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患者携带胃镜和活检病理报告前来咨询,首要问题通常是询问疾病的严重性。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病灶情况,并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分析这些样本,确定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癌)。这项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步骤,能够明确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肿瘤。
胃癌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通过进行CT扫描,可以观察原发病灶的浸润情况、淋巴结是否肿大并怀疑转移、腹水及远处脏器是否存在转移等信息。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确定肿瘤的分期,从而反映出胃癌的严重程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对于那些接受了胃切除手术(包括部分切除或全切除)的胃癌患者来说,出院后的饮食管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旨在帮助您恢复健康并避免并发症。
1.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
每天分成5-6餐进行进食,既要保证营养充足又要易于消化。避免过量进食和油腻的食物,选择蒸、煮或炖等烹饪方式。
2. 重视咀嚼功能
由于胃切除,咀嚼功能变得尤为重要。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3.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术后初期,应从清流、流食、半流、软食到普食逐步过渡。流质饮食可以选择米汤、菜汤、鱼汤或蛋汤等。半流质饮食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例如黄花鱼、鲫鱼)。在恢复到普通饮食后,应注意荤素搭配,避免食用辛辣、坚硬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以保持肠道通畅。
4. 预防贫血
全胃切除后,可能会出现缺铁性贫血。因此,建议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和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血、鱼肉、红枣、黑木耳和芝麻酱等,以防止贫血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Hp)在我国的总感染率高达56.22%,成人平均感染率为59%。由于Hp与多种胃病和一些胃外疾病有关,并且是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全球共识认为Hp阳性者应进行根除治疗。然而,对于高龄的Hp阳性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根除治疗还存在争议。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的Hp阳性患者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另一方面,老年人根除Hp治疗可能带来较高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并且如果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通常可以通过对症处理缓解,不一定需要根除治疗。
《2017年第五次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建议对老年人进行获益-风险综合评估,然后进行个体化治疗。然而,关于高龄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适合的年龄界限。
总的来说,老年人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对于高龄的Hp阳性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病房,照亮了我苍白的脸庞。我的手紧握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消息:“胃癌扩散腹水每天放水2千克好吗?”我心中一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心脏。这个问题,我曾经无数次在网上搜索过,但从未得到过一个确定的答案。
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向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寻求帮助。点击进入图文问诊界面,我的手指颤抖着输入了问题。几分钟后,医生的回复出现在屏幕上:“你好,这个腹水不建议多放。”
我感到一阵恐慌,仿佛世界在我眼前崩塌。我的生命能维持多久?我是否还有机会看到明天的太阳?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交织着,像一团乱麻无法解开。
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继续说道:“越放可能越多,如果已经到了晚期只为缓解症状,那只要患者舒服,可以每天适当放一些。”
我松了一口气,心中的石头稍微落了地。但是,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那要在医院呆多久呢?我不想成为一个长期住院的病人,失去自由和生活的乐趣。
医生的话语再次传来:“这个要看你们怎么想了,有可能要一直呆在医院。”
我感到一阵绝望,仿佛被推向了深渊的边缘。这种情况是不是没法医治了?我不禁问道。
医生的回答给了我一丝希望:“这个要看具体病情,治疗方式还是有的,比如手术,比如化疗等,看能不能做。”
我点了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感激之情。虽然我知道前路漫长而艰难,但至少我还有选择的权利。或许,明天的太阳还会照耀在我身上。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能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治疗在局部进展和术后复发胃癌患者中的应用和效果。我们回顾了57例患者的数据,包括19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17例R2术后和21例术后复发的病例。所有患者接受了三维适型或调强放射治疗,中位剂量为50Gy(42-60Gy),并且80.7%的病例在放疗期间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化疗。结果显示,放疗后缓解率为64.9%,局部晚期组、R2术后组和术后复发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9、13.9和19.0个月。全组放疗后2年的预期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及无局部区域复发进展生存率(LRFS)分别为50.0%、36.9%和49.5%。生存分析表明,术后复发组的OS、PFS、LRFS均优于其他组(P值分别为0.005、0.038和0.005)。此外,病变分组和放疗后近期疗效是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而第三站淋巴结受侵并不是不良预后因素。因此,中等剂量放射治疗结合化疗对局部进展或术后复发胃癌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局部控制效果,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术后复发和第三站淋巴结受侵病例均应被视为挽救性放化疗的良好适应征。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第三大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东亚、东西欧和南美的发病率较高。胃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分泌胃酸来消化食物。胃癌通常起源于粘膜层细胞,向外生长和扩散。
年龄、饮食和脾胃疾病等因素都会影响胃癌的患病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恶性贫血、肠化生、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胃息肉、饮食高盐、烟熏食物、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食物储存不当、长期吸烟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等都是风险因素。
胃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消化不良、肠胃不适、饭后肿胀感、轻度恶心、食欲不振和胃灼热等。晚期症状可能涉及便血、呕吐、体重下降、黄疸和吞咽困难等。
胃癌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检、血液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钡餐、CT扫描和活检。基因检测可以检测是否有Her2基因扩增或高表达,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胃癌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化疗、放射治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手术是胃癌所有分期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可能包括大部切除、全胃切除或其他辅助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靶向治疗则是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优先攻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
胃癌的遗传学改变非常复杂,包括DNA序列的改变、表观遗传学修饰和染色体的增强子效应等。这些改变可能影响蛋白的高表达或基因的沉默表达,从而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胃癌的分子亚型主要包括EBV感染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I型)、基因组稳定型(GS型)和染色体不稳定型(CIN)。每种亚型的遗传学改变是不同的,未来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可能会针对这些分型来招募患者。
目前已经上市的胃癌靶向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针对Her2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和雷莫芦单抗(针对VEGF)。其他正在开发的靶向药物包括帕妥珠单抗、依维莫司、BYL719、帕纳替尼、多韦替尼、AZD4547、克唑替尼、Foretinib、Onartuzumab、Tivantinib、派姆单抗和Tremelimumab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存在相应的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并不一定有效,临床试验数据应该作为选择药物的主要依据。
我还记得那天,拿到体检报告时的心情。看到“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定量) 增高”这几个字,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82.7 AU/mL,这个数字在我脑海中反复回荡,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脏。
我赶紧打开手机,搜索“京东互联网医院”,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很快,我就和一位医生进行了图文问诊。医生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我把我的担忧告诉了他。医生说:“说明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我感到一阵恐慌,幽门螺旋杆菌?这不是胃癌的罪魁祸首吗?我问医生:“这怎么治疗?”医生问我是否做过胃镜,我说没有。医生告诉我,如果没有胃部不适症状,直系亲属也没有食管胃肿瘤疾病,那么不用吃药治疗,定期体检复查就可以了。
我松了一口气,但仍然有些担心。医生说:“中国大部分人都有这个细菌,主要通过口饮食传播。”他还告诉我,现在常用的杀菌方案是四种药服用2周,其中包括2种抗生素。但如果单纯细菌阳性不建议服药治疗,可以过段时间复查呼气试验。
我问医生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医生给了我一篇患教文章,并提醒我平时要注意烟酒,饮食要规律、易消化,忌生冷油腻食物。我感谢医生的建议,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这次体检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虽然幽门螺旋杆菌超标了,但我不再感到恐慌。相反,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都能早日康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研究表明,约80%的癌症病因与生活行为有关,因此引入了“生活方式癌”概念。生活方式指的是个人和群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倾向或模式,包括饮食、学习、劳作、休息、运动、个人卫生、家庭卫生、人际交流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实际上,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习惯。
英国癌症研究会的报告显示,超过40%的英国癌症患者每年确诊的癌症都与吸烟、饮酒、缺乏蔬菜水果、不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因此,衣、食、住、行都可能引发“生活方式癌”,其中吸烟、酗酒、饮食和运动与癌症的关系最为密切。以下将详细探讨饮食与癌症的关系。
近年来,针对食管癌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表明食管癌的高发与社会经济状况低下、不良饮食习惯、疾病史和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腌制食品、饮食不规律、霉变食品、烫食、高盐饮食、进食速度快、酸菜等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腌制食品和霉变食品中含有亚硝基化合物,该物质对多数动物有很强的致癌作用。长期吃热烫食物使食道黏膜受损,70度以上烫食对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周期会产生严重影响,并且为细胞在有害代谢产物作用下产生癌变创造了有利条件。进食速度快、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方式是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出现的。当食物缺乏充分咀嚼时,食物中的粗糙物质长期损伤食管黏膜,尤其是在生理狭窄区。长期饮食不规律将导致食管运动和协调障碍,并引起食管的损伤。
胃癌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所致的恶性肿瘤。国内外胃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饮食习惯不良(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进食快、喜烫食等)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如果饮食习惯不良,容易形成胃的负担过重,造成机械的胃黏膜损伤以及胃液的分泌紊乱,久之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而慢性胃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黏膜保护和屏障作用遭到破坏,增加致癌物的致癌风险。此外,常食用腌制食品提高了胃癌的危险性,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腌制食品摄入量与胃癌呈正相关。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脂肪膳食能显著地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增加结肠中胆汁酸的浓度,并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而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某些致癌物质。食物纤维则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的作用。所以,高脂肪饮食和膳食纤维不足是引发大肠癌的重要因素。此外,精制糖特别是蔗糖含量高的膳食可能增加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
许多研究显示,高脂肪、低蔬菜、体重指数(BMI)大、体脂含量高等因素可以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国外学者报道,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是低脂肪、高纤维素饮食者的2倍。多项研究均发现,肥胖与乳腺癌存在相关性,发胖年龄越早,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越大。常吃油炸烧烤食物、烟熏腊制食物(大于3次/每周,每次50克)为乳腺癌较强的危险因素。
胃癌在早期阶段往往不易被察觉,因为其症状并不明显。然而,了解这些不典型的早期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其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是上腹不适,约80%的患者会有这种感觉,类似于消化不良。如果出现腹痛,通常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也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胃炎或溃疡病。
因此,中年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进行进一步检查以避免漏诊:1) 没有胃病史,但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或疼痛,治疗无效;2) 有胃溃疡病史,近期上腹痛的规律改变,且程度日趋加重。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但短期内又有发作,也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检查。胃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活检病理检查。
以下是四种常见的胃癌早期症状: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胃癌的发展和扩散情况,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提出了TN分期系统。该系统将胃癌分为不同的阶段,以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TN分期系统中,T表示原发肿瘤的大小和侵袭深度,N表示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M表示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具体来说,T的分类包括TX、T0、Tis、T1a、T1b、T2、T3和T4a、T4b;N的分类包括NX、N0、N1、N2、N3、N3a和N3b;M的分类包括M0和M1。
根据TN分期系统,胃癌可以被分为0期、IA期、IB期、IIA期、IIB期、IIIA期、IIIB期、IIIC期和IV期。每一期都有其特定的T、N和M组合。例如,0期胃癌指的是原位癌(Tis),没有淋巴结转移(N0)和远处转移(M0);而IV期胃癌则表示肿瘤已经发生远处转移(M1),无论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如何。
了解胃癌的分期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早期胃癌(0期和IA期)通常可以通过内窥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治愈;而晚期胃癌(IIIB期和IV期)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随着胃癌发病率的上升,人们对其预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然而,胃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例如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黑便、恶心、反酸和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是胃病或胃癌的信号。因此,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至关重要,不可拖延。
胃癌的发生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以及经常食用腌制、烤制、熏制的食物,均会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预防胃癌首先需要避免这些食物。
以下是三种有助于预防胃癌的食物:
以下是四类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胃癌的人群:
预防胃癌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但要均衡,不能只吃肉不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