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深圳殷晓明中医馆

深圳殷晓明中医馆

简称:

非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深圳殷晓明中医馆成立于2020年10月23日,注册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渔农社区裕亨路1号名津广场2层217、218、219、220、221、222、223号铺,法定代表人为殷晓明。经营范围包括一般经营项目是: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卖、专控商品);化妆品销售,健康养生管理咨询;健康文化传媒;健康讲座、滋补类中药材的零售。,许可经营项目是:特殊食品(保健食品)、预包装食品、酒类的批发与销售、中医诊疗(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骨伤科、肛肠科、老年病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医学、治未病室、其它);中成药、中药材(收购)、中药饮片的购销。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渔农社区裕亨路1号名津广场2层217、218、219、220、221、222、223号铺
0755-88999687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曾泽林
曾泽林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曾泽林,男,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治中医师,全科医生,临床工作二十年,殷晓明先生大弟子,师承当代临床大家殷晓明先生十余年。深圳殷晓明中医馆馆长,深圳市经方协会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各种内外妇儿疾病。 临床擅长治疗: 妇科病:不孕,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更年期综合症、妇女产后调理等。 呼吸系统疾病:顽固性咳嗽、急慢性咽喉炎、哮喘、间质性肺炎等肺系疾病。 小儿病:小儿癫痫,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慢性鼻炎,等。 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等疾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病等。 颈肩腰腿痹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麻木等颈肩腰腿痛疾病等。 皮肤病:痤疮、湿疹、荨麻疹、等各种过敏性皮肤病 男性病:不育、慢性前列腺炎、前列性增生、早泄等疑难杂病。 消化性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反流性食管炎等。 肾脏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结石等。 对临床各种疑难杂症及重症有诸多经验。
患者评价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什么是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腹泻,俗称“秋季腹泻”,因发病高峰在秋季而得名。患儿每天腹泻次数可多达20次,黄色水样便,说得形象点有些类似于“蛋花汤”,大便里没有黏液脓血。超过一半的宝宝伴有发热,一般不超过39.5℃。医院诊断时需检查大便轮状病毒和便常规,前者阳性即可确诊,后者用于其他类型腹泻的鉴别诊断。


    宝宝得了秋季腹泻,你该怎么办?

    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针对体液减少和臀部皮肤护理的对症治疗。

    ·体液减少—预防脱水,补充能量和电解质

    宝宝腹泻,既不能什么也不吃,又不能吃太多加重胃肠道负担。饮食原则为饭量减少、清淡易消化。可以喂给宝宝的食物包括:

    母乳(保护胃肠道);

    香蕉(含有抗淀粉酶的淀粉,可以保护肠道黏膜,能够减轻儿童腹泻;富含钾元素和镁元素,可以快速补充因腹泻而丢失的电解质);

    大米粥(尤其是最上面的一层“米油”,可以保护肠道黏膜);

    米粉(容易消化,对胃肠刺激小);

    苹果泥(其中的果胶有助于大便成形);

    蓝莓(含有单宁酸,可以抑制黏膜分泌,减轻腹泻症状)。

    在医生建议下,可以喂给宝宝的药物包括:

    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减少肠粘膜分泌,促进吸收,恢复肠道蠕动正常节律);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补充“好细菌”,保护肠粘膜);

    锌剂(超过1周的腹泻建议给宝宝补充锌剂,一方面缩短腹泻病程,一方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大量锌离子)。

    ·臀部皮肤护理—预防尿布疹

    大便偏稀,次数增多,这些状况对臀部皮肤是一大挑战。很多患儿遭受轮状病毒感染后,买一赠一也经历了尿布疹的折磨。做好宝宝的皮肤清洁护理,作为家长的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次大便后温开水使用弱酸性洗剂清洗臀部;

    洗后暴露在空气中晾干皮肤;

    涂抹适量鞣酸软膏或护臀霜;

    若皮肤有发红或少量破溃需涂抹氧化锌油;

    及时更换尿不湿。

    不想让宝宝得秋季腹泻,你该怎么办?

    ·勤洗手

    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患儿主要通过手接触病毒,经嘴吃进体内而感染。因此,勤洗手是预防患病的重要方法。

    ·接种疫苗

    每年接种一次口服轮状疫苗,可以帮助宝宝完成肠道免疫,生成大量抗体。当病毒入侵时,这些抗体可以及时把敌人消灭在襁褓之中。


    ===========================================================================================================

    作者简介

      王琳,女,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科临床博士。2007年和2014年分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华盛顿大学锦绣。从业近20年,擅长婴幼儿喂养、生长发育指导,出生缺陷和自闭症等疾病的诊治。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儿童神经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

    叶芳,女,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

    ——本文出自《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


  • 妊娠期间急性肾损伤(AKI)是孕产妇以及胎儿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AKI与慢性肾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KD)、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住院时间更长相关。早期识别和治疗妊娠期AKI至关重要,是挽救生命的潜在措施。

     

    由于产前诊疗的改善,发达国家妊娠相关AKI的发病率较低,但最近十年来,研究发现,美国的发病率几乎增加了3倍,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所致:孕妇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AKI检出率较高,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肥胖率增加。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妊娠相关AKI总体上有所下降,但发病率仍然高于发达国家。在印度,住院女性中妊娠相关AKI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下降到21世纪初的1.5%。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显示,妊娠相关AKI的发病率下降了0.2%-1.8%。

     

    妊娠期AKI的诊断

    临床实践中,妊娠期AKI的诊断并未标准化,因为妊娠相关AKI的定义不一致。而且妊娠期肾小球超滤导致血清肌酐的生理性降低,会影响AKI的检测。 目前妊娠期AKI的诊断尚无明确的标准。应注意妊娠期血清肌酐水平的变化趋势,在特定的临床环境下,即使肌酐的微小变化也能敏感地反映早期肾损伤。例如,在新发高血压的女性患者中,伴随着血清肌酐增加0.3 mg/dL、肝酶增加以及血小板减少,就反映了AKI的可能,需要密切随访肾功能。对AKI的初步评估应包括,全面回顾患者的CKD、慢性高血压、糖尿病、先兆子痫、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小球疾病史。

     

    妊娠剧吐和感染性流产是妊娠早期发生AKI的常见原因。大多数发生在妊娠中期和晚期的AKI,与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AFLP(急性妊娠脂肪肝)、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栓性微血管病和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有关。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 (aHUS)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引起的肾损伤,是产后AKI的常见原因。

     

    诊断评估应包括尿液分析、尿液显微镜检查、全面代谢检查、凝血检查、适当的血清学检查以及对用药史的全面检查。妊娠期血清补体水平升高是因为肝脏合成增加,这使得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变得复杂。 应当进行肾脏超声检查以排除梗阻性原因所致AKI,例如病理性肾积水。由于妊娠期高凝状态,如怀疑栓塞性疾病, 应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妊娠中晚期AKI的常见原因,如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TTP、aHUS、AFLP和狼疮性肾炎,可能会有重叠表现,需要详细评估。

     

    当实验室评估AKI无法下诊断时,可以考虑肾活检,因为明确诊断有助于采取合适的治疗,超过活检带来的风险。肾活检的决策要基于妊娠时期、可用的治疗方案和妊娠活力。妊娠晚期的活检有更高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妊娠25周后, 建议活检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进行,最好避免在妊娠晚期进行活检,除非AKI治疗可显著改善母婴结局。

     

    根据胎儿成熟度和肾功能下降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在可行的情况下,应 权衡提前分娩的可能性。对于妊娠晚期的孕妇来说,在活检前分娩可能是一个更为谨慎的选择,尤其是在胎儿已经达到存活能力的情况下。应与患者充分讨论并发症和风险,包括大出血需要输血、栓塞、严重产科并发症和胎儿死亡的风险。 AKI发生风险高的女性应在产后进行评估,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蛋白尿情况,包括怀孕前患有CKD的女性和怀孕期间出现先兆子痫的女性。

     

    妊娠期AKI的处理

    妊娠期AKI的治疗应该由一个多学科团队来进行,由肾脏科医生、产科医生和新生儿医生组成。 治疗妊娠相关AKI的一般措施包括:确定肾损伤的原因,静脉液体复苏,必要时及时开始透析,必要时提前分娩。

     

    静脉液体复苏对于肾前性AKI至关重要,但对于有先兆子痫的女性,因为有发生肺水肿的风险,因此应谨慎进行静脉液体复苏。肾损伤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与非妊娠患者相似,例如,对代谢性酸中毒使用补碱疗法,对容量超负荷使用袢利尿剂,对贫血患者输血,对高钾血症使用钾结合剂。

     

    AKI的特异性治疗取决于肾损伤的根本原因。 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包括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当对孕妇使用时,应权衡风险和益处。抗代谢药物,如霉酚酸酯,由于其致畸性,在妊娠期间禁用。妊娠期间或可使用低剂量类固醇,但需监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硫唑嘌呤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不是致畸药物,是妊娠期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妊娠期间需要较高剂量的他克莫司和环孢素来达到治疗目标,因此应经常监测药谷浓度。

     

    重度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和AFLP的治疗,需要及时分娩。 如果在妊娠34周前分娩,则应给予糖皮质激素以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

     

    血栓性微血管病(包括TTP)和非典型HUS的治疗,包括血浆置换和依库珠单抗(用于aHUS)。ADAMTS13缺乏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患者,治疗目标是通过血浆置换恢复酶活性,如果血浆置换失败,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治疗选择。但妊娠相关TMA应谨慎使用利妥昔单抗,在不到10%的新生儿中观察到了胎儿毒性(血小板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B细胞减少),短期获益还是存在的,目前还没有研究对利妥昔单抗在新生儿中的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估。

     

    总结

    妊娠期AKI与孕产妇死亡率增加以及孕产妇和胎儿不良结局有关。在怀孕期间,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特别是高危女性。妊娠期AKI的诊疗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来对孕妇进行管理,以改善产妇和胎儿结局。目前,妊娠期AKI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需要继续探索其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Adv Chronic Kidney Dis. 2020;27(6):455-46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杨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研究方向为慢性肾脏病。

  • 随着过去10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上的成功,人们对癌症的免疫疗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就授予了研究CTLA-4的James Allison教授和研究PD-1的Tasuku Honjo教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肾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默克尔细胞癌,肝细胞癌和宫颈癌都有效。然而,即使在免疫应答型的肿瘤中,大多数患者也没有持久的疾病缓解能力。对于许多肿瘤类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无效。因此,可预测免疫疗法和联合疗法效果的生物学标志物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近日,著名医学期刊《Lancet》刊登了一篇综述,总结了免疫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和其他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进展,分析了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考虑。 

    图源:《Lancet》官网

     

    联合化疗

    化疗诱导癌细胞死亡可以促进肿瘤抗原释放和抗原递呈,并刺激免疫效应。肿瘤体积的减少不仅可以让免疫疗法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作用,还可以降低产生抗性克隆的可能性。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标准化疗已取得了成功。然而,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仅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具有PD-L1表达的患者中, 阿特珠单抗显示出了增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抗肿瘤疗效。

     

    免疫治疗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联合也在探索中。在HER2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T-DM1与分散在肿瘤间质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显著增加有关。在原位HER2阳性模型中,T细胞耗竭降低了T-DM1治疗小鼠的总体存活率,提示免疫应答对T-DM1的疗效至关重要。基于这些数据,一些针对ADC的研究正在探索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用药策略。

     

    联合靶向治疗

    在过去的5年里,抗PD-1或抗PD-L1抗体治疗+靶向治疗已被广泛研究。一个基本目标是,联合用药应该比连续给药更有效,但要注意联合用药通常比单一疗法会产生更多的副作用。

     

    两个显著的成功案例是抗PD-1药物派姆单抗+阿西替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阿西替尼+抗PD-L1药物阿维鲁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 两种联合用药都比单一使用标准治疗药物舒尼替尼更有效,因此,这两种联合用药策略都被监管机构所批准。

     

    联合放疗

    目前有超过100项试验正在检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或放射免疫偶联物的疗效。放疗可以通过肿瘤抗原的释放、I型干扰素感应、和改良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来促进免疫,形成对非辐照损伤的远位效应,这是放射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有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放疗和CTLA-4抑制剂在化疗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可诱导全身抗肿瘤T细胞,放疗后血清干扰素β升高和T细胞克隆的早期变化是最有力的应答预测因子。

     

    PEMBRO-RT的II期随机试验显示,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12周的应答率为18%,而立体定向放疗后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12周应答率为36%。尽管该研究未达到预定的疗效终点,但在PD-L1阴性亚组中观察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获益,这表明立体定向放射疗法可有效治疗冷肿瘤。然而,最佳放疗策略尚未确定。有初步研究表明,低剂量放疗可能是另一种增强检查点抑制剂应答的策略。

     

    与其他免疫调节剂联用

    抗PD-1抗体和CTLA-4抑制剂联合使用增加了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的持久应答。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与伊匹单抗(19%)或纳武单抗(44%)单药治疗相比,纳武单抗+伊匹单抗联合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有更高的应答率(57%)。这一结果推动了这种用药组合对其他更多类型肿瘤的研究。

     

    PD-1/PD-L1与其他药物的联用也在积极研究中,如LAG3抑制剂,TIM-3抑制剂,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剂和TIGIT。在一项II期试验中,有报道称在阿特珠单抗的基础上加用TIGIT抗体替瑞利尤单抗可以增强PD-L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但其效果仅限于高PD-L1(肿瘤比例评分[TPS]≥50%)的患者。

     

    联合治疗的副作用

    联合用药可能提高疗效,但也可能增强毒性。例如,在CheckMate 067试验中,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9%接受纳武单抗+伊匹单抗的患者、23%接受纳武单的患者和28%接受伊匹单抗的患者报告了与治疗相关的3-4级不良事件。因此,在决定是采用单一治疗还是联合治疗时,应考虑相关毒性

     

    在设计新的联合疗法时,毒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是所有已批准药物都可以安全地与免疫治疗联合。例如,维罗非尼不能与伊匹单抗联合使用,因为有报道称维罗非尼会产生肝毒性效应。维罗非尼+考比替尼+阿特珠单抗的联合使用导致了较多但可控的毒性。在IMspire150试验中,治疗相关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在阿特珠单抗+维罗非尼+考比替尼的患者中为79%(182/230),在安慰剂+维罗非尼+考比替尼的对照组患者中为73%(205/281)。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联合用药的疗效是否优于依次用药,以及疗效的更优是否意味着毒性的增加

     

    其他临床考虑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否应在治疗早期采用联合疗法。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的患者中,大多数试验在单药治疗失败后再开始联合用药,这种方法有三个主要缺点。首先,联合疗法可能对未做免疫治疗的患者有疗效,但不能增强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疗效。第二,随着治疗线的增加,免疫治疗的疗效会降低。最后,一些患者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的耐药机制(如抗原递呈丧失)。另一种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开始联合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将使对单一疗法就有反应的患者暴露在不必要的毒性环境中。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来确定联合治疗的时机(例如,疾病开始时vs进展时,或在长期稳定后),以及每种疗法对哪些患者有获益。

     

    参考文献:

    Lancet. 2020 Dec 4;S0140-6736(20)32598-8.


    京东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食物过敏是 "特应性疾病 "的4种表现之一,另外还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食物过敏被定义为 "由特定的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这种反应在接触特定的食物时可反复发生"。食物过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发病率不断上升。下文重点介绍了儿童食物过敏的管理和预防策略。

     

    食物过敏的管理

    过敏是一种严重的IgE介导的反应,可能会危及生命,快速识别过敏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反应的首选方法,如果延迟使用,会增加患者死亡率。要教育患者了解双相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即症状常在最初事件消失后8小时内复发,而且是在未重新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下。第二阶段的症状可能比最初事件更温和、相似或更严重,而且有可能是致命的。双相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为10%-30%。

     

    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β激动剂是治疗过敏反应的辅助药物。不建议使用抗组胺药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药物。为了治疗急性IgE介导的反应,抗组胺药物可能只有利于控制轻微的症状,如皮疹或瘙痒。

     

    一旦确定为食物过敏,建议严格避免食用该过敏食物。从饮食中消除1种或多种食物的策略可能不那么容易,必须考虑到年龄、营养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建议使用广泛的水解或基于氨基酸的配方;在IgE介导的牛奶过敏(CMA)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大豆配方。在母乳喂养的儿童中,由于人奶中可能存在过敏原,建议母亲避免食用。

     

    避免食用特定食物可能导致生长受限和营养不足,并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掌握好临床病史并选择最佳的诊断工具。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对于防止进一步的过敏事件至关重要;充分了解交叉反应、食品标签和无过敏原的替代品也非常重要。

     

    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研究,以确定食物过敏的有效治疗方法。未来的治疗方法旨在消除食物超敏反应。一些策略已经可以有效地使患者能够摄取更多数量的食物过敏原而不发生严重的反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反应。这些策略包括 口服免疫疗法、舌下含服免疫疗法、经皮贴敷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辅助使用。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技术是导致暂时性脱敏还是真正达到了耐受。

     

    在暂时性脱敏过程中,患者必须继续频繁地摄入规定的最低数量的食物。如果患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既定的剂量,过敏反应将无法得到预防。目前看来,口服免疫疗法似乎是诱导脱敏的最有效疗法。口服免疫疗法包括让患者接触逐渐增加摄入食物的数量。虽然有良好的效果报道,但口服免疫治疗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口服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在感染时、月经周期、运动、海产品过敏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更常见。

     

    相比之下, 舌下和皮下免疫疗法的安全性更高,但效果略差。皮下免疫疗法是在皮肤上涂抹少量的食物,由一个贴片覆盖,每24至48小时更换一次贴片。目前的临床试验评估了其治疗1年内的疗效,长时间治疗的疗效尚不清楚。考虑到其轻微的不良反应和应用的方便性,幼儿可能会从这种治疗中更能受益。

     

    奥马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IgE抗体,已被成功用于食物过敏患者的脱敏治疗。与安慰剂相比,辅助使用奥马利珠单抗可以更快地脱敏,而且最终能够摄入的食物量更多。除了单克隆抗体辅助使用以外,有人提出单克隆抗体可以直接抑制过敏反应。单克隆抗体 度匹鲁单抗由于具有抑制IL-4和IL-13受体的活性,可能对减少或阻断食物过敏反应有效果。在最近的一份病例报告中,一位有玉米过敏性病史的女性在使用度匹鲁单抗治疗后,能够耐受这种食物。

     

    食物过敏的预防措施

    食物过敏初级预防的目标是避免最初的过敏反应,二级预防的重点是避免患者过敏后的过敏进展。美国儿科学会(AAP)也认同早期暴露于高致敏性食物。LEAP研究表明,在高风险患者中及早食用花生是一种有效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EAT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纯母乳喂养的普通人群的婴儿在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早期食用花生。目前的指南建议,对于患有严重特应性皮炎和/或鸡蛋过敏的儿童,在经过对花生的sIgE或皮肤点刺试验(SPT)评估后, 可在4-6个月大时及早食用花生

     

    关于早期食用鸡蛋作为过敏预防措施的现有数据不完全一致,因为各研究的人群、剂量和摄入形式并不一致。在现有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只有2项试验显示过敏率有明显的下降。

     

    评估早期摄入牛奶作为主要预防措施的数据有限。EAT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3个月与6个月时摄入牛奶,牛奶过敏率的发生没有显著差异。一项前瞻性出生队列显示,在婴儿出生后的头14天内摄入牛奶蛋白可以防止牛奶过敏。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在出生后第一个月摄入牛奶的组别相比,延迟摄入牛奶的婴儿发生牛奶过敏的几率更高。

     

    早期摄入高致敏性食物并不会改变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由于对食物的耐受性和过敏性在生命早期就开始了,有很多研究探讨了不同的产前干预措施用于初级预防的效果。目前的指南 不建议在怀孕期间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维生素补充剂或有任何特定的食物限制,因为缺乏证据表明这种策略可预防食物过敏。

     

    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水解配方、益生菌或益生元、哺乳期避免特定饮食、特殊皮肤护理或婴儿期维生素补充对预防食物过敏有效。因此, 目前的指南不推荐上述产前干预措施。母乳喂养在食物过敏初级预防中的作用,相关证据不太一致。最近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母乳喂养对食物过敏的发生并无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Pediatr Rev. 2020;41(8):403-41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 提起慢性乙肝,不少人都是一脸愁容。因为慢性乙型肝炎最深入人心的特点可能就是难以根治了。
     
    抽血检查提示 HBsAg 和(或)乙肝病毒 DNA 阳性 6 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型肝炎。
     
    医学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清除乙肝病毒、治愈慢性乙型肝炎,这让慢性乙肝成了很多患者头顶挥之不去的阴霾。
     
    但是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根据病情及个体不同,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携带病毒正常生活、终身不复发的。
     
    那么,面对慢性乙型肝炎该怎么办?
     
    不要轻信江湖偏方
    最重要的提醒放在前面,目前仅有的、经批准的正规抗病毒药物是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再加上还原型谷胱甘肽、联苯双酯滴丸和熊去氧胆酸等改善肝功能的药物。
     
    其他「秘方」,无论冠之多么高大上的名字,都是没有证据证明其有效的。
     
    工作中,没见过被这些神药控制住病情的,反倒是见过十好几个因为用了秘方,把自己整成药物性肝炎,甚至暴发性肝衰竭的病人。
     
    曾经流传过的「细胞疗法」等所谓高科技,所谓专家教师倒是也能头头是道的从病毒细胞讲到免疫系统,但大多即使能从理论上推理出疗效,也没有任何可靠文献和临床证据。更别说,其中多数药物的机制,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站不住脚,是在忽悠病人和家属。
     
    患上乙肝,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才是正道。莫轻信广告。
     
    哪些人需要治疗?
    乙肝两对半中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时,代表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但不能仅凭这项指标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慢性乙肝的用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如何治疗、怎么用药,医生会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考量。
     
    存在异常指标的乙肝患者自然是需要治疗的,其中除了常见的肝功能指标,HBV DNA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其中又根据具体病情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最常见的轻度肝功能异常,比如肝酶升高较多的,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测定病毒 DNA ,医生会根据病毒的活跃程度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若发生乙肝病毒引起的重症肝炎,先稳定肝脏情况,度过危险期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
     
    当发现存在肝硬化时,如果同时乙肝病毒 DNA ≥ 2000IU/ml,那么无论肝酶数量多少都建议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
    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增多,维持正常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炎症及纤维化,延缓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用药不宜过多过杂,因为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用药过多过杂,反而可能会增加肝脏负担。
     
    除此以外,虽然肝酶升高是乙肝治疗的指标,但是治疗乙肝的目的却不只是降低肝酶。护肝降酶的药物只是辅助治疗,控制乙肝病毒才是重点,可别舍本逐末追求降低血清转氨酶而忘了正规抗病毒了。
     
    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擅自加药、换药、停药。
     
     
    病毒携带者需要注意什么?
    肝功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严格来说并不是病人。
     
    乙肝病毒对肝脏的破坏并不是直接来自病毒本身,而是病毒感染后,使得自身免疫系统错乱,发动对自身肝脏的攻击。而这些携带者,虽然体内含有病毒,但被感染的肝细胞和自身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这类人群若盲目用药,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让肝脏状况变糟。所以通常是不用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日常生活中,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多加注意: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营养全面而均衡,拒绝吸烟酗酒;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并保证休息时间;
     
    提高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警惕,积极预防感染;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让生活多一点乐趣;
     
    至少每六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肝脏 B 超,对健康状况形成连续性的监测。
     
    正确面对慢性乙肝
    目前市场上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无论价格还是效果都称不上完美,而且抗病毒药物对肝细胞内已经感染的病毒也不能实现清除和痊愈。
     
    但是通过抗病毒治疗,以及必要时的护肝降酶治疗,大多数乙肝患者能够避免走上肝硬化、肝癌的道路,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预防。

  • 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患者的心身痛苦,缩短患者的卧床休息时间,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胃肠功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天数。医学发展到今天,术后镇痛方式多样化,效果显著,有静脉术后镇痛,神经阻滞,椎管内术后镇痛等。

  • 主动脉夹层(AD)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减少主动脉壁的压力,防止主动脉扩张或破裂。但近期的研究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主动脉瘤(AAs)的发生有关。在遗传学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多态性与AA有关。对于马凡综合征患者,使用ACE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治疗似乎可以减缓主动脉扩张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另外的几项动物研究表明,使用ACEI或ARB治疗可以减缓AA的进展并防止其破裂。一项评估厄贝沙坦治疗马凡综合征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ARBs降低了主动脉扩张。

    下面就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AD患者远期结局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采集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6978例首次出现AD的患者符合分析条件。具体流程见(图1)

     

    图1(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分析结果

    • 根据使用ACEIs或ARB、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分层的AD患者的临床特征在图2中给出。总共1729名患者使用了ACEIs或ARB,3492名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类,1757名患者使用了不同的降压药。单因素分析中,3个研究组的大部分临床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年轻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组显著(平均(SD)的年龄,62.1[13.9]年β阻滞剂,68.7[13.5]年acei或arb,和69.9[13.8]年其他降压药),主要由男性患者(2520名患者(72.2%)为β阻滞剂,1161名患者(67.1%)为acei或arb,和1224名患者(69.7%)其他降压药)。药物性高血压患病率在ACEI或ARB组最高(1039例[60.1%]),其次是对照组(896例[51.0%]),而β阻断剂组最低(1577例[45.2%])。接受手术的A型AD患者更有可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1134例[32.5%]),而不是其他降压药(376例[21.4%])和ACEIs或ARBs(309例[17.9%])。调整多倾向评分后,3组间任何临床特征均无显著差异。

    • 从2001年到2013年,β阻断剂的使用稳步增加(52%-64.2%;P < 0.001为趋势)。从2001年到2013年,ACEI或ARB联合组的使用也有所增加(39.6%-51.2%;P < 0.001为趋势)。2001年至2013年,仅采用ARB评估法的患者人数稳步上升(18.8%-47.2%;P < 0.001为趋势),而单独使用ACEI评估的患者在这些年间减少了(22.4%5.0%;P < 0.001为趋势)。

     

     

    图2(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  在ACEI或ARB组和β阻滞剂组之间,有价值的分析指标包括全原因死亡率、AD或AA死亡、重复主动脉手术、MACCE、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以及新发生的透析,没有显著差异(图1)。然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危险比为0.79;95%可信区间为0.71-0.89)和β阻滞剂组(危险比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1)均低于对照组(图2A)。虽然AD或AA导致的死亡和综合预后风险在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ACEI或ARB组(亚分布HR,0.92;95%CI,0.84-0.997)和β阻滞剂组(亚分布HR,0.87;95%CI,0.81-0.94)的全原因再住院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图2B-D)。不同组之间阴性对照结果(即骨折或恶性肿瘤)的风险没有差异。

    • 使用ARB或ACEI的AD患者的基线特征在反转治疗加权概率后,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图3显示了结果分析的结果。ARB组的死亡率低于ACEI组(HR,0.85;95%CI,0.76-0.95)。ARB组的AD或AA死亡率似乎较低(亚分布HR,0.81;95%CI,0.64-1.03),尽管这一发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此外,两组之间阴性对照结果的风险没有差异(图3)。

     

    图3(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 全因死亡率和由AD或AA引起的死亡的敏感性分析数据是通过使用药物使用作为治疗的时变暴露而获得的。单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单独使用β阻滞剂与全因死亡率和死于AD或AA的风险较低(但在统计学上不显着)相关。然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结合β阻滞剂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率(HR,0.68;95%CI,0.56-0.83)和死于AD或AA的风险(HR,0.64;95%CI,0.47-0.88)。ARB与ACEI的比较结果与初步分析一致,即ARB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HR,0.72;95%CI,0.63-0.82)和AD或AA死亡(HR,0.71;95%CI,0.58-0.87)。

    •  与使用CCB相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HR,0.76;95%CI,0.65-0.88)或使用β阻滞剂(HR,0.86;95%CI,0.75-0.995)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的风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而不是β阻滞剂与较低的AD或AA死亡风险相关(HR,0.67;95%CI,0.48-0.94)。

    结果讨论

    • 在分析结果中可发现,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其倾向得分匹配的对照组相比,全因死亡率和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都较低。ARB治疗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低于ACEI治疗组,与ACEI相比,ARB的全因死亡率较低。

    • 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ACEI具有AT1R和AT2R双重阻断作用,而ARB则具有AT1R阻断作用。只有氯沙坦可以通过AT2Rs持续传递信号来唯一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在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来防止主动脉根部扩张方面,氯沙坦可能优于ACEIs。尽管这些研究表明ARB是改善马凡综合征病程的一种有前途的药物,但ACEI或ARB治疗其他动脉瘤的意义尚不清楚。氯沙坦不仅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而且通过阻断AT1R来阻止血管紧张素Ⅱ信号转导,AT1R可能在某些形式的动脉瘤中被激活。合理推测ARB可能对治疗更常见的非遗传性AA有有益效果。

    • β阻滞剂的使用与A型AD手术后存活率的提高有关,而CCBS的使用与B型AD的内科治疗患者存活率的提高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与生存无关。然而,CCBS的这种益处还没有在其他研究中显示出来,CCBS不推荐用于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ACEI、ARB或β阻滞剂的使用是与A型和B型AD的全因死亡率降低有关。

    • 使用ACEI或ARB和β阻滞剂,而不是使用CCB,与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相关。

     

    总结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可降低死亡率和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这些数据提供了证据,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B疗法可能是长期治疗AD的β阻滞剂的替代品。

     

       

    参考文献:JAMA Network Open.2021;4(3):e210469.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046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简介:陈民,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攻方向为心内科,对冠心病、心衰、先天性心脏病等常见心内科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 视频简介

     

    作者: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筱云

     

    宝宝咳嗽,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它发生咳嗽的情况,发生咳嗽的频率预防。

     

    如果是由于冬季气候一发生改变,就发生呼吸道的症状,可以建议他适当进行免疫接种、打预防针,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调理体质,从治未病的角度采取中医药进行体质调理。

     

    对于孩子偶尔发生的咳嗽,针对疾病作为治疗,不建议去预防接种的。

  • 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有些可改变,有些不可改变。其中许多风险因素,如体重、锻炼和饮酒等,都属于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是适用于所有人包括乳腺癌高危人群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来说,如果乳腺癌风险主要是由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驱动的,比如遗传家族史、乳腺密度高或良性乳腺疾病史,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还需要考虑其他预防性治疗措施(如预防性手术),以降低他们的乳腺癌风险。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一般建议

    有或没有遗传易感性的女性

    乳腺癌高危女性可分为两个亚组,有遗传倾向的女性和没有遗传倾向的女性。在这两类群体中,对乳腺癌风险的认知、心理影响、干预措施接受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必须采取 个体化预防策略

     

    多学科管理模式

    对高危女性的干预措施很多都程度较大,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例如,减少乳腺癌风险的预防性手术。因此,需要一个多学科小组进行管理,包括临床遗传学家、放射学家、心理学家、专业护士、乳腺外科医生、妇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等。

     

    生活方式改变

    乳腺癌高危女性很多会选择预防性干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能替代生活方式改变,即使采取了主要的预防性干预措施,乳腺癌的一些残余风险仍然存在。应在随访期、术后复诊时,与患者讨论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

     

    药物预防措施

    他莫昔芬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s)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这两类药物对乳腺癌预防性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纳入3000多名参与者的9项III期试验的强有力证据显示, SERMs可使乳腺癌发病率降低约38%

     

    两项大型III期试验,IBIS-II和NCIC-MAP.3分别评估了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作为乳腺癌预防性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 AIs可降低至少50%的乳腺癌发病率,不过,这些益处仅限于预防ER阳性乳腺癌。主要的指南,如英国NICE指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NCCN指南等,都建议医生与乳腺癌高危女性共同讨论预防性治疗策略。

     

    长期获益

    IBIS-I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中位16年)值得关注,结果显示, 他莫昔芬在治疗后可持续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益作用在0-10年和10年后相似。这种较长的治疗后获益对预防性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而且副作用一般仅限于积极治疗期间。

     

    有高危病变的女性获益更大

    NSABP-P1试验显示,与试验中的总人群相比, 他莫昔芬对有非典型性增生女性的预防作用更大(乳腺癌风险降低:86% vs 49%)。在IBIS-II试验中,与无良性乳腺疾病的女性相比,预防性使用阿那曲唑可使有小叶原位癌(LCIS)、非典型性增生、乳腺增生的女性获得更大的益处。然而,在NCIC-MAP.3试验中,患有LCIS或非典型性增生的女性使用依西美坦获得的益处,与不伴有这些疾病的女性没有显著差异,不过该试验的中位随访时间更短,导致亚组分析的事件更少。 预防性治疗措施对有癌前病变/良性乳腺疾病的女性有更大的作用,可能也与他莫昔芬有长期持续性疗效有关。对AIs试验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将有助于探索这方面的问题。

     

    对死亡率和肿瘤亚型的影响

    没有一项乳腺癌预防性治疗试验是以乳腺癌事件或全因死亡率为终点设计的,因此,对死亡率的影响,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些试验中发生的乳腺癌数量很少;由于乳腺癌存活率较高,乳腺癌死亡人数更少。此外,乳腺癌事件发生后的随访时间也不够长,如随访时间最长的IBIS-I试验的随访时间只有8年左右。对于ER阳性乳腺癌,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才能看到有意义的生存差异。

     

    SERMs试验中观察到ER阴性肿瘤略多(160 vs 131)。目前,在AIs的试验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差异性结果。 在不同肿瘤分期、不同淋巴结状态和不同肿瘤大小的亚组中,没有观察到他莫昔芬的疗效有显著差异。

     

    研究显示在 预防ER阴性肿瘤方面缺乏益处,或此类肿瘤的发生率更高,应是BRCA1突变携带者使用他莫昔芬作为预防治疗的重要关注点,因为在这些女性中发生的乳腺癌,几乎有三分之二是ER阴性肿瘤。在BRCA2突变携带者中,这种担忧要更少。NSABP-P1试验的数据基于极少量的事件,显示他莫昔芬的获益似乎仅限于BRCA2携带者,BRCA1携带者缺乏获益。

     

    手术预防 vs 药物预防

    手术预防和药物预防的重要区别在于风险降低的程度和可逆性/不可逆性,药物预防可以灵活进行,在出现副作用时可以停止,但手术干预是不可逆的。

     

    乳腺癌高危女性群体由2个亚组组成:已知有基因突变的女性和没有高危突变的女性。前一类人的高危状态往往在更早的时候就被发现,终身风险估计往往比后一组高得多。在监测一段时间后, 在适当的年龄进行手术降低风险往往是高危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首选干预措施。然而,这段监测期提供了一个讨论和实施药物预防性治疗的机会。年轻的BRCA1突变携带者预防性使用SERMs仍存在顾虑,然而,这种顾虑不应妨碍对其他突变携带者进行个性化预防。

     

    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BRRM)对没有突变的高危女性的益处尚未得到证实,对侧降低风险的乳房切除术(CRRM)也未被证实能为这些高危女性带来风险降低或生存的益处。许多这样的女性在40多岁时被归入高危类别,可能接近绝经年龄,这就增加了预防性治疗的选择,包括在绝经后不久开始进行更有效的AIs预防性治疗;也可以根据对副作用的耐受性/个人偏好来选择预防措施。因此, 对于没有已知基因突变的高危女性,药物性预防可以作为预防性干预的首选

     

    参考文献: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20; 65:18-3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