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创建于1919年,前身为芷湘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2015年12月,浙大一院对医院全面托管,增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嵊州分院”(简称“浙大一院嵊州分院”)牌子。医院占地面积190.5亩,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总投资10.43亿元。现有职工1643人,在编职工1135人,设有44个临床、医技科室,29个病区,开放床位1000张。正高职称100人,副高职称194人,中级职称63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7人。2022年,总收入9.75亿元;医疗收入7.96亿元,同期增长3.89%;门急诊人次134.05万人次,同期增长4.79%;出院人次4.96万人次,同期增长6.69%;门急诊均次费用227.79元,同期下降3.26%;出院均次费用9361.84元,同期下降0.58%;三四级手术量4770例,同期增长16%,全省三乙综合医院第9名;CMI值为1.0075,全省三乙综合医院第9名;RW≥2占比0.60%,全省三乙综合医院第7名。医院顺利通过三乙等级医院复评。2020年国考成绩显示,医院监测指标排名332位,等级B++,得分678.4分,排名靠前179名,2021年国考成绩继续保持B++。中西医结合肿瘤康复学学科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骨科学、神经病学为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心脏介入学、颅脑外科学为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内镜创新团队为绍兴市第四批重点创新团队,嵊州市重点学科15个。国家级委员3人,省级常委2人,省级委员80人,绍兴市级副主委及以上49人,绍兴市级委员240人。高水平科研、论文数呈上升势头。2022年科研项目立项共计35项,其中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4项、绍兴市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4项、嵊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7项。2021年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92篇,其中SCI论文53篇。2022年,成功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2项、省级继教项目8项、绍兴市级继教项目43项。2023年立项国家级继教项目7项,省级继教项目5项,绍兴市级继教项目(上半年)43项。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名单,围绕“千县工程”20大中心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在浙大一院的引领下,医院成立了8个浙大一院名医工作站,建设了脑科中心、胸痛中心、微创中心、浙大一院浙东肺部肿瘤诊治中心(嵊州分院)、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心等九大中心。2019年10月,胸痛中心以高分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2021年5月,医共体甘霖分院成立胸痛救治单元,是绍兴市首家通过验收的胸痛救治单元。2020年1月,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评审,成为绍兴首家“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2022年4月,医院顺利通过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建设项目复审。2020年11月,卒中中心成为“国家级卒中防治中心”,申报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及一级癫痫中心。2020年12月,心衰中心成为绍兴市首家“国家标准化心衰中心(示范中心)”。创伤中心,患者在抢救室滞留时间缩短到1小时,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效率。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2022年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达99%以上。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重症孕产妇救治成功率达99.9%。2021年5月,医院成立“前列腺癌一体化诊疗中心”。2021年6月,心胸外科成为绍兴地区唯一一家快速康复示范病房,目前术后康复平均时间在绍兴市前列。2019年1月,医院与上海九院骨科“联姻”,戴尅戎院士工作站落户我院。2021年1月,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共同成立“临床与肿瘤联合研究中心”。2022年10月,肿瘤放射治疗科开科,直线加速器投入使用,嵊州市肿瘤诊治中心成立,将有力地提高医院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和综合治疗能力。2023年3月,通过温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评审。开展山海协作,医院与青田县人民医院协作交流,签订协作书。深化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两大主题,在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即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院系统,按照“5+3+3”标准创建。2020年8月,通过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四级乙等测评,为绍兴市首家;2022年11月,电子病历评级五级通过省级初审。开展医共体云平台建设、5G联合病房建设,通过云化部署实现信息互通、远程会诊、远程阅片、互联网医院等各项功能实现智慧医疗;依托5G互联网开展移动护理、移动查房、床边结算,将信息系统延伸到患者床边。推进现代化后勤管理,2020年,医院先后成为绍兴市卫生系统首家使用智慧消防管理的单位、首家省级“四联三防”示范点和首家“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实现能源管理系统化,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CQC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完成“智慧食堂”建设,医院实施智慧停车。创设“901890”后勤一键化服务,开通总务仓库网上申领工作,优化后勤办事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服务,2020年,医院引进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服务(SPD),为绍兴市首家,在首届全国医用耗材SPD案例大赛上荣获第五名。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医院急诊综合楼(二期)建设项目,2022年9月正式动工,工期650天,预期2024年底投入使用。医院连续三年被国家卫健委评为“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在中国县域健康大会上荣获“学科建设卓越奖”;被全国医院建设大会评为“中国最美医院”。我院志愿服务队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医院先后荣获嵊州市“市长奖”和“高质量发展奖”、国家“爱婴医院”、“浙江省计量物价信得过单位”、“省级文明医院”、“浙江省健康促进医院”、“浙江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浙江省健康促进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优秀医院”等荣誉。视网膜动脉炎是一大类累及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典型地表现为眼底灰白色血管鞘、渗出、出血、视网膜水肿等改变,仅侵犯动脉或静脉较少见。多数是两者均受累。常伴有视网膜血管炎的眼部或系统性疾病有:中间型葡萄膜炎、病毒性视网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病等。,1.免疫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沉积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炎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已发现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发生中起作用。但多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不是特异性地针对视网膜血管的。 2.细胞免疫反应 已有研究发现,迟发型过敏反应在一些视网膜血管炎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激活的CD4+细胞、CD8+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以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并引起一系列反应导致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眼,对视网膜血管炎,应寻找系统性病因,对因治疗。Eales病,早期可试用糖皮质激素。可采用激光光凝视网膜病变血管及缺血区,常需多次。对持久的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应作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术。视网膜血管炎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血管炎的严重程度、病因及其引起的并发症、伴有的全身性疾病等来决定。如果患者仅有轻微的视网膜血管炎,不伴有黄斑囊样水肿和明显的玻璃体炎症反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严重的缺血性病变,可以不给予任何治疗但需进行严密的观察;如发现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等改变即应立即给予治疗;由感染因素所致的视网膜血管炎,应尽可能确定致病的微生物,并给予特异性抗感染治疗;如确定出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炎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在治疗上即应全盘考虑不但要控制视网膜血管炎,还要控制这些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引起患者全身严重并发症的全身性疾病;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视网膜缺血、毛细血管无灌注,往往需借助于激光治疗,以消除无血管区。如果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积血,在药物治疗控制炎症的情况下,应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等治疗。,注意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相鉴别。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的一种坏死性视网膜炎,可发生于正常人,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典型地表现为周边部进展性、全层坏死性视网膜炎,以闭塞性动脉炎为主的视网膜血管炎,中等度以上的玻璃体混浊和炎症反应。后期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无,1.常规检查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血清中IL-2、可溶性IL-2受体IL-6、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升高往往提示患者有全身性疾病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vonWillebrand因子水平升高往往提示血管炎处于活动状态。 2.免疫学技术 为了排除或确定一些感染性视网膜血管炎,如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所致的血管炎,应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试验和其他免疫学技术测定特异性抗体,尤其是确定IgM型抗体。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病原体的DNA对感染性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注意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3.其他辅助检查 (1)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FA)可以显示受累血管的荧光渗漏及血管壁染色。血管充盈迟缓或者不充盈,血管充盈呈节段状。视网膜可以有无灌注区,其周围有微血管瘤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严重者可以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晚期呈强荧光。 (2)眼内活组织检查虽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怀疑感染、恶性肿瘤和类肉瘤病等时,应考虑进行此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