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早已超过肿瘤,跃居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都属慢性病,是由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逐渐出现的一类疾病,而高脂血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血脂的升高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有因遗传因素、高糖高脂饮食导致,也有因肥胖、糖尿病、肝肾疾病等引起,总的来说,血脂的异常升高会加速血管的损伤、硬化、斑块形成,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升高起主要影响,若长时间如此不加以控制,便可出现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冠心病、脑卒中等多见,极大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那么血脂升高后身体是否会发出信号?可惜的是,它一般是不会有代表性症状的!它的存在不为人知、危害不为人知,是个无声的杀手……一般地,下列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血脂水平:①45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②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吸烟者,甚至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②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高脂血症家族史者;③有黄色瘤或黄疣的人;④出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体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体麻木等症状的人。除此之外,建议健康成年人最好每年检验1次,至少每隔3~5年检查1次血脂。
如果血脂升高应该怎么办呢?有研究显示,血液中总胆固醇含量每下降10%,患冠心病的风险可降低20%-30%。因此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血脂升高,应该想办法将它将至正常。
当然了,发现血脂升高不要慌!一般需要按照顺序进行如下诊断与治疗:
1、区分血脂升高到底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一般而言,原发性血脂升高建议接受降血脂治疗,而继发性血脂升高,需找到诱发原因,可能是某种疾病,可能是某种生活方式,需要治愈该种疾病,或者纠正该种生活方式,以间接减低血脂水平。
2、评估当时的血管状态:可以完善血管彩超,如颈动静脉彩超、下肢动静脉彩超等,若有斑块形成,建议积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管彩超,一般建议半年至1年复查1次。
3、改善生活习惯:肥胖是引起血脂升高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肥胖人群亟需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24),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品,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脂、奶油、肥肉等,这里很多人有误区,干脆就不吃动物油,一味食用植物油,然而不饱和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也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因此,建议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为辅,少吃油炸食物才是正确的;除此之外,积极运动锻炼、戒烟戒酒也是预防高血脂的良好习惯。坚持非药物治疗是纠正血脂异常的重要举措,即使已经服用降脂药物,也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
4、积极药物治疗:在采纳运动、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等措施后,若血脂仍未有下降,建议及早就诊,开始接受药物治疗。除了常见的“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等药物以外,中成药中的“血脂康”也是公认的降脂药物,该药的好处在于降低了降脂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风险。
5、耐心等候血脂下降:降血脂与降血压不同,期间不会有症状上的改变,一般需要抽血复查血脂水平才能观察疗效,而血脂的下降是比较缓慢的,这与血脂的代谢方式有关,而一般降脂药需要2到4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因此一般建议服药1-2月后复查血脂水平,调整降脂药物剂量,待药量稳定后,建议3-6月甚至6-12月复查1次血脂水平。一般而言,理想的血脂水平是将LDL-C降至<3.4mmol/L;若同时兼有高血压,建议降至<2.6mmol/L;若患者已经发生冠心病或糖尿病,建议将LDL-C降至<1.8mmol/L。
6、要坚持服药:服药一段时间后血脂可正常下降,患者往往会选择停药,其实就跟降压药物一样,血脂之所以下降甚至正常,也是服药后的效果,若贸然停药或减量,血脂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弹,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遵医嘱减量或停药。
7、服用降脂药物要注意它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肝脏损害和肌肉损害,若用药过程中出现腰腿部肌肉疼痛、牙痛,或者肌无力、乏力、发热、黄疸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肌酸激酶和肝功能,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最后,再次呼吁大家,对于患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基础,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