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抑郁症如何预防?

抑郁症如何预防?
发表人:京东健康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由于目前抑郁症的病因还不明确,因此还没有确切的、直接的方法可以预防抑郁症,但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充分的悦纳自我。

第二、提高处理繁杂问题的实际技能。

第三、面对精神刺激时会积极的寻求外界的帮助,避免外界刺激对自己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心身损害。

第四、及时可以把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写到日记上,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对自我的满意度。

第五、保持稳定的朋友交际和培养自我的兴趣,保持一份好奇心,经常参加一些文体活动。

第六、可以增加一些活动的选择,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第七、注意早发现早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虽然抑郁症会有阶段性的情绪波动,也可能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疾病缓解期,但是自愈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

    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的患者,可能会存在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以及精力减退的表现,严重者会有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所以建议抑郁症的患者尽快去当地的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者心身医学科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还有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等,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光疗,抑郁症患者可以到相应的科室根据医生的建议联合药物或者心理治疗,以免延误治疗的时期,承受过长时间的病痛折磨,甚至是病情进展加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抑郁症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目前发现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都有关系:

    第一、抑郁症的发生和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如此,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症不属于医学上常说的遗传性疾病,在法律上不影响结婚生子,但临床上确实有观察到其亲属的同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也许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可以筛选出与抑郁相关的重要遗传学指标,从而能够更好的识别和避免疾病的发生。

    第二、可能与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变化有关,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部与情感相关的区域是出现了一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的.

    第三、与社会环境、个体素质、生活事件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第四、其他的躯体疾病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其他的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第五、鸦片类物质、中枢兴奋剂、致幻剂、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等精神活性类药物的使用,都可能会引发抑郁的状态,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生大部分时候是非个人所控的,不要因为患抑郁症而责怪自己或者是他人,目前通过数代医生的不懈努力,已经找到了很多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以实现临床的很理想的好转。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抑郁症指的是一种持久的内在心境状态,而不是当前情绪状态的外在表现。

    抑郁症发作时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但是除此之外,一般还有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会在一定的诱因下起病,比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但是也有的抑郁症可以在没有任何特殊诱因的情况下无故出现以上的情绪问题。情绪低落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情绪低落的严重程度也比较重,这种整体上处于心境闷闷不乐,在一天大部分时候都处在情绪低落的状况。一般对于抑郁症患者,会持续至少两周以上,一般不经过治疗,不能自然的好转。

    情绪低落常常只是和伤害或者挫折负性事件相伴,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且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严重程度是可控的,随着事件的逐渐过去,情绪会逐渐的好转。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心理治疗根据其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分为不同的流派,常见的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团体治疗等。

    心理治疗是和医生治疗师谈话和交流来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抑郁症的患者,有些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达到治疗疗效;而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常常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重度的内源性抑郁,常常是需要两种治疗同时进行,不能一味依靠心理治疗,以免延缓疾病的康复,甚至造成一些患者实施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

    整个治疗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生来进行,家人理解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而不焦虑的陪伴也常常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必要时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治疗、指导,并帮助他更好和患者进行相处,以及解决患者家属在长期面对一个情绪不稳的亲人时,自己所需要承担的压力和担心。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罗庆华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我们应该尝试、去培养自己良好平和的性格,矫正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患者可以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家人的帮助。当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时候,家人和周围人员应该注意防止患者自伤自杀,防止其冲动伤人帮助他及早的就诊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第二 在规律服药期间,应该特别注意不要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包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食物。

    第三 患者是需要合理的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情况允许,家属应该鼓励患者,尽早的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者锻炼,适当的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恢复规律的生活,避免与社会脱节。

    第四 治疗期间应该进行病情监测、定期复查,监测患者有无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比如体重增加,肝功能损害,月经不规律,服用碳酸锂的患者,还应该规律的监测血药浓度,随访甲状腺功能等。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罗亚玮

    预防心力衰竭的急性发生在日常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预防感冒:在感冒流行季节或者是气温骤变的时候,患者要尽量减少外出,出门时应该佩戴口罩并且适当增减衣物。患者还应当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如果发生了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会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现在有流感疫苗,建议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时候可以打疫苗来减少感冒的发生。

    第二、适量活动:得了心衰还是可以活动的。心衰的患者,尤其是稳定期,一定要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在活动中也要避免出现活动过多过猛,尽量不要参加特别剧烈的对抗性的活动,以免发生心衰的突然加重。

    第三、饮食应当少油腻,多吃蔬菜水果:对于心衰的患者,控制盐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盐摄入过多会增加体液的储留,加重水肿。一般来说,慢性稳定的心衰患者一天之内的盐要控制在6克以内。

    第四、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戒烟戒酒、保持平稳的心态、情绪不易过于激动。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 视频简介

     

    作者:吉林省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钱丽宏

     

    精神分裂症的一级预防,重点就是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和预防复发上。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群众中普及精神病的防治的知识,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些歧视观念,或者不正确的看法,使患者能及早的发现及早治疗。返回社会后,要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为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另外患者要长期服药,避免复发。

  • 视频简介

     

    作者:吉林省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刘臣

     

    有些抗抑郁的药,同时也兼顾有抗焦虑的作用。焦虑症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同时焦虑症的预后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因素有关,并且有特殊个性或生活事件频发者,预后较差,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症状缓解后,仍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药物。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袁俊亮

    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第一、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开朗可以延年益寿,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烦恼苦闷的情绪,会损害身心健康,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第二、培养稳定的心态,防止反应过激。一个人在适度稳定的环境中一般能够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第三、锻炼坚强的性格特点,接受应激事件的冲击。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会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建议有健全的、坚强的人格特点,能够去面对各种生活中的挑战。

    第四、加强品德修养,避免劣性刺激,修养良好的人,必然心胸开广、心地坦荡,对别人对自己非常和善,在行为和言语上,不会去伤害他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非常好的心理状况,能够预防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精神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徐利敏

    躁狂症可能会导致抑郁症,需要家属多加注意,督促患者做好日常护理。

    躁狂性抑郁症的产生多与多发性硬化所致的神经损伤有关,终身患有哮喘的人群较普通人群患躁狂性抑郁症的危险多出数倍,且躁狂性抑郁症患者得偏头痛的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躁狂症患者性格伴随思维异常活跃,话语增多,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等精神异常问题,行为轻率、做事不计后果、性格严重偏离自我本性。

    躁狂症患者患病后,可能会并发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躁狂症患者较无病患者发生多种致死性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性高,其中包括心律失常、卒中、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

    所以患者一旦出现躁狂症,要积极配合医生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家属也需要督促患者积极做好日常护理。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