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测血糖需要空腹还是餐后?

测血糖需要空腹还是餐后?
发表人:京东健康

测血糖通常需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这意味着至少在上一次进食后的8个小时内不进食或饮水。空腹血糖测试能够反映身体自身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诊断和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通常在早上或者进食前进行。

有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建议进行餐后血糖测试,以了解餐后血糖的变化情况。餐后血糖测试一般在进餐后1至2小时进行,可以帮助评估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和血糖波动情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糖升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传统意义上,主食指的就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三种。主食富含碳水,70%以上都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而碳水又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在维持人体营养健康方面举足轻重。可见,主食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独领风骚”,如何吃对主食更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主食不能乱吃,要讲究搭配。这里教给大家三个比例:主食和非主食(副食)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每天摄入主食的总量有一定的标准;三餐之间主食的分配有一定的比例,吃对了有利于营养的持续均衡摄入;主食“内部”粗粮和细粮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粗细搭配有利于平衡肠道功能。

     

    1.  主副比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主食提供的能量应该占到全天饮食总能量的50%~65%,也就是全天有一半多的能量都是由主食提供的。按此标准,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的主食。以体重60~70千克为例,平均到每餐,大概1~1.5碗米饭(约2~3两)或1~2个馒头。主食吃得过少(低于40%)或过多(大于70%)则不利于我们的健康和长寿。

     

    2.  三餐比例

     

    类似地,三餐食物量的分配,也常常以能量作为标准。早餐所提供的能量应该占到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同样应占30%~40%,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天的劳动强度和平常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按此标准,早餐可以吃50~100克主食,午餐和晚餐各为100~150克。

     

    3.  粗细比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吃主食要讲究粗细搭配。粗粮和细粮可谓一对概念上的“双生子”,我们把精米白面称为细粮,把除此以外的粮食称为粗粮。粗粮主要包括三大类——全谷物(糙米、全麦粒、燕麦片等)、杂豆类(绿豆、扁豆、豌豆等)和薯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在胃肠道内形成网状结构,能吸附有害物质,还能降低食物和消化液的接触,减少葡萄糖等的吸收速率,对于延缓血糖升高、降低血脂、控制体重有好处;粗粮还富含B族维生素,营养价值较精米白面更高。但是粗粮吃得过多,不能被消化的膳食纤维堆积在肠道内,也会影响消化,导致肠道阻塞,所以吃主食时,要讲究粗细搭配,不能“顾此失彼”。

     

    一天的主食中,应该有大约1/4到1/3为粗粮,即每天应吃50~100克(1~2两,干重)的粗粮;也可以平均每周吃两天的粗粮。在各类粗粮中,则建议每天吃全谷物或杂豆类50~150克,或薯类50~100克。

     

    定好总量,分好三餐,搭配粗细,三大比例,教你如何吃对主食!主食吃对了,“逆龄”不是梦!

  •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以下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1.感觉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最早的症状之一就是感觉障碍,包括疼痛、麻木、刺痛、烧灼感等。这些感觉障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比如行走、穿鞋等。

    2.肌肉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走。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的功能,导致心率失常、血压下降、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4.足部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足部并发症,包括足部溃疡、骨关节病变、足部感染等。严重的时候,可能需要截肢。

    5.假性肌炎: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假性肌炎,表现为肌肉疼痛、肌肉萎缩等。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走。

    6.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7.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时候,可能需要进行肾移植或者透析。

    8.眼部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眼部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失明。

    9.神经萎缩性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神经萎缩性疾病,包括末梢神经病、脊髓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和生活。

    以上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的筛查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亲友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常常听到:

     

    我这不是糖尿病,尿里没糖就没病;

    咋可能得糖尿病,年纪轻轻不生病;

    不吃糖哪来的病?我就不得糖尿病;

    就算我有糖尿病,不痛不痒不算病;

    已经得了糖尿病,无奈遗传天注定……

     

    这些总被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的话都是些误区,所反映的生活行为,更是影响对糖尿病病情的判断和控制水平,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哪些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误区呢?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认识真相,走出误区

     

     

    如何科学健康的管理糖尿病?

     

    血糖监测

     

    便携式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家中必备测量仪器,测量的是指尖全血血糖。

     

     

    而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血浆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二者差异由此可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上下浮动20%。

     

    家庭常用的血糖仪有很多,给家中老人准备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

     

     

    血糖测量有技巧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和休息8~10小时之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2个小时。

     


     

    1. 血糖测量前2小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类药物,可能造成血糖测量结果异常偏低。

    2. 采血前按揉指尖,保持血流通畅。

    3. 75%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或碘伏消毒。

    4. 不要用力按压手指,避免组织液干扰。

     

    如果觉得扎血太疼,可以选择瞬感动态扫描式血糖仪,只需在胳膊上贴一个传感器,无针采血、操作便捷,拿手机轻轻一扫,血糖明了。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首先做到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减少久坐,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注意事项也不少。

     

     

    预防糖尿病,即刻开始

     

    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改善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这点,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双管齐下:

     

    1. 控制碳水摄入量,避免重油、重糖、重盐食物。

    2.  避免吃夜宵,晚上8点后尽量避免进食。

    3.  规律饮食,不饥一顿饱一顿。

    4.  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避免久坐,增强运动,包括每周一定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6.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糖尿病的法宝。看了本期小贴士,希望大家走出误区,正确抗「糖」!

     

     

  • 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甜食。甜食通常富含高糖分,会迅速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患者有食用甜食的需求,最好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这样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同时,也应注意食用甜食的量,控制摄入,避免过量。总体而言,对于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健康食物为主,合理控制甜食摄入,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 胰岛素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激素,主要负责调节血糖的水平。当我们吃东西时,食物中的糖分会被分解并进入血液,胰岛素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糖分进入细胞,供给人体能量。然而,有时候,胰岛素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以下就是影响胰岛素效果的常见原因:

    1.饮食:饮食是影响胰岛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食物中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会被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如果摄入过多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胰岛素可能无法处理这么多的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此外,摄入过多的脂肪也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效果,因为脂肪会阻碍胰岛素的作用。

    2.缺乏运动: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胰岛素的效果降低,血糖控制不佳。

    3.精神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效果。压力会导致身体产生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它可以提高血糖水平。如果压力持续不断,胰岛素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血糖升高。

    4.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也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效果。研究发现,长期的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5.体重过重或肥胖:体重过重或肥胖是影响胰岛素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体脂肪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6.疾病和药物: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和肝脏疾病,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效果。此外,某些药物,如类固醇和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总的来说,影响胰岛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饮食、运动、压力、睡眠、体重和疾病等。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不佳,最好寻求医生的帮助,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胰岛素的效果。

  • 如果血糖测试晚了二十分钟,通常不会对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但确切的影响取决于的血糖水平是否稳定以及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人来说,晚了二十分钟可能只会产生轻微的影响,因为血糖水平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如果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很严格,即使是轻微的偏差也可能对的治疗计划产生影响。

    如果担心测试时间的偏差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建议在下次测试时尽量遵守准确的时间安排,确保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血糖测试。

  • 1、皂角米


    皂角米是皂荚的种子,外号“雪莲子”,性辛、性温,归肺、大肠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皂角米里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多吃能促进肠道蠕动。而且,皂角米在肠道能吸水膨胀,软化粪便,缓解粪便,预防便秘的效果非常好。

     

    另外,皂角米所含的植物胶原蛋白能稳定餐后血糖,避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非常适合餐后血糖高的糖友食用。皂角米可直接泡水饮用,也能炖汤,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款银耳莲子皂角米粥,非常适合高血糖的朋友食用。


    制作方法:


    准备银耳、莲子、皂角米、百合、大枣;将准备银耳泡散,清洗干净后撕成小块备用;往锅里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加银耳,皂角米、百合,莲子,大枣,继续熬煮;等再次煮沸之后换小火慢熬1个小时左右,即成。


    2、苦瓜


    苦瓜性寒凉,可直接榨汁、熬汤、煎炒。苦瓜的营养极为丰富,有清热解毒、美颜嫩肤、养血滋肝以及降低血糖的功效。苦瓜含有苦瓜素、苦瓜多糖、罗汉果苷、黄酮类物质等好几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效果显著
     
    苦瓜可以直接做成苦瓜汁,也可以炒着吃,今天教大家一个特别适合高血糖朋友的食用方法:蒜蓉炒苦瓜。


    制作方法:大蒜拍扁后,切成碎沫;红椒切成菱形片,放在盘里;准备苦瓜2根,切开后,去掉里面的瓜瓤,斜切成片,把苦瓜焯一下水,让苦瓜断生。


    焯过水的苦瓜,倒入盆中,加入食盐,白醋,用手揉搓一会。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去除苦瓜的苦味。然后用清水,冲洗掉食盐和白醋,挤干水分。


    锅内烧油,油热后,倒入蒜末,红椒,炒出蒜香味后,然后放入苦瓜。加入食盐,味精,加一点清水,可以更好的化开调料,快速翻炒,再加一点水淀粉收汁。

     

     

    3、苦荞


    《本草纲目》记载,苦荞性味苦、平寒,能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是中老年人最理想的保健食品。糖友们吃苦荞,不光可以泡水饮用,更可以直接做成苦荞米饭。


    制作方法:将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电饭煲内;再放入洗净的苦荞麦;倒入适量清水后煮熟即可。
     
    4、玉米须


    玉米须可不是用不上的“废料”,其实玉米须还是一味药材,中医认为,玉米须性平和,归膀胱、肝、胆经,煎水服用有利尿之功。所以,玉米须煮水喝,不光能降血糖,还能降低血压、尿酸,缓解水肿。

     


    (1)玉米须茶


    制作方法:玉米剥皮时把玉米须留着,清洗干净,跟玉米一起放入锅内煮,煮熟后,把玉米和玉米须捞出,剩下的汤水就是玉米须茶,可直接饮用。


    (2)玉米须煮鸡蛋


    准备玉米须若干,鸡蛋2个,全部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煮熟,把煮熟的鸡蛋捞出去皮后再放到锅里煮一会儿,捞出后趁热食用。这种吃法不仅能利尿祛湿,还能平肝清热,疏肝解郁。

  • 对于高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确实可以适度放宽,但并非无需控制血糖。首先,老年人的身体往往较差且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预期寿命相对较短,这些都会影响血糖控制的难度和效果。这种情况下,如果过于严控血糖,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弱,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可能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其次,老年患者更需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对他们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

    一般来说,对于老年糖友应当基于“控制低血糖风险”和“不因血糖过高而出现感染、高危症状”两个原则,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血糖管理目标。但如果血糖水平过高,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也会加速衰老过程,导致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制定血糖控制目标时应考虑具体情况,包括年龄、预期寿命、慢性疾病状况等。在控制血糖时,要避免过于严格导致低血糖,也要注意适当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长期高血糖带来的危害。同时,老年糖友需注意饮食管理。要控制糖分和热量的摄入,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应定期检测血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计划。高龄糖尿病患者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来制定适当的血糖控制目标,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糖管理和饮食调整。

  •  

    *本文章转载于雅培医学营养公众号,版权均归原机构或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内容仅供大家学习和分享,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

  • “重度”脂肪肝吓坏了多少人,医生说:真没必要

     

    最常见的体检套餐中往往包含有腹部超声,随之出具的报告就可能出现“脂肪肝”的诊断,往往前面还有一些表示严重程度的形容词,如“轻度”,“中度”,“重度”。

     

    近日,在美国执业的华裔医师@罗祎明医生痛斥这种做法,称之为“不靠谱”,并认为“超声报告上所谓的脂肪肝程度完完全全无法用于代表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给患者或医生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让我们来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吧。

     

     

    -1-

    脂肪肝的养成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中转站,吃下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顺着血管到达肝脏,经过肝细胞的处理,转变为其他器官能够利用的物质,再输送到全身。若吸收的脂肪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便会沉积在肝细胞内。

     

    绝大多数脂肪肝只是良性的脂肪堆积,只有少数患者会有脂肪肝肝炎,这部分患者的脂肪堆积的细胞招来了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引发炎症,造成肝脏纤维化,最终走上肝硬化这条不归路。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脂肪性肝炎患者 15 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 15%~25%。

     

     

    “是否有炎症,需要高度专业的判断。将这部分情况不是特别良性的患者区分出来是一个至关重要也是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事情。@罗祎明医生

    除了影响肝脏自身的功能外,脂肪肝不仅损害肝脏,还常常伴随代谢综合征、2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提示体检人群,发生脂肪肝了,要注意生活方式了,也是一件有收益的事情。

     

    但由于这个疾病越来越普及,很多生意人打起了它的主意,在电视上、网上卖一些茶啊保健品啊,号称能防治脂肪肝;一些医疗机构也拿着“重度脂肪肝”的诊断去开药,让患者定期复查复诊,打着慢病管理的旗号,让患者往往花了很多钱,却糊里糊涂。

     

     

    人们的误解除了担惊受怕、花冤枉钱之外,还可能造成病情延误。因为即使是轻度的脂肪沉积,也可能存在炎症,那么其实也是非常需要注意和干预的,如果看到轻度就放松了警惕,将造成严重后果。

     

    -2-

    真正重要的脂肪肝指标

     

    就像罗医生说的那样,超声报告中所谓的“轻度”、“重度”只是超声对于脂肪堆积程度的一个判断,并非病情描述,也不反映人们实际需要的干预措施,可以说这个轻度重度的描述与真正的严重程度毫无意义,真正的严重程度应该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加以判断。

     

    根据我国指南,查出脂肪肝后,真正需要评估的是定量肝脂肪变、纤维化程度,有无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并发症、有无肝脏炎症损伤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原因的肝病,应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应地,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控制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 = 体重/身高的平方),腰围,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等等,这些指标的糟糕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也是对于真正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一些药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甚至需要手术减肥。

     

    所以我们不能被超声报告写的“轻度”“重度”迷惑,它不能真正反映肝脏健康情况。

     

    -3-

    真正需要警惕的肝脏杀手

     

    (1) 警惕饮酒超量。男性每天饮用40度以下的白酒75g就算超标(女性每天50g),就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2) 警惕化学产品,包括皮肤可能接触的农药等,包括化学药品和中草药。特别强调中草药并不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有医院发布数据,中草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的药物性肝损伤的20%。

     

     

    (3) 肝病早预防,肝癌高危人群遵医嘱筛查肝癌。该打疫苗的打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和性生活卫生。

     

    (4) 警惕长期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

     

    -4-

    脂肪肝治疗:平台认证,精选好评医生

    https://m.healthjd.com/s/doctorList/1?querySentence=%E8%84%82%E8%82%AA%E8%82%9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高血压与高血糖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们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高血压是否会引起高血糖呢?本文将为您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高血压本身并不会直接引起高血糖。然而,高血压患者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高血糖的情况。

    造成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原因:

    1. 饮酒:酒精会减少饮食摄入,增加饱腹感,但酒精的吸收和代谢较快,不能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2. 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导致体内环境紊乱,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3. 肥胖:过多的饮食会导致肥胖,进而引发高血糖。

    4. 缺乏运动:运动量减少会影响胰岛素的发挥,导致血糖升高。

    5.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利尿剂、抗癌药等,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针对高血糖患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控制饮食:定时、定量的清淡饮食,减少主食摄入量,搭配蔬菜一起食用。

    2. 合理运动:饭后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3. 定期监测: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糖药物。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戒烟限酒。

  • 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是孕期常见问题,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本文将针对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一、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1. 孕激素影响:孕晚期,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2. 胎盘分泌物质:胎盘分泌的物质会增加母体对糖的吸收,导致血糖升高。

    3. 胎儿生长发育:孕晚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能量,导致血糖升高。

    二、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

    1. 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餐后血糖升高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前兆,容易发展为妊娠期糖尿病。

    2. 影响胎儿发育:血糖升高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胎儿发育迟缓、巨大儿等。

    3. 增加分娩风险:血糖升高会增加分娩风险,如剖宫产、产后出血等。

    三、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的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食物中糖分的摄入量,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增加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餐后血糖。

    3. 注射胰岛素: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可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4.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四、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的饮食建议

    1. 控制热量摄入:根据孕周和体重增长情况,合理控制热量摄入。

    2. 多吃蔬菜:多吃蔬菜,如绿叶蔬菜、根茎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

    3. 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等,有助于控制血糖。

    4.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鸡蛋等,有助于控制血糖。

    5. 限制糖分摄入:限制糖分摄入,如糖果、甜饮料等,避免血糖升高。

    五、孕晚期餐后血糖升高的注意事项

    1. 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水平变化。

    2. 遵医嘱: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

    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作息等。

    4. 关注胎儿发育:定期进行产检,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许多糖尿病患者都面临着如何控制血糖的难题。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管理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量摄入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非常重要,过重或过轻都会影响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

    2. 碳水化合物控制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

    3. 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

    蛋白质和脂肪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糖尿病患者需要适量摄入。建议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等,以及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

    4. 充足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糖尿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5. 饮食定时定量

    糖尿病患者需要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忌

    1. 禁食糖分高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糖分高的食物,如糖果、甜点、含糖饮料等。

    2. 禁食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

    3. 禁食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容易导致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

    4. 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辛辣刺激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

    三、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

    1. 多吃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糖尿病患者应多吃。

    2. 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可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有助于控制血糖。

    3. 食用粗粮和全谷物

    粗粮和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营养素,有助于控制血糖。

    4. 控制主食摄入量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主食摄入量,避免血糖升高。

    5. 注意饮食搭配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饮食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即家族中如有糖尿病患者,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2. 运动不足: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 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压力状态下,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1. 饮食不合适:摄入过多的糖、脂肪等高热量食物,导致血糖升高。

    2.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3. 药物不合理: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4. 胰岛素绝对缺乏:对于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5. 胰岛素抵抗:对于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口服药物进行降糖治疗。

    血糖升高常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多饮、体重减轻、乏力等。患者平日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常检查血糖值。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防感染。饮食上要清淡少盐,多喝茶,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重要作用。同时,适当进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 糖代谢紊乱,也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主要表现为体内胰岛素的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代谢紊乱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年龄、体重等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导致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也会诱发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可分为两大类:血糖升高和血糖降低。血糖升高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血糖降低则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心慌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并发症。

    针对糖代谢紊乱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方面。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在运动方面,患者应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

    此外,糖代谢紊乱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监测血糖,了解病情变化。

    2.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4. 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5. 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肝肾功能和血糖水平。

  • 孕妇出现尿糖,并不能直接判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血糖升高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原因与血糖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激素失衡有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患病率高达10.4%,其后果严重,包括寿命缩短、心血管疾病、残疾和失明等。

    孕妇出现尿糖的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妊娠期糖尿病会导致血糖升高,当血糖达到一定水平时,尿液中会出现尿糖。另一方面,孕妇在妊娠期间,肾脏对葡萄糖的过滤能力会下降,导致肾糖阈降低,即使在血糖水平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也可能出现尿糖。

    因此,孕妇出现尿糖并不能直接判断为糖尿病。需要结合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孕妇来说,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孕妇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血糖过高。此外,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都有一定影响。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容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早产、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胎儿则可能出现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如果孕妇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应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同时,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确保母婴健康。

    总之,孕妇出现尿糖不能直接判断为糖尿病,需要结合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保障母婴健康。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忽高忽低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困扰。血糖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饮食不当、缺乏锻炼、用药不当、胰岛素抵抗、情绪因素、不规律生活等。

    首先,饮食不当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此外,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

    其次,缺乏锻炼会影响血糖水平。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

    用药不当也是导致血糖波动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减弱,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胰岛素抵抗。

    情绪因素也会影响血糖水平。情绪波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规律的生活也会导致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注重饮食、锻炼、用药、情绪和生活规律等方面,以控制血糖波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孕期血糖升高是许多准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面对血糖偏高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血糖升高的原因。孕期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孕妇胰岛功能储备不足:孕期胰岛功能储备不足,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 胎儿因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会不断吸收母体的营养,导致孕妇血糖升高。
    •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孕妇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

    那么,针对孕期血糖偏高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

    1. 饮食控制:合理膳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孕妇应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

    2.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有助于降低血糖。孕妇可以选择散步、孕妇瑜伽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3. 定期监测血糖: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使用胰岛素:在必要时,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给予胰岛素治疗。

    5. 营养补充:孕妇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孕妇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控制血糖:

    •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 保持良好的心态
    • 定期产检

    总之,孕期血糖偏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保障母婴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