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佝偻病病例分享---疗效靠的是规范  

佝偻病病例分享---疗效靠的是规范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孙光伟

佝偻病病例分享---疗效靠的是规范

患儿,女,3 个月,自出生后半月开始,出现了哭闹不安,时有四肢抖动,伴有肌阵挛,进奶时好时坏,生长慢。母乳+配方奶混合喂养,大便每日数次,水分较多,排气多,肠鸣明显。在外已给予了妈妈补充钙剂、患儿补充维生素 AD。

根据婴儿哭闹的常见原因,逐一排除。

1、疝气:脐部在哭闹时无隆起,腹股沟处无隆起,反复寻问父母,平时脐部、腹股沟等处无异常。可排除。

2、腹部病变:需排除肠套叠、肠梗阻,因患儿哭闹已 2 个多月,无果酱样便,排气较多,大便较多,可排除。肠绞痛不能排除,因患儿有湿疹,大便水份较多,肠鸣明显,排气多,考虑存在蛋白-乳糖不耐受,嘱母亲禁吃蛋、奶、坚果、海鲜,同时每日补充 500 毫克钙,将奶粉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口服益生菌和乳糖酶。1-2 周观察疗效。

3、脑部病变:因患儿存在肌阵挛,哭闹时颈部强直。经家长同意,给予颅脑 MRI 检查,排除了颅内出血等。但婴儿癫痫不能排除,必要时去上级医院完善 24 小时脑电图以明确诊断。

4、中耳炎:去耳鼻喉科检查,排除了中耳炎、外耳道湿疹。

5、佝偻病:因母亲孕期补钙充分,患儿生后 15 天正常补充维生素 AD,给予完善血钙检查无异常。暂排除佝偻病。

因患儿长时间哭闹,家长已不能忍受。以上检查及治疗,家长依从性高,均接受配合。

1 周后复诊,患儿面部湿疹消失,大便次数减少,呈糊状,肠鸣减少,体重有所增加,但哭闹症状改善不明显。和家长沟通,建议检查血中维生素 D 含量。

当天出结果,提示:血维生素 D 含量为 11ng/mL,提示严重不足。嘱口服维生素 AD1 粒+维生素 D 制剂,共每日补充维生素 D2000U。

3 天后,家长打电话,患儿已无哭闹。进奶好,精神好,大小便正常,笑容增多。嘱继续口服治疗量 1 个月,改为维持量。

提示:规范带来疗效,规范带来安全。佝偻病的诊断中,血维生素 D 含量是很有价值的指标,可以指导药物用量。而且,末梢血即可,当天出结果,方便。第 8 版儿科学中,治疗佝偻病需每日补充维生素 D2000-3000U,1 个月后改为维持量,家长不必担心中毒。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王晓哲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泌尿生殖道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以性传播为主,少数会出现接触含有淋球菌分泌物而感染,该疾病潜伏期为2-10天,潜伏期内也具有传染性,临床上,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分男女,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灼热、红肿、发痒等,而女性主要以宫颈炎为主,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以抗菌治疗为主,那么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哪些呢?

    1、头孢曲松

    该药物是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常用于淋球菌尿道炎、淋球菌子宫炎和淋球菌直肠炎等无其他并发症的淋病,可以进行肌肉注射,一般注射一次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2、大观霉素

    大观霉素与头孢曲松一样,也是用于淋球菌尿道炎、淋球菌子宫炎和淋球菌直肠炎等无其他并发症的淋病,也可用于有并发症的淋病 ,如淋菌性附睾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疾病,与无并发症的差别就是用量不一样,同时,新生儿不宜使用。

    3、阿奇霉素

    奇霉素也是用于典型淋病的治疗,单用效果一般,可以同头孢曲松联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

    4、环丙沙星

    一般情况下,感染淋病大多会带有支原体、衣原体疾病的出现,因此,治疗淋病时,对支、衣原体感染也要进行治疗,才能更有效的治愈,环丙沙星是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常用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淋病治愈率。

    以上就是淋病治疗常用的四种药物了,都可以详细了解一下,总的来讲,发生淋病还是比较可观的,使用三代头孢药物肌肉注射一次就有很明显的疗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这类疾病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治疗,相信会很快治愈的。

  • 坚果对慢性病的好处在许多研究中都有提及,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许多天然营养素,对多数慢性病都有益处,包含心血管疾病、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肾脏疾病和痛风等,慢性病患者除了要注意均衡饮食、戒烟酒、多运动外,也要定期回诊检查。在饮食方面,虽然不同慢性病的饮食准则可能有所差异,但许多研究显示,“坚果”在慢性病患的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将介绍适合慢性病患的坚果饮食指南。

     

    3原则挑选坚果

    想要健康吃坚果,挑选和食用上可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选“原味”:选购原味或直接购买生的坚果、种子,才能吃到完整的营养,并减少摄取热量、添加糖或盐的机会。

     

    吃“适量”:坚果种子类的油脂含量较高,每天适合的摄取量约为五颗腰果、五颗杏仁果或 10 颗花生。

     

    巧“搭配”:较硬的坚果可敲碎、打成粉,或选择较软的芝麻、花生仁,搭配蔬菜、牛奶或优格一起吃,还可以补充纤维与钙质.

    慢性病坚果饮食分量与禁忌

    若没有特殊重大疾病,建议一般人一天的坚果食用量可以采用下列准则,依喜好择一食用。

     

    7 公克的杏仁果、核桃仁

     

    10 公克的开心果、南瓜子、葵花子、黑芝麻、白芝麻或腰果

     

    13 公克的各式花生仁

     

    15 公克的瓜子

     

    有些慢性病需要遵守食用禁忌,所以不是所有的慢性病患都可以放心吃坚果。比方说,肾脏病患必须维持低磷钾钠的饮食习惯,坚果种子类的花生、瓜子、腰果、核桃、芝麻、松子、杏仁果、开心果、栗子、葵花子和山粉圆,都是属于磷含量高的食物,对肾脏病患者来说负担较大,建议避免食用;痛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过多所引起的泌尿道结石的病患,都需要遵循低普林饮食,而坚果是植物性脂肪,对痛风症、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虽然坚果属于中普林饮食,除非曾经吃坚果有发生急性痛风的症状,不然一般不会限制坚果食用,但因为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所以总脂肪量低的如腰果、南瓜子和杏仁,较适合他们食用。

     

     

    以上就是一些营养师推荐的食用小技巧,跟自己的主治医师好好的沟通,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效果,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

  • 雾化治疗是一种气溶胶吸入疗法,是临床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非常常用的方法。在雾化装置的辅助下,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和颗粒悬浮物,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吸入呼吸道及肺内,直达作用部位。

     

    雾化治疗就是一种给药方式,但雾化治疗用药剂量很小,药物直达作用部位,起效较快,副作用小,比较适合于2岁以上儿童使用。

     

    除了药物,水分、盐分也可以,水可以起到湿化的作用,支气管有炎症、感染、痰液粘稠等情况,通过湿化和药物可以起到药物治疗的作用。同时具有平喘、消炎、湿化痰液的作用,对于治疗气管炎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雾化的适用条件

     

    并不是说的疾病和药物都可用于雾化方式进行治疗。雾化吸入的药物都直接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和肺部,所以很明显,仅适用于呼吸道疾病,其他疾病基本不适用。所治疗的疾病有都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包括气道阻塞性疾病,哮喘,支气管炎等。药物目前有不少剂型有雾化吸入型,可以直接配合雾化器使用,能够直接被呼吸道和肺部粘膜吸收。

     

    优缺点:

     

    目前的雾化治疗比较方面,就正常呼吸就行,比较适合儿童使用,用量小也相对安全。但是也有缺点,雾化吸入时间长,成本高,成人如果能口服给药还是口服给药更方面快捷。

     

     

    常用的雾化治疗用药配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哮喘

     

    配方:1. 激素;2. β2-受体激动剂;3.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4. 茶碱;5. 抗胆碱药物;6. 抗IgE单克隆抗体;7. 变应原提取液。

     

    用法:雾化吸入,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至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运动性哮喘。沙丁胺醇:哮喘发作时每次吸入100-200μg,或特布他林250-500μg,必要时每20分钟重复1次。

     

    二、流行性感冒,普通伤风感冒,急性鼻炎发作:

     

    配方:1. 白醋5ml+生理盐水至10ml;2. 大青根2ml+1%麻黄素10ml+生理盐水10ml。用法:雾化吸入,每日1-2次。

     

    三、 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

     

    配方:1. 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至16ml;2. 氯霉素0.3g加生理盐水至15ml;3. 红霉素0.3g加生理盐水至15ml。

     

    用法:雾化吸入,每日1-3次,3-5天一个疗程。症状缓解后减量,再用2-3天后停药,病情严重时需配合其他治疗。

     

    四、慢性: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

     

    配方:1. 庆大霉素8万单位——靡蛋白酶15mg加生理盐水至15ml;2. 20%痰易净10ml+氨茶碱0.25g。

     

    用法:雾化吸入,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使用注意

     

    1、 雾化前应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呼吸道畅通是吸入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

    2、 雾化器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雾化治疗时应使用无菌溶液。

    3、 雾化器种类较多,建议由医生选择合适的雾化器,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雾化治疗的最佳呼吸方式:用嘴深吸气,用鼻子慢呼气。

     

    关于雾化治疗,您还有其他问题,请留言获得解答!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在临床上,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有些人没有办法用中药来治疗。比如说有的患者,因为基础疾病导致胃气衰败,吃啥吐啥,这种情况该如何用药呢?

     

     

    聪明的中医前辈针对这样的情况,从食疗入手,因为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药物,只要搭配得当,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梨片蘸石膏退烦热

     

    张锡纯在临床上擅长运用食物治病,对食物本身的药性和配比拿捏的很到位。用之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跟大家分享一则医案,看张锡纯如何用药膳给老年人治病。

     

    话说有一位老妇人,70多岁的年纪。因为外感风寒出现了不出汗、浑身疼痛的症状。老人本来是个麻黄汤证,但是给它看病的大夫水平有限,给用了桂枝汤。导致在表的风寒邪气直接入里化热,从太阳病变成了阳明病。

     

    患者进而出现了烦热、口渴、恶心等一系列症状。最糟糕的是,自从邪气化热之后,老人闻着药味儿就恶心、想吐。这苦汤药是怎么也喝不下去了。

     

     

    针对患者的烦热症状,张锡纯医生试图给她单用石膏末煮水,老人喝了都给吐出来了。此时的患者对药味儿特别敏感。无奈之下,张锡纯改了用药方法,让老人用梨片蘸着石膏末吃。等到吃了有一两半的石膏沫之后,患者的烦热退下来了。

     

    萝卜配芒硝通大便

     

    患者虽然烦热退下来了,但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又出现了。老人已经十几天没拉大便了。大便不通,下焦的热就没有出路,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针对阳明腑实证,张锡纯想到用大黄、芒硝来通阳明。但是用不了,因为老人闻着药味儿就想吐。并且平时还有咳嗽的老毛病,身体比较虚弱。这时候如果用药的味道过重或是过于寒凉,对患者的身体康复都是非常不利的。

     

    情况紧急之下,张锡纯又想了一个办法。把5斤萝卜和4两芒硝煮出一碗汤来,煮好之后闻了闻,发现还是有芒硝的味道。为了不让老妇人闻到药味儿,张锡纯又让家属切了一些萝卜丝,再调了一些葱花和陈醋,把这个药汤改造成了一碗味道鲜美的萝卜汤。

     

     

    老人这次没有拒绝,见这汤色还不错,整整吃了一大碗。吃完之后,大便也随着通畅。随着脾胃的恢复,老人渐渐康复。

     

    综上所述

     

    食疗药膳也能治疗疾病,通过民国医家张锡纯用药膳治疗老人烦热、便秘的案例,总结如下:首先,阳明烦热不解,药物不得入口。需用石膏,但患者却苦于药气不得下咽。张锡纯用梨片蘸石膏末,以梨片之甘甜来掩盖石膏的性味。药入而烦热得解。其次,阳明热结、大便不下。脏腑热邪无出路。张锡纯复用食疗之法,以萝卜配芒硝。芒硝软坚散结以通下阳明,萝卜辛凉通下而去滞邪。再调点葱花和醋,一碗下去老人大便得通。最后,萝卜汤兼顾肺和大肠,对于平时容易咳嗽、气管有素疾,并伴有便秘的,较为合适。

  •  

    120吗……你们……快来……我妈妈喊不醒了……电话另一端,传来一个女人焦急的声音。

     

    只是,八分钟之后,当救护车赶到现场的时候,医生却发觉,情况远不止喊不醒那么简单。

     

    四肢冰冷,颈动脉没有搏动,自主呼吸消失,瞳孔散大到边缘,血压测不到,心电图也是一条直线,一切都显示了,老人已经死去多时了。

     

    医生,快……快救救我妈妈……老人的女儿哀求着医生。

     

    但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已经死去多时,抢救也无济于事。

     

    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究竟是怎样一种凶险的疾病,竟会在家中夺去一个老人的生命,按照子女的诉说,他们的父母姓王,63岁,查出糖尿病有五年时间了。

     

    但是即便糖尿病有五年,也不至于一下子夺去生命吧。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其中又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常见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慢性的是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但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并发症,也不至于家属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死去。

     

    事实上,如果详细了解王老太的病史,我们很容易得知,她最近的一次住院记录是三个月之前,家属的回忆,王老太胡言乱语,家属以为是中风了,送到医院才发现是低血糖反应。

     

    原来,王老太长期高血糖,药吃了不少,甚至还用了胰岛素,但一直控制不好,急病乱投医,家附近开了一家专门治糖尿病的小店子,里面的人告诉她,别信医院那一套,医院开的药,对肝肾伤害很大,而且胰岛素也跟毒品一样,用了就会上瘾,我们这里的保健品,一点副作用都没有,而且降糖效果特别好。

     

    王老太信以为真,买下一瓶后,服用了几天,一测血糖,还真的明显下降了。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高血糖是没有了,低血糖却是经常发生了,医生说,低血糖比高血糖往往更加严重,轻者会有出汗,发抖,头昏,乏力的症状,重者还可能出现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甚至发生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

     

    当时医生告诉王老太,其实所谓的降糖保健品,完全是无稽之谈,它们的主要成分,其实还是加入了降糖药物,可怕的是,为了增加效果,里面的药物剂量往往会很大,吃下去,虽然能控制血糖,却会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听了医生的话,王老太这才恍然大悟,虽然表示以后再也不买了,但谁又想到,几个月过去了,她又被骗了,子女在王老太的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降糖保健品,其中一盒已经吃了一大半,还有两盒没有开封,从现场情况判断,王老太应该是在服用保健品之后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再加上她与儿女分居,所以在晕倒之后没有被及时发现,最终酿成悲剧。

     

    医生说,像王老太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很多商家抓住了老年人急病乱投医的心理,通过夸大保健品的疗效,而且利用伪专家,电视,报纸等方式大肆投入广告,让人防不胜防,但凡是那些宣扬能抗癌,降糖,降压,治中风的保健品,其实都是骗人的,它们不但价格昂贵,而且里面加入了不明的药物成分,服用后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  

    我在乳腺外科转科时,遇到了一个特别的病例。经历了“癌症手术-肿瘤细胞突变-靶向治疗-症状好转”的过程后, 我对靶向治疗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患者是个73岁的老年女性,先前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经过乳房肿瘤切除术、放疗及辅助他莫昔芬治疗后出院。然而3年后,病人出现了憋气,检查发现肿瘤已广泛侵及颈部、肺部和胸膜,考虑为乳腺癌晚期,患者和家属不抱太大希望,只希望后续治疗能减轻点痛苦…

     

    由于患者持续性呼吸困难,主治医生一边着手缓解她的症状,另一边查阅相关了研究,追踪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最终将患者肿瘤组织送到基因检测公司,进行更全面的基因组学检查,由此发现了肿瘤细胞BRAF基因突变为V600E。

     

     

    利害关系权衡后,经该患者同意,决定使用维罗非尼(Vermurafenib)治疗。

     

    • 大约1个月左右,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变;

    • 2月后,进一步的PET成像显示之前颈部和胸部的转移灶明显缩小;

    • 6个月后,患者对维罗非尼的耐受良好,PET显像进一步表明疾病明显减轻;

    • 23个月后患者仍服用该药治疗,疾病状况控制良好,几乎不伴有与其肿瘤相关的症状了。

     

    这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减轻患者症状的同时,还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真是医生、患者、家属三方皆大欢喜的结果。

     

    靶向药是癌症特效药吗?

     

    答:化疗药是“空投炸弹”,靶向药则是“制导导弹”。

     

    在全球每新增的100个癌症患者,就有21个中国人。咱们国家平均1min就有7个人确诊癌症,每60秒近5人死于癌症[1]。不仅仅是被确诊,癌症的遗传性也不容忽略。所以癌症的关注度逐年攀升,对于特效的治疗手段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越来越多的新治疗手段逐渐被发现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例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这其中最成熟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靶向治疗。

     

    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就像打仗。

     

     

    传统化疗药物是通过飞机给敌方领土(病人身体里)投掷炸弹,不够精确,在人体的各个脏器炸弹都有可能会爆炸,这就有可能伤及无辜(正常的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就是传统的化疗药物会引起脱发、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的原因。

     

    靶向治疗更像精确制导导弹。

     

     

    在选定好敌人位置后发射,导弹只会在敌人所在区域爆炸,不会影响周围,减少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通过精确的导向,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所以说,靶向制剂使药物在目标处局部形成较高的浓度,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2]。

     

    癌症都可以靶向“轰炸”吗?

     

    答:这与癌症“驱动基因”相关。

     

    顾名思义,用药靶点明确医学上称为靶向治疗。

     

    目前肺癌的驱动基因掌握得最清楚,可以实现直接对准靶点用药,治疗效果最好。白血病、肠癌、乳腺癌的驱动基因掌握得也比较清楚,也可采用靶向治疗,治疗效果也很明显。

     

     

    但是,有些癌症驱动基因掌握得不太全面,无法绝对精准用药,就只能实行多靶点用药,只能作用于肿瘤的微环境。

     

    典型的是肝癌,由于对驱动基因掌握得不太清楚,只能采用多靶点用药,对准的是肿瘤血液供给在内的微环境,最终饿死癌细胞,效果比起直接命中目标自然相差得多。

     

    靶向药会出现“耐药”?

     

    答:不全会出现耐药。仍然有部分患者在治疗6-12个月后出现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3]。

     

    一旦出现了耐药反应,首先要先判断耐药反应的类型,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或者方案。

     

    1.缓慢耐药:在服药过程中,肿瘤没有变小,肿瘤标志物升高了。这时代表可能出现了缓慢的耐药,应该定期检查,避免严重后果[4]。

     

    2.部分耐药:肿瘤有缩小,但是已经有其他地方转移,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对转移部位的针对性处理。

     

    3.完全耐药:靶向药物已经耐药,不仅不能抑制肿瘤生长,且副作用频频出现,这个时候应该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包括:

     

    1)改用化疗:针对不同的肿瘤,改用对应最为合适或者没有使用过的化疗方案,可能对肿瘤能起到抑制作用。

     

    2)改用不同靶点药物:出现耐药之后,应再次做基因检测,寻找潜在突变的靶点,针对性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

     

    3)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根据肿瘤类别,目前最常用的联合方案为:联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者联合放疗,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大部分患者能起到积极作用。

     

    怎么避免耐药性的出现?

     

    1.按照适应症:尽量避免超适应症使用。如对于一些早期肿瘤,禁止使用靶向治疗,因为后期一旦复发,就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2.把控剂量:严格按照靶向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3.联合用药:尽量联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避免单一用药。

     

    随着医学研究和新药发展的进步,特别是肿瘤领域,越来越多新的靶向药物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走进大众的视野。相信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靶向药物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会被逐一攻破,从而更好的为肿瘤患者服务,让他们的生命得以最大程度的延长。

     

    参考文献:

    1.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百度百科:靶向药物

    3.何琪杨,肿瘤异质性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4.菠萝因子:使用靶向药,耐药后该怎么办?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科 临床医学博士 余见洪

    权威审稿 | 北京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 张宁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嗨,我是茉莉医生。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姓孔的帅哥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在儿保专业上摸爬滚打、每天不学习就不自在、坚持循证医学为导向的临床儿保医生——茉莉医生认为这句话用在育儿之路上也不为过。

    “三人”可不就是宝宝、家长和儿保医生的三角组合嘛!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时而儿保医生为师,时而宝爸宝妈为师,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育儿!

    为啥茉莉医生感触这么多呢?让我们回到那个月黑风高的日子,不不不,笔误笔误,是在那个晴朗无云的上午。

    儿保门诊中,茉莉医生正在给一名可可爱爱的12月龄宝宝进行系统儿童保健检查,一旁的宝妈问到:“医生,我家孩子的囟门啥时候关闭呀?”

    “大部分宝宝在1~1岁半闭合。”我很自然地回复。

    “那小部分呢?”

    Excuse me?小部分?看着这位字正腔圆、满脸期盼的宝妈,我感到了一种砸场子认真学习的紧迫感。

    我很想回复,可是我们的记忆点不就是记忆大部分情况嘛图片。所以,结果可以想象,茉莉医生在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中结束了这次的儿保体检。

    然而,茉莉医生是不会甘愿就此崩塌“博学”的人设,家长的提问是我每天学习的动力。

    带着疑问,我翻看了第3版《儿童保健学》与第1版《实用儿童保健学》,其中明确指出:

    多数儿童1~1.5岁前囟闭合,部分儿童2岁闭合。

    3岁后闭合为闭合延迟。

    好吧,既然囟门闭合的“大部分”和“小部分”有了答案,那乳牙萌出以及出齐的时间呢?这个问题也是家长们经常在门诊中提问的。

    茉莉医生记得当年在学校学习时教科书的描述是:婴儿10月龄未萌牙或2.5岁乳牙尚未出齐为异常,需要就诊。

    N多年过去了,年轻貌美的茉莉医生都成了一枚中年油腻少女,乳牙萌出理论会有更新吗?如果再被宝妈宝爸问倒了,茉莉医生我不要面子的啊!

    赶紧翻看第2、3版《儿童保健学》与第1版《实用儿童保健学》,可以明确的看到描述:

    若13月龄后仍未萌牙者为萌牙延迟,乳牙约在3岁内出齐。

    可见,宝宝在3岁前的囟门未闭及乳牙未出齐无需担心啦。

    不过,3岁后宝宝的囟门仍未闭合或者13月龄后仍未萌牙,也需要警惕。

    第2、3版《儿童保健学》以及相关专家共识中已明确描述:

    除考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全身疾病,萌牙延迟亦应考虑先天性无牙畸形,需口腔科就诊,并牙床摄片证实。

    儿保医生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熟悉不过了,毕竟它可是位居四大“0~6岁儿童营养性疾病”之首,也就是家长们口中常念叨的“缺钙”。但请注意,人家虽屹立江湖多年却也改名换姓了。

    2016年的《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命名重新定义为营养性佝偻病,明确了其是由于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或)钙摄入量过低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异常、生长板和类骨质矿化障碍的一种疾病。

    虽然营养性佝偻病中的骨骼改变中存在颅骨软化、方颅、囟门闭合延迟、串珠胸等临床表现,但随着我国佝偻病防治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科学育儿知识在公众中的大力普及,营养性佝偻病所占的比例正逐年下降。

    顺便说一句:存在即合理,凡事都有例外。

    如果宝宝的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非常充足,而临床表现或辅助检查或骨骼表现仍高度怀疑营养性佝偻病时,需要考虑低血磷抗维生素D、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肾性佝偻病等疾病,需要专科就诊排除,避免误诊哦。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个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这是因甲状腺激素产生不足或其受体缺陷所致的先天性小儿内分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落后及体格发育落后。

    好消息是,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就是宝宝出生后足跟三滴血检查)在全国范围的有效推广,此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左旋甲状腺素钠L-T4治疗),预后多数良好。

    机会总是留给努力的人。

    时隔两周,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内心一万个疑问:为啥挑战的发生总是与天气有关呢图片),儿保门诊中一位宝宝的婆婆对我说:“医生,侬跟阿拉媳妇讲讲,阿拉屋里厢小人二岁了牙齿还没出齐,我让她妈妈问问侬是不是有问题,她妈妈硬说自己看过啥啥书,说是正常的,说我瞎担心!”

    于是,我转头望向宝妈,获得了革命同志共同信念般的眼神交流后,和蔼可亲地向着婆婆巴拉巴拉地解释起来……

    很快,在诊室中充满了杠铃般的笑声,这回“育儿三人行”,茉莉医生完胜!

    纵观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医务工作者,其实我们当年学习的教材中,有很大部分知识都已过时甚至错误。

    对于临床工作,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谈不上热爱,但我认为即使出于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我们也应该每天留出时间不断学习国内外临床指南、建议、方针等等,时常更新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

    因此,对于自创的“育儿三人行”,我也是乐此不疲。家长的不断提问,督促着我不断学习,坚持着以循证医学为导向,为家长们提供正确的育儿科普知识。

    写以此文,与所有儿保医生共勉,愿我们正确的专业知识能为宝宝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哦,对了,第一位“囟门妈妈”,如果看到此文,记得与茉莉医生我联系哦。欢迎提问,让我们的深谈来得更猛烈些吧!

    参考文献:

    [1]黎海芪.易被忽略的儿科常见体征正确表达.中华儿科杂志 2021 年1 月第 59 卷第 1 期

    [2]黎海芪.儿童保健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黎海芪.实用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毛萌,李廷玉.儿童保健学[M].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5]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国儿童钙营养专家共识(2019年版)[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3):262-269.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新生儿疾病筛查学组.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疗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006):421-424.

    [7]2019年《上海市0-6岁儿童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   家住扬州的然然(化名)今年15岁,患有膝内翻佝偻病,下肢骨骼严重畸形,双腿无法并拢,成O型。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生将然然的小腿断了5处,重新接起来,终于让然然的腿恢复了正常。

      然然患有膝内翻,在手术之前双腿完全岔开,无法并拢。为了恢复正常,11岁的时候,然然接受过一次手术,当时矫正后腿部弯曲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骨骼的进一步发育,然然的双腿又渐渐出现了畸形。正常人的踝关节本来应该与膝关节在同一直线上的,但然然的踝关节向内偏移了大约45度,双腿成O型。因为畸形的双腿,然然无法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走路也靠一辆改装后的自行车代步。也是因为畸形,然然越来越自卑,变得有点沉默寡言了。

      放了暑假的然然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进行治疗。该院副院长、骨科主任王黎明主任医师表示,然然的畸形是由于膝关节软骨外侧发育速度快、而内侧发育速度慢引起生长不平衡导致的。然然的母亲双腿也有相似症状,不排除遗传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要是不做手术,关节会渐渐磨损更加严重。”王黎明主任医师说。

      骨骼不是橡皮泥可以随意搓扁揉圆,要矫正只有“硬来”——断骨重接。手术计划的一部分像是数学题,医生们要通过数字影像,找到然然腿骨弯曲最严重的两处地方,然后量角度、画轴线,计算出断骨后,可以重新将腿骨拼回直线的方案。按照方案,然然的两条小腿骨上共被断了5处,其中关键点3处,断骨处取出的三角状骨骼回填,防止长短腿出现。在拼合后,然然的膝关节和踝关节重新回到了一条线上,腿骨变直了。虽然然然的骨垢已经闭合,但为了防止再次生长导致的畸形,王黎明主任医师在接骨时还故意“矫枉过正”了5°-10°,以中和再次变形的风险。

      虽然然然的情况,遗传因素有很大的作用,但临床上有一些O型腿患者,是由于孩子过早走路导致的。孩子骨骼还没发育到足以支撑身体时,家长若逼迫孩子尽早走路,孩子腿部负重过大,容易产生畸形。家长若是发现孩子有O型腿的现象,应及早到医院检查,要是问题出在骨骼发育上则应考虑手术及时治疗,防止拖延时间过长导致其他部分再畸形。

  •   有些孩子身体及手脚总是爱出汗,妈妈刚擦完没多久就又满头大汗。临床上,也经常有家长问,“医生,为什么我家宝宝多汗?”

      作为一个医生,你的回答是什么呢?初步排除病理性,医生最经常给的答案无非是:小儿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神经发育不成熟,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所以出汗比成人多。

      那么,小儿多汗怎么区分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呢?诊治思路如何?

      

      1 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小儿多汗(hyperhidrosis)包括生理性(正常)和病理性(异常)。可以说大部分情况下多汗都属于生理性的,只有少数情况是病理性的。

      比如,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活动过多,导致小儿出汗过多,都属于生理性多汗。衣被过厚,如调侃“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大概是小儿多汗最常见的原因吧。

      也可能孩子太聪明了吧!毕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小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出汗。

      没病怎么会多汗呢?这是因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刺激比较敏感,这时候加一点兴奋或刺激就很容易多汗。

      生理性多汗,几乎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如衣被过厚、哭闹、活动、气温过高、进食、紧张、恐惧等。这些外因改变,就可以避免多汗。

      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由于汗腺发育尚未成熟,故出汗极少,如果衣被过厚,或环境温度过高,可导致新生儿高热,又称“捂热综合征”。

      小儿多汗大部分情况是生理性的,只有少数情况是病理性的。病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由于患有已知或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出汗,多表现为安静和睡眠等情况下多汗。

      2 病理性多汗的常见病因

      要理解病理性多汗的病因,需先理解人体出汗的机制。出汗,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通过出汗可以调节体温并影响水盐代谢。具体过程如下:

      体表【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发汗【中枢】——中枢发出【冲动】——经【交感神经】——到【汗腺】。

      不同程度的多汗

      出汗多少,不仅与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系,而且与下丘脑发汗中枢、脊髓、交感神经兴奋性,及汗腺发育等有关。如恐惧、佝偻病、低血糖和兴奋交感神经药物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

      很多疾病可导致出汗,常见病因有以下六类:

      ① 营养缺乏或代谢性疾病:活动性佝偻病、营养不良(II~III度)、维生素C缺乏症、尿毒症等;

      ② 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质炎前驱期、肺炎、结核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布氏杆菌病、伤寒、疟疾、血吸虫病等;

      ③ 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④ 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如低血糖症、糖尿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疼痛、脑损伤、脊髓损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⑤ 药物和中毒:如毛果芸香碱类、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麻黄碱、无机磷和有机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⑥ 其他:如血管舒缩障碍所致的晕厥、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神经细胞瘤、间脑综合征等。

      3 怎么区分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睡觉多汗,有生理性病因(如环境温度、衣被过多或睡前饮奶导致餐后产热),也有病理性病因(如结核病等)。

      ① 首先看【年龄】

      不同年龄,多汗病因有所差异。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特别注意排除结核病、甲亢、风湿热和寄生虫感染。

      ② 其次看【部位】

      感染性疾病、风湿热、低血糖症、甲亢等所致的出汗多为全身性;单侧多汗应注意对侧脑肿瘤、脑出血、脑炎等颅内病变;下半身多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常为横断性脊髓灰质炎等;手足掌心多汗,可能为体质性;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或正常小儿。

      有些小儿,全身出汗较正常人多,冬天进食时头面部明显多汗,特别是鼻尖可见“汗珠”,有的手足心出汗多,紧张或书写时可见手掌多汗,但无任何其他症状,检查排除有关疾病者则为体质性,可能有家族倾向。

      ③ 再次看【时间】

      我们人体很多生理或病理活动都有一定节律性,如很多激素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不同时间多汗的病因可能不同,如晚上入睡后多汗,深睡后汗逐渐减少,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如果清醒或白天的时候出汗不多,下午或睡眠中多汗,通宵多汗(night sweat),多见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空腹时多汗,应注意低血糖引起的多汗;进食时多汗,多为生理性或体质性。

      ④ 进而看【伴随症状】

      多汗伴有枕秃、肋骨外翻、O形腿、方颅等骨骼改变,考虑佝偻病;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慢性咳嗽者,应怀疑结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多汗伴有骨关节游走性肿痛和心率增快者,注意风湿热;多汗伴突眼、脾气暴躁、消瘦、兴奋者,应注意甲亢可能。

      ⑤ 最后看【病史和辅助检查】

      应注意询问,是一直以来就多汗,还是近期才出现多汗。应做初步检查排除导致多汗的常见疾病,如查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沉、血维生素D及摄X片等。

      4 多汗,怎么治疗?

      小儿多汗多为生理性,注意去除外因。而对于病理性多汗,最重要的是明确病因,然后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此外,如果流汗较多,应注意加强护理,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皱褶部位干燥,避免感染。

  • 宝宝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的一种方法。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刺激宝宝的皮肤合成维生素 D,而维生素 D 是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物质。

    适量的户外活动和太阳浴可以帮助宝宝获取足够的维生素 D,有助于预防佝偻病。一般来说,每天在早上和傍晚的阳光较为温和的时候,将宝宝暴露在阳光下约 15-30 分钟,可以带来一定的维生素 D 合成。但需要注意避免中午时段,中午时段阳光较强烈,不适合宝宝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免引起皮肤灼伤,且宝宝的皮肤较娇嫩,晒太阳的时间应适当控制,避免过长时间的暴露。

    如果宝宝在户外活动,应采取适当的遮阳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衣物等,以保护宝宝的皮肤。虽然晒太阳可以帮助宝宝获取维生素 D,但仅仅依靠晒太阳是不足以满足宝宝的维生素 D 需求的。

    宝宝的维生素 D 摄入主要来自于饮食,特别是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婴儿配方奶粉、鱼肝油、鱼类、蛋黄等。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 D 或有佝偻病的风险,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维生素 D 的补充。

  • 孩子睡觉时出汗,尤其是头部和背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被称为‘夜汗’。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理性多汗、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等。

    生理性多汗通常发生在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汗腺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孩子入睡后,由于交感神经失去大脑控制,容易出现头部、颈部、背部多汗的情况。通常,这种多汗现象会在孩子入睡后2-3小时逐渐减轻,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消失。

    对于生理性多汗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
    • 选择合适的睡衣和被褥,避免过厚。
    • 鼓励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如果孩子出现病理性多汗,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病理性多汗的疾病: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夜间出汗较多,同时伴有枕秃、易惊、哭闹等症状。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出汗多,体重减轻,心跳加快等。
    • 糖尿病:患儿出汗多,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针对病理性多汗,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孩子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D、甲状腺激素等药物。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以减少病理性多汗的发生。

  • 罗圈腿,医学上称为O型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情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罗圈腿,以及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罗圈腿的判别方法

    1. 观察外观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双腿外观来判断是否患有罗圈腿。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可能会有一些O型腿,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下肢还没有完全发育。但如果宝宝在5岁以后站立时膝盖之间仍有较大的间隙,则可能患有O型腿,建议及时就医。

    2. 尺子测量

    用直尺测量宝宝是否有O型腿,让宝宝的腿紧贴在一起,然后用尺子测量两腿之间的间隙。如果间隙小于3cm,则为生理正常现象;如果间隙大于3cm,则视为O型腿。

    二、罗圈腿的治疗方法

    1. 营养补充

    有些宝宝的双腿畸形是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以改善症状。常见的补钙药物有牡蛎钙片、乳糖酶生片等。

    2. 手术治疗

    如果宝宝罗圈腿严重,影响行走姿势,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通常,手术适用于3岁以上的宝宝。

    三、罗圈腿的预防方法

    1.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给宝宝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

    2. 避免过早站立和行走

    不要让宝宝过早站立或行走,以免造成骨骼过度受力。

    3. 定期检查

    定期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罗圈腿等问题。

    总之,罗圈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外观、尺子测量等方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罗圈腿。如果宝宝患有罗圈腿,要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以保证宝宝的正常发育。

  • 今天我带着宝宝在网上问诊了一位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和细心地询问了宝宝的情况。我告诉医生,宝宝一岁九个月了,但是个子很瘦,我很担心他是不是得了佝偻病。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让我给宝宝拍了一张站立的照片,并建议抽血检测缺钙情况。最后医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让我不要过分担心,同时也提醒我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和补钙情况。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细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进而影响骨骼生长发育,造成骨骼畸形。

    那么,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能否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疾病原因、治疗药物、日常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1. 日光照射不足:人体所需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产生,如户外活动不足、居住环境阴暗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

    2. 营养摄入不足:母乳、牛奶等乳制品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人工喂养婴儿如摄入维生素D不足,也容易患佝偻病。

    3. 生长过速:婴儿期生长迅速,对钙、磷需求量大,若维生素D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佝偻病。

    4. 慢性疾病影响:慢性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佝偻病。

    二、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的治疗作用

    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是一种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复合制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如佝偻病、夜盲症、手足抽搐症等。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建议

    1. 增加日光照射:鼓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增加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

    2. 调整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磷等营养素,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如鱼类、蛋黄、动物肝脏等。

    3. 补充维生素AD滴剂: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AD滴剂,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

    4. 定期复查: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佝偻病。

  •   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充足的钙质摄入,许多家长从宝宝出生伊始就重视起补钙问题。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补钙产品让家长们犯了难,如何选择合适的补钙产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补钙产品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频发,如金X仕引起的“佝偻病”事件,让家长们更加警醒,选择合适的补钙产品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挑选到适合宝宝的补钙产品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建议家长到有资质的药店或母婴店购买大企业生产的、知名的、有正规批号的OTC补钙产品或保健食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 了解产品成分:选择含有钙、维生素D等成分的补钙产品,这些成分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吸收钙质。

      3. 关注运钙载体:运钙载体是指帮助钙离子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如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建议选择运钙载体安全、吸收率高的产品。

      4. 适量补充:补钙并非越多越好,家长应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遵循医嘱适量补充。

      5. 注重日常饮食:除了补充钙剂外,家长还应注重宝宝的日常饮食,保证宝宝摄入充足的钙质。

      6. 定期监测:家长应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钙缺乏问题。

      总之,选择合适的补钙产品,关注宝宝的日常饮食和生长发育,才能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 钙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对于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缺钙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出牙晚、夜惊、睡眠不安、厌食、腹泻等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孩子缺钙应该吃什么食物呢?以下五种食物是帮助孩子补钙的理想选择:

    1. 牛奶及奶制品

    牛奶是补钙的佳品,富含丰富的钙质和蛋白质。除了常见的纯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也含有丰富的钙质,且口感更佳,更受孩子喜爱。

    2. 绿色蔬菜

    绿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和维生素,如菠菜、油菜、芥蓝等。这些蔬菜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补钙,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3. 豆类食品

    豆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和植物蛋白,如黑豆、黄豆、绿豆等。这些食品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有益。

    4. 水产品

    水产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和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虾类、贝类等。这些食品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补钙,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5. 新鲜水果

    一些新鲜水果中也含有丰富的钙质,如草莓、香蕉、猕猴桃等。这些水果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补钙,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除了以上食物,家长还应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此外,适当的户外活动也能帮助孩子在阳光下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如果孩子出现明显的缺钙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钙治疗。

    总之,补钙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和健康,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钙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亲爱的家长们,您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问:宝宝该不该吃鱼肝油?什么时候开始补充?过量会有什么风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鱼肝油的神秘面纱,了解它对宝宝健康成长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鱼肝油和鱼油。鱼肝油是从鱼类肝脏中提取的油脂,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D,对宝宝的视力、骨骼发育等方面有益。而鱼油则是从鱼体内提取的油脂,主要成分是DHA和EPA,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有积极作用。

    那么,宝宝是否需要补充鱼肝油呢?这取决于宝宝的饮食和生活环境。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只要妈妈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和D,就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而配方奶粉中也已经添加了足够的维生素D,所以大部分宝宝不需要额外补充鱼肝油。

    但是,以下情况下,宝宝可能需要补充鱼肝油:

    • 母乳不足或断奶后未能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A和D的食物;
    • 患有慢性腹泻等影响维生素吸收的疾病;
    • 缺少日照;
    • 生长过快,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鱼肝油并非多多益善。过量摄入维生素A和D会导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家长在给宝宝补充鱼肝油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剂量。

    此外,家长在为宝宝选择鱼肝油产品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产品质量;
    • 查看产品成分,避免添加有害物质;
    • 根据宝宝年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总之,鱼肝油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益处,但并非所有宝宝都需要补充。家长在为宝宝选择鱼肝油时,要充分考虑宝宝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补充。

  • 维生素AD滴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补充剂,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缺乏症。这类疾病主要包括佝偻病、夜盲症、小儿手足抽搐等。维生素A和D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中维生素A对于视力、皮肤和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而维生素D则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

    与维生素AD滴剂类似,鱼肝油也是一种常见的维生素补充剂,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D。维生素A对于维持夜间视力、上皮细胞健康和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而维生素D则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然而,鱼肝油中的维生素含量和种类可能因鱼种而异,因此其营养成分也存在差异。

    维生素AD滴剂和鱼肝油在成分和来源上存在差异。维生素AD滴剂可以是纯天然或人工合成,而鱼肝油则只能从鱼的肝脏中提取。此外,维生素AD滴剂中的维生素含量和种类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在使用维生素AD滴剂时,需要注意其药物相互作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会提高血浆维生素A的浓度,与维生素E合用时,可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和利用,但过量使用维生素E可能导致维生素A在体内的积累。此外,制酸药、抗凝药、考来烯胺等药物可能会影响维生素AD滴剂的吸收。因此,在使用维生素AD滴剂时,应遵医嘱,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保养也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缺乏症的重要措施。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而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乳制品等,也有助于维持维生素A和D的正常水平。

    总之,维生素AD滴剂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缺乏症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日常保养,以确保治疗效果。

  • 我带着孩子去了互联网医院,向医生咨询孩子体重轻的问题。在医生详细阅读了孩子的病情描述后,给出了专业的医疗建议。医生非常耐心地与我沟通,解答了我的疑惑,并建议我关注孩子的饮食营养和母乳质量。医生还提醒我需要持续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并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我非常感谢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沟通,这次线上问诊让我对孩子的健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钙作为骨骼和牙齿发育的重要物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缺钙问题在幼儿中并不罕见,其表现多种多样,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一、幼儿缺钙的表现

    1. 精神状态差:幼儿缺钙时,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 骨骼发育异常:缺钙会导致幼儿骨骼发育不良,出现鸡胸、O型腿、X型腿、肋骨外翻等畸形。

    3. 牙齿发育不良:缺钙会影响幼儿牙齿的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牙齿发育不全等。

    4. 身高增长缓慢:缺钙会导致幼儿身高增长缓慢,与同龄孩子相比身高明显偏低。

    5. 免疫力下降:缺钙会降低幼儿的免疫力,容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

    6. 肌肉无力:缺钙会导致幼儿肌肉无力,容易疲劳,运动能力下降。

    7. 睡眠障碍:缺钙会影响幼儿的睡眠质量,出现夜惊、多汗、磨牙等症状。

    二、预防幼儿缺钙的方法

    1. 适量补充钙剂: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体重,适量补充钙剂,如碳酸钙、乳酸钙等。

    2. 保障饮食均衡:保证幼儿饮食中含有充足的钙质,如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3. 多晒太阳:晒太阳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4. 增加户外活动:鼓励幼儿参加户外活动,促进骨骼发育。

    5. 定期检查:定期带幼儿去医院检查,了解其钙营养状况。

    三、治疗幼儿缺钙的方法

    1. 钙剂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给幼儿适量补充钙剂。

    2. 维生素D治疗: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3. 营养治疗:调整幼儿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钙、磷、镁等矿物质的食物。

    4. 运动治疗:鼓励幼儿参加户外活动,促进骨骼发育。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