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童川崎病愈后好,但3大并发症要了解!

儿童川崎病愈后好,但3大并发症要了解!
发表人:手护妈妈

川崎病(KD, Kawasaki diseases)在儿科中并不常见,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小儿疾病。但对家有川崎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更重要地对这种疾病有着更深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辅助医生的治疗。

 

 

川崎病怎么诊断的?

 

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只有发热,跟普通感冒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疾病早期不只是家长没办法辨认出,连医生也无法仅根据发热症状就诊断川崎病。

 

那么如何诊断?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并且在下述5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4条才能确诊。但如果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则满足以下3条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1. (皮肤)多形性皮疹

 

2. (黏膜)结膜充血

 

3. (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

 

4.(口舌)唇红皲裂,杨梅舌

 

5. (手足)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

 

川崎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之一: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二尖瓣反流、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衰竭、休克,因此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要。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并发症之二: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发病率约为7%,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KDSS为中度休克,可以是心源性、血流重新分布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性。

 

病理生理过程与脓毒性休克相似,表现为相对或绝对的低血容量、心功能不全和血流的重新分布,血流重新分布可能源于循环中较多炎性细胞因子。

 

其发生可能与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有关,这些活性物质介导了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肌功能不全以及毛细血管渗漏,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患者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很高,可能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

 

 

 

并发症之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HLH由于触发因素不同,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属于继发性sHLH。

 

MAS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HPS类似——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嗜血现象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也可以见于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另有部分患儿症状不完全,需要注意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还有部分患儿炎症反应过度,导致休克综合症及巨噬细胞活化,进展快、预后差,需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这其中,也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儿科医生最好的帮手是家长,医生很需要家长提供的信息,因为患儿刚开始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且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因此,家长了解疾病的症状、关注宝宝的状态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别认为只有成年人会有肾脏疾病,儿童也有可能有相关的症状,肾病症候群经常发生在两到六岁的儿童身上,而此称为小儿肾病症候群,而且男生得到的比例较高,常见于具有家族过敏史的儿童身上。肾病症候群本身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许多症状的合称,包含水肿、体重增加、高胆固醇血症及血液中的白蛋白低下等,本文带你认识小儿肾病症候群的成因、前兆和治疗。

     

    小儿肾病症候群成因

    大部分的肾病症候群的形成原因仍未知,可能是肾脏本身的疾病,例如肾丝球肾炎、膜性肾病变,或是系统性疾病,如红斑性狼疮,而有些是因为服用药物,例如非固醇抗发炎药物、家族性的过敏史等,这些可能都属于最常见的成因。

    小儿肾病症候群的症状

    简单来说,肾病症候群是指肾脏功能不佳所引起蛋白由小便中流失,在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如果爸妈发现孩子早上起床后,眼睛周遭有些肿胀,这通常都是肾病症候群的第一个病症,这样的肿胀会持续一整天,接下来脚踝、脚和肚子也会开始肿胀,此外,小孩也可能出现疲惫、不安、食欲下降,甚至脸色苍白,而且小孩可能会因为身体肿胀使穿衣服不方便。

     

    当孩子出现身体水肿等征兆时,建议爸妈可以先带去医院检查,医师会做尿液检测,确认 尿液中的蛋白质总量,当 24 小时每小时尿液中蛋白质总量 >40 mg/m2时,即为严重尿蛋白,而每 100 毫升的 体液 <2.5 公克,即为低白蛋白血症,两者皆是诊断小儿肾病症候群的指标。除了血液检测可以检测出孩子的肾脏运作情形,有的医师也会采用肾活体检查,也就是用一个或多个小片的肾脏组织,放在特殊显微镜下观察。

    小儿肾病症候群治疗

    小儿肾病症候群的治疗方式会依形成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尿液中的蛋白质,并增加体内排出的尿液量。治疗可以分成支持性疗法和药物治疗:

     

    支持性疗法

     

    鼓励正常的活动,除非严重感染及水肿期才卧床休息。饮食方面,严重水肿期需限制盐、水分的摄取,踩低盐饮食;若出现氮血症与肾衰竭,应限制蛋白摄取量,并踩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物,以免增加肾脏的负荷量。

     

     

    药物治疗

     

    若极度缺乏白蛋白或极度水肿,可以考虑给予白蛋白注射,并小心配合使用利尿剂,因为极度水肿下过度使用利尿剂,可能增加血栓的机会。皮肤照顾上,也必须预防感染,并发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另外,类固醇是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抗发炎药物,也是肾病症候群主要之治疗药物,它可压抑体内不正常的免疫功能,进而达到控制尿蛋白的效果,但使用类固醇期间,免疫力会降低,所以应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防感染。

  • 春季莫忽视腮腺炎 春季好发的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以其他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累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以5-15岁的儿童最为多见,极 易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中流行。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伴有明显的疼痛或压痛和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等,一般潜伏期为 2-3周。腮腺炎病毒有嗜神经、腺体的特征,如延误治疗可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脑膜炎、胰腺炎、心肌炎、关节炎、甲状腺炎、脊髓炎、末梢神经炎、肝损害、肾 损害、卵巢炎、睾丸炎、乳腺炎等,且50%的患儿会发生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腮腺炎一定要及时请医生治疗,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除此之外,风疹、水痘、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在春季好发病,市民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应做到定期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加强户外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个人防护。

     

    春季,如果做好个人防护?

    防过敏从瘙痒开始 目前虽然没有到了百花盛开的季节,但仍有一些花粉会在空气中形成一种漂浮物,一些过敏性体质的人吸入后就会引起皮肤过敏。同时,春天阳光充足,阳光中的紫 外线容易诱发日光性皮炎,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疼等症状,也有的表现为红斑、丘疹和鳞屑等。此外,长期不开窗通风,气候转暖后,空调中滋生一些微生物如螨 虫,在空气中飘浮,有的人吸入后也会引起过敏。

     

    防止过敏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接触,外出时尽量做好防护。易过敏的人在春季应少晒太阳,少到公园等地方去。以往有过日光性皮炎、季节性皮炎 的人,要注意尽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不要使用碱性的化妆品和香皂。另外,还要注意房间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和流通。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过敏患者,可根据 医嘱服用一些药物。

     

    冷暖不定当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恶性突发病例近期显著增多,许多慢性病如哮喘、支气管炎和胃病患者的病情也加重了。春天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的季节,也是最易复发疾病和增添新病的时节。

     

    特别提示:

    另外,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风时雨,常使原有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

     

    春季易复发的病还有关节炎、哮喘病、皮炎、肾炎等。关节炎病人对天气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时节,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关节炎患者多因此而症 状加重。所以,关节炎患者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注意关节保暖,尤其是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对肾炎患者来说,春天感冒极易 导致肾炎复发。

  • 淋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染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受到了化脓性感染,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女性的宫颈和阴道会有脓性分泌物等,需要及时进行到医院检查和治疗。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后,是能够被治愈的,但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后遗症,那么现在就给大家盘点几个淋病治愈后的常见后遗症。​

    1、淋病通过正规医院的严格的诊断和治疗后,以及足够的疗程后,病人往往可以完全痊愈。但是病人如果没有及时的去正规医院,选择小门诊或者游医,没有达到足够的疗程和药物,是不会达到彻底治疗的效果的,因此很容易会让链球菌的耐药性增强,会让病菌隐藏在患者泌尿等生殖系统的腺体中,这样易使男性诱发睾丸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甚至造成男性的不育症。

    2、如果病人的淋病已经治愈,但是仍然有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潜伏在患者的体内,很容易使生殖系统受到感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女性由宫颈炎逐渐感染而形成腹腔炎、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疾病,甚至造成女性的不孕症。还可能会造成女性输卵管堵塞,因此患者宫外孕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时就会威胁女性患者的生命情况,严重的还会使腹中的胎儿感染上淋病。

    因此淋病治愈后并不是完全没有事了,上面的这些描述就是关于淋病的一些后遗症,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注意并预防。一旦染上淋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专业、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否则很可能因为治疗不彻底、不规范而染上一些后遗症,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损害。

  • 小孩子都是出生时间没有多久的新生儿,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免疫力没有达到我们这些大人们一样的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的关心新生儿的健康问题。现在小编就要为各位父母们讲一讲什么是川崎病,万一孩子的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怎么办以及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又叫作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它的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所以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是常见的现象,一般父母最好先带着孩子去医院,最好是那种大型的医院,去询问医生,让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断治疗,做到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治疗。父母们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本病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出现复发。由此可见川崎病还是较良好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太过于担心,只要去医院做好相关治疗还是可以的。为了让死亡率下降至没有,这些都需要科技医务人员们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去创造更好的东西来治疗川崎病。

  •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这种疾病是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的,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下面大家来详细了解下该疾病的相关内容。

      小儿川崎病的症状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生于4岁以下的儿童,是发疹性热病,伴有颈淋巴结肿,眼结膜充血,四肢末端硬性红肿,疼痛,口腔粘膜炎症,口唇红充血干裂,发烧38-40度之间。本症在发烧3-4天手脚背部会出现变硬,类似水肿,手脚心和掌心发红,皮肤发亮,同时有全身红色炎症微疹,似麻疹瘙痒,瘙痒皮疹不形成水疮,口唇干裂充血,眼分泌增多,口腔内粘膜及舌苔红色,两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变的表现。心区有胸闷、疼痛、乏力、发绀的症状,少见的由大关节的肿痛,肠麻痹肠充血,黄疸,热惊厥等症状。

      小儿川崎病的治疗

      小儿患有川崎病一定要送往正规的医院进行规范的治疗,到院后,一定要的听从医生的治疗。针对该类疾病的特效治疗是尽早并足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单次大剂量每公斤体重2g给药要比分次给药疗效更好,可以使充血和发热的症状在24小时内得到有效地缓解,从而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从18%下降至2.4%。而注射这类要去其价格比较昂贵,但千万不要因价格昂贵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以免留下终身的遗憾。小儿患有该类疾病也可以配合中医治疗。由于宝宝发热时间较长,会出现口唇红赤,不思饮食的胃阴受损现象,所以可配合使用一些养阴护津、清热解毒的重要治疗。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1、宝宝从医院回到家里,一定要适当增加活动,增强体质。

      2、出院3-6个月应去医院复诊一次,2年后每半年复诊一次。而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需长期随访,每半年做一次超声心动检查,直到冠状动脉扩张消失为止。

      3、一定要注意早期的卧床休息,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卫生。

      4、该疾病是一种变态反应而引起的疾病,目前还没有预防该疾病的疫苗。对此,发病后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以上就是有关“小儿川崎病”的介绍,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更多的患儿走出疾病的阴霾。如果有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就要及时到院接受治疗,以免给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  

    宝宝消化不良有什么表现?

     

    1、腹泻

     

    单纯性消化不良的表现是一天腹泻10次以下,大便黄色或带绿色,水分不多,腹部胀气,偶有呕吐,有时发热,但不太高,食欲不振,但是精神尚可。

     

    2、大便恶臭

     

    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不良,不同成分产生不同气味和性状便便。

     

    如果是泡沫多,有灰白色的呈奶油状,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如果便便带腐败性酸味,泡沫多,说明糖类或淀粉类过多导致消化不良;便便臭味明显不成形,表示蛋白质过多导致消化不良。这个时候就需要减少奶量了。

     

    3、腹胀、厌食、有口气

     

    摄入过多会导致宝宝胃酸增多,食物在宝宝肠胃内不断发酵,产生气体,造成腹胀,有嗳气往上返,恶心厌食。

     

     

    4、夜晚哭闹出汗多

     

    晚上吃太多容易积滞在肠胃产生内热,翻来翻去睡不安稳,胃不和而卧不宁,入睡时出汗多。

     

    不易消化的食物常见黑榜:包子、饺子、粽子、卷饼、汤圆等等,都是常见的“积食制造犯。

     

    孩子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饮食结构应该符合科学的营养配比,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喂养得当、排便正常,通常并不会发生积食。

     

    消化不良和积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1、食物的烹调方式

     

    选择合适的烹调方式对食物的吸收难易程度影响会很大,举个例子:同样是土豆,蒸土豆泥,炸土豆条和红烧土豆块,你选哪个?

     

    食物烹饪原则:少油少盐不爆炒不油炸,食物切碎剁细小口吃。

     

     

    2、食物搭配

     

    给孩子的食物里,肉类应尽量避免和面饼、糯米等混杂在一起,以免引起消化不良与积食。

     

    3、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很多孩子对麦麸蛋白、河海鲜等食物不耐受,家长在喂养孩子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特别是开始喂养辅食的阶段,孩子在吃了哪些食物后会出现熊爱华不良的症状,这种食物就不能再出现在宝宝的食谱中。

     

    促进消化的方法

     

    1、适用积食的儿童推拿与无痕刮痧手法:

     

    补脾经,清大肠,捏脊,摩腹,揉按足三里,运内八卦,退六腑,拿肚角

     

    2、还有日常饮食控制

     

    “三分治七分养”,想要避免孩子出现积食和消化不良,日常饮食控制是根本手段:

     

    • 控制进食量,选择易消化食物,不能只吃肉,还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像地瓜,也可以将粗粮与大米一起煮杂粮饭。
    • 进食时间要固定,尤其是晚上,给孩子养成在七点前吃完晚饭,之后就不能再进食了。
    • 注意运动量,饭后要带孩子散步,每天要有运动量。
    • 专心吃饭不说话,少喝水。边吃饭边喝水会稀释胃酸,消化能力会下降。
    • 少吃冰饮和零食。冰饮会刺激胃液的正常分泌,零食会打乱摄食规律,偶尔解馋可以,但千万不要给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之心,可见一般,母爱伴随着每一个宝宝的发育,成长,成才!

     

    一旦出现有助于宝宝发育的相关食物,很多母亲,就想把最好的给自己宝宝。

     

    如:DHA。提起它,很多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名字,陌生的是它有什么用?怎么补呢?今天就咱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DHA是什么?

     

    DHA,其实是一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全称是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

     

    说白了,就是组成脂肪的一种成分。

     

    脂肪又叫甘油三脂,是一个甘油拉着三个脂肪酸,就形成脂肪。DHA就是脂肪酸的一种。

     

    甘油只有一个,但是脂肪酸由于结构的不同,有多种。

     

    二,DHA有什么用?

     

    DHA对于人体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是人的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之一。

     

     

    DHA是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一种主要营养物质,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

     

    研究表明,在人体大脑皮层中含量高达20%,在眼睛视网膜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0%,因此,对胎婴儿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就是宝宝有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大脑和眼睛就取决于它。

     

    三,DHA要不要补?

     

    肯定是要补的,特别是孕妇和0-3岁的宝宝,这段时间,属于宝宝的大脑生长发育期,非常关键。

     

    具体怎么补,这个要根据情况来定,不一定所有的宝宝都需要额外补充!

     

     

    四,怎么补DHA?

     

    研究显示,DHA存在于母乳中,存在于深海鱼类中,同时,现在很多奶粉中都有DHA,只是比例高低的问题。

     

    怎么知道自己够不够,宝宝需不需要补,看下面!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DHA推荐摄入量(最低摄入量):

     

    1. 一般成人:200mg/天

     

    2. 孕妇及哺乳妈妈:300mg/天

     

    3. 婴幼儿及儿童:100mg/天

     

    4. 美国儿科学会DHA推荐摄入量(最低摄入量)

     

    5. 体重不足1kg的早产儿:每千克体重每日DHA摄入量≥21mg

     

    6. 体重不足1.5kg的早产儿:每千克体重每日DHA摄入量≥18mg

     

    7. 母乳宝宝的妈妈:300mg/天

     

    9.奶粉宝宝:计算奶粉DHA含量判断是否达到100mg/天的需求

     

    不过,以调查来说,大多数都是需要补充的,

     

    2004年我国的调查提示,孕妈妈们每日摄入的DHA含量在11.83mg-55.30mg之间,沿海地区吃鱼较多的妈妈DHA摄入才在55.30mg每天,远远小于200mg每天。

     

    所以,建议各位家长,在宝宝发育期间,建议可以根据上述的补充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保证每日摄入量。

     

    除此之后,如果不方便,也可以选择一些DHA剂型补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找到避免宝宝过敏的好方法

    湿疹、荨麻疹、哮喘,对于这些症状妈妈们的内心备受煎熬。所以,现在有些准妈妈怕宝宝过敏,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回避过敏原食物,希望能尽可能降低宝宝的过敏风险,那么是否真的有效呢?

     

    一、避免宝宝过敏,孕期食物回避,不靠谱

    其实,这样做是不但没有科学依据。


    而且孕妈盲目进行孕期饮食回避,长期以往食物摄入种类过少,可能会引起某些营养成分供应不足,影响孕妈和胎宝健康。

    二、妊娠期预防宝宝过敏,这3个建议最可靠

    1.孕期饮食均衡

     

    在孕期和哺乳期均衡营养,食物多样化,增加全谷物和根茎类食品的摄入。吃天然食物,减少油炸和加工食品。

     

    2.最好选择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的宝宝可以通过妈妈的产道和外周微生物来增加益生菌定植率,从而促进宝宝免疫系统发育,有助于预防宝宝食物过敏。

     

    3.最好选择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宝宝的食物。母乳中含益生菌,可以提高宝宝免疫力,且母乳的分子量小,不易过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养育期预防过敏?判断清楚后预防是关键

    1.谨慎选择配方奶粉

     

    对于能母乳喂养的宝宝们来说,要谨慎的选择配方奶粉。适度水解配方奶有助于预防牛奶蛋白过敏。深度水解配方奶有助于减轻过敏现象。如果妈妈们经医生评估为母乳不足,则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婴儿配方奶粉。

     

    2.妈妈尽量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母乳喂养至少1岁,最好到2岁,这将有助于宝宝产生免疫。当然实现这一点对大多数乳母来说,是很难的,毕竟很少有人能长期做全职妈妈。所以,我们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法来预防缓解。

     

    3.适当选择益生菌

     

    最好有明确分类学定义的菌株,可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菌种,包括鼠李糖乳杆菌LGG、动物双歧杆菌Bb-12。如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使用纽曼思益生菌。相较药物而言,优质益生菌能在无任何副作用前提下,防治婴幼儿过敏、湿疹、便秘等常见疾病。

     

    4.记录饮食日记

     

    辅食添加时,家长要学会记饮食日记。记录下宝宝添加食物前,后表现,自己排便,睡眠等情况。每一种新食物的添加要从少量开始,尝试2-3天后,再逐渐增加至适合量。如:知道一种食物过敏后,根据过敏症状轻重,持续时间等情况,需要完全避免这种食物1-3个月时间不等。最好能够结合医生的建议。这样可避免宝宝对这种食物的终身过敏,确保他均衡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提及流感,会让大家不自觉的出现恐惧感。流感是指发热(腋下体温超过38度),并伴有咳嗽或咽痛症状,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为何种疾病,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并伴有乏力、头痛等症状。专家共识提出一旦发病即要进行抗病毒感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

     

    需要预防流感的人群

     

    1、儿童作为易感人群,患病的几率在30%左右,家长必须重视。

     

     

    2、60岁以上的老年人。

     

    3、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肝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4、孕妇。

     

    5、肥胖者。

     

    如何预防流感?

     

    1、大家都知道流感预防的首要措施就是要进行流感疫苗的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患病的风险及并发症,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高危人群应每年优先接种,要于流行前2、3个月进行接种。

     

    2、流感主要是流感患者通过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将病毒传染给周围的人,所以在流感好发时期,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好的封闭场所。如果必须出去,一定要带口罩,避免与流感患者的接触被感染。

     

     

    3、在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便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住口鼻;要注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尽量用流动的水洗,时间最好30秒以上,家里要保持常通风,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4、要注意饮食平衡,不要偏食,营养要均衡,瓜果蔬菜要多吃,要按时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

     

    5、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平时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改善我们的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不受外来病菌的威胁。但在运动后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6、避免加班熬夜、吸烟、喝酒,睡前可以喝牛奶帮助睡眠,防止降低个人免疫功能。.

     

    7、我们还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还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要知道很多疾病与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最重要的是,当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