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前文介绍过情志所伤致多汗病例,此例患者为一特殊汗证患者,多年前住院病人,
刘某,男,42 岁,2002 年 5 月 14 日入院。高热 10 余日,体温波动在 39℃上下,咽干,微咳,无痰,于外院静点青霉素等药物,发热未减,现仍发热,体温 39·2℃,不恶寒,咽干口渴,无汗,既往有消渴病史 2 年余。面红目赤 HR106 次/分,余查体无异常。舌红苔黄,脉数,血常规: WBC8.9×109/L,N75%,L25%ESR20mm/h,尿常规(-), 血糖 6.8mmol/L,心肌酶,肝肾功能,胸片,B 超未见异常。辨证为外感热症,病在气分,治以疏风清热,以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处方:银花 15g,连翘 15g,板蓝根 30g,白茅根 30g,芦根 20g,知母 10g,石膏 30g,甘草 10g,蝉衣 10g,牛蒡子 10g,水煎取汁 300ml 分两次服,并针刺十宣、大椎放血,予清开灵等药物静点。
至次日清晨 2Am 时,患者突然烦躁,胸闷,气喘,连呼烦热,赤足奔出病房,旋即战抖磕牙,卧于病床,体温 40·3℃,虽加棉被,仍抖衣而战傈, 更加烦躁,异常不安,呼吸急促,其家属惊慌失措,值班医生到时,见其头上蒸蒸汗出,既而周身汗彻,约 10 分钟后神色转安,高热亦去,脉静身凉,未予特殊处理,患者安然入睡,晨起未在发热,病即痊愈,后予降糖药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而出院。
战汗指寒战与汗出同时出现的症状而言,是正邪交争的一种临床表现,本例患者素有消渴之疾,素体阴虚,复外感热症,高热不退,经治得汗而解,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记载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从本例战汗过程看与叶香岩的记载颇为吻合,本患者虽患消渴,素体阴虚,然正当壮年,得药力相助,故得战汗而驱邪外出,霍然而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慢性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依据
慢性胃溃疡诊断依据:上腹隐痛、灼痛或钝痛,服用碱性药物后缓解;常于剑突下偏左,好发于餐后半小时到1~2小时;疼痛常伴反酸嗳气;溃疡活动期大便隐血阳性。
慢性消化性溃疡病因
慢性溃疡病的病因很复杂,尚未清楚,多年研究已证明,溃疡的形成是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结果。这种自我消化过程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慢性消化性溃疡症状
慢性胃溃疡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暖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在胃肠局部有圆形、椭圆形慢性溃疡。
慢性消化性溃疡表现
1. 腹痛
胃体部溃疡的腹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线的左侧或左上腹部;位于胃小弯高位的溃疡,贲门或胃底部的溃疡,疼痛可出现在前胸的左下部位;胃溃疡位于后壁或向后穿透胰腺时,可以出现后背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定位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局限。
2. 体重减轻
这是由于热量摄入减少的结果。胃溃疡病人常于进食后引起腹痛,不进食则不疼痛,因此为了减少疼痛,病人宁可少吃或不吃。由于食物的种类和量与疼痛有关,往往使病人过于慎重地选择食品或减少饮食量。
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便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有时相当显着,如果发生在40岁以上的病人身上,甚至会被临床医生疑为恶性肿瘤。
3. 疼痛性质的改变
溃疡病的特点是规律性疼痛。胃溃疡为饱餐痛,疼痛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至下次进餐前疼痛已消失。十二指肠溃疡是饥饿痛亦称空腹痛,疼痛多在饭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一次进餐前,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完全消失,有的病人可出现夜间痛。
4. 出现固定的包块
一部分胃溃疡病人在其心窝部可摸到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而且包块迅速增大,按压疼痛。随包块的增大,呕吐也随之加重,此种情况大都是发生了恶变。
5. 无法解释的黑便
一般黑便可见于进食大量猪、羊、鸡等动物血之后,也见于服某种药物之后。如果溃疡病人出现了无法解释的黑便,或者化验大便持续有血,需特别注意,应进一步查清,这往往是恶变的先兆症状。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现象。因为汗是调节人体温度的重要物质,当温度升高时,通过排泄汗液,使人体温度相对恒定。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体质偏胖的人就会更容易出汗,而体质偏瘦的人就不容易出汗,这都属于正常范畴。
但是,有很多人会"出虚汗",出虚汗跟正常的出汗可不一样,出汗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出虚汗却是不正常的表现。
那么怎样区分"出汗"与"出虚汗"呢?
出汗:大部分是由于温度高而产生的,相当于被动出汗。
出虚汗:不受温度的影响,导致全身或局部出汗。比如自汗、盗汗等。
(自汗是指本身不热、也没有运动,还是会出汗,同时还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是气虚的表现。而盗汗是指夜晚一睡着就出汗,是阴虚的表现。)
中医认为:虚汗流越多,身体则越虚!而出汗部位的不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身体健康,如果你身体的这3个地方出汗多,那么就要小心是否"病也跟着来"。
1、鼻子出汗多——肺气不足
鼻子总爱出汗,并且汗多,说明身体缺少肺气,是肺功能不足的表现。而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天生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造成的。
建议:每天需要多运动,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把氧气输送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还可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可以多食木耳、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充足
2、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的汗腺分布非常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颈部经常出汗,那么就要小心是否是内分泌出现了问题。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尤其是激素水平的检查。
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饮食上要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加免疫力,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3、 手心、脚心出汗——气虚血虚
情绪紧张、激动、害怕导致的手心或脚心出汗过多。中医认为,这可能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中医推荐小妙招:
中医认为,顺则补、逆则泻。所以,我们可以在每天餐后进行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6圈,再逆时针揉24圈。
另外,可以多吃温补的食物,同时学会放松心情,避免因精神紧张而过度出汗。
韧带损伤是遭受暴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发生损伤。韧带损伤因损伤程度不同可分为三度,各个关节的韧带都有可能损伤,其中膝关节、踝关节最为常见,多好发于运动量大、受外伤或者干重活的人群。该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改善,一般预后较佳。
一、韧带损伤的分类
1、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分类
Ⅰ度损伤:韧带周围的损伤,并伴有韧带内部纤维的撕裂,无关节不稳定。
Ⅱ度损伤:较多纤维撕裂,可伴有轻度关节不稳定。
Ⅲ度损伤:韧带完全撕裂,关节显著不稳定。
2、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分类可分为:膝韧带损伤;肘部韧带损伤;肩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
二、韧带损伤的发病原因
韧带损伤多是因为遭受暴力或者长期牵拉负重,而导致韧带承受不了耐力,从而产生韧带损伤,主要包括外力因素和剧烈运动引起。该病好发于爱好运动的人、重体力劳动的人以及受外伤的人,可由运动前没有充分做好热身准备以及环境因素诱发。
1、主要病因
外力因素:关节受到暴力或者跌倒、撞击之后,会导致韧带损伤。
剧烈运动:如进行学院体育竞赛、舞蹈、杂技等时,容易出现韧带损伤。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车祸、高空跌下等意外,也会引起同类的损伤。
2、诱发因素
自身因素:运动前没有充分做好热身准备,使关节活动受限,导致韧带损伤。
环境因素:在运动、训练等活动时,场地恶劣容易跌倒也会导致损伤。
三、韧带损伤的症状表现
韧带损伤主要的表现有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组织内出血、血肿、关节肿胀、活动障碍、压痛。该病可并发有关节不稳定、关节粘连的病情。
1、典型症状
关节局部疼痛:疼痛程度取决于韧带周围结构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痛域,轻者疼痛轻微,可耐受,严重者无法继续活动。
关节肿胀出血:损伤后有小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关节肿胀,部分患者可以看到皮肤出现皮下淤血、青紫等。
活动障碍:韧带损伤后关节属于强迫体位,导致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失去限制,关节无法正常活动。
闻及撕裂声:有时伤者可听到韧带撕裂的响声。
2、并发症
关节不稳定:一般是由于韧带损伤治疗不当引起,由于修复不当或未修复致使关节结构破坏,造成不同程度、方位的不稳定,表现为关节运动障碍、酸痛、无力等症状。
关节粘连:由于治疗后长期卧床,没有及时康复运动,导致关节粘连、关节活动受限。
最近风靡的奶昔又开始成为大家的网红饮品了,尤其是早餐基本上女性朋友很愿意点单,立秋之后还适合喝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些人群要注意一下。对于新手的朋友来说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做出好喝的奶昔了。
自制奶昔在这个立秋之后的伏天还是可以喝上一阵子的,首先自制奶昔选用的原料,这里我特别建议选用酸奶、牛奶还有应季的水果做奶昔,营养又健康,对于贪凉的小朋友也可以吃!
对于爱吃凉的小朋友来说当然是用酸奶做奶昔最好类,为什么,首先出来的浓稠度和外面市面上的差不多,视觉上让宝宝更喜欢(市售的奶昔更多的是冰的成分)当然要有冰凉的口感,这时候可以把酸奶放入冰箱里,冷藏层放置2-3小时,就会微凉,口感上,酸奶略酸,可以选择桃子、蓝莓、这样的水果,口感上略有微微的酸味,更容易融合到一起,当然还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就是芒果啦。这三种水果配上酸奶属于清爽的奶昔类型,你只需要按照1:1的比例用搅拌机打碎即可,胃肠不适的或者怕凉贪凉小伙伴适合用这种方法做奶昔。你还可以放上一些少量的坚果和麦片,口感会更好!
牛奶做奶昔其实口感也不错,怎样让牛奶做的奶昔更加浓稠?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雪糕,牛奶适合搭配稍微偏甜的水果口感会很好,西瓜、哈密瓜,当然想要口感清爽的猕猴桃也不错,牛奶的香甜还可以综合猕猴桃的酸涩,用半根冰棒雪糕,适量牛奶(100毫升左右)加上少量水果就是一杯完美的牛奶奶昔了!注意,一定要胃肠健康的人群奥,如果胃肠偏弱的小朋友或者小伙伴们还是适合用酸奶做微凉的奶昔。
秋天,奶昔作为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的饮品营养又美味,大家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如果胃部有点含量可以适当的加入温水,这样即使是有胃病的人群也可以尝试,不妨多喝有点,可以帮助胃肠新陈代谢,让胃肠通畅。
建议给小宝宝做的妈妈们要注意用酸奶做效果更明显,对于小朋友也更容易接受,尤其是不喜欢吃饭的宝宝们,效果非常好,搭配一个早餐面包就是很好的一个早餐,营养均衡、蛋白质丰富,宝宝还容易接受,如果来不及吃,直接放入杯中也是非常不错的间食,适合爱睡懒觉的小朋友们,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可以用豆奶代替牛奶,效果也很好的奥。
渐冻症,这种病最大的特征就是残忍。患者大多是青壮年,发病即意味死亡,但在这种病症面前,死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过程。起初是肺部被感染,一呼一吸都要用力,紧接着是最绝望的“冰冻”过程。 他们活着的每天,身体的控制权都在不断被蚕食。可能哪天醒来,就突 然发现身体某个部位不再动弹。到最后,全身只剩两个地方保持正常: 还能转动的眼球,以及完整的神智。
患者会清醒地看到自己被冰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患者会清醒的察觉到自己的生命走向终点。光明在渐冻症患者的眼中不复存在,只剩下绝望和痛苦在眼眶周围打转,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看着自己的的身体一步步走进坟墓,可最痛苦的或许还不是患者本人,而是患者的父母。试想一下, 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里,看着亲生子女逐渐僵化,而死期遥遥不可知,病情发展到后期,和子女一起活着的每一天里,父母都在准备丧礼,想着怎么让子女走的干净一点,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渐冻症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其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
生命的长短对于渐冻人来说是残忍的,度日如年的长,一眼望尽的短,霍金的故事流传了好久好久,可冰桶挑战却只盛行了一时,当你有一天看到了渐冻症患者,你要记住,他正在经历着这世界上最大的残忍,如果你有一天见到了渐冻症患者的父母,你要记住,他正在经历着这世界上更大的残忍,没有希望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痛苦足以撼动天地,他们应该受到更多人的关心。
2016年1月2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娄滔,被查出罹患运动神经元病,即渐冻症。患病后的娄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遗愿,捐赠人体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在历经各种治疗方式,病情反复波动后,2018年1月5日凌晨,29岁的娄滔在家中停止了呼吸。由于器官不符合捐献条件,她的遗愿永远成为遗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亲眼目睹渐冻症也是很残忍的。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性损害,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部分患者可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种类?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
另一种名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Mahoney株)、II型(MEF-1株)、III型(Saukett株)分别接种于Vero细胞培养并收获病毒、经浓缩、纯化后用甲醛灭活,按比例混合后制成的3价液体疫苗。
我国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序贯程序),即2月龄时注射一剂脊灰灭活疫苗(IPV),3月、4月及4岁各口服一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脊髓灰质炎疫苗如何使用?
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1.5岁~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次,可直接滴于婴儿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类。临床表现主要为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通常见于年老体弱、高度近视、内眼手术以后、眼外伤等。
一、视网膜脱离的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两大类,后者又可分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两种。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又称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因为视网膜产生了破孔,玻璃体腔内的液体进入视网膜下腔引起。
2、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DR)是玻璃体增生性病变,对视网膜拖曳引起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分离。通常可见原发性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等,有的还伴有严重玻璃体浑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特征是视网膜下积液,分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均无视网膜裂孔。
二、视网膜脱离的病因
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主要有视网膜裂孔形成、玻璃体牵拉和液化、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有液体积聚,也可因衰老、高度近视、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严重眼外伤史而诱发。
视网膜裂孔形成:裂孔形成的原因有视网膜变性萎缩、玻璃体后脱离及牵拉、眼外伤。
玻璃体牵拉和液化:变性的视网膜可形成较小的萎缩圆孔,没有玻璃体的牵拉就不会引起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牵拉的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有液体积聚:炎症、肿瘤、感染、血管病变和退行性病变,均可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液体积聚。
三、视网膜脱离的诱发因素
衰老:年龄大于50岁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
病史: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
手术史:有眼科手术史,一侧眼睛发生过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近视眼、眼部损伤或肿瘤、白内障手术等。
眼部疾病:有高度近视、眼部肿瘤、葡萄膜炎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
外伤:头部受到钝性损伤或击打伤。
四、视网膜脱离的好发人群
高度近视者:高度近视容易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牵拉视网膜。
受严重眼外伤者:严重眼外伤容易损伤视网膜。
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氧疗时间越长,吸入氧浓度越高,动脉血氧分压越高,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越高,病情越重。
有糖尿病史者:糖尿病可引起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周纡医生
本文首发于:北京天坛医院
“夏至三庚数头伏”,每年这个时候,“中暑”就会成为热门话题。“中暑了怎么办?”,相信有不少人会推荐“藿香正气”,但“中暑要吃藿香正气”真的就是百分之百正确吗?
何为“中暑”?
首先要明确一下,咱们常说的“中暑”与中医所说的“中暑”并不是一个概念。
1. 西医所说的“中暑”
从西医的角度看,“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中暑虽然多发于夏季,但并不局限于夏季,只要是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的环境,如炼钢厂等,都有可能发生。
2. 中医所说的“中暑”
而中医所说的“中暑”,是专指夏季发生的疾病,分为“阳暑”和“阴暑”。
“阳暑”
“阳暑”是由于夏天温度高,长时间户外劳作或长途奔走,暑热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和津液受到耗损,而出现头晕、体热、口渴、出汗、乏力等症状,类似于西医所说的“先兆和轻症中暑”。
“阴暑”
“阴暑”则是人体正气不足,又过度贪凉,如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空调温度过低,出汗时冲洗冷水,大量吃冷饮冰淇淋等,夏季感受了阴寒邪气,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藿香正气,只能用于治疗这种“阴暑”,而不能用于“阳暑”,无论是用何种剂型用于“阳暑”,都会更增其热、损耗津液,加重病情。
我们来了解一下“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在古代是“散剂”,最早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原文记载其主要治疗“伤寒头疼,憎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此方到宋代收入了当时的“国家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广为流传。
现在藿香正气的功能主治是: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本方重在化湿和胃,主治暑湿感冒,对夏季伤湿感寒、脾胃失和者最为适宜,其解表散寒之力较弱,如果表寒较重,可以搭配治疗风寒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等。
此外,夏季感冒,并不都是“阴暑”和“暑湿感冒”,也可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热感冒”(阳暑)等等,临床还需要辨证治疗。如果以恶寒明显,体温较高,周身疼痛等寒象为主,或者以咽痛、咳嗽、口干、大便干、小便黄等热象为主,都不适宜用“藿香正气”来治疗。
还有几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 如果体内有湿邪,恶心、大便不成形,而且有怕冷喜暖的表现,可以临时服用藿香正气来祛湿和胃,但如果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等热象,就不要轻易服用。
● “十滴水”与“藿香正气水”作用相似,都只能用于“阴暑”,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马上开车,不能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时服用。
● 藿香正气水外用,可以治疗一部分湿疹、足癣、瘙痒症,但不宜长期使用,如果涂抹5-7天后效果不明显,建议及时上医院诊治。
● 藿香正气所治的“霍乱”,是中医理论中的专业术语,意思是“挥霍缭乱”,虽然症状表现同样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并不是指西医所说的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性传染病。
● “阳暑”的轻证,可以试用“任丹”或者“人丹”治疗,食疗可以临时服用西瓜、绿豆汤,更主要的是休息、补水、脱离热环境、适当降温,严重者应该配合清暑益气的汤药治疗。
● 预防“阴暑”要合理使用电扇和空调,空调温度保持26度以上,多喝热水,出汗时不触碰冷水,不大量吃冷饮冰淇淋等;脾胃虚寒者还要少吃西瓜、绿豆汤等寒凉食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冬天来了,天气干燥,我们人体也会难免不适,容易“上火”也是正常的,所以也不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有一类无法轻易缓解的眼干口干其实是一种病——干燥综合征。接下来我们所说的疾病虽不少见,却鲜为人知。
什么是干燥综合征呢?
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免疫性炎症反应常见的部位如唾液腺、泪腺等,相对应的症状就是口干、眼干、腮腺肿大等。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除口眼干燥外,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器官如肺、肝、肾脏、血液系统等。研究表明,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它的发病青睐女性朋友, 男女比为1:9~1:20。 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干燥综合征的表现
口干燥症
70~80%患者有口干,常需要喝水,吃固体食物需水送服,夜间要起床喝水等;
容易蛀牙,多发龋齿,牙齿变黑、脱落、留残根;
舌头疼痛:干、裂。
腮腺炎
间歇性、交替性腮腺肿痛;
干燥性角结膜炎
因眼泪分泌减少而出现眼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痛哭无泪,部分患者有眼睑缘反复化脓性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等。
其他
鼻腔、消化道、阴道等腺体分泌减少,引起鼻腔干燥、消化不良、便秘、阴道干等症状。
多系统表现
皮肤损害如出现皮疹,骨骼肌肉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另外肾、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均有可能受累。
合并多种免疫系统疾病
在自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中,多种疾病往往会合并干燥综合征一起出现,常见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安、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干燥综合征如何诊断呢?
干燥综合征起病大多比较隐匿,大多数患者很难说出明确的起病时间;而且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较大。临床上经典的诊断手段是唇腺活检和自身抗体,其他的辅助检查方法如涎腺超声、腮腺动态显像等也被证实对诊断干燥综合征有帮助。
为了防止误诊、漏诊,对于眼干、口干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反复发热、乏力等症状者,应想到干燥综合征的可能性,要尽早行ANA、抗SSA、抗SSB检查,必要时可行唇腺组织活检,以免延误病情,不要等到病情进展,甚至内脏损伤后再去就诊哦。
干燥综合征怎么治疗呢?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患者症状,阻止疾病的发展和保护重要脏器。非药物治疗有木糖醇、无糖口香糖、人工唾液等。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如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必要时应用含氟的漱口液漱口,戒烟戒酒也有助于缓解干燥症。
其他继发性疾病或者合并性疾病则应该及时去医院对症治疗。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迟缓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让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一、帕金森综合征的疾病分类
原发性帕金森病: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在早期时会出现震颤和麻痹的现象,与遗传因素有关。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继发于一些炎症、感染、中毒、代谢等。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帕金森病叠加了其它方面的一些神经系统的损害,如多系统萎缩。
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常见亨廷顿舞蹈病还有肝豆状核变性,这些遗传的帕金森病多数都是见于青少年发病。
二、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都有哪些?
帕金森综合征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的研究表明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可能与年龄老化、遗传因素、环境毒物、感染、氧化应激及自由基形成等因素有关。
年龄老化:年龄老化为最常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患有帕金森的患者,多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且经过一些调查还发现,帕金森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由此可见帕金森的发生与年龄老化有很大的关系。
环境因素: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因此人们怀疑环境中也许存在某些有毒的物质,如锰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可产生帕金森综合征症状。
遗传因素:帕金森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也就是同一家族中的帕金森患病率较多。
遗传易感性:有些患者患有帕金森是因为家族中直系亲属患病,这些人在患病前都属于帕金森的易感人群。但是与环境因素及衰老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并导致发病。
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合并明显痴呆。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帕金森早期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老年人出现少动、迟钝或姿势改变等症状,高度怀疑帕金森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已经确诊帕金森的患者,若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或运动缓慢、姿势平衡障碍,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