疗的患者有疗效,但不能增强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疗效。第二,随着治疗线的增加,免疫治疗的疗效会降低。最后,一些患者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的耐药机制(如抗原递呈丧失)。另一种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开始联合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将使对单一疗法就有反应的患者暴露在不必要的毒性环境中。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来确定联合治疗的时机(例如,疾病开始时vs进展时,或在长期稳定后),以及每种疗法对哪些患者有获益。

     

    参考文献:

    Lancet. 2020 Dec 4;S0140-6736(20)32598-8.


    京东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3亿慢性肾病患者,但由于大家对慢性肾病的认识不够及不重视,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现肾衰竭、尿毒症之后才去医院就诊,因此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肾脏病相关的知识。

    不少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症状,或有轻微的眼睑、脚踝部浮肿,即使有水肿、血尿症状,往往一周甚至几天就自行消失了。

    慢性肾脏病早期可能出现以下9类症状:

    1.乏力、容易疲劳、腰酸、腰痛;

    2.尿中出现泡沫增多且不易消退,尿蛋白排泄增多;

    3.血尿;

    4.夜尿增多;

    5.反复眼睑或下肢浮肿;

    6.血压增高;

    7.不明原因的贫血、皮肤瘙痒、抽筋、牙龈出血等;

    8.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9.尿量减少。

    慢性肾病患者该注意哪些问题:

    1、合理的膳食:肾病患者在补充蛋白质时,要少食豆制品等利用率较低的植物性蛋白,尽量吃肉、蛋、奶类等富含易于消化吸收的高质量蛋白的动物性蛋白。否则,容易加重肾功能的负担,影响疗效。当患者到达肾功用不全,并尿量减少时,不宜食用高蛋白质食品,以免引发尿毒症。伴发水肿和高血压、高血钠的患者也要控制钠盐的摄入量。

    2、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平时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心情愉悦。
    3、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进食量,对于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引起的肌肉萎缩,也有一定的改。

    4、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

    多久体检一次?

    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哪些是肾脏疾病的高发人群呢?

    1、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脏功能自然衰老,对药物更敏感,动脉硬化也是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2、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也会引起肾动脉的硬化,影响肾功能。 

    3、高脂血症患者

    血脂沉积在血管中,会影响肾血管,使得肾动脉硬化;同时,肥胖的人除了血脂高影响肾功能外,机体的高代谢也使得肾脏功能受损。 

    4、乱吃药的人

    药物通过肾脏排泄,有些药物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5、家族中有慢性肾脏病的人

    有调查发现,家庭成员中有肾脏病史,其它成员患肾脏病的概率要升高5~8倍。 

    6、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血管炎等,都会引起肾脏病,这种情况相当多见,尤其在年轻女性。 

    7、某些慢性疾病患者:

    半数的糖尿病患者10年左右会发展为慢性肾脏病,肝炎病毒在损害肝脏的同时也可引起肾脏病。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介绍:袁群生,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肾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副教授。1993研究生毕业至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工作,任住院医师,擅长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慢性肾衰各种并发症、高血压和糖尿病肾损害的诊治。

     

  • 卫生部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到了中国人日常钙离子的摄取不足问题,自此就掀起了全国人民一起补钙的风潮。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都有很大的改善,每日钙的摄取量也有了一定的增长,然而骨质疏松的患者人数却是持续走高。

      


    根据18年的骨质疏松疾病的相关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上骨质疏松的概率接近20%,男性骨质疏松的概率在6%左右,而女性的患病率要远远高出同年龄的男性,高达30%以上。65岁以上的女性更是多达52%的骨质疏松率。即使人们对补钙的越来越重视,但离预计的目标距离还是很远,怎样才能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呢?

     

    人们的眼睛单单盯着补钙,其实除了补钙,维生素D3和维生素K也是补钙的重要元素。维生素K2是一种溶于脂的维生素,它可以起到让钙附着到我们的骨头上的作用,而且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之一。而且想要钙充分发挥强健骨质的作用,就需要维K来合成骨骼所需的骨钙蛋白。

      
    维生素K促进骨质的生成

     

    如果身体中缺乏维生素K,那么质量欠佳的骨钙蛋白就会相应地增多。这样不仅会导致骨骼对钙质的吸收困难,还会让钙质从骨骼中析出,长时间下去骨骼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想要维持骨骼健康的状态,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比如莴苣和纳豆等。

      
    维生素K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大致分为K1和K2两种,维K1大都存在天葵、明日叶、同号等深色蔬菜当中。而维K2则大多是由微生物产出,所以上面提到的纳豆就是补充益生菌的高维K2食品。这种维生素被实验证明能增加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而且常被临床上当做治疗手段。

     

    纳豆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之外,还有其他的护骨成分。比如大量的蛋白质、钙离子、还有矿物质镁,还有能促进女性荷尔蒙分泌的异黄酮。还没有吃过纳豆的人可以尝试一下,可以趁这个机会尝尝鲜。

      


    除了维生素K2,镁也是守护骨头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

     

    正常成年人的体内大概含有30克的镁,而六成都用来保证骨质健康。如果镁元素的摄入不足时,就会让体内钙质的合成处于失衡的状态,这是骨头就会异常脆弱。所以在日常意识中要增加镁的摄取,比如多吃坚果、海藻、以及绿叶蔬菜等。

  • 提起慢性乙肝,不少人都是一脸愁容。因为慢性乙型肝炎最深入人心的特点可能就是难以根治了。
     
    抽血检查提示 HBsAg 和(或)乙肝病毒 DNA 阳性 6 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型肝炎。
     
    医学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清除乙肝病毒、治愈慢性乙型肝炎,这让慢性乙肝成了很多患者头顶挥之不去的阴霾。
     
    但是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根据病情及个体不同,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携带病毒正常生活、终身不复发的。
     
    那么,面对慢性乙型肝炎该怎么办?
     
    不要轻信江湖偏方
    最重要的提醒放在前面,目前仅有的、经批准的正规抗病毒药物是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再加上还原型谷胱甘肽、联苯双酯滴丸和熊去氧胆酸等改善肝功能的药物。
     
    其他「秘方」,无论冠之多么高大上的名字,都是没有证据证明其有效的。
     
    工作中,没见过被这些神药控制住病情的,反倒是见过十好几个因为用了秘方,把自己整成药物性肝炎,甚至暴发性肝衰竭的病人。
     
    曾经流传过的「细胞疗法」等所谓高科技,所谓专家教师倒是也能头头是道的从病毒细胞讲到免疫系统,但大多即使能从理论上推理出疗效,也没有任何可靠文献和临床证据。更别说,其中多数药物的机制,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站不住脚,是在忽悠病人和家属。
     
    患上乙肝,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才是正道。莫轻信广告。
     
    哪些人需要治疗?
    乙肝两对半中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时,代表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但不能仅凭这项指标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慢性乙肝的用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如何治疗、怎么用药,医生会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考量。
     
    存在异常指标的乙肝患者自然是需要治疗的,其中除了常见的肝功能指标,HBV DNA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其中又根据具体病情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最常见的轻度肝功能异常,比如肝酶升高较多的,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测定病毒 DNA ,医生会根据病毒的活跃程度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若发生乙肝病毒引起的重症肝炎,先稳定肝脏情况,度过危险期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
     
    当发现存在肝硬化时,如果同时乙肝病毒 DNA ≥ 2000IU/ml,那么无论肝酶数量多少都建议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
    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增多,维持正常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炎症及纤维化,延缓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用药不宜过多过杂,因为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用药过多过杂,反而可能会增加肝脏负担。
     
    除此以外,虽然肝酶升高是乙肝治疗的指标,但是治疗乙肝的目的却不只是降低肝酶。护肝降酶的药物只是辅助治疗,控制乙肝病毒才是重点,可别舍本逐末追求降低血清转氨酶而忘了正规抗病毒了。
     
    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擅自加药、换药、停药。
     
     
    病毒携带者需要注意什么?
    肝功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严格来说并不是病人。
     
    乙肝病毒对肝脏的破坏并不是直接来自病毒本身,而是病毒感染后,使得自身免疫系统错乱,发动对自身肝脏的攻击。而这些携带者,虽然体内含有病毒,但被感染的肝细胞和自身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这类人群若盲目用药,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让肝脏状况变糟。所以通常是不用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日常生活中,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多加注意: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营养全面而均衡,拒绝吸烟酗酒;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并保证休息时间;
     
    提高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警惕,积极预防感染;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让生活多一点乐趣;
     
    至少每六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肝脏 B 超,对健康状况形成连续性的监测。
     
    正确面对慢性乙肝
    目前市场上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无论价格还是效果都称不上完美,而且抗病毒药物对肝细胞内已经感染的病毒也不能实现清除和痊愈。
     
    但是通过抗病毒治疗,以及必要时的护肝降酶治疗,大多数乙肝患者能够避免走上肝硬化、肝癌的道路,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预防。

  • 平台服务指南-京东互联网医院

  • 食物过敏是 "特应性疾病 "的4种表现之一,另外还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食物过敏被定义为 "由特定的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这种反应在接触特定的食物时可反复发生"。食物过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发病率不断上升。下文重点介绍了儿童食物过敏的管理和预防策略。

     

    食物过敏的管理

    过敏是一种严重的IgE介导的反应,可能会危及生命,快速识别过敏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反应的首选方法,如果延迟使用,会增加患者死亡率。要教育患者了解双相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即症状常在最初事件消失后8小时内复发,而且是在未重新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下。第二阶段的症状可能比最初事件更温和、相似或更严重,而且有可能是致命的。双相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为10%-30%。

     

    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β激动剂是治疗过敏反应的辅助药物。不建议使用抗组胺药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药物。为了治疗急性IgE介导的反应,抗组胺药物可能只有利于控制轻微的症状,如皮疹或瘙痒。

     

    一旦确定为食物过敏,建议严格避免食用该过敏食物。从饮食中消除1种或多种食物的策略可能不那么容易,必须考虑到年龄、营养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建议使用广泛的水解或基于氨基酸的配方;在IgE介导的牛奶过敏(CMA)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大豆配方。在母乳喂养的儿童中,由于人奶中可能存在过敏原,建议母亲避免食用。

     

    避免食用特定食物可能导致生长受限和营养不足,并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掌握好临床病史并选择最佳的诊断工具。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对于防止进一步的过敏事件至关重要;充分了解交叉反应、食品标签和无过敏原的替代品也非常重要。

     

    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研究,以确定食物过敏的有效治疗方法。未来的治疗方法旨在消除食物超敏反应。一些策略已经可以有效地使患者能够摄取更多数量的食物过敏原而不发生严重的反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反应。这些策略包括 口服免疫疗法、舌下含服免疫疗法、经皮贴敷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辅助使用。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技术是导致暂时性脱敏还是真正达到了耐受。

     

    在暂时性脱敏过程中,患者必须继续频繁地摄入规定的最低数量的食物。如果患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既定的剂量,过敏反应将无法得到预防。目前看来,口服免疫疗法似乎是诱导脱敏的最有效疗法。口服免疫疗法包括让患者接触逐渐增加摄入食物的数量。虽然有良好的效果报道,但口服免疫治疗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口服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在感染时、月经周期、运动、海产品过敏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更常见。

     

    相比之下, 舌下和皮下免疫疗法的安全性更高,但效果略差。皮下免疫疗法是在皮肤上涂抹少量的食物,由一个贴片覆盖,每24至48小时更换一次贴片。目前的临床试验评估了其治疗1年内的疗效,长时间治疗的疗效尚不清楚。考虑到其轻微的不良反应和应用的方便性,幼儿可能会从这种治疗中更能受益。

     

    奥马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IgE抗体,已被成功用于食物过敏患者的脱敏治疗。与安慰剂相比,辅助使用奥马利珠单抗可以更快地脱敏,而且最终能够摄入的食物量更多。除了单克隆抗体辅助使用以外,有人提出单克隆抗体可以直接抑制过敏反应。单克隆抗体 度匹鲁单抗由于具有抑制IL-4和IL-13受体的活性,可能对减少或阻断食物过敏反应有效果。在最近的一份病例报告中,一位有玉米过敏性病史的女性在使用度匹鲁单抗治疗后,能够耐受这种食物。

     

    食物过敏的预防措施

    食物过敏初级预防的目标是避免最初的过敏反应,二级预防的重点是避免患者过敏后的过敏进展。美国儿科学会(AAP)也认同早期暴露于高致敏性食物。LEAP研究表明,在高风险患者中及早食用花生是一种有效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EAT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纯母乳喂养的普通人群的婴儿在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早期食用花生。目前的指南建议,对于患有严重特应性皮炎和/或鸡蛋过敏的儿童,在经过对花生的sIgE或皮肤点刺试验(SPT)评估后, 可在4-6个月大时及早食用花生

     

    关于早期食用鸡蛋作为过敏预防措施的现有数据不完全一致,因为各研究的人群、剂量和摄入形式并不一致。在现有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只有2项试验显示过敏率有明显的下降。

     

    评估早期摄入牛奶作为主要预防措施的数据有限。EAT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3个月与6个月时摄入牛奶,牛奶过敏率的发生没有显著差异。一项前瞻性出生队列显示,在婴儿出生后的头14天内摄入牛奶蛋白可以防止牛奶过敏。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在出生后第一个月摄入牛奶的组别相比,延迟摄入牛奶的婴儿发生牛奶过敏的几率更高。

     

    早期摄入高致敏性食物并不会改变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由于对食物的耐受性和过敏性在生命早期就开始了,有很多研究探讨了不同的产前干预措施用于初级预防的效果。目前的指南 不建议在怀孕期间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维生素补充剂或有任何特定的食物限制,因为缺乏证据表明这种策略可预防食物过敏。

     

    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水解配方、益生菌或益生元、哺乳期避免特定饮食、特殊皮肤护理或婴儿期维生素补充对预防食物过敏有效。因此, 目前的指南不推荐上述产前干预措施。母乳喂养在食物过敏初级预防中的作用,相关证据不太一致。最近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母乳喂养对食物过敏的发生并无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Pediatr Rev. 2020;41(8):403-41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 视频简介

     

    作者:鸡西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室主任 副主任医师 史永利

     

    黑眼圈怎么办?为什么会黑眼圈呢?

  •  乳腺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是属于比较常见的,可以分为乳腺癌和乳腺肉瘤,其中以乳腺癌的发病率最高。乳腺肉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其恶性程度是比较高的。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的改变、局部腋窝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全身乏力、持续性低热等。
     
    从临床上来看,乳腺肉瘤也是可以治愈的,但是需要结合肉瘤具体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来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于早期的乳腺肉瘤患者,通过局部的手术切除时可以达到根治的,术后在辅助以放化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对于中晚期乳腺肉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来尽可能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中晚期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是比较低的,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来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提高其生存质量。
     
     总之,虽然乳腺肉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是比较低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乳腺肿块,特别是无痛性的肿块是需要引起警惕的。积极地进行乳腺肿块的弹性彩超来明确具体的分期,通过局部的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来控制病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的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对症治疗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的提高乳腺肉瘤的治愈率。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吃坚果有助于降低心脏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吃树生坚果对心脏有着重要的保护意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更是将坚果和种子类食物吃得过少,列为了心血管疾病的十二大元凶之一,认为坚果吃的少对身体的危害甚至高于高胆固醇血症。

    坚果的营养价值

    坚果是除了植物油之外含有油脂最为丰富的植物类食物,虽然坚果所含的总油脂量很高,但其脂肪组成却没有害处,几乎其总脂肪的一般都为不饱和脂肪,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很低,仅占4%-16%左右。坚果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植物固醇,以及丰富的优质蛋白以及精氨酸。此外,坚果还是一类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每28g坚果就可以为人体提供每日膳食纤维总需要量的5%-10%。坚果中的微量元素也十分丰富,如坚果中不但含有丰富的叶酸、维生素E,它还是高钙镁钾、低钠食物。这种营养构成对人体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坚果与心血管疾病

    相关研究显示,每日吃适量坚果(该量一般被定为28g)可以有效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及血脂的浓度,有利于改善人体血脂的异常。在坚果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中,学者对一个包括英国和美国居民在内的6个队列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8g坚果的人与几乎不吃坚果的人相比,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了28%;而在对包括美国和巴西人群在内的9个队列的另一个研究中则发现,每天坚持吃28g坚果的人比每天几乎不吃坚果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了30%。

    此外,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的研究者做的研究中发现,每周坚持吃5次树生坚果的人,与每周吃树生坚果不到1次的人相比,其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降低了17%,冠心病的患病风险降低了20%,而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4%,全因死亡的风险则降低了31%。

    坚果与其他疾病

    除了心脏方面的疾病外,坚持每天吃28g树坚果,每周吃至少5次,对于降低全因死亡率、预防糖尿病人罹患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降低女性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人都担心坚果的油脂含量太高,所以多吃会发胖,但实际上,只要严格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的摄入,每天吃28g的树生坚果并不会让人发胖。另外,与树生坚果相比,种子类坚果如花生的摄入,虽然可明显降低全死因死亡率,但其他方面对人体的好处却均不如树生坚果显著,这大概与其所含的营养成分低于树生坚果有关。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