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桓台县马桥镇中心卫生院梗阻性黄疸又称外科性黄疸,是临床较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胆汁由胆管排入肠道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胆汁淤滞、酯型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由于胆汁及其诸多成分不能流入肠内(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导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血流改变及一系列包括体内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改变,对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胆管因多种原因发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胆管内则有大量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胆汁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内胆红素增多(胆汁酸盐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黄疸。1.肝外胆管梗阻包括肝外胆管阻塞,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病、术后胆道狭窄、胆管癌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肝外胆管受压,如胰头癌、肝胰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淋巴结(癌肿转移)压迫等。2.肝内胆管阻塞肝内胆管阻塞又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滞与肝内胆汁淤滞。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癌栓(多为肝癌)、华支睾吸虫病等;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性病毒性肝炎、药物胆汁淤积症等。胆管因多种原因发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胆管内则有大量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胆汁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内胆红素增多(胆汁酸盐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黄疸。,胆囊,治疗原则:对症,抗感染,解除梗阻,治疗原发病。多采用抗感染、利胆的治疗方式,必要时需谨慎性手术治疗。 1.感染所致淤积性黄疸 抗感染治疗,去除病菌,清除内毒素血症是最重要的措施,也可考虑在抗感染的基础上慎用糖类皮质激素。另外,熊去氧胆酸、S-腺苷甲硫氨酸亦可使用。 2.药物所致淤积性黄疸 首先是立即停药,黄疸一般在停药后数周内清退,但有少数慢性病例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黄疸才能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3.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治疗一般可用抗组胺类药物,也可使用胆汁酸结合树脂和消胆胺,糖类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疗效均难以肯定。 4.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所致的淤胆 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胆管病(AI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3种疾病,治疗上应分别处理。 (1)PBC和AIC:一般控制瘙痒和脂肪性腹泻,淤胆者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及钙剂,主要使用糖类皮质素效果较好,有减轻瘙痒、降黄、降酶(ALT、AKP)作用。 (2)PSC的治疗:糖类皮质素和青霉素胺效果不明显,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人工支架肝移植。,肝细胞性黄疸,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TBIL)增高(>34.2μmol/L),结合胆红素(BRD)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50%,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固醇(TG)升高,血清总胆酸(TBA)增高。(2)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轻微升高,大于正常上线10倍时提示胆管或胰腺恶性肿瘤。(3)尿检查: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壶腹周围病变引起低位胆管梗阻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胆道外病变定性有较高价值。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直视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有无病变,显示胆管梗阻部位、阻塞程度、胰管显影情况;还可行乳头肌切开取石及放入支架内引流等。4.CT检查CT检查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和病因诊断有较大意义。梗阻的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呈树枝状分布的条状低密度,增强无强化;扩张胆管的形态有枯枝状、残根状、软藤状。5.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MRCP可以无创的显示肝内、外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对于明确梗阻部位和判断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