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肿瘤治疗的新的方式的不断更新,免疫治疗目前对中晚期的恶性肿瘤大大的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部分患者甚至获得了长期生存。
免疫治疗也是有副作用的而且有的毒副作用很大!下面我们谈一谈免疫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免疫性皮肤毒性
主要表现为白癜风样皮损伴有明显的瘙痒。一般的这种处理措施用激素处理会很快缓解。
免疫相关性胃肠炎
主要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水样便,持续一个月,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明显。治疗上给予止泻与通便处理后患者会自行恢复。
免疫相关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全身及面目黄疸,查肝功能提示胆红素明显升高,转氨酶明显升高。主要治疗措施:激素+丙球+抗感染+护肝,速尿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缓解。
免疫性肺炎
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发热,白天正常,夜间加重,伴咳嗽胸闷气促,少痰。治疗上大剂量的激素+抗生素+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症治疗。
免疫相关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重度乏力,低钠血症。治疗上氢化可的松 20 毫克口服上午,10 毫克口服下午,缓慢减量,终生服药。
免疫相关的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室功能受损伴心力衰竭和血管炎
主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律失常,心悸,外周水肿,进行性或急性呼吸困难,胸腔积液,乏力。治疗上建议心电图,肌钙蛋白,脑纳肽,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针对潜在损害进行所有级别的检查并给予干预措施。
总之,免疫治疗的总体安全性高于化疗,免疫治疗总体疗效优于化疗。幸运的是,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造成的死亡非常罕见,但心肌炎,肺炎,结肠炎和神经系统时间导致的死亡确实可能发生。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参与机体体液免疫。根据在电泳中游动速度不同将其分为α球蛋白、β球蛋白、以及γ球蛋白,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血浆、体液、组织液中。
免疫球蛋白α能有效预防各种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入侵,属于人体免疫屏障中第一道防线。如免疫球蛋白α偏低时,机体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导致各种感染发生。那么,如果出现免疫球蛋白α偏低时究竟该怎么办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方面
免疫球蛋白α偏低一般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通过各方面的调节与干预,免疫球蛋白α也是可以慢慢提升的,注意放松心态,积极配合诊疗。
生活方面
1.日常生活中注意提升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休息,均衡膳食,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居住环境要注意通风换气。
2.日常生活多进食一些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各种豆制品、鸡蛋、牛初乳、各种瘦肉、鱼虾等。
医学干预方面
1.口服各种可以提升免疫球蛋白的药物。
2.注射免疫球蛋白。经正规诊疗后免疫球蛋白α低,也可考虑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提升机体免疫力。
3.可使用各种按摩、艾灸、推拿等物理措施来起到开胃健脾调理功效,促进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几方面的内容,免疫球蛋白需要多方面的干预来慢慢提升,增强机体抗病力。
多性伴行为危险更大
在同一时期内与多个性伴发生性关系,这无论对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都是 HIV 感染的高危性行为。而且,性伴的数量是在青年人中估测 HIV 潜在流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科学家的调查发现,一个已经感染了 HIV 的男性,如果一直与一个女性进行无防护的性交,那么在 500 次性交中,将会有一次把 HIV 传给女方。在这种阴道性交中女性传给男性的机率会更小一些。虽然有的青年人每次只与一人发生性关系,但他却与多人保持这种性关系,还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危险的境地。
安全套真的安全吗?
据介绍,在对高危人群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人自认为对安全套的防病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安全套了然于胸、性病艾滋病的知晓率也在 90%以上,但实际上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有的甚至不足 40%。
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安全套的身上。其实即便是使用安全套,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杜绝艾滋病毒的感染,所以不要试图寄希望于安全套来抵挡艾滋病毒或其他性病的传染,当发生感染时及时服用抗病毒药,保障自身健康、洁身自好才是最重要、最有效杜绝艾滋病毒感染的方式。
单纯疱疹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发疹性疾病,在人群中具有广泛的流行率,包括正常人群也曾经发生过单疱病毒的隐性感染,但是一部分没有造成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诊断。应该重视单纯疱疹病毒的预防以及相应的检测、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1型和2型,不同的型别所导致的临床疾病是不相同的,1型主要导致为皮肤粘膜的疱疹,部位通常在腰背部的上部为主,但是2型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引起生殖器疱疹。
由于致病病原体是一种疱疹病毒,和其他的病毒检查具有相类似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镜检以及一些病毒培养等的检测方法。
首先是染色镜检,可以取局部疱疹的液体,或者是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巨大包涵体,有利于病毒的诊断。免疫荧光虽然阳性率比较高,但是特异性比较差,不能和其他的一些型别的病毒进行区别,并且操作非常的复杂。
其次是血清学抗体的检查,临床中应用非常的广泛,并且容易操作,通常抽血进行相应抗体的检查,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应该结合临床进行结果的诊断。
再次,就是取局部的组织液进行致病病原体的培养,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阳性率偏低,同时操作比较复杂,费用比较高,不适合临床广泛的开展。
单纯疱疹病毒的危害,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病毒型别是不相同的,尤其是2型所导致的危害比较重,并且治疗难度比较大,应该重视疾病的预防以及正规的治疗
乙肝抗病毒治疗:一般的适应症包括,1.HBVdna≥10的5次方拷贝/升。(HBeAg阴性者≥10的四次方拷贝/毫升)2.ALT≥2倍×ULN组织病理学活动指数HAI≥4或中度G2到3及以上炎症坏死,或中度(S2),以上纤维化病变。
抗病毒疗效的判断:
1.完全应答,HBVDNA阴转,肝功正常。
2,部分应答,介于完全应答和无应答之间。
3.无应答,HBVDNA,肝功,和HBeAg无改变
抗病毒药物:(一)干扰素,剂量300-500万,3次/周,皮下注射。干扰素的不良反应1.流感样综合征。2.骨髓抑制。3.神经精神症状,焦虑,抑郁愤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症状,应停药,4.失眠,轻度皮疹。脱发,根据情况可不停药,出现少见的不良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症,间质性肺炎,心律失常。5.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一型糖尿病。
(二)核苷类似物。分为两类,系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
(1)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2)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
其中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酯为B级药物,可用于孕妇
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1.生化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月一次,连续三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三个月一次。2.病毒学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表面抗原,e抗原和e抗体,病毒载量。3.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小板,肝功,肾功。
门诊会有很多乙肝妈妈来咨询是否可以喂奶?有人在吃抗病毒药物,有人已经停药,有人打算停药,用药的人用的药物也不一样,还有大家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宝宝是否被自己传染乙肝了,化验哪些项目才能确定是否阻断成功了?
关于母乳喂养问题,中国2015年乙肝指南认为:若患有乙肝的妈妈正在服用治疗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为了婴儿安全,服药期间不建议母乳喂养;如果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新生儿接受规范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鼓励母乳喂养。但是,如果母亲在母乳喂养期间出现乙肝活动而需要抗病毒治疗,则应该停止母乳喂养。也就是说中国专家的意见是妈妈吃抗病毒药物就不要哺乳,停药了可以哺乳,再吃药还要再停止哺乳。
那么停药后多久可以喂奶呢?
指南中有指出,如果乙肝孕妇为了预防母婴传播而服用抗病毒药物,其于分娩后停药,停药后即可母乳喂养。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如果乙肝妈妈吃的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则这种药物在乳汁中的药物含量低、毒性有限,使用替诺福韦治疗的的产妇是可以母乳喂养。例如2017年欧洲乙肝指南就认为接受替诺福韦治疗的产妇也可以哺乳,这样也让那些因为乙肝活动而不能停药的乙肝妈妈有了母乳喂养的选择权。
怎样才能知道是否阻断成功了呢?
现在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都在95%以上,大城市在98%以上,而像北京佑安医院等专业医院,阳断成功率几平为100%。无论母亲是否携带乙肝病毒,新生儿均应该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0个月,1个月,6个月),肌内注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应该在出生12小时内,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肝疫苗10pg,并在宝宝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注射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产妇从来没查过乙肝呢?
我国部分地区建议新生儿按照妈妈有乙肝来处理,避免新生儿被母婴传播而遗憾终身,不过现在对孕妇都是常规检测乙肝的,到了生孩子还不知道是否有乙肝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低体重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出生后,其么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接种和普通新生儿一样,但乙肝疫苗需要一共接种4针(0个月,1个月,2个月,7个月方案)。乙肝妈妈的新生儿应在接种第3针疮苗后1个月(通常是7月龄以后),可以检查乙肝五项,评价阻断是否成功。如果出生7个月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幼儿同时伴有乙肝c抗原(HBeAg) c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HBV-DNA阳性, 可以确认儿童感染乙肝;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阴性, 同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那就说明免疫接种成功乙肝妈妈的宝宝完成乙肝全程免疫接种1个月后,如果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均为阴性, 无论抗-H Be及抗-H Be阳性与否, 都建议检查HBV-DNA, 如果HBV-DNA为阴性, 则重新接种疫苗(0个月,1个月,6个月方案),完成第3针后1个月,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 并重新评估接种后免疫应答和HBV感染情况。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