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发现一小伙在诊室门口来回走动,并不时向诊室里张望,待没人后才走进诊室,坐在小木凳上,双手紧握,眼神闪躲,欲言又止,我便细心引导,一番交流才明白,原来小伙想咨询男性结扎的利弊,但又羞于启齿,才有如此举动。
大多男性可能与这位小伙一样对于结扎手术不太了解,也许会对男性结扎产生恐惧和担忧,如:“结扎后自己会不会变娘炮”,
“结扎后能不能射精”,
“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性生活”,
“结扎就像古代太监一样”等等。
01
什么是结扎?具体怎么操作?
结扎的全称是输精管结扎术,指通过手术方式,在阴囊两侧将皮肤切开,分离出双侧输精管,在离睾丸稍远处剪断,并剪除 0.5cm,将输精管两断端结扎,将输精管送回阴囊,再缝合皮肤。一般术后 2-3 天是出血水肿期,1 周即可出院,男性结扎术比女性结扎术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历时短、安全性高。
图片
02
结扎后还有精子吗?
做完手术后,睾丸还是会产生精子,不过因为输送精子的管道断了,精子不能输送出去,最终它会被分解、重吸收,重新被人体利用;结扎不会影响射精,只是射出的精液里没有精子,大部分是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的液体。
03
结扎会影响性生活吗?
结扎只是扎输精管,又不是扎你的大香蕉,既不会影响性快感,也不会影响勃起功能和激素分泌,当然不会影响啪啪啪啦。
目前研究暂未发现在规范男性结扎术后会影响其性功能,如确实发现术后性功能下降,除少数术后并发症外,绝大部分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
04
手术后是不是可以不戴套啦?
术后初期还是戴套比较安全,术后 3 个月内,精液中可能还含有精子,因为结扎前就有精子存在于切口远端的管道中,还是会有一定的几率怀孕,当然在连续 2-3 次精液检查中未发现精子,那就可以彻底摆脱套套,放心地冲冲啦。
05
结扎后输精管还能再通吗?
可以在显微镜下将断开的输精管重新接通,不过因为输精管比较细,需要医生精细的操作以及精密的器械才能完成手术,使输精管恢复正常的功能,与结扎术相比需要的手术时间更长,输精管再通成功率大概有 50%-70%,再通术后不会立即出现健康的精子,需要一段时间恢复,结扎时间越长,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越差,如果附睾和输精管阻塞,精液中也不会有精子,所以结扎术前还需要谨慎考虑哦。
很多男性朋友为了保护女性同志,会选择男性结扎手术。男性结扎以后是不能生育了,具体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呢?
一、生育的条件。精子与卵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进入子宫生长发育。我们的精子是有睾丸的精曲小管产生精原细胞,发育成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发展为精子细胞,再成为精子。精子再通过睾丸与附睾的连接管道进入附睾。精子在附睾内吸收各种营养,进一步成熟。附睾又通过射精管与精囊腺相连,通过射精管进入前列腺、阴茎排出体外。男性在通过性生活把精液射出,进入阴道。
二、男性结扎过程:男性的结扎是针对附睾上精囊腺连接之间的射精管进行结扎。在阴囊上面,选一个切口,把这个输精管游离出来以后,把它切断,两端分别与结扎,相当于离断。我们睾丸产生的精子进入附睾以后,再不能进入输精管,射精管射出体外了。精子,在阴囊内自生自灭。
三、综上所述,男性结扎以后,我们生育所必需的精子到达不了阴道,所以说是不能再生育了。如果说考虑还要生,第 2 胎或者第 3 胎的人,尽量不要做男性结扎手术。
四、男性结扎手术以后还能不能生育?现代医学的发展由完全不可能变成可能了。男性输精管结扎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面把离断的输精管再次吻合疏通。另外还可以通过睾丸穿刺取精子辅助生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试管婴儿。
文章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在计划生育管控制非常严格的上世纪8、90年代,有的乡镇卫生也可以做女子的绝育手术。
这说明当时绝育措施多以女性为主,在国内各级医院的输卵管结扎技术也已相当成熟。
而男子的输精管结扎,虽然技术同样很成熟,但却受制于泌尿外科医生从业人数等情况的限制,国内开展的相对较少。
那么,男、女结扎中哪种风险更高?谁来做结扎更合适呢?
1、手术风险。
麻醉意外、出血、发热等问题,在男、女结扎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
不过,由于男子结扎的创口更小,操作也更简便,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也更低。
因此,男子结扎的风险更小一些。
2、手术可导致器官损伤的风险。
男子结扎虽然可造成神经、血管、睾丸、附睾等损伤,但几率很小;而女子结扎则有可能导致膀胱、肠道损伤及系膜撕裂等问题,同时几率要高一些。
考虑到男子部位的特殊性,因为器官损伤的风险可以视为均等。
3、术后风险。
男女结扎术后都会出现出血、血肿、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情况。
男子术后,还有可能出现痛性结节、附睾淤积、睾丸炎、附睾炎等问题,偶发睾丸萎缩等情况。
而女子结扎术后可出现盆腔痛、神经官能症、痛经、切口硬结、异位妊娠、肠粘连、月经不调等问题。
综合考量的结果,男子结扎的风险相对要小一些。
4、绝育效果和复通率。
男子结扎自然再通的发生率为0.3—1.2%;而女子结扎的失败率为1.5—17.1%。
借助显微镜等设备,男、女结扎复通手术的复通率都已达到90%以上。
因此,就绝育效果而言,男子结扎的效果要更好。
5、性功能障碍等风险。
不论男、女结扎手术,都有可能因认识不够科学等原因,导致心理影响等情况而出现性功能障碍。
其中,女性结扎术后常会出现的有冷淡、疼痛;如事先未进行健康宣教,男性发生性功能障碍的情况更为突显。
不过相对而言,男人的性功能障碍更好治疗。
所以,二者的风险大体相当。
看到这里,想要做结扎手术的夫妻应该知道,谁做结扎合为适合了吧?!
不过,两口子之间的事,并不能都用数字来衡量的,一切都还是商量着来更为合适。
更何况,避孕的方法那么多,为什么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呢!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结扎是大家经常提到的绝育手术。越来越多的男性为了爱护妻子,会选择去做结扎。结扎后,“小蝌蚪”去了哪里呢?
男性结扎是指将输精管进行结扎,使睾丸产生的精子无法进入精液内而排出体外。这时,男性便开始担心,精子是不是就蓄积在睾丸里了呢,那睾丸岂不是要肿起来了?答案是不会的。实际上,精子对于人体来说就是一个小的细胞。未被射出的精子会在存精囊中存活1个月左右,之后它就会被身体内的其他吞噬细胞所吞噬并分解和吸收。按照中医的角度来讲,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精能化血,血又能去滋养头发。同时,精还能生髓,髓又能生骨,使骨骼坚韧。简单来讲,精子都转化为了对于身体有益的物质,去滋养身体,并不会一直蓄积在那里。
憋尿不一定会尿道炎,憋尿次数多、频率高、个人卫生差、体质弱时,更易引发尿道炎;而偶尔憋尿、频率低、卫生好、体质强时,相对不易引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1、憋尿次数
若憋尿次数频繁且较多,比如每天多次长时间憋尿,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当细菌数量增多后,就有可能沿着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如果偶尔憋尿一两次且憋尿时间不长,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能能够应对,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尿道炎。
2、憋尿频率
高频率的憋尿如每隔几天就频繁长时间憋尿,会使尿道和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潴留的不良状态,这会反复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降低黏膜的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袭并引发炎症。
较低频率的憋尿如一个月内仅有几次短暂的憋尿情况且身体整体状况良好,平时又注重饮水和个人卫生等,那么相对来说引发尿道炎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即使是低频率憋尿,也不能完全排除引发其他泌尿系统问题的风险。
3、个人卫生
当憋尿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相结合时,更容易引发尿道炎,如果憋尿后不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细菌容易在尿道口滋生并进入尿道。
若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即使有偶尔的憋尿行为,在排尿后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如用清水清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勤换内裤等,那么憋尿引发尿道炎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4、身体体质
对于身体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憋尿更容易引发尿道炎,这类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当憋尿导致细菌有机会滋生繁殖时,身体可能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这些细菌,从而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身体体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人,相对而言对憋尿引发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憋尿,只是在相同的憋尿情况下,他们可能比体质差的人更不容易患上尿道炎。
预防尿道炎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滋生繁殖及尿液反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停留机会。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还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
抗抑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多汗等,往往在服药的前几天明显,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在最初阶段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且大多数患者描述恶心是一个短暂的不良反应。
服药的前 2 周是最容易停药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良反应可能先出来了,患者主观感觉用药后"更糟糕了"。那么开怎么办呢。
如患者在服药第 1 周出现诸如胃肠道反应、困倦、焦虑等不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这是很普遍的且多是阶段性不持久的;
若服药后不良反应长期存在但程度不重,如出汗、便秘、体重增加等,如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明显则继续用药,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如不良反应明显时,比如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评估不良反应是否抗抑郁药物所致,必要时尽快减药、换药。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部分或完全消除时,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用药可能成瘾,或由于病耻感,觉得吃药就意味着有病,于是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个阶段建议多跟医生沟通,获得专业支持和帮助,规范治疗。
妊娠或计划妊娠妇女、产后抑郁是否使用抗抑郁药物
对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即可;
对轻度⁃中度抑郁症患者,建议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
对重度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抗抑郁药治疗,目前孕妇使用最多的是 SSRIs 类药物 。研究显示 ,除帕罗西汀外,孕期使用 SSRIs 类抗抑郁药并未增加胎儿心脏疾病和死亡风险,但可能增加胎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SNRIs 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如果产后开始使用 SSRIs治疗 ,应避免使用氟西汀,因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更容易排泄到母乳,其半衰期长达 1~2 周,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有蓄积效应 ,其他SSRIs 类 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如病情严重不用药疾病的波动也会增加孕妇和胎儿风险,需要权衡沟通药物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获益与不治疗的风险。
【健康科普】孩子坐不住好动是什么原因?孩子坐不住,总是好动,似乎身体里藏着无尽的活力,动作敏捷而充满活力,时而蹦蹦跳跳,时而手舞足蹈,一刻也停不下来。
孩子的这种好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具体表现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注意力分散
孩子的好动往往伴随着注意力的不集中。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或作业的完成上。然而,由于好动,他们容易分心、走神,导致对知识的吸收不完整、不准确。这种注意力的分散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二、课堂秩序破坏
孩子的好动还可能在课堂上造成秩序混乱。他们可能难以安静地坐着,会打断老师讲课或同学学习,甚至破坏课堂秩序。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氛围,还会干扰到其他同学,降低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困难
由于好动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课堂秩序破坏,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处理知识,从而在理解、记忆、应用知识方面出现问题。这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进一步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心理健康影响
此外,好动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上的不如意而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社交问题
在学校的不良表现也可能影响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交问题。他们可能因为好动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健康科普】孩子坐不住好动是什么原因?孩子的好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行为干预、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孩子的症状,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科普】孩子不停的清嗓子是什么原因?这可能是众多家长都曾遇到过并感到困惑的问题。
孩子不停地清嗓子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解析:
慢性咽炎:
症状:由于咽部黏膜慢性炎症,孩子会感到咽部不适,如干燥、发痒、有异物感等,从而频繁清嗓子。
治疗: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按医生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扁桃体炎:
症状:由于慢性扁桃体炎、双侧扁桃体肥大以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导致喉咙异物感,孩子会有咽干、咽痒等感觉,导致频繁清嗓。
治疗:可用中成类药物和抗感染药物控制症状。
反流性咽喉炎:
症状:可能与胃食管返酸有关,表现为咽喉部有咽部堵、异物感,有黏痰附着,经常爱清嗓等症状。
治疗:建议去消化内科进行对症治疗,采用抑酸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同时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刺激的食物。
过敏原:
过敏体质的孩子可能因为吸入灰尘、花粉等过敏原,导致咽部不适,出现清嗓子症状。
治疗: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减轻过敏症状。
孩子长时间大声说话、吃零食、喝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咽部不适,引起清嗓子。
改善: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少吃零食、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
抽动症:
症状:除了清嗓子外,还可能有眨眼、耸肩、耸鼻子等其他伴随症状。
治疗:这是儿童精神科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抗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比如盐酸硫必利片等。
【健康科普】孩子不停的清嗓子是什么原因?孩子清嗓子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找出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预防感冒等疾病,有助于减少孩子清嗓子的发生。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 50%~85%,其中有 50% 患者的复发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 发生。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
(1)急性期治疗(8~12 周):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抑郁症状完全消失的时间>2 周)、促进各项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巩固期治疗(4~9 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 3)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目前认为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均需要维持治疗。对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应该至少维持治疗 2~3 年,这些患者包括第 3 次及以上的复发患者、有明显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者发病年龄早或者有家族史的患者。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原治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