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陕西福善轩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长安中医诊所

陕西福善轩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长安中医诊所

简称:

非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陕西福善轩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长安中医诊所成立于2019年10月16日,注册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滦镇东街8号一层门面房,法定代表人为赵晓翔。经营范围包括健康管理咨询;医学诊疗服务;推拿按摩服务;医疗信息咨询;美容服务;保健食品、保健用品、药品、卫生用品、计生用品、化妆品、第一类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的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滦镇东街8号一层门面房
15934835726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马丽娟
马丽娟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疾病 老年病,心脑血管,糖尿病,肾病,消化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等临床常见病的诊疗。
患者评价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婴儿湿疹的处理方法:

    • 穿全棉衣服: 给宝宝穿的衣服要是全棉质的,宽松舒适。
    • 室内保持适当的湿度: 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就不要铺地板,或者少养花草,也不要养宠物。
    • 湿疹部位用温水清洗: 宝宝湿疹的部位,不要用热水或者是肥皂液洗,可以用温水去清洗,时间控制在十分钟。
    • 查清楚过敏的原因: 另外要查清楚过敏的原因,比如说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的,母乳喂养的话,妈妈就要限制乳制品了。如果是配方乳喂养的,就要改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者是氨基酸配方乳。
    • 涂抹保湿剂或者润肤乳: 由于湿疹是反复的发作,一定要注意保湿止痒,也就是说每隔 3 到 4 个小时,可以给宝宝涂抹保湿剂或者润肤乳。
    • 严重湿疹涂糖皮质激素软膏: 如果湿疹是严重的,可以局部的涂糖皮质激素软膏,短期合理的使用是安全的。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它的副作用。

  • 感染水痘后通常要疱疹全部结痂后才没有传染性,时间大概是发病后10~14天左右。水痘是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黏膜以及疱疹液中,通常在发病前1~2天到皮疹完全结痂为止都有传染性。水痘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在患者咳嗽、呼吸、大声说话以及打喷嚏时都可能会将病毒排出体外,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上,如果正常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就可能会受到感染。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尤其是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比较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最好是到医院接种水痘疫苗。感染水痘期间一定要注意隔离,同时也要积极到医院就医,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 我国的梅毒患者不仅仅限于年轻人,老年人在这方面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因为我的门诊也接诊过一些老年患者,在此希望通过相关科普也能让老年人在性安全意识上有所提高,注意保护好自己。

    提醒大家,梅毒没有预防性疫苗,因此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注意性卫生,洁身自好,避免不洁性行为和高危性行为。如伴侣身体出现可疑症状,双方都应及时去正规医院的性病皮肤科就诊检查。除此之外:梅毒、艾滋病等并不仅仅通过性传播,纹身、打耳洞、美牙等有创美容,如果器具消毒不到位,也都可能传播病毒!

    纹身

    纹身是通过针刺皮肤,将对人体无害、不被吸收的金属氧化色素注入真皮层内,使皮肤着色。

    在纹身的过程中,针尖与被纹者的血液不断接触,又在装有纹身药水的容器里反复蘸染,若纹针消毒不彻底,或药水容器不经更换消毒,当第二人被针刺时,就很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纹身容易传染上乙肝、艾滋病、细菌性红眼病和沙眼、梅毒、结核病等。

    虽然纹身的人并非都会被传染,但也不能存有侥幸之心。对于这些刀割针刺的美容术,一定要找医疗设备健全、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免得因器械消毒不彻底而被传染上疾病。

    美牙

    现在,很多爱美的人开始到一些牙科诊所进行牙齿美容。但是,美牙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传染上肝炎、艾滋病等也有相当大的几率。

    医生说,80%至 90%的牙病患者在洗牙或者补牙时都伴有牙龈出血,如果洗牙或补牙的机头消毒不全面,那么,确实有可能通过机头上残存的血液传播疾病。

    所以,美牙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单位。医院给患者进行洗牙、补牙时使用的机头,必须是消毒之后没有打开封装的机头,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卫生和安全。

    梅毒患者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 治疗期间,性伴也需检查,同查同治,治愈后定期复查。
    • 注意防止传染他人。生活中小心防护,早期梅毒患者传染性较强,内裤、毛巾等私人物品单人单用,不与他人同盆洗浴。
    • 早期梅毒患者要求禁止房事,两年以上患者也应尽量避免。必要时需带安全套加以防护。
    • 患病期间不宜怀孕。若患者发生妊娠,尽早治疗,是否保留胎儿,应尊重孕妇的意愿。
  • 心理师是指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等的心理服务职业。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等心理服务专业人士。

    作为一名在医院执业的心理师,见证了很多充满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可出于医学伦理的考量,不便拿出来做案例分析,但是,很多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看到来访者及他的家庭在冲突中煎熬,在困境中挣扎,我还是决定以心理小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共享,旨在促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支持,交流心理干预经验。

    在此过程中同时遵循心理咨询为来访者保密的原则,故事中人物、场景、语言等均经过文学加工。

    特别说明:案例也会来源于我们团队的其他成员,案例中的来访者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请勿对号入座。希望能借此能读者朋友带来思索及些许改变。

    案例前情

    四月中旬的一天,一个约 12,3 岁,面目清秀,身材瘦弱高挑,表情黯淡的女孩,由一对中年夫妇陪同,站在诊室门口,等待着我的到来。

    在我们这样一个县城,他们的来访是托了好几个熟人,特约了时间,特邀我这个女治疗师初诊接待的,因为女孩母亲认为,女性之间会比较好沟通些,这个就诊前的细节值得玩味,我暗想,如果对家庭开展工作时值得拿出来讨论。

    进门那一刻,女孩低头不语,妈妈急于诉说,父亲表情凝重,我邀请一家三口先就坐,然后眼神停留在女孩身上,先行开口,“是这样的,一家人可以都待在屋里,也可以你跟我先单独谈,请他们出去等一会?”

    我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此刻隐约孩子的眼神亮了一下,妈妈插嘴了,“她愿意我们在的,”我做了个手势阻止了妈妈。

    “我们听下孩子的”,孩子转头看了下爸爸,然后似乎下了决心,“我想先单独说” ,我打开诊室的门,跟父母亲说,“咨询时最好也是先跟孩子单独谈,过一会会让你们补充的。”

    此刻孩子单独留在诊室内,我示意她从一旁的候诊椅挪到我的对面来坐,她没有先开口,于是我温和的看着她“很愿意有机会听你说说你的事情,我是***,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希望能帮到你……”

    孩子头抬起来了一些,表情有了变化,有愁苦、似乎也有不甘,接下来伸出了她的左手腕,撸起衬衫袖子,触目惊心,细弱的手臂上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割痕,“阿姨,我也不知怎么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心里暗叹一口气,门诊这样自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意识到自己有点走神,我立刻收敛了心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此刻,专注倾听这个语音低沉,语速缓慢的孩子的故事,开始了一场心灵陪伴之旅。

    患者情况

    姑且称这位 13 岁的女孩为小玲吧!在小玲断断续续甚至时不时被呜咽声阻断的叙述中,一个刚上初一的青春期女孩的心路历程一一展现。

    小玲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在她们工作繁忙时长时间把她托爷爷奶奶养育,周末时的她是非常渴望爸爸妈妈抽空来接她回自己家的。

    上学后,小玲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妈妈是个急脾气,但小玲愿意腻着妈妈,爸爸比较严肃,对自己各方面要求很高,小玲尽量表现得很乖,有时候还学着看爸妈的脸色,能不与爸爸妈妈分开,她很高兴,更何况,每天上学,有小伙伴一起玩耍,自己又喜欢学习,考试成绩也能让家人满意,似乎体验到了全家独宠的感受。

    三年多前,她听到爸爸妈妈商量着要二宝,那时的她懵懵懂懂,觉得自己像周围同学一样多个弟弟妹妹也不错,可妹妹出生后,情况变了。

     

     

     

    妈妈越发急躁,大量的时间花在照顾小妹的身上,有时还忍不住把抚养幼女的辛劳向小玲爷俩宣泄出来,“一个大的不知怎么带大的,这小的这又么淘气”,时不时也会吼上她几句,甚至在她想逗逗妹妹时,也会被斥责,“做你的作业去,管好你自己”,小玲感觉,妈妈已经不喜欢自己了!

    妹妹渐渐长大,越来越可爱机灵,占用了父母大量的精力时间,她们常不自觉的拿两个孩子作比较,譬如“你看,妹妹比你早说话啊,妹妹的眼睛长得更像妈妈,妹妹没有你小时爱哭……”小玲听到这些时,说不出的难受,渐渐的会去表现的跟平常不一样,去跟小自己很多的妹妹争东西,会为妹妹动了自己的学习用具,上了自己的床而发火憋气,而往往得到这样的回应:“你是大的,就该让着小的……”。

    小玲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而父母忙于工作,家务,二宝的照料,对孩子的沉默似乎没怎么觉察到,问的最多的就是她的学习成绩,所幸,整个小学阶段小玲的成绩还算稳定。

    转眼,小玲升初中了,换了一所学校,大部分同学都没法在一起了,本来在家沉闷,见了小伙伴还可以说说笑笑的小玲,感觉很难适应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越发的沉默寡言,没有笑容,常无来由的会感到心烦,对父母亲的管理约束常出言顶撞,反感父母只会唠唠叨叨,关注成绩,心里眼里都是小妹,学校里的同学们也觉得她很难接近,背后送她“苦瓜”的外号。

    小玲感受到了同龄小伙伴的疏远与冷落,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比较吃力,成绩排名下降,父母这时关注她了,请家教,延长学习时间,多次批评,但小玲却更难学进去,情绪的不稳定愈加显著。一旦遭遇学习上的难题,同学间的冲突,父母的指责,或是父母不经意的举动让她对小妹起了嫉妒之心,就会心情特别差。

    一次偶然在心情不好时把自己胳膊抠出了一道血印,但是当时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疼痛,却产生了一种快感,似乎这样很舒服。之后一有心不顺的时候,她就会躲起来,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腕,只要划出了血痕,心情似乎就得到了缓解,看着一道血迹出来了,似乎体验到自己的内心在流泪,在呐喊:“为什么他们都这样对我?”

     

     

     

    疫情前,小玲就厌学且多次缺课,而疫情期间,整天跟父母妹妹同居一室,姐妹冲突,亲子冲突愈发增多,网课也上不下去,小玲更加烦躁,她的割腕次数明显增多了。

    一次终于在卫生间被家人发现了,父母联想到近来家庭事故频发,孩子跳楼,跳河的新闻屡见报道,几近崩溃,着急的到处托人,要给孩子看看心理。

    我听到这里时,心里一惊,进行危险度评估的职业警觉性立时浮现,“小玲,你以前最难受的时候除了割腕,还想过要做别的吗?”

    小玲很聪明,这样回答我,“三桥上跳下去那么多,我每次听了心里都挺触动的,也不知里面有没有跟我一样的苦孩子?可我暂时还没想这么做,要不,我妈哭着让我来咨询,我也不会来了!”

    这时,我松了一口气,还好,还算来得及。家庭知道及时求助了,孩子在我的耐心引导,倾心陪伴下也还愿意跟我袒露心扉,这都是开展下一步治疗的良好契机。

    父母也需要教育和成长

    下面的多次治疗过程也就不一一呈现了,包括跟父母的会谈,家庭治疗的开展,讨论姐妹两如何积极互动,父母间相互提醒养育孩子时不比较,不忽视,不强迫,在姐妹冲突时避免下意识担当裁判的角色,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学习正面表达,启发孩子发现自己的有利资源,学习情绪控制办法,正念减压方法的练习,最最重要的是,全部家庭成员从头补课,共同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

    很多儿童青少年患者由于原生家庭、养育方式、成长环境等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多因共果,患了“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譬如小玲。

    她在同胞竞争方面,家庭教养方面,亲子冲突方面,同学关系方面,学业成就方面等遭遇了种种不利因素,这些致病原因交织起来,导致了孩子出现了目前的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及自残的行为。

    她的内心冲突及自残行为源于自己心理上所感受到的缺少关爱,得不到尊重,被忽视,这些对一个孩子心灵的重创往往不是家庭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富等所能弥补得了的。

     

     

     

    但是,还有一种最新的观点,孩子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青春期特有的抑郁和焦虑并不会持续很久,如果父母能够稳稳地托住他们,而不是比他们更焦躁的话,就能陪他们顺利地渡过。

    在所有和青春期有关的金科玉律里,情绪稳定才是热衷于教育的父母最需要修炼的。意思就是,不管孩子怎么折腾,你都要想法保证自己是稳定的,并且注重沟通技巧,减少说教和批评,点到即止,记得要关注行为背后的感受,而不是只看到行为的结果。

    父母们最常发生的情形是,在孩子厌学或是成绩下降时才开始焦虑,急着要去做些什么,而那时刻偏偏忘记了先去承载他们的感受。所以,对小玲的父母,我还是有一些要单独传授的“法宝”的。父母亲以科学而稳定的态度参与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中来,某些时候比我们用上缓解情绪的药物还要疗效显著。

    各位亲友师长们也更要相信,一个孩子的成长,并不依赖于 ta 所经历的挫折,而是依赖于那些帮助 ta 应对挫折的资源。综合运用药物及心理干预,增加儿童青少年康复的资源,提高应对能力,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困境中的孩子恢复健康心理,回归美丽人生。 ??????咨询师有话说

    割痕女孩的故事说到现在,只是一个开端,但有了这样一个找寻专业帮助的开始,我想结局不会太差;只要处于困境中的您能来,只要您能勇敢克服求诊的病耻感,我们就有可能帮助到您。

    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毅力坚持,需要辛苦付出,需要艰难改变,“病”了的孩子和需要学习成为“父母”的大人,你们准备好了吗?

    也希望在此借小玲的故事,提示读者朋友们,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难免经历挫折,心身健康发展同样重要,早期重视心理问题,及时心理干预,是可以让“厌学”孩子回归校园的,并请牢记,无论何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预防胜于治疗!

    心理小故事,人生大舞台。热爱生活,终身成长!

    作者简介

    翟长平&姜燕

    安徽省荣军医院 科教科 

  • 近几十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60%的糖尿病病例位于亚洲,给亚洲大多数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数据表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亚太地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CVD)的患病率略高(33.6–44.5% vs. 27.5–46%)。研究还证实,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CVD风险翻倍。

     

    2021年4月,亚太心脏病学会(APSC)发布了优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的共识建议,主要共识内容涉及糖尿病前期、血糖目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心力衰竭患者以及降压目标、抗血小板治疗。

     

    糖尿病前期

    建议1:糖尿病前期患者,应密切监测并提供生活方式干预的咨询。

    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表明,在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 生活方式干预和体重减轻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小组还发现,与二甲双胍相比,生活方式干预在降低高危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方面明显更有效。

     

    血糖目标

    建议2:如果可能,最佳的血糖控制目标应为 HbA1c<7%

    建议3:低血糖会增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应避免出现低血糖。

    建议4:对于年龄较大、寿命有限和易患低血糖的合并症患者,建议HbA1c目标不要太严格,<8%即可。

    建议5:血糖管理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转诊至内分泌科。

     

    一项针对5项2型糖尿病患者前瞻性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强化治疗可使随访时 平均HbA1c <7%,与非致命性心梗和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降低有关。DCCT/EDIC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还表明,目标HbA1c为7%,与目标为9%相比,非致死性心梗、卒中或死亡风险明显降低。UKPDS的后续研究发现,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在试验后10年中,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心梗和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的风险不断降低。

     

    一项分析发现,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DIGAMI 2前瞻性研究显示, 严重低血糖是急性心梗的明显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出现低血糖。与年轻患者相比,即使血糖控制很好,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更高。合并症的存在,例如慢性肾脏或肝功能不全,也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症也与老年痴呆症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 在某些低血糖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建议使用不太严格的HbA1c目标

     

    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

    建议6:对于肾功能正常但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研究已经证实GLP-1受体激动剂对心血管事件有益。

     

    针对高心血管风险患者的LEADER,SUSTAIN-6和EXSCEL 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PIONEER-6 研究表明,与安慰剂治疗相比,索马鲁肽可降低MACE发生率,并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针对4项研究(CANVAS,CREDENCE,DECLARE-TIMI 58和EMPA-REG)的荟萃分析显示,SGLT2抑制剂可使MACE发生率降低12%。当用于二级预防时,SGLT2抑制剂可使MACE降低14%,心血管死亡降低20%,全因死亡率降低17%。

     

    慢性肾病患者

    建议7:对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 m2的患者,建议使用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研究已经证实其对心血管和肾脏有益。

    建议8:对于正在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建议使用胰岛素、短效磺酰脲类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建议9:对于eGFR <30 ml/min/1.73 m2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建议10:eGFR <30 ml/min/1.73 m2或蛋白尿>1g /天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应考虑转诊至肾脏科,即使已有最佳血压管理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

     

    2020 ADA指南和2020 KDIGO CKD指南中关于糖尿病管理均建议,当eGFR≥30ml/min/1.73 m2时,对患有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SGLT2抑制剂,以降低CKD进展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DECLARE-TIMI 58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对心血管比较安全。 达格列净还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的复合疗效终点的风险降低和肾脏终点风险降低24%有关。在2型糖尿病和CKD患者(eGFR 30–90 ml/min/1.73 m2)中进行的CREDENCE试验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卡格列净降低了肾脏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包括进展为ESRD以及心血管死亡率、MACE和心衰。

     

    心力衰竭患者

    建议11:对于射血分数降低(≤40%)心力衰竭患者(HFrEF),建议使用 SGLT2抑制剂,以减少因心衰和心血管死亡引起的住院。

     

    针对HFrEF患者的DAPA-HF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达格列净可显著降低因心衰或心血管死亡而导致住院或紧急就诊的风险,以及心衰事件和因心衰和心血管死亡而导致的死亡率。DECLARE-TIMI 58试验,CANVAS和EMPA-REG研究也证明, SGLT2抑制剂明显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和心衰的风险

     

    血压目标

    建议12: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建议目标血压为< 140/90 mmHg。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或10年ASCVD≥15%,或其他器官受累的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应为< 130/80 mmHg

     

    在1148例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的UKPDS试验表明,与154 mmHg相比,收缩压(SBP)的平均控制水平为 144 mmHg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相关死亡、卒中和微血管终点的风险。ACCORD-BP研究结果显示,在大约4700名糖尿病患者中,与目标血压为<140 mmHg相比,目标SBP <120 mmHg时,并没有降低致命性和非致命性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标准降压治疗组相比,目标SBP <120 mmHg可使卒中发生率降低41%,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

     

    抗血小板治疗

    建议13: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进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 阿司匹林可导致严重血管事件明显降低,总卒中和冠状动脉事件减少20%。尽管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缺血风险,但使用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和长期强化治疗也可能会增加出血并发症。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P2Y12抑制剂的使用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整体缺血和出血风险进行个性化处理。

     

    参考文献:

    Eur Cardiol. 2021; 16: e14. doi: 10.15420/ecr.2020.52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肖靖,2009-2012年就读于301医院内分泌学硕士,2012年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

  • 一、什么是亚健康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的状态,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二、亚健康有什么危害: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三、导致亚健康的原因有哪些?
    1、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酗酒、熬夜/睡眠不足、职场压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过度劳累,过劳综合征;长时间低头刷手机等。 
    2、营养不均衡:高脂、高糖、高淀粉饮食,喜夜宵,过饱饮食,暴饮暴食,偏食等。
    3、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
    4、超重或肥胖
    5、生理周期性的低潮
    6、精神心理方面:抑郁、焦虑情绪持续
     
    四、亚健康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或异常
    (一)自觉不适
    1、疲乏、体力下降 ?
    2、睡眠:熬夜造成身体机能紊乱 
    3、食欲食量改变 ?
    4、精神、心理、行为改变(焦虑、抑郁、思虑过多):门诊占20-30%,心因性问题或心理疾病非躯体疾病,或者心理疾病在躯体的反射(反应)
    (二)检查、检验指标异常:
    1、不在乎异常指标拖出大病。如体检发现血糖偏高,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血糖继续升高达到临床糖尿病期。
    2、对轻度异常指标过度紧张、过度就医,导致紧张焦虑
    3、对机体退化的改变,如囊肿—肝肾囊肿、甲状腺结节、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等,肺小结节,肺纤维条索影等过度关注,紧张焦虑
    关于指标异常的名词: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五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
    (三)一些常见早期症状 
    1、头晕、眩晕
    2、心慌、气短、胸痛 
    3、失眠
    4、情绪、性情改变:持续情绪不佳、抑郁、焦虑、出汗、烦躁、易怒、暴躁
     
    五、如何识别或知道自己处于亚健康:
    1、采用健康生活方式,一旦健康生活规律被打破,引起重视或警惕:比如规律作息,三顿饭按时、定量吃,不饮酒、不酗酒、不饱食、不暴饮暴食,每天坚持锻炼如跑步、慢跑、减脂操、强健肌肉运动、瑜伽、太极拳等,球类运动等等
    2、重视各种身体异常或不适反应或症状:
    (1)突发或持续的头晕不适---原因是什么---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情绪不佳?血压高?感冒?
    (2)胸闷、心悸不适,伴或不伴出汗
    (3)情绪改变,抑郁、焦虑,睡眠不佳,烦躁、易怒等
    (4)重视早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5)重视早期体检指标异常:如血压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转氨酶偏高,血尿酸偏高等,积极干预、治疗,监测,随访。
    3、如何正确认识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身体给我们的重要而有意义的信号——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摈弃不良生活方式,积极体育锻炼,干预早期异常或疾病,恢复健康。
    4、如何自我管理亚健康问题
    治未病,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要为睡七小时而努力;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和活动;劳逸结合,既能精力充沛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还能保持个人的身体健康。健康管理的要点: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1)饮食:多种多样,结构合理,低碳水、低脂肪、多纤维素、适量蛋白质
    (2)睡眠:至少6-7小时,
    (3)运动:有氧运动,多种多样—慢跑、减脂操—开合跳、开合走等等,平板支撑、太极拳、太极剑、强肌减脂肪运动
    每天40分钟慢跑,每周4-5次。
    (4)干预早期异常或疾病,恢复健康。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等。
     
    总之,亚健康状态是我们发生疾病的基础,只有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恢复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 众所周知,冬天比较寒冷,人们容易受寒,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也更容易生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差,更容易患病。而一般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5个好习惯,如果人们能做到,就能够帮助大家安全地度过冬天。

      
    保持高质量的睡眠

     

     

    对于老年朋友而言,很容易会有睡眠障碍,比如入睡比较困难的情况,而睡眠对于他们的健康影响得尤为重要。所以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7个小时左右。

     

    在入睡的时候,为了防止大脑过于兴奋,造成入睡困难或者是失眠的情况,最好不要在睡前玩一些电子产品,防止自己的情绪过于亢奋,睡前可以通过用热水泡脚部或者是听一些轻缓的音乐促进睡眠,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要午睡,但时间不要太长,以免晚上失眠。

     

    做好保暖措施

     

    寒冷的天气会使人体血管受到刺激而产生收缩,使心率加快,血压异常,增加身体负担,所以如果没有做好保暖工作,会增加患脑溢血的概率。而且由于老年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他们的肺部对抵抗寒冷的能力是很差的,很容易感冒发烧,当感觉到冷的时候再去加衣服已经比较晚了,因此,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

      
    洗漱时,最好选择用温水洗漱,不要用凉水;

     

    外出活动要做好头部、脚部的保暖工作,最好带帽子和手套等,而且早晨出门锻炼的时候,不要时间太早,这样的话很容易受凉。

     

    在晚上洗澡时可以先等浴室内的温度上升后再进去洗澡,洗澡时一定避免受凉。

     

    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血液循环系统,而且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能坚持每天做适量的运动,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延年益寿而言,具有很大的好处。

      
    但需注意的是不要过度运动,也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以防拉伤或者是伤害到骨关节,每天运动时间要坚持30分钟以上,可以选择一些强度低、时间短的有氧运动,比如说跑步或者是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

     

    养护肠胃

     

    在冬天的时候,饮食上,由于老年人的肠胃功能逐渐衰退,因此,一定要少吃一些寒性的食物,以免造成肠胃功能失调,诱发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在选择饮食上要注意粗细搭配,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按时就餐,不要暴饮暴食,更不要饮酒,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是养护胃部的食物。

     

    避免骨折

     

    老年人由于体内钙元素流失速度过快,所以很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骨折的发生率是很高的,由于气温较低,人体的关节和肢体很容易变得比较僵硬,灵活性也有所下降,肌肉弹性变差,所以很容易跌倒,特别是在进行一些运动或者是在洗澡的时候。

      
    而且老年人如果发生骨折,会使自身原有的病情加重,而且严重的话,会诱发一些并发症,比如说肺炎或者是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老年人在冬天要穿一些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家中多放踩脚垫或者是在走路或者是户外活动时一定不要过于着急,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体育运动,避免发生一些运动损伤,诱发骨折。

     

     

    因为当老年人骨折后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会导致体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有所下降,很容易导致血管发生阻碍,诱发血栓,从而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危害生命安全。因此,在冬天,无论是出门还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小心骨折。

     

    除此之外,还要多喝水,众所周知,水对于人体的组成是必不可少的。人体内的70%都是由水组成的,多喝水不仅可以帮忙稀释血液,帮助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够促进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冬天的时候也要养成好的喝水习惯,不要等到感觉口渴后再去饮水,因为这个时候可能身体出现了缺水状况,很容易会导致身体机能出现衰退,血液发生粘稠,使人体新陈代谢变慢。因此,要常喝水,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在寒冷的冬天,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上文介绍的5个习惯,比如坚持运动,养成规范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多喝水以及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够增强体质,平安的度过冬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好羡慕那些迅速恢复身材的妈妈,刚生完孩子,我还在承受臃肿的痛苦,她们却像没生过一样健步行飞了。”

     

     

    怀孕期间,为了宝贝的健康成长,妈妈或多或少都会增重。

     

    但不同的是,有些妈妈似乎有让人艳羡的“长胎不长肉”体质,生完孩子立马恢复少女身材,有些妈妈则孕育了宝贝,成长了自己, 肚子上戴上了“游泳圈”,即使努力锻炼,好像也很难恢复到自己孕前的状态。

     

     

    看着那些迅速恢复的妈妈,再看看自己身上的一圈圈一层层,好难过!想要保持最佳身形,有4个陷阱,一定要绕开!

     

    1.孕前饮食

     

    怀孕前身形苗条,一怀上宝宝之后就变成小胖,其实这个祸根有可能是在怀孕前就埋下了

     

    很多女生爱吃又爱漂亮,受不了美食诱惑,在外就餐总会一不小心吃多,事后为了保持身材,又通过节食的方式让自己瘦下来,这些不良小习惯都为孕期变胖埋下伏笔。

     

    在怀孕后,准妈妈的饮食习惯可能没有改变,但因为孕期身体状态的变化,食量增加了,这就导致吸收过量的脂肪和热量。再加上孕期运动量减少,热量消耗降低,引发肥胖。

     

    2.错误的认知

     

    一旦怀了宝宝,那准妈妈在家里享受的就是国宝级待遇了,家里的长辈,贴心的老公总是变着法儿地做好吃的。

     

    其实在怀孕期间,孕妈妈的肠道会自动增加吸收营养,摄取适当的营养素比增加食量更重要。

     

    孕妈只需要饮食均衡,足够保证宝宝的营养和发育。

     

    孕妈应该摄取叶酸、碘、维他命A、铁、钙等营养元素,帮助胎儿发育。 另外,虽然不能剧烈运动,但孕期妈妈也应该保持每天3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如散步,爬楼梯等。在孕后期的散步爬楼等活动,也是有利于准妈妈顺产的哦。

     

     

    3.荷尔蒙作怪导致水肿

     

    有些妈妈怀孕4个月就开始“变胖”了,其实是因为怀孕期间体内黄体素的分泌大量增加,水分容易积聚在下半身。水肿也会让孕妈“变胖”。

     

    4.月子期餐饮习惯

     

    孕期为了宝宝的成长,妈妈们努力进食,以为卸货了总好了吧;万万没想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为了补身,也为了下奶,不少家庭给产妇准备的月子餐都有大量的补品和滋补汤水,哪个妈妈没有表演过“饱腹喝汤”的绝技的!

     

     

    这些食物确实有滋补作用,但这些汤水通常脂肪含量比较高,一不小心就热量过多。

     

    还有的家庭怕新妈妈“寒凉”而很少进食蔬菜水果。这样的饮食结构会导致新手妈妈们在哺乳期依旧持续增重。

     

    不少孕妈怀孕期间吃得多,胃口渐渐变大了,产后很难一下子恢复以前的食量。这个时候束腹带就显得很必要了。

     

    一方面是能够帮助妈妈恢复因怀孕错位的内脏

     

    另外一方面,包裹束腹带也有收胃的作用,能让新手妈妈的饮食习惯慢慢调整过来。

     

    此外,新妈妈的精力都放在照顾小宝宝身上,很难分心来关注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对自己的身型和饮食习惯的期望降低。大食量的维持,令体重难以下降孕期控制体重。

     

    除了苗条,还有什么健康的意义呢?

     

    怀孕期间孕妈长肉较多的话,产后难以恢复之前的体重。

     

    持续过重的情况下,妈妈患上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几率也更高。

     

    孕期的体重管理对宝宝和妈妈都有益,最好根据医生的建议,不要觉得超标一些也无所谓,很多潜在问题当时不会显现出来,但会在多年以后反馈在自己的身体上。

     

    怀孕期间的体重增加应参考孕前的体重指数(BMI)。假如怀孕前女性的BMI在健康范围内(19.0-23.5),则怀孕时体重可增加11.5-16kg。

     

    如果准妈妈在孕前的BMI已经超过了23.5,那么怀孕时就要注意,体重增加最好不要超过7-14.3kg。(怀双胞胎妈妈除外哦)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与其他科室的协作

    并非所有的躁狂初发均需要其他科室的协助,尤其是那些既往有抑郁史及临床/人口学特征高度接近新发双相障碍的患者。然而,基本评估仍是必要的,包括可能与患者精神状态异常相关的药物:

    (可点击图片并放大)

    图片

    表 1 可能引发类躁狂表现的非精神类药物

    理论上讲,针对初发躁狂的评估几乎均应包括以下内容:

    • 尿毒理学筛查
    • 全血细胞计数
    • 代谢全套
    • 促甲状腺激素(TSH)
    • 血维生素 B12
    • 血叶酸
    •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若初发躁狂患者存在以下状况,医生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躯体及神经系统评估:

    • 发作年龄>40 岁
    • 心境障碍家族史阴性
    • 躁狂症状于严重躯体疾病期间出现
    • 联合用药
    • 疑似存在退行性或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
    • 意识状态改变
    • 存在皮质及广泛性皮质下功能障碍的征象(如认知损害、运动功能损害、震颤等)
    • 生命体征异常

    图片

    表 2 部分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的适用范围

    基于临床表现,患者可能需要以下额外的检查:

    • HIV 抗体、自身免疫抗体及莱姆病抗体;
    • 重金属筛查(当提示存在环境暴露时);
    • 腰椎穿刺(躁狂性谵妄,或疑似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副肿瘤综合征);
    • 神经影像学检查(MRI 对白质病变及小血管疾病的显示效果优于 CT);脑电图。

    躁狂+抑郁≠双相障碍

    躁狂一旦难以被归结为其他精神障碍、潜在躯体疾病或中毒-代谢问题的结果,即被视为双相障碍的表现。无双相障碍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不久后出现躁狂症状,其疾病学分类争议尚存,与诊断标准的版本有关。

    例如,STEP-BD 研究观察到,当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联用时,患者转躁的风险很低(约为 10%);研究者得到结论,很多所谓抗抑郁药所引发的躁狂可能只是双相障碍的自然病程。值得注意的是,多项研究称抗抑郁药致双相障碍 I 型患者心境不稳定的风险高于其他双相障碍类型。

    DSM-5 建议:

    • 若停用抗抑郁药后躁狂症状消失,此种情况可被诊断为物质所诱发的心境障碍;
    • 若停用抗抑郁药后,其生理效应逐渐消失,而躁狂症状仍持续存在,且程度达到综合征水平,此时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具体时程方面,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提议:

    “若抗抑郁药治疗已开始或加量 12-16 周,此时出现躁狂/轻躁狂症状,则不可能是由抗抑郁药所触发的(然而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抗抑郁药仍应停用)。”

    表 3 需要格外留意的临床因素

    抑郁初发后,若患者存在以下特征,其罹患双相障碍的风险较高。这些特征包括:

    • 初次心境事件发作较早(青春期前);
    • 双相障碍、频繁复发抑郁及精神病家族史阳性;
    • 抑郁状态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很多抑郁特征,包括季节性抑郁、非典型抑郁、自杀倾向、易激惹、焦虑、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产后心境事件发作、短暂但多次复发的抑郁,均与潜在的双相障碍相关,但没有一个能用于明确双相障碍诊断。来自 NIMH 协作抑郁研究的数据显示,当患者存在双相障碍家族史时,抗抑郁药相关心境转相后的复发躁狂/轻躁狂风险更高,而其他临床变量的预测价值则相对较低。

    另外,尽管一些医生认为,对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理想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但这只是难治性抑郁必须加以考虑的冰山一角。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治疗无应答与双相障碍诊断之间并无相关性。

    双相障碍=终生药物治疗?

    本次躁狂/轻躁狂发作后,再发抑郁或躁狂/轻躁狂的风险仍高,尤其是康复后 6-8 个月时。自然史研究显示,大约 40%的患者在躁狂初发接下来的一年内再发躁狂。对于初次躁狂发作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病情工作功能较低、纯躁狂发作(相对于混合发作而言)及早发患者而言,其再发躁狂的风险尤其高。

    目前尚缺乏针对躁狂初发后维持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维持治疗具体维持多长时间通常视临床判断而定。德克萨斯双相障碍药物治疗计划建议:

    • 2 次躁狂发作,或者 1 次严重发作和/或双相障碍或重性抑郁家族史阳性,建议终生药物治疗;
    • 若患者为初发躁狂,且无双相障碍或重性抑郁家族史,维持治疗期结束后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一般是在症状缓解 6 个月后,但也需考虑初次发作的严重程度、环境因素及前驱期病史等。

    与之类似,双相障碍治疗专家共识指南系列中,84%的专家倾向于针对两次躁狂发作的患者进行终生心境稳定剂治疗;而针对初次躁狂发作后应治疗多长时间,专家未给出推荐。

    躁狂后抑郁,抗抑郁药还用不用?

    双相障碍的抗抑郁药使用存在广泛争议。尽管主要的临床顾虑是,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转躁或加速复发的频率,但近些年来,研究提示更大的问题在于此类药物的疗效可能不佳。

    若对病史及临床状况进行认真的纵向评估,发现初次躁狂发作的确预示着双相障碍,那么至于今后是否使用抗抑郁药,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初次发作究竟是躁狂还是轻躁狂,除外当前存在的阈值下混合特质,以及澄清近期躁狂的发展等。若本次躁狂/轻躁狂发作较为短暂,且停用抗抑郁药后呈现自限性,那么形式则不太明朗。

    尽管在此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回避抗抑郁药单药治疗;但在目前,此方面疗效及安全性证据尚缺乏。临床决策可能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 再次使用与转躁相关的同一种抗抑郁药,风险高于选择另一种抗抑郁药;总体而言,相比于 SNRIs 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纯 5-HT 能抗抑郁药或安非他酮导致心境不稳定的风险相对较低。
    • 一般而言,躁狂发作后,后续使用抗抑郁药应与当前的心境稳定剂联用;
    • 急性躁狂/轻躁狂发作后较短时间(约 2 个月)内,引入抗抑郁药治疗很可能不合适;
    • 患者方面应被告知躁狂/轻躁狂,以及混合特质出现的风险,并应熟悉关键的靶症状;心境图表可能起到一定帮助和;
    • 患者应处于密切监测之下,以防抑郁的加重及躁狂/轻躁狂的复发;
    • 一旦出现精神运动加速的第一手征象,或 DSM-5 中所定义的混合特质,任何抗抑郁药均应立即停用。

    心理教育

    躁狂发作后的功能恢复可能落后于症状消失,而亚临床症状也常持续存在。躁狂过后往往会出现抑郁发作,而如何与预防及治疗这些发作无疑也是问题。鉴于躁狂发作的中位时长为 13 周,患者及其家人需要知道,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恢复尚有待时日。

    目前,因严重躁狂被收入院的患者(包括上篇提到的 J 女士)很少能在医院住到症状完全消失;有些时候,即便患者是因为安全性考虑而被送入院,这些患者也可能带着症状出院。为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心理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 酒精及非法药物对精神状态的破坏效应;
    • 自杀风险,以及面对紧急情况时应做什么;
    • 维护规律的睡眠时间表,避免睡眠剥夺;
    • 服药依从性及药物副作用的管理;
    • 必要的实验室监测;
    • 了解联用的心理治疗,以及有效的压力管理;
    • 熟悉预警症状,以及如何监测发作。

    结语

    当正在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征象时,应停用一切抗抑郁药,考虑启用心境稳定剂或/和抗精神病药。医生须考虑躯体疾病及物质相关躁狂的可能,并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及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长,以及日后再度使用抗抑郁药的利弊,需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 一提到焦虑,现在大家好像都会想到这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是一种不好的精神状态,但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是,焦虑并不总是与负面的信息挂钩,有时候适当的焦虑反而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让我们保持活力、舒服地生活,而且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特性。确切的说,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在和焦虑打交道。

     

     

    确切地来说,我们可以把焦虑区分为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健康的焦虑包括担忧、谨慎和警惕,这种焦虑可以让我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改变来避免一些不好结果的出现,必要时,还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有的人讳疾忌医,有的人却总是担心自己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有不舒服就要赶紧去医院查一查,而这种适当的焦虑就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我们身体中的问题,而这种及时的发现有时就可以挽救我们一命。

     

     

    而不健康的焦虑,常常是一种麻木的恐慌感、过分的担忧和恐惧情绪,这些情绪会阻止我们去做那些认为“很危险”的事情,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危险性。不健康的焦虑甚至可能会阻止我们去享受正常生活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些事情有很大的潜在风险。这种心理会导致我们表现不佳,并消磨我们的大把美好时光,甚至还会阻止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那怎么区分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呢?

     

    其实,它们二者之间的差距也不过是个“度”的差距,而这个“度”则跟个人生活经历、个人心理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就像好像同样的一个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往往代表不同的意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焦虑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对于潜在失控的恐惧。心理学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认为影响着“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当我们面对的情形是未知、不确定的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不安全,比如说领导交给你一个你从来没接触过的任务时、比如说明天你上课要汇报但掌握并不好时等等情况。

     

    而面对一种潜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们所感到的焦虑,其实是人潜意识中的恐惧,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惧。

     

     

    怎么做才能避免健康的焦虑变成不健康的焦虑呢? 

     

    上面我们说到了,焦虑的本质,是对潜在的失控感的恐惧。那么,我们不论是从恐惧的层面,还是从失控的层面来做工作,都可以缓解焦虑。

     

    所以最好的目标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可控变成可控。大多数焦虑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还获得改变的,目前最常见的焦虑莫过于“做的太少、想得太多”,所以如果我们做得越多,这样想得也就会越少,你会发现目标更加明确,情绪更加稳定,动力更加饱满。

     

    比如说当我们面临一些比较长期,难度较大的任务时,焦虑情绪会更强。那么,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制定计划、拆解目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制定计划时要从上往下拆分,先定整个项目的大目标,然后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明确达到每个大目标和小目标时的衡量指标,截止日期、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等。

     

    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可以使得目标更明确,更可执行,让整个任务感觉更可控,从而缓解焦虑。 在各个小目标之间留些盈余时间,为突发事件预留时间,要不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你会变得慌乱,从而更加焦虑。

     

    总之,未雨绸缪,准备得越充分,可控性越高,焦虑情绪也就会越低。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