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童持续高热,警惕儿童常见获得性心脏病——川崎病

儿童持续高热,警惕儿童常见获得性心脏病——川崎病
发表人:江河

川崎病,又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动脉。

该病好发于6-18个月的婴幼儿,5岁以下儿童占比超过80%,其中约有20%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川崎病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病,现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病例发生,在亚裔儿童中更为流行。

(一)临床表现:

①发热≥5天

②多形性皮疹,弥漫性红斑,卡疤周围充血,肛周潮红和脱皮

③双侧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④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

⑤掌跖潮红,肢端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⑥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二)化验检查:

白细胞及CRP、ESR等炎性指标升高明显,伴随贫血以及血小板升高;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以及白细胞增多;

(三)常见并发症:

1.冠状动脉超声部分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血管瘤等损害表现。

2.心肌炎

3.无菌性脑膜炎: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惊厥

4.肝胆损害:肝脏增大,转氨酶升高,胆囊扩张、水肿,胆总管轻度扩张

5.胰腺炎

6.无菌性脓尿

(四)治疗:

1.阿司匹林: 抗炎/抗血小板聚集,共持续至少6-8周,冠状动脉损害者延长至冠脉内径恢复正常。

2.丙种免疫球蛋白:2g/kg,分1~2天静点免疫封闭(推荐发病10天内使用)。

3.双嘧达莫:抗血小板聚集

4.糖皮质激素:对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者可考虑加用。

5.维生素E口服,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应用于存在冠状动脉损害患儿。

6.对症治疗:保肝、营养心肌、补液支持治疗。

(五)预后

该病多数预后良好,经治疗后症状很快恢复正常,少数患儿持续存在冠状动脉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Kawasaki病/川崎病]疾病介绍:
本病是1976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发现的,以全身性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或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以发热、结膜炎、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还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及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呕吐、关节痛、关节炎等其它表现。诊断上以血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结合病史确诊。治疗上以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为目标。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阿司匹林适合什么年龄吃?其实只要有适应症,从婴幼儿到老年人,都有可能用到,比如儿科川崎病,即使是婴幼儿,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治疗。当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结合年龄进行分析,如果老年人没有相关适应症,也没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年3月6日,至今有近120年历史。是一种的解热镇痛药,由从杨树皮里面演变而来,结构简单,功效强大。它用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川崎病等,还具有抗对血小板聚集、抗癌作用可谓“一药多能”。现主要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的神药地位受到质疑

     

    除了心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曾被研究者认为可以预防癌症,国际多个大型临床试验提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的癌症转移、降低肝癌风险、降低肝癌风险,还提出只有55-75岁范围内人获益才大于出血风险。然而今年9月权威报道提示:对于心血管疾病危险中等的中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基本没有益处!神药阿司匹林的作用受到了质疑。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时的适应症

     

    我国心血管专家表示: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是肯定的有效的,阿司匹林是保心、护脑、救命的必需药物。而对于单纯高血压和糖尿病且没有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中的获益有限,不建议服用。

     

     

    所谓二级预防,就是已经有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心脑血管”疾病情况下,无论年龄多大,如果没有阿司匹林禁忌症,都要服用阿司匹林。

     

    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具有≥1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50岁以上的大多数男性或60岁以上的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或蛋白尿、肾病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没有心脑血管病和慢性肾脏病,但具有以下≥3种危险因素者,如果没有禁忌症,或者考虑获益大于风险时,推荐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男性≥50岁,女性绝经期后;②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150/90 mmHg);③糖尿病;④高胆固醇血症;⑤肥胖(BMI≥28 kg/m2);⑥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双方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⑦吸烟。

  • 猩红热和川崎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等方面。

    1.病因不同: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病菌进入呼吸道后,可产生毒素并引发症状。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2.症状不同:猩红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喉咙痛、咳嗽、头痛、皮疹等。皮疹通常开始于颈部和躯干,然后扩散到全身,常伴有皮肤剥离。川崎病主要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颜面红斑、口腔黏膜病变、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川崎病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3.治疗方法不同:猩红热主要影响儿童,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旦确诊,首先需要注意卧床休息,注意呼吸道隔离和手卫生,其次可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可缩短病程,如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川崎病急性期可以采用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进行抗炎和抗凝治疗,预防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

    不管是出现猩红热还是川崎病,都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孩子发热4天,没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三天前的血常规白细胞12×109,C反应蛋白26,当地医院以“上呼吸道感染”口服三天头孢,仍发热,仍然没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9×109,C反应蛋白77,当地医院认为细菌感染严重,要挂水,家长不愿,遂来门诊。

     

    仍然发热,但增加了点症状,嘴唇异样的红,还开裂,眼白也发红,脖子上摸到个冬枣大小的淋巴结。

     

    这应该是川崎病。儿科医生只要留个心眼,典型的川崎病诊断亦非难事。

     

     

    这个病对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宝爸宝妈是很陌生的,很新奇,吃火锅那个川崎?为啥叫川崎病?干嘛不叫沙茶酱病?或者千岛酱病?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不是细菌感染,水还是要挂的,只是挂的不是抗生素,而是静脉丙种球蛋白。还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对于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没有反应的小病人还可以使用激素治疗。

     

    这个病是在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儿科医生如果在给学生讲川崎病时,再放一张和川崎老先生的合影,那是极有面子的事。

     

    川崎病到现在为止,别看医学辣么发达,病因目前还没搞清楚。

     

    有啥表现呢?

     

    (1)发热:几乎100%的患儿有发热,且为高热(体温>40℃),抗生素治疗无改善。

     

    (2)肢端的改变:约93%的患者指趾端充血和硬肿,有时伴有疼痛,热退后1~3周(恢复期)指趾端常有膜状脱皮。

     

    (3)皮疹:分布于躯干部及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部分患儿的卡介苗接种部位的红肿和硬结,有的小婴儿可表现为会阴部皮疹及肛周潮红脱皮。

     

    (4)眼结膜发红:90%的患儿会这样。

     

    (5)口唇红肿皲裂唇、杨梅舌、发生率为77%~90%。

     

    (6)颈部淋巴结肿大:常常是单侧无痛性肿大,直径大于1.5厘米,很多以为是淋巴结发炎,跑到外科去挂水消炎,挂了抗生素无效再折回内科。

     

    另外<6个月婴儿长时间发热、易激惹;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咽后壁和咽旁蜂窝织炎抗生素治疗无效等也应该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并不可怕,但它的并发症有点瘆人,可以形成心脏冠状动脉瘤,就是心脏上的一小截冠状动脉扩张了,扩张后外观看起来像瘤一样。巨大瘤患儿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瘤内容易长血栓,会引起急性心梗或者猝死,瘤还会破裂。所以一旦得了川崎病要做心脏超声评估,随访至少半年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川崎病(KD, Kawasaki diseases)在儿科中并不常见,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小儿疾病。但对家有川崎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更重要地对这种疾病有着更深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辅助医生的治疗。

     

     

    川崎病怎么诊断的?

     

    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只有发热,跟普通感冒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疾病早期不只是家长没办法辨认出,连医生也无法仅根据发热症状就诊断川崎病。

     

    那么如何诊断?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并且在下述5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4条才能确诊。但如果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则满足以下3条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1. (皮肤)多形性皮疹

     

    2. (黏膜)结膜充血

     

    3. (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

     

    4.(口舌)唇红皲裂,杨梅舌

     

    5. (手足)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

     

    川崎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之一: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二尖瓣反流、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衰竭、休克,因此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要。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并发症之二: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发病率约为7%,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KDSS为中度休克,可以是心源性、血流重新分布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性。

     

    病理生理过程与脓毒性休克相似,表现为相对或绝对的低血容量、心功能不全和血流的重新分布,血流重新分布可能源于循环中较多炎性细胞因子。

     

    其发生可能与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有关,这些活性物质介导了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肌功能不全以及毛细血管渗漏,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患者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很高,可能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

     

     

     

    并发症之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HLH由于触发因素不同,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属于继发性sHLH。

     

    MAS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HPS类似——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嗜血现象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也可以见于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另有部分患儿症状不完全,需要注意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还有部分患儿炎症反应过度,导致休克综合症及巨噬细胞活化,进展快、预后差,需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这其中,也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儿科医生最好的帮手是家长,医生很需要家长提供的信息,因为患儿刚开始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且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因此,家长了解疾病的症状、关注宝宝的状态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可以从病因和症状两方面区分过敏性皮炎和川崎病。

    1.病因:过敏性皮炎是由外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通常是患者对某些特定的物质(如海鲜、花粉等)有遗传的或体质上的易感性,因此在接触这些过敏原时,可能会引发皮肤过敏反应。而川崎病的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它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主要影响小儿的冠状动脉。

    2.症状:过敏性皮炎的主要症状是各种类型的皮疹,如红肿、瘙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症状。而川崎病的主要表现则为持续高烧、抗生素治疗无效、口唇红伴有干裂出血、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过敏性皮炎和川崎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如果患者无法自行甄别,则应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

  • 小孩子都是出生时间没有多久的新生儿,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免疫力没有达到我们这些大人们一样的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的关心新生儿的健康问题。现在小编就要为各位父母们讲一讲什么是川崎病,万一孩子的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怎么办以及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又叫作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它的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所以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是常见的现象,一般父母最好先带着孩子去医院,最好是那种大型的医院,去询问医生,让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断治疗,做到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治疗。父母们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本病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出现复发。由此可见川崎病还是较良好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太过于担心,只要去医院做好相关治疗还是可以的。为了让死亡率下降至没有,这些都需要科技医务人员们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去创造更好的东西来治疗川崎病。

  •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晚期会有腹部肿块、肠梗阻、全身症状,直肠癌晚期会有癌肿破溃出血、肠腔狭窄、转移远处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一、结肠癌

    • 腹部肿块:结肠癌的肿块多为瘤体本身,也可能是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
    • 肠梗阻:结肠癌晚期可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患者会有腹胀、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完全梗阻时症状加剧。
    • 全身症状:结肠癌晚期可能有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患者有贫血、消瘦、乏力、低热、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

    二、直肠癌

    • 癌肿破溃出血:直肠癌晚期患者有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有脓血便。
    • 肠腔狭窄: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直肠癌晚期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 转移远处器官:直肠癌晚期一般会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远处器官,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阴道可有阴道异常分泌物,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剧烈持续性疼痛。

    结肠癌和直肠癌晚期的症状比较多,伴随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 生活中胸闷气短这种现象很常见,它是我们自身的主观感受,觉得胸口像被什么东西给压迫了,气不够用而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它的严重程度要根据发病的周期、每次发病的时间、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来判断。

     

    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功能性的和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的如在剧烈运动、有幽闭空间恐惧症的人、心情抑郁、与他人发生争执后,以上情况下出现胸闷气短多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担心;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该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常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诱因下发作,多是突发型的,除胸闷气短外,还会有胸骨后疼痛,常常会波及至左肩,左臂内侧,该症状一般在停止诱因活动后症状就会逐渐缓解,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分钟即可缓解。

     

     

    心肌梗死多是在心绞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症状也更为严重;临床上心肌受累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但是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常会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等表现;可以引起胸闷气短的疾病还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癌、气胸等,腹部疾病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胆囊炎、胆石症以及食管病变等均会出现该现象。

     

    一般对于胸闷气短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肝功能、X线胸部透视、腹部B超、心电图等检查。通过以上检查项目,可以明确原因,确定是无病变还是病变导致,以利于治疗。

     

     

    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的患者,一定要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加以辨别,区分是功能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如果是功能性胸闷气短,则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彻底消除症状。还要注意的是定期检查身体非常有必要,如果身体有病变,通过体检都能查出来。像病理性胸闷症状本身就不太明显,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这可以避免被动接受治疗的情况出现。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症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查清是何种疾病所致的,才能做到对症治疗,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 维生素是什么呢?

     

     

    维生素(英语:Vitamin)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它们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而一般又无法由生物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得。维生素不能像糖类、蛋白质及脂肪那样可以产生能量,组成细胞,但是它们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起调节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

     

    庞大的维生素家族

     

    现阶段发现的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维生素是机体代谢和调节正常细胞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成份,机体缺少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发生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发生疾病。

     

    如维生素A可维持正常视觉、皮肤代谢、调节免疫,缺少则会引起视觉问题,并增加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发病率;

     

    B族维生素参与维持体内代谢及造血功能,如果缺乏会导致食欲差、皮炎、疲劳、贫血、神经炎、心脏病等;

     

    缺少维生素C容易出血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缺少维生素D会直接影响钙的吸收而引起佝偻病,并且容易感染;维生素E能帮助机体代谢、促进红细胞生成,缺乏则会出现贫血、水肿、神经炎、皮疹等。

     

    宝宝维生素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其实大多数小儿通过正常、营养均衡的饮食是可以得到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的,我们平时吃的水果、蔬菜、肉类等提供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甚至有些营养成分在复合维生素制剂中都找不到。因此从食物中得到的多种维生素,要比从复合维生素药剂中得到的丰富的多。所以你只需要给孩子准备好营养均衡的饮食,并不需要额外的补充。或者宝宝如果有不舒服,可由医生来决定孩子是否需要补充、补充哪类维生素及补充的量。过多的维生素补充也会对宝宝身体产生危害呢。如维生素A、D、E、K小儿摄取过量就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维生素中毒现象;维生素C如果摄入过量就会引起腹痛、腹泻。

     

     

    哪些原因会造成宝宝维生素缺乏呢

     

    食物供应严重不足,摄入不足;如:食物单一、储存不当、烹饪破坏等,比如叶酸受热损失;吸收利用降低;如:消化系统疾病或摄入脂肪量过少从而影响脂溶性Vit的吸收;维生素需要量相对增高;长期食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人导致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 尿毒症大家都不陌生,一般会认为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肾脏疾病,但是对于尿毒症具体是什么,早期尿毒症有哪些症状,诱发尿毒症的因素等问题都是非常迷茫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尿毒症的相关问题。

     

    尿毒症是什么?

     

    尿毒症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脏疾病,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如果说正常的肾脏功能有100%,在各种疾病的影响下,肾功能衰竭到仅剩10%以下时,尿毒症。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井井有序的城市,那么肾脏就是这个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如果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发生了意外,导致下水道系统发生了严重的堵塞,届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这个城市也会变得难以生存。

     

    尿毒症虽然可怕,但是“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尿毒症在早期就已经展现出了一些症状,只是这些症状或许不曾被你留意,又或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下面这些细小的蛛丝马迹,就是尿毒症的“前兆”。

     

     

    尿毒症的“前兆”是什么?

     

    尿毒症的早期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很难被发现,经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特征,不以为意,耽误了治疗。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这几个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

     

    1、精神不振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等,本来就非常难以和尿毒症联系在一起,稍微休养过后症状减轻,更加难以发现。

     

    2、面色发黄

     

    尿毒症病人在患病早期通常都会发生面色发黄的情况,这是因为尿毒症患者体内积聚的毒素过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很容易误诊为贫血,导致治疗方向错误,耽误患者的治疗。

     

    3、身体浮肿

     

    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障碍,许多水分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从而储留在身体内,导致水肿。这里和肥胖的症状很类似,都是身体逐渐“圆润”了起来,但是和肥胖那种“弹性的圆润”不同,水肿的部位受压后会出现长时间的凹陷。如果患者发现自己的脚踝发生浮肿,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4、胃口不佳

     

    由于肾脏病变加剧,尿素等原本需要经由尿液排出体外的有害物质潴留体内,当有害物质侵入消化道时,便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出现胃口不佳的症状。如果不及时去医院治疗,后续还可能出现口腔方面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等。

     

    5、呼吸不畅

     

    尿毒症早期会造成机体心肺功能减弱,如果你在呼吸过程中经常不自觉地叹气或者深呼吸,那可能就是尿毒症的早期症状,不妨去医院检查一下肌酐,尿素等指标。

     

    以上就是尿毒症的5个“前兆”,如果我们及时注意到了这些症状并及时治疗,就能一定程度上减慢疾病的发展速度,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这时候我们回头仔细想想:到底是哪些因素会诱发尿毒症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针对性地去调理呢?

     

    诱发尿毒症3大因素

     

    致病因素一:高血压

     

    高血压与肾病可谓是“狼狈为奸”,肾病也是引发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肾脏主要由肾小球组成,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造成内壁损伤和血管硬化,引发肾脏出血,导致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又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血压就会持续升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成为了治疗肾脏疾病,预防尿毒症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减少每日盐分摄入量,减轻体重等多种方式控制自身血压,从而减小高血压对肾脏的危害。

     

    另外也要注意每年做一次的尿常规检验。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尿蛋白,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如果发现自己有尿蛋白,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致病因素二: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各个国家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变化大,内分泌代谢紊乱,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进而引发肾衰竭,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最终可能进入肾衰竭终末期变为尿毒症

     

    因此,如果自己确诊为2型糖尿病之后,至少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都是医生重点了解的项目;此外还需要通过控制饮食习惯,合理运动等方式积极控制血糖。

     

    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蛋白质的摄入也应该适量减少,可以用低蛋白米饭代替家常主食;与此同时也要保证吃足够的蔬菜(至少每天1斤),为了更好地吸收蔬菜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叶酸等有害物质的摄入,最好可以水煮5-10分钟后再吃。

     

     

    致病因素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在我国,慢性肾小球炎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二大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外界的细菌无关,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体的病理原因目前仍未可知。可能会伴随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症状。对于此种疾病,医学界还没有彻底治疗的方法,只能通过延缓疾病的进展来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

     

    通常医生会选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A等药物,也会和一些降血压药物,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用药来控制病情。

     

    如果发展到了后期,大部分肾小球丧失功能后,就只能通过透析来进行治疗,到那时治疗的难度和费用都将直线上升,而且会出现很多难以治疗的并发症,非常不划算。

     

    尿毒症是肾衰竭发展到终末期后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早期可能会出现几种鲜少被人注意的症状,但是不要掉以轻心,及时的治疗可以极大地延缓疾病发展,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我们也要注意引起尿毒症的三种致病因素,及时处理,对症下药,改善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用最小的成本把尿毒症扼杀在摇篮中。

  •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尤其是男婴。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皮疹、口腔黏膜充血、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脏、关节、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

    中药治疗川崎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常见的川崎病中药方剂包括:

    1. 银翘散加减:用于风热感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2. 清营汤加减:用于热病后期,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3. 沙参麦冬汤加减:用于阴虚火旺,具有滋阴润肺、清热解毒的功效。

    4. 陈氏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5. 李氏方: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

    6. 郑氏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

    7. 张氏方: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功效。

    除了中药治疗,川崎病的治疗还包括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感染等。

    川崎病的预后良好,多数患者能够治愈。但若不及时治疗或出现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 今天我带着孩子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儿子最近出现了轻度哮喘的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与我沟通,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史和症状。医生专业地给出了治疗建议,并开具了必要的处方。我按照医生的指导,顺利购买了药物并咨询了药师。整个过程非常便捷,让我感到很满意。

    在线上问诊中,医生展现了高超的医疗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深刻。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细心关怀深表感激,感谢他们为孩子提供了及时的医疗帮助。

  •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主要影响4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儿童期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家长忽视,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川崎病的特征,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1. 发热:高热是川崎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时间通常为1-2周,有的患者会出现间歇性发热。

    2. 皮肤症状:发热后数日内,患者掌跖面会出现红肿和疼痛,躯干部也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不痒,无疱疹或结痂。

    3. 眼部症状:发热后数日内,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为明显,少数患者可能并发化脓性结膜炎。

    4. 口腔症状: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粘膜充血,但无溃疡。

    5. 淋巴结肿大:约50%-70%的患者在早期会出现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

    6. 手足脱皮:病程第二周,约80%的患者会出现手足部脱皮,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婴幼儿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除了以上典型症状,川崎病的病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急性期(1-11天):高热、眼结合膜充血、皮疹、口腔改变、淋巴结肿大、烦躁、血沉快、CRP增高、白细胞高。

    2. 亚急性期(11-21天):体温仍可有波动,继续烦躁,较前减轻,眼结合膜充血未痊愈,指趾端脱皮,血小板增高。

    3. 恢复期(21-60天):症状完全消失,眼结合膜稍留充血,淋巴结消肿,血沉、白细胞总数渐正常。

    4. 慢性期(60天以后):临床表现大多正常。

    川崎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连续5天高烧不退,并且用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一定要提高警惕。此外,川崎病也有复发的可能性,不要误认为一生只可能得一次川崎病。

  • 川崎病是一种以系统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充血等症状。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被认为是感染诱导的自身免疫过度激活引起的。当个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时,会导致血管炎损伤,进而引发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原理主要是封闭抗体。通过输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将大量抗体输送到患者体内,从而阻断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防止免疫激活和血管炎对血管壁的损伤。

    除了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等,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抗炎等,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的心肌炎、心包炎等。

    川崎病的预后良好,但若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需长期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也是预防川崎病的重要措施。

    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在治疗川崎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其作用原理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 我家小孩突然头痛恶心,让我着急不已。前一阵在学校又出现了头疼呕吐的情况,让我更加担心。我赶紧接回家给他吃药,但效果不是很好,还是吐得很厉害。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决定尝试在互联网医院上进行咨询。

    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和分析,我对小孩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医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让我觉得很安心。医生建议我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情况没有好转,可以考虑去专门的神经内科检查一下。

    在医生的耐心解答和指导下,我对小孩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知道了下一步该怎么做。我很感激医生的专业和细心,让我少了很多担忧。

  • 川崎病,又称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主要侵袭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这种疾病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很多人对其了解有限。那么,川崎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

    1. 持续发烧:这是川崎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持续5天以上的高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甚至40度。与上呼吸道感染相比,川崎病患者发病初期一般状态不佳,食欲不振,精神不好。

    2. 皮疹: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多形性皮疹,皮疹呈红色,没有水疱或痂皮。皮疹可能出现在全身各处,如躯干、四肢、面部等,且皮疹形态多样,有时像地图一样。

    3. 口唇和口腔表现:口唇红肿、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发红,有时出现杨梅舌。

    4. 眼部症状: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没有眼部分泌物。

    5. 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6. 四肢末端的变化:急性期掌心和脚心出现红斑,恢复期手指和脚趾尖开始片状脱皮。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川崎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抗病毒治疗:针对川崎病的病因,部分医生会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抗炎治疗:使用激素类药物减轻炎症反应。

    3.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 支持治疗: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患儿接触感冒患者。

    2.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

    3. 如发现患儿出现疑似川崎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虽然川崎病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杨梅样舌、手足硬性水肿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到39℃以上。

    目前,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以及阿司匹林等对症支持治疗。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都可以得到良好的预后。

    对于川崎病的护理,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要注意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川崎病患儿在出院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特别是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需要长期关注。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孩子的消化道管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川崎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家长和医生密切合作,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儿都可以恢复健康。

  • 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炎,属于淋巴系统疾病范畴。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川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全身发热、口唇潮红、皮疹、眼结膜充血、杨梅样舌、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等。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药物治疗方面,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并抑制炎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免疫系统。

    对于川崎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预防川崎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在内科进行。如果孩子出现疑似川崎病的症状,家长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内科就诊,以便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与川崎病相关的科室:

    • 儿科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皮肤科
    • 免疫科

  •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四季均有发病,家长们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护理。那么,川崎病需要复查吗?复查的时间是怎样的?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其典型症状包括高烧、皮疹、口腔和咽喉粘膜发炎、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甚至引发心肌炎、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

    那么,川崎病需要复查吗?答案是:不一定。对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即可。复查内容包括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而对于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则需要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除了复查,家长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要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4.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5.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总之,川崎病需要复查,但复查的时间和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

  •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黏膜、淋巴结非化脓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1. 病毒感染:目前认为,病毒感染是川崎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等,都可能引发川崎病。

    2. 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如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等。

    3.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是川崎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4.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川崎病的发病率。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发热: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首发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腹泻等。

    2. 皮肤损害: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可伴有脱皮、皮疹等。

    3. 口腔黏膜损害: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杨梅舌等。

    4. 眼部损害: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脱落等。

    5.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疼痛。

    6. 手足症状:手、足掌硬肿,指(趾)甲脱落等。

    治疗川崎病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治疗措施包括:

    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可用于治疗川崎病。

    2.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可用于治疗川崎病。

    3. 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可用于预防川崎病血栓形成。

    4.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吐、止痛等。

    预防川崎病的关键是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儿童免疫力,避免接触病毒等。

    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需要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重视。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