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骨赘是骨性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关节僵硬等。骨赘是软骨破坏后,软骨膜过度增生、骨化所形成的新骨,也被称为骨刺。
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由于血管增生,软骨细胞代谢活跃,在外围软骨面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赘。骨质的形成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展过程,属于骨关节炎特征性的病理表现。
骨赘发病原因至今并不十分清楚,不只是单一因素引起,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体重增加、年龄、关节过度劳损、骨关节炎症等。部分骨赘可无明显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局部疼痛肿胀的症状,还可有活动受限、关节僵硬等情况。如果出现骨赘相关症状,建议积极到医院就医,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骨髓瘤三期能活多久,目前没有准确的时间,要看骨髓瘤的病人的身体状况、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能不能够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综合来判定。研究表明,骨髓瘤三期的5年生存率一般在50%~80%之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疾病对寿命影响越小。如果能够采取诱导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5年生存率可能提高到80%以上。当患者对骨髓瘤三期存在疑虑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总的来说,骨髓瘤三期的患者的具体生存时间,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和治疗效果具体判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专业治疗。
阴茎勃起困难,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大部分吃药能改善,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在对自身心理性因素、器质性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或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性生活。所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正视问题,避免刻意回避或者采取民间的偏方以及不恰当的手术使原有疾病加重,甚至导致长期的勃起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应当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整理,比如使用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应该跟伴侣进行积极的沟通,避免夫妻关系的不和谐。
建议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果有必要还是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更好的面对问题。
前几天,明星谢霆锋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他双腿勾住健身器材,上半身悬空躺平,以这种姿势转起了呼啦圈,甚至还很轻松地让助理把手机递给自己自拍。
这一动作对腰部核心力量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众多健身族们最重视的训练部位之一。
也因此,尽管谢霆锋在评论区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心急,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再挑战”,但还是在网上引发了不少健身爱好者的跟风,很多人发起了“同款挑战”,在各大网站上呈刷屏之势。
但,这种“悬空呼啦圈”看似酷炫,实则很容易把“健身”变成“伤身”。
最近就有医生指出了此举的危险之处:在悬空平躺的姿势下,每个脊椎的椎间关节,以及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都会承担很大的压力,非常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并且,在本就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还要做旋转、摇摆等动作,更是十分危险。最极端的情况,甚至有膝盖折断、乃至瘫痪的可能。
因此,想玩“悬空呼啦圈”,只推荐那些长期锻炼、核心力量特别发达的人来挑战,并且还要注意充分热身。至于普通办公族,或是平时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就别盲目跟风了~
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加入到健身行列的人都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健身大军中,有一些人似乎喜欢“不走寻常路”,开始在饮食走极端——
比如:有些健身达人为了增肌,往往在饮食上会选择“高蛋白饮食”,如大量喝蛋白粉、过度吃高蛋白食物等。但实际上,如果把握不好程度,很容易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危险。
30岁的马先生是一位健身达人,为了保持更低的体脂,他决定实施自己制定的“高蛋白饮食”计划——除了早餐,其余时间都只吃鸡胸肉。
结果还没坚持一个月,他就感到浑身无力,有时还感到腰部酸痛,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肾脏受损。
原来,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后,会产生氨、尿素、肌苷等含氮物质。而如果长期摄入过量蛋白质,就会让身体处于一种“高蛋白负荷”的状态,肾脏代谢负担过重,继而使肾脏受损。
无独有偶:曾有一位女士,每天用温水冲调一杯蛋白粉喝。本以为这能养生,但在一次体检中测出了蛋白尿,进一步检查发现,患上了慢性肾病。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蛋白质一一正常人每公斤体重对应1g左右,如果说对有增肌需求的健身族,或是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也只是1.2g~1.5g左右,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中的牛奶、鸡蛋来满足。
另外,过度运动,或不当运动,也都可能造成身体损伤——
深圳一女子参加健身房的“动感单车”团课,当天只是觉得身体很累,但也没太放在心上。结果第二天发现:小便开始呈现出褐色
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因过度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俗称肌肉溶解。
但也不必被这个名字吓到——这并不是指肌肉真的被溶解了,而是肌肉受损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而小便之所以呈褐色,是因为横纹肌损伤后筋膜破裂,肌肉细胞里的肌红蛋白进入了血液,并排出体外所致。
肌肉溶解通常因过度训练而引起,所以,如果是平时没有运动健身习惯的人,不要突然进行过量或剧烈的运动,而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并注意补充水分。
此外,近几年还有不少老年人加入了健身大军。比如在公园里,我们就常常能看到一些大爷大妈“吊颈健身”——
可能按当事人自己的感觉,这种健身方法可以拉伸颈椎、腰椎。但事实上,这极为危险——人的颈椎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在25公斤左右,如此盲目“吊颈”,可能直接损伤神经和脊髓,甚至引发高位截瘫。虽然医学上也有“颈椎牵引”这种疗法,但那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通过合适的角度来进行的,自己盲目操作的话,很容易受伤。
健康的身体、美丽的外形,人人都想要,这没有错。
但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在健身之路上,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慢慢提高锻炼强度,切忌盲目、跟风,而把好端端的“健身”变成“伤身”。
人类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在 1982 年。而在此以前,医生和科学家都认为,有很多胃病是无法根治的。因此,它的发现,不仅增加了一个诺贝尔医学奖,也开启了治疗胃病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它被发现只有 39 年,但与我们人类的恩怨情仇,其实已经有 5300 万年的历史了。
有着这么悠久历史的细菌,为什么后来成了我们的「众矢之的」呢?
因为我们后来发现,它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部的恶性肿瘤,比如胃癌或者胃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还非常狡猾。在感染的人群中,大约 70% 的人没有任何症状。剩下 30%,只是会有一些轻度消化不良的不适感。虽然没有症状,但它可能正在悄无声息的让我们的胃走向溃疡、甚至胃癌。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中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感染率高达 59%,将近有 7 亿人感染。
5月15日为全国“无幽日”,“无幽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相关性的正确认识,呼吁公众积极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溃疡与胃癌高危人群等更应积极根除病菌消除隐患。那么,Hp与消化性溃疡之间的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通过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它是一种全球多发病,极易复发,且难以根治,过去有"一旦溃疡、终生溃疡"之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据统计,约有10%的人一生中曾患过本病。其典型症状是上腹疼痛,伴有规律性、节律性以及季节性,并且是慢性、反复发作性。除了上腹疼痛以外,还可能会伴有反酸、嗳气、上腹饱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症状,甚至可并发出血、穿孔、胃出口梗阻、癌变。
有资料显示消化性溃疡占我国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1。而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15%~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而70%~90%的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幽门螺杆菌无疑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几项队列研究表明,Hp阳性者一生中患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其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的保护屏障,并使胃酸分泌增高,胃肠道粘膜在胃酸或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自身消化,粘膜炎症坏死、脱落、从而形成溃疡,其病变可深达粘膜肌层或更深层次。
Hp感染是顽固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因素,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延迟愈合,仅经常规抑酸治疗愈合后的溃疡患者其年复发率可达到40%~80%。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加快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消除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减轻胃粘膜慢性炎症,更重要的是可降低溃疡的复发率。根据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溃疡的年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使极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到彻底治愈。因此,根除Hp可以加速顽固性溃疡的愈合和降低其高复发率。
所以,要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使溃疡不再复发,必须做到:
1.根除幽门螺杆菌;
2.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必须使溃疡愈合达到白色平坦型疤痕;
3.溃疡以外部位的胃粘膜炎症必须是轻度的、没有活动性的、没有胆汁反流。
当然,单纯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抑酸、保护胃粘膜的药物,以促进溃疡愈合并提高溃疡愈合质量。虽然抑制胃酸无法直接控制溃疡愈合,但可以达到迅速中和胃酸,缓解疼痛,减少胃酸对溃疡刺激的目的。目前常用药物有碱性抗酸剂、HZ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而胃黏膜保护类药物可以在溃疡处形成保护,防止胃蛋白酶或者胃酸对溃疡处的侵蚀。同时,这种药物对于促进溃疡愈合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据研究表明,治疗疗程达到3个月者溃疡白色平坦型疤痕愈合的比率最高。但如果不根除幽门螺杆菌只是抑酸护胃治疗,虽然也可愈合溃疡,但很容易复发,消化性溃疡每年复发率可高达50%~70%!
得了二型糖尿病不能治好,这属于终身疾病,但可以通过长期控制血糖,防止各种并发症出现。
二型糖尿病属于常见的糖尿病类型,该病是由于多种病因而导致的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从而造成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危害心脏、肾脏、眼睛等器官。
二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是无法从根本上去治愈的,所以该病不能治好。但是患者可以通过长期地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出现并发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长期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状态,则会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因此,患者再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或有乏力、口干、伤口难以愈合表现时,需高度怀疑糖尿病的可能,应该要尽快就诊,并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不得延误。
我们经常听到内分泌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尤其是女性,脸上起痘痘会认为是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也认为是内分泌紊乱,皮肤起皱纹、衰老、甚至失眠多梦都认为是内分泌紊乱,那么什么是人体的内分泌?
西医上并没有内分泌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的概念,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九大系统之一,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配合、调控使我们的机体不断的适应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内分泌系统由机体的内分泌腺和其他部位的内分泌组织、细胞构成,它们都共同分泌着激素,进而对机体的变化进行调节,这种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可能大家就有所了解。
一、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但大家是否知道糖尿病为什么到内分泌科就诊治疗?糖尿病是因为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或者是作用缺陷引起的,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就是一种内分泌腺,人体摄入糖后,通过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这就属于体液调节。
二、甲亢是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度引起的,甲状腺也是内分泌腺,甲亢可引起机体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
三、有的人长的高、有的人长的矮,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也是受内分泌影响的,这就是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腺为垂体,儿童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过度生长这就是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缺乏,生长受限这就是侏儒症。
除了垂体、甲状腺和胰岛之外,内分泌腺还主要包括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甲状旁腺激素对血钙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正是老百姓嘴里常说的激素,性腺分泌的激素同样对生殖和发育起着调节作用。
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体液调节,因为激素发挥作用都是通过体液调节来完成的,身体调节功能主要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用针扎你的手你知道迅速躲开,这就是神经调节,它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所以调节迅速。体液调节简单来说就是腺体分泌激素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作用部位而发挥调节作用,所以说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起效都较慢,作用更持久。
综上,内分泌失调,即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失调和体液调节出现问题导致机体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所以内分泌失调绝对不仅仅是脸上起痘痘,月经不调这么简单。内分泌科疾病不像肺炎这类疾病一样,肺炎病变部位就在肺部,而无论是糖尿病还是甲亢更多的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
月经血排出的是一些人体血液和剥脱的子宫内膜。
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出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的月经标志着人体性成熟的标志。由上所知,月经的主要成分是剥落的子宫内膜以及人体的血液。月经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和自限性。一般来说,经量在20~60毫升居多,超过80毫升则为月经过多。月经最多的时候出现在第一日和第二日。
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重要的性教育内容,掌握月经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普通人正确认识这一生理观念。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尊重科学、避免错误的保健方式。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综合措施之一,与运动治疗并称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性治疗。
作为医务工作者,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存在迷惑或误区,现总结如下,希望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
对控制饮食认识不足严格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尽管医生谆谆告诫,患者早期就诊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血糖高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医生您看,我现在能吃能干的,少吃少喝太亏了。”
这类年轻患者真的是拿着青春赌明天,易诱发并发症,往往进展速度很快,有些人不用3~5年就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糖尿病眼底病变等也进展得很快,完全失明者临床并不鲜见。
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缺乏,外周葡萄糖利用障碍,血糖升高。
如果糖尿病患者想饱饱地吃一顿饭,因为胰岛素的量有限,多吃的饭只能从体内以尿糖的形式流出,且血管内升高的血糖浓度又对血管内皮造成了损害,久而久之,体内所有血管组织的脏器就会发生病变。
因此,对于早期胰岛尚有一定代偿功能的患者而言,控制饮食是为了保护尚有的部分胰岛功能。
把握不好主食的量
由于糖尿病饮食是一种与重量有关的饮食,吃多吃少关系着给疲劳的胰岛带来多大的负担,吃多了,血糖难以正常,吃得太少会发生低血糖。
因此,掌握食物的重量对于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主食在传统意义上,是指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常见的主食有大米、面粉类(如面条、饺子等)、玉米、小米等。医生经常告诉患者,每日100克主食就可以了。
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的患者)把握不好100克饭的量。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告诉医生,他听说水饺的血糖生成指数低,经常吃水饺,每顿才吃一平碗,餐后血糖却控制不好。
医生问他,一平碗能有几个水饺,他说15~16个吧。医生说,你可能吃多了。糖尿病患者可以将水饺店及家里自己包的水饺用电子秤称一下,对比后会发现,去了饺子皮,大约7~8个水饺就差不多100克了。
将外面的包子去掉包子皮后发现,大多数包子馅与饺子馅一样,占自身重量的1/3。当然,每个饺子大小不一,饺子皮的厚薄不一,这只是大致参考。
建议糖友们买一个电子秤,将自己经常吃的主食称重计量,以控制好饮食量。如此操作,久而久之,规律用药,配合适量运动,血糖就平稳了。大米和白面做熟之后,因为饱含了一定的水分,重量肯定会有所增加,一般主食经过处理做熟之后,熟重和生重之间的差别是1.5倍。
营养师所说的100克是指干重,做成水饺或者烫面饼,一般以140克计算,馒头以150克计算;至于米饭,水分不同,可能差别较大,建议糖尿病患者做米饭时可以先称重一下干大米的量,然后根据习惯做法,算算自己做成了多少克米饭,换算一下。久而久之,对自己应该吃多少主食就有把握了。
不敢吃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水果。其实,血糖平稳时,在两餐之间适量加餐水果是完全可以的。
1个150克红富士苹果的含糖量在15%~20%之间,也就是25克左右的糖分,餐后3小时加餐适量水果是完全可以的。糖友可以吃完50~100克水果后测量一下餐后血糖。
不敢喝稀饭
有的糖尿病患者喝稀饭或类似稀饭的液态或半固态食物,如米汤、面糊或米粉等,可使血糖发生较大波动,因此,许多患者不敢喝稀饭。
其实,可以在做稀饭或米粥的时候多放一些豆类等杂粮(如红小豆、绿豆、芸豆或豌豆),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少吃或不吃主食
将高蛋白类食物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主食可以提供人体活动的能量,也是最经济的人体营养来源,少吃或不吃主食,过多摄入蛋白质类食物,可能导致摄入的蛋白质超标,加重肾脏负担,而总能量却不够,导致能量利用出现问题,以至于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国际营养协会对成年健康个体的蛋白质推荐量为0.8克/千克/天。蛋白质不仅
可帮助替换和形成新的组织,在血液和细胞中运输氧气和营养,调节水和酸的平衡,而且还是产生抗体所必需的物质。
然而,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消耗过量,会导致心脏疾病、卒中、骨质疏松和肾结石。
提倡吃动平衡,合理用药,维持健康的体重。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杂粮类,最简单的办法是一餐食用拳头大小的米饭,粗粮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常吃鱼、禽类,蛋奶天天有,肉类选瘦肉且一天大约掌心大的量。饮食清淡,定时定量,做好自我管理。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黄帝内经》中说人要“饮食有节”,医生们说的“饮食六七分饱”的原因也在于此。
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同时注意不仅食物种类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水平,进食习惯也会对血糖水平产生影响,糖尿病患者可坚持少食多餐,按需分餐,定时定量进餐。
患者是一名42岁的张姓男子,在体检中才被诊断出“肾脏严重积水”,原因是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肾多发结石双重阻塞所致。等到开刀做手术取出结石,没想到医师竟然从左肾中取出1,258粒结石,数量惊人。
我院负责取石的泌尿外科医师说:“这也是他职业多年来,见过最多结石的患者。”只是体内累积怎么会累积上千颗结石,甚至患者本人也不知。分析说:“主要就是因为患者经常爱喝啤酒、又吃高脂高蛋白饮食,工作时又经常因为忙不喝水,种种因素导致他患上肾结石。”
从患者身上取出高达1,258粒结石
而无症状肾结石患者并不少见,尤其是认为不需要治疗就没有痛苦的患者,但无症状并发症其实更严重,可能导致肾功能丧失、癌变甚至脓毒性休克。
尤其现在夏天到了,因气温高排汗量增加,尿量又相对减少,容易使尿液浓度提高形成结晶,就是俗称的肾结石,炎炎夏日时正就是慢性肾结石患者反复发作的高峰期。
若不想年纪轻轻就有肾结石,水一定要喝够,最好以下4个习惯要改掉:
1.喝水量不够:建议每天喝水量约2000cc左右,维持足够的尿量可降低尿液中尿酸浓度,不易产生尿酸结晶。
尤其爱喝饮料的人容易更口渴,又不补充水分,都可能让尿液中的钙离子沉淀造成结石。尤其是常在冷气房的人、常流汗的人,必须喝更多水,以补充非尿液的水分损耗。
2.吃过多高蛋白饮食:尤其喜欢吃大量肉类,摄取过多蛋白质容易产生尿酸,以及像海产类虾、干贝、牡砺、蚌蛤等属于高普林食物,普林在肝脏代谢成尿酸。
3.吃得太咸摄取过多盐分:每日适量钠含量,大约是2.1~3.5克,因为肾小管重新吸收钠离子时,连带将水分吸收回来,这与我们想要增加尿量的目的是相违背。
4.摄取过多低草酸类饮食:草酸饮食会增加尿液中草酸的浓度,增加肾结石的几率。研究指出,美国民众的饮食中有四成的草酸来自菠菜、马铃薯和坚果类,而巧克力则是美国年轻女性,草酸的来源之一。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属于眼科急症,需尽快采用物理、气体注射、外科手术等进行治疗。
1.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可以用于修复脉络膜脱离的裂隙或撕裂。通过激光照射,可以形成瘢痕组织,将脉络膜重新固定到眼壁上。其次是冷冻疗法,通过低温冷冻,可以形成瘢痕组织,固定脉络膜,达到治疗目的。
2.气体注射:将气体注入眼内,形成气泡,将脉络膜回到正确的位置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外科手术: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需尽快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使用硅油或氟碳化物等物质来固定脉络膜。具体的治疗方法,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逐渐成为治疗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选择人工关节假体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人工关节假体能够使用多久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人工关节假体材料选择
目前,人工关节假体主要分为合金材料、水泥型和生物型三种。
1. 合金材料:合金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关节假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常见的合金材料有钴铬合金、钛合金等。
2. 水泥型假体:水泥型假体主要由金属假体和骨水泥组成。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可以有效地固定假体,适用于大部分关节置换手术。
3. 生物型假体:生物型假体主要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PLA)等,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降解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
二、人工关节假体使用寿命
人工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假体设计、材料性能、医生手术技术、患者身体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等。
1. 假体设计:良好的假体设计可以保证假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
2. 材料性能:合金材料、水泥型和生物型假体的使用寿命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合金材料假体的使用寿命较长,可达15-20年;水泥型假体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约为10-15年;生物型假体使用寿命在5-10年左右。
3. 医生手术技术:医生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假体植入的质量,进而影响使用寿命。
4. 患者身体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此外,术后恢复情况也会对假体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三、如何延长人工关节假体使用寿命
1. 术后遵医嘱:术后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2.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负重、剧烈运动,防止关节损伤。
3.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关节问题。
总之,在选择人工关节假体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注意术后康复和日常保养,可以延长人工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然而,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我们需要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首先,术前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至关重要。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恢复速度。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为手术做好准备。
术中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以降低细菌侵入的风险。手术过程中,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若手术时间过长,应按照规定追加抗生素使用,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术后切口管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应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患者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问题。
此外,患者自身也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通过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和患者自身保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盘突出、椎体边缘骨刺形成等症状。
治疗颈椎骨质增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牵引、理疗、按摩等,以缓解症状。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颈椎骨质增生,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4. 日常保养: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应加强日常保养,如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此外,颈椎骨质增生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以免加重颈椎负担。
2.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隔一段时间应适当活动颈部。
3.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选择合适的枕头。
4. 避免受凉,保持颈椎部位温暖。
5. 注意饮食营养,补充钙、磷、镁等矿物质。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形成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肺动脉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避免按摩和理疗,以免血栓脱落引发肺动脉栓塞。同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流动,有助于减轻肿胀。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抑制血栓蔓延,促进血栓溶解和血管再通。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3.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5. 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总之,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诊断、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那么,膝关节置换术后多久才能走路呢?本文将为您解答。
一般来说,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患者可以在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这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关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
在术后1个月内,患者需要继续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这是因为此时患者的膝关节仍处于恢复阶段,需要借助助行器来减轻关节负担,避免关节损伤。在此期间,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关节恢复。
在术后2-3个月,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当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尝试骑自行车或者开车。骑自行车可以帮助患者加强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由于肢体协调性和反应性较差,骑自行车时要注意身体平衡,避免摔倒引起假体周围骨折。
除了康复训练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术后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重,以免影响关节恢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指导。
总之,膝关节置换术后多久才能走路取决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恢复情况。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并注意日常保养,才能尽快恢复健康。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许多患者对于手术的细节和恢复过程存在诸多疑问。以下是对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项手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膝关节置换并非将整个膝关节都换掉。实际上,这是一种表面置换手术,主要是针对膝关节表面的问题进行修复。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增生的骨赘、游离体、退变的半月板、软骨、交叉韧带和增生滑膜等病变组织,然后安装类似“牙套”一样的表面关节,并在中间更换耐磨损垫片,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切口通常在15cm左右,手术过程较为复杂,但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手术切口愈合后,多采用美容缝合,无需拆线。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手术。虽然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不如年轻人,但通过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大多数老年患者都能顺利度过手术期,并恢复良好的生活质量。
除了手术本身,术后康复也是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关键。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等,以帮助膝关节恢复功能。
总之,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方法,但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
膝关节置换术后,定期复查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根据临床经验,建议患者出院后按照以下时间节点进行复查: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一年之后,则保持每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X光片检查:通过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光片,可以观察假体位置是否正常,关节间隙是否合适,以及假体磨损情况等。
2.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CRP、血沉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术后炎症水平、感染风险等。
3. 功能锻炼指导:早期复查的主要目的是监测炎症水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给出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关节功能。
4. 假体磨损及松动观察:晚期复查的重点是观察假体磨损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松动。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除了定期复查,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术后早期避免过度负重,以免影响关节愈合。
2. 按照医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关节损伤。
4.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逐渐磨损,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当膝骨关节炎发展到晚期,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时,手术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针对膝骨关节炎不同病变范围的手术方式。那么,这两种手术方式有什么异同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仅针对膝关节的一个或两个受损的关节面进行置换。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受损的关节面,然后植入假体来恢复关节的功能。由于手术范围较小,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二、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膝关节所有关节面均受损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所有受损的关节面,然后植入假体来恢复关节的功能。由于手术范围较大,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三、两种手术方式的区别
1. 手术范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仅针对受损的关节面进行置换,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则针对所有关节面进行置换。
2. 创伤程度: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3. 适用范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适用于关节损伤较轻的患者,而全膝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关节损伤较重的患者。
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术后按时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3.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4. 定期复查,及时了解关节恢复情况。
总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针对膝骨关节炎不同病变范围的手术方式。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硬是一个常见问题,许多患者在术后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这种僵硬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疼痛、炎症反应以及术后康复锻炼不足等。
首先,疼痛是导致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较差,害怕疼痛导致功能锻炼不足,进而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针对这种情况,患者需要在术后3个月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以缓解疼痛并改善关节活动。
其次,术后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如果患者出现膝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排除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缓解炎症反应。
此外,康复锻炼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康复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在锻炼过程中,患者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属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锻炼,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膝关节置换手术,作为治疗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许多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手术的成功并非终点,术后康复锻炼同样至关重要。
术后第二天,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患者便可以开始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早期助行器的使用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行走能力。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特别注重膝关节的屈伸动作,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法:
1. 被动活动:通过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帮助,对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运动,每次10-15次,每天3-4次。
2. 自主动作:在助行器的辅助下,患者可以尝试进行膝关节的自主动作,如屈伸、环转等。
3.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加强大腿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关节损伤。
4. 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行走稳定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5. 耐力训练:通过逐步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的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力,为恢复正常生活打下基础。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康复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痛。
2.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训练。
3. 注意休息: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 定期复查: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了解康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