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青少年脑科学

青少年脑科学
发表人:孔炜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常处于变化无常的情绪当中。每天好像有多种情绪在登台亮相。

情绪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情绪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情绪常常主宰了他们的生活,这和青少年特定的大脑发育是有关系的。

青少年因为其特点的大脑发育特点,平复自己心情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于是养育青少年,父母的心境平和就非常重要。

那么青少年的大脑发育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了解一下青少年大脑的部分奥秘:

人体大脑中的额叶是大脑的执行机构,负责推理、计划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我们常常所说的“三思而后行”就依赖于大脑的发育的成熟。但是青少年的大脑只发育到 80%,其中发育最晚的就是额叶的相关部分。

这种发育规律导致青少年会出现许多在成年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例如:易怒、容易冲动、难以和成年人沟通、找刺激等等。这同样也会导致青少年在应对重压之下的情绪方面能力欠佳,很容易反应过激。

所以心理咨询中父母经常感到难以理解的是明明看起来事不大但为什么孩子的反应非常激烈,这可能不是因为你的孩子过于敏感,而是因为 ta 受限于大现阶段的大脑发育。。

同时许多家长的盲点在于忘记了自己并不是青少年,而是青少年的父母,这意味着要避免像孩子一样任性,也需要学习培养更高级的情绪处理能力以及练习涵容青少年的情绪。父母能起到孩子的情绪的相对稳定的容器的作用对青少年家庭教育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对青少年子女的引导和教育。

从生理方面还有三种激素的相关作用也会影响青少年在压力之下的反应:

  • 四氢孕酮会让青少年焦虑;
  • 青少年额叶发育不完全会影响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也引起他们对恐惧的过度反应;
  • 青少年中晚期的女孩子皮质醇会高于成人,这影响了青少年的各种负面情绪。特别是当青少年独自一人的时候,可能压力感会非常强。

那么青少年现实中的压力一般又从何来呢?

青少年的压力源通常是多方面的,例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业成绩等等。

青少年感受到压力的事件不一定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压力事件,但由于他们对压力更敏锐,因此会有更剧烈的反应;持续性的压力甚至可能会会引发情绪创伤。

对于这些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培养自己有平和的心境并要关注自己孩子的情绪健康,以及常常陪伴孩子,与孩子及时谈心。当了解到孩子面对比较大的压力需要及时干预或者向专业人士求助。

因为各种媒体互联网信息都会对青少年情绪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家长也要提醒家中的青少年有规律的作息、安排好自己的日程和作业,并且少上网,多和身边的亲友互动。

当社会上发生一些恶性重大新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反映,让青少年了解事情的是可控的。

我们也需要了解青少年虽然对压力的反应更敏感,但同样他们也更容易复原。

对于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可倾诉的成年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种说法,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在自己父母之外还有 6 个成年人的正面影响,比如辅导员、青少年营会的带领者或者老师、可信任的哥哥姐姐等等。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家的青少年有了心事不一定告诉父母,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允许孩子对其他可信任的人倾诉。

参考文献:《青春期的烦“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对于那些家有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子女的家庭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挑战。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可能会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变得小心翼翼,有时孩子病情的波动也会令他们手足无措。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来说,家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希冀,理应成为能够提供支持和温暖的港湾。本文为这些父母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建议,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刻。

     

     

    要区分青春期的成长烦恼和真正的抑郁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你可以从这里了解到如何识别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并最大程度地给予孩子帮助。

     

    了解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加严重。实际上,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虽然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帮助。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是简单的喜怒无常。它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幸运的是,它可以被治疗,并且父母的帮助能促进孩子康复。你的关爱、指导和支持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战胜抑郁,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如果你是一名感到抑郁的青少年······

    你可以寻求帮助,并且你对情绪的控制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大。无论现在的生活看起来多么令人沮丧,你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改变自己的心情,让此刻的你感觉更好。

     

    我的孩子抑郁了吗?

     

    虽然青少年时期偶尔出现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是正常现象,但抑郁症却与之不同。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忧郁。抑郁症会根本上地破坏青少年人格,引起令人无法承受的悲伤、绝望或愤怒感。青少年群体中许多叛逆和不健康的行为或态度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以下是青少年做出“不当行为”来应对其痛苦情绪的一些方式。

     

    出现学业问题

    抑郁症会导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集中困难。在学校里,这可能导致出勤率下降、成绩下滑或使以前的好学生面对学业产生挫败感。

     

    离家出走

    许多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会离家出走,或说他们打算离家出走。这些行为通常是一种求救信号。

     

    滥用毒品和酒精

    青少年可能会用酒精或毒品来试图“自我治疗”抑郁症。不幸的是,这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低自尊感

    抑郁症会引发并加剧丑陋感、羞耻感、失败感和无价值感。

     

     

    手机成瘾

    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上网来逃避他们的问题,但是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抑郁。

     

    鲁莽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参与高风险行为,例如鲁莽驾驶、狂喝滥饮和不安全性行为.

     

    暴力

    有些患抑郁症的青少年(通常是受到欺凌的男孩)会变得好斗和暴力。

     

    青少年抑郁症还与许多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进食障碍和自我伤害。尽管抑郁症会给你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并干扰家庭生活,你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帮助孩子感觉好受一点。第一步是要知道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当发现了这些征兆时你该如何去做。

     

    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和迹象

     

    与有能力自行寻求帮助的成年人不同,青少年需要父母、老师或其他照料者来识别他们的痛苦且提供帮助。但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不一定会表现出悲伤。相反,易怒和激越会是最显著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

     

    - 感到悲伤或绝望

    - 易怒且充满敌意

    - 频繁流泪、哭泣

    - 不愿与朋友家人交流

    - 对活动失去兴趣

    - 学校表现不佳

    - 饮食和睡眠习惯发生改变

    - 坐立不安和激越

    - 无价值感和负罪感

    - 缺乏热情和动力

    - 疲劳或精力缺乏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感到莫名的躯体疼痛

    - 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比较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表现差别很大。与成人相比,以下症状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易激惹或愤怒情绪。如前文所述,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其情绪通常以易怒,而不是悲伤为主。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可能会脾气暴躁、充满敌意,容易沮丧或暴怒。

     

    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经常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或胃痛。如果全面体检不能揭示其医学原因,则这些躯体疼痛可能指向抑郁症。

     

    对批评极其敏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饱受无价值感的困扰,这使他们极易受到批评、拒绝和失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自我要求很高的青少年。

     

    不与某些人交流,但不是所有人。成年人在抑郁时往往会自我孤立,但青少年通常会至少维持一些友谊。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比以前更少参加社交活动,疏远父母,或者开始和一群不同的朋友交往。

     

    是抑郁症还是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上了抑郁症还是只是在经历青春期,请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平时有何不同。激素和压力能导致青少年偶尔的焦虑发作,但不能解释持续的、无休止的悲伤、疲惫感或易怒。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征兆

     

    抑郁严重的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同时滥用酒精或毒品的青少年,经常会想到、谈到自杀或试图自杀,而且实施成功的人数越来越惊人。因此,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对待任何自杀意念或行为。这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应密切关注的自杀征兆:

     

    - 谈及打算自杀或拿自杀开玩笑

    - 说些类似“我死了会更好”、“我希望自己永远消失”、“我已经走投无路了”之类的话

    - 喜欢正面地谈论死亡,把死亡浪漫化(“如果我死了,人们可能会更喜欢我”)

    - 撰写有关死亡、垂死或自杀的故事和诗歌

    - 行为鲁莽或多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 将贵重财物送人

    - 像永别一样地与朋友和家人道别

    - 寻找武器、药品或其他方式用以自杀

     

    如果不进行治疗,抑郁症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请不要坐等这些令人担忧的症状自行消失。如果你怀疑自己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请以一种充满关爱的、非评判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担忧。即使你不确定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症,他们棘手的行为和情绪都意味着有些问题亟需解决。

     

     

    如何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告诉孩子你已经注意到了哪些抑郁症状和你对ta的担忧,并以此开启沟通。然后,让孩子分享他们正在经历的事,并做好认真倾听的意愿和准备。不要总是质问ta(大多数青少年不喜欢高人一等的姿态或者被当作懦夫),但要明确表示你已准备好并愿意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

     

    如何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沟通

     

    专注于倾听,而不是说教。一旦孩子开口,就要控制批评或说教的冲动。重点在于孩子正在和你沟通。最好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你会无条件地支持他们。

     

    既要温和也要保持执着。 如果他们一开始将你拒之门外,请不要放弃。对青少年来说,谈论抑郁症这一话题可能非常困难。即使他们愿意,可能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尊重你的孩子、让他们不会感觉不舒服的同时,还要强调自己愿意去关心和倾听。

     

    理解他们的感受。 即使他们的感受或担忧对你来说似乎很愚蠢或不合理,也不要试图和他们掰扯明白。哪怕是善意地试着解释“事情还没有那么糟”也会让你看起来好像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情绪。仅仅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就能大大帮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孩子嘴上声称一切如常,但对导致抑郁行为的原因没有作出解释时,你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孩子不愿对你敞开心扉,可以让孩子与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交流:学校咨询师、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或精神健康专业人士。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向他人倾诉。

     

    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建议1:促进社会交往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远离他们的朋友和过去喜欢的活动。但是,孤独只会让抑郁恶化,所以请尽你所能帮助青少年重新建立社交关系。

     

    优先考虑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每天都留出交流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走神或分心。面对面交流这一简单的举动能为缓解青少年抑郁症发挥重要作用。还有,请记住:谈论抑郁症或孩子的感受不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你的支持可以大大促进他们的康复进程。

     

    避免社会孤立。尽你所能让孩子与他人保持接触。鼓励他们与朋友出去玩或邀请朋友过来。参加有其他家庭一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和其他孩子见面并建立良好关系。

     

    让孩子融入集体。提议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例如运动,课余社团,或艺术、舞蹈及音乐课),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孩子的兴趣和才能。虽然孩子起初可能缺乏动力和兴趣,但当他们重新投入生活时,他们会感觉更好并重拾热情。

     

    鼓励参与志愿服务。 为他人做事是一种强大的解郁良方和自尊助推器。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目标,这会给予他们目的感。如果你与孩子一起参加志愿活动,这也会成为一种增进感情的宝贵经历。

     

    建议2:将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和营养不良会加重抑郁的程度。不幸的是,青少年群体以不良的健康习惯而著称:熬夜,吃垃圾食品,以及花很多时间玩手机和电子设备。但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建设健康、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来控制这些行为。

     

    让孩子运动起来!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无疑至关重要,因此,尽可能让孩子活动起来。理想情况下,青少年每天应该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但这些锻炼不该是无聊或痛苦的。发挥你的想象力:遛狗、跳舞、打篮球、远足、骑自行车、滑板运动——只要能动起来,都是有益的。

     

    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青少年经常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但是当面对屏幕的时间增加时,体育锻炼和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这两者都会使症状恶化。

     

    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保障孩子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营养,食用富含健康脂肪、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以此让大脑进入最佳健康状态,帮助情绪改善。摄入太多含糖或淀粉的食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偏爱的“肥宅快乐食品”)只会对他们的情绪和精力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充足睡眠。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机能状态——长达每晚9-10小时。确保你的孩子不要熬夜,直到能够满足必要的、能够改善情绪的休息时间。

     

    建议3:知道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他人的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善,但这还不够。当抑郁严重时,请毫不犹豫地求助在青少年治疗方面受过专业培训的精神健康专业人士。

     

    让孩子参与治疗选择。当选择专科医生或寻求治疗方案时,请务必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意向参与治疗,请不要忽视他们的偏好并自行作出决定。没有一个治疗师能包治百病,也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只是与某个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不来电”,请寻找更适合的专业人士。

     

    探讨治疗选择。与你选择的专业人士就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对于轻度至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谈话治疗通常是一种良好的初始选择。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孩子的抑郁症可能会得到缓解。如果没有,则可能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不幸的是,一些父母会力图选择抗抑郁药,而放弃其他昂贵或费时的疗法。但是,除非你的孩子做出危险举动或有自杀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必要服药和/或持续观察),你可以花时间仔细权衡这些治疗选项。总体而言,在更普遍的治疗计划中,抗抑郁药是最有效的。

     

    药物治疗存在风险。抗抑郁药是针对成人研发和试验的,因此它们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一些研究人员担心,百忧解之类的药物可能会干扰大脑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大脑处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式。

     

    抗抑郁药本身也存在风险和副作用,包括许多针对儿童和成年早期患者的安全顾虑。并且我们已经得知它们会增加某些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行为风险。患有双相障碍、有双相障碍家族史或曾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服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前两个月自杀风险最高。应密切监测服用抗抑郁药的青少年的病情是否出现恶化的迹象。

     

     

    青少年抗抑郁药治疗:要警惕的信号

     

    如果注意到以下问题,请致电医生:

     

    - 出现或产生更多的自杀念头/言论

    - 自杀的示意或企图

    - 开始或更加抑郁

    - 开始或更加焦虑

    -  激越或坐立不安

    -  惊恐发作

    -  睡眠困难(失眠)

    -  出现或更加易怒

    -  出现攻击性,愤怒或暴力行为

    -  冲动行事

    -  多动的言语或行为(躁狂)

    -  其他异常行为变化

     

    建议4: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孩子支持

     

    当患抑郁症的孩子接受治疗时,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他们知道你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提供支持。现在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他们是有价值的、被接纳和关爱着的。

     

    要理解他们。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起生活会是艰难和令人心力交瘁的。有时,你可能会体会到精疲力尽,被拒绝、绝望、心烦意乱或其他多种负面情绪。在这段艰难的时期,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并非故意变得难缠。他们正在遭受痛苦,因此请尽力保持耐心和理解。

     

    参与治疗。无论是参加心理治疗还是正确服用任何处方药,请确保孩子遵照所有的医嘱。追踪青少年病情的变化,如果抑郁症状似乎变得更严重,请致电医生。

     

    保持耐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可能崎岖不平,请保持耐心。为微小的胜利感到欣慰,并为偶尔的挫折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评判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家庭比较。只要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就已经是尽职尽责了。

     

    建议5:照顾好自己(和其他家人)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把所有精力和注意都放在了患抑郁症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但是,在这段艰难时期里,继续照顾好自己非常重要。

     

    首先,这意味着在急需支持时向他人求助。你无法一个人包揽所有事情,所以可以请家人和朋友来帮忙。拥有支持自己的一群人能让你在帮助孩子时保持健康和积极心态。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到不知所措、沮丧、无助或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尝试融入朋友们,加入支持小组,或咨询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谈论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减轻情绪强度。

     

    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孩子患抑郁症的压力会影响你自己的情绪情感,因此,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向家人坦白。不要为试图“保护”其他孩子而回避其患抑郁症的话题。孩子们能感受到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果不告诉他们,他们往往会想象出更坏的结果。坦言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同时关注其他孩子。一个孩子患上抑郁症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压力或焦虑,因此请确保不要忽视“健康”的孩子。其他孩子可能需要特别关注或专业帮助来处理他们对这一情况的感受。

     

    避免相互怪罪。父母可能容易将孩子的抑郁症归咎于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但这只会让原本充满压力的现状变得更糟。此外,抑郁症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除了孩子被虐待或被忽视的情况以外,家人可能不需为此“负全责”。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案例分享

     

    小强,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小强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抱怨老师讲课呆板,指责学校和老师自私,为提高升学率、多拿奖学金而压迫学生。

     

    在同学的眼里,小强是一个招惹不得的野兽,曾有一次,邻座的同学无意把橡皮擦放到了他的座位上,他二话不说就把橡皮擦扔掉。他脾气很不好,常常没耐心听别人说话,一旦碰到他不想听或者不愿听的话,他就粗暴地把他人的话打断。

     

    当同学受到老师表扬时,他不是指责老师偏心就是讽刺同学巴结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就说是“死读书”。由于该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加上成绩较差,在母亲的说服下,特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一、自我中心型人格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是一个必经阶段。自我中心型人格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人格特性。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在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就人类初期的生存发展而论,童年期的自我中心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当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和成年期后,他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同时由于社会接触的扩大,迫使他从自我中心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成长为以客观情境为反应依据的成熟人格。

     

    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这一考验而达到心理成熟。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到了初中,还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初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即指此,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自我中心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思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的人、事、物,很难唤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二、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心理疏导策略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思维导致了自我中心的逻辑结构,他们以自己为尺度,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一切事物,不能把握逻辑关系。因为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图式,使他们不能同时处理一种情况的几个方面,如交谈中不能同时考虑他人的和自己的观点;

     

    认为游戏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不能同时重视自己的兴趣和他人的需要等。

     

    皮亚杰又指出,社会互动是促使儿童去除自我中心的方法之一。社会互动能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并迫使他去理解或许和自己的观点相冲突的其他人的观点,这将使儿童的思维更连贯、更富有逻辑性。

     

    在正确认识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防止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形成:

     

    (1)转移家庭焦点、加强亲子交流

     

    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首先家长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的爱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不能变成溺爱。溺爱是一种不良的强化,会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加重。

     

    在生活中注意多加引导,用实际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加强亲子直接的互动,让家长和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能让孩子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多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学习同理心,加强人际交往

     

    即加强社会互动,去除自我中心化,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而了解他人。

     

    因此,对自我中心的学生需要加强同理心方面的辅导。教师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如对人生中最自我中心的时期——婴儿期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婴儿化的行为。

     

    把他们自己认为讨人厌烦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他们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还可以请一位和他或她较为亲近的人作为其监督者,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是会慢慢消除的。

     

    (3)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也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教育他们多为他人着想,要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团结互助,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让他们体验助人以后得到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参加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在竞技体育中学会竞争与合作,明白“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对缺点、错误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成绩或长处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有自身的特长,每个人的成功或长处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他们,简单地骂他们是个“不可救药的人”,因为挖苦、打击只会使他们的对抗情绪更加激烈,给教育疏导带来更大的困难。

     

    (5)增强竞争意识,重视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重视对他们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矫正“自我中心”这一不良个性有益,而且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自立于社会意义重大。

     

    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尝尝失败的痛苦,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在这个基础上,挫折教育以及如何面对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征文等形式来进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敏感的表现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二、人际敏感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三、人际敏感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 最近换季,早晚温差大,是脑中风的高风险季节。前阵子,音乐家袁惟仁因出血性脑中风,即脑溢血,紧急送医治疗。

     

     

    40岁以上的人,如果发生这些脑部问题,高血压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如果是40岁以下的患者,没有3个高度的问题的话,很可能是脑的其他病灶。

    年轻时脑中风可能是这些原因。

    1.脑动静脉畸形。

    这是因为大脑先天性脑血管发育不良,本来应该生长清晰的脑血管,不巧会变得混乱,堵塞容易中风。在治疗方面,现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畸形的炉子,或者用血管栓塞术降低风险。

    2.毛样血管疾病。

    这种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不太清楚,但观察到两侧脑半球供血的颈动脉逐渐堵塞。小血管为了弥补堵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开始杂乱生长,异常毛细血管成团,形成烟雾状,因此也被称为烟雾病。

     

    这些微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不会扩张,但像吹得很饱的气球一样,容易有冲突爆炸的风险。

     

    目前,毛状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症状治疗,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症状治疗侧重于脑血管重建手术,最常施行的是头皮浅颞动脉与脑表中脑动脉接合术。

    3.脑肿瘤。

    脑部肿瘤也可能是破裂出血引起脑中风的。除非压迫神经,否则发现脑瘤,主要取决于医疗检查。

    4.静脉系统疾病。

    大脑是高能耗的器官,能源的提供由脑动脉血管负责,能源运输结束后,血液从脑静脉系统返回心脏。因此,静脉血管堵塞或狭窄,容易引起脑中风。

     

     

    一般来说,如果静脉系统堵塞,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血栓,避免脑中风险。

    5.外伤或不良习惯。

    此外,包括肥胖、熬夜、吸烟和饮酒,以及不正确的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脑中风。像健身快的人一样,举起过重的哑铃,用力不当的话脖子动脉就会撕裂,有可能引起中风。

    体检,早发现问题。

    由于这些脑卒中的原因,多与3高无直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容易观察。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尽快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有家庭病史,可以避免脑中风。

  • 青少年的理想膳食

     

    青少年是指8-17岁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高峰期,从事紧张的学习,活动量大,每日能量的消耗比开始发育前要增加2倍多,故对营养的需求也随之增多。

     

    合理营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青春期人群新陈代谢快,对能量的摄取和吸收要求高,所以必须注重食物的合理选择,注意膳食的平衡和营养的合理性。

     

    构成膳食的食物品种要多种多样,使各种营养素均有足够的量,以保证人体的需要。

     

    同时要求各种营养素间要保持适合人体需要的合适比例。

     

    简单地说,人们的膳食既要多品种,质和量也要符合需要,这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平衡的膳食。

     

    古代人称之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

     

    早餐的食物可安排面包、馒头、包子等,搭配牛奶、稀粥、豆浆等,加上鸡蛋、肉松、果酱、黄油、芝麻酱、火腿肠、小菜等食物,

     

    使早餐有干有稀、有荤有素,能促进早餐食欲。

     

    午餐既要补充上午的能量消耗,又要为下午储备能量,因此午餐食品要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晚餐则不宜食用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影响睡眠。 晚餐以吃五谷类的食品和清淡的蔬菜为宜。

     

     

    青少年食谱


    小学生一日食谱

     

    早餐:牛奶250克(加糖10克),豆沙包2个(面75克、豆20克)

     

    午餐:米饭100克,胡萝卜柿子椒鸡丁(胡萝卜50克、柿子椒50克、鸡丁50克),番茄蛋汤(番茄25克、蛋25克)。

     

    加餐:小蛋糕2个(面50克,蛋30克)

     

    晚餐:虾仁肉菜混沌(面100克,肉末75克、虾仁20克、青菜5克),甜橙 75克

     

    中学生一日食谱

     

    早餐:豆浆250克,菜包子2个(面100克、肉20克、青菜50克)。

     

    加餐:蛋糕50克(面25克、蛋25克)

     

    午餐:米饭150克,茭白炒猪肝(茭白100克、猪肝50克)、番茄蛋花汤(番茄50克、蛋50克)

     

    加餐:绿豆粥(大米50克、绿豆25克、白糖10克),西瓜200克。

     

    晚餐:绿豆芽肉丝拌面(面条150克、肉100克、绿豆芽150克),橘子75克。

     

     

    温馨提示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食欲旺、食量大,不少青少年爱大嚼饱餐一顿。

     

    过饮过食不但有害身体,而且影响智力,吃得过多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吸收的那些神经的负担,

     

    使其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这必然会造成大脑内的语言、记忆、思维等智カ活动的神经经常处于抑制状态。

     

    所以专家们普遍认为,一般应每餐进食到七八成饱为好,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获取足够的营养又能减轻胃肠道负担,预防肥胖症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脑梗的发病率在逐年的提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了解如何进行及早的诊断对自己和家人都很有必要。

     

     

    1.脑CT。

     

    脑CT检查显示脑梗的病变部位和大小准确率较高,而且CT检查时间较短,比较方便进行判断。所以很多人进入医院后医生会首先让患者做CT去。但是CT也有其不足之处:脑梗的发病时间在24小时之内、梗塞的面积较小或者病变位置CT机器扫描不到的话,结果就会有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复查或者做MRI明确。

     

    2.头颅MRI。

     

    MRI虽然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但是其对脑梗的检出较为敏感,往往能识别出早期的脑部缺血损害,而且MRI能看出CT识别不到的位置。

     

    3.常规检查。

     

    怀疑脑梗的人需要进行血尿便常规以及肝功、肾功等检查,主要是来判断脑梗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程度,以便进行控制。

     

     

    4.病因检查。

     

    根据大脑的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大脑血管狭窄的位置和具体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看出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心脏超声可以看出心脏的情况明确是否是心脏的栓子脱落进入脑部。

     

    5.特殊检查

     

    如果还有别的症状或者后遗症,还需要做不同的检查来明确严重程度。

     

    脑梗前可能出现的信号:


    1、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说话减少了,闭口不言,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烦躁欣快。

     

    2、头昏眼花以及头部疼痛、以及恶心甚至呕吐。

     

    3、出现吐字不清,说话受限,说话声音变小,音调变低,还有流口水现象。

     

     4、看东西出现视野缺损,视力变得模糊。

     

    结束语:如果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先心病,如果突发说话吐字不清,一侧肢体活动不利索或者无法活动,甚至失语、恶心呕吐以及昏迷,则需要警惕脑梗死,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脑梗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做的检查有很多。如果你怀疑自己或者家人是脑梗,要去专业的医院进行就诊,让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开出适合的检查单,既能避免花冤枉钱,又不至于检查不细致,错过一些情况。

  • 婴儿的脑袋,从零到十二个月的成长非常快速。在这个期间,若婴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对脑袋的成长有坏影响。零至三岁是脑袋成长的黄金期,绝对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父母3岁前培养聪明孩子的17个方法

    当父母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辅助婴儿脑袋的成长,锻练婴儿成为一个聪明和可以发展自己潜力的孩子。

     


     

    1.新事物

    每当婴儿接触到新事物时,脑内的突触就会成长。突触是把脑细胞连接起来的通讯体,突触越多,孩子的头脑越灵活,学习能力更高。

     

    婴儿诞生时,都是充满着可能性的。但这个可能性能否得到发挥,需要大人的培养。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婴儿密切交流。刺激他们的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听觉,都能助长突触的成长。

     

    不要带给他负面的经验如恐惧、吵架或暴力。因为这些经验会令他分泌恶性荷尔蒙,对脑袋的成长有害无益,妨碍婴儿的健全发展。

     

    让我们看看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帮助你培养聪明的婴儿。要刺激宝宝,父母不需要是专家或天才,只需要充满爱心、关怀,和愿意与婴儿共度有趣时光。

     

    2.拥抱你的婴儿

    人的本性是寻求安全。如果婴儿感到不安,就无法好好学习。因此充满爱的拥抱,可以帮助建立他的安全感。妈妈的心跳、肌肤的接触、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呼吸声,都是婴儿的定心丸。

     

    有安全感的婴儿,学习能力特别高。快乐的婴儿,不需浪费时间去哭泣,会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请相信拥抱的力量,因为这种爱的表现,能建立婴儿学习的基础。

     

    我带未开始爬和走的宝宝的时候,基本上当他们醒着时,是不会把他们放下的,不是抱着,就是背着。这样婴儿会觉得特别安全,不会吵闹,特别容易照顾。

     

    3.一起阅读

    和宝宝一起看书,可以刺激他的大脑。这不但可以训练婴儿的视力和听觉,更可以令他感受到妈妈的关怀,令他明白到阅读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建立他对阅读的兴趣,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好的影响。

     

    开始阅读是不怕早的,我和儿子们从医院回来那天就一起开始看书。我们会睡在床上看绘本。他们的眼睛还未能找到焦点,但已经很感兴趣的用眼睛跟着图片,听我说故事。他们可能不理解故事的内容,但在面前转来转去的图片已令他乐呵呵。

     

    当他们的眼睛开始能找到焦点时,更会用小手做动作,催促我快点读,让我知道原来他们已经熟悉书本。从小帮助孩子爱阅读,爱文字,会减低上学的压力。这个习惯可以从零岁开始锻练。

     

    4.给他选择机会

    婴儿到三、 四个月左右,已经会对事物有喜好。这个时候,可以开始给他选择的机会。

     

    比如可以拿两件玩具在手,‘你想要哪一件呢?’让他思考,作决定。他选好了,然后拥抱他,亲吻他,‘选得真好!’赞扬他作了好选择。这个过程,可锻练小脑袋作分析。

     

    要作分析,就要考虑自己的喜好和观察面前的事物,更要能表达出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活动对大脑的训练,有非常好的效果,所以不要为婴儿作全部决定。

     

    当我的儿子们开始吃辅食时,我每次都会给他们选择,‘要先喝汤还是吃饭?’耐心等待他们的意见。每天的小事大事,都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成长。

     

    5.和孩子多说话

    要和宝宝多说话。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之前,从父母和照顾者听到的单词越多,他们的智商就越高。所以从零岁开始,要和孩子多说话。

     

    那么说些什么呢?最容易的,就是你做什么就说什么。比如:‘妈妈现在打开门了。’、‘这是开,这是关。’像这样,把门开开关关的给他看。

     

    当你抱着他坐下时,‘妈妈现在坐下,这是沙发。’、‘按一下,是不是很软?’当你为他抹嘴时,‘妈妈现在帮你抹嘴巴。’、‘好可爱的小嘴巴啊!这就是你的嘴巴。’、‘这是湿纸巾,拿在手上看看,很轻,湿湿的。’、‘这是干纸巾,你喜欢哪一种?’

     

    诸如此类,不停的给宝宝介绍周围的事物和动作。这不但能令他脑内的突触多成长,加速他们学习语言,他还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研究指出,在说出单词时指向那样事物,婴儿学习语言的速度会更快。比如,你在说‘看,月亮多美!’的时候,需要用手指着月亮给他看。说‘花儿真美!’的时候,也需要指着花朵。这样,他才会把事物的名字和你的发音连接起来。

     

    我和婴儿说话时,不用‘BB话’,用普通言语更好,因为这有助他们增加词汇。但说话时可以提高音调,慢慢说,这样婴儿会听得更清晰。当初,对着一个不会回应的婴儿,单方面的说话,会有点怪怪的,但很快就会习惯。

     

    因为婴儿是你的最佳观众,你对待他好的话,他会是你最忠实的粉丝呢。

     

    6.互相凝视

    新生儿在一星期左右就能认识父母的脸孔,多让他看到你的脸孔,让他认识你,信任和爱上你。特别要看他的眼睛,锻练他的注意力。

     

    从看你的脸,他学习如何识别人的表情,和如何表达自己。和婴儿玩耍的时候,可以做一点夸张的表情,比如伸出舌头、大笑、大哭等等。

     

    我时常和孩子们玩表情游戏,逗他们笑,其实就是在锻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新生儿喜欢模仿人的面部表情,给他示范多种表情,让他有多点模仿的机会。有表情丰富的父母,宝宝的表情也会多样化,也更能分辨出对方表达的信息。

     

    7.为宝宝唱歌

    多为宝宝唱歌。婴儿喜欢重复的节奏,爱听妈妈的声音。不一定要唱得很好,只要是轻快、柔和的歌曲就可以。睡觉前可为宝宝唱摇篮曲,习惯之后,一听到你唱摇篮曲,宝宝就自然会睡觉。

     

    尽可能让宝宝多学习歌曲,因为可以锻练他的记忆力。比如英文字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从歌曲学会的。越多提示,人的记忆越能巩固。也就是说,因为歌曲有旋律、节奏和歌词的三种提示,用歌曲来学习,比较容易记得。所以小时候学的歌曲,长大后还能记着,但小学的课本就早已忘记。

     

    更有一些研究表明,学习音乐节奏与学习数学有关。所以多为你的宝宝唱歌,不但开心,对他的头脑发展也有帮助。

     

    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是我自己胡乱编唱的有趣歌曲。一边抱着他们,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曲并没有特别的内容,但到现在,他们长大了,还记得那种快乐的交流。

     

    你和你宝宝的音乐世界,可以由你控制和创造。这会令你和宝宝的连结更强更深。

     

    8.数数看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曾做过的,就是和宝宝数手指和数脚趾。当你数的时候,要摸着他的手指脚趾,放声的数出来,让宝宝感觉得到、看得到、听得到,这可让他了解到数量的原理。

     

    有很多歌曲也能帮助小朋友学数字的,应该教他们唱。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时常和他数数旁边的东西,比如玩具、食品、人数、车辆等等。

     

    告诉他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是大,什么是细。慢慢开始,告诉他什么是圆的、方的、近的、远的。数学的观念,从小可以学习到。

     

    我记得孩子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喜欢我为他们吹气球,我有时会吹得大,有时又会吹得小。

     

    另外就是吃辅食时,也有时多,有时少。这些日常的事,已足够帮助孩子开始理解数学的原理。

     


     

    9.关闭电视、电脑、手机

    建议,孩子在十八个月大之前,不应该接触任何电子屏幕产品,包括电视、电话、平板电脑等等。两岁至四岁的孩子,每天限制于一个小时,越少越好。

     

    大量研究指出令人震惊的发现。当零至三岁的孩子迷上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可能会无意中对仍在发育的大脑带来坏影响。

     

    太早的屏幕体验,会令注意力、集中力、感知他人态度和建立词汇的能力,都受到损害。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教育优势,而利用这些产品吸收资讯,实际上弊大于利。

     

    零至三岁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间,婴儿的脑袋需要更多外间的刺激,和一对一的互动,以加速突触的成长。从电子屏幕不能得到同样的刺激,甚至会伤害婴儿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成长,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没有益处。

     

    花太多时间在电子屏幕上的婴儿,长大后,人与人关系的发展也会比别人缓慢,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与他人交流,没有机会练习如何在社会中生活。

     

    更可怕的是,屏幕上的操作可以用手指来决定、开关。喜欢看的画面可以重复,得到的快感可以由自己控制。所以回到真实的世界后,当婴儿满足不到自己的欲望时,就会暴躁,觉得失去控制,哭泣起来。

     

    沉迷屏幕会令孩子自私、贪欲和依赖不停的满足来找到快乐,会变得没有耐心和不愿意努力。

     

    不论是医生、心理学家或教育家,都大力警惕家长,不要在两岁之前给婴儿有任何电子屏幕体验。不要让屏幕帮你带孩子,坚持以真人和孩子交流,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后悔时可能就太迟了。

     

    10.捉迷藏

    和你的宝宝玩躲猫猫。拿起一块布遮住自己,让宝宝看不到你,宝宝会惊慌!然后你‘哗!’一声把布放下,让宝宝再看到你。

     

    这个游戏是教导婴儿,物体虽然不在眼前,但并不表示它们永远消失。也可以试试当他和你在房内时,你慢慢离开。当他发现你不在身边时,他会哭。你立刻回来安慰他,他就会知道,虽然妈妈离开,但并不表示不存在。

     

    与宝宝捉迷藏,不仅有趣,还可教导婴儿记着看不到的人和事的存在,巩固他的记忆力。

     

    我喜欢和孩子玩寻宝游戏,先给宝宝看见一件物件,然后很明显的从他眼前把物件收藏起来,说一句,‘啊!没有了!’婴儿会很快的找得到,这时可以慢慢把游戏的难度提高,例如放远一点、在他看不到的时候藏起来等等。

     

    这个游戏,能清楚感受到孩子的记忆力、判断力和耐心,是可以一边锻练脑袋,一边和孩子玩得很开心的活动。

     

    11.挠痒痒

    和宝宝玩挠痒痒的游戏,会令他大笑,和认识自己身体敏感的地方,更能感受到和父母玩耍的快乐。大笑会令孩子分泌出快乐荷尔蒙,使他的脑袋感受到幸福的感觉,令到大人和婴儿的联系更深。

     

    这种游戏,更可以教宝宝预期事情的发生。只要你做出要挠痒的动作,很多宝宝就会开始笑和逃避,表示他能预想到对方的行动,和那个行动会造成什么感觉。

     

    这是智能成长的表现。能预想事情,是聪明人的必需能力,也是从小可以锻练的。

     

    12.一起外出

    多带宝宝到外面玩耍,给他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对婴儿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无穷无尽的新知识,所以不要总是呆在家里,做同样的事。

     

    今天去了公园,明天去图书馆,后天去动物园,星期天去探外婆等等。有些时候走路,有些时候坐巴士,有些时候坐轮船。让宝宝体验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你可以用说话介绍新事物给他听,给他看,介绍后让他慢慢吸收。比如说‘这里的花真香!’他有兴趣的话,就让他去享受花香。‘你看浪花很美丽!我们去洗脚吧!’然后抱宝宝到海边,让他享受浪花冲向小脚的感觉。

     

    带他一起去购物,看看不同的人和食物。不要时常留在家里,每天都带宝宝去看不同的东西,不管只是后街的面包店,或晚上的星星,对宝宝来说都是大脑发展的好机会。

     

    不能上街的时候,把他的高脚椅不时换一个位置摆放,让他看到不同的风景。用不同的餐具,吃不同的东西,总之就是每天都给他新的事物观察,让他的脑内突触成长得更多。

     

    13.学习因果

    宝宝到六个月大左右,会开始探讨行动的结果。从这个时期开始,可以教导他因果关系的道理。

     

    比如他把玩具丢到地上,弄坏了。这时你需要告诉他,‘很伤心,破了!怎么办?’以表达你的痛心,让他明白这是不可以做的事。重复告诉他,因为你这样丢了,所以玩具坏了,妈妈难过了。

     

    又比如他出手打人,你就要告诉他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而且要表示难过、哭泣、痛苦。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伤害了他人,那是因为他的行为做成的结果,要解释清楚给他知道因果的关系。

     

    当他做了好事时,一定要奖励他。比如,他把食物分给你,要用夸张一点的表情多谢他,表示你的喜悦。这样他会知道,因为他做了这个行为,所以能带出喜悦的结果。

     

    几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开始教导道德和因果关系的理论。积木之类的玩具,也可帮助宝宝学习因果关系和‘如果……那么……’的推理。比如,‘如果’他把积木埋得太高,‘那么’积木会掉下来。他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创造出一个结果。这个推理,是智能成长非常重要的过程。

     

    14.锻练身体

    锻练身体和脑袋的成长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和你的宝宝一起做运动。

     

    其中一种我喜欢做的运动,是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运动场,让婴儿在身体上爬来爬去。妈妈可以用脚、用手,把宝宝提高放下,他们会觉得非常高兴的,也可以为宝宝做全身按摩。

     

    当婴儿开始会爬的时候,可在家里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婴儿跟着你爬。当他习惯之后,就到你跟着他爬。这不但是很好的运动,也能锻练他了解服从和领导的过程。

     

    简单的爬行学好之后,还可以建立障碍物路线,让他用小脑袋转左转右,找方法回到你的怀抱。

     

    不要催促你的孩子学走路。每一个婴儿成长的速度都不同,有些早在八、九个月就会开始站起来,有些会迟一些。不用担心,让宝宝找到自己的节奏。多一点爬行的时间,也可以为婴儿建立肌肉,没有坏影响。

     

    宝宝踏出第一步,是每一个爸爸妈妈最开心的瞬间!那种喜悦,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15.双手游戏

    用双手玩的游戏,对宝宝来说是非常吸引的。

     

    因为宝宝最爱的人就是妈妈,用你的双手与宝宝互动,是非常好的交流。拍手,用手模拟小动物,点点他的肚子,一边唱歌,一边教他身体各部位的名字……这种宝贵的时间,会让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认识和接受,提高他的自我肯定能力。

     

    也可以让宝宝摸你的脸,告诉他‘这是眼睛’、‘这是耳朵’等。用双手来玩耍,可提高婴儿的身体和大脑协调。

     


     

    16.刺激感官

    刺激婴儿的感官,对大脑的发达非常重要。有很多活动可以达成这个目的。比如让婴儿碰碰冰淇淋,感受那寒冷的感觉;用柔软的毛巾帮他抹身,告诉他这是柔软,但帮他梳头用的小梳子,却是硬硬的。

     

    让他摸摸小猫,碰碰小花朵。弹小钢琴,听琴声。打小鼓,听鼓声。开始吃辅食时,多给他不同颜色和不同味道的食物,令宝宝在视觉上和味觉上都得到新刺激。

     

    给他看不同颜色的东西,指出每一种颜色的名字,让他享受这个世界的色彩。刺激婴儿的感官,会令他对环境敏感,注意力增强,好奇心提高,对生活和世界更有兴趣,丰富他的人生,也能够令脑袋的每一部分都得到刺激,加速成长。

     

    17.迅速的回应

    大人对婴儿的要求有迅速的反应,婴儿才会建立对人的信任。当婴儿可预测到大人的反应,他就会学习相信和理解世界。所以大人的反应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又如果你的宝宝有不当行为,例如打另一个孩子时,你要耐心的解释那为什么是错误的。要明确的表达道理,不要用恐吓的方法,比如大声责骂或用手打他。

     

    要严谨但温和的去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这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学习感受、关心、分享和善良。你耐心的教导和温和的反应,会令婴儿建立更多大脑突触,大脑回路的连接就越好。这不仅有助于语言和认知学习,更有助于情感上的发达。

     

    聪明的婴儿是快乐的婴儿。充满好奇心,懂人意,能感受别人给他的爱,注意力高,表达力强,爱学习,吃得好,睡得好。

     

    聪明的婴儿不是天生的。不论有多非凡的遗传因子,如果没有后天的关注,婴儿也不会有健全的发育。要提高婴儿的智能,视乎你对他的爱护。‘爱在起跑线’就是这个道理。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活性益生菌一般7~12天才开始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周期90~120天,这也是菌株定植在体内菌群逐渐平衡的周期,所以一般建议,服用益生菌需要持续3~4个月,切勿断断续续,吃吃停停。


    有的父母担心“服用益生菌会不会产生依赖”,答案是不会。

     

    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以产生益生菌,如果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导致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有依赖性,而人体一旦对益生菌产生依赖,终生都将依靠使用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乍听之下,感觉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人体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从外界获取而并非人体自己产生的。

     

    胎儿时期肠道是几乎无菌的,出生后随着母乳、辅食等食物的摄入,开始不断有微生物定植,因此说“人体丧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再来看,定植在人肠道内的益生菌,会不会因为不断补充益生菌而丧失自我繁殖的功能?

     

    这也不会,因为自我繁殖是益生菌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与人体是否补充益生菌完全不相干。

     

     

    那为什么我们需要长期补充益生菌?

     

    如果孩子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消化道保持健康、肠道菌相有良好的构成,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持续补充益生菌的,但现实情况中往往没办法做到。

     

    饮食结构有问题,经常出现腹泻、腹胀、嗳气、肠道中坏菌多好菌少,那么就只能通过“外援”益生菌来调整菌相。

     

    在“健康”这件事是非常公平的,平时不愿多花心思注意,生病时就得多花钱买单。

     

     

    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除了要注意菌种、菌种含量,还要看菌株编号,菌株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有编号的益生菌,意味着做过大量的筛选和研究,经过测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和固定的遗传性状,相反,没有编号的菌株,功能和作用就不明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不过比起数量,益生菌的活性和有多少活菌能够定植在肠道,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因为益生菌在到达肠胃之前要经过胃酸,如果益生菌无法成功通过肠胃分泌的胃酸胆盐消化酶,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过是糖粉/糖水而已。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们要注意,其菌株需要能耐受恶劣的消化道环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层包埋技术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益生菌能够定植肠道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随着夏入七八月、进入三伏节,天气是越来越热了。家有小孩的家长朋友们会发现,孩子身上开始出“疹子”,密密麻麻的一小片。

     

    疹子又红又痒,孩子忍不住抓,一抓就破皮,搞得孩子更加痛苦。这时候家长朋友们可是心急的不得了,但又分不清这是痱子还是湿疹。急的干跳脚……

     

    相信这一幕经常发生在很多家长朋友们的身边,天一热孩子身上就开始冒“疹子”,越痒越抓,越抓越痒,最后弄得孩子身上到处都被挠破了皮,然而分不清这到底是痱子还是湿疹,想要治疗还真是无从下手。

     

     

    今天,Dr.京就来聊一聊小孩子身上的痱子和湿疹有什么区别。

     

    俗话说,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湿疹和痱子是怎么产生的。


     
    痱子和湿疹为何产生?

     

    痱子

     

    在炎热、潮湿的环境里,空气湿度大、水汽接近饱和,皮肤表面的汗液难以挥发,更多的汗液也只能留存于汗腺周围无法分泌至体表,导致汗腺堵塞。

     

    长期以往,汗液将会向周围组织中渗透,进入表皮层及真皮层,导致皮肤浸渍在盐性液体中,长期受到刺激后产生丘疹、疱疹和小水疱,并有瘙痒、刺痛感,这就是痱子


    如果挠破表面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会加重炎症反应 [1]

     

     

    湿疹

     

    湿疹的病因就比较复杂了,湿疹常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综合结果

     

    例如: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等身体内部原因;以及生活环境、气候剧烈变化、饮食不当、外界刺激(日光、寒冷、炎热、热水烫洗、动物毛发)等外部原因,均可诱发皮肤炎症而出现刺痒、疼痛的丘疹、疱疹,这就是湿疹。

     

    如果说痱子是汗腺堵塞导致皮肤出了问题,那么湿疹就是皮肤的屏障功能在内外原因刺激下受损而出现的皮肤炎症 [2]

     

     

    看来痱子和湿疹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我们又应该如何区分痱子和湿疹呢?

     

    痱子和湿疹怎么分?

     

    区分痱子和湿疹,我们可以遵循“四个看”的原则


    看形态

     

    由于发生机制不同,皮肤炎症的形态表现也不同,因此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看皮疹的形态来区分痱子和湿疹。

     

    前文说到,痱子是由于汗腺堵塞、汗液无法排出而形成的,因此痱子的形态为一个个颗粒分明的水疱,形态较小。

     

    而湿疹的形态,往往都是一片片的粟粒状水疱,形态较大,有时还会出现点状、片状糜烂创口,甚至出现渗液、结痂。

     

     

    看部位

     

    家长朋友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皮疹出现的部位来判断到底是痱子还是湿疹。

     

    由于汗腺堵塞、汗液积聚导致痱子“丛生”,因此容易长痱子的地方自然就是闷热环境中容易出汗的地方:头部、脖颈、后背、双侧腋窝、腹股沟等地方。

     

    湿疹导致的皮疹位置就不固定了,一般来说我们身上所有皮肤部位都可能出现,不过一般也多集中发在脸部、头顶、四肢等部位。

     

     

    看过程

     

    家长朋友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皮疹发病的变化和演变过程来判断是痱子还是湿疹。

     

    痱子起疹后,如果及时发现,注意透气、降温、减少出汗,即便不用什么药物,皮疹也很容易在短期内消退。

     

    湿疹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且消退后还容易反复再发,因此如果不进行处理,湿疹的皮疹很容易越来越严重。

     

    看症状

     

    家长朋友们还可以看孩子的症状表现。如果是痱子,一般只会有轻微的瘙痒和疼痛,症状并不严重。而湿疹则非常容易出现剧烈瘙痒、刺痛,导致孩子控制不住地去抓挠,因此容易导致皮肤破皮。

     

     

    痱子和湿疹如何治?

     

    当我们能够区分痱子和湿疹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应对呢?


    痱子

     

    一般治疗:保持皮肤干燥、凉爽、通风,尽量穿着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刺激皮肤;

     

    外用药物:可以对起痱子的皮肤局部清洁后,使用痱子粉、爽身粉、炉甘石洗剂或中成药物洗剂来抑制皮疹发生,情况严重者也可以表面涂抹激素类乳膏,减轻瘙痒和炎症 [3]

     

    湿疹

     

    一般治疗:这里同痱子的一般治疗一样,保持干燥、清爽通风、棉质衣服减轻刺激。

     

    同时,还要尽量找到诱发湿疹出现的内因外患,及时调整精神状态、情绪以及全身免疫、内分泌性疾病,并且避免可疑外界刺激,从根源上解决湿疹。

     

    外用药物:外用药物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方法。

     

    针对湿疹的皮疹,可选择治疗浓度的硼酸、高锰酸钾溶液、炉甘石、氧化锌溶液进行冲洗、湿敷;

    对于严重湿疹的大片急性皮疹,可外用激素类乳膏控制炎症;对于皮疹合并感染、流脓者,可以加用抗生素乳膏,控制感染;

    如果出现全身大面积重度湿疹时,则需要口服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控制了。不过,这种情况还是需要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痱子还是湿疹,尽量不要用力去挠,抓挠只会刺激局部皮肤加剧皮疹情况,同时挠破的皮肤也容易合并感染,一定要注意哦。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儿童皮肤问题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明确区分痱子和湿疹,正确应对不同情况,让宝宝远离小红包!

     

    参考资料:
    [1] 孙清廉.痱子的防治[J].家庭中医药,2020,27(07):39-40.
    [2] 刘苏青,徐金华.老年湿疹的诊疗新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03):455-
    [3] 苦参白芷外洗治小儿痱子[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09):66.
    [4] 李娜.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06):957-959.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