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全球感染率高达50%。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常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减轻胃黏膜炎症,促进溃疡愈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由于抗生素耐药率的逐渐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成功率不断降低。我国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0% -40%,甲硝唑耐药率为60% -90% 。由于地区间的疾病模式、抗生素耐药率和治疗药物可及性等差异,很难获得一致、满意的根除效果。
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有哪些?
铋剂四联方案和高剂量双联方案是目前国内指南的推荐
一、铋剂四联方案
铋剂四联方案平均根除率为81.3%,目前指南推荐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中使用铋剂四联方案,疗程为14天。(强推荐,中等质量)所谓四联方案是指: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
1-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
奥美拉唑20mg、艾司奥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兰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艾普拉唑5mg,任选一种,一天两次,餐前半小时口服。
关于剂量:与标准剂量PPI相比,铋剂四联方案中使用双倍剂量PPI在感染除率方面并无明显额外获益,而且可能增加一些非特异不良反。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双倍剂量PPI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有在细胞色素CYP2C19基因检测证实为PPI 快代谢型时,在铋剂四联方案中可考虑使用双倍剂量PPI。
关于P-CAB类:将PPI替换为P-CAB类药物在根除率和不良反应方面菌无差异,目前推荐的是福诺拉生20mg,一天两次。
2-铋剂
不同药物的用法略有区别,如枸橼酸铋钾220mg,一天两次,餐前半小时与质子泵抑制剂一起口服。
3-两种抗生素
注:
①含四环素和甲硝唑的铋剂四联方案在某些患者中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前应充分了解
②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多耐药地区,或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均有既往用药史的患者,推测可能存在难以根除的情况时,可酌情使用含呋喃唑酮的铋剂四联方案,推荐的抗生素组合包括阿莫西林1g、一天两次+呋喃唑酮100mg、一天两次;或者四环素500mg、一天三到四次+呋喃唑酮100mg、一天两次。
③经验性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推荐根据抗生素用药史调整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方案。既往抗生物类服用史者可能会诱导幽门螺杆菌菌株对该药或该类药物产生耐药,继而降低根除成功,应避免再选择该类药物,特别是大环内酯类(如克拉霉素)、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和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抗生素。
④不建议在初次根除治疗中常规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但鼓励在补救治疗中实施。
二、高剂量双联方案
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
阿莫西林:每天≥3g,如每次1g、一天三次或每次0.75g、每天4次
质子泵抑制剂:如艾司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双倍标准剂量、每天两次或标准剂量、每天四次)
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指至少连续2次规范的根除治疗依然未获得成功根除的情况。据估计,我国人群中至少有5%-1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难治性,这给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带来重大挑战。
难治性推荐的抗生素组合
对于PPI快代谢型者,可考虑增加PPI剂量或用P-CAB替代PPI。
四、青霉素过敏者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感染者,建议使用含四环素和甲硝唑的铋剂四联方案,或头孢呋辛代替阿莫西林的铋剂四联方案。
建议使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两两组合的铋剂四联方案时,使用全剂量(1600mg/天)甲硝唑。
五、常见不良反应
主要是这四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各自的副反应;下面仅列举常用药物的副反应:
阿莫西林:使用该药会出现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使用该药会出现皮肤瘙痒性红斑、呕吐、腹泻、头痛等不良反应。
呋喃唑酮:使用该药会出现药物热(使用药物所导致的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果胶铋:使用该药会出现便秘、恶心、口腔有金属味、黑便等不良反应。
奥美拉唑:使用该药会出现皮疹、腹泻、腹痛、便秘、头痛等不良反应。
六、清除失败的原因
未按标准疗程进行:四联疗法的使用疗程一般是 14 天,患者自行缩短疗程或者中途可能忘记吃药,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医治效果不佳。
耐药性原因:幽门螺杆菌对选用的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从而使得患者使用药物的疗效较差。
交叉感染:治疗中注意家人、共餐者同时检测,如阳性同时治疗。并对餐具️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11):12.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说到幽门螺杆菌,大家应该不会对其陌生,这种对身体有害的病菌通常会出现在人的胃里面,经常会“赖”着不走,就会给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感染了这种病菌之后,应该想办法尽快治疗,千万不要拖着,否则越拖越久,胃肠的健康问题就会越堪忧。那么,幽门螺杆菌“赖”在胃里不走,怎样才能赶走它呢?用这3种办法,效果看得见。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与三餐是否规律有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胃是消化和暂时储存食物的场所,这个场所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比如说,几点钟开始消化食物,几点钟开始休息等。如果这个生物钟被打乱了,那么胃里面的酸性环境,就会被破坏,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问题就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幽门螺杆菌是怕酸的,如果将这种酸性环境给破坏了,自然就会给幽门螺杆菌创造更大的机会入侵。
所以,一日三餐要规律,就等于在间接帮助赶走胃里面的幽门螺杆菌。
食物的种类与幽门螺杆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甜食会滋生幽门螺杆菌,因为这种杆菌可以在人体内进行繁殖,需要营养、能量,怎么办呢?甜食的摄入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能给幽门螺杆菌创造良好的增殖环境,所以最终会导致杆菌疯狂地繁殖。
因此,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的控制,一味地追求甜食,就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为了抑制幽门螺杆菌,少吃甜食,多吃酸食,给肠胃的健康,发挥助攻作用,其效果也是看得见的。
太油腻的食物会给胃肠消化带来更大的负担,因为胃会暂时对食物进行储存,这种存储的时间其实与食物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低盐、低脂的饮食,那么在胃里面停留的时间就会少很多。
相反,如果是荤食,高盐饮食,一方面会导致食物过久滞留,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反酸、呃逆等不适,甚至还可以导致胃酸返流,这也会破坏胃环境,导致酸碱平衡失调。所以,平时要保持低盐清淡饮食,对于预防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同样可以发挥积极的效果。
在中国患胃病人群里,其中不得不提的最大祸首,就是幽门螺旋杆菌了。作为胃病发病的大国来说,我们因为胃部损伤生病的人太多太多。我们的胃是很强大的,可以承受我们对它进行的各种食物投喂,有着胃壁的保护,但是随着胃病的发展,发现唯一的一个能突破这个屏障的细菌,则是幽门螺旋杆菌。它是螺旋状的病菌,进到胃部以后就会不断在上皮表层运动,并且黏附在一起。释放很多的毒素,来破坏胃黏膜这个屏障,诱发胃部炎症,甚至导致胃部癌症的可能。
幽门螺旋杆菌“宠爱”哪类人呢?到底怎样传播的呢?医生说出实话
1、经常聚餐的人
幽门螺旋杆菌经常出现在不分餐,喜欢一起吃饭的人。中国人都喜欢,聚餐过节的时候,通吃一盘菜,一锅饭。这样显得热闹,有气氛。但是当同吃一些菜的时候,难免会让自己的口水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传播。若是其中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会让更多人的胃部受到伤害。
2、喝水不卫生的人
很多人渴了就不讲究水干不干净,一饮而尽。并且不爱喝热水的人,怕麻烦就喝生水解渴。甚至趴在自来水管下的流动水就饮用,生水里幽门螺旋杆菌是比较常见的,很容易进入人体,危害肠胃健康。
3、宅在家里的人
专家称,居住环境小的情况下,患上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更高,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抵抗力不高,就会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4、爱亲嘴的人
情侣之间如胶似漆,亲吻是很常见的事,但不要经常的亲吻,若是因为接吻,通过口水传播幽门螺旋杆菌,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因此情侣之间要注意亲吻的次数,为了各自的健康着想。
5、口腔不健康的人
通过口水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若是口腔本身处在一个容易感染的环境,幽门螺旋杆菌就会更加猖獗,说不定还会危害到身边的人。
6、疾病史的人
家族里有患上这类胃病的人,还有自己曾经患上胃部疾病的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就比平常的人更加高。
平常生活上要预防此病菌的感染,都应该做到什么:
1、吃饭分餐
幽门螺旋杆菌在学者界普遍认为是通过“粪口传播”的途径进行散布。也可以在家庭里聚集感染,并且孩子感染的几率会比家长的还要高,因此平常要注意使用自己的筷子,夹菜吃火锅的时候是用公筷,吃饭前一定注意洗手和吃完饭清洗干净碗筷,出去吃饭的时候尽量选择严格消毒的筷子使用,尽可能的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
2、少吃生食物
现在天气凉快,很多人就喜欢在晚上吃点海鲜、烧烤。但是吃之前一定要注意海鲜和烧烤一定要做熟。若是吃了半生不熟的食物,就极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是一个比较顽强的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甚至可以生存好几年。
3、做好口腔卫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就会出现一些口腔疾病,口臭等问题也很明显,因此保持口腔健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间接的预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4、多吃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食物
大自然中对于阻绝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食物有很多,比如吃大蒜,大蒜中的辣素不仅可以阻绝癌细胞,减少我们身体患癌症的亚硝酸盐,还能抑制病菌的入侵。另外卷心菜还有生的花生米,都可以预防胃部的炎症,防止胃酸过多,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
近年来,我国幽门螺旋杆菌人群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达到60%以上,已经发展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最早是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出来的。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细菌,属于厌氧菌。幽门螺杆菌病,可以在酸性非常强的胃酸中生存。巴里·马歇尔曾经因为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什么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大部分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一部分感染者可表现为口臭,胃酸,嗳气,恶心,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
还有一部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中,约30%左右可进展形成各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口腔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
幽门螺杆菌可存在于感染者的胃液,唾液,大便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粪一口传播、医源性传播及动物传播,其中以接触传播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庭内集聚的现象。常常一个人感染后,其他家庭成员也容易在无形中感染。
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最好有公筷,或者将饭菜提前分好。
家人之间尽量不要互相夹菜,给小孩不要嘴对嘴喂食。尽量给孩子用专门的碗筷。大人不要用自己的嘴去试孩子勺子、奶瓶的温度。
2.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辛辣食物可刺激损伤胃黏膜而导致炎症及溃疡。长期饮酒, 不仅损伤胃黏膜,而且影响黏膜血液供应而降低局部抵抗力加重感染。
3.顽固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 服药应遵医嘱、够疗程, 避免服服停停,无法持续药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用药是规律服用。
4.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抵抗力。
5.幽门螺杆菌可存在于感染者的大便里。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可有效防止“病从口入”。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粪口传播,如果感染者上完厕所后,没有洗手,摸了门把手,其他人后来也摸过门把手,没有洗手,就容易交叉传播。所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很重要。
在医学期刊《柳叶刀》2021年11月25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国非贲门胃癌和贲门胃癌的发生有重要相关性,在中国每年导致大约34万胃癌病例,可以说,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为何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此普遍?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传播途径主要有四条:(1)口-口传播:共用同一食物器皿,咀嚼食物喂食、湿吻;食用受污染的肉、牛奶、蔬菜等食物,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卫生习惯差等。(2)粪-口传播:食用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井水等未经处理的水。(3)共用器具传播:共用食物容器或牙科设备等。(4)医源性污染传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或污染的器具密切接触,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设备。
虽然目前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上四条,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但家庭成员的感染风险与家庭生活习惯、种族、卫生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规模等有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差异较大。我国国人大多热情好客,聚餐非常普遍,且大部分朋友还不习惯使用公筷,从而导致了菌从口入的普遍情况。
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高发的祸首,牢记3个办法彻底根除
(1)药物四联疗法
事实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朋友也不要害怕,此种杆菌并非不可去除,只要按照规范进行治疗,大多都能被彻底治愈。
最新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推荐了7种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一般需要服用2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中的2种)和1个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或者再加一个铋制剂(如枸橼酸铋钾或胶体果胶铋),疗程均采用10~14天疗程,根除率>90%。将疗程延长至14 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2)注意复查
除了用药物根治幽门螺杆菌外,还应在停药4周后复查,并且停药期间避免服用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及其他中药制品,以避免影响复查结果的准确性。
(3)预防再次感染
此外,幽门螺杆菌根治后还应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建议尽量在聚餐时使用公筷、饭前便后及时洗手、选择卫生环境较好的餐厅就餐等。
结语
现有众多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胃癌也不例外。因此,建议如若经常发生胃部不适,还请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尽早筛查是否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
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的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 所以,不少人被筛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拿到报告单的一刻,很多人就心慌慌,不停地问医生:“我是不是会得胃癌?怎样才能杀死这些病菌?”
幽门螺杆菌会不会引发胃癌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性。
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才被发现。有科学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高达90%-95%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同时如果对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据统计,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高达50%-80%。
但是临床上胃癌的病程进展时间很长,因此,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你知道多少?
1. 口口传播是主要途径
目前认为口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比如恋人之间的接吻,因此,幽门螺杆菌也被叫作“接吻病”;还有家长将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给孩子;共用餐具等等都可能传播。
2. 落后地区幽门螺杆菌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幽门螺杆菌属于典型的“嫌富爱贫”病,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内地落后地区的感染率又明显高于沿海发达地区。近些年的数据也提示,我国整体上感染率在降低,这应该跟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很大关系。
3. 多层面的预防措施
从个人角度来说,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得了胃病,应该规范治疗,不能自以为是地乱治。为预防感染,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这种“老生常谈”,还得继续谈;此外,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保护肠胃,平时还可以多用丁香茶叶泡水喝。
专家:邢加迪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副主任医师
京东互联网医院专家团成员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加以干预,会有发展为胃癌的危险。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及感染幽门螺杆菌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患胃癌的发生几率较正常人要高。
胃癌的发生机制吧并没有明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与生活习惯、周围环境、遗传因素等相关,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能与胃癌划等号,但是通过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人群的胃癌发生率较阴性人群要高,因此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第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戒烟,烟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炎症,减少在外进餐的次数,相对来说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会降低很多。平时应进行适量的运动,让身体放松,切不宜过度劳累;
第二,药物治疗:一旦明确感染幽门螺杆菌,应积极予以抗菌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已日趋成熟。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很好地预防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第三,应养成定期复查的良好习惯:一旦检查过程中出现肠粘膜不典型化生,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半年到一年复查胃镜并定期监测,以防胃癌发生。
第一、要定时定量的,食物的营养要丰富,食物软烂容易消化为主的,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第二、禁忌腌制的食物,这些食物跟病菌相互的作用,会引起胃恶化;
第三、忌刺激性的食物,吃了刺激性的食物,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刺激到患有病人的溃疡面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如油条、烧烤、火锅等,都可能造成消化不良,造成胃液的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
第四,选用易消化、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不但要富含维生素,还要富含多种营养的如稀饭、牛奶、软米饭、豆浆、鸡蛋、瘦肉、豆腐等。选用含维生素A、B、C较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有网友问我,王医生,我现在每天胃里都不舒服,上网查了查就开始担心了,怕是胃癌。然后去做了个胃镜医生说是萎缩性胃炎,也开了药,但是还是不放心,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预测是不是胃癌呢?我说有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正常是没有或者含量很少的,而在恶性肿瘤时,因为肿瘤代谢,变异,坏死等原因,导致生成了肿瘤标志物,此时在患者的血液、组织或者排泄物中就能找到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找到了超过一定数值的肿瘤标志物,就基本代表确诊为癌症,胃癌有其特有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其实非常多,但是要想成为公认的对诊断有帮助的肿瘤标志物需要有一定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也就是说需要很早地,很灵敏地预测出癌症(灵敏性),而且其他疾病并不会大量出现该肿瘤标志物(特异性)。胃癌最常用的有CEA、CA19-9、CA72-4。
1、CEA:胃癌时该肿瘤标志物比胃镜可以更早2个月发现,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但是CEA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仅为10.6%~57.6%,反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时CEA更容易升高,似乎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2、CA19-9:CA19-9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 8.7%~50%,比CEA要高,但由于胰腺炎、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等患者 CA19-9水平也会异常升高,因此,似乎也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3、CA72-4:CA72-4灵敏度为 18.6%~58% ,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胃癌灵敏度最高的肿瘤标志物,特异度也大于90%,但是,似乎这个灵敏度也不足以说是个最好的指标。
4、如果将上述3个指标都一起做了,灵敏度可达 88.9% 、特异度可达90.4%。因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比较以上某个指标哪个更好,而是联合CEA、CA19-9、CA72-4一起检测胃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公认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成为预防胃癌的首选策略。也就是说,对于有症状的胃病,尽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根治是有效防止胃癌的措施。办法如下:
阿莫西林:每日2次(餐后);
克拉霉素:每日2次(餐后);
胶体铋:每日2次(餐前);
质子泵抑制剂:每日2次(餐前);
如果青霉素过敏,阿莫西林改为左氧氟沙星(餐后);
以上4种药物联合应用,共服用10-14天,因厂家不同剂量不同,按说明书服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比胃镜还早期发现胃癌,因此建议体检时加上肿瘤标志物;
体检筛查胃癌的肿瘤标志物,建议联合检查CEA、CA19-9、CA72-4;
同时也建议检查幽门螺杆菌,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胃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被更多人了解认识。Hp是慢性胃炎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的病因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胃癌I类致癌原。
比如反复发作的腹胀、嗳气、上腹隐痛、口气加重等等,都有可能是感染Hp的表现。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Hp感染显著增加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发生风险,加快胃疾病的进展。
此外还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病变的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根除Hp可以消除胃部的持续性炎症,阻止胃黏膜进一步损伤,同时改善胃内微环境及泌酸状况。对于萎缩性胃炎人群来说,根除HP可以延缓萎缩及肠化生的进展,同时改善腹部不适症状。
Hp可通过唾液传播,由于我国饮食习惯的原因,Hp感染率较高。2017 年,全国第五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提到:一旦明确Hp感染,无论患者是否有症状,或内镜检查是否发现其他问题,都应当开始进行Hp根除治疗。
如果患者通过检查发现感染了Hp,也无需太过焦虑,目前已有成熟的根除Hp用药方案,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并进行规范化的抗Hp治疗即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单独使用碗筷、在外就餐使用公筷等良好习惯。
目前常用的根除方案为两种抗生素+PPI+铋剂的四联疗法,服药时间7-14天不等,方案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程度、有无抗生素过敏、Hp菌株类型等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期间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此外由于抗生素的使用量较大,服药期间可酌情增加饮水量。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头晕等药物副反应,由于铋剂的影响也可能出现大便颜色变黑,如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
(1)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是目前最常用检测Hp的方法。然而,该检查结果可能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近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xx拉唑类药物 ②近期服用抗生素、中药等 ③口腔卫生干扰 ④检查前2小时内进食饮水。如遇到类似情况,可能引起13C结果准确性受影响。
(2)根据临床统计,约20%患者感染的菌株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最常见的比如对克拉霉素及甲硝唑类耐药。对于此类患者,可建议停止治疗3个月以上,根据药敏情况,酌情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38岁的刘先生,最近来医院检查自己是否被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他非常的怀疑自己被缠身了,因为他发现最近自己的口臭变得非常的严重,而且大便也发黑。
刘先生之所以坚持要检查,是因为亲戚家好几个都有这种细菌,他平时也会在网上搜索幽门螺杆菌的知识,在了解中他知道这种细菌与胃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来到医院检查后不幸的是,通过呼气实验,结果是170,阳性,确实是被幽门螺杆菌缠身。
之所以我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有家族聚集性,在一家中可能会有人被幽门螺杆菌缠身,其他人检查身体没有幽门螺杆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检查有出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医生提醒:幽门螺杆菌缠身的"祸根"被找到,劝你趁早远离这种生活习惯!
习惯一:经常在外吃饭
大多数人平时工作忙,觉得自己做饭太麻烦,都会在外面吃饭,刘先生就是,长期在外面工作,平时偶尔回家一次,早中晚都在外面吃,由于外面没有严格的消毒卫生,公共餐具就成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工具。
所以对于经常在外面吃饭的人来说,吃饭时一定要用一次性筷子。
除了公共餐具会传播外,以下这4种途径会传播,要注意!
1、亲吻
2、生吃食物
3、经常吃刺激性食物
4、吃饭前不洗手
注意:若身体出现这4种表现,要警惕或是幽门螺杆菌已经登门。
1、总是饥饿
生活中没有吃得太多后,也会明显感觉饱腹感,很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已经登门,当感染之后,在其不断繁殖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胃出现胀气。
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由于饥饿感不强导致没有过多的进食,没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所以人体的饱腹感就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感觉到还是很饿
2、出现呕血及黑便
当胃病严重后,肿瘤侵犯破坏小血管后,从就会引起大便潜血——但大便的外观还是正常的,经过化验后可以看到其中的血细胞,当其又破坏到大血管后,从而就会导致呕血或柏油状。
3、经常胃痛
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其会在肠胃内释放毒素,损害胃黏膜,从而诱发溃疡,导致胃痛的现象出现。
所以,如果时常有胃痛的人,一定要警惕。
提醒:想要幽门螺杆菌不登门,做好这3个习惯是关键!
1、做好口腔清洁
当幽门螺杆菌进入胃之前,口腔是他的第一个隐藏位置,蛀牙和斑块等都是幽门螺杆菌最活跃的地方,所以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清洁口腔,避免其进入肠胃一定要在源头开始解决。
建议:在饭后一定要刷牙漱口,避免牙垢和牙菌斑的形成,不给幽门螺杆菌留有一丝的隐藏之地。
2、多喝水
时常多喝水可以加快身体排泄出多余物质,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在喝水时加入一些养胃的食材保护肠胃效果会更佳。
3、多运动
胃的健康问题多数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而生活中保持适当的运动可以利于提高胃的蠕动。
所以可以在茶余饭后,和家人散散步,来提高胃健康。
今天我写的这个病例,不仅仅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而且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还与Barrett食管有关,还与糜烂性胃食管炎有关。
患者是一个我的老患者,也是一个人民警察,他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值夜班,3年前吧开始出现胃痛,胃胀的问题,后来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紧接着做了四联标准疗法根除,根除非常成功,碳14、碳13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测下来,已经转阴了。
那么他的症状好转了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在原来症状的基础上,增加了反酸的问题。后来去西南最好的医院之一做了胃镜,检查下来有胃食管反流,也有Barrett食管。
好了,现在我解释一下什么叫胃食管反流,所谓胃食管反流是由如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或食管体部运动异常等因素等因素引起的胃液反流到食管导致的疾病。
什么是Barrett食管呢?
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的,食管下段长期处于胃液反流高酸环境下,导致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它的典型症状是胸骨后烧灼感,它是诱发食管癌的一个因素,胃食管反流也常常伴有糜烂性胃食管炎。
这个Barrett食管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吗?
这些年,我用中药治疗的患者中,最棘手的,最难以纠正的就是反流性胃食管炎。
我以前也以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这个反流性胃食管炎就能痊愈。但是,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患有反流性胃食管炎的患者,往往幽门螺旋杆菌就是阴性的。根据我的临床观察,两者不但没有相关性,而且是负相关的。
为此,我花了几天时间查了一下相关文献,结果发现,不仅仅是我发现这样的临床现象,而且大量的消化内科的医师也发现了这样的临床现象。
早在2010年第三军医大学的房殿春教授就高度怀疑根除Hp 感染会导致 GERD 发病率的增加,亦会使已经存在的 GERD 严重化,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17年山西医科大学的孔洋洋、 刘立新等对对近 15 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国内外 21 篇文献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发现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患者 Hp 感染率较正常人低,推测 Hp 可能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同一年上海市的沈 芳、 朱建琴 、朱 琴 、龚雅萍医师也通过对他们医院的患者进行汇总分析发现,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一味的抗Hp治疗可能会加重GERD,甚至可能引起BE(Barrett食管)的发生。
究竟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是王不见王?
还是幽门螺旋杆菌其实是一种益生菌,只是当胃内环境失去平衡后,才会致病呢?经过长期四处就诊后,现在那个警察申请去了乡下派出所,他的工作没有以前忙碌和焦虑了,也开始安心在我的诊室接受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我希望尽我的全力帮助到他。
人体太复杂了,人体胃内有现已知胃内约有一百多种细菌,较常见的有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奈瑟球菌属及大肠杆菌类,假单胞菌属也被检测到,有学者估计胃液中的细菌有3.06×10 10 ~1.36×10 15 CFU/mL,幽门螺旋杆菌只是其中小生物群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多发性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胃息肉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大量进食腌制、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炎症性息肉。
其次,遗传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家族遗传性息肉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Gardner综合征等,都与胃息肉的发病密切相关。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引发胃息肉的一个重要原因。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长期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炎症,进而引发息肉。
针对胃息肉的预防,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同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胃息肉。
在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胃息肉,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小的、无症状的息肉,可定期观察;对于较大的息肉或伴有症状的息肉,则需进行手术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多发性胃息肉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科学的治疗和日常保养,以降低胃息肉的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C13呼气试验作为一种便捷的检测方法,在幽门螺杆菌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当C13呼气试验结果显示HP阳性时,我们是否能够彻底治愈这种感染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以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一旦发现HP阳性,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而四联疗法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铋剂。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C13呼气试验HP阳性并非不可治之症。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注意日常保养,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幽门螺杆菌感染,拥有健康的胃部。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精神紧张、不良饮食习惯、饮酒以及遗传因素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胃炎的发生和发展。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胃炎。此外,精神紧张、不良饮食习惯、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反复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方案。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胃黏膜保护剂和抑酸剂,如奥美拉唑、耐信、枸橼酸铋钾胶囊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饮食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和个体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的干扰。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包括病因、病情、个体差异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胃胀嗝气,这两种常见的症状困扰着许多患者。它们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胃部肿瘤等。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症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慢性胃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炎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副作用等。慢性胃炎可能导致胃胀、嗝气、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是指胃酸和消化液反流到食管,导致食管炎症和不适。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导致胃胀、嗝气、胸痛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是另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是由胃酸和消化液对胃黏膜的侵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可能导致胃胀、嗝气、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胃部肿瘤是胃部疾病的严重形式,包括胃里淋巴瘤、胃癌等。胃部肿瘤可能导致胃胀、嗝气、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
治疗胃胀嗝气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包括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等。
如果您经常出现胃胀嗝气等症状,建议您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您将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当、感染等。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浅表性胃炎,患者应了解以下相关知识。
一、浅表性胃炎的病因
1. 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过硬的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炎的发生和加重。
2. 酒精刺激:过量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的发生。
3. 吸烟:吸烟会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
4. 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5. 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药物刺激等也可能诱发浅表性胃炎。
二、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1. 上腹痛:表现为弥漫性烧灼痛、钝痛或隐痛,常于进食后加重。
2. 胃胀:进食后胃部胀满不适,伴有嗳气、反酸等症状。
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尤其在进食后明显。
4. 食欲不振: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
5. 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或便秘。
三、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减少精神压力等。
2.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生冷、过硬的食物,以易消化、清淡为主。
3. 药物治疗:使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浅表性胃炎,需进行根除治疗。
四、浅表性胃炎的预防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
2.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3. 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4.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减少精神压力。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
胃溃疡,这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常困扰着许多人。虽然胃溃疡的主要症状是胃灼热、反酸、腹痛等,但许多人可能会好奇,胃溃疡会不会引起腹泻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事实上,胃溃疡一般不会引起腹泻。胃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导致的,其主要症状包括胃灼热、反酸、腹痛、腹部不适、恶心等。这些症状通常具有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腹痛通常发生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持续到下一餐,但疼痛可能会减轻。
胃溃疡的诊断通常通过电子食管胃镜或胃肠道钡餐检查来完成。一旦确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组合来改善症状。其中,奥美拉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碳酸镁铝片是常用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胃溃疡患者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可能损害胃黏膜的食物、饮料和药物,如辛辣、油腻、烟酒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胃溃疡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患者还应注意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胃溃疡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胃肠道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不良饮食习惯等。本文将针对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儿厌食症的原因
1. 胃肠道功能紊乱:小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从而出现厌食症状。
2. 微量元素缺乏: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缺乏这些元素会导致食欲减退,甚至厌食。
3. 不良饮食习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过度迁就孩子的饮食需求,导致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进而引发厌食。
4. 精神因素: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氛围紧张、学校压力等,导致情绪波动,进而影响食欲。
二、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1. 调整饮食结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2. 口服益生菌: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缓解厌食症状。
3. 补充微量元素:根据孩子缺乏的微量元素,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如锌、铁、钙等。
4.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孩子过度劳累。
5. 心理疏导: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三、预防小儿厌食症的措施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
2. 注意饮食卫生:保证食物新鲜、干净,避免孩子食用变质食品。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抵抗力。
4.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红斑渗出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
3. 日常保养: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4.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5. 寻求专业帮助: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慢性胃炎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上腹部不适:患者常常感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这种不适可能表现为钝痛、隐痛或刺痛,有时伴有烧灼感。
2. 腹痛: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疼痛部位通常在上腹部,有时也会放射至背部或胸部。
3. 反酸、烧心:胃酸反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患者会感到胃酸逆流至喉咙,伴有烧灼感。
4. 打嗝、恶心: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打嗝、恶心等症状。
5. 胃胀、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二、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胃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物:
(1)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2)改善胃肠功能和促进胃肠运动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3)保护胃黏膜和中和胃酸的药物:如铋剂、硫糖铝等。
2.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治疗方法。
3. 解痉镇痛药:当疼痛发作时,可以使用解痉镇痛药,如抗胆碱能药物来松弛平滑肌。
三、慢性胃炎的日常保养
1. 饮食调理: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2. 戒烟戒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因此患者应戒烟戒酒。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4.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四、慢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机构
慢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慢性胃炎治疗机构:
1. 胃肠科:胃肠科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科室,患者可以前往胃肠科就诊。
2. 消化内科:消化内科也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科室,患者可以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3. 中医科:中医科可以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以前往中医科就诊。
五、慢性胃炎的预后
慢性胃炎的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日常保养等因素有关。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日常保养,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胃癌,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并非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胃癌患者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癌的病因复杂,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遗传、年龄、性别、不良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腌制、烧烤、霉变等食物,以及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
胃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针对胃癌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其中,手术切除肿瘤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化疗和放疗则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为了预防胃癌,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腌制、烧烤等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精神压力;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
总之,胃癌并非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胃癌。了解胃癌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