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神经外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神经外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可能是甲沟炎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6个月宝宝做完心脏手术适合怎么穿什么衣服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前天洗澡,时间有点长,水凉了,有点打喷嚏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右脸颊骨反复疼痛一个月了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膝盖疼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包皮过长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1岁半宝宝平时肚子胀可以吃吧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脾肾阳虚症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怎么控制自己的**,我想了解我现在的心理是不是很不健***后想问问我应不应该去医院开药吃(患病时间:半年以上;)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宝宝脖子跟屁股穿纸尿裤那里一直痒,需要怎么做,皮肤上也没疹子。但就一直挠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展开更多

神经外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儿童扁平足十二问系列三:怎么那么多孩子都有扁平足?是不是设备出错?

  • 大揭秘!扁平足是遗传的吗?

  • 患者基本信息:男性患儿  6岁

    主诉:双侧手臂疼痛3月。

    现病史:3月前出现双侧手臂持续性疼痛,伴有颈部不适,颈部活动受限。站立位时头略向左偏。当地医院给予抗风湿及补钙等治疗,效果不理想。颈部CT、MRI等检查考虑结核伴椎旁脓肿。

    既往史:无肺结核等其他异常病史

    体格检查:颈部前后活动轻度受限,活动疼痛明显,双手活动尚可,肌力大致正常,病理征阴性。 

    ASIA分级 E 级  VAS疼痛评分6分

    辅助检查资料

    图一 X线片C6-7严重破坏,颈7椎体几乎消失,胸1受累,椎前间隙明显增宽。

     

    图二 颈椎MRI检查见C6-7椎体破坏严重,椎体前方流注巨大脓肿,椎体后方压迫硬膜囊。

                      

    入院诊断:1.颈6-7椎体结核 2、椎旁巨大流注脓肿

    诊断依据:

    1、明显的颈部疼痛不适,颈椎活动受限;

    2、影像学检查见明显的椎体破坏和较大的椎旁流注脓肿,且患者无明显发热及其他不适。

    简单治疗经过:

    患者取仰卧位于CT机床上,头部适度后仰,用CT平扫定位颈椎C6/7椎体破坏严重及椎旁脓肿部位,穿刺至C6/7椎体间隙前方及椎前脓肿内,沿工作套筒放置自制双腔灌注冲洗管冲洗引流, 冲洗15天后冲洗液逐渐清亮,无坏死物及脓液冲出后拔除外部冲洗引流管,继续保留硬膜外管持续推药约2个月;持续口服抗痨药物治疗1年。

    治疗后随访记录

    图三 术后1年随访X线片见椎体破坏部位稳定,伤口愈合良好。

     图四 术后8年X片见颈6-7未见明显的后凸畸形,颈7椎体修复良好。

      

    图五 术后13年随访,患儿已经成长为少年,身高185cm,颈椎活动度良好。VAS疼痛评分0分。

    图六 伤口愈合良好

    病情讨论:

    儿童颈椎结核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如不及时手术,截瘫、病残率较高,患者椎体破坏严重,需行手术治疗;

    以前手术治疗方法多是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植骨融合固定等方法,手术难度较大,现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病例报道增多,椎体前方脓肿较大,开放清创内固定手术创伤、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大;

    患者椎体前方脓肿较大,开放清创内固定手术创伤、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大;且患者为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较大的手术创伤,存在医源性损伤,术后继发生长畸形的可能性很大,存在多次手术的可能;

    通过微创手术治疗,首先控制感染病情,手术创伤最小,手术风险更小;

    采取阶梯分次手术的原则,远期生长发育畸形,必要时可再行矫形手术治疗,相对更安全。

    本患者采用局部微创置管治疗,创伤小,对病变的控制满意的前提下同样将医源性创伤降到了最低。远期随访,椎体再发育,没有继发的畸形出现。

  • 究竟哪些人易患胃癌?

    1. 40 岁以上的男性
    40 岁以上的胃癌患者占胃癌总人数的 96% 以上,而男性患胃癌的几率为女性的 2 倍多。
     
    2. 重口味的人
    尤其是习惯吃高盐、腌制、烟熏、特别烫的食物,或进食新鲜蔬菜较少者。
     
    3. 生活习惯不好的人
    比如长期吸烟、饮酒,不爱运动,肥胖等。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
    幽门螺杆菌是被全世界公认的头号胃癌致癌因子,据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39%的胃癌发病率。
     
    5. 胃有问题的人
    有胃癌癌前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做过胃部手术的人,或有胃癌癌前病变,如肠化生、异形增生(上皮内瘤变)。
     
    6. 家族有肿瘤疾病史的人
    在两三代直系亲属中,有得过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肿瘤,其得胃癌的几率就会更高。
     
    7. 有相关疾病的人
    比如恶性贫血,因为恶性贫血患者常常有萎缩性胃炎。
     
    8.出生在胃癌高发区,或在高发区生活过的人
    胃癌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不同卫生条件、不同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但很多因素是可以预防的,尤其有胃癌家族史或本身有胃病者更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根除幽门螺杆菌,积极治疗胃病来防止胃癌的发生。对那些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胃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超过90 %,而且部分早期胃癌可在胃镜下治愈!中晚期胃癌即使经过外科为主的综合性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
     
    但在我国,发现的胃癌极大多数为中晚期胃癌,早期胃癌发现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的70%,韩国的55%。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早期胃癌呢?
     
    过去,我国一直提倡重视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
     
    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报警症状当然要重视!但早期胃癌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症状者也是非特异性的,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即使是进展期胃癌(中期)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上腹痛,可伴有早饱、纳差、体重减轻等,而上述症状也无特异性。等到出现报警症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了,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要从症状来诊断早期胃癌,确实很难!很难!而患者大都有症状时才就诊,因惧怕还不愿意做胃镜检查。作为就诊者,千万不要以“我能吃能喝,干嘛要做胃镜”这样的话拒绝胃镜检查。
     
    只有胃镜筛查,才能大大提高发现早期胃癌的机会。
     
    国内早期胃癌发现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国内缺乏早期胃癌筛查机制,民众胃镜接受率低下!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同样属于胃癌高发地区,但早期胃癌发现率很高,他们是这样做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在 40 岁以上人群中进行胃镜普查,早期胃癌检出率达到70%;韩国在 40 岁以上人群中进行胃镜筛查,胃癌早期检出率在 55% 左右。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条件不一,要广泛胃镜筛查确有难度。但现在胃癌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2017年最新发布的《国内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阳性者,35岁以上的人群就应做胃镜检查,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早期胃癌。
     
    国内胃癌高发,应重视胃镜检查!建议如下:
     
    1. 35岁以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做胃镜检查;
     
    2.40 岁以上的人如果从未做过胃镜,即使幽门螺杆菌阴性,也应马上去检查一次;
     
    3. 如果检查没问题,自己也没症状,此后可 3~5 年复查 1 次胃镜;
     
    4.有家族肿瘤疾病史的人,要比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提前10年左右,做专业的肿瘤筛查,针对胃癌应做胃镜检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体可根据医生建议。比如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为45岁,那么在35岁时就应做第一次胃镜检查;
     
    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每 1~2 年复查 1 次胃镜;
     
    6. 病理活检证实伴有肠化生的患者,应每 年复查 1 次胃镜;
     
    7. 病理活检证实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 3~6 个月复查 1 次胃镜;
    8.病理活检证实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这已经是早期胃癌了,应立即内镜下治疗。

  • 肺栓塞的遗传和获得性风险因素

    肺动脉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存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疾病谱上。当血栓从静脉循环迁移到肺血管系统并停留在肺动脉系统时,就会发生肺动脉栓塞。急性PE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偶然被发现到大面积PE导致猝死不等。

    19世纪中叶,Rudolph Virchow确定了导致血栓形成的三种风险因素——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高凝血性。所有VTE风险因素都反映了这些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一般来说,经历VTE的患者至少有一个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可以分为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后天)因素。

    遗传风险因素

    有几种已知的遗传条件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包括Leiden因子V、凝血酶原基因突变(G20210-A)、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和蛋白S缺陷。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陷的情况相对少见,但却很严重,它们可使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5- 10倍。Leiden因子V是一种更常见的导致高凝性的突变,它与杂合子血栓栓塞风险增加5倍和纯合子血栓栓塞风险增加10倍相关。最后,在7%的VTE患者中检测到凝血酶原基因突变,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三倍。

    获得性风险因素

    众所周知,手术和创伤会增加VTE的风险。特别是骨科手术导致了更高的风险,一半的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没有预防的情况下发展为VTE。同样,创伤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在术前和术后患VTE的风险更高。增加的风险是由手术期间和手术后的不活动以及手术期间的直接静脉损伤和炎症介导的。药物血栓预防优于机械血栓预防,可减少术后DVT和PE的发生率。与产生促凝剂物质相关的活动性恶性肿瘤使VTE的风险增加了七倍。在一项关于实体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大型人群研究中,近2%的患者在癌症诊断后2年内被诊断为VTE,转移性疾病,特别是胰腺癌和结肠癌的VTE率最高。此外,与低级别肿瘤患者相比,高级别肿瘤患者的风险更高。VTE的风险在癌症诊断后不久或开始治疗后最高,重要的是,当癌症缓解时风险降低。

    据记录,在住院、关节固定和长时间旅行的患者中,主要由瘀血介导的VTE风险增加已被证实。超过一半的VTE患者最近住院,高达三分之二的住院后VTE发生在住院后的第一个月内,其余患者在未来3个月内发生。在没有手术治疗的情况下,由于骨科损伤导致的关节制动也使VTE的风险增加了两倍,在72小时内。旅行是VTE的一个经常被提及但相对不常见的原因,据估计每百万飞行超过1万公里的旅行者发生4.8例VTE。发生的频率、距离和持续时间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怀孕期间存在天然的高凝血状态,以降低分娩时出血的风险。这是由因子VII、VIII、X、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具有后天活性蛋白C耐药性的蛋白质S减少介导的。怀孕期间VTE率增加4至5倍,分娩后3个月内增加20倍。DVT是PE的四倍,PE在产后更常见。

    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时,VTE的风险会增加三到四倍。风险在使用的第一年(特别是头3个月)最高,但此后不会增加,并随着停止治疗而消除。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也会发生类似的风险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抗凝血剂和促凝血剂之间平衡的年龄相关变化介导了静脉血栓栓塞倾向的增加。VTE从40岁和50岁开始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明显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下降,恶性肿瘤、肥胖和其他合并症的发生率升高,这使人们感到困惑。

    体重指数(BMI)和VTE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严重肥胖(BMI≥35)患VTE的风险高出六倍。有趣的是,虽然肥胖患者的PE发病率更高,但自相矛盾的是,死亡率低于非肥胖患者。目前还不清楚这是由于身体脂肪增加和内分泌素系统活性增加发挥保护作用还是由于其他机制。

    抗磷脂综合征的特征是复发性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DVT和PE是最常见的表现,发生在三分之一的患者中。携带狼疮抗凝血物或抗β2-糖前列丙氨酸I抗体的患者患VTE的风险高5%至8%。

    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疾病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途径增加介导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VTE的风险增加,但这种关系被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常见合并症所混淆。

    除了前面讨论的风险因素外,先前的VTE事件增加了复发事件的风险。在非诱发性或特发性事件的患者中,5年复发率可达25%或更高。

     

    附:

    自然历史

    PE的预后取决于阻塞程度和PE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面积PE患者可能面临死亡风险,估计死亡率为25%至65%,次大面积PE患者死亡率为3%至15%,而低风险PE和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抗凝下死亡率<1%。

    在未选择的队列中,5年后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的风险估计为20%至25%,在没有明确诱因的队列中高于25%。伴有先天性或后天危险因素的患者复发率也会增加。PE对于功能损害有潜在的长期后果,特别是对于复发性PE患者。

    血栓的自然历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的。然而,15 - 30%的患者在发病1年后仍有残留血栓。持续性血栓可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和右心室(RV)压力负荷持续增加,并具有导致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的生理后果。

    “PE后综合征”的定义为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生活质量下降,心功能、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或肺气体交换不理想。PE后综合征最严重的表现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估计影响急性PE幸存者的1%至5%。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Chronic thromboembolic disease, CTED)是指无肺动脉高压的持续性灌注缺陷,根据米国急性PE的发病率的资料,仅米国估计有35000人患有CTED, 1250人患有CTEPH。

  • 哪些情况是需要到心理科看病的呢?经常会有很多朋友问我,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属不属于心理问题?需不需要看心理科呢啊?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也是最常见的,经常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的不想活,心烦,啥也不爱干,容易发脾气,生闷气,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没有精神,头疼头晕,心慌,胸闷,胃肠不适等又或者是感到特别的兴奋,总想说话,总干这干那,但是都干不好,使劲花钱,疯狂购物,使劲玩,觉也睡不着,但觉得自己精力旺盛等等,这些症状可以,可以只有其中的2-3条,也可以有很多项。

     

    第二:就是反复多次的睡不着觉,入睡费劲总醒,后半夜醒了就睡不着,睡眠问题也属于心理科的疾病,心理科的治疗可以有效的解决睡眠不好。

     

    第三:在各大医院看过很多科,做过很多检查,没有发现身体上的疾病,可是身体就是难受,可能是哪个部位长时间的疼痛?也可以是心慌气短,严重的时候都憋的气喘不上来,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甚至要去急诊,也可能总是打嗝,胃胀,腹泻或者便秘,也可能是身体酸痛,肌肉无力,也可以身体各个地方难受,自己就认为自己是身体的疾病,反复看病,花了不少钱。甚至服过很多药物,但是没有效果,这可能是神经失调带来的各种反应,并不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

    第四:就是老百姓所谓的中邪了,情绪变得非常大,冲动,说一些从来不说的话,比如说某某菩萨附身了,还有些身体的活动不良,记忆丧失等等,家人往往会在家做各种迷信活动来试图改善,花了人力、钱财但改善不了。这些其实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需要看精神心理科。还有很多方面也容易涉及精神问题,比如智力发育障碍,酒精成瘾,厌食或暴食,性功能异常,特殊偏好等等都属于心理门诊治疗的范围。

     

    第五、儿童青少年,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厌学,自伤,自残,总是在家呆着,不去上学或上不了班,跟谁也不爱交往,话也少,也不爱出门,在家靠家人养着,这也是心理问题,不是养着休息就能解决的,

    第六:就是在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刺激带来的情绪激动,失眠过度紧张,害怕、睡不着觉,做噩梦、冲动等等,这些都是心理问题了。需要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

    当出现以上这些异常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尽早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结合心理测评等相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的,以便早期疏导治疗。

     

  • 咱们家长一定要牢记别给孩子吃错了饮食;

    一岁以内的孩子别吃蜂蜜;蜜蜂采集的花蜜也常混有着各病原体,因而酿造的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孢子。而周岁内的宝宝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吃入后易引起感染,轻者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两岁以内最好别给孩子喝普通鲜牛奶;由于鲜牛奶当中磷的含量非常高,而高磷的饮食会影响孩子对钙的吸收,因为幼儿体内的消化酶的活性太低,特别容易消化不良,应该吃婴幼儿配方奶粉。

    三岁前别给孩子吃容易过敏的水果;孩子幼小容易过敏的几率比较高,容易导致过敏的水果比如蜜桃,芒果,菠萝这些最好先别给孩子吃。

    四岁前别给孩子吃太甜或者太咸的零售;容易引起蛀牙,而且影响孩子的口味。二来有的糖果小,一不小心容易卡住孩子的喉咙,非常的危险。

    五岁前最好先别给孩子吃螃蟹,海鲜等等等。海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较高的胆固醇,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就容易引起过敏。

    六岁之内不要给孩子喝茶,因为茶里面有咖啡因,会让孩子神经兴奋影响,影响睡眠。而且还含有鞣酸,会影响孩子吸收营养元素。

    七岁之前不要喝功能性的饮料。功能性的饮料成分比较特殊。他适合运动员体力,消耗体力比较大的成年人。可千万别把这种东西当饮料给孩子喝。

    八岁前千万不要给孩子吃蚕豆,容易诱发蚕豆病,八岁前是这个病的多发期,最好避免给孩子吃。

    感谢平台让我们相遇,感谢有您的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营养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我将继续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负责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收到通知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 视网膜裂孔激光治疗后, 为什么要应定期复查?#眼睛 #眼科医生聂红平 #医学科普

  • 点击查看
    å

    病因
     
    高血压患者大多数都没有确切病因,多与遗传(父、母或者父母均有高血压)、不良生活方式(高盐饮食、少动多坐等)和环境等多个因素有关。小部分高血压可能是由其它疾病或药物所引起的。
     
    有哪些因素会导致高血压?
     
    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 年龄大。
     
    ● 过量饮酒,或大量饮用含酒精的饮品。
     
    ● 高盐饮食(盐摄入量 >5 克/天)。
     
    ● 饮食中钾、镁、钙含量低,缺少叶酸。
     
    ● 肥胖。
     
    ● 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
     
    ● 经常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
     
    ● 有高血压家族史,即家族中父母有(父、母或父母)高血压。
     
    ● 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睡眠呼吸障碍类疾病。
     
    ●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例如萘普生、布洛芬、口服避孕药、麻黄素类药物、甘草等。
     
     
     
    症状
     
    高血压患者约有 50% 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例行体检时发现,或因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而另一些人会因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就诊,测量血压时发现高血压。一些人由于无症状而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检查时发现已存在心、脑、肾的损伤。
     
     
     
    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通常的症状为头晕、头发麻、颈部僵直和胸闷等症状。
     
    高血压出现急症或亚急症时一般都有急性症状,这些患者血压通常 ≥200/120mmHg,常伴有如下症状:
     
    ● 剧烈头痛。
     
    ● 恶心、呕吐。
     
    ● 视物模糊。
     
    ● 尿中带血,在尿液检查时常会发现尿中有蛋白质。
     
    ● 胸闷。
     
    ● 耳鸣。
     
    ● 心慌,感觉心跳的厉害,医生常称之为心悸。
     
    ● 烦躁不安。
     
    这提示可能出现了高血压危象,需要紧急就诊。
     
     
     
    高血压的危害是什么?
     
    我们的血压通常情况下在一天中有起伏,血压只有在持续高时才可能存在问题。这是因为高血压使循环系统和需要血供的器官(心脏和大脑)处于巨大的负荷状态,使原本血流动畅通无阻的健康血管逐渐形成“斑块”。斑块使血管变得僵硬、狭窄,甚至完全堵塞,血流受阻,就会造成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发生缺血性损伤。这些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但经年累月就会出现,而患者本人可能毫无察觉。
     
     
     
    高血压的并发症可能包括以下:
     
    ● 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 心力衰竭(心衰)。
     
    ● 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
     
    ● 肾衰竭。
     
    ● 外周血管病变。
     
    ● 眼睛损伤(视网膜病变),并可能导致失明。
     
    ● 主动脉夹层。
     
     
     
    就医
     
    除了测量血压外,医生还会进行多项检查,目的是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合并的危险因素、以及是否导致了身体重要器官损伤。
     
    何时应就医?
     
    至少 3 次及非同日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例如收缩压超过 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 90mmHg,建议就医进行检查。或者曾经有过一过性血压增高,现有头痛、头晕、恶心症状,家庭自测血压 ≥135/85mmHg。
     
    如果测量血压明显升高,例如收缩压超过了 200mmHg 或舒张压超过 120mmHg,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脏或血管问题。出现以下表现,也提示可能是出现了会导致心血管或者脑血管病变的高血压危象:
     
    ● 严重头痛。
     
    ● 极度疲劳。
     
    ● 意识混乱。
     
    ● 视力问题。
     
    ● 胸痛、胸部压迫感,或胸部明显不适。
     
    ● 严重背部或腹痛。
     
    ● 大量出汗。
     
    ● 呼吸困难。
     
    ● 恶心或呕吐。
     
    ● 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 尿中带血。
     
     
     
    就诊科室
     
    怀疑高血压,通常在内科、主要是心内科或高血压专业门诊就诊。如果出现了并发症,还需要去相应科室就诊,例如,怀疑卒中要去神经内科就诊,有肾损害要去肾内科就诊,出现视力问题要去眼科就诊。
     
    医生如何诊断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根据询问高血压病史和血压测量的数值诊断是否为高血压。我国目前诊断标准是,在安静休息坐位时、不在同一天进行 3 次血压测量,收缩压都 ≥140mmHg,或舒张压都≥ 90mmHg,或两者同时出现。
     
    ● 鉴别高血压是不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即判断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 检查是否有与高血压相关的重要器官损伤。
     
    ● 因此,除了测量血压外,医生还会检查身体、询问病史,通常还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中的多项。
     
    ● 尿液检查,以发现肾脏或肝脏损伤。
     
    ● 血液检查,以检测钾、钠及胆固醇水平、同型半胱氨酸、肌酐,还会评估肾功能。
     
    ●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以确定心脏是否出现损伤。
     
    ● 血糖测试,以检查糖尿病。
     
    ● 眼底检查。
     
    ● 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检查心脏有无增大、肺部有无病变。
     
    ● 动脉弹性(PWV)及踝臂指数,测量休息状态下足踝和上臂血压并计算踝臂指数,这个指标可以提示血管的弹性功能和外周动脉疾病。
     
    ● 颈动脉超声,判断颈部血管是否受影响。
     
    ●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有哪些症状?例如头晕、头发麻、胸闷。出现多久了?
     
    ●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好转或加重?
     
    ● 工作压力大吗?平时有运动的习惯吗?
     
    ● 饮食上有哪些偏好?
     
    ● 直系亲属有患高血压的吗?
     
    ● 在服用哪些药物?比如布洛芬、避孕药等。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 我为什么会出现高血压?
     
    ● 血压值控制在多少才是理想的?
     
    ● 我血压高,跟超重或肥胖有关吗?
     
    ● 我没有症状,还需要治疗吗?
     
    ● 高血压遗传吗?传染吗?
     
    ● 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最适合我?
     
    ● 要做哪些检查?吃哪些药?医保报销吗?
     
    ● 高血压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
     
    ● 我需要长期吃药吗?
     
    ●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 我在饮食/生活方式方面需要做哪些调整?
     
     
     
    医生如何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风险?
     
    ● 依据血压水平,血压越高风险越大。
     
    ● 依据血液检查出来的合并危险因素,例:是否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越多,风险越大。
     
    ● 依据尿液检查、心电图及超声检查,看是否存在心、肾、血管靶器官的损伤,例如左室肥厚、蛋白尿、颈动脉斑块,并检查是否有其他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衰和脑血管病等。
     
    如果存在 3 个以上危险因素、一个或以上的器官受损或伴临床疾病,就都是高风险的患者,需要积极进行长期降压治疗,并针对器官损害进行保护性治疗。
     
     
     
    治疗
     
    高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卒中等严重后果,也可能导致眼、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受到损伤。血压越高,风险越大。高血压通常无法治愈,但可以控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制定合理的降压目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服用药物。多数患者、有合并症的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服药,并且不止服用一种降血压药物。应与医生配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组合,并严格遵医嘱服药。
     
     
     
    如何服用药物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使血压下降,还要最大限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是否该使用药物、以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基于以下因素。
     
    ● 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是否合并疾病状况,由此设定降压目标。血压目标:一般人群 ● 是否出现了高血压损伤器官的表现,如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尿中检查出现蛋白或视力早期损伤等。
     
    ● 是否存在其它疾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病、肺病,或者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例如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等。
     
    ● 改变生活方式后,血压的改善情况。
     
    医生通常会建议先服用一种药物,老年人可以先从小剂量开始。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以增加药物剂量、或者采用不同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单片固定复方制剂(一片药中有多个药物成分)由于疗效优于单药、依从性好、具有价格优势,是目前比较推荐应用的。目前约有 70% 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 2 种或以上的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
     
    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包括六大类。
     
    ● 利尿剂:例如吲哒帕胺、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等。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例如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 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 (ARB):例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 β 受体阻滞剂:例如缓释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阿替洛尔等。
     
    ● 钙通道阻滞剂:例如控释和缓释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 直接肾素抑制剂:例如阿利吉仑。
     
     
     
    此外,其它药物也可能会用到,例如 α 受体拮抗剂(多沙唑嗪、特拉唑嗪)、血管扩张剂等。
     
    常用单片固定复方(SPC)包括以下:
     
    ● 降压作用的 SPC :例如,撷沙坦/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培哚普利。
     
    ● 降压及控制危险因素的 SPC :例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叶酸片。
     
    ● 传统的 SPC: 例如:降压 0 号、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
     
     
     
    服药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规律复查,有时需要进行血压测量、血液检查和评估降压药物作用。
     
    ● 如果出现服药后不适,例如咳嗽等,要告知医生,可能是药物导致的副作用,医生一般会视情况调整用药。
     
    ● 服药期间避免或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简称 NSAID,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及大剂量阿司匹林等就属于此类药物。如需服用,先咨询医生。NSAID 可能会升高血压、影响降压药的疗效,还可能与降压药相互作用并导致肾脏问题。
     
    ● 在咨询医生前,不要擅自服用任何其它药物、维生素或膳食补充剂。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影响降压药疗效或引起副作用。
     
    ● 高危以上高血压患者(有合并疾病),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终生,患者需要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尽量避免漏服,不要擅自停药。
     
     
     
    还有哪些方法可能有助于治疗高血压?
     
    辅助治疗是标准治疗外的其它治疗,如果正在使用、或准备使用,请务必告知医生。辅助治疗不一定有有效,不能替代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患者可以与医生一起讨论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帮助管理压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包括针灸、生物反馈治疗、冥想、压力管理与放松技术、瑜伽等。上述大部分身心练习在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是安全的,应谨慎选择治疗师。
     
     
     
    日常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控制高血压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还可以降低发生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有些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后,可能减少服药种类和剂量。
     
    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 保持健康的体重,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我国《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推荐,将体质指数控制在 18.5~23.9 千克/米2(kg/m2),体质指数简称为 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男性腰围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