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卫生院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卫生院

简称: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卫生院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医院为公立医院。本院有工作人员50多人,配备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主治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担负着河市镇及外来人员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泉州市洛江区洛滨北路
0595-22033071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方志赟
方志赟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全科,擅长肛肠科
患者评价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有哪些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但是却不健康的呢?想要维持消化系统功能健康,一定要注意饮食节制,只有在饮食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健康的食物从中获取营养,才可以防止病从口入。其实,你知道吗?有很多食物是我们平时经常吃的,但是却是对身体不好的。一起来看看究竟有哪些吧!
     
    1. 烤肉
     

    想要保持身体健康,最好少吃烤肉。很多人很喜欢吃烧烤,虽然烧烤味道非常好吃,但是同样暗藏风险的。吃的太多不利于身体健康。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应该从饮食入手来调节身体,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经过高温烧烤的食物在高温之下容易使得蛋白质分解,除了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之外,还容易使得烤肉产生一种有害健康的物质:苯并芘。除此之外,烤肉的时候经常会添加众多调料,在调料的作用下也会使得食物变得口味很重,从而增加盐分、糖分的摄入,给身体带来负担。

     

  • 有网友在网上平台咨询:病人确诊晚期肺癌,肺穿刺病理是小细胞肺癌,但有腺癌成分,是否可以靶向治疗?

    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小细胞肺癌(SCLC),占了 15%~20%。而在小细胞肺癌中有部分是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分相混合的,称为复合型小细胞肺癌。其中的非小细胞肺癌成分可以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等等,以混合鳞癌最常见,混合成分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复合型小细胞肺癌总的发生率(活检+手术)占小细胞肺癌的2%-24%。在小细胞肺癌的术后病理诊断中,复合型小细胞肺癌为12%~28%,而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标本中仅为8.6%,这是由于支气管镜和肺穿刺所取标本太少,导致复合型小细胞肺癌诊断率不高。可见标本采集数量和完整性对于发病率不高的复合型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十分重要。

    复合型小细胞肺癌临床特点与纯小细胞肺癌相似,常见于中老年伴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男性约占发病总人数的 70%,中位发病年龄60岁,中央型肺癌约占80%,处于晚期约占80%。目前发现复合型小细胞肺癌与鳞癌有更为紧密的组织联系和起源关系,且两者均来源于鳞状上皮细胞基底细胞层,发生部位一致,多表现为中央型团块病灶,且合并纵隔、肺门多组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压迫纵隔内动脉、静脉、食管、肺组织及周围组织等重要器官,造成上腔静脉阻塞、食管受压及肺不张等表现,少部分患者的肺部病灶呈孤立结节或浸润性改变,亦可合并有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2014年美国NCCN推荐把复合型小细胞肺癌列入小细胞肺癌的分支中,在治疗复合型小细胞肺癌方面无明确及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的各大指南都将复合型小细胞肺癌归为小细胞肺癌的范畴,采用相同的治疗模式。

    1.对于早期(T1-2N0M0)的复合型小细胞肺癌主要治疗为手术联合放、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患者在生存率上获益。

    2.对于高于T1-2N0的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为化疗+放疗,标准化疗方案为EP(依托泊苷+顺铂)及EC(依托泊苷+卡铂)。效果较好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性脑部放疗。

    3.广泛期患者首选联合化疗,体力状况较差的患者选择最佳支持治疗。由于混杂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成分,复合型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低于纯小细胞肺癌,有效率在50%左右。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对于混杂有腺癌成分的小细胞肺癌能否考虑靶向治疗,首先必须先进行基因检测。有报道显示,EGFR突变在纯小细胞肺癌中发生率是4%,而在复合型小细胞肺癌中,可达到15%~20%,一般发生在无吸烟史且混合腺癌成分的患者中。对这类患者靶向治疗可能能够获益,但目前无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支持。如果病人体质弱,拒绝化疗,在有敏感基因突变的前提,可以使用相对应的靶向治疗。如果没有敏感基因突变,也可以考虑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安罗替尼,但使用期间需密切关注出血风险。

  •        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胆囊息肉早期仅有少部分患者会有右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的症状。大部分患者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正是由于胆囊息肉其病隐匿不容易发现。若没有常规进行体检,大部分患者不知道自身患有胆囊息肉的疾病。那么胆囊息肉患者应该如何检查才好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临床上对于胆囊疾病的检查首选彩超,彩超检查其无创伤,简便快捷,能够随时发报告不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且诊断胆囊息肉的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胆囊息肉在彩超的影像下可表现为强回声,后无声影,体位改变时不可移动。彩超检查时一定要空腹,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磁共振检查对于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也比较高,磁共振中的水成像可清晰地显示胆囊壁黏膜的光滑程度,是否伴有息肉,息肉具体的位置。另外磁共振可显示胆胰管成像的形态,对于诊断胆管内的疾病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腹部CT检查往往对于体积较大的胆囊息肉或伴有胆囊壁明显增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体积较小的胆囊息肉,临床上一般不选择CT作为检查胆囊息肉的首选。

          另外,胆囊造影对于诊断胆囊息肉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胆囊造影具有一定的创伤,甚至会引起腹膜炎或胆汁漏,临床上也不作为诊断的首选。

  • 丙型肝炎持续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全世界丙肝人数估计有7100万。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使得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全球感染丙肝病毒的育龄女性和孕妇人数在增加,而妊娠期活动性丙肝与妊娠期胆汁淤积以及母婴传播的风险增加相关。有些指南和国家建议在怀孕期间进行更普遍的丙肝筛查,许多研究者也在对怀孕期间进行丙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了调查。

     

    妊娠期丙肝的流行病学

    对欧盟2005-2015年数据进行的系统评价估计,孕妇中丙肝的患病率为0.1%-0.9%。在非洲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估计,从2003-2015年,孕妇中丙肝的患病率为3.4%。最近对美国所有活产婴儿的评估显示,丙肝感染率从1.8/1000名活产儿增加到4.7/1000名活产儿。美国CDC对2000-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国分娩女性中丙肝感染率增加了400%以上,从0.8/1000增至4.1/1000。在波兰等国家(从1998-2012年)进行的研究也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孕期间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有所上升。

     

    既往推荐孕期的丙肝筛查是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不过也有越来越多国家考虑孕期采取更普遍的丙肝筛查。更普遍的筛查需要考虑到成本效益,也要考虑到初始筛查后何时重新筛查的问题。目前欧洲肝病研究协会和亚太肝病研究协会都还是推荐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没有针对更普遍筛查更新推荐意见。

     

    丙肝的母婴传播风险

    妊娠期丙肝得到诊断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了解母婴传播风险。2014年的一项荟萃分析对1997-2012年109项丙肝女性研究进行了分析,估计母婴传播率为5.8%,合并感染HIV女性的母婴传播率明显更高,达到10.8%。此外,在对接受HIV治疗的女性进行的观察研究中,发现母婴传播率降低了,表明抗HIV治疗可能是降低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一种潜在有效的干预措施

     

    最近,一项来自美国的队列研究报告了丙肝母亲中的母婴传播率为3.6%。西班牙最近的一项研究估计,丙肝合并HIV感染母亲的母婴传播率为7%。然而,鉴于婴儿中的丙肝检测率较低,关于丙肝母亲所生婴儿中丙肝真实患病率的数据有限,因此准确估计母婴传播风险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在对8119名丙肝女性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只有84名(16%)婴儿接受过丙肝检测。同样,在另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只有30%的高危婴儿接受过丙肝检测。在一项对3000名孕妇的前瞻性研究中,母婴传播风险远远高于回顾性研究中的发现,3000名女性中,丙肝阳性女性有46例,其中8例新生儿出现了母婴传播(17.39%)。高母体病毒载量被确定为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丙肝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妊娠期感染丙型病毒与不良的产科结局相关。在一项对超过400万名女性进行的大型荟萃分析中,有5000多人感染了丙肝病毒,结果发现早产和丙肝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样,瑞典一个纳入了2000多名丙肝新生儿的注册研究报告,在调整产妇年龄、吸烟、BMI、糖尿病和饮酒等因素后,丙肝与早产和新生儿死亡存在关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可能是最具确定性的丙肝相关的妇产科结局,妊娠前患有丙型肝炎的女性发生ICP的风险明显更高。考虑到这一风险的显著增加,以及ICP与不良胎儿结局的关联,患有丙型肝炎的女性应该在产前就这一潜在风险进行咨询。但目前尚不清楚妊娠期丙肝治疗或清除是否会降低ICP或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孕期直接抗病毒治疗(DAA)的注意事项

    以前的AASLD/IDSA指南建议避免怀孕期间进行治疗,但目前的建议更新为:在患者和医生讨论潜在的风险和益处后,可以考虑在怀孕期间进行治疗。理想情况下,女性应该在怀孕前接受治疗,但如果在怀孕期间诊断出丙肝,就应讨论何时能够开始治疗丙肝。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在怀孕期间接受DAA治疗以预防母婴传播。

     

    孕妇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真实世界的数据有限,许多动物生殖研究表明DAA在这种情况下的安全性,即没有发现索非布韦疗法或泛基因型丙肝鸡尾酒疗法(G/P)会导致新生儿不良发育结局。因为动物模型中显示DAA是安全的,目前众多研究在探讨怀孕期间或分娩后立即使用DAA的疗效和安全性。最近,匹兹堡开展了首个针对怀孕期间进行HCV治疗的试验。9名妊娠中期和晚期的患者入组,并接受12周疗程的索非布韦/雷迪帕韦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安全有效且耐受良好。但是,该研究的样本量还是太少了。其他研究还正在开展中。

     

    因此,在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性数据的情况下,许多医生在考虑孕期使用DAA治疗时犹豫不决,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确定DAA在怀孕期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众所周知,药物暴露的最高潜在致畸风险发生在妊娠早期,因此非常有必要评估妊娠早期的治疗安全性(以及母乳喂养期间)。现在的指南建议,怀孕期间的治疗需要孕妇和医生基于获益/风险来共同决策。

     

    总结

    在过去十年中丙肝的流行病学发生了变化,需要加强对育龄期女性和怀孕期间丙肝感染的关注。尽管一些地区已经建议在怀孕期间普遍进行丙型肝炎的筛查,但尚不清楚这些建议是否会在国际层面上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也不清楚在怀孕期间全面筛查是否会导致丙肝诊断显著增加。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评估妊娠期进行DAA治疗的成本效益、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开发最佳的诊疗模式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参考文献:

    J Hepatol. 2020; S0168-8278(20)33814-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卫生部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到了中国人日常钙离子的摄取不足问题,自此就掀起了全国人民一起补钙的风潮。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都有很大的改善,每日钙的摄取量也有了一定的增长,然而骨质疏松的患者人数却是持续走高。

      


    根据18年的骨质疏松疾病的相关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上骨质疏松的概率接近20%,男性骨质疏松的概率在6%左右,而女性的患病率要远远高出同年龄的男性,高达30%以上。65岁以上的女性更是多达52%的骨质疏松率。即使人们对补钙的越来越重视,但离预计的目标距离还是很远,怎样才能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呢?

     

    人们的眼睛单单盯着补钙,其实除了补钙,维生素D3和维生素K也是补钙的重要元素。维生素K2是一种溶于脂的维生素,它可以起到让钙附着到我们的骨头上的作用,而且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之一。而且想要钙充分发挥强健骨质的作用,就需要维K来合成骨骼所需的骨钙蛋白。

      
    维生素K促进骨质的生成

     

    如果身体中缺乏维生素K,那么质量欠佳的骨钙蛋白就会相应地增多。这样不仅会导致骨骼对钙质的吸收困难,还会让钙质从骨骼中析出,长时间下去骨骼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想要维持骨骼健康的状态,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比如莴苣和纳豆等。

      
    维生素K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大致分为K1和K2两种,维K1大都存在天葵、明日叶、同号等深色蔬菜当中。而维K2则大多是由微生物产出,所以上面提到的纳豆就是补充益生菌的高维K2食品。这种维生素被实验证明能增加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而且常被临床上当做治疗手段。

     

    纳豆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之外,还有其他的护骨成分。比如大量的蛋白质、钙离子、还有矿物质镁,还有能促进女性荷尔蒙分泌的异黄酮。还没有吃过纳豆的人可以尝试一下,可以趁这个机会尝尝鲜。

      


    除了维生素K2,镁也是守护骨头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

     

    正常成年人的体内大概含有30克的镁,而六成都用来保证骨质健康。如果镁元素的摄入不足时,就会让体内钙质的合成处于失衡的状态,这是骨头就会异常脆弱。所以在日常意识中要增加镁的摄取,比如多吃坚果、海藻、以及绿叶蔬菜等。

  •         爬楼梯:不靠谱,不建议

            到了预产期还不生的话,不少准妈妈会比较着急,会去尝试各种方法来促进产程的启动,其中爬楼梯是推荐率最高的。

           其实,爬楼梯和其他运动方式一样,可能会让你发动以后生得比较顺利,比较快,但是无法帮助你早点发动宫缩。人类分娩的动因比较复杂,不是爬楼梯就能启动的。

           你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怀孕,但是什么时候生不是你能左右得了的,这要看小祖宗的心情,TA想啥时候来就啥时候来。

            不主张孕末期爬楼梯的原因是怕出现意外跌倒的事件,因为孕妇容易发生一过性的低血压和低血糖,上下楼梯太多容易发生意外。

  • 【营养小知识】每天吃多少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今日推荐菜品】蘑菇豆腐汤

    蘑菇下锅干烤后切片,锅里加水放入海带、嫩豆腐、蘑菇片煮5分钟,撒上少量盐、香油、白胡椒即可食用。

  • 说到减肥,就很容易能让人联想到运动,而说到运动,最先能与之“挂钩”的便是跑步。是的,放眼当前的“减肥大军”,跑步减肥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跑步减肥或者跑步维持体重的行列。那么问题来了,运动的确有益健康,可对于当前体重处于肥胖状态的胖友们来说,跑步减肥真的健康吗?对于这个问题,骨科医生是这样说的。

    跑步减肥损伤膝关节

    骨骼,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之一,担负着人体负重、支持、保护、运动、造血等等重要的生理作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人体骨骼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当人的运动强度太大或者运动量太大时,则极易引起关节软骨不可逆性的损伤。关节软骨,位处于关节处的骨头与骨头之间,可避免骨头间直接硬碰硬的摩擦和震动,具有缓冲震荡、保护关节骨面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强度或者运动量超过软骨组织所承受的负荷,无论是超过临界值的单次冲击,还是小于临界值的多次大幅度的钝性刺激,均可能会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而且人体的关节软骨在受损后多为不可逆性的伤害。

    膝盖损伤发现之时已经晚了

    需要注意的是,骨骼间的软骨就像薄薄的冰层那样光滑且脆弱,它不含血管、神经、以及淋巴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滑液的弥散。因此,不但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弱,当关节软骨受损时,人们也通常不会有疼痛感,直至它被磨损殆尽,损伤直接延至骨头时,人们才会因骨骼上神经的疼痛引发注意,但往往这时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肥胖的人不适合跑步减肥

    当今社会,跑步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被平民化的运动方式,但事实上跑步并非适合所有的人群,尤其对肥胖患者来说,跑步并非减肥良方。肥胖的人,即使在静止状态下,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也会高于体重正常的人,如果在身体负重较重的前提下,还经常跑步,则会给膝关节带来更大的压力。关节软骨处因为没有神经,无法对磨损和伤害及时做出应激反应并让人可以及时止损,只有在软骨被磨损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感到某种不适。因此,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如果因经常跑步而导致软骨受到损伤,被发现时通常伤害已经不可逆转,只能通过手术来解决问题了。

    适合减肥的运动方式

    运动减肥虽然能够让人健康的变瘦,但在减肥过程中却应该谨慎的选择运动方式,在身体的体重还不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用跑步的方式减肥。其实,有很多运动方式都比跑步更加适合消耗人体的能量,如游泳、骑单车等,如果实在喜欢行走的运动方式,在减肥初期也可以选择快走这一运动项目。快走与跑步属于同一类型的运动,同一时间段内虽然消耗的热量稍小于跑步,但其对关节处的伤害也远远小于跑步。减肥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快走也比跑步更适合减肥者,您认为呢。

     

  • 孩子瘦的标准是什么?
     
        孩子瘦是指体重不足,常常在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以下。或者是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
     
     
     
        首先是要查出孩子瘦的病因是什么,然后治疗病因的同时,逐渐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直到达到标准体重。
     
          主要的是要学会合理的喂养,在孩子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足量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婴儿生长的需要。婴儿期要按照正确的比例配置奶粉,保证足够的乳量。按时给孩子添加饮食,从小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的纠正孩子偏食、挑食以及爱吃小食品的不良饮食习惯。始终要保证营养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遵循一定的比例。并且要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身高。
     
    孩子瘦的病因有哪些?
     
      1.孩子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造成。在婴儿期多由于喂养量不足或者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粉配制的浓度过稀,以及没有及时的添加辅食,或者添加辅食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婴儿生长的需要;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由于存在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2.存在消化系统的疾病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常见的疾病有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反复迁延的腹泻,(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3.婴幼儿对营养的需要量增加而引起营养的相对不足。如存在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发热性疾病,甲亢,恶性肿瘤等),在急慢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早产和双胎在追赶生长等等。

  • 膝关节损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很常见,在与运动相关的损伤中,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损伤类型。对高中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与男孩相比,青春期女孩的膝关节严重损伤的风险明显更高。

     

    膝关节损伤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别:由急性、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损伤;由累积性、重复性微创伤引起的损伤,即所谓的过度使用所致损伤。询问病史通常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患者是出现了急性损伤还是过度使用损伤。许多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性膝关节损伤是挫伤和撕裂伤,通常是自限性的,但有几种情况需要专门识别出来,以便正确治疗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 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膝关节损伤诊断和处理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并强调了临床医生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

     

    一般原则

    在急性膝关节损伤中,体格检查时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应检查膝关节是否有明显的骨骼畸形或皮肤开口。是否存在膝关节积液是最重要的体格检查发现之一,膝关节积液代表有血肿,与单纯的软组织肿胀有明显的区别。 在急性损伤中,膝关节积液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损伤,包括骨折、半月板撕裂、韧带撕裂或关节脱位。

     

    在有创伤性积液的9-14岁患者中,70%有严重的关节内损伤,最常见的三种损伤是髌骨外侧脱位、前交叉韧带撕裂和骨折。急性创伤性渗出物是进行放射检查和可能需进行更高级别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高达56%的创伤性积液患者在普通X光片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损伤表现,因此可能需要进行更高级的成像检查

     

    临床医生应评估患者的负重状态,并尽可能检查步态。如果患者不能负重,需要确认他们在仰卧时能否做直腿抬起的动作:证明有能力主动将直腿抬离手术台,就可以排除患者的伸腿机制被破坏的可能。应该对膝关节远端腿部进行全面的神经血管检查,如果神经功能不足或脉搏不可触及,应考虑到创伤性神经病变或急性腔隙综合征的可能,这两种疾病需要紧急转诊到骨科。

     

    不同损伤类型的特殊考虑

    股骨远端骨折

    股骨远端骨骺骨折占所有小儿骨折病例的1%,但这类损伤带来的生长停滞风险很大,估计在40%到52%之间。在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患者中,高达22%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腿长差异超过1.5厘米。一项包含564例骨折病例的荟萃分析发现,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生长障碍的风险会增加:SH-I型骨折为36%,SH-II型骨折为58%,SH-III型骨折为49%,SH-IV型骨折为64%。 与非移位性骨折相比,移位性骨折导致生长停滞的风险显著增加,65%的移位性骨折被发现会导致生长障碍。

     

    除了生长停滞外,股骨远端骨骺骨折还可能导致成角畸形、膝关节僵硬、创伤后关节炎,以及涉及腘绳肌和腓肠肌神经的神经血管损伤。这种生长的不平衡导致生长中的骨骼形成异常的角度,通常为外翻、内翻、屈曲畸形或反屈,这可能会导致明显残疾。

     

    骨骺骨折通常需监测 6至12个月,以试图发现疾病进展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生长停止和成角畸形。如果怀疑生长停滞,磁共振成像是最敏感的工具,可以在早期发现骨骺线的形成。

     

    胫骨近端骨折

    胫骨近端骨骺骨折比股骨远端骨骺骨折少见。这些骨折可能会出现过伸性损伤,也可根据Salter-Harris (SH)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其中II、III、IV型骨折最为常见。这些损伤会使腘绳肌动脉和神经血管结构处于危险之中, 必须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确保神经血管状态完好。成角畸形和腿长不齐也是常见的并发症,胫骨骨折也 应随访观察6至12个月

     

    膝关节伸肌机制损伤

    如果没有完整的膝关节伸肌机制,完成行走和站立在内的正常活动都将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机制的组成部分包括髌骨、胫骨结节、股四头肌、股四头肌肌腱和髌骨肌腱。在骨骼不成熟的青少年中,也有骨化中心和未融合的骨骺,在受伤时膝关节周围产生的拉力作用下,可能会继发性失效。 伸肌机制损伤包括髋关节袖套状撕脱骨折、胫骨结节撕脱损伤和髌骨脱位

     

    髌骨袖套样骨折

    这是儿童特有的髌骨骨折,有一广泛软骨呈袖套状自髌骨主体上拔出,一薄层骨组织同时被拔出。髌骨骨折总体上比较罕见,骨骼不成熟患者中的发生率范围为<1%到2%。如果骨质碎片没有与关节软骨的放射状碎片一起剥离,则很容易在影像学检查中漏掉这种损伤。

     

    诊断时需要保持较高的怀疑度,可以根据损伤机制、渗出物是否存在和直腿抬高试验中伸直机制的受损来进行评估。当怀疑有这种损伤时,即使放射学检查正常, 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胫骨结节撕脱骨折

    由于胫骨骨骺闭合,胫骨结节特别容易被股四头肌强力收缩撕脱。这一损伤应与 Osgood-Schlatter病或胫骨结节骨骺炎相区别,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区别。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很少见,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高达10%的患者主要并发症是急性室间隔综合症,需要紧急进行筋膜切开术。 漏诊或延迟诊断可能导致严重残疾

     

    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有时会出现大量积液,通常是由于脱位或半脱位事件导致髌骨软骨骨折所致。在MRI上可以看到骨软骨碎片,但在X光片上往往看不到。 存在骨软骨碎片是转诊到骨科的一个指征。前交叉韧带撕裂通常也会出现积液,并可能出现与髌骨脱位类似的表现。 应注意通过体格检查或磁共振成像排除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JAMA Pediatr. 2021;175(6):624-63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预防和流行病学。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