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北京协和医院心理治疗专家

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基地。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三年名列。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好的医学中心”。一百年来,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立院为国、立医为民、立学为真”的协和品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人物,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医院创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提炼出了“学术、品质、人文”的百年协和内涵;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党建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目前,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编职工4300余人、两院院士3人、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5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平台6个、国家“双”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2年手术量5.9万例、年出院病人11.3次。先后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集体”“全国基层党组织”“全国抗击新冠肺炎集体”等称号。同时,医院还承担着支援欠发达地区、国家重要活动医疗和突发事件主力医疗队的重任。协和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在新百年新征程中,协和人将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方向,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医院”,为全生命周期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建设成为领航中国医学发展的“国之重器”而努力奋斗。。

万林 主治医师

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包括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躯体相关精神障碍,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等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好评 100%
接诊量 72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包括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躯体相关精神障碍,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等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更多服务
孙娅京 住院医师

精神科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精神科
更多服务
姜忆南 主治医师

各种类型的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焦虑,广场恐惧),强迫障碍,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各种类型的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焦虑,广场恐惧),强迫障碍,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更多服务
赵晓晖 主治医师

睡眠问题、心身和情绪障碍的药物、心理及行为的综合诊治,长期从事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和科普宣传。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睡眠问题、心身和情绪障碍的药物、心理及行为的综合诊治,长期从事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和科普宣传。
更多服务
曹锦亚 主治医师

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生物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整合治疗。尤其针对:焦虑谱系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殊恐惧障碍,疑病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躯体疾病合并的精神心理相关问题。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生物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整合治疗。尤其针对:焦虑谱系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殊恐惧障碍,疑病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躯体疾病合并的精神心理相关问题。
更多服务
段艳平 住院医师

综合医院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及问题,如心境障碍的诊治,包括抑郁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焦虑、应激相关问题的药物治疗、短程心理治疗。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综合医院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及问题,如心境障碍的诊治,包括抑郁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焦虑、应激相关问题的药物治疗、短程心理治疗。
更多服务
朱丽明 主任医师

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迟缓、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功能性腹痛、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便秘、腹泻、腹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迟缓、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功能性腹痛、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便秘、腹泻、腹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情绪低落,失眠,30岁男性,疑似抑郁症。
8
2024-10-31 16:28:42
心理性勃起障碍,紧张时勃起困难。
64
2024-10-31 16:28:42
阳后出现胸痛、心慌,疑似心理因素,但需排除其他疾病。
29
2024-10-31 16:28:42
我想咨询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用药建议。
28
2024-10-31 16:28:42
25岁男性,上台紧张,想用药缓解。
32
2024-10-31 16:28:42
性生活硬度不够,心理紧张
70
2024-10-31 16:28:42
记忆力减退,无过敏史、无其他疾病史,未服用其他药物。
48
2024-10-31 16:28:42
女性,38岁,因母亲去世,感到悲痛欲绝,心理压抑,胸口憋闷,呼吸困难。
59
2024-10-31 16:28:42
患者感到焦虑,担心自己会生病,寻求医生建议。
66
2024-10-31 16:28:42
73岁女性患者,出现焦虑症状,未就医用药。
35
2024-10-31 16:28:42

科普文章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而青少年时期是癫痫的高发期。除了生理上的影响外,青少年癫痫患者也常常面临心理上的困扰。因此,对于青少年癫痫患者的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癫痫患者的心理问题

1. 自尊心受损:由于癫痫的发作和症状,青少年患者可能会遭受他人的歧视和排斥,导致自尊心受损,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

2. 焦虑和抑郁:癫痫的不可预测性和 频繁发作 性可能引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3. 睡眠障碍:癫痫的发作常常在夜间,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学习。

4. 学习问题:由于疾病的影响和药物 不良反应, 青少年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影响学习成绩。

5. 社交障碍: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被人歧视或担心癫痫发作时被他人发现而避免社交活动

二、青少年癫痫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

1. 认知行为 治疗 :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 家庭治疗: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对患者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 团体治疗:通过组织患者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分享中获得支持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4. 睡眠指导:针对患者的睡眠问题,可采取睡眠限制、放松训练等措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5. 学习支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如辅导课程、记忆训练等,帮助患者提高学习效率。

6.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克服社交障碍,提高社交能力

三、心理治疗注意事项

1. 建立信任关系:心理治疗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2.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都有所不同,应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是患者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对患者心理健康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长期追踪:心理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患者的长期追踪和管理。治疗师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 康复 效果的可持续性。

5. 关注药物 不良反应: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药物 不良反应 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6. 预防 频繁发作: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注重预防癫痫的 频繁发作,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少诱发因素等措施降低风险。

7. 关注生活质量:除了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外,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等目标。

8. 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癫痫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心理咨询热线、患者互助组织等。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不同的学者做出过不同的阐释,发展至今已衍生出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流派。在这些不同流派的理论指导下,也随之发展出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作为来访者,在面对眼花缭乱的流派时,往往会感到迷茫。

 

那么,目前常见的流派都有哪些?什么流派的咨询师适合自己呢?

 

 

 

心理咨询中,有哪些常见的流派?

 

1.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经过了其追随者的发展与扬弃,成为了心理咨询的三大流派之一。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重视潜意识,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其潜意识所操控。人们的心理异常源自于早年的创伤性事件,而心理咨询则是使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帮助人们察觉其无法意识到的内心冲突,进而治疗人们的心理创伤。

 

2.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主要内容有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ET), 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CBT),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治疗(CBM)。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会影响人的行为,行为又会反作用于认知。而治疗过程则是通过放松训练、正念等方法,挑战患者的负性认知,修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过程,对储存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与现实相适应。      

                                                                                                                       

3. 人本-存在主义疗法:

 

人本-存在主义疗法包括了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两个部分,由于其历史联系,它们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初[1]。罗杰斯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存在主义疗法的重要形式,通过尊重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得来访者发挥人的特有潜能,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的自我实现。

 

 

作为来访者,该选择什么流派?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几个知识:

 

(1) 现在大部分的咨询师都是接受过多个流派的培训的,只学习某一种流派的咨询师较少。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整合不同的优势,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发挥不同流派的优势,帮助来访者获得自我成长。

 

(2) 对于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确实有更合适的治疗方法。例如暴露与反应疗法擅长治疗强迫症,辩证行为疗法擅长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对于大多数来访者而言,并没有哪一个流派的心理咨询更有效。心理咨询之所以能起到作用,往往是因为不同流派之间的共同要素所导致的。这些共同要素包括(I)来访者对于获益的期望(II)良好的资访关系(III)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外来视角的解释等等[2]。这些共同要素可以(I)激发与维持来访者的期望(II)疏导来访者情绪(III)提供新的学习经验(IV)增强来访者自我效能感(V)提供机会[3]

 

(3) 不同来访者,会偏好不同风格的咨询师。有的来访者希望得到咨询师直接的建议,找到自身问题的根源;有的来访者希望可以得到咨询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自己缓解压力。不同风格的咨询师,对于同一流派的理论,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运用。对于咨询师而言,他们本身也会选择与自身风格相符的流派进行学习。所以,关注咨询师的流派,不如关注咨询师与自己的匹配性,选择契合度高的咨询师,有助于让自己更好的得到帮助。

 

总结:

 

综上所述,除了一些极为特别的心理问题确实存在最合适的疗法,对于大部分来访者而言,不同流派的咨询效果都是相似的。同时,大部分咨询师都会接受多个流派的培训,并会在咨询过程中结合不同流派的优点,以整合的视角面对来访者的问题,以达到最好的咨询效果。

 

所以,作为来访者,不必拘泥于咨询师的流派,而是应该关注咨询师的咨询理念与风格,找到与自己契合度高的咨询师。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公众号,原创作者:张晨

 

问: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吗?

 

答:心理咨询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出现问题并求助解决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问:心理咨询要做多长时间?多久有效?

 

答:心理咨询按时长可分:1.短程咨询(1-3周);2.中程咨询(1-3月);3.长期心理咨询(3个月以上),具体咨询时长需视问题严重程度,和咨询师沟通后决定。研究发现,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至少有75%以上的人都能够得到改善。

 

 

问:心理咨询费用多少?哪里有免费咨询?

 

答:目前心理咨询市场平均价格:400-800元/小时。

 

 

目前也有线上免费心理咨询:

 

1.天音公益咨询:http://www.skyyin.org/

 

2.蚂蚁心理咨询服务:微信公众号“蚂蚁心理咨询服务”

 

3.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http://www.ydl.com/ask/

 

 

问:首次咨询需要注意什么?

 

答:

1.准时赴约。这不仅是对咨询师尊重的表现,也是认真对待自己问题的标志判断来访者是否适合接受心理咨询师的评价指标之一;

 

2.真诚陈述。如不要修改事情的真实经过、自己与其他人的真实感受,可能会妨碍咨询师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3.如有需要,在隐私上可以做必要隐瞒。如隐瞒工作单位、他人姓名,咨询师会尊重隐私权。

 

 

 

问:咨询过程中觉得没用怎么办?

 

答:分为3种情况:

 

1.在咨询过程中发生了潜意识抗拒,如感觉总有地方“不对劲”,或者约定时间无法按时赴约,属于逃避心理问题的表现,需要尽力克服;

 

2.和咨询师沟通的过程总是感到“不舒服”,导致原因可能是匹配度不足,可以提出转介;

 

3.如果是自身有精神类问题,不能仅靠心理咨询手段解决,需要求助医院。

 

 

问:抑郁症做心理咨询需要注意什么?

 

答:需要注意抑郁症严重程度。重度抑郁时先用药物控制症状,等进入平稳期有所缓解再考虑心理咨询;中度抑郁时采用药物如心理咨询同步进行;轻度抑郁时进行心理咨询无特别注意事项。

 

 

参考:心理咨询指南(微信公众号:抑郁研 究所 ) 

 

(1)对象不同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异常的病人。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提出的灰色区概念认为: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如果把心理正常比作白色,把精神病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灰色区”。灰色区可谓非器质性精神痛苦的总和。灰色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区和深灰色区:浅灰色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是心理咨询的对象;深灰色区是各种变态人格和神经症,是心理治疗的对象。


(2)内容不同 心理咨询主要解决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而心理治疗主要诊治某些病人的异常心理,如神经症、性变态、人格障碍、行为障碍以及心身疾病等。


(3)目标不同 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即通过心理咨询,使来访者摆脱心理困扰,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提高发展水平;而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纠正异常心理,即通过心理治疗,消除或缓解病理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治疗 NEC#心理治疗后恢复期#心理治疗后的随诊检查
22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
 
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治疗师的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及特意安排的情境,可以使病人或来自普通人群的“咨询顾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心理治疗能够对躯体内的过程产生影响,基础在于,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尤其是与治疗性咨询在很大程度上互相重叠、相通,助人的目的、机制大同小异,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一般而言,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对象各有侧重——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临床病人,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普通咨客。
 
不过,有时要区分此二类服务对象并不容易,可以下临床诊断的人可能不认为自己是病人,
 
而自以为只需要咨询服务的人实际上需要力度大、系统化程度高的治疗。
 
另外,有的治疗流派认为,治疗师把求助者当“病人”看待,可能会强化本人和其周围的人对于病态的注意,以及相关的负性情感体验。
 
以致产生所谓的“标签效应”,不利于康复,故提出要故意模糊病人与咨客的界限。
 
与其它医疗技术相比,心理治疗与社会人文学科有更紧密的联系,到现在也还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和理论。
 
但正规心理治疗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编造和施行的。
 
Corsini将心理治疗定义为“基于科学的艺术”,意指它既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技术,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创造性助人活动;
 
除了因其与普通人的生活及人伦密切相关而有很强的日常性、世俗性以外,其实施还要符合科学(尤其是医学、心理学、语言科学)、社会文化(主要是伦理、法律)的规范。
 
心理治疗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性的疗病法是最古老的疗病法,其诞生早于药物和手术。
 
利用心理机制治疗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巫术和各种民间疗病健身术。
 
古今中外大多数民族都有此类与心理影响和人际操纵相关的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人际之间、心理过程之间及心身之间的互动规律,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
 
一些传统的、民间的疗法在民间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和市场,有时甚至还会成为在现代社会中颇有影响的“流行疗法”。
 
但这些方法与建立在心理行为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心理治疗相比,缺乏严格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依据,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足;
 
部分方法有神秘主义、超自然的色彩,或盈利、传教、结社的功利目的明确,容易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和社会问题,成为有害疗病术。
 
迄今为止,心理治疗已有300多种流派,大多数可以纳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系统论这四大主干体系。
 
这些体系均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实证依据和操作技术规范,但在运用于实践时又根据临床情况而有很大的灵活性。
 
我国医务人员和其他精神卫生相关人员,对这些流派的主要理论已有一定认识,临床上也在越来越多地运用。
 
心理治疗的形式及主要流派
 
本章将从全科医师、综合医院各专科医师的临床角度,
 
重点介绍超越流派,比较具有普遍实用性的两大方面技术——建立治疗关系的技术与促进变化的技术。
 
因此,不再详细介绍各个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技术(此方面的内容,参见《医学心理学》教材中有关章节),以下仅作简要概括:
 
1.按治疗对象分类:
 
个别治疗(individualtherapy)
 
以单独的患者或咨客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多数治疗或咨询采取治疗师与求助者进行一对一访谈的形式。
 
夫妻治疗(couple therapy)或婚姻治疗(marital therapy)
 
以配偶双方为单位的治疗。可以视为家庭治疗的一种形式。重点处理影响婚姻质量,引起心理痛苦的各种问题,如夫妻关系、性问题。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核心家庭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系统,其中发生的频繁而紧密的人际互动,与个体的精神卫生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该类治疗多以核心家庭为干预目标。
 
但由于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必要时,家庭治疗师还邀请核心家庭之外的大家庭成员参加治疗,甚至会涉及到家庭外的社会大系统的人员如教师、朋友等。
 
集体治疗(group therapy)
 
以多名有相近似问题,或对某一疗法有共同适应证的不同疾病的患者为单位的治疗。
 
按照系统论“总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论点,集体治疗不是个别治疗的简单相加,而是与家庭治疗一样,重视群体成员构成人际系统后产生的“群体心理动力学”现象,利用人际互动来消除病态,促进健康。
 
2.按学术思想分类:
 
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therapy)及心理动力性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
 
经典精神分析是在19世纪90年代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其特征是对于人的潜意识和人格发展,提出了内容十分丰富、复杂的一套心理动力学学说。
 
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可能性,精神分析学说到今天也还未成为公认的科学理论。
 
但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心理治疗领域里最重要的一个流派;无论是心理治疗的理论还是技术,都深深地受其影响。经典的精神分析因耗时太多而不再流行。
 
近40多年以来,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各种短程治疗较为普遍。
 
理论、操作技术和治疗安排、疗程与经典精神分析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思想仍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统称为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
 
行为-认知治疗(behavioral-cognitive therapy )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治疗,主要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为理论基础。
 
认为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通过奖赏或惩罚的体验,分别 “强化”或“弱化”某一种行为。
 
因此,治疗的任务是,设计新的学习情景,使合意的行为得到强化、塑型,使不合意的行为得到弱化、消退。
 
在提出行为主义的早期,这些理论观点主要是基于对实验动物的观察,所以只强调外界刺激与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简化为“S—R”模式。
 
后来人们注意到,人作为受刺激客体所具有的内在心理过程,如认知过程,在由外来刺激引起行为反应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S—O—R模式);
 
适应不良的或者病态的行为之所以形成并维持下来,与一些非理性观念或推理方式有关,如“非此即彼、以偏概全、情绪化、灾难思维”等思维歪曲。
 
因此,新近的行为治疗已不再是机械、非人性化的操作,不仅仅对外显行为感兴趣,
 
而且注意认知因素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了对内在心理过程的干预。
 
人本主义治疗(humanistictherapy)或咨客中心治疗(client-centered therapy)
 
以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类治疗方法,重视人的自我实现理想、需要层次,重视人的情感体验与潜能,提倡治疗师应该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以平等、温暖、关切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咨客或病人。
 
代表性先驱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系统治疗(systemic therapy)
 
近50年来,伴随着系统论、控制论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强调个体与人际系统间的心理动力学关系的治疗方法。
 
特点是其对系统整体、对人际系统中各种互动性联系的关注;
 
与其它疗法关系密切,有很好的兼容性,但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和技术。起初,系统治疗是作为家庭治疗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
 
后来,系统思想不但逐渐影响了大多数家庭治疗师,而且还作为一种基本思想,被接纳进入个别治疗、集体治疗和大型组织-机构咨询之中,成为日益重要的一类治疗。
 
心理治疗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语言使用情况可分为言语性技术和非言语性技术,后者包括音乐治疗、绘画及雕塑治疗、心理剧、家庭塑像;
 
又比如,可根据干预的强度、深度、紧急程度,分出一般支持性治疗、深层治疗、危机干预,等等。
 
 
图片
正确掌握和使用心理治疗
 
近现代心理治疗是由西方人发展起来的。
 
标志着古老的心理性疗病术升华为心理治疗的最重要里程碑,是19世纪上半叶对流行疗法“麦斯默通磁术”进行的科学观察和解释。
 
当时,欧洲流行由奥地利人麦斯默发明的“动物磁性疗法”。
 
成千上万病人因为相信麦斯默让他们握在手上的金属棒,接通了身上的磁场而感到许多症状迅速缓解,因而对此疗法的奇迹深信不疑。
 
但是,动物磁性直到今天也未被证实。
 
当时有法国、英国医生通过亲自观摩、体验这种疗法,并对病人实施相似的操作技术,却证明“动物磁性”这种概念实际上只是充当了诱导催眠现象的心理媒介的角色,起到暗示的作用。
 
那种疗法的奇迹般疗效实际上是集体性催眠现象。
 
换句话说,“磁性”是否真的存在并不重要,而对这个概念所抱有的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施术者的崇拜、依恋,
 
还有对于“奇迹”的期待和周围人们的互相影响,造成了心身方面的积极感受。
 
这说明,施术者在内容层面“说什么”,没有其与被施术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得重要。
 
这一发现,成为近现代心理治疗的先导,催生了精神分析理论,成为精神病学、心理学中的常识。
 
由于心理治疗的上述特征和背景,初步接触心理治疗的医学生常觉得,这是个使人感到神奇却又让人困惑的迷宫,不知道入口在何处,也不清楚从何下手;
 
极端的态度是否定心理治疗的价值,以为药物、手术或其它物理、化学的方法才是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
 
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迄今没有系统化培训和执业执照制度,心理治疗尚未成为有影响的专门研究领域,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使人们一方面觉得心理治疗神秘;
 
一方面又以为它和亲友、邻里或上下级之间的安慰、劝导、教训等人际帮助形式差不多,甚至效果还不如打着各种科学或宗教旗号的流行疗法。
 
的确,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识别各种迷信的或伪科学的疗病健身术。
 
尤其是防备那些滥用心理学机制进行欺骗性说服和人际控制的现代巫术、骗术和魔术,仍然很不容易。
 
医务人员应该掌握心理治疗,在各个临床领域正确运用,并向大众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一般而言,科学的心理治疗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由具有社会认可身份、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在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卫生机构、场所实施;
 
・以助人、促进健康为目的,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利益;
 
・遵守技术规范和伦理原则,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滥用、误用;
 
・对治疗过程及其后果能够控制、查验,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能进行合理解释,不使用超自然理论。
 
参考专栏:心理治疗的文化屏障和文化亲和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治疗是家喻户晓的治疗形式,
 
大众早已习惯了在有心理问题或痛苦时求助于它;
 
甚至在患躯体疾病而合并心理问题时,也乐于接受精神科师、临床心理学家的相关会诊或辅导。
 
在欧洲的德语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瑞士,“心理治疗医学”。
 
通过立法的形式,成为一个重要的专科领域,以及执业医师、临床心理学家必须通过的一大门培训课程,保险公司也支付治疗费。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已逐渐将心理治疗接纳为与药物、手术、物理等疗法地位相当的一类疗法,普及程度和理论技术水平正在提高之中。
 
但还有许多人,包括医务人员,不知道或是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
 
中国人在心理疗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中医的“情志学说”就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心身统一观念和心理治疗理论;
 
中医典籍里记载过许多精彩的案例,表明不少中医十分善于利用积极的心理因素来祛病养身。
 
现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专业人员都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对这方面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本土化”的整理和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现代意义的心理治疗。
 
日本的森田疗法,中国的悟践疗法、道家认知疗法,以及由西方人从印度瑜伽术改造而来的生物反馈疗法,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例子。
 
以上现象提示,由于心理治疗不是一般的医疗技术,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有些方面能够解释和处理中国人的问题,也即与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
 
而有些方面却不一定符合东方人的情况,有时会引起误会和反感,影响推广和使用,需要作适合国情的修正与发展。
 
 
图片
心理治疗的效用及其机制
 
心理治疗的用途与疗效
 
人类使用心理方法治疗疾病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成功经验已很多。用科学研究方法考察现代心理治疗的效果,结论也是肯定的。
 
结合M. J. Lambert 和A. E. Bergin 对2000多篇论文的荟萃分析,对心理治疗疗效问题可以作出如下的回答:
 
(1)不同类型的神经症患者,都可以得到心理治疗的有益帮助。
 
治疗能够缓解症状,不仅加快自然的治愈过程,还常常提供新的应对策略和对付未来问题的方法。
 
(2)神经症、儿童少年期的情绪和品行障碍,患病率较高,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适应证。
 
成人的其它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和心身性障碍,包括一些与躯体疾病、创伤相关的适应问题、情绪障碍等,也常常根据情况,需要心理治疗作为唯一的、主要的或是辅助的治疗。
 
(3)正规治疗的疗效一般是持久的。
 
专业心理治疗的疗效,优于一般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和安慰剂。
 
(4)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在促进治疗变化方面有巨大作用。
 
如人际性、社会性和情感性因素。
 
治疗师的个性影响有时超过操作技术。信任、温暖、悦纳和智慧的个人魅力在治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5)治疗师以及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心理治疗并不是使人人都收益。
 
除了病人方面的因素,治疗师方面消极的个性特征、应用技术不当,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对病人造成伤害。
 
心理治疗产生疗效的机制
 
良好的治疗效应,是通过一般性的(或基本的)治愈机制和特殊的治愈机制而实现的。
 
曾文星、徐静在《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一书中论述过这两种机制。
 
他们指出:“基本的、非特殊性的治愈机制,与治疗者所施行的治疗方式不太有关系,而是超出治疗之学理与技巧而无形中产生的治愈效果。
 
这种治愈机制包括治疗者对于被治疗者所表示的基本关心,病人对治疗者的信任,病人觉得治疗者能作其精神上之后盾,并给予支持;
 
治疗者能替病人栽培对将来可抱有的希望,病人本身想好的动机与期待等等。
 
在施行心理治疗时,这些非特殊性的因素,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会发生很大的功效,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模式时,都宜尽量发挥此基本之治愈功能。”
 
“所谓特殊的治愈机制,乃是治疗者经运用治疗原理,有意地选择执行某种治疗策略及技巧,希望产生特别的治疗功能。
 
因此,随着治疗模式不同,各种治疗方式有其特殊之治愈机制,并特别去运用,有目的性地让它发生。”
 
无论是基本的还是特殊的机制,均是通过治疗师与被治疗者之间发生的有效而积极的交流才实现的。
 
医生的任何言行,包括不沟通、不交流、无所作为的“阴性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对患者产生影响。
 
在医患关系中,医师与患者不可能不交流,差别只在于这种人际互动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患者。
 
一位医生如果主动追求积极的、建设性的互动,那么其言行举止实际上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开始发挥基本的治愈机制。
 
临床案例——药物治疗的安慰剂效应: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医生处理同一个患者时,患者对于医嘱的依从性大有差别,甚至遵嘱服用不同医生开的同一种药物时会出现不同的疗效反应。
 
这是因为药物的疗效由生物效应和心理性的安慰剂效应两部分构成。
 
医生与患者间发生的交流行为在质量上不同,疗效中的“安慰剂效应”所占的比重就会不同。
 
医生要有意识地但又适度地扩大这种效应,使自己对患者的心理性影响力得到更加自觉的发挥,用以处理一些特殊病人的复杂情况。
#心理治疗 NEC
7

考生从小学到博士各门各类速来我处加油,电话视频面访,上海杭州两地,用催眠、眼动脱敏认知再加工、认知行为调适等方法,必要时用药,以提升记忆,放开联想,祛除焦虑,敏捷思维,准确操作,让考生发挥潜能,为自己加分!

近 40 年的临床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中,我看到许许多多头脑聪慧、学业良好的学生,原本能象我一样,考上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然后在工作中把兴趣责任一体,愉快而充实的生活。可是他们因种种来源的不良影响,或者来自身体,或者来自心理,或者来自家庭社会环境,导致考场失利,功败垂成,令人扼腕痛惜。我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促进成长为抓手,以积极心理学的现代治疗技术为方法,取得了无数良好效果。

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既然大家都不蠢,合作起来岂不美哉!

 
原创 yh 海的心理工作号 今天
理解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的诠释
 
 

 

 
 
在儿童青少年的临床心理治疗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父母开始时并不承认我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持续一段时间,儿童的问题越来越来外显,开始出现行为层面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归因儿童自身出现了问题,父母认为导致儿童目前的状况,是儿童自己的原因,当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形成整个家庭的核心问题是父母的的焦点被转移到孩子,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呈现出一种儿童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因素所带来和造成的,为此父母通过各种各种方式来改变和改善自己。在意识的层面,父母好像已经改变了自己过去的问题,认识的自己的问题。但在另一个层面而是认为我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改变了自己过去所做的具有偏差性的问题和行为,你为什么还没有好呢,那这就是你的问题了,这种潜在的态度,往往通过一些行为和对待儿童的态度的方式来表现表达。
 
在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中,在实际的临床中,我们经常发现儿童青少年来访者的父母否认儿童存在某些心理上的问题,而采取忽视儿童的表达,在这一点上更加给患者带来了心理冲击,进一步的感到外在的和内在孤独,不被理解,加深了心理的创伤,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开始采用划自己的手臂、掐自己的胳膊、打自己的脸,通过身体的疼痛来缓解心灵的痛苦感。这种自残的行为在破碎家庭中的儿童青少年中更加常见.。
 

 

 
在心理治疗师帮助青少年来访者面对其父母所具有的问题时,需要治疗师引导患者去面对其父母所具有的问题,让患者理解父母的问题,这样的理解绝非是让来访者转向去反对他的父母。而是为了引导来访者更好的去理解他的父母,以另外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他的爸爸与妈妈。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患者加深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哪怕他所面对的是无可改变的。当然治疗师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他不需要把所经历的事情,患者所经历的事情都解释的表里如一期待来访者完全的确认。在工作中共情患者的过去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治疗师能够感受到青少年的这种愤怒与谴责。
 
同样治疗师也无需苛求自己,对这种这些感受到的所有都必须做一个全面和清晰的诠释。当然,如果治疗师觉得有必要,就这种感受和体验,与患者做解释和诠释此类事件时。处理的方式应该是在某种层面上去认同那些有问题的父母。而不是把儿童青少年所带来的因素归因到父母的身上。这一处理方式的原因是因为治疗师的假设指的目标是让患者产生领悟和理解。治疗师需要去假设对这些父母,他们已经对他们自己已经具有了必要的领悟,他可以让别人来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当时的动机。在形成牢固的移情关系的基础上,治疗师对来访者所说的话,就象征着这样的父母,要对他们子女所说的。
 

 

 
 
 
 
简介:岳海
 
                医师(卫健委)
 
                心理治疗师(卫健委)
 
                心理咨询师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
 
                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理事
 
                华人分析联会会会员
 
备:欢迎您向我咨询
#心理治疗 NEC#心理治疗后恢复期#心理治疗后的随诊检查
17
如果没有治好我,那就证明你是个失败的治疗师 ——治疗中的反移情问题
原创 岳海 心理治疗师 海的心理工作号 10月26日

 

 
 
 
近期的案例讨论中,一位刚进入心理治疗实践不久的年轻治疗师,遇到了治疗中她无法克服的情绪体验,以及给她带来强烈的无法胜任感,无法继续当前的咨询工作。她的咨询者是一位聪明而有成就的,具有分裂一样特征的女性患者,在治疗中经常会抱怨她,我不想每周再来一次,你总是每次都说我,访谈的费用都不给我优惠,甚至我因为某些事而忘记了咨询,你也会收我的费用,患者有的时候还抱怨治疗师,有的时候你这种收费是对我就是一种剥削,我感觉有时候你还不太重视我,你在乎的是你收取的费用,如果我不交费,你肯定会离我而去,我来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感觉你对我没有一点帮助,你根本就治不好我,甚至你只会让我觉得你很冷漠和傲慢,这些抱怨和攻击性的语言,在开始时激起了治疗师的内疚,慢慢的也让治疗师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种我不想再收取你的治疗费用,我们中断这些治疗吧。
 
 
 
在心理治疗中,这种富有攻击性的表达,某些患者总是从这种隐蔽的或者公开的方式试图去击败他的治疗师,这通常呈现了治疗中的移情,没有经验的年轻的治疗师,非常容易产生这种负性的反移情,是对治疗中的移情反移情的认识及处理不恰当,非常有可能带来治疗的阻碍,甚至是整个治疗的中断及失败。有工作经验的临床治疗师会在治疗中采取谦逊的态度和适度的治疗热情,以尽量减少这这一类有关的具有负性影响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情况,治疗师需知道知晓,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临床治疗师,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治疗成功与否的情况,同时保持对病人的适度的关心的态度,这将有助于维持整个治疗关系以及保护治疗师自己抵御这种常见的移情性的攻击,如果你没有治好我,那证明你就是个失败的治疗师,这种移情性的攻击对治疗师的职业工作会带来压力,每位治疗师在他的临床职业中都会反复遇到此类的移情。
 
图片
 
 
 
对心理治疗师来说,治疗中的容纳与处理反移情,必然要求,治疗师在功能上的分裂一半要去做出反应,要去感受,要去共情,而另一半要同时的自我观察,已协助并形成对案例的解析,在自体心理学中这成为经验的贴近与经验的远离,移情和反移情系来源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治疗师和患者的精神内部,也来源于双方在活动场中的互动,这种观点是现代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主体间学派的观点。
 
 

 

 
 
 
另外受反移情的影响,这也许会带来另外一种治疗中的风险,这种反复性移情可能会导致治疗师产生对治疗关系以及治疗工作本身的厌烦以及行为上的退缩,以及希望患者能够中断治疗这些隐蔽的潜意识愿望,会传递出一种拒绝和抛弃的态度,那么对治疗中有边缘性的,精神病性的,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的患者,这很有可能会带来增加他们自杀的风险。
 
因此治疗师对反移情的识别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治疗师应该如何识别及处理反移情呢,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患者的情感反应。过去反移情只是指治疗师对患者的移情,这种移情被认为是治疗师对患者的移情作出的反应,这也通常认为这是治疗师的,来自潜意识的冲突,而不是患者的冲突。但是根据最新的主体间一些理论的观点,移情和反移情是特定的治疗双方共同缔造出来的独特产物,这些观点表明移情和反移情系来源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患者和治疗师的精神内部也来源于双方在治疗场中的互动。
 
那么在治疗中,治疗师对反移情该如何处理。在这里Robert对反移情的处理已有极好的总结。
 
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保持清醒。
 
不要从心里感觉到认为患者的感受是针对自己的。
 
不要将反移情见筑行动。
 
利用反移情所形成的内在感受,以协助形成总体的解释和理解。理解这些愤怒和敌意。
 
要经常审视自己的对治疗中的情感反应,并将之作为了解患者心理动力的重要线索。
 
对待一些人格障碍层面的患者,移情和反移情是用来诊断患者自体和客体表象分裂的重要手段。
 
 

 

 
 
 
简介:岳海
 
                医师(卫健委)
 
                心理治疗师(卫健委)
 
                心理咨询师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
 
                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理事
 
                华人分析联会会会
#心理治疗 NEC#心理治疗后恢复期#心理治疗后的随诊检查
19
治疗的位置
   
 

 

 
 
 
 
为了完成每年的医学继续教育的学分,参加了一个精神疾病的培训班,培训过程中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今天的课时间较短,下次我从病房里找几个不同的精神病人让你们看看。”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弗洛伊德挂在他诊室的那副著名的画作。由此更是让我对治疗中治疗师位置的思考。
 
 
 
 
 
在心理治疗中,尤其是精神分析背景下的治疗,治疗师位置的不同体现了认识的和观念的不同。下面主要谈谈经典的和自体的。在现代关系视角下,强调主体性是自体心理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独特观点的核心。经典分析理论的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哲学基础是非常明显的对比。经典分析背景下的治疗师是作为一个科学的观察者,保持一个科学独立的位置,这个位置能够从根本上使治疗师最大程度上的不卷入治疗中的患者。这个位置的要求是因为经典分析理论相信治疗师必须在一个自由的位置上观察和探索。治疗师需要在探索空间之外而不是在探索空间之内。经典分析背景下的治疗师在治疗中是需要坚持匿名、节制、和中立的态度。这些技术的指导方针保证了治疗师维持在独立、公正的客观科学家的位置上。强调观察的治疗师和被观察的患者之间确定的分离感是非常重要的,理解患者是从一个有特权的、权威的、外部的优势位去了解和体验患者的体验的意义。

 

 
 
 
在后续的现代的精神分析,尤其是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治疗师这个有特权的、外部的优势位被认为是并不存在的,观察的治疗师和被观察的患者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分离感,双方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持续的互向影响的,这也体现了主体性的强调,尤其是治疗师的主体性。也表达了其对人类功能运作的普遍方式和治疗关系的基本看法。人终身都是深深的地互相依赖与影响的。同时这个位置的不同也表明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关注的治疗中的中心,自体客体需要的满足,以及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技术的变革和社会断裂带来的影响,所导致的疏离感、碎裂感和孤独感,随后寻找的新的意义和活力的理解及治疗方式。因此在自体的背景下,治疗师在治疗的关系中,二元关系的双方被认为是,彼此帮助对方满足持续的自体客体需要,这个关系是为了维持患者的成长和利益,当然这个相互性也可以被理解为并被期待是具有非对称性的。
 
 

 

 
作者简介:岳海
 
                 医师
 
                 心理治疗师(卫计委)
 
                 心理咨询师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
 
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理事
 
华人分析联会会会员
#心理治疗 NEC#心理治疗后的随诊检查
43
作为一名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大夫,也因为有着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背景,时不时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对我有请求:谁家的谁谁可能有精神异常,作为朋友,能不能帮个忙,伪装成他家熟人上门看看?又或者,家属安排好了一个地方,请我隐藏身份到场,对“嫌疑人”察言观色、旁敲侧击,看能否判断一下病到什么程度了?更有甚者,给出超过社会咨询机构的出诊价格,要求上门提供心理治疗,理由是因为孩子小,要上学,时间紧,更怕去医院被别人看到不好。
 
 
 
 
 
 
我面对要求出诊的情况第一反应是婉拒,倒不是因为自恃身份,不能放下身段去出诊帮忙。我的考量在于,这样私下出诊,有违我们职业的专业性,在如上情形下,等于放弃了自己医生的身份与病人接触,也默认成为跟家人同坐一条板凳的人。首先,如果被病人识破了,将来怎么再转换为医者角色继续给其治疗?其次,这样侧面接触病人,是很难就病人患病后的内心体验进行直接交流的。设想一下,闹腾腾的饭桌上,你去问坐在身边的病人,最近心情不好,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情没有?是否场面很奇怪?所以,隐藏身份去看病是不可能获得足够信息去进行诊断的,也更不可能去跟病人谈到到治疗问题了。
 
在医疗机构内,我身着白大褂,身份清晰,是医生,而不在医疗机构看病,我的医生身份不够清晰,而且周围的气氛也不正式、不严肃,即使病人充分暴露了病情,也可能并不会认真对待我的意见、建议,在这些随意的场所看病,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看病过程其实是有仪式感的,排队,取号,对医生说真话,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家属和病人的依从性。
 
再有对于最后那种情形,孩子病了,学业重,父母担心声誉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又允许,想在孩子有空时约医生上门治疗,心情可以理解。可从专业角度来看,首先,愿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动机很重要。所以关于心理治疗,前辈曾说过:“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深以为然。如果孩子自身没有求助动机,但家人硬要孩子接受心理治疗,效果不会好。其次,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与稳定的设置相关,设置指的是是治疗的场所、时长、频度等等,这样根据病人的需要上门服务型是绝难产生治疗效果的。所以非常赞同一位同行说过的话:“父母已经成了病人的奴隶,我们绝不能也成了病人的奴隶,那样最终只会害了病人。”
 
看完这篇文章,能否让曾经觉得我“不够朋友”、“瞎清高”、“摆架子”的你多一些对我们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了解呢?最后,作为精神科医师,我们希望大家正视精神疾病,人吃五谷杂粮,自然也可能得病,而我国各类精神疾病人数超过一亿,已经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了,所以当怀疑自己或家人有了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请及时来专科医院就诊,我们会尽全力为您提供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