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脏CT检查没有冠心病,但心律失常、早搏频繁,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生理检查,判断早搏心律失常,看看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早搏的频率通过日常休息锻炼能缓解,还是需要药物治疗亦或是需要进行射频消融等等,都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生理检查得到判断。然后找心内科、心律失常专科的医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查出冠心病后应该注意有没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应该要清楚,冠心病有没有放支架或者狭窄的情况,临床上有没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不同的情况更加关注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得了冠心病,必须规律地服药治疗,必须要定期的到门诊去看专家心血管专家。
本期话题: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进行大体力劳动吗?
出镜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主任医师 田颖
擅长领域: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脏病患者院外健康管理。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除颤器植入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扑和室早,室速)的导管消融治疗。
也有一些以心律失常为表现的,或者是心衰为表现的心肌缺血,这种心肌缺血常常是代表着心肌缺血的情况是非常的严重,特别是缺血性的心肌病,也就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衰。它常常是由于多条血管出现了问题,导致的整个心功能出现了影响。
遗传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这种遗传性心律失常,它一旦发作的时候他往往就是猝死,就是没有机会来到医院,所以我们在医院里面确诊的病人就会显得少,其实这么多的人群当中,它发病的一个机会其实并不少。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田锐
降压药一般不会引起心脏的期间收缩,正常的服用降压药以后,出现期前收缩的原因,可能有比如心脏有受损,比如服用降压药以后,血压降得过低,导致心脏的供血不足,加重或者诱发期前收缩的症状。
这些症状里面,开始可能有头晕、胸闷、心悸,会造成人体的觉察,患者会遵医嘱按照剂量服用,服从过多的时候,有可能血压或者心率控制过量,会造成期前收缩,但是我们不能够擅自停一些降压药物。如果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询问医生,来调整降压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去调整。
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的彩超等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的心脏病,患者如果出现期前收缩,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症状,难以忍受,病人要去及时的就医,去诊断和治疗。
患者平时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生活习惯、生活规律、锻炼,还有心态的平稳等。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杨士伟
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大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剂,包括IA、IB和IC三种,其中IA类有轻度钠通道阻滞作用,此类的代表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B类有中度钠通道阻滞作用,此类的代表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因钠。IC类有明显钠通道阻滞作用,代表药物有氟卡尼、普罗帕酮。
Ⅱ类: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索他洛尔等。
Ⅲ类:选择性延长动作电位过程的药物,代表药物有胺碘酮。
Ⅳ类:钙离子拮抗药,能阻断钙离子内流,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梁金锐
女性出现了心律不齐能不能怀孕主要是看她自己自身的心脏情况。
如果患者是先心病,或者有肺动脉高压的这些人,他的心律失常可能是一些恶性心律失常,对这些患者是不建议怀孕生孩子的。如果这个女性只是出现了短时的或者是偶尔的心律不齐,甚至是一些良性的,比如说窦性心律不齐或者是个别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这些情况应该讲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是可以怀孕生子的。
对这些人只要注意好她的饮食,她的情绪调整,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是可以顺利的怀孕产子。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杨士伟
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多种心脏疾病,对于心律失常来说,绝大多数没有遗传性,可能与身体情况、心脏情况、环境、工作压力、睡眠质量等生活因素有关。因此心律失常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
第一:避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因为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也是可以控制的。
第二: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宜清淡,少辛辣;不宜暴饮暴食;少饮浓茶、咖啡、冷饮等;戒烟、戒酒。
第三: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应减少劳累,保证睡眠充足。适当地进行锻炼,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第四: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
如何更准确地检测心律失常?因为常规体检的心电图,记录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几秒钟。如果在几秒钟内心跳正常,心电图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如果常规体检心电图正常,又总是觉得心慌心急、心脏乱跳。建议去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问题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得到比较清晰的判断。
通常不需要吃药,早搏一般来讲不是说所有的早搏都需要吃药的,这个大家要知道,我们早搏很多人,就是为了哎呀我消除早搏,我一定要吃很多药,没必要的。
室性早搏二联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与恢复情况一直是患者和家属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室性早搏二联律能否治愈,关键在于病因。
针对室性早搏二联律的治疗,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病因治疗:针对冠心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冠心病;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2. 诱因治疗:针对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等诱因,可适当补充钾元素,随着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室性早搏症状通常会得到明显改善。
3. 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可选用美托洛尔、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控制室性早搏。
4. 手术治疗:对于室性早搏频繁发作,症状明显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以根治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二联律,是指心电图上正常QRS波与室性早搏引起的宽大畸形QRS波交替出现,表现为一个正常波形之后出现一个早搏波形,紧接着是另一个正常波形。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的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心肌供血不足或中断而产生的一种心肌病变。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出生后就已经携带的心脏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劳累。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激动。
3. 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
4.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偶发室性早搏,顾名思义,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的基础上,偶尔出现的一种早于正常节律的心跳。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并不需要过于担心。
然而,如果偶发室性早搏频繁出现,并且伴随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时,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以及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见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索他洛尔)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跳,减轻症状。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黑蒙、晕厥、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可能需要考虑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电流去除异位起搏点,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律。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患者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及保持心情舒畅。
偶发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只要及时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心脏房性早搏,这是一种常见的异位心律,它会导致心脏提前跳动,引发一系列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有时甚至会有心脏停跳的感觉。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房性早搏。
心脏房性早搏的起源可以是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或心室。根据发生频率,它可以偶尔或频繁发生,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断的。早搏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引起心悸或心脏骤停。频繁的早搏可能导致疲劳、头晕等症状,尤其对于患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的患者来说更为危险。
听诊时,医生可以听到早搏后的心律不规则,代偿间期长。早搏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当早搏为二元或三元节律时,每两次或三次心跳后就会听到较长的间隔。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可以明确房性早搏的数量,从而判断其严重程度。
房性早搏的危害与其发生频率有关。频繁发作的房性早搏可能导致其他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和房颤。过快的心室率还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使患者表现为心脏增大和心力衰竭。
对于心脏房性早搏患者,重要的是了解其类型、频率和潜在疾病,进行全面检查以指导治疗。频繁的早搏可能需要加强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评估病情并指导治疗。
生理性早搏偶尔发生通常不会造成很大危险,但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张阿姨和张先生的故事,让我们对心律失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阿姨,60岁,退休职工。在一次体检中,她被查出有早搏,医生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经过24小时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有120个房性早搏和偶见室性早搏。这让张阿姨十分担忧,但医生告诉她,这些早搏并不需要治疗。
那么,什么是心律失常?哪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疗呢?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节律异常的疾病,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大类。
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窦房结功能低下和传导阻滞,表现为心跳过慢,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
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动过速和颤动,表现为心跳过快,患者可能出现心慌、胸闷、脉搏不整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晕厥甚至猝死。
那么,如何诊断心律失常呢?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心电图由于监测时间短,对发作时间短暂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不高。而24小时心电图监测可以显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那么,哪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疗呢?
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医生会根据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心脏结构和功能以及是否引起不适症状等因素,将心律失常分为三类:
1. 无需治疗:患者无不适症状,且医生判断该心律失常不会导致危险。
2. 适当治疗:心律失常不严重,但患者有不适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 必须治疗:心律失常严重,如心室颤动,必须立即治疗。
那么,如何治疗心律失常呢?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或外科手术等。其中,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1. 早搏:若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且患者无不适症状,通常无需治疗。若早搏引起不适,可选用普罗帕酮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早搏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则需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2. 心动过速: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颤动: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室性期前收缩,又称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那么,心室性期前收缩严重吗?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室性期前收缩的成因。它可能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等。如果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其次,心室性期前收缩的严重程度还与发作频率有关。偶尔出现的心室性期前收缩,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大多与生活方式有关,如过度劳累、熬夜、吸烟、饮酒等。但如果心室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针对心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心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术等。
总之,心室性期前收缩是否严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心室性期前收缩的危害。
早搏,即过早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可分为窦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交接处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多种类型。这种异常的心跳可能发生于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在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身上,如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那么,早搏是如何引起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心脏兴奋性过高:心脏内某部分过于兴奋,导致提前发生跳动,从而引发早搏。根据兴奋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接处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2. 生活习惯: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状态,以及过度吸烟、饮酒、喝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心脏兴奋性过高,从而引发早搏。
3. 某些疾病:如甲亢、贫血、发热等疾病,以及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的人群,发生早搏的概率较高。
4. 药物因素:服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引发早搏。
一旦发生早搏,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限制盐分和水分的摄入,避免病情加重。
2.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忧虑和焦虑。
4.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5. 避免睡前服用含有兴奋剂的药物或饮用刺激性饮料。
6. 睡眠时采取右侧卧位,促进血液循环。
射频消融术后心律不齐是否正常?这是一个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但术后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并不少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射频消融术的原理。射频消融术是通过使用射频电流产生的高温,破坏心脏内的异常传导路径,从而治疗心律失常。因此,术后出现心律不齐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1. 术后早期反应:射频消融术后,由于手术对心脏的刺激,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心律不齐,如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心律不齐通常在术后几天到几周内自行消失。
2. 手术效果不佳:射频消融术并不能保证完全治愈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术后出现心律不齐可能与手术效果不佳有关。
3. 疾病复发: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复发,如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这些心律不齐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4. 合并其他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术后出现心律不齐。
因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心律不齐并不一定不正常。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沟通,进行详细的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心律不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但术后出现心律不齐是可能的情况。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室性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指的是心脏在正常心跳节律之外,突然出现的一组心跳。这种心跳可能由心脏本身的问题引起,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如压力、焦虑、药物等触发。
对于室性早搏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方案制定。首先,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还会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定室性早搏的原因。
如果是功能性室性早搏,即没有明显心脏病基础的室性早搏,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医生可能会建议以下治疗方法:
1. 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2.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以帮助控制心律,缓解症状。
3.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
如果是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早搏,治疗重点在于治疗原发心脏病。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手术;对于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
总之,室性早搏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心肌炎这一心脏疾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许多人对心肌炎存在一些误区,甚至产生恐慌心理。本文将针对这些误区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心肌炎。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其中,病毒性心肌炎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心肌炎总数的70%以上。
误区一:感冒就会得心肌炎
许多人认为,感冒就会引发心肌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原体主要为病毒,但并非所有感冒都会导致心肌炎。只有当病毒侵袭心肌组织时,才会引发心肌炎。因此,感冒后无需过度恐慌,应注重休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误区二:早搏就是心肌炎
早搏是心脏跳动的一种异常现象,表现为心跳提前出现。虽然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早搏,但并非所有早搏都是心肌炎引起的。早搏可分为良性早搏和恶性早搏,良性早搏多见于健康人群,而恶性早搏则可能提示心脏疾病。因此,出现早搏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误区三:心肌酶谱升高就是心肌炎
心肌酶谱是检测心肌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等。心肌炎患者的心肌酶谱可能升高,但并非所有心肌酶谱升高都是心肌炎引起的。医生会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误区四:心肌炎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
大多数心肌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不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极少数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心肌炎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误区五:心肌炎患者不能运动
部分心肌炎患者担心运动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选择长期卧床。实际上,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但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正确认识心肌炎,消除误区,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更好地战胜疾病。
房性早搏,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实则常见的医疗术语,指的是由心房异位起搏点引发的提前心脏收缩。在孕妇群体中,房性早搏的出现频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孕期生理变化、情绪波动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孕期房性早搏的常见原因包括情绪紧张、激动以及睡眠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心脏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房性早搏。值得注意的是,孕期房性早搏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忧,因为它是可以自愈的。
针对孕期房性早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理: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清淡饮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易引起肠胃胀气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3. 定期检查:孕期定期进行产检,包括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4.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等。
孕期房性早搏虽然常见,但并不意味着孕妇需要过度担忧。通过合理的调理和护理,大多数孕妇可以顺利度过孕期,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