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目前的认知中,HCC(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发展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最强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偏大(40岁以后)、HBV DNA水平大于2000 IU/mL、基因型C和F1、家族有HCC病史、BCP变异,以及存在肝硬化情况。这些因素都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此外,嗜好酒精和烟草、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因素也被认为是稍有缺乏证据的危险因素。然而,40岁以下HBV DNA水平大于2000 IU/m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前C区变异等因素的证据不明确或存在冲突,不能被确定为HCC和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特别地,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前C区终止密码子突变及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是HBeAg消失的原因,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相反,血清HBV DN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肝病情况。
因此,了解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HCC和肝硬化至关重要。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积极管理肝脏疾病,都可以帮助降低患病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本次临床研究旨在探索特瑞普利单抗(拓益)与仑伐替尼联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且病理诊断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将对比仑伐替尼单药治疗肝癌的效果。
研究对象为年龄在18-75岁之间,肝肾功能良好,未使用过全身系统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全身化疗、多纳非尼、阿帕替尼、PD-1抑制剂)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研究将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仑伐替尼对照组。
如果您有意参加本次研究,请携带既往治疗病史、病理报告、近期影像学及化验检查资料,前来咨询入组事宜。
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的广义靶点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周期、凋亡、迁移、浸润、淋巴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的任何亚分子,从DNA到蛋白/酶水平都可能成为靶点。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最高的一种方法,通过从分子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具有“稳、准、狠”的特点。
仑伐替尼(又称为乐伐替尼、E7080)是一种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已被批准作为晚期肝癌的一线疗法。它可以抑制VEGFR1、VEGFR2和VEGFR3等与病理性新生血管、肿瘤生长及癌症进展相关的RTK,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受体FGFR1,2,3,4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KIT及RET。
仑伐替尼的用法与用量为:体重≥60kg,12mg,每日一次;体重<60kg,8mg,每日一次。服用时应整粒吞服或将胶囊先溶解于小杯液体后服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手足反应、腹泻和出血等,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就医处理。
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病房,温暖而安静。3月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是我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天。肝切除手术后的我,躺在病床上,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性。医生告诉我,手术很成功,但我仍然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这次打击。
出院那天,医生并没有给我开任何药物。我有些疑惑,毕竟我刚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回到家中,我开始感到轻微的疼痛,虽然不算剧烈,但足以让我坐立不安。我的妻子看出了我的担忧,劝我去找医生再次咨询。于是,我们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建议。
在这里,我遇见了一位非常耐心的医生。他详细询问了我的手术情况和当前的身体状况,包括大小便是否正常、是否有发热等。他的专业和关心让我感到安心。经过一番交流后,他告诉我,我的恢复情况良好,暂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但他也提醒我,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该立即就医。
我想起了医生曾经说过的话:“如果是肝细胞癌的话,一般建议是靶向和免疫药。”我开始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会恶化。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忧虑,安慰我说:“目前来看,你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我们会密切关注你的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我深深地感激这位医生和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他们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支持。现在,我每天都在按时服用恩替卡韦,继续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虽然未来仍然充满未知,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治疗,保持积极的心态,总有一天我会战胜病魔,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要害怕,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最后,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希望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据统计,肝癌在腹部癌症中占据首位。值得注意的是,肝癌往往建立在肝炎的基础上。国外主要是酒精性肝炎,而国内则以病毒性肝炎为主。那么,乙肝与肝癌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有1/3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曾经有慢性肝炎史。HCC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发区。HCC患者血清中常见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0%,远远超过健康人群。HCC的发生率与HBV携带状态的流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地理上也呈现出密切的联系。
在HCC患者的血清中,常常可以检测到s抗原、s抗体、c抗原、c抗体、e抗原、e抗体等乙肝病毒标志物,其中以s抗原和c抗体双阳性最为常见。近年来,e抗体阳性也越来越多见。HCC的发生率与HBsAg携带者的比例呈现出平行关系:原发性肝癌高发的地区同时也是HBsAg携带率较高的地区,而肝癌低发区的自然人群中HBsAg的携带率则较低。
在中国,HBsAg的携带率约为10%,全国有1.2亿HBV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因其母亲为携带者而感染HBV。相比之下,在肝癌低发的欧美和大洋洲地区,HBsAg携带率仅为1%。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肝癌细胞的DNA中整合有HBV-DNA的碱基序列。某些肝癌细胞株可以持续分泌HBsAg和AFP。HCC的家族聚集现象也表明,除了可能的遗传因素外,HBV感染仍是主要的致癌因素。
同一人群中,HCC在s抗原携带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s抗原携带者。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3500名HBsAg携带者随访3.5年,发现肝癌49例,患肝癌的危险性较对照组高出250倍。由此可见,乙肝和肝癌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患有肝炎的患者必须积极治疗,并且要加强预防肝癌的发生。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存在一些特殊的乙型肝炎人群。这些人群包括使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乙型肝炎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患者、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癌患者、肝移植患者、儿童患者、肾功能损害患者、妊娠患者等。这些患者与一般的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在抗病毒治疗上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套用一般的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指征,药物的选择、药量、疗程、注意事项等都有其特殊性。
对于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乙型肝炎再活动的发生率较高。为了预防乙型肝炎再活动,高风险患者应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至少维持至结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个月。中风险患者也应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维持至结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个月。低风险患者不主张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观察。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应根据HBV DNA水平、HCV RNA水平以及ALT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若近期内不需要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且CD4+T淋巴细胞>500/μl时,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或阿德福韦酯抗乙肝病毒治疗。
对于乙型肝炎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患者,应尽早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癌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或消融等治疗均可导致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因此推荐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肝移植患者若同时患有乙肝病毒相关疾病,建议尽早采用抑制乙肝病毒作用强、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儿童患者(<18岁)一般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若病情处于持续的肝炎活动期或进展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时,需要及时抗病毒治疗。肾功能损害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相关肾小球肾炎治疗的关键,推荐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受损程度,进行给药间隔或剂量调整。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肺癌,尤其是在40-50岁的年龄段。每年有20.40/10万的人因此去世,成为恶性肿瘤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最佳选择,而解剖性肝切除术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方法是基于Couinaud的理论,通过将肝脏分为8个独立的功能和解剖单位来进行切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解剖性切除术的优点包括:确保切缘干净无瘤,符合肿瘤根治的原则,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并防止癌组织或细胞的脱落及肝内播散与远处转移。我们的临床实践表明,解剖形肝切除术配合术后辅助介入栓塞、化疗和生物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我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为我庆祝生日。可当我拿到那份报告单时,我的世界瞬间崩塌了。医生说,肝上长了东西,可能是肝癌。我心如死灰,仿佛被判了死刑。
我强忍着泪水,问医生:“这种情况需要怎么治疗?”医生建议先去外科看看有没有手术机会,如果没有的话就只能考虑化疗、靶向药物和介入治疗了。我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既希望有手术的可能,又害怕手术的风险。
我问医生:“靶向治疗是什么意思?”医生解释说,靶向药物是一种针对肿瘤特定基因或蛋白的治疗方法,需要做基因检测才能确定是否适用。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那位远在他乡的父亲,他也曾经患过肝癌,最后还是走了。我不禁潸然泪下,医生安慰我说:“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靶向药物。”
我决定去做基因检测,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心情像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变化莫测。终于,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我可以用靶向药物治疗。我如释重负,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但是,我始终坚信,只要我还活着,就有希望。每次去医院,我都会遇到一些和我一样的病友,我们互相鼓励,分享治疗经验,彼此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支持。
现在,我已经康复了,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我深深地感激医生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的患者坚持治疗,永不放弃希望。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在面对晚期肝癌的挑战时,传统西医治疗方法常常受到限制。然而,通过结合中医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医生们正在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这种综合治疗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显著降低肿瘤指标。
以一位姓吕的患者为例,最初他出现了乏力、食欲不振和腹胀等症状,肿瘤指标AFP也高达300多。然而,在接受中医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指标逐步下降。这种成功的治疗结果表明,三板斧治疗法有望成为晚期肝癌患者的新选择。
中医药在此治疗方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疏肝理气、抗癌消瘤等方法,中医药能够有效地辅助其他治疗手段,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中医药方案的成本非常低,一副药只需十几元。
总的来说,中医药结合免疫和靶向治疗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希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延长生存期。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法。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富血供的恶性肿瘤,90%以上的血供来自肝动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后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既可以阻断肿瘤血供,又可以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
TACE的适应证包括: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病灶、巨块型肝癌、多发结节型肝癌、肝癌手术前的减瘤治疗、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级、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有较多代偿性侧支血管形成的患者、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肝癌破裂出血及肝动脉-门静脉静分流造成的门静脉高压出血、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等。
在进行TACE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査、治疗设备及药物准备等。手术操作程序包括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再次肝动脉造影等步骤。术后需要给予患者保肝、支持、止吐、镇痛等对症治疗,并定期随访和介入间隔期间的综合治疗。
TACE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化疗栓塞综合征、术中胆心反射、肝脓肿、胆汁瘤、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需要及时处理和预防。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手术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来进行。
根据肝癌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肝肿瘤术后的预防性灌注化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治疗、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治疗、肝癌合并肝静脉癌栓的治疗、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肝肿瘤破裂出血的治疗、肝癌伴肺转移的治疗、TACE联合消融和放射治疗、TACE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
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它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肝癌病人的年龄大多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东南沿海的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原发性肝癌按病理组织可以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两者的混合型。肝细胞癌约占91.5%,因此现在常说的肝癌大多指的是肝细胞癌。
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是由全身其他部位原发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形成单个或多个的癌灶。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的区别是,前者是来源于肝脏的病变,后者来源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的。
肝功能检查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消化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帮助大部分普通人评估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常规肝功能检查检测的是外周血中的转氨酶、蛋白、胆红素等,只能间接反应肝脏功能状态,并不能反应肝脏形态变化。无法完全判断肝硬化情况、癌症情况等。肝功能正常,仅代表抽血时肝脏细胞没有发生炎症,没有出现坏死。而在肝癌早期或中期,癌细胞周围的肝组织会受到压迫或侵犯,因此转氨酶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升高,也可能是正常的。
甲胎蛋白是胎儿时期肝脏内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成人后血清中水平很低,而发生恶变的肝细胞则又可恢复其合成的能力。如果血清甲胎蛋白大于或等于400ug/L,持续性升高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就要考虑是肝癌的可能。如果低度升高,就要动态观察随访,并且要结合肝功能变化和影像学检查加以综合诊断。
肝囊肿和肿瘤两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肝囊肿一般也不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肝囊肿是肝良性疾病,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临床多见的是先天性肝囊肿,其囊壁是由上皮细胞排列组合成的,里面含有囊液。较小的囊肿一般不会有任何症状,但如果囊肿增大,会产生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从而产生饱腹感,食欲差,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严重的肝囊肿仅仅表现为囊肿巨大而压迫其周围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并不会发生癌变。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女性患者。瘤体较小时无任何临床症状,增大后注意表现为肝大或压迫胃、十二指肠等邻近器官引起的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腹痛等症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适应于血管瘤较大,短期生长迅速及一些特殊部位的血管瘤。目前尚无研究证据证明,肝血管瘤会癌变。肝脏血管瘤和肝癌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肝脏良性肿瘤,后者是肝脏的恶性肿瘤。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目前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病因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并且我国肝癌患者中约90%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癌发生的最主要机制,部分患者在慢性肝炎阶段就可以发展为肝癌。肝硬化结节是指由纤维组织包绕的再生结节引起的肝脏结构的广泛破坏,是肝硬化的一种。肝硬化和肝癌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肝脏弥漫性损伤造成结构的紊乱没有癌细胞的存在,后者在显微镜下是可以看到癌细胞的。但是肝癌和肝硬化它是有相关性的,患者一旦进展到肝硬化的阶段,尤其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两个病毒的存在会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而导致肝癌的发生。
肝区即是人体肝脏所在部位,确切位置位于右上腹部的肋骨下。所以肝区疼痛的部位通常是靠近右边腹部的疼痛。但肝区疼痛不一定是肝癌,胆囊炎、肝胆管结石、胰腺炎等肝区周围器官病变,也会导致肝区疼痛的发生。而肋骨骨折、急性心肌梗死等疼痛可放射至肝区,引起肝区疼痛。
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如果病变侵犯膈肌,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如果肿瘤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从肝区开始迅速延至全腹,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患有肝癌会出现哪些症状?主要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全身及消化道症状包括: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贫血、黄疸、腹水及恶病质。若发生肺、骨、脑等脏器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