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创建于1953年12月,是省属事业单位,副地级建制,归口甘肃省卫健委管理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甘肃省城乡居民医保、甘肃省省直医保、兰州市医保、兰州市工伤医保定点医院。2007年至今托管甘肃省卫健委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院及省中研院共有内设机构165个,其中行政处(科)室31个,临床科室95个,医技科室8个,中研院科级机构31个,实际开放床位2097张。医院占地面积108亩。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与七里河桥交汇处分设为东、西2个院区。西院区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418号,西临王家堡社区,南面甘肃省第一干部休养所,北靠吴家园社区。东院区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306号,东邻安西路小学,南面七里河体育场,北靠吴家园社区。东、西院区由跨街廊桥“针药传奇”相连。院区毗邻七里河建兰路商圈,周边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与兰州中心步行距离500米,与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站口步行距离800米,兰州公交6路、35路、105路、109路、118路等在附近换乘。医院在兰州市城关区开设2所社区门诊,甘南路特色门诊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甘南路579号,省委门诊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平凉路757号。甘肃陇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科研制剂中心)位于白银市银西工业园南京路6号,占地面积101亩,股份制改造后医院持股35%。医院及省中研院共有职工2275名(硕士研究生561人,博士研究生39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者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34名(副高级以上专家472名)。拥有“国医大师”王自立,“长江学者”“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名中医”张志明,“岐黄学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盛华,“全国名中医”廖志峰,“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妍怡等一批在全国和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医学专家。医院有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10名,甘肃省领军人才4名,甘肃省优秀专家7名,甘肃省名中医30名,全省卫生行业骨干人才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优秀青年人才5名。医院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培育项目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省级培育国家中医药优势专科建设项目5个,省级区域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及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19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是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经省卫健委批复成立的甘肃省陇中正骨医院(医院骨科)是全国中医骨伤名科医院,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基地,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设有8个亚学科诊疗中心,27个临床科室,开设病床820余张,业务深度、广度和业务量居西北前列。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以“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为发展思路,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急救等多元一体,开设专科专病门诊140个,开展中医针灸、推拿、外治法、康复理疗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120余种。持续加大投入,建设血液净化中心、生物样本库,装备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64排128层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消化内镜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机器人手术,复杂病例模型3D打印等现代化医疗技术。加强“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治未病体检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从治疗到预防、从解除疾病到关注健康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其中“胸痛中心”已经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认证授牌。加强国际医学交流,注重境外进修培训,选拔多批次专业技术人才赴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修学习,开展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洽谈。与法国等8个国家的医院(医科大学)确立合作关系。在白俄罗斯设立“甘肃格罗德诺中医中心”,承建巴基斯坦岐黄中医中心,马达加斯加中医中心。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医改精神,整合医疗资源,全面实行分级诊疗。经省卫健委批复成立的“甘肃省中医院医疗联盟”,现有成员单位104家。有风湿骨病、脊柱外科、中西医结合消化、肠梗阻、中医护理、脊柱椎间孔镜、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关节镜、小儿推拿技术、矩阵针灸及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等11个甘肃省紧密型专科(技术)联盟。医院被确定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住院(全科医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甘肃省中医护理培训基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07名,承担甘肃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10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博(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近5年来,医院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总计3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科研成果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6篇,其中SCI116篇,EI3篇,CSCD303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48篇。出版专著157部,获得专利107项。由省中研院主办的《西部中医药》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医院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GCP)单位,建有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认证的伦理审查体系平台。自主研发的“杜仲腰痛丸”“消定膏”和“补脑膏”等97种院内制剂,其中43种进入甘肃省调剂使用药品目录,在全省推广使用。针对新冠疫情,“甘肃方剂”研发团队发掘甘肃道地中药材,研发出包括扶正避瘟方、岐黄避瘟方、宣肺化浊方、培土益肺方和益肺健脾方等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系列方药,无偿捐赠支援湖北抗疫,在甘肃省内广泛使用,为抗击疫情、护佑健康做出突出贡献,国际援助白俄罗斯、泰国、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受到良好赞誉。“甘肃方剂”研发团队也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2023年“甘肃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作为全省中医“龙头”单位,坚决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医改精神,坚持“振兴中医”的办院方向,坚持实施“专科、专病、专家、专药、专技”的发展战略,深化“抓内涵、促管理、强基础、优服务”的建设目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平安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持续获得A级,社会百姓满意率稳居前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组团式”医疗帮扶等工作中,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国家医疗应急救援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一系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任务,冲锋在前,救死扶伤,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建院70年共荣历程,医院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创建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医院管理先进集体”“全省医德医风示范单位”“甘肃省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兰州市文明单位”“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急救中心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等时代楷模,“白求恩奖章”荣誉获得者沈为众,“全国先进工作者”“健康中国2022年度最美践行者”“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荣誉获得者等医者典范。“守正创新弘扬岐黄,针药传奇誉满杏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医院将赓续中医药文化血脉,肩负“振兴中医”历史使命,向着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甲中医院努力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书写新的针药传奇!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在糖尿病中,不能用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来解释的心肌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2型糖尿病。该病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之基础上引发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出现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甚至猝死。,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心肌细胞钙转运缺陷、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心肌,治疗包括及时治疗糖尿病、改善微血管病变等对症治疗。 1.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2.抗心衰治疗。 (1)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同一般心力衰竭。 (2)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者,应以钙离子拮抗药为主,加以其他抗心衰治疗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硝酸酯类等。 (3)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心房的应激性起搏功能受损,应用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时应慎重。 3.可以应用曲美他嗪通过优化缺血心肌能量代谢,可能有助于心肌功能的改善,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改善血液凝固性异常。 4.其他:戒烟,合并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纠正。,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鉴别。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要分支存在狭窄性病变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可资鉴别。,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3、忌食油腻食物。,1.实验室检查 (1)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2)血浆渗透压增高,明显超过正常范围。 (3)血液黏度增大,全血黏度(低切)≥10.00,血浆比黏度≥1.70(此项检查随实验室条件和仪器方法不同可能有差异)。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评价心肌病形态结构和心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无临床心衰表现的糖尿病患者,以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为特征,较收缩功能异常出现早且明显。当糖尿病患者并发充血性心衰时,有心脏扩大、左室收缩运动障碍、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等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3.心电图 心电图可正常,也可呈多种心律失常,心房肥大,T波低平或双向改变。 4.X线胸片 多数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大小是正常的,伴心力衰竭或高血压的患者可见左心室增大。 5.心肌活检 可发现特征性微血管病变、间质病变。对疑诊患者可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除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肌病变。 6.其他辅助检查 包括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心肌背向散射积分、磁共振成像等也可用于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