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息肉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息肉的发生?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邹常林
严格意义上说,息肉并不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为它和许多因素有关,但是目前的研究认为做好下面一些事情可能会对预防胃肠息肉的发生有所帮助。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餐定时,少吃辛辣刺激、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肠息肉的发病率。


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息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更容易患肠息肉。


限制饮酒量,尽量不喝酒,同时戒烟,有助于降低肠恶变和息肉的发病率。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运动能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和抵抗力,有效预防疾病。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定期做检查


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通过肠镜可以观察肠道部位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说起息肉,想必大家听到最多的也是鼻息肉、肠息肉、胃息肉。现在小编主要带大家了解一下常见的胃息肉,大多患有胃息肉的患者们焦虑万分,因为他们担心会癌变。那么,胃息肉是怎么来得呢?又有哪些症状?到底会不会癌变呢?  

     

    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其实至今都不太清楚,医学领域中认为与家族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高泌素血症、饮酒吸烟等因素有关联。临床上,好多患者其实压根根本不晓得自己长了胃息肉,因为它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嘛,大多数发现往往也是在胃镜检查时无意中知晓的。而有的胃息肉患者就会出现如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腹泻、厌食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息肉破溃后导致的出血,甚至较大的息肉会引发幽门梗阻等。

     

     

    并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会导致癌变,医学上胃息肉的类型也是有很多种,大多还是良性的。然而,有一种叫做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会有一少部分发生癌变。曾有研究调查表明这种类型的胃息肉癌变的几率大概为30%--58.3%。不过息肉癌变也与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

    当您知道患有胃息肉时,切勿过度紧张,因为胃息肉大多是良性的,所以一般无症状的胃息肉大可不必治疗。

    患者在饮食方面需注意:

    第一,少吃油炸食物。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增加血脂,对健康不利。

     

    第二,忌吃腌制食品,这些食物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质。

     

    第三,不吃生冷的食物,否则会对胃黏膜产生很大的刺激,导致腹泻或者是消化道及胃部炎症。

     

    第四,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定时就餐,要细嚼慢咽从而减轻胃的负担,咀嚼次数越多,分泌的唾液越多,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也越大。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或不吃早餐,尤其应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男患者要戒烟戒酒。

     

     

    最后提醒大家,虽然胃息肉大多是良性的,一般无症状的胃息肉是不必手术的治疗。但一旦发现息肉较多且影响饮食等生活质量,或者病检为腺瘤性息肉者要选择内镜或手术治疗,到时专科大夫会给出一个明确的诊疗方案,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胃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检查出胃息肉,不少人担心它与肿瘤相关,其实有种胃息肉一般不会得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存在是一件“好事”。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详解这种胃息肉并告诉你哪种息肉癌变率大。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科主任 张 玫 主任医师 贾天旭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王东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冯亚东

     

    胃里长这种息肉是“好事”

     

    案例分享

    最近,李奶奶在胃镜检查中发现了胃息肉,经病理活检确定为胃底腺息肉。全家人一下子变得焦虑起来,担心是胃癌,拿着胃镜报告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得到的都是相同结论:不用担心,这不是癌,其实这正好说明您的胃很安全。

     

    为什么长了息肉,竟说明胃很安全?

     

    胃底腺息肉是所有胃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并以胃底和胃体处最多见。临床上胃底腺息肉分为两种:

     

    综合征型胃底腺息肉,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卓-艾综合征及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疾病;

     

    散发型胃底腺息肉,这类息肉最为常见。目前研究普遍认为,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会增加胃底腺息肉的发生,停用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发现胃底腺息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它的存在往往提示身体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是国际公认的I类致癌物,可引起溃疡、胃炎、胃癌等多种疾病。

     

     

    国外有医生在研究了10万人的胃镜检查后发现,检出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低于0.1%;而没有检出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可达13%;有胃底腺息肉的患者无人患上胃癌,而没有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中有178人发现了胃癌。可以说,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基本上不会得胃癌,它与胃癌呈负相关

     

    同时,发现胃底腺息肉者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总的来说,胃底腺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患者对此不必过于担心。不过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监测,还需听从医生的建议。

     

    对于40岁以下发现多个胃底腺息肉或病理提示存在异型增生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排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

     

    什么样的胃息肉要切除?

     

    胃息肉较肠息肉少见,90%为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较少见,约占10%。

     

    ! 增生性息肉

    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癌变率较低,仅0.3%~0.6%。尽管癌变可能性小,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最好手术切除。

     

    ! 腺瘤性胃息肉

    多发于胃窦部,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约占胃息肉的10%,癌变率可达50%,尤其是大于2厘米的情况下。有些家族性肠息肉病也会累及胃部,癌变几率较大。

     

    如果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定期监测。若同时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就要及时治疗;直径在1~2厘米之间,且数目较多、无蒂,建议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一定要及时切除干净。

     

    患者如果出现消化不良、腹部疼痛或不适、恶心、慢性腹泻等症状,最好及时行胃肠镜检查,以防癌变。

     

     

    三类人要警惕胃息肉

     

    胃息肉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引发幽门梗阻。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以下几类人群要警惕胃息肉的发生:

     

    • 有家族史的人群,家里有直系亲属是胃息肉患者的;
    • 长期喝浓茶烈酒、爱吃烧烤的人群,胃黏膜受到损害大;
    • 长期大量服药(如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人等。

     

    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果出现腹痛、腹部不适、恶心、黑便时,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通过内镜将其切除干净,可有效防止其恶变。

     

     

    胃息肉的高危人群,饮食上以吃易消化的软饭为主,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浓茶等,同时避免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的食物。

  • 胃息肉是凸出于胃黏膜的一种病变。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具体产生原因,可见以下几点:

      
    1、HP感染:HP即熟知的幽门螺旋杆菌,该菌可促使胃黏膜产生水肿、炎症。而一些炎症的反复刺激易使上皮细胞反应性增生,出现增生性息肉。目前一些文献研究显示,胃息肉患者中HP感染者高达68%。而HP的感染会使胃息肉癌变的几率增高。

     

    2、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有相关报道,长期使用该药,一些人可能出现胃底腺息肉。

     

     

    3、反流性疾病:例如胆汁反流性胃炎,其反流的胆汁会改变胃内酸性环境,破坏胃黏膜屏障,使得胃黏膜被反复刺激后发生息肉。

     

    4、饮食:饮食的不合理(如吃过热或过凉食物),对胃粘膜的长期刺激作用后,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出现炎症,在炎症反复修复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应性增生,出现息肉。

     

    此外,该病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了解了发病原因,接下来了解一下该病的治疗。胃息肉一般不需要手术,多数进行内镜下切除即可。相比较手术,内镜治疗,方便简单,安全性高。具体的内镜方法包括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电切等。此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如果合并有出血,则需要结合药物止血。而当息肉较大,或有癌变倾向时,则不推荐内镜治疗,而是推荐手术治疗。因为,此时内镜治疗比较局限,特别是息肉恶变侵犯到周围一些组织的时候。

     

    手术后注意事项

     

    1、胃息肉切除之后息肉切除后需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2、初期应吃一些流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饮食饮食为主。如:鸡蛋羹鸡蛋小米粥,面条,米汤这样的食物。身体恢复之后可以吃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为身体滋补。

     

    3、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饮食上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

     

    4、息肉经过手术可以完全治愈的,术后注意定期复查。息肉不是什么大手术,不必过于紧张担心。注意短时间内不要有性生活,以防引起感染。

  •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肠息肉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道里面长了多余的肉,有很多患者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什么杀伤力的病,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种疾病,若是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些多余的肉在肠道里面就会引起恶变,使人患上大肠癌。

     

    而大肠癌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癌症,死亡率也是我国前几名,这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肠息肉发展为肠癌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年,在这几年之内,患者只要发现肠息肉之后,最好迅速将其切除,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种致癌物完全清除掉,不会给癌症带来任何机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呢?若大便出现这3种异常,可能息肉已经发生病变!需警惕,及时治疗!

     

     

    正常人的排便次数大约是每天1到2次,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超过3次的。若是在此之前每天的排便都是正常,近期自己的饮食与之前又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排便时经常出现便秘,或是腹泻,那么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肠道出现了问题,若是肠道里面长了息肉,就会刺激到自己的肠道,使整个人的排便情况出现异常。

     

    若是发现自己排便异常之后,用了药物治疗,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好转,那么就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肠道里面长息肉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经常会出现腹痛的现象。若是体内的息肉出现迅速长大,那么患者就会出现排泄不正常的情况。体内的排泄物没有及时地清理干净,就会对肠息肉造成一定的挤压,这时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腹痛现象。在排便的时候,患者也会出现排便困难、腹部胀气等情况。

     

    健康的肠道所排泄出的大便颜色是淡黄色的,若是进食了颜色比较深的食物,比如火龙果,那么这时排泄物的颜色就会出现异常。若是平时生活中的饮食都很正常,但是排泄物的颜色还是比较深,那么就需要引起警惕,是不是肠道内长了肠息肉。

     

     

    一旦发现自己排便时出现了以上3种情况,就需要大家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镜、血常规等检测,在检查出病因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发现肠道内长了肠息肉,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若是在检查的时候,医生确诊为早期的肠癌,那么我们也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若是确诊为肠癌晚期,那么我们也需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无法自行消失,要通过治疗才能使胃息肉消失。

    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的瘤样改变,通常是良性的,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并且大小也有差异,胃息肉一般不会自己消失。虽然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但仍然要监测和适当处理,以排除恶性变化的可能。

    对于较小、无症状的胃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内窥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变化。较小的表浅息肉,也可用液态氮或其他冷冻工具去掉胃息肉。对于较大或形态异常、有恶变风险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一般是内窥镜手术或手术切除胃息肉。

    由于胃息肉的性质各异,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建议及时就医,及时的处理。

  •   在我国,胃癌居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其中以西北最高,特别是甘肃省河西走廊胃癌发病率最高。那么胃癌究竟是怎样一种病?又是怎样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甘肃省人民医院院长、甘肃省普通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郭天康。

      胃癌的致病因素很多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常有人听到身边的亲友被疾病夺取生命,却不愿意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更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预防疾病的常识,同时对于很多致命的疾病,又产生恐惧心理。殊不知,正是这些心理,让很多人低估了预防疾病的价值,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郭天康解释,胃癌是一种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多阶段发展的复杂遗传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多样性。正是它的复杂性,使生活中很多被忽视的不良细节成为诱发胃癌的主要因素。

      首先,胃癌的发病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分析,调味料的使用可能是诱发胃癌的环境因素之一,这其中以食盐最为常见,医学研究表明,居民长期使用含盐量较高食品的地域胃癌发病率也高,尤其是熏烤、腌制食品。因为此类食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亚硝酸盐、真菌霉素等致癌物或致癌物前体。该类物质可直接污染食品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易被机体吸收,在胃内经消化作用可转变成致癌化合物。此外,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也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病。

      其次,很多胃肠道慢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易引发病变。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其中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

      第三,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生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据报告,Hp感染者发展为胃癌的风险比无Hp感染者高2.7倍-12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最后,胃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其方式为多基因遗传。郭天康告诉记者,一般认为胃癌是一种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和家庭聚集性、家族肿瘤史的遗传疾病,尤其是直系亲属胃癌史,胃癌患者家庭成员比非胃癌患者家庭成员患胃癌的危险要高2倍-3倍。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家族性倾向可能是因为胃癌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相似。

      现代医学向胃癌说“不”

      郭天康说,胃癌和大多数肿瘤一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病人在早期多无明显的异样,有较典型症状出现时往往已到中晚期。如果病人能在有轻微症状时就引起重视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胃癌的治愈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胃癌无法治愈的神话也被逐渐打破,尤其是胃镜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可以获得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机会,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郭天康认为,胃癌的治疗手段很多,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化疗及其他治疗等,包括放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对胃癌的诊治,应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突出诊断的标准化、治疗的个体化、术后康复的规范化。规范的胃癌外科治疗是从系统清扫淋巴结开始,外科医生淋巴结清扫的技术和范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外科医生的手术质量降低难以用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弥补。因此,积极推广规范化胃癌根治手术,同时重点加强手术质量控制,能够极大地提高胃癌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D2式胃癌根治术及联合脏器切除术,能够较好地平衡手术远期疗效及手术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手术切除率高、根治范围彻底、生存率高,远期疗效也很好。与此同时,开展胃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术中腹腔区域化疗,动脉灌注化疗,术后个体化化疗,配合胃癌化疗耐药基因的靶标检测,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术后化疗的效果。

      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郭天康教授表示,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现在有很多治疗的办法,但和其他肿瘤疾病一样,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根据目前的认识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以下几点,基本可以远离胃癌的阴影: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定时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烫,对胃都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伤,这也为胃癌的发生埋下伏笔。经常食用新鲜的富含维生素的黄绿蔬菜和鱼、肉、蛋类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尽量少摄入食用腌制的、熏烤的或晒干的食物,就会大大降低患病的几率。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吸烟会加快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喝烈性酒也会损伤胃黏膜,进而诱发胃癌,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其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

      癌前病变要及时治疗 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久治不愈的胃溃疡、胃息肉,以及恶性贫血等疾病,与胃癌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症状。出现以上症状的人群,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胃,并及时就诊。其次,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食管癌、胃癌的家族病史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定期体检,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简单的体检并不能代替全面的肿瘤体检。

      郭天康告诉记者,多年来,胃癌之所以让人们避之不及,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了解胃癌,通过有效措施预防肿瘤的发生,一旦患病,尽早接受有效的治疗。现代医疗条件下,胃癌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即便发现得相对较晚,也可以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治愈或延长生存期。平时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 肠息肉手术是否需要住院主要取决于息肉的性质和大小、手术方式、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1.息肉的性质和大小:如果息肉较小且良性,可能可以在门诊或日间手术中进行切除,不需要住院。但是,如果息肉较大或存在其他高风险因素,可能需要住院手术。

    2.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也会影响是否需要住院,如果手术是通过内镜进行的,通常可以在门诊或日间手术中进行,不需要住院。然而,如果手术需要开腹进行切除,可能需要住院进行手术和术后恢复。

    3.患者的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是否需要住院。如果患者有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或手术风险较高,可能需要住院进行手术和术后监测。

    因此,是否需要住院手术最终需要根据医生的评估和建议来确定。如果被诊断出肠息肉,并需要手术,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以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和住院需求。

  • 高血压作为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慢性病之一,发病率一直在升高,中国10个人中有3个人患有高血压病,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更是超过一半,而且其中大部分并不自知,很多患者其实出现了症状才到医院,平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血压测量,导致病情被耽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如急性脑梗、急性脑出血、急性心梗,正是平时高血压未控制导致突然发病,所以高血压防治非常重要,而首要的就是要学会正确的测量血压,这里总结常见测血压容易被忽略的3点注意事项如下。

     

     

    如何测血压才准确?

     

    (1)在自然安静状态下测血压

    在测量血压时,应该是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晨起憋尿时、运动完、进食后、疼痛后或者失眠后进行血压测量都可能会导致血压增高而不准确。所以测量血压时的状态十分重要。

     

    测血压时不能说话更不能打电话,一定要保持安静,要全身放松的坐在椅子上,如果是家里测血压,可以选择家里的餐桌和书桌作为测血压地点,不要翘着二郎腿。有扶手的话要把另一只胳膊放在椅子扶手上。正因为环境因素对血压影响大,所以有家里测血压比医院测血压更准确的说法。

     

    (2)测量时袖带位置

    一般测量血压时如果选择肘部包饶的血压计,是需要用袖带包住肘部的。正确的测量应是袖带的下端应位于肘前窝上方 2-3 厘米。袖带不宜绑的过松或过紧,以袖带下方容纳一根手指为宜。

     
    (3)浓茶、咖啡以及药物可能影响血压

    浓茶和咖啡中含有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会兴奋神经和心脏而影响血压的准确性,所以测量血压前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饮品。另外,有些药物也可能对血压有影响,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引起血压升高,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引起水钠潴留,激活交感神经,促进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还有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如吲哚美辛、萘普生;口服避孕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顺铂、贝伐单抗等等药物可以诱发血压升高。如果是怀疑药物导致血压升高,需要告诉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

     

    除了以上3点,血压计选择也很关键,正规渠道购买大品牌的血压计,注意所谓手指血压计目前认为是完全不可靠的,没有科学依据,而且血压计需要每年校正至少一次,可以去正规药店或器械销售门店校准。

     

     

    结语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测血压来说,虽然简单,但却容易因为细节导致测血压不准确,而正确的测量血压是高血压患者做好自己血压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各位高血压朋友要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免因为测量失误贻误病情。

  • 成年人肩上扛着多大的压力?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答案。但你最应该担心的压力,可能是——「血压」。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也就是说,每4位成年人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

     

    但很多高血压患者因为没有明显感觉,或觉得自己年轻时就开始服药伤害大,并没有接受早期治疗。

     

     

    高血压是怎么“压”出来的?它怎样一步步伤害身体?《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老中青三代该怎样防控高血压。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 郭冀珍

     

    本文作者 | 水欣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血压稳,血液循环的保障

     

    人体心脏和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循环系统。

     

    心脏收缩泵出来的血液大量流入主动脉血管里,会对血管壁造成一定冲击力,这就是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主动脉血管通过自身弹力压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血管和器官,形成的压力叫舒张压。

     

    二者合称为血压,是血液循环到人体各个角落、为所有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的必要条件。

     

     

    人体主要靠神经和体液影响心脏、血管活动,分配血容量,调节血压。在它们的作用下,健康人体即使血压暂时升高,也会很快调回合理范围。

     

    中枢神经系统可根据身体内部及昼夜、温度等外部环境的需要,通过改变心脏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对血压进行调节。

     

    体液中很多物质会影响血压波动,例如肾上腺素可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脏输出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外周血管广泛收缩。

     

    此外,心脏功能好、血管弹性好、管腔粗细适度,也会让血压调节阻力减小,全身血液循环更稳定。

     

     

    血压波动的规律一般为“勺型”(如上图),白天活动多,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快,血压较高;夜间身体休息,血液循环相对慢下来,血压较低。

     

    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分为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年龄增长、缺乏体力活动、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及大气污染等。

     

    这些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损伤心血管健康,进而导致高血压。

     

    身体有个“血压理想值”

     

    理想血压是收缩压小于12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80毫米汞柱,120~139/80~89毫米汞柱为正常高值血压。

     

    高血压分3级:

     

    轻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5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在90~99毫米汞柱。

     

    中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柱。

     

    重度高血压,收缩压大于18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大于110毫米汞柱。

     

    高血压怎样伤害身体

     

    先损害血管

     

    高血压最先损害血管,长期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会使血管弹性越来越差,好比一个气球被吹胀多日后,放掉空气也不能恢复原样。

     

    进一步引发重点器官病变

     

    血管问题又可能进一步引发心脏、大脑、肾脏等重点靶器官病变。

     

    血压水平尤其与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在高血压诱发的诸多疾病中,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也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还有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与肾脏互相伤害

     

    肾脏损伤通常是因为顽固性高血压,持续10~20年的高血压会引发肾功能减退,部分发展成肾衰竭;肾损伤反过来又会影响血压控制,导致恶性循环。

     

    郭冀珍强调,高血压带来的损伤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强,因此血压控制越早越好。

     

    青中老年高血压特征一览

     


    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有什么特点?专家分别做出了解读。

     

    青年时期:越早改越好

     

    青年时期较常见的高血压特征是舒张压较高,收缩压不太高,压差小。这是因为年轻人心脏功能处于较好状态,心肌收缩力较强,泵血一般不会过量。

     

    但年轻人通常因熬夜、压力大、久坐不动、超重和肥胖等因素,导致主动脉承受过多压力,引起舒张压升高,出现轻度高血压。

     

    这样的高血压,初期症状多数不太明显,少数患者有恶心、头疼等轻微症状,尽早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减缓高血压进展,及早保护靶器官。

     

    中年期:高血压患病高峰

     

    中年时期的高血压,大部分是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效应。

     

    该阶段高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这意味着,人体已经很长一段时期处于不良状态,主动脉长期痉挛紧张,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进行,血管弹性已变差,靶器官也遭到一定破坏难以逆转。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意识到身体这种变化,近年来,中年期高血压引发的中风、冠状动脉病变,甚至猝死越来越多。

     


    老年时期:患病率超50%
    老年时期高血压,特点是舒张压变低,收缩压变高,压差缩小。

     

     

    随着机体衰老或其他慢性病缠身,心脏泵血能力变差,血管和其他脏器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机能衰退,全身大大小小的血液循环有所破坏,身体对血压的调控能力变差,血压也更易受危险因素影响而波动。

     

    心血管专家的4条建议

     

    郭冀珍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51.6%和45.8%,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不过从他国经验来看,加拿大经过加强高血压教育、国家社会干预,血压达标率已达64%。这说明只要加强管控,我国要达到2030年70%的治疗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她提出以下4方面建议:

     

    1.家家户户备个血压计

     

    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应关注血压健康,每个家庭要自备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普通人群建议每周测1次血压,有危险因素之一的、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或55岁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后的女性等,建议定期监测。

     

    2.青年人积极控血压

     

    青年人高血压往往从血压波动大开始,这种波动较为隐匿。

     

    平时要减少熬夜、规律进食、控制体重。如果症状明显,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及早用药。

     

    3.中年人严格控血压

     

    研究表明,血压在120~129/80~84毫米汞柱和130~139/85~89 毫米汞柱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成为高血压患者。

     

    因此长期血压接近临界值(140/90毫米汞柱)的中年人,要尽早就诊,听取专业防控建议。

     

    4.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中减少盐、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坚持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男女腰围分别控制在90厘米和85厘米以下;

     

    戒烟限酒,控制好情绪和睡眠。▲

     

    本期编辑:徐梦莲

  • 血脂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健康指标,血脂是否异常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血脂异常是如何造成的?是因为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指标出现了异常,其中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先天遗传因素,一部分或是后天饮食、疾病、服用药物、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常见「后天性高血脂」原因:

    1.抽烟,常年抽烟烟中的尼古丁会伤害血管壁,加大提高脂肪堆积风险

     

    2.缺乏运动

     

    3.饮食习惯,摄取过多饱和脂肪酸,如红肉、动物内脏,会提升 LDL-C 浓度

     

    4.疾病因素,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肝肾疾病

     

    5.服用特定药物,如thiazide类利尿剂(降血压药)、类固醇

     

    高血脂患者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胆固醇过高」,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的来源分为两种:70%由肝脏生成、30%由食物获得。

     

    近年来医学已经证实,胆固醇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人体如何利用。举例来说:胆固醇在血管内会由两种脂蛋白负责运送及回收,分别是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 。

    为什么会有好胆固醇、坏胆固醇之分呢?

    由于HDL有助于移除血管中多余的胆固醇,使其避免堆积在血管壁中,对于血管健康有加分的效果,若是胆固醇与之结合,就称为「好胆固醇 (HDL-C)」。

     

    而 LDL 因为容易渗入血管壁形成粥状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失去弹性,严重时会可能因阻塞血管而引发心血管疾病,所以胆固醇若与之结合,则视为「坏胆固醇(LDL-C)」。

     

    认识三酸甘油脂

    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s, TG) 也是血脂的成分之一,它能为人体提供热量,正常值应小于150mg/dL。

     

    三酸甘油脂浓度与心血管疾病较无关系,但过高的三酸甘油脂会使血液呈现乳糜状,外观较为混浊,要注意的是,当三酸甘油酯大于1000mg/dL,就容易引发急性胰脏炎,造成腹痛。

    如何增加体内的好胆固醇?

    想远离高血脂,除了降低坏胆固醇外,提升好胆固醇浓度也是个好方法。首先,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相当重要的。而保持运动习惯则可加速身体代谢,让坏胆固醇排出体外、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比例,像是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香烟中的化学物质会降低 HDL-C、增加 LDL-C,因此戒烟也是增加好胆固醇的作法。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