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这是一个关注听力健康的重要日子。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的聋儿中,近半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加强儿童的听力保健,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对于预防儿童听力损伤至关重要。
引起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药物中毒性耳聋是主要原因之一。氨基糖甙类药物、部分抗肿瘤药物和利尿剂等均可能对耳朵造成毒副作用,引起耳聋等听觉疾病。由于儿童用药时剂量、浓度与成人不同,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更要谨慎,避免随意使用耳毒性药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石季指出,儿童药源性耳聋常为双侧性、永久性损害。幼儿由于不会诉说或表达不准确,待家长发现时,语言发育已经受损,不仅致聋而且致哑,给儿童、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防儿童药源性耳聋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家长要避免滥用对位听神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同时,医务人员在给儿童使用具有可疑耳毒性的药物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特别是属于母系遗传者更应谨慎。
对于已经出现听力障碍的孩子,应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黄金时间”。目前对于耳毒性药物导致的耳聋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注意保存并利用其残余听力,及时进行听觉语言训练,以防孩子失去语言能力,也可通过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等手段改善并提高孩子的听力。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听力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交流,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听力问题越来越普遍。除了衰老带来的听力下降外,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地损害着我们的听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听力损害因素:
1. 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如工厂、音乐厅、迪厅等场所,噪声会直接损害听觉神经,导致听力下降。
2. 使用耳机: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
3. 感冒、鼻炎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中耳炎,进而影响听力。
4. 耳朵进水:耳朵进水后不及时清理,容易导致中耳炎,影响听力。
5. 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会损害内耳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
为了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2. 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3. 及时治疗感冒、鼻炎等疾病。
4. 防止耳朵进水,进水后要及时清理。
5.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此外,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春末夏初,气温变化无常,小儿感冒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感冒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中耳炎。据统计,超过八成的小儿急性中耳炎病例与感冒相关。那么,为什么感冒会导致中耳炎?如何预防和治疗中耳炎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它是指中耳腔内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中耳炎可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起病急,症状明显,如耳痛、耳闷、听力下降、发热等。慢性中耳炎则症状较轻,但容易反复发作。
感冒为何会导致中耳炎?这是因为感冒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儿童由于咽鼓管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感冒,因此也更容易感染中耳炎。
除了感冒,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中耳炎:
1. 喂奶姿势不正确:仰卧位喂奶容易导致奶液流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2. 擤鼻涕方式不当:两侧鼻孔同时捏住擤鼻涕,容易导致鼻涕流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3. 游泳时呛水:游泳时呛水容易导致水进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4. 挖耳勺掏耳朵:挖耳勺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皮肤,引起感染,进而引发中耳炎。
如何预防和治疗中耳炎?
1. 预防感冒:增强体质,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等。
2. 保持鼻腔通畅:及时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疾病。
3. 注意喂奶姿势:喂奶时保持孩子身体与喂奶者身体呈45度角。
4. 正确擤鼻涕:两侧鼻孔交替擤鼻涕。
5. 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水进入耳道。
6. 不要随意挖耳:避免损伤耳道皮肤。
如果孩子出现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乐极生悲:警惕噪声性耳聋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总是忙于追求快乐,却忽略了身边的潜在危险。其中,噪声性耳聋就是一项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不少人在享受娱乐生活的同时,却不知自己的听力正在逐渐受损。
噪声污染无处不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从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到家庭娱乐噪声,无处不在。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
警惕听力下降的信号
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人在早期并未察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听力下降信号,提醒您关注自己的听力健康:
保护听力,从生活细节做起
为了保护听力,我们应该从生活细节做起: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噪声性耳聋,请及时就医。耳鼻喉科医生会为您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查,并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保护听力,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听力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近日,石家庄市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家人发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流。经过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耳鼻喉二科的检查,发现老人患有听力障碍。专家提醒,老年人听力下降是常见现象,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听力逐渐下降,这被称为老年性耳聋。老年性耳聋不仅影响语言沟通,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此外,听力障碍还可能增加安全隐患,如听不见电话铃声、汽车鸣笛声等。
为了预防听力障碍,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佩戴助听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听力下降。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耳鼻喉二科孙怡君主任提醒,老年人不要忽视听力障碍,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预防听力障碍的建议:
总之,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预防听力障碍,对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听力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孕期等多种因素。
首先,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约占所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60%-70%。听觉系统中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听觉神经和中枢传导通路发生异常,从而引发听力障碍。
其次,孕期感染也是导致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等病原体,可能导致胎儿耳聋。
此外,孕期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增加胎儿耳聋的风险。
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因缺氧、产伤等原因导致听力障碍。如羊水栓塞、产钳助产等。
针对先天性听力障碍,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帮助儿童提高听力。
此外,先天性听力障碍的预防和治疗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前检查: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了解双方家族史,降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风险。
2. 孕期保健:孕期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孕期感染、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分娩方式:尽量选择自然分娩,减少产伤的发生。
4. 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后,尽早进行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
5. 干预治疗:针对听力障碍儿童,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如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言语康复等。
听力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听力下降甚至失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以及预防和改善听力的方法。
一、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1. 噪音污染: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会导致听力下降。
2. 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耳部疾病,会影响听力。
3.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具有耳毒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4. 耳鸣:耳鸣是听力下降的常见症状,长期耳鸣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5. 老年性听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听力。
二、预防和改善听力的方法
1. 避免噪音:减少接触噪音的时间,如佩戴降噪耳机、避免长时间在嘈杂环境中停留等。
2. 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避免用尖锐物品掏挖耳道,以免损伤耳膜。
3. 调整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有助于改善听力。
4. 适当锻炼: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改善听力。
5.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听力下降。
6. 耳鸣治疗:针对耳鸣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服务已开始,我感到有些焦虑,因为最近突然出现了听力下降的情况。医生提醒我,在开始诊疗之前,他们需要完整查看我的病例。医生还告诉我,他们不能为我开具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处方,这让我感到安心。
医生接诊后,告诉我这次问诊可以持续两天。这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和思考。医生随后打电话给我,询问了一些基本信息,并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电话沟通。
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关于骨室内注射激素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的问题。医生耐心地回答了我,并告诉我没有特别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医生不会操作。医生还建议我,如果激素静脉滴注已经一周,那么就不需要继续鼓室内注射激素了。
我有些担心,激素治疗已经进行了10天,如果再治不好怎么办?医生安慰我,如果激素静脉滴注已经7天了,那么还是可以尝试去医院治疗。这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服务结束时,医生提醒我,他们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我感到很感动,因为医生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专业和关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长时间熬夜、作息不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导致身体各个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其中就包括听力系统。
熬夜对听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发性耳聋:长时间熬夜,尤其是戴着耳麦玩游戏,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引起突发性耳聋。这种耳聋通常表现为突然听力下降,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
2. 慢性听力下降: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还会导致慢性听力下降,表现为听力逐渐下降,但进展缓慢。
3. 耳鸣:熬夜还会导致耳鸣,表现为耳朵里嗡嗡作响,影响睡眠质量。
4. 耳朵疼痛:熬夜还会导致耳朵疼痛,甚至出现耳道感染。
5. 神经性耳聋: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还会导致神经性耳聋,表现为听力逐渐下降,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
为了保护听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
3. 避免接触噪声,如工厂、工地等。
4.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5. 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其中,长时间大声听音乐就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因素之一。
耳聋,顾名思义,就是听力下降,听不见声音。然而,耳聋不仅仅是“听不见”这么简单。它还会在家庭和社会中,带来一系列交流和沟通方面的问题。例如,患者可能会因为听不清别人说话而感到焦虑、沮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那么,为什么长时间大声听音乐会导致耳聋呢?这是因为,声音的强度越大,对耳朵的损伤就越严重。当声音超过60分贝,连续听超过3个小时,就可能会造成噪声性听力下降,患上噪声性耳聋。
除了长时间大声听音乐,以下因素也可能会导致耳聋: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耳聋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耳聋。
2. 感染因素:婴幼儿时期,耳部感染是导致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耳聋。
4. 老年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都会逐渐衰退,耳聋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那么,如何预防耳聋呢?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限制长时间大声听音乐,尽量使用耳机时降低音量。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噪声。
3.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4.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5. 注意孕期保健,预防母体感染。
总之,耳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耳聋的发生。
近年来,青少年听力损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的学生群体。一项针对初中生的调查发现,96.7%的学生使用MP3/MP4,92.3%使用手机,46.7%选择耳塞式耳机,其中33.7%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5.6%的学生经常戴耳机入睡。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褚汉启教授指出,长时间戴耳机会导致听觉细胞损伤,进而引发听力下降甚至噪音性耳聋。预防听力损伤,需从增加营养、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大音量噪音刺激等方面入手。
此外,使用耳机时应遵循“60-60原则”,即使用最大音量的60%音量,连续听音不超过60分钟。选择安静环境享受音乐,避免听觉器官疲劳。同时,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
对于已经出现听力损伤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听力训练、助听器等。此外,家长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听力健康的关注,共同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
青少年听力损伤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听力损伤的发生率,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