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疸的分类特点以及处理

黄疸的分类特点以及处理
发表人:王明轩

胆红素和转氨酶是肝功能的两个重要指标,转氨酶对肝细胞损伤非常敏感,少许肝细胞破坏就会明显升高,胆红素检查分为三部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红细胞破坏以后生成的是间接胆红素,经肝脏处理以后就是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就是直接+间接的总和;其水平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三大类。病因各不相同,表现也差别很大。

                  图1:梗阻性黄疸


                图2: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箭头所示位置结石


                                                                   图3  肿瘤梗阻
        为了解释不同胆红素升高的特点,我们先上图,图1化验单是个典型的梗阻性黄疸表现,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总胆红素升高,伴有转氨酶异常,实际上这是个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还有明显的发热、右上腹痛症状,合起来就是急性胆管炎的Charcot三联征:黄疸、发热、腹痛;如果再出现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就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Reynold五联征,都属于外科急腹症,化验还会有白细胞升高,凝血障碍等,核磁(图2)或者CT会显示胆总管结石。

         还会有一部分梗阻性黄疸被称为无痛性黄疸,主要见于胰头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等。一般没有疼痛和发热,因为没有症状,黄疸会非常高才被注意到,如上图3,当然合并感染也会出现发热。

         以上是两种最常见的梗阻性黄疸,处理有所不同,对于胆管结石、胆管炎患者,如果症状不是很重,可以选择抗炎的同时,进行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也可以选择外科手术摘除胆囊并胆道镜取石(合并胆囊结石首选);但是如果出现Reynold五联征,外科手术风险太高,一般先考虑ERCP+ENBD引流(鼻胆管引流)解除梗阻,或者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解除梗阻,抗炎好转后再考虑外科手术,这样更安全。对于胰头癌、胆管癌等,如果没有转移,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可以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就是Whipple手术(whipple procedure)又称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手术内容包括整块切除胰头、远端胃、十二指肠、胆囊、远端胆总管、近端空肠和局灶淋巴结,之后进行胰腺空肠吻合、空肠胆总管吻合和胃空肠吻合。这个手术非常大,患者一般情况不好是不能耐受的,如果不能耐受就可以选择姑息治疗,主要是减黄治疗,也是可以选择ERCP+ENBD引流、放置胆管支架内引流或者PTCD引流等尽量减轻黄疸延长生存期。

                                             图4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主要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比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等,特点是总胆红素升高,其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差不多,一般也伴有转氨酶升高,图4这个化验单只是为了说明黄疸特点,实际上并不是典型的肝炎引起的(手里目前没有肝炎的患者),而是扩心病引起的肝脏淤血,导致的类似于肝细胞性黄疸,所以转氨酶升高不明显。从这里其实我们看到严重的心衰、肺动脉高压等等也是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的。

        肝炎的症状主要是非特异性症状,比如纳差、呕吐、右上腹不适、低热等等,多数时候黄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重要因素。对于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是保肝,祛除病因,比如抗病毒、戒酒、停止使用肝损药物等。经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是如果是重症肝炎,或者肝衰竭,需要人工肝治疗,费用比较昂贵,预后也会比较差。

 图5:溶血性黄疸


 图6:巨幼细胞性贫血


 图7:维生素B12缺乏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图5所示,还会有比较特征性的乳酸脱氢酶升高(LDH升高),溶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红细胞本身有缺陷(遗传因素居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破坏了自身的红细胞)、药物、中毒、感染等等,上面这个患者是维生素B12缺乏(图7)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图6,血红蛋白只有46g/l,重度贫血,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这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血管外溶血——骨髓原位溶血,其他因素更多见得是在脾脏溶血。慢性溶血的特点主要是贫血、黄疸和脾大(骨髓溶血没有脾大),治疗一是输血缓解症状,二是找到原因,对因治疗,比如这个病例补充了维生素B12,迅速好转。

        还有一种血管内溶血,多数是急性溶血,会出现高热、腰痛、酱油尿(就是血红蛋白尿),很容易并发肾功能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其黄疸倒不明显,需要血浆置换术迅速控制病情,其他包括祛除诱因,激素冲击疗法等。

        因为在网上想我咨询的比较多,所以这里在强调两种“特殊的”黄疸。一种就是新生儿黄疸,其特点也是间接胆红素升高,原理有一部分也是因为刚出生的时候红细胞破坏过多(就是溶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新生儿肝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的,一般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处理,只有一小部分升高非常明显,可能需要蓝光照射治疗(正常的间接胆红素从尿排不出去,照射以后结构改变就可以尿出去了);第二种就是良性吉伯特综合征,也是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升高,但没有溶血,有的还会很高,在激动、劳累、受凉、饮酒、并发感染等可使黄疸加重。这个多是和基因有关,可以是遗传或者基因突变,主要是肝脏对胆红素处理有障碍,这是个良性病,一般除了黄疸没有其他症状,我经常给咨询的人解释,你可以认为你的就是胆红素界的“姚明”,不必纠结。之前普通人如果怀疑有吉伯特综合征,很少有机会去确诊,相关的检查机构很少,近年随着基因技术进步,像我们医院肝病科就有一个团队,专门开展了相关的基因检测。

        我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也说过,黄疸是皮肤黄,但皮肤黄不一定是黄疸,这个听起来比较绕口,跟小岳岳说相声似的。实际上就是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引起皮肤黄,一是其他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以引起皮肤发黄;二是饮食因素也很常见,主要是进食大量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芒果等食物(甲减导致皮肤黄的机理也是引起了体内胡萝卜素升高),引起的高胡萝卜素血症,常常在手足皮肤最明显,鼻孔、鼻唇沟、前额、耳后等处也比较明显,严重时全身变黄,但特点是白眼球不黄染,小朋友最常见。前段时间有个女孩非常嗜好柑橘,结果后来自己发现手脚发黄吓的不轻来网上咨询,经过仔细询问发现是她的爱好导致的。饮食引起的高胡萝卜素血症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近期不吃相关食物2-6周就排出去了,并不会中毒。


 芒果
        黄疸的原因很复杂,上面简单描述了黄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发现了黄疸如何后续检查和治疗,有助于大家做个初步的自我判断,对黄疸的机制更清楚,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在评论里面提出来讨论。多批评指正。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菌陈是清肝胆湿热、退黄疸的名药。用“三味茵陈茶”可以更好地除湿热肝胆、退黄,比单味茵陈茶保健效果更佳。

     

    小时候有一年当地流行某种肝炎,所以家家户户去野外、山上挖菌陈。也就从那个时候知道了菌陈对于肝湿的作用,可以利湿退黄。长大了行医在肝胆病方面,我也经常选用菌陈。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个患者,肝胆湿热黄疸。患者来诊时,病人以身黄、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为主症,并且患者自述胁肋剧痛,痛彻肩背,呕恶严重甚则呕逆胆汁者,位在胆并及于肝,证属胆热瘀结;并且对阳黄进一步辨湿热孰轻孰重。患者以发热重,胸腹热满,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饮,烦渴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红紫少津,苔黄,脉弦数为主症者,为热重于湿。综合黄疸色泽变化、患者精神状态及全身情况判定,确诊为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采用清肝利胆的治疗措施。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留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药用藿香叶、白豆蔻、清半夏、石莒蒲、生薏仁、菌陈、木通、黄岑、连翘、赤芍药、郁金。本方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薏仁、半夏芳香化浊,开泄气机,燥湿畅中,健脾利湿,同时配合菌陈、黄芩、连翘、木通清热利湿退黄。清理上中下三焦湿热同时可清热解毒,赤芍、郁金或营开郁。利胆退黄、方中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相配伍中,均佐以轻清宣透之品、宣上、畅中、导下以治中、浊化湿利,热清毒解。本方为治湿热交阻,弥漫三焦,气机不利,清浊混淆,且混热井重或湿重于热证之良方。

     

    肝胆湿热之热重于湿者,极易导致瘀热互结,腑气不通而耗伤阴液,治疗应在清热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时,重视护阴,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参、麦门冬养阴之品;湿重于热者,湿遏阳气易致湿郁而热炽,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湿邪清除。肝胆湿热期以清利肝胆为主,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之后,患者治疗一个多月,病愈出院。《黄帝内经》上记载,三味茵陈茶,保肝胆、退黄,所以患者临走前,我建议他平常喝点“三味茵陈茶”来保肝胆、退黄。

     

    三味茵陈茶

     

    原料:茵陈20克、夏枯草15克、车前草10克

    制作方法:将茵陈、夏枯草、车前草一起入瓷杯或玻璃杯中,充入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每天一剂,随限随泡

    养生功效:清热、退黄、利胆

     

    菌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菌陈茶功效有显著的消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作用,对湿热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心烦失眠、头晕、目眩等有明显效果。

     

    夏枯草行肝气,开肝郁,清肝、散结、利尿;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等,与菌陈、夏枯草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作用。

     

    车前草也是清肝热,利水道的佳品。《本草》中记载,车前草:“明目者,以清肝热,如金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这些都阐述了车前草清肝利胆、除湿的作用。

     

    与菌陈和夏枯草同用,可以有很好的清热、退黄、保肝胆、利水作用。适合预防黄疸,或辅治黄疸疾病。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知道肝胆湿热肋痛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② 学会配制“三味茵陈茶”来清肝胆湿防、退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新生儿黄疸是每个刚出生的宝宝都会遇到的事情,也是每个妈妈都担心的问题,新生儿黄疸要不要治,有些人说要治,有些人说不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新生儿黄疸顾名思义,就是未满月的孩子,也就是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所以,要不要治,要看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总而言之,如果是生理性,一般不用治疗,会自动消退,如果是病理性就要早点治疗,不然会损伤耳神经和脑损伤,严重的会引起脑瘫。

     

    中医上,对“胎黄”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辩证治疗:

     

    1.湿热发黄:

     

    表现情况: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较鲜明,并见发热,烦躁,啼哭不安,口渴,尿少色黄,呕吐,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认为的病因:湿热内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侵入肤表,下注膀胱,故见身、目、尿俱黄。湿热蕴结肠胃,则便秘。

     

    邪热炽盛,故见发热烦躁。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可见呕吐。看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一般采用茵陈蒿汤作为主方进行加减。

     

     

    2、寒湿发黄:

     

    表现情况: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面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中医认为的病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晦暗。

     

    湿从寒化,脾胃虚弱,气阳不振,故不思乳食,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一般采用茵陈理中汤作为主方进行加减。

     

    3、瘀积发黄:

     

    表现情况:身、目、尿俱黄,黄色较深且晦暗,逐渐加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搪,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斑,兼见衄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

     

    中医认为的病因:湿热瘀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紫暗。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大便如陶土样。

     

    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久则瘀血积聚,故腹部膨隆。见瘀斑,指纹紫滞,为瘀血之象。一般采用茵陈蒿汤、血府逐瘀作为主方进行加减。

  • 新生儿黄疸反复没有好转?睡觉惊厥,吃奶就吐,睡不好容易惊醒,是黄疸引起的吗?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临床中比较少见的症状之一。权威数据显示,母乳喂养的宝宝中大约只有2%会出现这种症状。今天这篇文章就具体地和大家讲述下宝宝出现黄疸的可能原因和家长的应对办法。

     

    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出现黄疸症状,首先应该注意鉴别一下到底是母乳性黄疸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如果是母乳性的黄疸,一般通过停止喂母乳三到五天黄疸都能明显下降的。如果通过停止母乳喂养三五天那个黄疸还没有下降的话,建议尽早到医院去查一下血,里面的一些胆红素,还有一些胆汁酸的情况。要排除一下有胆道闭锁的症状,同时要注意一下小朋友的大便颜色,如果有胆道闭锁的情况的话,可能大便的性状或者颜色都会有改变。

     

     

     

    如果小朋友睡眠不是很好容易惊醒,大部分睡眠的时候都是一个比较浅的睡眠。所以呢,这个时候是需要给小朋友创造一个比较安静,没有刺激外界因素的一个环境给他睡觉的。

     

    如果黄疸同时还伴随一个吐奶的情况的话。就要考虑吐奶有很多原因,除了一些母乳性或者奶粉性的一些因素以外呢,另外可能是胃肠道的原因。那到底是不是黄疸导致的一个吐奶,这也要结合小朋友在出生一两周的时候黄疸的情况。如果当时就有黄疸很高,但是又没有处理的话,就怕会有一些表现了,所以建议先带小孩去医院,医院查一下血,了解一下胆红素还有胆汁酸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要做一下肝胆胰脾的B超,排除一下胆道闭锁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胆道闭锁的情况排除了之后,宝宝仍然有吐奶的现象还比较容易惊醒哭闹的话,还是建议去医院给医生看一下他全身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的话,就要评估一下他全身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给专科医生看一下。有需要的话要做一个颅脑磁共振排除一下脑部的疾病。

     

     

    如果磁共振没有什么问题,宝宝还是持续吐奶有惊厥的话,就考虑一下是不是有胃肠道紊乱的问题了。这种情况就要看给小朋友喂的是什么奶了。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要考虑是不是小朋友有那个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要看一下小朋友大便的一些性状还有皮肤有没有一些湿疹。如果大便比较稀烂,而且有一些酸臭味,还有一些泡沫,而且皮肤有一些湿疹的情况,说明宝宝对母乳也是不耐受的。建议可以使用一些乳糖酶。

     

    那如果不是母乳喂养,那就建议使用一些低乳糖的奶粉。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宝宝对牛奶蛋白不耐受这种情况,就建议去看一下专科的儿科医生来指导一下使用一些水解蛋白奶粉了。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肝胆外科罗大夫

    文章首发于 |  肝胆外科罗大夫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致皮肤、黏膜、巩膜、结膜、体液等黄染。

     

    血清胆红素仅轻度升高,无皮肤、巩膜等黄染时,为隐性黄疸。血液中仅胆红素增高,而胆汁酸正常,为高胆红素血症,因胆红素代谢紊乱所致。

     

    血液中仅胆汁酸增高,而胆红素正常,为胆汁淤积或淤胆,是胆汁的生成或排泌障碍,使胆汁成分向肠内排泄过少并在血内潴留所致。血液中胆红素、胆汁酸均增高,为淤胆性黄疸。

     

    黄疸可分为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与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黄疸、非溶血性黄疸(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喂乳性黄疸、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黄疸、肝炎后胆红素增多症等),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包括家族性黄疸、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外胆道梗阻所致黄疸。

     

    一、黄疸的治疗药物

     

    黄疸治疗药物主要有白蛋白、苯巴比妥、益生菌制剂、丙种球蛋白、降胆酸类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茴三硫)及中成药等。

     

     

    二、黄疸治疗药物的选用

     

    ①胆汁淤积综合征/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是肝胆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致生长发育迟缓、脂类和维生素吸收不良,严重者发展为胆汁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熊去氧胆酸(UDCA)、苯巴比妥。

     

     

    ②母乳性黄疸

     

    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足月儿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异常等有关。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清肝利胆口服液、益生菌制剂等,其中清肝利胆口服液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可作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益生菌制剂可促进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加速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可降低粪便黏度,促进胃肠蠕动,利于肠道中的胆红素排出。苯巴比妥因其有神经抑制作用,可引起新生儿嗜睡、反应差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使用。

     

    ③感染性黄疸

     

    黄疸合并感染时,可抗感染,重症感染若需增强免疫功能可使用IVIG。脾氨肽口服冻干粉通过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新生儿抗感染能力,而降低感染发生率,可用于辅助治疗。

     

    ④肝细胞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及严重感染所致的肝损害等,常有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道症状等。治疗药物可选用抗菌药物(抗感染)、保肝药物(如甘草酸类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中成药等)。

     

    ⑤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治疗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可保护肝细胞内亚微结构,增加微细胆管的胆汁流量,抑制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减轻水肿,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还可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苯巴比妥可增加肝细胞膜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进入肝细胞,也可使胞浆液中的受体γ蛋白增加,将胆红素摄入肝细胞并转运至滑面内质网进行结合,并可诱导肝内酶的活性,使滑面内质网增值,加速间质胆红素代谢为直接胆红素。

     

    参考文献:

    [1]徐采朴等.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3,8(4):193-196

    [2]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05-108

    [3]池肇春.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5,113

    [4]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1

    [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8(5):402-405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7):481-483

    [7]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3[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3,5(1):53-62

    [8]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10):734-735

    [9]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2):152-160

    [10]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6):447-450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很多爱美的人士,对脂肪可谓是望而却步,所以很想要保持良好体型的人,生怕吃多了脂肪让自己变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对脂肪的第一印象是猪油。认为猪油全是脂肪,不敢吃。然而,只是她们对猪油的误解而已。猪油要是能说话的话,肯定会说,“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一提到猪油,就想到脂肪,一提到脂肪,就想到胖。这大约的确是一些爱美人士的连锁反应。但是她们并不知道,我们祖祖辈辈大多都是吃猪油长大的,也没多少人胖的不行。尤其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猪油还是一种食疗良药,更是一种治病良药。

     

     

    在小时候,对猪油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猪油炒玉米饭,那诱人的味道,可能至今难忘。但是那个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到冬天的时候,手上经常裂口,裂口出血后,冷风一吹,有一种钻心般的痛。但是那个时候,爷爷就会取一些猪油,在火上烤热后,擦在裂口上,没过几天就好了。那时候觉得,这猪油可神奇了。

     

    其实,猪油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比较全面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猪油被称之为“豕脂膏”。李时珍认为,猪油味甘,性微寒,无毒,具有“解地胆、亭长、野葛、硫磺毒,诸肝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等作用。

     

     

    猪油尤其对保护皮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有猪油“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的记载。在《十便良方》中记载,将猪油炼过,冷却后涂患处,可以治疗冬月唇裂。在《千金方》中记载,用猪油放在热酒中洗手,可以治疗手足皲裂。想必一些爱美的女士,也担心冬天手足皲裂吧,而猪油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护手霜啊!

     

    猪油可谓是对女人格外钟爱,比如对于女性的赤白带下,就有作用。孙思邈认为,用炼猪脂30毫升,酒50毫升,在火上煎煮至沸腾,然后分三次喝下去。还有,妇人产后虚汗,可以用猪油、姜汁、白蜜各100毫升,煮沸十次,每次服用10毫升。而在《圣惠方》中记载,产后胞衣不下,可以用猪油一两,水一盏,煮沸七次,服之当下。

     

     

    猪油对于黄疸也是母爱泛滥的感觉,对于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等五疸以及五疸导致的水肿,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在《肘后方》中记载,五疸黄汗如黄柏汁,用猪油一斤,炖热后服用。也许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古代中医的眼里,它的确是一种养生治病的良品。

     

    猪油还有治疗小便不通的作用,比如《千金方》中认为,可以用“猪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饮之立通”。在《食医心镜》中记载,猪油还可以治疗上气咳嗽,用猪油四两,煮沸一百次,切细,拌上酱油、醋,食用。还有,民间有用猪油涂擦漆疮止痒的验方。

     

    当我们看到了猪油的这么多妙用的时候,是不是立刻会对以前谈之色变的猪油又肃然起敬了呢?其实,猪油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仅食用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很高的养生防病价值。也不要武断的认为,猪油会导致脂肪增多,从而不敢食用。其实,猪油、植物油,都各有各的好,只要用对了,就没啥问题了!

  • 早晨醒来,享用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再搭配一杯香浓的咖啡,为身体注入活力,迎接新的一天。然而,咖啡虽好,饮用方式不当,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空腹饮咖啡,当心胆结石和黄疸找上门

    许多人习惯早晨空腹饮咖啡,试图提神醒脑。然而,这种做法对肝脏和胆囊的伤害极大。空腹状态下,胃酸分泌减少,胆汁分泌量也随之降低。长期如此,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胆结石。

    胆结石形成后,若饮食不当,如中午大鱼大肉、暴饮暴食,胆汁分泌量会急剧增加,胆结石可能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导致胆汁淤积,诱发黄疸。黄疸患者会出现皮肤、眼白发黄,尿液、粪便颜色变深,严重者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预防黄疸,从日常饮食做起

    为了避免胆结石和黄疸的发生,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早餐要吃好,避免空腹饮咖啡。中午不要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均衡。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肝胆疾病,也是预防黄疸的关键。

    除了饮食调整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黄疸:

    1. 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

    2. 戒烟限酒,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定期进行肝胆功能检查。

    总之,预防黄疸要从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 胆总管结石,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发热和黄疸。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胆总管结石的成因、症状、诊断及治疗。

    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固醇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物质沉积并逐渐形成结石时,就可能引发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

    1. 腹痛:胆总管结石会导致胆道痉挛,引发剧烈的腹痛,疼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剑突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发热:胆管阻塞继发感染可引发胆管炎,导致全身感染,表现为弛张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3. 黄疸:胆总管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引起眼白、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变深等黄疸表现。严重者还可出现浓茶色小便、陶土样大便,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

    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磁共振等。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如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等。

    为了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2. 多饮水,保持胆汁通畅。

    3.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4. 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了解胆总管结石的成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患者及时就医,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   钩端螺旋体病,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肾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肾损害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长可达4周。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症状”和“三体征”,即发热、肌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淋巴结肿大触痛。在病程3-10天,患者可能出现器官损害症状,包括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肺出血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其中,肾功能衰竭型是肾损害的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少尿、蛋白尿、尿中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和管型等。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无尿、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

      1. 流行病学资料:如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疫水接触史等。

      2. 临床症状:早期出现“三症状”和“三体征”的突出症状。

      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尿异常和肾功能损害等。

      4. 特异性诊断试验:如钩端螺旋体DNA探针技术、DNA基因扩增技术等。

      三、预防措施

      1. 避免接触疫水: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如池塘、河流等。

      2. 加强个人防护:在接触疫水时,应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靴子等。

      3.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四、治疗建议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对症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

  • 肝动脉闭塞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由于肝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肝脏血流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肝脏损伤和坏死。根据闭塞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肝动脉闭塞的常见症状包括:

    1. 上腹部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或肩部。

    2.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3. 黄疸:皮肤和眼睛变黄,这是由于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

    4. 肝脏肿大:肝脏体积增大,可触及。

    5. 肌肉和关节疼痛:可能与肝脏损伤有关。

    6. 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肝动脉闭塞的病因包括:

    1. 动脉硬化:动脉壁增厚,导致血流受阻。

    2. 动脉瘤:动脉壁破裂形成瘤体,阻塞血流。

    3. 动脉炎:动脉壁发炎,导致血流受阻。

    4. 肝肿瘤:如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压迫或阻塞肝动脉。

    5.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肝动脉闭塞。

    肝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2.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闭塞的动脉,恢复血流。

    3. 手术治疗:如肝动脉重建、肝移植等。

    肝动脉闭塞患者应遵循以下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3. 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4.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动脉硬化、动脉瘤、动脉炎等。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脸色发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脸色发黄是否意味着患上了乙肝。事实上,脸色发黄确实是乙肝的一种临床表现之一。

      乙肝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进而引起眼白、皮肤以及体液如泪液、痰液、尿液和汗液变黄。然而,脸色发黄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上了乙肝。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以导致脸色发黄,乙肝只是其中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乙肝,当出现脸色发黄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果确诊为乙肝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

      除了乙肝,以下病理性原因和某些非病理性原因也可能导致脸色发黄:

      1. 机体代谢功能低下:例如,急性溶血时,生成的胆红素原料增多,肝脏来不及处理而导致溶血性黄疸;肝脏因病毒、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受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而导致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在肝脏处理完毕后,因胆道梗阻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而导致梗阻性黄疸。此外,长期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机体代谢功能低下,引起脸色发黄,并伴有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等症状。

      2. 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或过于劳累,导致肝脏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引起机体与肌肤的代谢减慢,从而导致脸色发黄。此外,长期、大量食用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如桔子、南瓜、胡萝卜、芒果等)或某些药物(如呋喃类、抗结核类等)也可能导致脸色发黄。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体征,去除诱因后脸色就会恢复正常。

      3. 其他原因:如遗传性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脸色发黄。

      总之,脸色发黄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当出现脸色发黄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现象,其发生原因多样,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新生儿黄疸值16.5 mg/dl并非特别严重,但需要引起家长关注。首先,需要明确黄疸的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可能包括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宫内病毒感染等。针对不同原因,医生会进行专科新生儿科检查,并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黄疸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足月儿,出生体重在5-8公斤,出生后4天以上出现的黄疸值在16.5 mg/dl并不严重,可以采取口服抗黄疸药物或简单的蓝光照射治疗。但对于早产儿或有疾病状态的婴儿,以及出生体重小于4-5公斤的婴儿,建议立即住院治疗。

    黄色染持续一周以上,尤其是早产儿,需要密切观察。如有必要,进行蓝光治疗和定期检查。一般而言,黄疸会在一个月内消退。建议使用茵栀黄颗粒进行口服治疗,约七天即可见效。此外,积极防治缺氧、高碳酸血症、感冒、损伤、饥饿、感染、高渗药物输注等,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为了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可以口服四联双歧杆菌活性片,调节肠道菌群。荧光灯和阳光也具有与蓝光相同的效果,可以在每天放电后暴露在阳光下。

  • 糯米作为一种传统食品,深受人们喜爱。但很多人担心糯米容易导致发胖,那么糯米真的会让人发胖吗?

    糯米本身的热量并不高,每100克糯米的热量为355大卡,而同等重量的普通大米的热量为391大卡。因此,糯米的热量甚至低于大米。然而,在制作糯米食品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添加各种配料,如肉类、豆沙等,这些配料的热量较高,导致糯米食品的整体热量超标。

    例如,粽子是一种常见的糯米食品,如果加入肉馅,每100克粽子的热量可高达450-600大卡;如果加入豆沙馅,热量可达到500-600大卡。因此,粽子热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馅料和调料,而不是糯米本身。

    此外,糯米性温,具有暖脾胃、止泻等功效,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的人群食用。但糯米不易消化,脾胃虚弱者、消化不良者、体重过重者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应适量食用。

    那么,如何健康地食用糯米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低热量、低糖、低脂的馅料,如豆沙、水果等。

    2. 尽量减少调料的使用,如酱油、糖等。

    3. 食用糯米食品后,适当增加运动量,帮助消化。

    4. 对于脾胃虚弱者,可以先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使其更容易消化。

    总之,糯米本身并不会导致发胖,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适量食用糯米食品,可以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

  • 甲肝,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仅会损害肝脏,还会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其中皮肤瘙痒便是常见症状之一。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而在急性甲肝病情较重时,由于病毒血症和胆汁酸刺激,患者常常会伴随皮肤瘙痒的症状。

    除了皮肤瘙痒,甲肝还可能引发其他皮肤问题,如皮疹、荨麻疹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急性甲肝康复后逐渐消失。

    为了预防和治疗甲肝,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3. 避免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4. 接种甲肝疫苗,提高免疫力。

    5. 如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在治疗甲肝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恢复。

    总之,甲肝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甲肝的传播。

  • 乙肝肝功能胆红素偏高,这一指标异常往往与多种疾病相关。胆结石、梗阻性黄疸、肝炎黄疸、肝癌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这一指标的升高。

    1、胆结石: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管疾病,它会导致胆管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出。胆管内压力增加,导致胆汁回流到血液中,使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2、梗阻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这种疾病会导致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需要及时治疗。

    3、肝炎黄疸:肝炎黄疸是由于肝脏炎症引起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都可能导致这一症状。当肝脏炎症时,直接胆红素水平会升高。

    4、肝癌: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肝癌也是导致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疾病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乙肝肝功能胆红素偏高,如药物、酒精等。因此,当出现这一指标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嗜好,有助于预防这一指标异常。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对于已经确诊的疾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不抽烟不喝酒,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可以服用复方甘草甜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抗炎、保肝、利胆、抗黄变药物,有助于改善病情。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相关疾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医院的相关科室,如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等,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总之,乙肝肝功能胆红素偏高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指标。通过了解相关疾病、治疗方法、日常保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消退,不会对婴儿造成严重危害。然而,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并发症。

    预防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关键在于孕期保健和新生儿期的科学护理。

    1. 孕期保健:

    • 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 定期进行产检,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 如有家族史或既往史,应咨询医生,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 新生儿期护理: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尿布,预防皮肤感染。
    • 合理喂养,避免婴儿发生消化不良。
    • 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肤色变化等,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 适当晒太阳,促进胆红素代谢。
    • 遵循医嘱,及时进行蓝光治疗。

    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 加强孕期营养,提高胎儿肝脏功能。
    • 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婴儿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中。

    总之,通过孕期保健和新生儿期的科学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保障婴儿健康成长。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