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突发急性心梗该如何急救

突发急性心梗该如何急救
发表人:医疗之窗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黄金抢救时间内,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帮助您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一、心肌梗死发生后的急救原则

1. 保持冷静:发生心肌梗死时,患者和家属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 立即休息:患者应立即就地平卧,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3. 吸氧: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患者提供氧气吸入,有助于缓解症状。

4.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

5. 紧急就医: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期间,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二、心肌梗死的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三、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

1.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2.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药物进行治疗。

3.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4. 运动康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康复,增强心肺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正确的急救措施和预防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发病风险增加明显。根据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数据显示,自2007年至2009年,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35-44岁人群发病率增长幅度最大,3年间增长了31.8%。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年轻化、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龄患者增多以及高社会负担。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内科陈韵岱教授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位居居民死因首位,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其中约1/3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时间,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研究表明,1小时内再灌注死亡率仅为1.6%,而6小时后死亡率则上升至6.8%。因此,及时就医、开通闭塞血管至关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内科金琴花副主任医师指出,患者就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诊、导管室。缩短患者获救时间的关键在于患者及时就诊、就诊流程通畅、绿色通道建设以及患者个人因素的改善。例如,老年患者心梗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因此,提高公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缩短救治时间,需要加强冠心病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完善急救体系,改进急救设备,提高急救中心医护人员的医疗知识。同时,心电图的远程会诊和绿色通道的提前激活也将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包括早期溶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等。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介入术后疗效,尽早发现和处理新症状和疾病,调整药物剂量,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多见。那么,老人一旦患上心肌梗死,他们的寿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心肌梗死,即心肌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突然中断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心脏的供血受到影响,导致心肌细胞发生坏死。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血管硬化,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老人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方案以及日常保养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影响老人心肌梗死预后的因素:

    1. 病情轻重: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 治疗方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心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3. 日常保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应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定期进行体检。

    4. 医院和科室: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科室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5. 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患者度过难关。

    总之,老人心肌梗死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通过积极的治疗、良好的日常保养和乐观的心态,患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心肌梗死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夜间,由于人体生理变化,心梗的发病率更高。为了预防夜间心梗突发,了解心梗的症状、预防和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肌梗死的症状。心梗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等。特别是夜间,由于人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梗。

    那么,如何预防夜间心梗突发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吃蔬菜水果。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

    5. 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测,控制慢性病。

    6. 备好急救药品,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并放在床头伸手可及的地方。

    7. 学会识别心梗症状,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或硝酸甘油,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此外,对于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及“三高”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总之,了解心梗的预防和急救知识,对于降低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心梗的威胁,拥有健康的生活。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指出,预防冠心病应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首先,坚决不抽烟,包括二手烟在内。吸烟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50岁前戒烟则可以被视为‘悬崖勒马’,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其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清淡饮食、少吃高能量食物,并多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爬楼梯等,都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此外,张运院士还强调,定期体检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35岁后应定期检查血压、血脂,高危人群在40岁以后应定期检查血管,并进行动脉彩色B超等无创性检查。

    对于儿童,预防冠心病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饮食结构,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易损斑块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中,稳定易损斑块至关重要。目前,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及中药通心络胶囊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稳定斑块的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其本质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心梗发病急,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心梗的常见诱因包括:劳累过度、情绪激动、饮食不当、寒冷刺激等。劳累过度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需氧量增加,容易引发心梗。情绪激动、过度愤怒等情绪剧烈变化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饮食不当,尤其是高脂、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梗。寒冷刺激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

    心梗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心肌缺血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

    预防心梗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戒烟限酒、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冠心病等疾病,也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

    心梗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以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并不能被彻底治愈。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细胞死亡。患者会出现胸痛、恶心、呕吐、发热、心律不齐等症状。

    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挽救心肌细胞,减少心肌坏死面积,降低死亡率。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尽管心肌梗死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控制,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避免疾病复发。此外,患者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风险因素。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不能被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得到控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下是心肌梗死相关的科室和医疗机构:

    • 心血管内科
    • 介入科
    • 心外科
    • 急诊科
    • 康复科

    以下是一些与心肌梗死相关的药品:

    •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 华法林
    • 他汀类药物
    • ACEI/ARB类药物

  •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MI)在介入治疗时机选择上存在差异,早期介入的指征尚不明确,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时机一直存在争议。

    一项名为ISAR-COOL的试验对比研究了410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PCI(6小时,中位数2.4小时)和近期PCI(3-5天,中位数84小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早期PCI显著降低了ACS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5.9% vs 11.6%,P=0.04)。

    另一项名为TIMACS的前瞻性研究针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发现6个月后,早期PCI(24小时内,中位数14小时)与延迟PCI(经一般处理36小时后,中位数50小时)相比,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新发心梗、中风)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有关。次要终点事件(死亡、新发心梗、顽固性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主要因为顽固性缺血明显降低所致。GRACE评分大于140的高危患者早期PCI受益明显。

    NSTMI患者的PCI指征应建立在危险分层的基础上,高危患者应尽早进行PCI。极高危患者(符合以下1项即可)且无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的患者,争取在2小时内紧急进行PCI治疗。中、高危患者可在72小时内进行PCI治疗。低危患者风险大于收益,不主张进行PCI。

    总之,NSTMI患者的介入治疗时机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危险分层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综合考虑,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然而,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扫墓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健康风险。本文将为您介绍心血管病人在扫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一、心血管病人扫墓需注意的风险

    1. 寒冷刺激:清明时节正值春寒时节,气温较低,心血管功能对温度变化敏感,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 情绪波动:扫墓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疲劳:长时间的扫墓活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加重心脏负担。

    二、心血管病人扫墓应准备的急救药品

    1. 麝香保心丸: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可迅速缓解症状。

    2. 硝酸甘油: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

    3.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

    三、心血管病人扫墓保健建议

    1. 保持稳定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适当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

    2. 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适当休息。

    3. 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以清淡为主。

    4. 遵医嘱用药:坚持服用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麝香保心丸等。

    5. 定期体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四、心血管病人扫墓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1. 选择阳光充足、气温适宜的时间扫墓。

    2. 选择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地点扫墓。

    五、心血管病人扫墓注意事项

    1. 佩戴心脏病标志:在衣物上佩戴心脏病标志,以便他人了解您的病情。

    2. 随身携带急救药品:确保随时可用。

    3. 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避免长时间步行或乘车。

    4. 佩戴保暖衣物:避免受凉。

    5. 陪同人员:尽量有家人或朋友陪同。

  •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骤降,人们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在冬季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教授刘寅指出,急性心肌梗死要重视防治,建议五步走。

    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否属于心肌梗死后备人群。以下人群要小心: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或劳累者;慢性病人群如‘三高’患者;曾有过胸闷、胸痛症状者;不良生活方式者(久坐、缺乏锻炼、重口味饮食、熬夜、吸烟等)。可以通过自测问卷、血糖、血脂等综合评估,尽早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警惕性。

    其次,要积极‘赶走’心肌梗死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平衡心态、合理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劳,都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心梗高危人群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也不要太长,同时避开冠心病发病‘高峰期’早上6-9点。

    第三,提前筛查疾病风险,及早发现蛛丝马迹。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疾病筛查,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心脏彩超、肌钙蛋白、心肌酶、凝血四项、颈动脉超声等都能起到一定的预测预警作用。心梗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是‘红旗飘飘’:心电图ST段有明显的弓背抬高。

    第四,练就发现危险的眼睛,与时间竞赛。心梗的典型症状有胸骨正中或中间偏左处出现剧烈疼痛,有濒死、压迫感,伴有出冷汗、恶心等;非典型症状有后背疼、胃疼、牙疼、嗓子疼、意识丧失等。老人若出现腹痛等症状,在排除胃肠道疾病后,极有可能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第五,心梗救治记住两个‘120’。心梗发生后,首先是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说明病情和地址。其次,是把握急性心梗发病后最佳救治时间:发病后2小时(120分钟)内。

  •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然而,当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血压正常的情况时,我们是否应该警觉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风险。

    近日,张大妈多年的高血压突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由于她每天都需要服用降压药,这让她的心情十分低落。然而,当她发现血压正常后,心情自然好了起来。但张大妈偶尔会感觉胸前区有点闷涨,像有东西压着似的。

    张大妈的儿子无意中和一位医生朋友提起他妈妈的情况,医生朋友却非常紧张,立刻建议张大妈赶紧去医院的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脏问题。

    果然,到医院一查,张大妈患上了急性心肌梗死!这让我们不禁要思考,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正常,是否预示着心脏健康出了问题?

    事实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是正常的,但急剧的、大幅度的波动则要引起警惕。张大妈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症状可能并不明显。急剧的血压降低就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之一。心肌梗塞会导致心脏收缩力下降,射血量减少,从而导致血压降低。大面积心肌梗塞甚至可能导致严重低血压,乃至休克、死亡。

    对于原来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如果突然出现血压正常或较低的情况,不管是否有症状,都建议尽快就医体检,以排除心脏问题。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呢?首先,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同时注意饮食健康、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正常,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及时就医,以确保心脏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