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肱骨头小囊变能自愈吗?

肱骨头小囊变能自愈吗?
发表人:医联媒体

肱骨头小囊变一般是不能自愈的,肱骨头小囊变指的是肱骨头内有囊肿样的病变,囊腔内充满了液体。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规范性的治疗,随着囊肿体积逐渐增大,会导致肱骨头的密度以及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方式才能使病情治愈。囊肿体积比较小,单纯给予刮除术即可。囊肿体积比较大,刮除术后还需要进行植骨。即使手术治疗后,患者还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观察骨骼的愈合情况,监测病情是否复发。

因此,肱骨头小囊变一般不能自愈,应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专业医生建议,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医院推荐专家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一提到高跟鞋,眼前浮现的便是身材高挑的plmm。高跟鞋很多时候成为了女性的符号之一。

     

    其实在最开始,高跟鞋并非是女性的专利,而是为贵族男性设计的。

     

     

    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个子不高的他想要高大的形象,于是命令工匠为他设计了带有跟的鞋子。

     

    国王的这一番举动,引起了官员的模仿。到了后来,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高跟鞋。

     

    发展到现在,高跟鞋的款式越来越卷。

     

    有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有这样的......

     

     

    虽然Dr.京看不懂,但却大受震撼。

     

    高跟鞋美丽,但美丽≠舒服,穿高跟鞋影响身体健康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丽背后的代价

     

    引起腰痛

    穿上高跟鞋后,骨盆会前倾、重力线后移,为了保持平衡,会不自觉的挺胸、翘臀。这样的姿势会使腰背肌收缩绷紧,腰椎小关节剪切应力增加,关节囊处于紧张状态 [2]

     

    腰部肌肉长期处于这种收缩状态,这些部位劳损,就会出现腰背痛。

     

    诱发下肢静脉曲张

    穿高跟鞋时,小腿的后侧肌肉是一直处于被动收缩的紧张状态,影响小腿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造成静脉曲张。

     

    除此之外,小腿的肌肉长时间绷紧,容易形成肌肉腿,可不太美观哦~

     

     

    影响分娩

    穿高跟鞋时,骨盆的负担加重,骨盆向内收,入口变窄。如果日后需要分娩,骨盆入口变窄可能会引起分娩困难。

     

    影响平衡力

    穿上高跟鞋后,平衡力、感知力下降,更容易摔倒 ;

     

    引起扁平足 [3]

    穿高跟鞋时,压力集中于前脚掌,而不是整个脚掌。如果长期如此,会造成足肌无力,发展为痉挛性平足症;

     

    加重拇外翻 [3]

    拇外翻指的就是大脚骨,大拇指向外倾斜超过15度,除了先天遗传,还有可能是长期穿高跟鞋引起。

     

    对于已经出现拇外翻的人群,继续穿高跟鞋会加重外翻程度。

     

     

    诱发鸡眼 [3]

    鸡眼容易在足部隆起的皮肤部位发生,比如脚趾指腹隆起容易受到挤压或者摩擦,表皮抵抗力下降,病原体侵入皮下,不断增生繁殖形成鸡眼。

     

    当穿高跟鞋时,尤其是尖头高跟鞋,加重了对脚尖的挤压,容易引发鸡眼。

     

    诱发甲真菌病 [3]

    高跟鞋的内部空间窄而小,脚趾容易受到挤压,在这种压力下,指甲容易嵌入甲床,容易引发甲沟炎甲真菌病

     

    非穿不可怎么办?

     

    虽然但是,穿高跟鞋真的是变美神器!小短腿立变大长腿,小个子立变高挑小姐姐。

     

    • 没穿高跟鞋前:我是社恐我不敢说话
    • 穿上高跟鞋后: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

     

     

    Dr.京有个朋友每次穿高跟鞋,都觉得自己走路带风,信心膨胀。这,就是高跟鞋的魅力!

     

    没有一个女孩子可以拒绝高跟鞋,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高跟鞋带来的伤害呢?

     

    挑选合适的高跟鞋

     

    • 尺码合适:脚不必塞满鞋子,要留有可以塞下一个指头的空间。
    • 降低鞋跟高度:建议鞋跟高度为3~5cm。
    • 尽量避免尖头鞋:鞋头空间越小,对脚趾的挤压越大,方头高跟鞋和圆头高跟鞋,可以缓解脚尖压力。
    • 材质透气:材质从优到次排序为高级牛皮>高级羊皮>一般牛皮>一般羊皮。

     

    鞋尖应微微翘起,更贴合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脚趾。

     

    软垫缓解压力

    穿高跟鞋时,受力部位在前脚掌和脚跟,在这两个地方贴上鞋垫,可以缓解压力。 

     

     

    减少穿着时间

    在办公室备一双平底鞋,与高跟鞋交替着穿。

     

    走路姿势正确

    臀部发力,大腿带动小腿,鞋跟先着地,前脚掌后着地。

     

    多活动活动脚步

    多活动脚多多活动脚部,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脚部的肌肉。至于怎么做,Dr.京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 :

     

    • 脚底按摩:准备一个网球或者塑料瓶,踩在脚底,用脚底滚动。
    • 脚趾伸展:用手依次将每个脚趾旋转。
    • 踩脚尖:光脚站立,踮起脚尖,保持5秒后再缓慢放下,重复多次。

     

    高跟鞋不应是掩饰自卑的武器,而应是我们自信大方的点缀,Dr.京愿每个女孩都能自信放光芒,不管穿不穿高跟鞋,都能走出从容的步伐。

     
    参考资料:
    [1]   陆富永,李德宪,李萍.穿高跟鞋对女性趾甲真菌病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167-168.DOI:10.3969/j.issn.1001-7089.2001.03.010.
    [2]   郭金明,张国权,阿布米力提·阿里木江.穿高跟鞋对中青年女性腰椎生理曲度的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4):332-333.DOI:10.3969/j.issn.1008-0287.2007.04.017.
    [3]   许亚静,丁亚媛.高跟鞋的危害及自我防护[J].家庭护士(下旬刊),2008,6(18):1684-1686.DOI:10.3969/j.issn.1674-4748.2008.18.066.
  • 你认为孩子多大时前囟未闭合是异常?你觉得宝宝多大时乳牙未萌出才属于乳牙萌出延迟?宝宝出现枕秃、肋外翻就是佝偻病吗?也许,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乳牙什么时候全部萌出?

     

     

     

    国内第一版至第七版《儿科学》与第一版《儿童保健学》均描述“生后4~10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萌出者为异常,最晚2.5岁出齐”。

     

    但基层医生与家长大多认为婴儿10月龄未萌牙或2.5岁乳牙尚未出齐为“异常”,需要看医生。


    临床上第1枚乳牙萌出的年龄范围较大,可以是3月龄、4月龄,或8~10月龄,与家族史有关。第一枚乳牙萌出的平均年龄为6月龄,但在12~16月龄也可以。目前20枚乳牙出齐年龄多以3岁为界,不再用2.5岁出齐的概念。

     

    第二、三版《儿童保健学》与第一版《实用儿童保健学》已修改为“若13月龄后仍未萌芽者为萌芽延迟”、乳牙“约在3岁内出齐”。

     

    前囟什么时候闭合?

     

    临床上经常有家长问,我们家孩子24个月了,前囟还没闭合,算正常吗? 

     

    通常认为前囟闭合最早应是3月龄,50%的14~16月龄幼儿前囟已闭合,3岁后未闭合为延迟闭合。实际上,前囟提供的最重要信息应是大小或张力的变化,单一的前囟数值并无任何临床意义。

     

    因此,Nelson儿科教材已不强调描述囟门闭合年龄。

     

     

    枕秃是不是缺钙?

     

    婴儿也会脱发——枕秃,用大白话说,就是指孩子后脑勺的一圈毛发脱落,光秃秃的。枕秃其实是一种生理现象,并不是病,也不是缺钙。

     

    在动物界,毛发生长是有周期的,在冬天毛发持续生长,而到了夏天毛发就停止了生长而进入休止期,接着开始了脱发,长新发。

     

    宫内的胎儿也存在这种现象,在孕20周时,头皮上出现毛发,这些是无髓的胎发,在胎龄约5个月的时候,额骨和顶骨的胎发从生长期进入休止期,而枕部的胎发却没有进入这个周期。额顶部的胎发在胎龄 7-8 月的时候脱落,然后开始长出第二批次的头发。

     

    而枕部的胎发却一直保留到临产期才进入休止期,然后在生后 8-12 周开始脱落,这恰好和枕秃主要出现在 2-3 个月的孩子吻合。而出生后孩子因为睡眠时间比较多,枕部的摩擦不可避免,正好加速了枕部胎发的脱落,所以就出现了枕秃。

     

    但这个换发过程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旧发脱落的同时新发也在生长,有些孩子的枕秃并不明显。所以枕秃是孩子换发导致的生理现象而不是什么疾病,枕部摩擦只是加速了这个换发的过程。

     

    肋外翻就是佝偻病吗?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体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假如肋外翻是其中一个表现,那么,除了肋外翻,应该还有其他骨性发育异常,比如手足镯。

     

    不能单单凭“肋外翻”就诊断孩子为佝偻病。目前公认的诊断与鉴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金标准仍然是血生化、长骨X线。

  • 晒太阳真能预防骨质疏松吗?这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晒太阳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促进钙离子的吸收,起到“健骨”的作用。那么具体来说,晒太阳是如何做到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的?晒太阳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一、晒太阳的好处

     

    有研究表明,晒太阳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人体内的维生素D,只有10%来源于食物,剩下的大部分都在表皮内合成。在波长290~315nm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会经过光解反应转化为维生素D原,再经过热异构化,变为维生素D。维生素D随后进入血液,在肝脏、肾脏中一些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最后和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相应的效应[1]

     

    维生素D则能防治骨质疏松。原来,维生素D是钙离子进入人体肠道的“钥匙”,能用它“打开”肠道上皮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和钙结合蛋白,促进钙离子的吸收[2];钙盐进一步沉积在骨质中,能增加骨质,同时让我们的骨骼更加坚硬。此外,维生素D还能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促进骨的形成[3]

     

     

    可见,晒太阳能通过增加维生素D,提高骨的“质”和“量”,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大有好处。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晒太阳有助于预防近视、抵抗癌症、抗击抑郁,有着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神奇”功效[4]

     

    既然晒太阳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是随意站在阳光下就可以么?晒太阳又有什么讲究呢?

     

    二、三大注意事项

     

    1.  室外>室内

     

    室内晒太阳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能隔离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维生素D也就无从合成。可见,晒太阳最好去户外,否则是起不到效果的。[5]

     

    2.  选对时间

     

     

    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是上午的9点~10点和下午的4点~5点,此时阳光中有益紫外线的比例较高,能有效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我们应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下午3点之间外出,此时阳光中有害紫外线含量较高,会对我们的皮肤造成较大的伤害。[5]

     

    3.  避免过量

     

     

    过量紫外线的危害可不小,我们在晒太阳时还应尽量避免暴晒和直射。强烈的阳光作用在皮肤上,可能灼伤皮肤,引起潮红和水疱 [6];长期作用,还可能诱发皮肤癌,所以晒太阳要控制时间,以10~20min为宜,冬季可适当延长,日常做好防晒。阳光直射眼睛,可能诱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我们可以戴墨镜进行防范。

     

    阳光能为我们提供“免费”的维生素D,我们应该多晒太阳;走出室内、选好时间、避免过量,让晒太阳既安全又有效的帮助我们。

     

    【参考文献】
    [1] Bosen CJ.Vitamin D insufficiency. N Engl J Med, 2011, 364(1): 248-254.
    [2] Holick MF. Vitamin D deficiency[J]. N Engl J Med, 2007, 357(3): 266-281.
    [3] Bikle DD. Vitamin D and bone. Current Osteoporosis Rep, 2012, 10(2): 151-159.
    [4]尹若雪.晒太阳有八大神奇功效[J].共产党员(河北),2014(20):42.
    [5]陆基宗. 冬春晒太阳 方法有讲究[J]. 东方食疗与保健,2014(12):67.
    [6]张光武编著,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诊断与治疗 第4版 2018版[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
  • 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基础的话题,就是我们的腰椎,我们的腰椎到底有什么功能?

     

    其实腰椎我的理解是,它就是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为在中间这个位置,除过我们的腹肌以外,还有我们腹部的脏器以外,唯一的骨性结构就只有腰椎。我们胸椎这地方有肋骨,在往下我们的骶椎和骨盆连着的,那么颈椎这段是比较短的,上面跟我们头颅连接,下面又跟我们的肩膀和我们的上肢形成了一定的关节。

     

    那么腰椎这一块属于一个比较单一的结构,而且它承重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腰椎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承重的功能。我们在平时活动,身体的重量都要通过腰椎传递到骨盆,然后再传递到下肢,所以腰椎的承重功能是特别重要的。

     

     

    那么第二个,它有一定的缓冲功能。什么叫缓冲?

     

    就是说腰椎这是一个曲度的,往前的一个曲度,类似一个弹簧一样,而且在我们腰椎的椎体之间还有椎间盘,椎间盘本来就是一个胶冻样,是有弹性的,它本来就可以起一个缓冲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跳跃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从足底传上来的这个力量,传上来这个力量通过我们腰椎的时候,就会被腰椎分解,被椎间盘分解掉,以防引起我们头颅的震动。所以,它有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

     

    那第三个,它有稳定的作用,你看我们的上肢,肩胛骨带着我们的上肢,骨盆带着我们的下肢,在做这些上下肢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腰椎在中间,必须要起到一个稳定作用,才能完成这些动作,包括我们腹部这些肌肉维持这个腹压,就像我们去拿一个重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先吸一口气,然后才能把这个重东西抬起来或者拿起来。

     

     

    所以说它对维持腹压,对我们四肢做任何动作,它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那么还有它有保护的作用,你看我们的腰椎,基本上是在我们整个腹部的偏后方,它和我们前面的腹肌共同围成这个腔,里头有我们这些重要的脏器,肝、胆、胰、脾、胃、肠道等等这些脏器在里头,所以它对我们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当然,腰椎的椎管里头还有我们的神经,有我们的脊髓,所以它是一个保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腰椎基本上主要的作用就是这么四个。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一般情况下脊柱具有支撑功能、保护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等。

    1.支撑功能:脊柱主要的功能就是起到支撑作用,因为人体的上半部分以及下肢主要是依靠脊柱来连接和支撑。

    2.保护功能:脊柱从背后方保护着人体内部的器官,而椎体和椎弓形成了容纳脊髓的椎管,能够有效避免脆弱的脊髓受到外力损伤。

    3.运动功能:脊椎能在肌肉的用力牵拉下进行,比如屈伸、侧屈以及旋转和环转的活动,借此来调节身体重心,保持身体的平衡,加强姿势的稳定性。

    脊柱对人体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比如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也要适当进行锻炼,有助于脊柱的健康。饮食上加强营养,适当多吃些高蛋白以及高钙的食物,减少盐分以及脂肪的摄入,同时要戒烟酒。如果身体有不适症状,及时到医院就医。

  • 牙齿矫正分牙后可产生疼痛感、酸胀感、咀嚼无力,分牙适应可恢复正常。

    分牙是牙齿分离,为牙齿矫正中戴牙套前的步骤。

    一般在分牙过程中打了麻醉针的关系,分牙过程患者不会有疼痛感。但等麻醉药退去后,患者可感觉到牙齿出现隐隐作痛的感觉,伴随酸胀感,整个人觉得比较难受,吃东西时也觉得牙齿咬不动食物。

    牙齿矫正分牙带来的不适可持续 2~3 天,等身体慢慢适应后,疼痛、酸胀感可慢慢消失,牙齿咀嚼食物也慢慢产生力量。

    牙齿矫正分牙后可以关注口腔及身体症状,如果疼痛剧烈或症状持续很长时间,可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

  • 有些人年纪轻轻,膝盖就已经不行了。

     

    蹲起瞬间弹响、爬楼或负重时疼痛、久坐久站后僵硬……日常一些不起眼的动作,在无形中加速了膝关节的“报废”。

     

     

    人体膝关节的使用寿命一般约为60年,只要有损耗,就无法修复。《生命时报》邀请权威骨科专家,教你一个姿势自测膝关节过劳程度,总结一套膝关节“减负”办法。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陈晓东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张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 师 陆军

     

    一个动作,自测膝关节损耗

     

    骨科医生推荐一个自测膝关节过劳程度的动作:下蹲鸭子走

     

     

    缓慢下蹲到最深,像小鸭子一样,左右腿交替蹲着向前行走。

     

    • 如果内侧疼痛,可能是膝关节胫股关节软骨磨损,此时拍X光片会发现膝关节内侧的关节间隙变窄。
    • 若下蹲过程中感觉膝盖前方有针刺一样的疼痛,说明膝关节的髌骨软骨可能有损伤。
    • 如果行走过程中膝盖卡住动不了,说明半月板可能有损伤。

     

    这一动作对大腿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有一定要求,年纪大的人不要轻易尝试,测之前要做好防护,在他人陪同下进行。

     

    你的膝盖正悄悄过劳

     

     

    1  运动过劳

    在一些运动中,膝关节常会“吃不消”。

     

    >>跑步

    水泥地面太硬,没有缓冲,长期在上面跑容易损害脚踝和膝关节。

     

    使用跑步机则要注意步调协调,否则膝关节和肌肉跟不上,会对半月板和膝软骨造成损伤。

     

    >>爬山

    肥胖或膝关节不好的中老年人要谨慎爬山,尤其是下山时,膝关节除了负担全部身体重量外,还要额外负担下冲力量。

     

    >>球类运动

    需要猛然发力跳跃、转向奔跑等对膝关节有高冲击力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网球等,可能会造成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的损伤。

     

     

    2  日常过劳

    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姿势,也会对膝盖造成不小压力。

     

    • 站立时,膝关节负重是体重的1~2倍,穿上高跟鞋更会给膝盖增加额外负担。建议长时间站立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固定姿势劳损。 
    • 日常走路步数在1万步左右即可,走路过多长期下来会诱发慢性疲劳性膝关节炎。
    • 蹲、跪时,膝关节的负重是自身体重的3~6倍,如果工作需要必须经常下蹲,最好坐个小板凳。
    • 久坐时,膝关节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加速软骨磨损,大腿肌力量减弱。

     

     

    3  静态损耗

    对于膝关节而言,动错了不行,不动也不行。

     

    长期缺乏运动会造成肌力下降,进而导致膝关节稳定性下降,加上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强度下降,会进一步削弱关节稳定性,诱发骨性关节炎及骨刺等问题。

     

    从过劳到损伤, 膝盖经历5个阶段

     

    大多数人的膝关节由于磨损,在30岁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 15岁以前:膝关节处于发育阶段,青春期的生长痛也多发在膝关节附近。
    • 15岁~30岁:膝关节处于“完美状态”,只要不破坏到膝关节组织结构,基本不会有感觉。
    • 30岁~40岁:髌骨软骨产生了早期轻度磨损,出现短期的膝关节酸痛。
    • 40岁~50岁:在走远路之后,膝关节内侧容易出现酸痛。
    • 50岁以上:髌骨软骨的“使用寿命”已到,容易产生关节炎。

     

     

    疼痛

    常见于膝盖内侧关节间隙以上的地方“隐痛”,在劳累后或者运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寒冷后加重,温暖后减轻。

     

    肿胀

    急性肿胀多出现在膝盖骨上方,休息后可缓解消失。慢性肿胀常见于膝眼。

     

    晨僵

    很多膝关节炎在晨起时膝盖会僵硬,活动一会儿才能舒展开。多数在早期关节炎中出现,再重一些可能发展为疼痛。

     

    无力卡壳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下降,会导致无力和上下楼困难,甚至出现走路时卡壳的现象。

     

    怕冷

    膝关节炎带有季节性,怕冷、怕风、怕湿,在夏天会减轻。

     

    一份膝关节“减负”手册

     

    膝关节的损耗是不可逆的,骨科专家建议每天“省着”用关节,做到以下5点给关节减负。

     

    控制体重

     

    减轻体重能极大减少对负重关节的负担,降低膝关节磨损。

     

    医学上评价是否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²)。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建议日常低油、低脂、低热量饮食,多吃蔬果,控制主食摄入量。

     

    注意补钙

     

    建议日常饮食均衡,通常情况下,从牛奶、绿叶菜、鱼类、豆制品等食物中摄取钙是足够的。

     

    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和吸收能力较差的老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

     

    规律锻炼

     

    对关节最健康的运动方案是:运动前热身10分钟,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周不少于5天。

     

     

    最好的锻炼方式是骑车、游泳等。骑车时,人体大部分重量在臀部,膝盖受力小。


    适度热敷

     

    热敷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也可缓解肌肉痉挛、松弛神经、改善筋腱柔软度。

     

    • 干敷:热水袋敷于膝盖上,每次20~30分钟,每日1~3次。
    • 湿敷:毛巾浸在热水中,取出拧至半干,敷于膝盖上,再盖个棉垫防止热气流失。每5分钟更换一次,敷20~30分钟,每日1~3次。

     

    热敷后,在膝关节的周围大面积揉搓2~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热敷的温度切忌过热,患有急性炎症、血栓性静脉炎、外周血管疾病、局部皮肤外伤的人,不宜热敷。

     

    强化肌肉

     

     

    坐姿,挺直腰背,双手自然放于椅子扶手上或身侧。腿弯处放一个泡沫轴或水瓶,将膝关节垫高。小腿前后自然晃动。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这个动作小腿完全悬空,仅仅通过重力作用,就能够强化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膝关节没有严重病变、疼痛的人都可以尝试。

  • 首先,看看自己瘦不瘦。如果自己和身边亲友都感觉太瘦了,四肢尤其是小腿太细,身上没有肉,就应当心。其次,经常感觉疲乏无力、走不快,双腿发软,容易磕碰摔跤,拎东西双手无力拎不动等。出现上述情况的人,可以考虑去医院做个专业检查,如骨骼肌量检测、骨骼肌力量测量、骨骼肌功能检测等。

  • 牙齿分层是指牙齿表面出现不同厚度的区域,可能是由于牙釉质受损等原因引起的。牙齿共分为4层: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牙釉质是最硬的组织,位于牙冠表面,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牙髓是位于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如果患者牙齿分层的情况较为严重,建议及时进行光敏复合树脂填充治疗。对于牙齿已经达到全部缺损的程度,建议及时做烤瓷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

    此外,患者平时还需要注意保护牙齿,比如在进餐后和临睡前使用软毛刷仔细刷牙,并定期去口腔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等。如果患者有牙齿分层症状,建议咨询专业牙科医生进行规范治疗。

  • 遗传性肌病常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疼痛、运动障碍、神经传导异常和遗传性眼肌病等:

    1.肌肉无力:遗传性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表现为肌肉松弛、肌肉萎缩、肌肉体积减小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活动,如行走、爬楼梯等。

    2.肌肉疼痛:部分遗传性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疼痛的症状,表现为肌肉酸痛、刺痛、肌肉僵硬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睡眠、坐立等。

    3.运动障碍:由于肌肉无力或疼痛等原因,遗传性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如步态异常、关节活动受限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如跑步、跳跃等。

    4.神经传导异常:部分遗传性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传导异常的症状,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信号传导异常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如感觉、反射等。

    5.遗传性眼肌病:遗传性眼肌病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外肌无力、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视力、视野等。如果出现遗传性肌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