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伙得过急性心梗,就怕将来遗传给孩子!

小伙得过急性心梗,就怕将来遗传给孩子!
发表人:路宝霞

小伙得过急性心梗,就怕将来遗传给孩子!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急性心梗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李琳

    心肌缺血和心梗虽然都是心脏方面的病症,产生的原因也都和冠心病有关,但还是存在差别的。

    心肌缺血是心肌缺乏血液的供应,心肌的能量代谢异常,从而难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工作,正常情况下,心肌一般不会缺血,而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可能会造成心肌缺血,因此,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

    而心肌梗死是心肌重度缺血的表现,当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发生破裂形成血栓,并完全的堵塞血管,这部分血管供应的心肌就会发生坏死即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常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痛,甚至出现濒死感,及时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也不能缓解,一般需要及时进行溶栓或支架介入治疗,以免威胁生命。

  • 视频简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马礼坤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一般经过系统治疗对寿命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小。

     

    现在强调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治疗得越早,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小,病人可以长时间的生存,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要根据情况,假如心肌梗死的面积比较大,大面积的心梗早期就可以发生猝死,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心衰或者是心功能不全,这些可能会影响病人的寿命。

     

    强调早期就诊,可以缩短心肌缺血的时间,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从而降低病人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改善远期的预后。所以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及时得到治疗,梗塞面积比较小,一般对寿命没什么影响。

     

    还要强调,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治疗延迟,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会造成死亡或者是后期的一些并发症,比如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可能会影响病人的寿命,所以要早期诊断、早期救治,不会影响病人寿命,否则对寿命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 视频简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马礼坤

     

    心肌梗的发病率近年来是逐年增高,一定要在生活方面要特别注意,要注意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第一、控制危险因素,常见的就是戒烟戒酒,因为吸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戒烟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而且吸烟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第二、健康的饮食,多吃一些谷物类、蔬菜或者水果,少吃一些油的、油炸的一些食物,或者胆固醇含量高的一些食物。

     

    第三、进行一些锻炼,要进行合理的锻炼。锻炼可以增加、增强心脏的功能,建议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冠心病的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合并三高的一些人群,要定期的进行一些合理的运动。

     

    第四、针对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要进行早期的干预,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发生和进展。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一些药物的治疗,比如长期口服的一些降血压和降血糖的药,控制体重,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等等。

     

  • 心梗治疗时机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心梗,越急做越好。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如果在发病的6个小时之内做,可以急诊的去把桥搭了。当超过6个小时以后,心肌水肿了,建议缓一步做手术。因为那个时候一做,上了台可能也不一定下手术台。一定要选择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法,要根据医生给你的介绍来决定。

  • #心梗

  • 七个急性心梗,4个是80后

  • 如果把心脏的血管,想象成是高速公路或者是公路,出现心梗时,就相当于路边的滑坡导致公路堵塞。此时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公路开通恢复车流,这就相当于介入手术,比如支架的手术等方法。但是修通这路,如果不把原因去除掉,以后还会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还是要标本兼治。所以不光要把导致的血管堵塞疏通,同时要针对血管闭塞的原因进行治疗。其重要的药物,就是降血脂、降胆固醇的药物,也就是他汀类的药物,这是治疗整个冠心病及时性的药物。当然,目前也有很多其他控制胆固醇的药物,都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搭配,得到更好的远期效果。

  • 视频简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马礼坤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梗死的部位伤及了一些心脏的传导系统就会留下一些后遗症。

     

    1、心律失常,大约有75%~95%的心肌梗死的早期,可能合并有一些心律失常的现象。由于人体心肌梗死会造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紊乱、心电不稳定,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情况——心脏骤停,甚至于猝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所以急性心梗死一旦发生,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2、心源性休克,大约10~20%的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梗塞面积超过了40%,可能会遗留有心脏收缩功能不行,造成的早期的一些休克或者是严重的心衰这,样一些严重的后果。

     

    3、急性心包炎,发生率不是太高,预后往往是一种自限性的,是一个变态反应以后引起的。
    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还有其他的合并症,如穿孔或者是室壁瘤的形成等,这都是有可能。少数情况下急性心梗发生,可能还合并有心室的血栓形成。

  • 如果确诊心梗,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快速开通血管。主流的方法包括介入以及溶栓的方法,如果有条件,还是建议进行介入的治疗,还有一部分是需要外科搭桥的处理。无论是进行介入治疗还是溶栓治疗,都需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果确实明确是急性ST抬高心梗,还是建议患者的家属和患者尽早签署知情同意书,主要的目的是缩短血管开通的时间。

  • 血管狭窄20%左右会不会引起心梗,很难说,很多情况下血管狭窄不是很明显它都可能会引起心梗,血管狭窄是由斑块引起,血管已经狭窄了20% 说明已经有斑块,有斑块就有可能引起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药物对于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硝酸甘油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是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预防心律失常。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

    抗凝药物如肝素,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许多患者在首次发作后都担心是否会再次发生。那么,心梗多久容易二次复发呢?事实上,心梗的复发风险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限制。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未来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的风险。

    在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接受心肌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此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心室重构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则需要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包括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调血脂药物、倍他汀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在发病后两周内,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身体疲劳。如有并发症,卧床时间需要相应延长。被动运动是预防肢体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在稳定期后,患者可以在床上适当活动,但动作要缓慢而温和。情绪波动容易影响心肌供血,加重心肌梗死症状,因此患者需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易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也是预防心肌梗死复发的重要措施。患者需要定期接受MRI、ECG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监测血压值变化。此外,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溶栓药物,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 根据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星的描述,一名49岁男子因心梗、心源性休克不幸离世。令人惋惜的是,通过分析,他可能错过了三次救命机会。

    一、心梗早期信号被忽视

    这位患者在两个月前就出现了胸部不适、咽部不适的症状,尤其是在运动后更为明显。但由于症状不严重,且在休息后能缓解,因此并未引起重视。实际上,这些症状正是心梗的早期信号。

    二、胸闷憋气未引起警觉

    随后,患者开始出现胸闷憋气、咽部不适的症状,尤其在排便时更为明显。但患者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错过了第二次救命机会。

    三、心肌梗死发作未及时就医

    心肌梗死发作当天,患者就餐时出现胸痛出汗、咽部不适、憋气胸闷等症状。但他却自行服用药物休息,并在晚上上厕所时突然晕倒。最终,由于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不幸离世。

    四、心梗的三大报警信号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至关重要。以下为心梗的三大报警信号:

    • 突发心慌、胸闷感
    • 无明显诱因的胸痛
    • 心绞痛症状加重

    五、预防心梗,从生活点滴做起

    预防心梗,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同时,加强锻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也是预防心梗的关键。

    此外,对于有心脏病史、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心梗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通常适用于冠状动脉梗塞部位小于70%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达到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的作用。

    药物治疗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ACEI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防止血液凝固,降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保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在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此外,患者还需要了解心梗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心梗的发生。

    总之,心梗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但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心梗溶栓药物:通过溶解冠状动脉中的血栓,恢复心肌血流,减轻心肌缺血。

    2. 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3.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心梗患者在发作期间应立即送往医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血管堵塞程度达到70%的患者,介入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介入治疗后,患者需按照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在治疗期间,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情绪,避免焦虑,保持心态平和,并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其临床表现包括胸骨后疼痛、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

    心梗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紧张和疲劳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心梗。

    为了预防心梗,建议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血流中断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 心前区疼痛:这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剧烈、持续性,伴有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症状。

    2. 心源性休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直接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压低、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3. 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4.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能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

    5. 心力衰竭:严重的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为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建议以下措施:

    1.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2.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受力。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4.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控制血压。

    5.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梗最常见的原因。由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导致冠状动脉内壁出现斑块,斑块破裂后容易引发血栓形成,进而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2. 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噪音、污染等不良环境中,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加重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3. 饮食因素:高脂饮食会直接导致血脂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冠状动脉负担。同时,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梗风险。

    4. 生理和心理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大等,都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

    5. 某些疾病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增加心梗风险。

    心梗发生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抗血小板、抗凝等手段,改善心肌缺血,预防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手段,直接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预防心梗,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其次,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最后,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该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抗凝治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肝素等。

    3. 再灌注治疗:通过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措施。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溶栓治疗。

    4. 支持治疗:包括疼痛控制、血压管理、电解质平衡等。

    5.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备的急救药物包括:

    1. 速效救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2. 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3. 硝酸甘油: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4. 消心痛: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密切关注以下注意事项:

    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3. 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4.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二手烟。

    5.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心梗患者饮酒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加重病情。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心梗患者常常出现剧烈胸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饮酒对心梗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酒精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其次,饮酒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梗。此外,饮酒还会影响药物代谢,降低药物疗效。

    因此,心梗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饮酒对身体造成进一步伤害。同时,患者还需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等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以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心梗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
    •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心梗患者康复期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心脏功能。同时,患者还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取得了显著提高,诊疗指南不断完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上,过去十年间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一结论由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抒扬在2014中国心脏大会上提出,旨在引起业界对AMI治疗现状的重视。

    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AMI住院患者人数增加了4倍,但住院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未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再灌注治疗10年来无明显改善被认为是制约我国AMI治疗疗效提升的最大短板。

    再灌注治疗是AMI治疗的关键环节,包括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手段。研究表明,过去十年间,虽然急诊介入治疗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溶栓治疗比例却明显下降,三级医院下降尤为明显。此外,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一些可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仍明显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张抒扬副院长指出,要改善AMI治疗结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再灌注治疗,提高溶栓治疗比例;规范使用药物,提高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率;加强基层医院AMI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此外,蒋立新教授还介绍了China PEACE研究,该研究旨在定量评价2001年至2011年全国城市大医院和农村县级医院AMI的住院诊疗模式,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并发症等变化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AMI诊疗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