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哪些因素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作者: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谭兴容
主要内容:一方面就是血糖浓度的高低,对胰岛素有影响,但血糖升高的时候,胰岛正常人群就会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使血糖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当血糖升高降低的时候,胰岛素分泌就会降低,因此血糖也不会降得太低。
第二方面胰岛素的分泌,还和进食的物质类型有关系,比如进食蛋白质的物质的时候,血液中的氨基酸水平就会升高,从而也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同时在进餐以后,目前来说研究最新的胃肠道的激素,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比如胃肠道激素包括,胰升糖素样肽1这一类的物质,它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还会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从而来调整血糖,除了前面的激素影响,以及进食差影响以外,胰岛素的分泌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比如下丘脑垂体对胰岛素的内分泌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血糖降低的时候就会刺激下丘脑中枢,刺激它分泌一些升糖激素,或者是肾上腺激素,这些升糖激素来调节,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在临床上胰岛素样生长因简称 IGF,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其二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人体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90%主要是来自于人体的肝脏,主要是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存在,也就是以 IGF-BP 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生长以及细胞分化增殖。而有的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偏低的情况,多见于儿童,这种情况的发生多见于肝受体不足、生长激素抵抗以及生长激素不足,具体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检查,只有一个生长激素偏低不能够诊断什么,只是可以提示可能存在某种疾病,建议到内分泌科进行详细的检查,其中包括甲状腺功能的检查、性激素水平的检查的、生长激素水平的检查、骨骺线 X 线的检查,肝功能、血糖以及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同时也要检查脑垂体、肾上腺等,如果确定为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在骨骺线没有闭合之前是可以应用生长激素来进行治疗的,可以皮下注射生长激素达到治疗效果。
第二,在治疗方面也可以补充钙剂、鱼肝油等促进生骨骼发育,提高生长激素水平的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也非常重要,要保证三餐的营养均衡,保证肉蛋奶的摄入,避免挑食,日常三餐应该合理搭配,可以多吃一些蛋白质以及含钙的食物,避免吃过于油腻以及不健康的垃圾食品,体育锻炼方面可以进行有氧的运比如慢跑,慢走,爬山,骑自行车之类。
喝一杯清爽可口的自制果汁,可以助消化润肠道,补充一些营养。水果富含大量天然植物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以调节解毒酶的活性,改善激素代谢,具有抗菌抗病毒的能力,并且发挥着延缓衰老的作用。水果中含有很多维生素,微量元素,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不过果汁跟直接吃水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打成果汁以后,一些残渣就会丢掉了,膳食纤维比新鲜的水果就少了,果汁里的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也会损失不少。果汁中的糖分会更快进入血液,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速脂肪的堆积。
如果直接吃水果,水果中的很多健康成分,比如果胶、纤维素等膳食纤维、抗氧化的多酚类物质、有机酸等,会吸收的更好。因此还是直接吃水果比较好。即使是自己榨的果汁,也不能起到和完整水果同样的功效。
你了解胰岛素吗?它如何分泌的呢?
胰岛素是一类蛋白质激素,这就决定了它的生物制剂特性,对温度比较敏感,过高的温度(如30℃)和过低的温度(低于0℃)都可以导致胰岛素变性,从而失效。另外,它对不少酶也很敏感。这也是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的原因,因为它进入肠道就被消化吸收了,而无法发挥其降低血糖的效果。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内部的胰岛细胞分泌的,它有几个特点:
1.正常人的胰岛细胞中储备胰岛素约200U,每天分泌约40U.
2.即使空腹(8个小时以上没有吃任何含热量的食物)时,血中依然有一定浓度的胰岛素。
3.在收到食物刺激后,胰岛细胞可以释放5-10倍以上的胰岛素,来降低饭后经肠道吸收入血的葡萄糖。
4.胰岛细胞合成和释放胰岛素的速度受血糖浓度的影响,血糖浓度越高,胰岛素合成的速度就越快。
5.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
6.对于1型糖尿病的儿童,因自身免疫等原因破坏了能合成和释放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血中的胰岛素含量明显降低,即使在饭后也无法明显增加其含量,故血糖较高。
7.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胰岛素的浓度变化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发挥作用的能力降低了,因此,即使胰岛素浓度正常,血糖也会升高。
1.使用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体内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并非化学药物。人体的机体活动及各项生理机能的事先离不开胰岛素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至于有些糖尿病人用上胰岛素以后停不下来,例如1型糖尿病,完全是病情所需,而绝非是胰岛素成瘾。
2.使用胰岛素说明糖尿病已经到了晚期。
1型糖尿病因为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诊断初期就需要使用胰岛素。一些初发的2型糖尿病由于早期血糖比较高,有时需要短期应用胰岛素来解除高糖毒性。另外,糖尿病患者一些特殊的时期,比如感染、围手术期、妊娠时,也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待特殊时期过后,仍可以换回口服药物。
3. 打了胰岛素,就不用控制饮食。
各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所能处理的血糖负荷是一定的。良好血糖控制的基础是规律的饮食及运动习惯。无论用了多少的降糖药物,只要饮食不适当控制,血糖都是无法控制平稳的。
4. 胰岛素一定要放在冰箱里?
并非所有的胰岛素都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如果胰岛素未开封,需要放在冰箱2-8℃冷藏;如果已开封,只要阴凉干燥保存,室温下20℃左右,不超过25℃,是可以保存30 天的。
胰岛素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按胰岛素按作用、起效快慢和维持时间分。主要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以及预混胰岛素。
- 超短效胰岛素:为人胰岛素类似物,目前使用的有诺和锐和优泌林。
- 短效胰岛素:是最常用的胰岛素,目前使用的有诺和灵 R 和优泌林 R。
-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目前在用的有甘舒霖 N、诺和灵 N 和优泌 N 等。
- 长效胰岛素:也叫精蛋白锌胰岛素,目前常用的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以及最新出来的德谷胰岛素。
- 预混胰岛素:有诺和灵 30R,诺和灵 50R,优泌林 70/30,诺和锐 30 诺和锐 50 等。
根据病人病情、血糖水平和个人用药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胰岛素,以达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目的。
胰岛素性水肿: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失钠,细胞中葡萄糖减少,控制后4~6日可发生水钠滞留而水肿,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水肿。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异常(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发红、荨麻疹、炎症、青紫、肿胀、瘙痒、皮下结节等)。改变注射部位后可自行消失,不影响疗效。
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脂肪萎缩成凹陷性皮脂缺失,多见于女青年及小儿大腿、腹壁等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成硬块,多见于男性臀部等注射部位,有时呈麻木刺痛,可影响吸收,须更换注射部位而保证治疗。
抗药性, 很少数患者出现胰岛素抗药性,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200U,历时48小时以上,同时无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内分泌病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者称为胰岛素抗药性。此种抗药性多因注射胰岛素后血液中产生抗胰岛素抗体,特别是使用动物胰岛素患者容易产生。
了解胰岛素这些副作用对于糖尿病使用有着很重要作用。
胰岛素水平偏高在临床上实际上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胰岛素偏高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而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并且对于女性患者受孕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由此看来,胰岛素偏高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对于胰岛素偏高我们应该怎么办?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缓解胰岛素偏高。
第一,减轻体重
- 很多肥胖的患者都存在着胰岛素水平偏高和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肥胖的女性患者还会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减轻体重非常重要,主要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以及中医理疗方法,还有口服药物减肥的方式,将体内的脂肪减少使胰岛素水平偏高的状态得到缓解。
第二,饮食控制
- 很多胰岛素水平偏高的患者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的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饮食无度和饮食不节,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体内内分泌代谢的紊乱,最终也会导致胰岛素代谢紊乱而出现了胰岛素水平偏高, 为了降低胰岛素偏高,我们平时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多吃清淡新鲜绿叶的蔬菜同时配合粗粮这样效果更好。
第三,药物治疗
- 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有很多,其中包括双胍类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还有 DPP4 抑制剂,其中包括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等、磷酸西格列汀等药物,同时对于新上市的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等药物也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水平偏高有较好的效果。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多样,需依据患者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下是具体介绍:
行为治疗
• 包括定时排尿,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可减少膀胱过度充盈,降低疼痛发作频率。
• 控制液体摄入,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饮料,如咖啡、酒精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 口服药物:戊聚糖多硫酸钠可修复膀胱黏膜的糖胺聚糖层,缓解疼痛和尿频症状,是目前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一线口服药物。抗组胺药能缓解膀胱黏膜的过敏反应,对部分患者有效。非甾体抗炎药及阿片类止痛药等,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 膀胱灌注药物:二甲基亚砜具有抗炎、止痛及促进膀胱黏膜愈合的作用。卡介苗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轻膀胱炎症。透明质酸钠能增加膀胱黏膜的屏障功能,减轻尿液对黏膜的刺激。
物理治疗
•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调节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和尿频症状。
• 磁刺激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膀胱及周围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
• 经尿道膀胱电切术:适用于存在 Hunner 溃疡的患者,通过切除溃疡及周围病变组织,缓解症状。
• 膀胱扩大术:对于病情严重、膀胱容量显著减少的患者,可通过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力,从而改善症状。
• 尿流改道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患者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通过改变尿液流出通道,保护上尿路功能。
癫痫有哪些诊断方法?癫痫作为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多种医学检查的结果。以下是对癫痫诊断方法的详细阐述。
首先,病史询问是癫痫诊断的第一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具体表现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癫痫的类型和病因至关重要。同时,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家族病史,以了解是否存在遗传倾向。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癫痫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以及运动协调能力等,以进一步评估病情。
除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脑电图检查在癫痫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脑电图是通过记录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来评估脑部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在癫痫患者中,脑电图常常能够捕捉到异常的脑电波,这些异常波形对于确诊癫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脑电图检查,医生可以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频率以及可能的病灶位置。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癫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MRI等,它们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帮助医生发现可能存在的脑部病变,如肿瘤、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往往是癫痫发作的诱因之一,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确定癫痫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于部分疑难病例,医生可能还会采用其他特殊检查方法,如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以进一步评估脑部功能和代谢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癫痫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等多个方面。这些诊断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癫痫诊断的完整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诊断方法,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