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抑郁症可以自愈吗?

抑郁症可以自愈吗?
发表人:京东健康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虽然抑郁症会有阶段性的情绪波动,也可能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疾病缓解期,但是自愈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

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的患者,可能会存在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以及精力减退的表现,严重者会有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所以建议抑郁症的患者尽快去当地的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者心身医学科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还有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等,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光疗,抑郁症患者可以到相应的科室根据医生的建议联合药物或者心理治疗,以免延误治疗的时期,承受过长时间的病痛折磨,甚至是病情进展加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抑郁症指的是一种持久的内在心境状态,而不是当前情绪状态的外在表现。

    抑郁症发作时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但是除此之外,一般还有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会在一定的诱因下起病,比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但是也有的抑郁症可以在没有任何特殊诱因的情况下无故出现以上的情绪问题。情绪低落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情绪低落的严重程度也比较重,这种整体上处于心境闷闷不乐,在一天大部分时候都处在情绪低落的状况。一般对于抑郁症患者,会持续至少两周以上,一般不经过治疗,不能自然的好转。

    情绪低落常常只是和伤害或者挫折负性事件相伴,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且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严重程度是可控的,随着事件的逐渐过去,情绪会逐渐的好转。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目前全球对抑郁症的确诊主要是通过医生临床问诊式的精神检查、结合量表进行评估,目前还不存在有像检查出胆结石的超声或者检查出胃溃疡的胃镜客观而准确的检查方式,因此患者全面、真实、有序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评估非常重要。

    通常医生会询问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求治的原因、平常的情感活动、意志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还会在精神检查期间通过观察患者在会谈期间的神情、动作、姿势、语调、语速,来综合进行全面的判断,从而了解患者的意识、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感觉、自知力的情况,尤其是对情绪的稳定性的评估以及是否存在持续的情绪低落或者兴奋,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并且评估患者的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临床上有时还会借助标准化的情绪自评和他评量表来协助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表现和严重程度,有时候还会进行如自杀风险评定、转躁风险评定、生命质量评定和药物治疗副反应等评定,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情况以及评估治疗以后的反应。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卜力

     

    老年抑郁症该看什么科:一般的专科医院里,老年科是属于单独科室。抑郁症的患者既包括成年的,也包括老年的,对于老年患者的话,建议还是去看老年门诊,这样治疗针对性更强一些。一般的综合医院只能看心理门诊,精神科门诊,所以去到专科医院,诊疗可以更详细一些。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卜力

     

    老年抑郁症治疗上,是有一个疗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要经过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急性期在医生的指导下,系统治疗之后,症状也好、情绪也好,获得了很好的改善,有的人可能就在这个阶段把药停了,恰恰在这个阶段,是不应该及早停药的,往往医生会建议你坚持用药,是要求你进入巩固治疗的阶段,在巩固期之后,还要进入一个维持期。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抑郁症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目前发现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都有关系:

    第一、抑郁症的发生和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如此,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症不属于医学上常说的遗传性疾病,在法律上不影响结婚生子,但临床上确实有观察到其亲属的同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也许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可以筛选出与抑郁相关的重要遗传学指标,从而能够更好的识别和避免疾病的发生。

    第二、可能与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变化有关,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部与情感相关的区域是出现了一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的.

    第三、与社会环境、个体素质、生活事件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第四、其他的躯体疾病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其他的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第五、鸦片类物质、中枢兴奋剂、致幻剂、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等精神活性类药物的使用,都可能会引发抑郁的状态,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生大部分时候是非个人所控的,不要因为患抑郁症而责怪自己或者是他人,目前通过数代医生的不懈努力,已经找到了很多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以实现临床的很理想的好转。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卜力

     

    老年抑郁症,可以分为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这样的情况,一般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都是重度抑郁。临床上也需要与分裂症这样的疾病进行鉴别,不会说是老年抑郁症,去引起精神错乱,可以伴有这种精神病性症状的,但是这两个疾病之间不会互相转换。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海棠

    心理治疗根据其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分为不同的流派,常见的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团体治疗等。

    心理治疗是和医生治疗师谈话和交流来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抑郁症的患者,有些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达到治疗疗效;而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常常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重度的内源性抑郁,常常是需要两种治疗同时进行,不能一味依靠心理治疗,以免延缓疾病的康复,甚至造成一些患者实施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

    整个治疗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生来进行,家人理解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而不焦虑的陪伴也常常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必要时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治疗、指导,并帮助他更好和患者进行相处,以及解决患者家属在长期面对一个情绪不稳的亲人时,自己所需要承担的压力和担心。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精神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徐利敏

    得了躁狂症是不能自愈的,即使存在表面上的自愈,也要警惕近期可能出现的复发情况,以免影响到患者及家人的正常生活。

    躁狂发作是双相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得了躁狂症以后,会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很多患者可能会让别人感觉他的行为、表现等都不太得体,从而极大的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能力等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这个时候需要尽快控制症状。是否可以不吃药就能控制,不吃药就能让躁狂症患者治愈,这种选择自愈的治疗方式并不能随便尝试。

    如果不及时治疗疾病,精神症状的叠加出现会引起冲动,还可能进一步导致伤人、肇事、肇祸的后果,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提倡患者在得了躁狂症以后,要够积极并及时地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尽快通过药物、心理及运动等综合治疗,得到尽早的恢复。

  • 视频简介: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罗庆华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呈现自限性,也就是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自发缓解,所以有些患者和家属可能,就会想:那我们就不治了,等着病自己好,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有数据统计,没有经过治疗的患者,只有一半的人在一年内自发缓解。其余的患者,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发缓解的不足1/3。所以如果患者不接受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即便自发缓解,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后续仍然有可能频繁的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越高,如果不加以治疗或者治疗不当,疾病的复发率就比较高。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患者人格改变。发作间期也残留部分症状或者转为慢性的疾病状态,从而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因此,一旦确诊,患者应该积极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尽快控制急性期症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目前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有条件的可以结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加快康复。

  • 视频简介

     

    作者:吉林省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刘臣

     

    有些抗抑郁的药,同时也兼顾有抗焦虑的作用。焦虑症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同时焦虑症的预后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因素有关,并且有特殊个性或生活事件频发者,预后较差,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症状缓解后,仍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药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