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我国流行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曾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 3-5 年,短的几个月,长的可达 10 年或 10 年以上。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严重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器官,若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引起眼、手、足的畸形,造成终生残疾。属于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 70 多年的积极防治,我国累计发现并治疗了约 50 余万例麻风病人,麻风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0 年全国 90%的县(市)麻风病患病率已控制在 1/10 万以下,实现了全国以县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如今,我国麻风病感染率极低,但仍有零星散发病例出现。
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麻风病与其他传染病一样,传播也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 传染源: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以多菌型麻风病人为主,其皮肤及黏膜损害处含有大量的麻风分枝杆菌。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传播。
- 易感人群:麻风分枝杆菌致病力不强,多数健康人对其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在麻风杆菌侵入后迅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而不发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麻风杆菌易感。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麻风病。最佳的预防措施是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病人,并予以联合化疗。当密切接触未经治疗的、处于传染期的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减少患麻风病的危险。
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应该怎么办?
麻风病的症状包括如下几点:
- 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醉酒”面容。常伴眉毛稀疏脱落及面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 皮肤上出现任何形式和颜色的皮疹、浅色斑、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像癣,但不痒,使用治癣药物治疗无效。
- 皮肤麻木、不出汗,感觉障碍,特别是皮疹和斑块处,常伴有周围神经粗大。
- 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 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 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 口角歪斜,不能做吹口哨动作。
- 眼睛闭不拢,似兔眼。
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上症状,同时来自麻风高发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应该尽早前往当地综合医院皮肤科或者疾控中心咨询就诊。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贻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失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机会!
麻风病的诊断与治疗
麻风病诊断需要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组织液查菌和病理以及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 等,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研究开展的麻风病早期诊断技术包括:基于麻风菌 DNA 特异基因片段的 PCR 检测技术和 Real timePCR 检测技术;基于麻风菌特异抗原的血清 ELISA 检测技术和全血胶体金检测技术等。麻风病早期诊断有助于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减少畸残。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是导致人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与导致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是弟兄俩。但麻风分枝杆菌为人低调,喜欢长期潜伏,机会合适后就侵犯人类的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麻风分枝杆菌只喜欢在人类的身体里寄居,如果患了麻风病却不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就可能将麻风病扩散出去,为虎作伥。
怎样才能预防麻风病呢?
目前麻风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密切接触未经治疗的处于传染期的麻风病患者时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可以减少患麻风病的危险。麻风病虽然可怕,但95%以上的人对麻风分枝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分枝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
麻风病(汉森氏病)主要影响皮肤、神经和粘膜(身体开口内柔软湿润的区域)。
该疾病可引起皮肤症状,如:
皮肤变色的斑块,通常是扁平的,可能是麻木的,看起来褪色了(比周围的皮肤颜色浅)
皮肤上的肿块、皮肤厚、僵硬或干燥、 脚底无痛性溃疡、 面部或耳垂无痛性肿胀或肿块
眉毛或睫毛脱落。
神经损伤引起的症状有:
皮肤受累部位的麻木
肌肉无力或瘫痪(特别是手和脚)
神经扩张(特别是肘部、膝盖周围和颈部两侧的神经)
可能导致失明的眼部问题(当面部神经受到影响时)
汉森氏症患者胸部的神经受细菌感染,皮肤下的神经增大,皮肤上覆盖着暗红色的斑块。这片皮肤摸起来麻木了。
粘膜疾病引起的症状有:
鼻塞
流鼻血
由于汉森氏病影响神经,可能会发生感觉或感觉丧失。当失去知觉时,诸如烧伤之类的损伤可能不会引起注意。因为你可能感觉不到对身体有害的疼痛,所以要格外小心,确保身体受影响的部位没有受伤。
如果不及时治疗,晚期麻风病的症状包括:
手和脚瘫痪
由于再吸收而缩短脚趾和手指
脚底慢性不愈合溃疡
失明
损失的眉毛
鼻子毁容
有时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有:
疼痛或神经脆弱
受累部位周围发红和疼痛
皮肤有灼烧感
初二的语文老师唐昕每次批改周记时,总能看到几个扎眼的字词,“我真的会谢”“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悟了”……这些经历让唐昕觉得,有必要对这些网络烂梗采取措施,防止其影响学生们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和习惯。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也会影响和塑造思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网络用语与我们已有的语言表达进行对比,比如,在谈及“YYDS”时,口语中有“好厉害”“棒极了”等表述,书面语言则有“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等成语,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语言的差异性。
同时,平台要加强对不良信息和网络黑话的监控,学校和社会组织也要开展网络语言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规范网络用语的意识,让孩子们在健康的语言环境中成长。
10月21日,河南商丘。一20多年酒龄男子两天一小酌,三天一大醉,喝酒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就在两年前,他突然感觉到左侧胯部隐隐作痛,保守治疗也未见好转。1个月前,更是痛得无法下地行走,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详细查体并完善检查后,他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医生团队在综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以及病情后,决定为其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医生介绍:在股骨头坏死病因当中,有33%是酒精性引起的,30%是激素引起的,还有30%是外伤性引起的。
近日,一位宝宝跟奶嘴告别,仪式感满满~网友:原来仪式感是与生俱来的~
怀孕会对女性大脑有什么影响#,普通人感受到的“一孕傻三年”究竟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怀孕对女性来说除了外表的变化,内在又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2024年9月16日,《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对这个黑匣子最全面的窥探。
随着孕周的增加,女性大脑皮层灰质体积缩小、皮层厚度下降,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多个区域的体积也在缩小。在研究对象怀孕的第九周,他们分析的400个脑区中有80%的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出现了减少,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怀孕结束,平均缩小了4%。
“怀孕期间的大脑缩小并不一定是坏事,并且可能使大脑变得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艾米莉·雅各布斯说,怀孕的激素激增可能会导致大脑里一些有用物质的削减,以优化信息处理,这一变化在某些青少年大脑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我们最为常见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优点是方便经济普遍有效,依从性好,持续时间长。
但药物能够到达肿瘤局部的浓度小,所以对肿瘤的局部作用也小。但是全身的毒副作用较大。为了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减少全身的副作用,对于一些肿瘤可以采取特殊的途径进行给药化疗。
影响药物局部有效浓度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肿瘤的体积,因为体积大的肿瘤常常会有区域血供不良,也导致药物浓度低。这一问题呢,可以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所在部位解决。
比如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肝动脉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射到肝脏肿瘤部位,而达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药物就很少。副反应也就很小。
腔内化疗包括胸腔,心包腔内的化疗,治疗癌性积液,有些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还有T4期的胃癌和大肠癌,术后腹腔内应用化疗药物氟尿嘧啶和顺铂等,进行腹腔化疗,对于种植性转移的控制是有益的,但全身不良反应却很小。
还有比如膀胱癌的灌注化疗。都可以使局部浓度高,全身药物浓度低。
还有比如鞘内注射给药。因为人体存在诸多屏障,比如血脑屏障和血睾丸屏障。肿瘤细胞可以生长,但抗肿瘤药物却不能到达。这些屏障阻挡大分子的生物制剂不能透过。而肿瘤细胞能够侵犯这些屏障,并通过这些屏障到更远的地方生存。
有些肿瘤,比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全身肿瘤达到了完全缓解。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就是因为屏障的存在。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给药途径的方法,就是腰椎穿刺鞘内给药或在头皮下埋植注药囊,将抗癌药物注入脑脊液。
剂量强度指的是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而不计较给药的途径。还有一个就是相对剂量强度的概念,指的是使用的剂量与标准剂量之比。
由于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因害怕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副反应随意。降低剂量强度,特别是做辅助化疗时候,也许患者当时是可以接受的,但给治疗远期效果带来隐患。
一般来说这是不允许的,在我们治疗中至少要达到有效的剂量强度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否则疗效达不到,副作用却依然存在。
临床上存在量效关系的肿瘤,一般只见于淋巴瘤,睾丸肿瘤,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少数肿瘤。在治疗的时候量越大,疗效愈大。这也是临床上应用大剂量化疗的基础与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细胞因子的开发与使用,新药的研发与投入使用。比如造血刺激因子可以使高剂量化疗引起的骨髓功能恢复期进一步缩短。有可能是对化疗抗菌的血液系统疾病,甚至某些上皮肿瘤缩小和长期无病生存。
所以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最大耐受剂量强度是至关重要的。
精子是由前列腺、精囊腺等部位生成,当精子出现畸形率较高时,一般会导致正常的生育功能受到影响,需要了解精子的畸形率,判断是否出现了异常情况。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