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肾错构瘤会导致尿血的。当肾错构瘤体积较小的时候,不会出现尿血的现象,当瘤体不断增大,压迫周边组织,甚至瘤体突然破裂时,血液中的血细胞排出体外,患者会出现尿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也就是排尿时尿液呈红色或者尿液里面有血丝。由于对肾功能的损伤,患者还会出现腰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肾错构瘤患者一般采取手术及介入等治疗方法,肾错构瘤患者平时排尿时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如出现尿血等情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肾错构瘤患者一般不建议做跑步等剧烈运动,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可以做太极拳、散步、瑜伽等轻缓柔和的动作。
肾错构瘤患者如果做剧烈运动,有可能会导致瘤体破裂出血,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所以肾错构瘤患者不建议做跑步等剧烈运动。肾错构瘤患者在平稳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做太极拳、散步、瑜伽等动作相对轻缓柔和的运动,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对于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肾错构瘤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不可过量,同时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便秘发生,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李春光
一般患者可以通过症状在早期发现错构瘤。根据不同的部位,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一、腰腹痛,如果患者的肾错构瘤小,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患者的肿瘤较大,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如腰痛或腹痛。研究发现,该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肾脏,引起肾脏肿瘤肿胀、扩张,导致肾蒂被牵拉,累及周围器官而引起疼痛。
二、肺错构瘤生长缓慢且多位于肺的外周,一般无症状,多在健康检查胸部X线透视时发现。有症状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气短、胸痛、发热等症状。
三、肝错构瘤可出现腹部无痛性巨大包块及所产生的压迫症状。消化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包块向上压迫膈肌可导致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呼吸窘迫或心功能不全,并有贫血、消瘦等表现。
四、特异性癫痫、痴笑性癫痫是下丘脑错构瘤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痴笑样癫痫属于间脑性癫痫的一种,表现为发作性傻笑,持续四五秒或数十秒然后突然停止,每天可发作数十次。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李春光
CT检查一般能发现错构瘤。
通过CT检查,患者可以发现肿块密度不均,脂肪较多,这对医生的诊断更有帮助。除CT检查外,患者应该注意进行其它检查,大多数肾错构瘤患者的肿瘤靠近集合系统,如果肿瘤破裂,很容易引起血尿,并且在尿液检查中可以发现尿液隐血的情况。尤其是双肾错构瘤的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症状,检查中可以发现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的异常。
同时,患者可以进行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以在肿瘤的脂肪和血管中发现均匀分布的密度高回声区,在肌肉和出血部位可出现低回声区。错构瘤的检查非常重要,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对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以恢复患者的一些肾功能。如果肾功能严重受损,应考虑手术治疗。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李春光
错构瘤分为肺错构瘤、肾错构瘤等。怀疑错构瘤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根据错构瘤的不同类型而定。
肺错构瘤患者通常需要做胸部X线,可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密度增高的阴影,多为不均匀,多数位于肺周边。有时出现钙化点,多在中心而且分布均匀,爆米花样钙化为肺错构瘤的典型改变,对肺错构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钙化有助于鉴别恶性肿瘤。此外还需要做肺部CT检查,可以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的结节或肿块性病变,无深分叶征及毛刺征,无卫星病灶。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出现"爆米花"样钙化是肺错构瘤特征性表现。
肾错构瘤患者需要做实验室检查,如尿液检查可有潜血。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X线检查腹部平片、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李春光
小的错构瘤一般不能自愈。
如果患者得了错构瘤,应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其性质,包括彩色多普勒彩超和CT。在一些不典型的肿瘤中,有时可能还需要核磁共振检查。同时,患者可以进行血尿常规检查,以了解肾功能、血尿等情况。无论是散发性错构瘤还是结节硬化性错构瘤,都需要到专家处进行相应的器官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此外,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但患者应该注意,虽然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有破裂出血、休克和危及生命的危险,所以患者应该尽快进行治疗,比如观察等待、手术治疗、动脉介入栓塞、超声下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李春光
错构瘤患者多久复查一次,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是良性错构瘤,可半年或一年进行复查,以避免不完全切除引起的复发和恶性转化。如果是恶性肾错构瘤,一般建议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进行复查。目前,治疗肾错构瘤的手术方法很多,包括开放性错构瘤切除术、腹腔镜错构瘤切除术和射频消融。
肾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肾脏疾病,一般无复发、转移等恶性肿瘤倾向。因此,一旦发生该肿瘤,如果肿瘤较小,可以保守治疗和观察。但如果肿瘤直径较大或有明显症状,如压迫周围器官、疼痛、破裂等,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应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此外,患者在术后应该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平时可进行散步、瑜伽等强度不高的运动。
B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2.5亿人。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2万,这一数字反映出HBV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肝癌,作为HB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
然而,尽管已有多种HBV治疗药物问世,这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癌变的风险,且HBV引发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
HBV与肝癌的发病机制
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HBx被认为在HBV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Bx通过降解宿主蛋白Smc5/6来促进病毒复制。Smc5/6是宿主细胞中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其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DNA损伤的积累,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研究小组,包括关场一磨特任临床医师、大塚基之讲师和小池和彦教授等,针对HBx对Smc5/6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HBV产生的HBx不仅促进病毒复制,还可能通过降解Smc5/6来抑制宿主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人类样本、小鼠模型和HBx过表达细胞进行实验,发现当宿主蛋白Smc5/6被HBx降解时,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显著降低。DNA损伤的积累被广泛认为是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Smc5/6被降解的细胞中,肿瘤形成能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使用化合物尼塔佐克仑(Nitazoxanide)抑制HBx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Smc5/6的降解,从而恢复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一发现为HBV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通过抑制Smc5/6的降解,可能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新的癌变预防概念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HBV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的一部分,还提出了“通过Smc5/6分解抑制药物来预防癌变”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的成果已于9月1日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版上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研究支持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得到了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和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多个机构的支持。AMED的肝炎等克服实用化研究事业中,研究团队围绕HBV cccDNA维持相关宿主因子的全面鉴定和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探讨HBx的功能:进一步研究HBx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其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2. 开发新型药物:基于Smc5/6分解抑制的概念,开发新型抗HBV药物,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 临床试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HBV感染和肝癌风险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促进早期筛查和治疗。
结论
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的挑战,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对HBV及其相关癌变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减少HBV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最终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肝病防治状况。
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HBV及其引发的肝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10901.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1年9月 来源:u-tokyo
ChatGPT的基础技术,Transformer提高了精度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检验部的讲师佐藤雅哉(消化内科医师)、消化内科的助教中塚拓马、副教授建石良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池和彦、教授藤城光弘等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消融术(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后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并首次证明了使用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模型比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RFA作为肝癌有效的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然而,肝癌的复发率较高,且存在预后不良的肝癌,因此治疗仍面临挑战。准确了解RFA治疗后肝癌的预后对于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ransformer,作为ChatGPT(生成预训练Transformer)的基础,已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性能。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有望更准确地评估RFA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肝癌预后估计的报告。
使用Transformer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预测,除了肝癌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多个领域,未来的其他领域应用也备受期待。本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学术期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线版上发表。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来源: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动态医科学联合研究团队的高级研究员岛康之(研究时),团队负责人中冨浩文(杏林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学教授),客座研究员太田仲郎,脑神经医科学联合部门的冈部繁男(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神经细胞生物学教授),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癌症基因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笹川翔太,团队负责人中川英刀,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脑神经医学专业的脑神经外科学教授齐藤延人,以及山梨大学医学部生化学讲座的特任助教金然正和教授大塚稔久等国际合作研究小组,首次从人类脑动脉瘤样本中鉴定出与脑动脉瘤发生相关的重要体细胞基因突变,并建立了基因导入的小鼠脑动脉瘤新生与抑制模型。
本研究成果有望为目前仅有开颅手术或血管内导管治疗的脑动脉瘤治疗提供药物治疗这一第三选择的可能性。
此次,国际合作研究小组分析了外科手术中切除的脑动脉瘤的基因,鉴定出405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在这些基因中,90%以上的样本中确认突变的16个基因与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发现其中6个基因的突变在囊状动脉瘤和纺锤状动脉瘤中均有共通之处。
此外,在这6个基因中,最常见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基因突变被导入小鼠,证明了PDGFRβ基因的突变确实会导致纺锤状动脉瘤样的扩张,并且通过全身施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这种动脉瘤化。
参考来源: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30615.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6月 来源:h.u-tokyo.ac
本文在2024年11月进行了内容更新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