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胃体部生长的低分化和印戒细胞癌通常呈现褪色灶,凹陷性,相对容易被发现。然而,在重度萎缩性胃炎的病例中,可能存在多个可疑的病灶,甚至弥漫分布,使得医生难以诊断。这种情况下,医生的直觉和经验变得至关重要。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活检几处最可疑的病灶,而其余的则需要定期复查,因为部分病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出来。
第一例是多年前意外发现的印戒细胞癌。对于高度萎缩的胃,通常会活检四五块。然而,活检后大出血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因此,在遇到凹陷性病灶时,首先考虑是萎缩灶,但不能排除低分化、印戒细胞癌的可能性,需要尽量活检。如果存在多个类似病灶,可能会减少活检次数,并建议患者在3-6个月后再次复查。
第二个病例是一位患者的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尽管放大内镜下发现了多个可疑的病灶,但无论在白光还是NBI下都无法找到典型的低分化、印戒细胞癌的特点。因此,医生只能依靠直觉和多点活检的好习惯来诊断。虽然活检有极小概率的出血风险,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可以帮助发现更多的早癌病灶,提高治疗成功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胃癌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虽然CT、PET-CT和腔镜探查术等方法都被用于诊断,但它们各自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CT的准确度较低,PET-CT费用高昂且敏感性相对较低,而腔镜探查术则具有创伤性和可能引起戳口转移的风险。
直肠指检(DRE)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已被证明是CT的有效补充。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DRE阳性胃癌腹膜转移患者在CT上无法被识别。因此,作者建议将DRE纳入胃癌患者的常规体检项目中,以期早期发现腹膜转移结节。
此外,研究还确定了年龄、性别、腹水数量和CEA指数等因素与术后DRE阳性之间的独立相关性。基于这些预后因素,作者建立了预测DRE阳性的列线图,C指数为0.73。这些结果表明,DRE阳性的胃癌患者可能具有更差的预后,应视为Ⅳ期患者的一种特殊亚型。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提供姑息治疗和化疗可能是更好的替代方案,而不是进行不必要的手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专家们一致认为,HP符合传染病病原的Koch法则,是一种传染病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联。HP还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虽然HP是传染的致病菌,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需要进行检查和治疗。目前,我国近半数以上的人群感染了HP,然而由于医疗条件参差不齐、治疗需要巨额的资金、治疗效果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等原因,专家们认为在我国主动对所有人进行HP筛查和治疗并不现实。因此,仍需要有适合国情的筛查指征,采取“治疗所有HP阳性者”的被动策略,除非有抗衡因素,对查HP阳性者进行根除治疗。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HP筛查和治疗呢?专家们认为,对有下列临床特征的人群进行筛查,对阳性者进行根除治疗并能从中获益:胃痛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对症治疗无效;糜烂、出血、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肠化;胃十二指肠溃疡,无论有否症状或并发症;胃癌家族史、或胃癌切除手术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低剂量阿司匹林等;胃MALT淋巴瘤、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enetrier病等;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目前常用的HP诊断方法有胃镜检查、呼气检查和血液检查。胃镜检查是首选方法,尤其对35岁以上的人群,为了不遗漏胃肿瘤诊断。呼气检查是无痛苦的方法,适合用于治疗后判断HP是否被根除。血液检查只能说有过细菌感染,不能确定现在是否有HP感染,通常不用于判断是否需要根除治疗和疗效评估。
在治疗HP时,专家们推荐使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联合任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增加抗生素稳定性、任一种铋剂能提高抗生素疗效30-40%,加用两种抗生素,推荐七种抗生素组合方案,各种组合除左氧氟沙星外,均可用于一线治疗,疗程均为10-14天,HP有效根除率均90%以上。
治疗后如何确定HP是否根除?治疗后常规进行检查,如HP消失可确定为根除。推荐评估疗效首选方法是C13和C14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可作为备选,根据病员意愿也可选择胃镜复查快速尿素酶试验。
如果初次治疗失败,需要进行补救治疗。补救方案原则上不重复原方案,选用以前未用过的药物和方案,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抗生素耐药性、个人用药用、药物疗效、药物费用、不良反应和可获得性考虑。含有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补救方案,无耐药根除率可达95%,但如已形成耐药者根除率会降至50%以下,故补救治疗选择这些抗生素时,最好做组织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来选择药物,但药敏试验需要条件、检查费用高、准确性等问题限制了临床的应用。同样补救治疗后应重复上述检查评估疗效或再行治疗。
总之,HP感染是预防胃癌最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90%的非贲门部胃癌与HP有关。尽管仅有1%会发生胃癌,但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又是胃癌高发区,对有胃癌家族史人群,早期定期筛查和根除治疗非常有价值,成本-效益比高。因此,专家们一致推荐应治疗所有检查HP阳性者,除非有抗衡因素。根除HP增加的风险,应该小于不根除HP增加胃癌发生风险,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专家们认为不需要有顾忌,除非有特殊情况。
胃癌是一种慢性疾病,涉及多种因素。致癌因子和危险因素是两大主要类别。前者直接作用于胃粘膜细胞,而后者则增加了胃癌的发生频率。
致癌因子包括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和人体内的癌基因。其中,亚硝基化合物主要在胃腺体萎缩、低酸和细菌繁殖条件下生成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则存在于熏肉、熏鱼和污染食品中。
危险因素则有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胃炎、遗传性因素以及某些慢性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然而,新鲜蔬菜水果内含有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人体内的抑癌基因可以帮助预防胃癌。
在体检中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意味着胃内存在这种致病菌。虽然幽门螺杆菌可能引起小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甚至是淋巴瘤和胃癌,但在最新的国际医学共识中,对于是否需要进行除菌治疗仍存在争议。
一方面,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疾病。我们与细菌共生,许多人体部位都有细菌存在,而不一定引起发病。只有在出现消化性溃疡、出血或癌前病变等情况时,才需要根除细菌以治疗胃病。
另一方面,全球约40%至60%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大规模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起细菌耐药性增高和药物副作用。即使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也不能保证不再次感染。因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有明确的适应症。
根据最新的医学指南,14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在体检中无需检查幽门螺杆菌,即使检测出阳性也无需治疗。对于14至65岁的人群,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且胃镜检查未发现病变,则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建议进行根除治疗: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并且胃镜检查发现病变;需要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
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挑选食物,生怕一不小心就引发肠胃的不适。每次在食堂以外的地方吃东西,总会担心会不会又拉肚子。这种恐惧已经伴随我很长时间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了一家新开的餐厅,菜品看起来很诱人。我们点了几道菜,边吃边聊天,气氛很好。可没过多久,我就开始感到不适,肚子隐隐作痛。回到家后,情况急转直下,我开始拉肚子,整个人都虚脱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随便吃外面的东西,生怕再次经历那种痛苦。
我曾经去医院看过很多次,医生开了益生菌片给我吃,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最近放屁也特别频繁,这让我更加焦虑。每次去医院,医生总是说我肠胃敏感,容易受刺激,需要规律饮食和作息。可我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还是这样呢?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遗传的原因。我的父亲和爷爷都有类似的症状,尤其是爷爷,他甚至得了十二指肠溃烂和胃癌。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一阵恐慌。难道我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吗?
我决定再次去医院,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次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图文问诊的方式与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于肠道比较敏感,吃不干净的东西容易引起拉肚子。这种情况下,吃药物效果可能不太好,需要从生活习惯入手,规律进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同时,医生建议我定期复查个胃肠镜,以防万一。
听完医生的建议,我感到一丝安慰。至少我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并且有了改善的方向。虽然这条路可能很漫长,但我愿意尝试。毕竟,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可以互相分享经验,共同面对挑战。同时,也想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真的很有帮助。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近年来在胃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腹腔镜探查可以直视发现腹膜和大网膜的转移病灶,对于小于2.0cm、无淋巴结转移的粘膜内或粘膜下胃癌,可以通过电子胃镜、内镜超声以及病理活检等方法综合判断,确定手术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探查和姑息手术。早期胃癌的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腹腔镜胃内粘膜切除术、腹腔镜辅助的胃远端切除术等,其疗效与剖腹术相近,但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对于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也可以用于姑息性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术、胃造瘘术等,缓解症状,解除梗阻,避免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腹腔镜手术将在胃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长期存在可能引发胃炎、溃疡甚至胃癌。2017年,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指南发生了更新,强调了对于证实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的重要性。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改善口臭、打嗝、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并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那么,治疗后是否会复发呢?研究显示,每年只有不到2%的成年人在治愈后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因此,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复发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可以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检测到的物质,它们通常与某些类型的癌症相关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反之亦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相关的癌症类型:
在实际应用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与其他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判断,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癌症。因此,了解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意义和应用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癌症至关重要。
近日,《我不是药神》电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电影中,抗癌药物的高昂价格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然而,真实情况是什么?让我们从医药行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瑞士诺华公司的抗癌药物“格列卫”的研发历时50年,投入超过50亿美元,并有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参与其中。这种巨大的投入和创新是值得保护的。如果没有利润的驱动,谁还会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进行新药研发呢?
其次,药物的价格也需要考虑到专利期限。新型靶向抗癌药物的价格往往很高,这是因为一旦专利期过了,仿制药就会涌现。从表面上看,医药行业的毛利润很高,但实际上由于研发投入巨大,净资产收益率只有8.8%,远低于其他行业。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药企卖的是生命,是很多人存活下去的希望。我们希望每个药企都能像电影中的主演一样有良知,希望可以用最低廉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药。但是,科研经费的投入是巨大的,没有利益的驱动,这些抗癌药物根本不会诞生。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
因此,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更早地发现病情,通过医保和商保的双重保险来保护自己。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肯定和尊重医生和他们的医疗成果。电影中每一个人的无奈都让我们深思:药企追求利润没有错,主演卖“假药”没有错,警察的执法也没有错,病人想少花钱延长生命更没有错。只有更有效的预防和提早干预防治恶性肿瘤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以胃癌为例,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每年有40万例新发病患者,35万人死于胃癌。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约有1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胃癌。从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大致需要10多年的时间,这给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及早的干预和治疗。
积极的治疗胃癌的癌前病变,将萎缩性胃炎逆转成浅表性胃炎是我追求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总结治疗方法和治疗经验,终于在退休后找到了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一个好的剂型——膏方。膏方不但改变了中药难以下咽的口感,更重要的是在用药浓缩后大幅度的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膏方还有恢复胃内环境,调节胃酸分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约后40--60%病人,服用膏方后从萎缩性胃炎逆转成浅表性胃炎,这就防止了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
最后,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以上四个方面,我们才能远离疾病。即使我们得了小病,也不能掉以轻心,积极治疗,使小病不发展为大病,使可治之病不要因为失冶、误治变成不治之症。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从2003年至2005年的30.9%上升到2012年至2015年的40.5%,增长了近10%。不同癌症类型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差异很大,例如甲状腺癌从03年-05年的67.5%增长到84.3%,妇科肿瘤中的子宫内膜癌从55.1%增长到72.8%。然而,胰腺癌和胆囊癌的总生存率却一直在下降,尤其是胰腺癌,10年里从11.7%跌到了7.2%。
在癌症领域,男女发病率和生存率都有所不同。根据2017年北京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上海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北京和上海男性发病率最高的三个癌种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从整体看,女性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均高于男性,且至少高出10%。分癌种细看,在26种癌症中,男性只在肾癌、膀胱癌和喉癌中相对生存率更高,其余癌种里女性长期生存占优势。
城市与农村的癌症生存率也有所不同。除了食管癌和宫颈癌之外,其它癌症类型都是城市地区生存率更高。然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已在逐渐缩小,对于全部癌症来说,生存率差距从2003-05年间的17.7%缩小到了2012-15年间的13.1%。而且农村地区的患者生存率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地区。
年龄也影响生存,年龄越长,生存率相对越低。研究者发现我国老年人(>65岁)存在生存劣势。事实一方面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诊断多在疾病较晚期,易诱发更多的合并症,因此根治性治疗比率较低,另外社会经济不平等性也影响老年癌症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