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简称:北京师范大学医院

公立 一级医院
医院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一、科室设置:1、临床科室:内科、儿科、中医科、理疗科、外科、妇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公共卫生科;2、辅助科室: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B超室、药剂科。二、人力资源配置:在岗职工79人:1、卫生技术人员65人(含退休返聘3人);其中:医师35名;护理人员16名;医技药房人员14名。2、行政及其他人员14人。三、医疗服务保障:校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诸项工作落实基础上,以优质服务、合理收费、良好环境提供各项医疗服务保障,基本满足师生员工及家属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及保健需求。承担着:1、日常门诊医疗服务工作;2、各类传染病的监控、预防、管理及上报工作;3、社区重点人群慢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4、例行年度教职工、入学本科生和硕博生、在读学生等各类人员健康体检工作;5、学校大型活动及各院系所外出保健工作;6、校园内3.6万余师生员工家属卫生宣教等工作。四、地理位置及公交换乘路线:我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院内。来我中心就诊的患者,可以乘坐以下公交线路:1、乘坐16路、22路、47路、88路、92路、304路、331路、345路快车、510路、579路、618路、620路、635路、645路、883路、885路、889路、运通104线等到达北京师范大学东门(铁狮子坟站)。2、乘坐510路、579路等到达北京师范大学西门(杏坛路站)。3、乘坐16路、92路、304路、510路、579路、620路、645路等到达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北京师范大学南门站)。4、乘坐22路、47路、88路、344路快车、345路、345路快车、508路、510路、579路、618路、883路、885路、889路、高铁专线5路、运通104线等到达北京师范大学站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58805128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张丽慧
张丽慧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痛风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药治疗
邵婧
邵婧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的常见病,及急危重症的诊疗。
余倩
余倩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业务专长:1、精神科常见疾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境障碍、睡眠障碍)诊治。2、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的诊疗,常见心身疾病诊疗;3、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4、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及康复;5、婚姻、情感、家庭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及治疗。  
孙晓春
孙晓春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心脑血管疾患,高血压,冠心病,头痛,眩晕,心悸,失眠,汗症,脾胃系统疾病,胃痛胃胀,大便失调,呃逆反酸,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骨关节病,腰腿疼痛,过敏性疾患,过敏性鼻炎,风疹,月经失调 ,更年期综合征,及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理等。
孙立刚
孙立刚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心内科为主的内科常见病
周馨竹
周馨竹

住院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科与心理治疗结合。擅长情感障碍包括不限于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等。 注:“视频咨询”仅限于心理咨询。每次咨询60分钟,既4次15分钟,800元,请悉知。
高甦
高甦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常见内科疾病、老年病、妇科疾病等中医全科诊疗。
田杰
田杰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儿科,全科
患者评价
  • *诗淇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牧峰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嘉琦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照松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水仙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桂珍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芳莹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之颖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嫣红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宝泓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在写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文章之前,想和大家谈谈疾病和健康这个话题。

    我是一名全科医生,曾经在北京急诊量第二大的三甲医院急诊科做过9年急诊医生。每天的工作中,生死很平常,不生不死更加平常。后来做全科医生,接触最多的是慢性病病人。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大夫、我为什么得这个病?

     我也经常思考,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疾病却也越来越多,并且很多疾病出现低龄化的趋势?

    所以,今天,我暂时不谈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胃溃疡等疾病。试着探讨一下为什么?为什么疾病会发生?

    当我翻看各种国内外的医学书籍时,我发现我们的祖先已经给出了答案。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又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当我们受到外界的影,最先出现变化的是情志,精神层面、情绪,也就是中医讲的精气神的神的层面。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出现变化的才是有形层面的物质身体,发热、咳嗽、胃疼、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个在西医系统里面是免疫力。大家想想,免疫力差的时候,是不是外部因素稍有变化(如下雨、刮风、刺激性食物、熬夜)身体就会不舒服?

    是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后,就万事大吉了?

    我是一名西医医生。在十几年的医生工作中,常发现,现代医学有着中医无法比拟的精细和对微观世界的证实。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有时过于执着于对某一个疾病的研究,而失去了整体把握。当破坏了机体整体的运行,局部再完美,又有什么意义?

    而人体各器官,本就是相互影响、和谐共生的。切除扁桃体没什么大不了?一有细菌、病毒来袭,就会长驱直入,过支气管炎进入肺。切除甲状腺也没什么?不仅要长期补充甲状腺激素,更会对心脏有深远的影响。当然如果肠道已经穿孔、消化道出血,该切除病灶、手术治疗还是刻不容缓的。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经常焦虑到,多一分钟都不想等。要求医生药到病除,哪有问题直接切了最好?

    如何“好好地”看病?

    我遇到一部分病人,讳疾忌医,血压血糖都已经很高了,打死不吃药。不过这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一发现自己有某种疾病,从此就不再把自己当成正常人,哪怕他的疾病已经控制,依然天天草木皆兵,恨不得24小时守着医生才能安心。

    这两种是两个极端,都不可取。当身体出现问题时,积极面对,及时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当疾病已经被控制,放松心情,回归到正常心态及生活中。

    根据宇宙的吸引力法则:关注什么吸引什么。当我们将注意力完全放在疾病上面,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疾病。

    所以就回到题目,疾病还是健康?我们要关注哪个。放下对疾病的恐惧和评判,它只不过是提醒你,之前的某种生活或思维方式需要改变了。接纳自己的一切。

    在急诊时,曾有位老师说,你以为是咱们给病人治好了病吗?真正能治的病有几个?大部分时候,是医生给病人维持了一个合适的内环境,他自身的免疫力打败了疾病。也有中医专家曾对我说,中医就是帮助人们将已经不平衡的状态,调整到阴阳平衡,从而治疗疾病。看到问题的关键了吗?治愈你的从来不是专家、先进的技术、药品,而是你自己!

    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只和你自己有关。医生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但并不是医生的选择就最适合你。每个人都是生来健康的,也有能力让自己回到健康的状态。

  •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诊断方法饮食调理主要危害主要特点

    疾病概述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本病由日本人桥本策于 1912 年发现,故以其名命之称桥本氏甲状腺病,简称为桥本氏病(HT 或 AIT)。由于桥本氏甲状腺病病人颈前呈现甲状腺肿,因而临床常称为桥本氏甲状腺肿。桥本氏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它的病理与免疫变化与 Grave’s 甲亢相似,即在遗传缺陷与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因精神因素,过度劳累,感染与其他应激反应,环境污染,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碘饮食)等均可引起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诱发桥本氏甲状腺病。因此 Grave’s 甲亢与桥本氏甲状腺病可以相应转化,当然更多的 Grave’s 病向桥本氏甲状腺病方面转化。

    桥本氏甲状腺病的病理机制为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依赖与抗体的细胞毒,免疫介导,免疫复合物,淋巴细胞毒等作用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免疫性炎症,炎性细胞増生肿大,形成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少数桥本氏甲状腺病患者甲状腺可无肿大。桥本发病很高,有文献报告,以几种抗体检测对某地区人群作普查,发现有 5%的患者有 HT。在我们自身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以几种抗体检测与甲状腺细胞学检查双指标进行统计,显示桥本氏病占甲状腺病门诊总量的 38.9%,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对甲状腺病人检查 T3,T4 时一定要同时查甲状腺抗体,以免漏诊。桥本氏甲状腺病患者自己也应要求医生检查甲状腺抗体。

    临床表现

    临床上,我们常见年轻的女性病人具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特质。其症状可能都没有,典型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有:手抖、怕热、容易流汗、躁动、心悸、体重减轻、月经不正常,这时候必须以抗甲状腺的药物治疗。病人也可以出现甲状腺机能低下,典型的甲状腺机能低下有以下症状:怕冷、虚胖、容易便秘、无精打采、月经不规律等,治疗的方式则是补充甲状腺素荷尔蒙。因为具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特质的女性,一般在进入停经期左右时,比较容易有甲状腺机能低下的可能。因此一旦有上述机能低下的症状出现时,务必请医生帮忙检查。

    治疗原则

    由于桥本氏甲状腺炎为慢性疾病,所以一旦发现脖子比较肿大,诊断也确切时,不要冒然就开刀将甲状腺肿大的地方拿掉。因为此举较容易让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人提早进入甲状腺机能低下而需长期服用甲状腺素。对付桥本氏甲状腺炎,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运动、少吃含碘的食物、定期抽血检查及接受超音波的追踪。已经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则要定时回诊,做适当的药物调整。

    桥本氏甲亢虽然有上述若干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要诊断桥本氏甲亢组织学检查还是不可缺少的。甲状腺穿刺活检组织学上,有典型桥本病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两种组织学征像都存在,才能确定诊断。两者所见在同一标本上,完全不同的部位,有时可以独立存在,多数病例还是两者重叠在一起。通常用小剂量抗甲状腺药物并适当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疗程往往比较长。由于甲状腺储备功能低下,多量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容易陷于甲减。甲亢症状可持续多年,病程长者常发展为粘液性水肿。因此治疗上不宜采用手术和放射性碘治疗,否则易发生永久性甲减。

    桥本氏甲亢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桥本氏并一过性甲亢。桥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甲状腺组织的淋巴细胞浸润,其结果是甲状腺组织受到破坏,最终常导致甲减。但是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情发展到某一阶段,由于免疫因素等因素致甲状腺滤泡破坏,滤泡内贮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液,使血液循环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引起甲亢症状。这种甲亢往往是一过性的,当释放入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代谢(消耗)完以后,甲亢症状消失。治疗上只是采用对症治疗,一般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禁用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还有少数病人也可由桥本病发展为粘液性水肿,然后转化为 Graves 病,因为桥本氏病、Graves 病和粘液性水肿均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三者发病机理相似,临床上可互相转化,目前有人认为三者属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

    诊断方法

    一、基本检查

    • 甲状腺功能检查 因病程不同而异。
      • (1 )血清 T4、 T3 早期正常,但 TSH 升高;后期血清 T4 下降, T3 正常或下降,TSH 升高。
      • (2 )甲状腺吸碘率早期正常或增高,但可被 T3 抑制;后期吸碘率降低,注射 TSH 也不升高。
    • 免疫学检查 血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 )、抗甲状腺微粒体(过氧化物酶)抗体(TMA )滴度明显升高,二者均大于 50%(放免双抗法)时有诊断意义,可持续数年或十余年。
    • 其他检查 血沉增快,可达 100mm/h,血清白蛋白降低, r 球蛋白增高。

    二、进一步检查

    • SPECT 甲状腺扫描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可表现为“冷结节”。
    • 病理学检查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抗体滴度不高或阴性者,可作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组织活检以确诊。

    三、诊断要点

    • 中年女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坚韧,不论甲状腺功能如何均应考虑本病。
    • 血清 TGA、 TMA 滴度明显升高(>50%),可基本确诊。
    •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需抗体滴度连续二次>=60%,同时有甲亢表现者需抗体滴度>=60 持续半年以上。
    • 本病需与甲状腺癌鉴别,后者抗体阴性。文献报道本病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为 5%-17%。

    饮食调理

    宜吃得清淡,吃含维生素高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肉、鸭肉、甲鱼、淡水鱼、香菇、银耳、百合、桑椹等食物。忌食碘、辣椒、羊肉、浓茶、咖啡等湿热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若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表现时,除忌碘外,宜吃含维生素高的新鲜的蔬菜、水果,还宜吃虾、海参、胡桃肉、枸杞子、山药、芡实等食物。

    主要危害

    桥本氏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此病初期以甲亢或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主,尽管该病不会马上造成生命危险,但是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治疗,一般都会发展成为甲减而导致终身服激素。

    国内知名甲状腺疾病治疗专家贾春宝博士指出:甲减会导致人体整新陈代谢放慢,使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而对于一些育龄期的女性,怀孕期间应该特别注意甲状腺激素的平衡,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桥本氏甲状腺炎与甲状腺癌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存有争论。目前已有报告显示,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导致癌发生率为 12%,有时两者相混一起,在癌组织附近有灶性甲状腺炎病变。Woo1swan 等认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确实存在微小癌。最近广州中山医院对 27 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检查中发现微小癌、恶性淋巴瘤和乳头状癌各 1 例,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 11.1%。所以桥本氏甲状腺炎与癌变有非常大的关系。

    主要特点

    桥本氏甲状腺炎,起病缓慢,发病时患者大都没有什么感觉,逐渐的发现出甲状腺肿大。少数晚期患者的甲状腺体内有大量纤维化形成,则坚硬如石,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可长生进行性压迫症状,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特点:

    • 患者大量食用腥膻食物后,会出现甲状腺肿大、疼痛。有的人还会出现甲亢症状。
    • 甲状腺肿大,多数有压痛,无血管杂音,有结节。
    • 青春期甲状腺肿大。
    • 小腿胫前有局限性粘液性水肿。
    • 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甲亢症状能不服药而“自愈”,这种情况可以反复出现。
    • 患者既有甲亢症状也有甲低症状
  • IgA 肾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肾小球肾炎,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 20%-4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约 15%~40%的 IgA 肾病成人患者在 10 年后会进展成终末期肾病。

    IgA 肾病是免疫反应性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区有 IgA 沉积为特征。本病诊断主要根据有血尿或蛋白尿等肾炎表现,肾脏病理检查显示有 IgA 免疫复合物沉着。

    血尿是 IgA 肾病的主要症状,往往在感冒感染后出现,血尿可见于感染的同时或 48-72 小时内出现,血尿常在数天内好转,可完全消失或转为显微镜血尿,而在再感染时复发。

    蛋白尿是 IgA 肾病的另一个临床常见症状,起病时患者可有轻度蛋白尿(<1g/24h),但是以肾病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和出现晚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则会出现大量蛋白尿(>3.5g/24h),持续性的大量蛋白尿是 IgA 肾病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起病时即有高血压者不多见,往往在疾病恶化的过程中出现高血压,并且随着病情进展高血压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高血压加速了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

    一、病因

    病因不明,原发性 IgA 肾病,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继发性 IgA 肾病由肾脏以外的疾病引起,如紫癜性肾炎、HIV 感染、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肿瘤、麻风病、肝脏疾病、家族性 IgA 肾病等。

    二、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可转为镜下血尿,可伴有腹痛,腰痛,肌肉痛或低热,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尿异常,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少数患者有持续性肉眼血尿和不同程度蛋白尿,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

    三、检查

    1.免疫学检查: 50%的病人血清 IgA 水平升高。37%~75%病人测到含有 IgA 的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

    2.尿液检查:蛋白尿定量和分型对 IgA 肾病病情判断、估计预后很重要。蛋白尿<1g/24h 者常为轻微及病灶性系膜增生为主。中~重度蛋白尿多为弥漫性系膜增生,常伴新月体及肾小球硬化。血尿:尿 RBC 形态呈多形性,提示血尿来源是肾小球源性。

    3.肾功能检查:血肌酐上升到 1.5mg/dl(132.6umol/L)多为病情进展。GFR<20ml/min 时,病理改变属Ⅲ级以上。

    四、诊断

    IgA 肾病的诊断必须要有肾活检病理,必须要有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的结果支持。

    其诊断特点是:光镜下常见弥漫性系膜增生或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 IgA 或以 IgA 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是 IgA 肾病的诊断标志。

    五、治疗

    临床根据病人不同表现及病程,采用不同措施,目的是保护肾功能,减慢病情进展。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合并高血压时选择使用 ACEI/ARB 种类的降压药。

    六、预后

    老年患者、起病年龄较大者、持续性镜下血尿伴有蛋白尿、有肾功能不全、IgA 肾病患者有高血压,特别是难于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肾病分期三期以上预后较差。

    七、预防

    1.适当休息,适当的锻炼是必要的。

    2.增加抗病能力,避免受凉,减少感染的机会,一旦出现各种感染,应及时控制感染。

    3.IgA 肾病防治的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宜多吃水果、蔬菜及优质高蛋白食物

  • 深夜,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到医院,送来一名 35 岁男子,当晚他看电视时突发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立即完善了头颅 CT,初步判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完 CT 后发病才 1 小时,医生给予静脉溶栓(阿替普酶)治疗,约 1 小时后患者言语恢复了,右侧肢体也可以活动了,让这名男子免于瘫痪。

    据了解,该名男子姓方,是一名程序员,当晚在外应酬,喝了一些酒,回到家后洗完澡就在沙发上坐着看电视。方先生的妻子说,方先生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久坐,运动少,经常点外卖,也免不了吸烟饮酒,近 2 年体重增长了 10 多斤。

    方先生有多年的高脂血症病史,平常没什么不舒服,所以就没吃药控制,最近连续几天的加班,熬夜没休息好,还有就是烟不离手,酒不离杯,血脂水平居高不下,引发脑梗死。

    图片

     

    高脂血症——血管健康的大敌

    方先生的血脂检测结果:低密度脂蛋白(LDL)2.0mmol/L,甘油三酯 6.1mmol/L。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但该男子的低密度脂蛋白是正常的,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亦与脑梗死有关。因为血液中血脂过多会导致胆固醇和其他沉积物在动脉壁上的堆积过多(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沉积物(斑块)会减少通过动脉的血流量,从而导致并发症。例如:胸痛。如果为心脏供血的动脉(冠状动脉)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胸痛(心绞痛)和其他冠状动脉症状疾病。进一步如果斑块破裂,在斑块破裂处会形成血栓,阻塞血液流动或破裂并堵塞下游动脉,造成心肌梗死。而当脂质斑块在颈动脉或心脏冠脉处形成血栓并脱落,随着血液堵塞脑血管,就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此外,血脂异常也是导致外周动脉疾病(心脏和大脑以外的血管疾病)。在外周动脉疾病中,脂肪沉积沿着动脉壁堆积并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下肢动脉硬化疾病,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肾动脉也可以受影响。血脂异常也会造成代谢综合征,增加 2 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风险。

    方先生这次恢复得好,是因为送医很及时,符合脑梗死治疗的“黄金时间窗”,但 1 年内复发率仍 17.7%,所以预防脑梗复发是重中之重。

    方先生的出院医嘱是阿司匹林 100mg/日,阿托伐他汀 20mg/晚。而阿托伐他汀针对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而甘油三酯主要是饮食控制,并且方先生是甘油三酯高。

    结果,经过几个月的饮食调理后,方先生体重下降了,甘油三酯也恢复正常了(复查甘油三酯 1.7mmol/L)。

    图片

     

    高脂血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关键

    经过这次的死里逃生的经历,对方先生的健康敲响了警钟,他决心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 素食为主:水果、蔬菜、坚果和鱼类,每天保证 5 种水果和蔬菜的摄入,水果以苹果、猕猴桃、香蕉为主,蔬菜以深色绿叶菜为主,它们含有大量的钾、叶酸和抗氧化剂等营养物质,预防斑块进展和脑梗死,冠心病。
    • 植物油(橄榄油、葵瓜子油)代替动物油。
    • 坚果当成平时的零食,很少光顾外卖的生意了。
    • 吃鱼为主: 1 周吃 3~4 次鱼,尤其是深海鱼。
    • 坚持运动:平时只要有时间就坚持快走和慢跑,保证每周 150 分钟以上,几个月后体重下降了 8~10 斤。

    导致高脂血症的不良习惯

    • 摄入过多不健康食物:如肥肉、全脂乳制品、黄油、猪油和大多数油炸外卖以及烘焙食物(如酥饼、饼干和糕点),这些食物含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增加血脂水平。
    • 肥胖:体重指数(BMI)≥28 增加高脂血症的风险。
    • 缺乏运动: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胆固醇),同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而缺乏运动就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 吸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壁,使其更容易堆积脂肪沉积物,吸烟也可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好的胆固醇)。
    • 饮酒:长期饮酒会影响血脂的代谢,久而久之血脂会逐渐升高。
    • 年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下降,所以患高脂血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 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高危人群如下:

    • 肥胖者:肥胖和超重会造成血压升高,建议平时多监测体重,防止肥胖和超重;
    • 高龄者: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
    • 长期运动减少者:长期运动减少、无规律运动,可以造成血压明显升高;
    •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吸烟、饮酒等,可造成血压升高和波动;
    • 有精神因素者:情绪紧张可造成血压异常和升高;
    • 高盐饮食者:盐分升高会造成身体内血容量增加、钠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 有家族史者:父母、兄弟姐妹患有高血压,其近亲属发生血压升高的危险增加。

    应配合吃一些食用菌类,其中比较好的比如信和安堂虫草花,其含有的甘露醇等物质,能够帮助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从而达到稳定血压的作用。

  • 有很多中青年朋友,都受到血压低压高的困扰,这种情况的特点是,在血压的两个测定值中,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而低压却总是超标,比如血压 130/95 这样的低压值,就属于单纯低压高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特点

    相比于高压低压都高的高血压问题,以及很多老年朋友出现的单纯高压高的问题。随着高血压低龄化比例的增加,单纯舒张压升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了,这种情况往往多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以收缩压不超过 140mmhg,而舒张压超过 90mmhg 为特征,通常以一级高血压为主,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出现单纯低压高的朋友,往往伴有肥胖、代谢异常等问题,比如高血脂等问题,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症状,往往容易被忽略,血压控制的依从性也更差。

    但单纯低压高并不是对身体健康就没有危害,低压高同样会对心血管、脑血管、肾脏健康等靶向器官形成影响,而且如果不注意控制,低压高的问题也会逐渐发展。由单纯低压高发展为低压高压都高的高血压问题,血压的升高程度也会更严重,由一级高血压发展为中重度的高血压问题,血压控制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加。

    图片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发生原因

    很多朋友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低压就高了?实际上,单纯低压高的发生,通常与生理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

    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是导致低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在 40 岁以下高血压人群中,儿茶酚胺明显升高的患者比例占 64%,而>40 岁高血压患者中,这个比例仅占 23%。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会刺激儿茶酚胺的释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青年人单纯低压高的问题,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心率的增加。在单纯低压高的患者中,有很多人都伴有心率偏快的问题。如果您有单纯低压高的问题,同时心率还超过每分钟 80 次的话,就应该考虑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原因了。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过度活跃,是导致低压升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AS 系统的过度激活,会产生过多的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紧张,从而使血管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出现舒张压升高的问题。我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RAS 系统的活性会逐渐降低,因此,RAS 的过度活跃,在中青年单纯舒张压升高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图片

     

    单纯低压高一定要吃药控制吗?

     

    对于这个问题,真的不一定。

    对于单纯舒张压升高,血压升高幅度不大,属于一级轻度高血压问题的中青年朋友,通常都建议先不用考虑用药,可以先考虑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调理的方式来加强低压高的控制。健康生活方式调理的注意事项,我们说过很多次了,在这里再简单总结几点——

    • 控制饮食:这里说的控制饮食,不单单是控制低盐饮食,除了低盐饮食以外,也要注意控制低脂低糖,减少身体代谢负担,同时对于饮食的摄入量也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身体的能量过剩。
    • 加强运动锻炼:如果你原来有久坐不运动的习惯,低压升高了,就更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了。运动锻炼能够从改善身体代谢,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增强心肺功能,减缓心率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健康获益,而这些方面,也恰恰是导致血压低压升高的具体原因。因此,如果能够坚持规律合理的运动锻炼,对于调节低压高问题,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 调节好心理状态: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都有可能导致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出现问题,使血压升高。想要控制好血压的平衡稳定,想要稳定控制低压高的问题,首先要从心态上学会放松,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 改掉其他坏习惯: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熬夜等坏习惯,同样也是影响身体代谢平衡,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的重要生活因素。建议对于已经出现低压高问题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调整和控制。

    如果能够严格自律,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健康生活调理,有很多朋友单纯低压高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控制;如果通过 3~6 个月的生活调理,仍然无法有效降低的朋友,则应该考虑加用药物来加强血压的控制了。

    图片

     

    单纯低压高,哪些药可以用?

    对于单纯低压高的朋友,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朋友,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心率情况。如果存在单纯低压高,心率也超过 80 次/分的情况,建议还是首先应该通过运动锻炼来加强心率的控制。如果坚持合理的运动锻炼,心率能够有效的降下来,但血压还是偏高的话,则建议选择 RAS 抑制剂类药物来加强血压的控制,临床上主流的两大类降压药,沙坦类和普利类,都属于这类药物。

    这类药物的特点是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达到舒张动脉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除了能够降低血压以外,这两类药物都有改善微量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是很好的降压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女性禁用,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对于单纯低压高,而心率超过 80 次/分,而且通过生活调理干预无法降低的朋友,则应该考虑以控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为治疗方向。这种情况的低压高患者,选择高选择性的β1 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常见的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药物,就都属于此类药物。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儿茶酚胺释放,并减缓心率,对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的低压高问题,往往有不错的疗效。

     

  • 血脂升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成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朋友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的减少,都出现了血脂异常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为啥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人们称为“坏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相关,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身体各处加以利用,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运送的胆固醇增加、身体消耗不了,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引发心梗、脑梗等并发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也是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相关。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送回肝脏,经过加工重新利用。如果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就会把周身多余的脂胆固醇运回肝脏,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这就是为什么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为坏胆固醇,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为好胆固醇的原因。

    图片

     

    应该把胆固醇降低到什么水平?

    其实这两种脂蛋白只是运输工具,并没有所谓的谁好谁坏,医生们习惯于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减少肝脏向周身输送胆固醇的数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将过多的胆固醇运回肝脏,那么需要把这两种胆固醇控制在多少水平比较理想。

    低密度脂蛋白需要降到多少?

    对于正常人来说,只要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即可。但如果自身有一定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吸烟、饮酒的朋友,建议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 2.6 以下。如果患有冠心病、心梗、脑梗的朋友,建议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 1.8 以下,如果既有心脑血管疾病,又有危险因素,医生会要求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 1.4 以下。

    高密度脂蛋白需要控制在什么水平?

    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医生认为越高越好,一般要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低于 1,如果能够升高到 1.2 以上,就是非常好的了。

    如何做才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朋友们知道吗?80%的胆固醇来源于肝脏的合成,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仅占 20%。这两种机制可以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如果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减少了,消化道就会增加胆固醇的吸收,反之亦然。

    图片

     

    要想调整这两种胆固醇的水平建议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 健康饮食:虽然饮食因素对胆固醇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作用有限,就放松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大脑、蛋黄、肥肉等。控制了这些食物的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固醇的水平。
    • 控制体重:肥胖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朋友仅仅通过把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内,胆固醇水平就恢复正常了。
    • 合理的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胆固醇的水平,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有氧运动,也可以选择无氧运动。张医生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才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熬夜、紧张等都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出现异常,因此,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调整胆固醇水平也非常重要。
    • 药物治疗: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朋友,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不高于 4.9,可以通过上述生活方式的改善降到正常水平。如果超过 4.9 或 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就需要应用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总结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对人体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治疗的过程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健康饮食、调整体重、合理的体育锻炼,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还不能达标,则需要药物治疗。

  •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里包含着非常多重要的信息,打开这个信息,真正的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负面情绪”。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
     
     
    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送信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好好的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送信人就会走了。
     
     
    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他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就像一个送快递的:如果你没收到,他就得一趟趟的送。如果你关着门,他就得敲门、甚至撞门。
     
     
     
    白天你不接受,他晚上还会再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梦中梦见一些我们并不愿意看见和接受的画面。
     
     
    越大的情绪,包含着越大、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读,它就会反复出现提醒我们看见。因为这封信里,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感觉自己很情绪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下面,让我们举例来说说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价值和好意: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让自己觉得难捱的情况,我们时常会忍一忍,虽然我们觉得当时有压抑,但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时,压抑保护了你。
     
     
    每一个压抑都避免了一次,我们暂时不愿意去面对的冲突。至于我们现在还要不要压抑,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应对一个可能的冲突,或准备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老实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出现压抑的情绪。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几乎是不可能的。压抑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空间内,让我们得以喘息和休憩。
     
     
    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确实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真实的自己,甚至有些人会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
     
     
    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难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会变的特别的委屈和愤怒。
     
     
     
    解除习惯性压抑的方法是:
     
    努力的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压抑。然后你需要明白 —— 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我真的还需要这样吗?现在我的力量与能力,比过去的自己大几十倍。我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有能力真实的表达自己了。
     
     
    如果我们还愿意承受压抑,那也要接纳自己暂时就是这样的。不要自责和自我伤害。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解除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时间与力量,不能一蹴而就。说到愤怒,很多人会觉得可怕、令人害怕和抗拒。实际上愤怒只是一个情绪而已,它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会让我们害怕的,是表达愤怒的这个人,所附带的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和能量。
     
     
    比如,表达:我很生气,这是愤怒;摔东西、打人,也是愤怒。由于承载愤怒的个体是否学会了合理的表达愤怒,而造成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愤怒本身只是种情绪,它并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极端表达。
     
     
    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当你不断的退缩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难不愤怒。
     
     
     
    力量是我们改变的动力:
     
     
    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但由于我们几乎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总是在压抑压抑再压抑之后,情绪无法控制了才被迫爆发。所以愤怒就成了暴力与发泄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决的,并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不再压抑愤怒。要认识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容器,当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失控。
     
     
    学习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候合理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而不是去压抑愤怒。压抑愤怒才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和令人害怕的状况。
     
     
    愤怒中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对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争取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的选择,但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这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这太不应该了!”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公平与合理的被对待。这就是自尊与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合理表达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总是在压抑压抑再压抑之后,情绪无法控制了才被迫爆发。所以愤怒就成了暴力与发泄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决的,并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不再压抑愤怒。要认识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容器,当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失控。
     
     
    学习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候合理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而不是去压抑愤怒。压抑愤怒才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和令人害怕的状况。
     
     
    愤怒中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对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争取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的选择,但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这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这太不应该了!”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公平与合理的被对待。这就是自尊与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合理表达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不去急着诋毁、诽谤、发泄不满,而是能够对自己进行细细的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
     
     
    嫉妒来源于我们想要却暂时还没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不屑、但又没能获得的东西。简而言之:嫉妒就是我们没能看见、回避和逃避的内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种饥饿感,它不来源于肉体,而来源于精神。填补精神饥饿最好的方法是:
     
     
    先接纳自己这里是饥饿的,然后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彻底的把它放下。
     
     
    虽然自我检查内在需求并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提醒我们看见需要的信号灯。
     
     
     
    通常我们在经历着悲伤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疗伤、独处、与自己待在一起、求助或者自怜、整个人没有力量,也没空思考其他的。
     
     
    很多人都不喜欢悲伤。但细细回忆一下,每一次悲伤之后,我们的内在都会进行一次蜕变和升级。我们会经由经验悲伤,变得越来越强韧,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成熟。
     
     
    不要去劝说一个正在悲伤中的人尽快走出悲伤。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
     
     
    如果你难过就尽情的哭出来。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和时机来整理、面对自己的内在。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与转化。一个人若能明白悲伤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礼物,那悲伤的使命就完成了,他也会越来越不容易产生悲伤了。
     
     
     
    无聊甚至是珍贵的,如果你不急着把它赶走的话。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此前太小不能够,此后麻木习惯。
     
     
    所以青春期时的无聊感,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年轻的时候总会感慨人生很无聊,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用很多方法打发和消磨人生。然后人就长大了,高考大学毕业挣钱结婚养家,人变得匆忙没有空闲的机会,也习惯了用各种声色来消遣无聊。
     
     
    当我们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时候,生命中似乎已经忘记了“无聊”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事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开始问自己:“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动起来,动起来和忙起来很容易;
     
     
    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静下来:
     
     
    如果我们能够在无聊出现的时候,不回避、不逃避,不急于摆脱这种感觉,与自己内在的感觉见个面,那么你就会在里面探寻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无聊或者感觉没劲,那都证明自己现在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现状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是自己适合的。那么什么才是呢?你可以在“无聊”中寻找,如果你能够在无聊中安静下来,那你一定会找到!
     
     
    现在很多人都很焦虑,焦虑让我们备受煎熬,甚至觉得很可怕。但它本身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觉得焦虑让我们觉得难受,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在焦虑中,认真的去看看焦虑到底想要带给我们什么讯息。
     
    如果我们能在焦虑中安静下来,看看焦虑本身,焦虑会告诉你哪里做错了,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哪里该停下来,整理整理,不要一个劲的向前冲。
     
     
    最常见的产生焦虑的原因是欲望和内在的空虚。你不顾现实而过高的期望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或者强迫性观念。
     
     
    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入的察觉你的焦虑,你会看到自己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后很多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避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
     
     
    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
     
     
    比如情绪、比如疾病——身体说话的方式是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所以,请停下来,看看内在真正的声音。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 摘要

     
    喂食及进食障碍的代表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等,该组障碍的共同特征是进食或与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性紊乱。神经性厌食的核心特征是持续限制能量摄取,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对自我体重的感知紊乱。
     
     
     
    神经性贪食的核心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暴食,因为对体重的不恰当认知而出现的反复性不健康的代偿行为。暴食障碍的核心特征是短期内大量进食,难以控制。喂食及进食障碍的治疗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体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 CBT) 、家庭治疗或团体治疗帮助个体调整对体型、体重和美的认知,也可给予抗抑郁药物、小剂量抗精神分裂药物或心境稳定剂进行对症治疗。
     
    本文选自四川精神卫生 2018 年第 31 卷第 4 期
     
     
     
     
     
    喂食及进食障碍以进食或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紊乱为特征,导致食物消耗或吸收的改变,并显著损害躯体健康或心理社交功能。这类障碍包括异食癖、反刍障碍、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及暴食障碍等,其中前三种是喂养障碍,通常首次出现在儿童期。
     
     
     
    本文重点介绍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和暴食障碍。有这些障碍的个体可能强烈关注他们的体重和体型。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约为 8∶ 1,常见于 15 ~ 35 岁的女性。此类障碍的思维特点与强迫症类似,聚焦的主题非常固定,总是聚焦于体重和体型,并且与食物有关。此类障碍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同时出现,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等。喂食和进食障碍的发生可能受遗传因素、个体生理特点、气质和环境的影响。
     
     
     
    1 神经性厌食[1 - 3]
     
     
     
    此类障碍的个体严格限制食物摄入。即使当他们很饥饿、骨瘦如柴时,他们都会强烈恐惧体重增加或变胖。神经性厌食每年影响约 0.4% 的女性,一般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10 倍。
     
     
     
    此类障碍分为两类,一是限制型,即个体通过节食、进食或过度运动减轻体重; 第二类是暴食/清除型,即个体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 暴食发作) ,然后通过呕吐、使用泻药、灌肠等措施应对暴食的后果。
     
     
     
    该障碍起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通常与压力性生活事件有关。神经性厌食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增加自杀风险,治疗时应进行详尽的评估。
     
     
     
    1.1
     
     核心特征
     
    第一,持续的、选择性地不正常进食( 并非“不能”进食) ,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导致显著的低体重。
     
     
     
    第二,强烈担心体重增长,或持续出现妨碍体重增加的行为,如反复的清除行为( 自我引吐、滥用泻药等) 。 
     
     
     
    第三,对自我体重或体型的感知紊乱,如并非基于现实地认为自己的体型过胖。 
     
     
     
    第四,使用体质量指数( BMI) 这一客观指标衡量病情严重程度: BMI≥17 为轻度,BMI <15 为极重度。 
     
     
     
    第五,常与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思维或行为、物质使用障碍共病。
     
     
     
    1.2
     
    风险因素
     
    气质方面: 有焦虑障碍的个体或童年期显示出强迫特质的个体。 
     
     
     
    环境方面: 与“以瘦为美”的文化或家庭教育,或鼓励消瘦的职业有关。 
     
     
     
    遗传方面: 一级亲属中有神经性厌食的个体。
     
     
     
    1.3
     
    治疗
     
    详尽评估: 评估患者的躯体状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体重是神经性厌食的治疗目标。 
     
     
     
    对症治疗: 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根据不同症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抑郁药物、小剂量抗精神分裂药物或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altherapy,CBT) 调整患者对体型、体重和美的认知,还可使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
     
     
     
    2 神经性贪食[1 - 3]
     
     
     
    此类障碍的个体经常快速进食数量惊人的食物,通常只有被他人打断或睡着、或胃被撑得超过限度出现胃疼,暴食行为才会停止。
     
     
     
    患者体重可以正常、超重甚至肥胖,也可以略低于正常体重。暴食期间,个体感到失控,暴食后通过呕吐或使用泻药、极端锻炼等形式减轻体重。
     
     
     
    此障碍的个体几乎总是努力隐瞒其暴食和清除行为。神经性贪食影响了美国1% ~ 2% 的女性,此障碍的个体中约80%都是女性。
     
     
     
    2.1
     
    核心特征
     
    第一,反复发作的过量进食行为。 
     
     
     
    第二,反复出现不健康的代偿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或利尿剂、禁食或极端锻炼等,因而此类患者的 BMI 通常在正常范围内。 
     
     
     
    第三,自我评价受到体型和体重的过度影响。 
     
     
     
    第四,根据不健康代偿行为的次数来衡量病情严重程度: 平均每周 1 ~ 3 次为轻度,4 ~ 7 次为中度,8 ~ 13 次为重度,≥14 次为极重度。
     
     
     
    2.2
     
    风险因素
     
    气质方面: 儿童期有焦虑障碍、体重忧虑、低自尊、抑郁症状的个体。 
     
     
     
    环境方面: 与“以瘦为美”的文化或认知有关,儿童期经历过性虐待或躯体虐待。 
     
     
     
    遗传方面: 儿童期肥胖和过早进入青春期、一级亲属患进食障碍的个体可能有更高的风险。
     
     
     
    2.3
     
    治疗
     
    经常发生的暴食和清除行为会损伤消化系统,频繁呕吐还可能导致脸颊和下巴肿胀,以及由于胃酸所致的牙齿腐蚀和着色。
     
     
     
    治疗方案必须包含对个体躯体状况的详尽评估。心理治疗以停止“暴食 - 清除”循环为目标。具体原则参见神经性厌食的治疗。
     
     
     
    3 暴食障碍[1 - 3]
     
     
     
    此类障碍的个体不能抗拒进食的冲动,经常偷偷过度进食不同寻常的大量食物,一旦停下来就感到羞耻和内疚。
     
     
     
    此类障碍的个体暴食发作并不伴有通过呕吐或其他方法进行清除的行为,对体重没有过度的担心。
     
     
     
    此类障碍对男性和女性影响的比例相近,在美国,每年约 1.6% 的女性和 0.8% 的男性有暴食行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
     
     
     
    3.1
     
    核心特征
     
    第一,在短期内进食大量食物,难以控制,每周至少一次暴食,持续至少 3 个月。 
     
     
     
    第二,暴食发作至少与下列 3 项有关: 
     
    ①进食速度比正常情况快得多; 
     
    ②持续进食直到感到不舒服的饱腹感出现; 
     
    ③在没有感到饥饿时大量进食; 
     
    ④因进食过多感到尴尬而单独进食; 
     
    ⑤进食之后感到厌恶自己、抑郁或非常内疚。 
     
     
     
    第三,此障碍的严重程度基于暴食的发作频率。每周有 1 ~ 3 次暴食发作为轻度,4 ~ 7 次为中度,8 ~ 13次为重度,≥14 次为极重度。 
     
     
     
    第四,暴食必须出现在神经性贪食或神经性厌食的发作之外。
     
     
     
    3.2
     
    风险因素
     
    暴食障碍似乎有家族遗传倾向,标志了可能的遗传关联或习得行为。
     
     
     
    3.3
     
    治疗
     
    以阻断暴食的发作为目标,具体原则参见神经性厌食的治疗。
     
     
     
    4 问 答[1 - 3]
     
     
     
    Q1
     
    如何鉴别进食障碍中的几种疾病,如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A1: 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贪食的主题不同,前者聚焦于躯体体型,乃至对食物根本不感兴趣,其严重程度依靠体重来判断; 而后者则以贪食为主题,进食过多后常有清除行为,很多患者的体重看似正常。
     
     
     
    Q2
     
    如何鉴别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与神经性厌食?
     
    A2: 回避性/限制性是不喜欢进食,无法满足患者身体所需的营养,从而体重偏低,一般儿童患病较多。而神经性厌食则是将厌食和体型问题作为核心,以减轻体重为目的。
     
     
     
    Q3
     
    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的预后如何?
     
    A3: 这三种疾病的预后总体都不乐观,经过治疗可以缓解,患者可以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但难以治愈。其中,神经性厌食最危险,当厌食达到一定程度,患者由于过度饥饿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呕吐的过程中也有食管撕裂的可能性。其次是神经性贪食,存在暴食和呕吐这两种不健康行为的损害。由于暴食障碍没有不健康的清除行为,因而预后稍好。
     
     
     
    Q4
     
    进食障碍与强迫症可能共病吗?
     
    A4: 进食障碍与强迫症需要鉴别,也可以共病,因为前者本身就带有强迫的特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进食障碍的强迫思维的主题是与食物、体型有关。然而,从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疾病并不太相同。
     
     
     
    Q5
     
    三个月大的孩子,不喝奶粉,母乳挤出来放在奶瓶也不喝,流到嘴里也不咽,练习时间长了就哭,这是所谓的反刍问题或者限制性摄食障碍吗?
     
    A5: 首先,此案例中的孩子目前 3 个月,胃肠道功能刚发育成熟,年轻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容易焦虑,建议先在儿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其次,这个年龄段也恰恰是反刍障碍形成的年龄段,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考虑是否有反刍问题。
     
     
     
    Q6
     
    使用奥氮平来增加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体重、改善患者对体型的过度担心是否适合?
     
    A6: 尽管神经性厌食的患者有时自知力缺陷可以达到接近妄想的程度,但是一般不将奥氮平作为首选药物,因为患者并非妄想障碍。建议首选SSRIs类药物来治疗患者的强迫思维。除了药物治疗外,建议配合 CBT 和家庭治疗。此外,如果患者的许多一级亲属有类似问题,还需要收集家族史信息,例如,亲属使用的哪些方法比较有效,一般来说,针对家属有效的方法对患者也有效的概率较大。
     
     
     
    Q7
     
    神经性厌食患者有时先吃后吐或者限制进食,神经性贪食患者进食后引吐,如何鉴别这两种情况?
     
    A7: 需要按照主题来鉴别,而不是按照患者进食和呕吐的症状进行鉴别。神经性厌食最大的特点是总认为自己体重过高,从而限制进食、不贪食。神经性贪食最大的特点是进食之后担心增重,从而引吐,贪食而不想增重。
     
     
     
    Q8
     
    一些文献认为神经性贪食实际上是神经性厌食的一种类型,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A8: 首先,DSM - 5 已经将这两种疾病分开,认为神经性贪食并不是神经性厌食的一个类型或形式,因为主要表现( 主题) 不同,未来的 ICD - 11 也不认两者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然而,从症状学的角度来看,两种疾病确实有所重叠。从严重程度的角度来看,神经性厌食的后果更严重,患者容易有生命危险; 而神经性贪食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除非食管撕裂。临床工作者不能按照症状来诊断疾病,这也正是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需要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原因。
     
     
     
    Q9
     
    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在药物治疗方面有什么区别?
     
    A9: 这类障碍没有特效药,难以治愈,只能缓解,首先是对症治疗。患者如果有焦虑症状就治疗焦虑,如果有抑郁症状就治疗抑郁,如果情绪不稳定则可以使用情绪稳定剂,有时由于患者坚决不进食,体重低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生命危险,不得已采取强制喂食的方式,甚至使用胃管给患者喂食。这些都是对症治疗,但不能对每一个患者都使用同样的方法。
     
     
     
    第二,神经性贪食的患者使用 SSRIs 类药物效果良好。此类药物并非治疗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厌食症状本身,而是降低强迫思维,使患者基本过上正常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安非他酮这类药物不能用于进食障碍的患者,否则容易诱发癫痫发作,安非他酮的禁忌症就是在这种人群中发现的。
     
     
     
    第三,一般患者的家属都有类似的问题,如以瘦为美,给孩子压力,孩子容易变得追求完美。因此,主要治疗方法是非药物治疗,即心理治疗。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在每个患者身上所强调的比重都不一样,有的患者偏重生物治疗,有的偏重心理治疗,有的则强调社会资源的配置。临床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 情绪是身体的内部信号,给我们自己及他人传递信息,在认识了情绪之后周末学心理||从辩证行为疗法谈情绪管理系列之认识情绪,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情绪的功能。

    情绪丰富了体验

    人类社会要有情绪、情感的融入,如果丧失这些,那么生活的情趣和色彩也将不复存在。试想,如果人们没有了喜怒哀乐,不再因为获得成功而愉悦,不再因生灵涂炭而愤怒,不再因危险伤害而恐惧,不再因亲人离去而悲伤,那么世界将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林徽因曾说过,假如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痹的无情感”中叫她来拣一个,她毫无问题要拣前一个。在她看来,人活着的基本意义是能体验情感,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

    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陷于某种让自己困扰的情绪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体验的视角来感受这一情绪。当我们的情绪体验愈加丰富,我们也会对他人的体验有更深刻的了解。

    情绪诉说着需求

    一般来说,满足我们需求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符合我们意愿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相反,愤怒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我们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洽谈很久的项目终于谈成了,我们会非常高兴,这就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劳动成果被认可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排队等公交车,有人插队,我们会非常愤怒,这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希望公平公正秩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在亲密关系中被冷落而悲伤、愤怒甚至发脾气等,我们的情绪在表达着我们被关注、被爱、被重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了解到情绪可能在诉说我们内心的需求,当我们处于糟糕的情绪当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下渴望的是什么,觉察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来,以寻求满足,亦或是转向其他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方式,从而摆脱当下持续的情绪困扰。同样,当我们感到愉悦、自在的情绪时,我们也可以觉察自己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给我们的积极情绪银行里增加储蓄。

    情绪激发出行为

    情绪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适应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绪会给我们传递关于处境的信息,激发我们的行为。在没有时间完整彻底地考虑事情时,情绪就尤为重要,有利于我们快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

    比如危险逼近的时候,恐惧情绪跃然而起,心跳加速,促使我们尽快躲避危险;比如要做的事情没有做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身体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我们做出有效的行动。

    有些情绪激发的行为反应是积极的,但有些是有破坏性的,比如因孩子没有写作业打骂孩子。情绪是我们自身的体验,而行为则会涉及到他人,如何对情绪做出健康的行为反应,在自身情绪和产生的行为之间的空间中,正是情绪管理发挥作用的地方。

    情绪联结了他人

    当情绪出现时,除了内心的主观体验外,身体也是情绪表达的容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都在传递着情绪,并把我们的情绪传递给他人。身体的情绪表达往往非常诚实,他人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跟我们产生联结。

    比如遇到喜欢的人时,可能会脸红心慌、说话不知所措,对方可能会接受到这份情愫。同样,我们也时刻能接受到他人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并因此体验到个中滋味。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联结是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网络社交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交流的原因之一。

    情绪具有丰富的功能,它也是我们体验生命的重要通道。在了解到情绪的功能后,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更充分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情境之下,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有原因和功能的。事实上,与我们认为的情绪完全能够被控制自如的看法不同,情绪是心理和生理当下的本能的、真实的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如同自己的心率、体温一样,难以完全靠主观意志力去控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经历过情绪失控的情况。

    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它们都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对抗,不批判,没有对错,接纳此时此刻的感受,接纳正在经历的一切,允许自己和它共处。在体验、了解和接纳自身丰富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在情绪产生当下和激发出行为之前进行调整,从而避开在情绪淹没之下、理性退场之际做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后悔的行为。

    如果把人的整体比作大海,情绪就是海浪,海浪和大海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情绪如同海浪一样,起起伏伏,时隐时现,但大海一直稳定地存在,宽广的容纳这些海浪,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