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小明最近一直在发烧,已经持续3周了。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医生们却始终找不到原因。小明和家人都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小明遇到的这种情况在医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发热待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让人又困惑又烦恼的"发热待查"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什么是"发热待查"?
"发热待查"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62年的中国医学文献中。它指的是那些"开始症状或体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病人发烧了,但是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们仍然无法确定发烧的原因。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发热待查"。
在国际上,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fever of unknown origin"(未知原因发热)这个术语。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就把它统一称为"发热待查"吧。
"发热待查"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呢?
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符合以下条件的发热情况可以被称为"经典型发热待查":
-
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周
-
体温至少3次超过38.3℃(或者1天内体温波动超过1.2℃)
-
经过至少1周的全面检查仍然无法确诊
举个例子:
35岁的李女士最近一个月总是感觉身体发热,测量体温经常超过38.5℃。她去医院做了血常规、尿常规、胸部X光等常规检查,但结果都没有明显异常。即使住院一周做了更详细的检查,医生们仍然找不到发热的原因。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发热待查"。
除了经典型发热待查,还有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发热待查:
-
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患者入院时没有发烧,入院后发烧超过3天。
-
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白细胞严重减少的患者发烧超过3天。
-
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HIV阳性患者发烧超过3天(住院)或3周(门诊)。
这些特殊情况下的发热待查,由于患者本身的特殊性,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会有所不同。今天我们主要讨论最常见的经典型发热待查。
"发热待查"的原因有哪些?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发热待查"呢?
其实,引起发热待查的原因多达200多种!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四大类:
-
感染性疾病
-
肿瘤性疾病
-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
其他疾病
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每一类:
-
感染性疾病
这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原因,以细菌感染为主,其次是病毒感染。
比如,72岁的张爷爷突然开始发烧,持续了一个月。经过多次检查,最后发现是因为心脏瓣膜感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感染导致的发热待查。
不过,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现在大约占30%左右。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这类疾病在发热待查中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现在约占20%~30%。
例如,25岁的小张最近总是发烧,伴有关节疼痛和皮疹。经过详细检查,最终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3.肿瘤性疾病
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肾上腺瘤、胃肠道肿瘤等都可能引起发热待查。
举个例子:50岁的王先生持续发烧一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经过全面检查,最后发现是结肠癌引起的发热。
随着CT、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普及,现在肿瘤更容易被早期发现,因此在发热待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4.其他疾病
这类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
比如,65岁的刘阿姨最近开始服用一种新药,随后出现持续发热。经过详细问诊和停药观察,最终确定是药物引起的发热。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仍有约15%的发热待查患者始终找不到明确原因。这提醒我们,医学仍在不断发展,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如何诊断"发热待查"?
面对"发热待查",医生们通常会遵循以下诊疗流程:
第一步: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医生会首先确认患者的发热是否符合经典型发热待查的定义:
-
发热持续超过3周
-
体温多次超过38.3℃
-
经过初步检查仍无法确诊
第二步:初步筛查
这一阶段,医生会进行以下工作:
-
详细询问病史 比如,医生会问:"最近有没有出国旅游?""家里有没有养宠物?"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会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
仔细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眼底、口腔、心脏、腹部、皮肤等部位,寻找可能的病因线索。
-
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基本检查。
第三步:特异性检查
如果初步筛查未能找到病因,医生会根据怀疑的方向进行更加具体的检查,比如:
-
怀疑感染:可能会做血培养、胸部CT等
-
怀疑肿瘤:可能会做PET-CT、肿瘤标志物等
-
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检查自身抗体等
第四步:治疗
在明确诊断之前,医生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
-
对症治疗:如使用退烧药控制体温
-
诊断性治疗:如怀疑结核病,可以试用抗结核药物
案例分享:
45岁的王女士持续发烧一个月,多次就医未果。最后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那里,通过详细的问诊得知她最近曾到农村探亲,接触过牛羊。医生怀疑可能是布鲁氏菌病,经过相关检查最终确诊。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细致的病史询问对于诊断发热待查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和应对"发热待查"?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预防"发热待查",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发生: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
进行规律体检,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
外出旅游时注意防护,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动物
如果不幸遇到"发热待查",请记住以下建议:
-
保持镇定,相信医生和现代医学
-
详细记录自己的症状和体温变化
-
如实向医生报告自己的情况,包括生活习惯、旅行史等
-
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建议
-
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休息,注意营养
"发热待查"虽然让人困扰,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面对"发热待查",我们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过分恐慌。相信在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大多数"发热待查"最终都能找到原因,得到适当的治疗。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发热待查",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从容应对。如果您或身边的人遇到持续发热的情况,请及时就医,相信终会柳暗花明!
孩子的健康就是家里的 “头等大事”,
有点发烧感冒就 “全家总动员”,
手忙脚乱各种偏方一起上。
但焦虑归焦虑,千万别乱了方寸,
只有了解发热的来龙去脉,
才能让孩子跨过发热这道坎,
收获真正的健康!
- 儿童发热怎么办?
发热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只是体内免疫反应的过程,当身体受到病菌入侵时,身体防御系统开始启动并发出警告,善意地提醒我们身体已受到感染。发热一般无害,并有助于机体抵抗感染。
- 孩子发烧的原因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
感染性发热: 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等,可引起发烧。
- 非感染性发热:
结缔组织病如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烧 ;此外,药物热、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烧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烧。
- 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吃退烧药?
一般 38.5℃以下且宝宝精神状态好可先不用退热药,可先用物理降温态。物理降温:1.多喝温开水等。2.退热贴贴到额头处,温水擦浴即持续擦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及四肢20分钟左右。 3 .退热药物 选择 :体温超过 38.5℃,但体温不是唯一喂药标准,还要结合宝宝精神 状态 ,可用美林 (主要成分布洛芬)或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其中一种。如发热频繁,间隔4~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24小时内最多用4次。 4 .发热期间每30分钟测体温,持续高温要观察有无惊厥。 5 .发热伴精神不好、吃得很差、严重吐泻、尿量减少、抽搐等去看急诊。
- 退烧用药需注意哪些问题?
- 水痘患者禁用布洛芬, 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也就是蚕豆病患者,不宜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推荐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
- 不要将退热药与含有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同时使用。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文中所提及药品,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开始长乳牙,而长牙期间不仅让宝宝口腔不舒服,还会断断续续发低烧。细心的妈妈还会发现,宝宝乳牙萌出前几天可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比如哭闹、口水增多、睡眠不好、低热、轻度腹泻、局部牙龈可能充血等,这些都是容易造成发烧的一些症状。
当宝宝出现发热症状时,宝妈们常会问:多少度需要给宝宝吃退热,吃哪种好?现在我来给宝妈们解决这个困惑。
根据最新的指南指出,需不需要吃退热药不取决于宝宝发热时的温度,而取决于宝宝发热时的不适程度。打个比方,若宝宝发热时状态逍遥,测体温 39.0℃,此时可以选择先观察,暂时先不口服退热药。若宝宝发热时不适症状明显,虽然测体温只有 38.0℃,也应给宝宝口服退热药缓解不适症状。
那么如何选择退热药?市面上常见的宝宝口服的退热药有两种。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成份,一种是布洛芬成份。这两种退热药都有口服悬液剂型,对于宝宝来说味道易于接受,喂药方便,相对安全。宝宝月龄<6 个月,建议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成分退热药相对安全。对于>6 月龄的宝宝,口服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成份退热药都相对安全。
最重要的一点宝妈们要明确,退热药只能退热,只是对症处理,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要想解决发热问题那只有找出病因,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6 岁以下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有部分患儿高热会引起“”热性惊厥”,对于这类宝宝要及时退热,避免高热引起惊厥。
儿童发热常见,发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疾病 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为常见。 非感染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某些致病因素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的情况,使得体温升高,这就是常说的中枢性发热。还包括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等引起的发热。 以上各种原因可以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对于儿童发热,有些患儿家长可能会以增加衣服捂汗的方式来退热,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可导致孩子体温骤升引起捂热综合征。若家长不知如何选择退热药,那么采取温水擦浴或减少患儿衣物的方式来降温却是可行的。
药物治疗方面,推荐适宜儿童使用的退热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但是当体温超过38.5℃时才考虑药物退热。
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患儿的不适并未减轻时可以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3、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市场上剂型层出不穷,对于小儿患者应注意剂型的选择,建议选择栓剂、口服液、混悬液、颗粒剂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进行治疗。
4 、 糖 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虽然在药理学中糖皮质激素是具有退热作用,但是也特别提到了在未明确诊断发热病因前不可滥用,以免掩盖症状使治疗困难。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成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以腋温为准,37.5℃-38℃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40.9℃为高热,≥41℃为超高热。
二、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假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他特殊细菌感染等。
2.非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肿瘤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颅脑损伤,脑发育不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尿崩症,退水热等。
三、发热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1.发热状态下,机体糖、脂肪、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增加,不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会出现体重下降和消瘦。
2.发热状态下,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大量丢失,严重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3.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会出现烦躁、幻觉、谵妄等。婴幼儿时期,儿童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
4.部分高热患儿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
5.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会产生食欲下降、口腔粘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6.中等强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会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7.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坏。
四、退热的目的?
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为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五、如何退热?
(一)物理降温:
1.适当脱掉衣物。
2.降低屋内温度:可开窗通风,使屋内温度调整在24-26℃。
3.用退热贴贴额头,或者温水浸湿毛巾,拧干,放额头降温。
4.患儿病情尚可,可洗温水浴,水温在35℃左右,洗浴时间10分钟,擦洗皮肤散热。
(二)药物降温:(退热药起效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
1.≥2月龄,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酸酚,剂量为每次15mg/kg,最大量小于600m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2.≥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剂量为每次10mg/kg,最大量小于400m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8小时。
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4.退热药不推荐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5.2月以下婴儿及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不完善,禁用解热镇痛药。
6.G6PD患儿,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禁止使用。
7.不推荐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预防用退热药会影响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及效果。
六、发热期间饮食?
应保证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儿少吃多餐。
七、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危重情况
皮肤黏膜发白发花发紫,对外界反应低下,无笑容,长时间刺激方能清醒,活动减少,鼻翼煽动,呼吸急促,尿量减少,喂养困难,肢体关节肿胀,肢体不能负重,不愿活动,出现寒战表现。
八、退热药无效怎么办?
退热药使用后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一般应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主要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及治疗,辅以物理降温措施。
风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寒邪气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风寒感冒多发于冬、春两季交替时,气候突变,冷热失常,风寒之邪气侵袭人体而致病。
风寒感冒的临床表现:风寒感冒的症状有很多,比如发烧、怕冷、身体打寒战、流清鼻涕、咳嗽、吐痰,一般是白痰,痰清稀。头晕头痛、鼻子堵塞,全身酸痛、食欲减退、舌苔薄白等。
风寒感冒反复发热的原因:风寒感患者反复发烧是由于体内存在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等因素所致,还可能由于风寒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可以查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化验,如果有咳嗽吐痰嗓子疼等临床表现,可以胸部CT检查。
风寒感冒反复发热的治疗方法:受风寒出现感冒以后,大多数的患者都会伴有体温升高,一般体温在38度到39度之间,在这个时候需要配合物理降温,可以用酒精擦手脚心、腋窝、腹股沟等处,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或者配合用冰宝贴贴敷。必要时配合吃扶他林等止痛退热。同时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治疗风寒感冒的传统方即有桂枝汤和麻黄汤加减治疗,如炙麻黄、桂枝、甘草、炙紫苑、白芍、生姜、大枣、防风、黄芪、白芷等。中成药可以吃通宣理肺丸、三拗片、苏黄胶囊等治疗。平常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不要熬夜劳累过度。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主要是因为人体对各种致热源的作用,从而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所引起。发热常伴随的症状有畏寒、全身肌肉酸痛、头痛、全身乏力等。
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临床上将发烧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等。那么,长期的间隔性高烧究竟是怎么了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长期间隔性发高烧,多指间断性体温超过 39.1℃。病理性的长期间断性发高烧,常需要结合一些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有: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病原体检查、组织活检、以及 X 线、CT、CMI 等各种影像学检查等。
- 长期间隔性的高烧,多数情况是因为各种病原体,常见的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所导致。处于这种状态时一定及时面诊进行相关的化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 长期间隔性的高烧,也可以发生于免疫系统疾患,需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及时面诊,进一步的检查免疫全套、分湿系列、以及血沉等。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几方面的内容,长期间断性发高烧需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
医生开了退烧药,会嘱咐说“体温超过 38.5℃服用”。为什么体温要超过 38.5℃才能吃退烧药?不到 38.5℃,又不吃药,体温能降下来吗?
发烧大多是感染引起的,人体在致热源(细菌、病毒、真菌等)作用下产生内源性致热物质使体温升高超出了正常范围。通常把发热分为以下四级:
- 低热 :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 高热: 39.1~41 ℃
- 超高热: 41 ℃以上
那么,当体温超过 38.5℃,也就是中等及以上发热时,医生才建议吃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等。
发烧 38.5 ℃以上服药原因
(1)发热是人体对抗入侵病原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尤其对于儿童,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
(2)药物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肠道、损害肝功能等。尤其是孩子,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3)急于降温容易掩盖病情。发热有时候是某些疾病的信号,过早服用退烧药,会延误某些潜在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医生是建议发烧 38.5℃以上才吃退烧药,并不是说低烧就一定不能吃。如果低烧,而且精神很差、寒战、全身不适时,可以服用退烧药缓解不适症状。
不用药,体温能降下来吗?
除了吃药,还可以用以下物理降温:
- 多喝水。发烧时,皮肤和呼吸会带走更多水分,人体处于缺水状态。多喝水可以加速排泄,辅助散热;高热时,防止因大汗出现身体虚脱。
- 降低环境温度。不开窗和被子包裹都是错误做法,因为闷热的环境不利于散热。
(3)温水擦浴。擦拭的部位:脖子、腋下、肘窝、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这些部位血液循环好,更利于散热,同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4)退热贴。贴在血管丰富的地方,比如额头、脖子、腹股沟等部位。
总之,体温的高低不是使用退烧药的唯一标准。能用物理降温,就不选择退烧药。但是精神状态差的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发热,其中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常见于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因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引起的内脏梗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热、药物热,结蹄组织病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亢、重度脱水等;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力衰竭等;体温调节中枢失衡。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判断是否发热,最好是和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不明原因发热定义包含三个要点:发热时间持续超过三周,体温多次超过 38℃,经一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